⑴ 反物質是什麼東西
【反物質】
是一種人類陌生的物質形式,在粒子物理學里,反物質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反物質和物質是相對立的,會如同粒子與反粒子結合一般,導致兩者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瑪射線。
1932年由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在實驗中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隨後又發現了負質子和自旋方向相反的反中子。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300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著反粒子,2010年11月17日,歐洲研究人員在科學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質。2011年5月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科學家合作製造了迄今最重反物質粒子——反氦4。2011年6月5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宣布已成功抓取反氫原子超過15分鍾。
【反物質主要特點】
在多數理論家看來,宇宙中正反物質的大尺度分離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三千萬光年的范圍內沒有反物質天體,已說明宇宙中大塊的反物質是不存在的。但是理論家也相信,極早期宇宙中正反物質應當等量。這樣,需要做的事是尋找物理機理,來說明宇宙如何才能從正反物質等量的狀態過渡到正物質為主的狀態。這里,理論家也遇到了非常尖銳的困難。
按照大爆炸理論,甚早期宇宙介質的溫度非常高。粒子間的熱碰撞會成對地產生任何基本粒子。當粒子的成對湮滅與成對產生達到統計平衡,宇宙介質就是一切基本粒子構成的混合氣體,且任一種穩定或不穩定的粒子都有接近相等的數密度。至於重子和反重子的數目是否嚴格相等,這不是由物理規律決定,而是由初條件決定的。
在理論家看來,在最初的宇宙中正反粒子應當等量才自然。但是易於看出,若這想法是對的,重子的守恆性立即會給出與事實明顯不符的推論。當宇宙的膨脹使氣體溫度降至10 ^13 K以下,由於粒子的熱動能已不夠,熱碰撞成對產生重子已不可能。於是湮滅過程將使正反重子的數目同時迅速下降。最終,宇宙中將既沒有重子,也沒有反重子。這顯然不是真實宇宙的情景。事實上,今天宇宙中光子的數目最多.重子的數目是它的十萬萬分之一左右,反重子的數目很可能還要低許多量級。如果重子數B的守恆性是嚴格的物理規律,要宇宙從正反重子等量的狀態演化成今天這樣的狀態是不可能的。然後,理論家又不能相信在原始的宇宙中重子就會多於反重子,那麼問題的出路在哪兒?
重子數B的守恆性肯定是嚴格成立的物理規律嗎?至今難以計數的粒子實驗確實沒有發現過一個破壞重子數守恆的事例,但是這並不說明它一定是嚴格的規律。回顧一下化學的發展可作借鑒。化學反應是元素的重新組合。經驗表明,在重組合的前後,每一種元素的原子數是守恆的,無數的化學實踐表明沒有例外。想把汞變金的煉金術的失敗,更從反面提供了證明。但是有了核反應的知識後人們已清楚知道,汞變成金完全可能,關鍵在於要有高的能量讓原子核發生變化。化學反應是在粒子能量小於1MeV的條件下進行的,這條件下原子核不能相互接觸,核反應就不能發生。若過程中粒子的能量超過1MeV,原子核之間就能充分接近,那麼原子核就能變化了,原子數的守恆性也就隨之破壞了。由此看來,原子數在化學過程中的守恆不是偶然的,但是它僅是低能下的唯象規律,而不是普遍成立的自然規律。借鑒同樣的道理,重子數的守恆性也可能僅是一定能量范圍的唯象規律,而不是普遍成立的。當粒子的能量更高,重子數的守恆性完全可能會不成立,這正是今天的理論家看到的出路。
從70年代中期起,粒子物理中由弱電統一理論的成功,掀起了研究相互作用大統一的潮流。按這樣的理論,高能下發生破壞重子數守恆的過程是自然的事,粒子物理中的這一潮流與宇宙學解決正反物質不對稱疑難的需要不謀而合了。於是這疑難問題作為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的交叉領域而得到了很多進展。人們已清楚,要從正反物質等量的早期宇宙演化出今天正物質為主的狀態,除了重子數守恆須可能被破壞外,正反粒子的相互作用性質還必須有適量的差別。由於超高能下的粒子物理規律至今還沒有被掌握,因此實際上自然界是否確實具備這兩個要素,尚不能回答,人們正在試探和摸索之中,如果今天的宇宙中只有正物質天體是事實,問題是否能按這思路得到解決也還並不完全肯定。
總之,為徹底揭開宇宙反物質之謎,前面還有漫長路要走。人們已能預料,這問題的解決不僅對認識宇宙是重要的,它對物理學的影響也將是很深刻的。
下面是小說《天使與魔鬼》(丹·布朗著)中提到的一些:
反物質是人類目前所知的威力最大的能量源。它能以百分之百的效率釋放能量(核裂變的效率是百分之一點五)。反物質不造成污染,也不產生輻射,一小滴反物質就可以維持整個紐約城全天的動能。先別過於樂觀,其中可隱藏著危機……
反物質極不穩定,它可以把接觸到的任何東西化為灰燼……連空氣也概莫能外。僅僅一克反物質就相當於20萬噸當量的核炸彈的能量——比當年扔在廣島的那顆原子彈要強20多倍。
當物質與反物質接觸,原子最外層的電子因為所帶電荷相反而抵消,原子核中的質子也因同樣的原因相互抵消,而反中子因磁性與中子相反而與中子進行強烈的碰撞發出驚人的能量。愛因斯坦曾計算過這種完整的能量釋放比率,跟這種完全的能量釋放相比,核裂變就像劃燃一根安全火柴一樣微不足道。
在EVE等太空類游戲中也有所涉及,比如以此為背景的反物質彈。
⑵ 科學家什麼時候找到反物質
反粒子目前是能夠生產出來的,但是反物質生產很難,需要幾萬年才能出一個,隨著科技進步,未來可能會大大縮減生產反物質的時間!
⑶ 反物質的學術成就有沒有一個明確的成果
我不是行業的高層。但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在-個概念含糊的理論物理學中,不明確引力是什麼?反物質的學術成就是很難出來的。因為,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均未回答第一推動和宇宙邊界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即不知道我是誰?更不知道宇宙是誰?怎麼可能知道反物質是誰呢?按照我的觀點,如果宇宙是從奇點開始的。那就是奇點......宇宙,或宇宙.....奇點。如果宇宙是物質與反物質構成的。那就是宇宙......天體,或天體......物質與反物質。或者說物質與反物質就是我,我就是物質與反物質。物質給了我質量,能量和力,反物質給了我負質量,負能量和負力。當我的質量,能量和力大於負質量,負能量和負力時,我有了重力。當我的質量,能量和力小於負質量,負能量和負力時,我有了反重力。因而,反物質是我的組成部。司馬陽春。
⑷ 什麼是反物質現在地球上是否已經製造出反物質
所謂反物質就是與組成我們所熟悉的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上的普通物質的質量一樣、帶電相反的物質,通常指微觀粒子。
反物質我們在自然界發現了一些,高能物理學家在實驗室用電子對撞機也造出了一些。
例如:在自然界發現了帶正電的電子,而組成地球的各種化學元素的原子的核外電子都是帶負電的,所以正電子是通常電子的反物質,但是還沒有發現反質子。科學家在實驗里造出的反物質基本上都是介子類的粒子,介子是質量介於電子和質子之間的一類粒子,物理學家認為他們承擔著基本力的傳遞作用,故稱介子。
⑸ 什麼是反物質
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如果像質子、中子、電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當你照鏡子時,鏡中的那個你如果真的存在,並出現在你面前,會怎麼樣呢?科學家們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把鏡中那個你叫做「反你」。科學家想像很遠的地方有個和我們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將是一個由反恆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質構成的反世界。反物質正是一般物質的對立面,而一般物質就是構成宇宙的主要部分。
粒子物理中的反物質概念
[編輯本段]
我們知道,把自然界紛呈多樣的宏觀物體還原到微觀本源,它們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因而被稱為基本粒子,意指它們是構造世上萬物的基本磚塊,事實上基本粒子世界並沒有這么簡單。在30年代初,就有人發現了帶正電的電子,這是人們認識反物質的第一步。到了50年代,隨著反質子和反中子的發現,人們開始明確地意識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
電子和反電子的質量相同,但有相反的電荷。質子與反質子也是這樣。那麼中子與反中子的性質有什麼差別?其實粒子實驗已證實,粒子與反粒子不僅電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也都相反。這里我們討論一下重子數的概念。
質子與中子被統稱為核子。人們從核現象的研究發現,質子能轉化為中子,中子也能轉化為質子,但在轉化前後,系統的總核子數是不變的。50年代起的粒子實驗表明,還有很多種比核子重的粒子,它們與核子也屬同一類,這類粒子於是被改稱為重子,核子僅是其最輕的代表,一般的規律是:當粒子通過相互作用而發生轉化,系統中的重子個數是不會改變的。
由於重子數的守恆性,兩個質子相碰是不會產生一個包含三個重子的系統的,那麼反核子應當怎麼產生?實驗表明,反核子總是在碰撞中與核子成對地產生的。例如
p+p
→
N+N+N+N'+若干
π介子
其中N代表質子或中子,N'代表反質子或反中子。反核子一旦產生,它常很快與周圍的某個核子再相碰而咸對地湮滅。例如
N+N'
→
若干
π介子
對於比核子更重的重子,情況完全一樣。反重子也總是與重子成對地產生,成對地湮滅的。這些經驗使人們認識到,重子數的守恆規律需要重新認識。
現在人們把重子數B當作描述粒子性質的一種荷。正反重子不僅有相反的電荷,而且也有相反的重子數B。令任一個重子都具有重子數B=+1,則任一個反重子都具有B=-1。介子、輕子和規范子等非重子不具有重子數,即它們有B=0。重子數的守恆規律可表述為:任何粒子反應都不會改變系統的總重子數B。這表述既反映了不涉及反粒子時的重子個數不變,也概括了反粒子與粒子的成對產生和湮滅。現在我們容易理解中子和反中子的區別了,它們具有相反的重子數B,因此反中子能與核子相碰導致湮滅,而中子則不能。
此外,人們還類似地發現了輕子數的守恆性。中微子雖不帶電,也不具有重子數,但它與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輕子數。按輕子數的守恆性,中微子與反中微子的物理行為也是很不一樣的,實驗還表明,介子數和規范粒子數是不具有守恆性的。這樣我們看到,電荷只是粒子的一種屬性,另外還有用重子數和輕子數等物理量刻畫的其他屬性。正反粒子的這些屬性也都是相反的。
1928年,英國青年物理學家狄拉克從理論上首次論證了正電子的存在。這種正電子除了電性和電子相反外,一切性質和電子相同。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在實驗室中發現了狄拉克所預言的正電子。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獲得了反質子。此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僅質子和電子,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
這一系列科學成果使人們日漸接近反物質世界。然而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首先,在地球上很難發現反物質。因為粒子與反粒子碰到一起,就像冰塊遇上火球一樣,或者一起消失,或者轉變為其他粒子。所以在地球上,反物質一旦碰上其它物質就會被兼並掉。其次,製造反物質相當困難而且耗費巨大,需要如SSC或LHC之類的高科技儀器,並且即使製造出反物質,也難以保存,因為地球上萬物都有物質構成。
我們周圍的宏觀物質主要由重子數為正的質子和中子所組成。因此,這樣的物質被稱為正物質,由他們的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相應地叫反物質。從粒子物理的角度講,正粒子和反拉子的性質幾乎完全對稱,那麼為什麼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質,而卻幾乎沒有反物質呢?這正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
⑹ 反物質的簡介
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如果像質子、中子、電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當你照鏡子時,鏡中的那個你如果真的存在,並出現在你面前,會怎麼樣呢?科學家們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把鏡中那個你叫做「反你」。科學家想像很遠的地方有個和我們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將是一個由反恆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質構成的反世界。反物質正是一般物質的對立面,而一般物質就是構成宇宙的主要部分。
[編輯本段]粒子物理中的反物質概念
我們知道,把自然界紛呈多樣的宏觀物體還原到微觀本源,它們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因而被稱為基本粒子,意指它們是構造世上萬物的基本磚塊,事實上基本粒子世界並沒有這么簡單。在30年代初,就有人發現了帶正電的電子,這是人們認識反物質的第一步。到了50年代,隨著反質子和反中子的發現,人們開始明確地意識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
電子和反電子的質量相同,但有相反的電荷。質子與反質子也是這樣。那麼中子與反中子的性質有什麼差別?其實粒子實驗已證實,粒子與反粒子不僅電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也都相反。這里我們討論一下重子數的概念。
質子與中子被統稱為核子。人們從核現象的研究發現,質子能轉化為中子,中子也能轉化為質子,但在轉化前後,系統的總核子數是不變的。50年代起的粒子實驗表明,還有很多種比核子重的粒子,它們與核子也屬同一類,這類粒子於是被改稱為重子,核子僅是其最輕的代表,一般的規律是:當粒子通過相互作用而發生轉化,系統中的重子個數是不會改變的。
由於重子數的守恆性,兩個質子相碰是不會產生一個包含三個重子的系統的,那麼反核子應當怎麼產生?實驗表明,反核子總是在碰撞中與核子成對地產生的。例如
p+p → N+N+N+N'+若干 π介子
其中N代表質子或中子,N'代表反質子或反中子。反核子一旦產生,它常很快與周圍的某個核子再相碰而成對地湮滅。例如
N+N' → 若干 π介子
對於比核子更重的重子,情況完全一樣。反重子也總是與重子成對地產生,成對地湮滅的。這些經驗使人們認識到,重子數的守恆規律需要重新認識。
現在人們把重子數B當作描述粒子性質的一種電荷。正反重子不僅有相反的電荷,而且也有相反的重子數B。令任一個重子都具有重子數B=+1,則任一個反重子都具有B=-1。介子、輕子和規范子等非重子不具有重子數,即它們有B=0。重子數的守恆規律可表述為:任何粒子反應都不會改變系統的總重子數B。這表述既反映了不涉及反粒子時的重子個數不變,也概括了反粒子與粒子的成對產生和湮滅。現在我們容易理解中子和反中子的區別了,它們具有相反的重子數B,因此反中子能與核子相碰導致湮滅,而中子則不能。
此外,人們還類似地發現了輕子數的守恆性。中微子雖不帶電,也不具有重子數,但它與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輕子數。按輕子數的守恆性,中微子與反中微子的物理行為也是很不一樣的,實驗還表明,介子數和規范粒子數是不具有守恆性的。這樣我們看到,電荷只是粒子的一種屬性,另外還有用重子數和輕子數等物理量刻畫的其他屬性。正反粒子的這些屬性也都是相反的。
1928年,英國青年物理學家狄拉克從理論上首次論證了正電子的存在。這種正電子除了電性和電子相反外,一切性質和電子相同。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在實驗室中發現了狄拉克所預言的正電子。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獲得了反質子。此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僅質子和電子,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
這一系列科學成果使人們日漸接近反物質世界。然而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首先,在地球上很難發現反物質。因為粒子與反粒子碰到一起,就像冰塊遇上火球一樣,或者一起消失,或者轉變為其他粒子。所以在地球上,反物質一旦碰上其它物質就會被兼並掉。其次,製造反物質相當困難而且耗費巨大,需要如SSC或LHC之類的高科技儀器,並且即使製造出反物質,也難以保存,因為地球上萬物都有物質構成。
我們周圍的宏觀物質主要由重子數為正的質子和中子所組成。因此,這樣的物質被稱為正物質,由他們的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相應地叫反物質。從粒子物理的角度講,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質幾乎完全對稱,那麼為什麼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質,而卻幾乎沒有反物質呢?這正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反物質就是物質的一種倒轉的表現形式。愛因斯坦曾經根據相對論預言過反物質的存在:「對於一個質量為m,所帶電荷為e的物質,一定存在一個質量為m,所帶電荷為-e的物質(即反物質)」。
⑺ 目前反物質研究的最新成果.
報載B介子實驗研究計畫(Belle)」,昨天在羅馬、東京、台北
同步宣布,歷經兩年來精密實驗,已證實「B介子系統」也具有
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有助破解宇宙物質之謎,堪稱高能物
理界近年最重大的發現。
研就證實B介子與反B介子在衰變過程中存有極微小的差異,所以
使得B介子衰變後產生的正粒子,比反B介子衰變後產生的反粒子多
一點,所以宇宙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之後,我們只看得到物質而看
不到反物質。
裡面還提到當物質跟相對的反物質對碰的時候,將化為一股巨大的
能量,變成眩目而無質量的光忙散去,這看起來就好像以前小說提
到的仙人都是化成一道虹光消失而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