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圖片美桌

成果圖片美桌

發布時間:2021-05-06 09:22:34

㈠ 中班漂亮的餐桌美術教案

你好
在區域游戲時,聽到手工區的小朋友在討論自己家的檯布的形狀、圖案、顏色等等,還有人說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檯布,自己要做什麼樣的檯布。因此,我們開展了此次的美術活動,讓幼兒自己來設計檯布。
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檯布的裝飾特點。
2. 嘗試創造性地設計檯布圖案。
活動准備:
1.檯布圖片,供幼兒欣賞。
2.娃娃家小桌子一張。
3.《幼兒畫冊》、記號筆、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出示「娃娃」,引出課題。
(1)請幼兒為「娃娃家」的餐桌設計一塊漂亮的檯布。
(2)欣賞各種檯布的圖片,從檯布的形狀、構圖、色彩等進行了解。
2.討論交流設計檯布的見解。
(1)啟發幼兒從色彩、圖案、構圖、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構思設計檯布。
(2)交流孩子的見解。
3.幼兒繪畫。
(1)引導幼兒學會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提醒幼兒先構思再動手。
(2)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4.展示幼兒的作品。
請幼兒講述自己喜歡的檯布設計,說出喜歡的理由。
活動反思:
雖然檯布在幼兒的生活中也較常見,但卻很少有幼兒會有意識地觀察檯布,因此,在讓幼兒設計檯布前,必須要先讓他們對所要表現的物品有直觀的認識。課前我尋找了一些檯布的圖片,並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但從幼兒作畫的過程來看,他們對檯布圖案的色彩、結構排列特徵表現出的是隨心所欲。當然,這也是孩子們創造性地表現的成果,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發揮,作為教師,應帶著欣賞的眼光來評價,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鼓勵和肯定。

滿意請採納

㈡ 珠穆朗瑪峰的圖片+簡介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D6%E9%C4%C2%C0%CA%C2%EA%B7%E5

簡介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8.13米,29,029英尺,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於東經 86.9°,北緯27.9°。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王國境內。藏語名稱:Chomolungma,意為「神女第三」;尼泊爾名稱:Sagarmatha,意為「天空之神」;西方稱呼:Everest。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復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里的范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涌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年輕的珠穆朗瑪

崔之久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珠峰留給每個走進她的人的印象除了威嚴、雄偉外,就是她的嚴酷無情。多少登山者和科學家已獻身於此,留下了無盡的嘆息、感慨和追憶。人們在歌聲中發出詢問:「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期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這歌聲與其說是歌唱青藏高原的,不如說是獻給珠穆朗瑪峰的聖歌。

大自然的探索者面對大海和高山時都會有一種感覺:那片藍天下的雄渾壯美。「是誰日夜遙望著藍天」當然是一群渴望大山和大海的人,而珠峰正是經歷了滄海桑田變幻,兼備高山大海的地區。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從珠峰頂上撿回的八塊石頭就是來自奧陶紀的石灰岩,4-5億年前它們出自大海,而今又被高高地抬上了世界之巔。

這種天壤之別的經歷真正是一首夢幻曲,遠古的呼喚總算有了很具體的內容。在珠峰北側地帶還能找到來自南半球的巨羊齒植物化石,在雅魯藏布江沿岸還能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層中的岩塊擠壓到一起的板塊縫合帶,這一切均顯示整個喜馬拉雅山脈連帶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都是從遙遠的南半球經印度板塊推擠,飄洋過海2400公里而來。而在漂的同時,它又因受到歐亞板塊反作用力的阻擋,慢慢地抬高升起。雖然在山南山北有很多斷層消除了相當一部分地球內部的應力,但最後還是被抬升為世界第一高峰。當然,在抬升過程中也有來自地球內部向上穿越的花崗岩岩漿的頂托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現在看到的珠峰的「頸部」---8700米的「第二台階」和頂部都是奧陶紀灰岩,實際上8500米以上就已都是奧陶紀灰岩了。而珠峰的「身體」部分則是來自地球內部的花崗岩和變質岩---片麻岩、眼球狀片麻岩,它們都是原始的沉積岩,因為遭到花崗岩侵入和區域的地質事件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在東絨布冰川一側,人們多看見深灰黑色的岩石,那就是片麻岩。當人們去西絨布冰川考察時,就會看到大量發黃色的岩石,那就是花崗岩。

在大約至今100萬年前後,珠峰在升高到現在的高度以後,或者說現有高度以前,在全球氣候變冷的冰期時期,就有多次冰川發育的時期。不同時期冰川的規模有大有小,據有關資料顯示,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包括珠峰地區,最大的冰川范圍也只到達山麓地帶,長度數十公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冰川已經把高原蓋滿了。在珠峰地區,登山大本營所在的絨布寺在不遠的河谷中有一道亂石堆起的小丘,東邊顏色黑,西邊顏色黃,這就是18000年前絨布冰川末端所在的位置。我們就依據這一冰川遺跡命名為:絨布寺冰期。稍後,隨著氣候變暖,冰川退後到絨布德寺,又在冰川末端堆了一堆小丘,時間大約5000年前,我們叫絨布德寺冰川階段。現在從5000米開始顯現的中絨布冰川就是那時遺留下來的。冰川長度有18公里。自1960年,我們開始考察研究絨布冰川以來,40多年過去了,冰川表面和冰體內部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冰塔林的變化。上世紀60年代,中絨布冰川冰塔林從5300-5400米就開始出現,而東絨布冰川只要一拐彎就可以看到冰塔林。現在,中絨布冰川的冰塔林已經上移到5600-5700米才能看見。而冰塔林的高度也從30-40米縮小到20-30米。盡管如此,冰瑩玉潔的水晶世界卻沒有本質的變化。那水晶宮似的冰洞是由冰川內部的排水道被放棄後形成的。一個冰柱頂著一塊大石頭,而形成的冰桌是由於冰面差別消融形成的。因為被石塊蓋住的冰塊得到保護,減少了消融,所以高高擎起,而周圍未受到保護的冰面消融很快而變低。冰桌就這樣形成了。

冰塔林是珠峰冰雪世界的代表,也是珠峰地區和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冰川的特色。因為只有在低緯度氣候乾燥的海拔高度地區,由於太陽入射角度高,太陽輻射從冰川上面直射冰川裂隙,引起從上到下的消融,才能使冰塔林個體高聳、陡峭,冰塔林才能成林。如果缺少任何一個條件,譬如:緯度偏高、太陽入射角偏小、冰川面從側面開始融化,則形成的冰塔林就不會高而陡峭。只有珠峰北側才具備前面提到的各種條件,所以冰塔林又高又美。這里的雪線高達6000米以上,因而也是世界山地冰川中冰川位置最高的所在。絨布冰川的末端的海拔高度比歐洲最高峰---阿爾卑斯山的勃郎峰還要高幾百米。因此,這里是典型的大陸性高位山地冰川區。

人們有時在議論珠峰到底有多高?甚至於有人主張要設法穿過頂部的冰雪層去測量岩石的頂部,這樣才算珠峰真正的高度。其實,冰雪也是一種岩石,只不過存在的時間短暫而已。在南極人們把冰崖都當作一種海岸類型對待,你排除不了它。在北極,有大塊地下冰的土地也是陸地的一部分。海水侵蝕冰化了,陸地也少了一塊,因此冰作為陸地的一部分是排除不了的。難道在珠峰頂部就一定要排除掉冰雪層的存在嗎?不,冰雪的頂部就是真實的珠峰的真正頂部。人們也許會說:「冰雪層不穩定,會導致珠峰頂高度的多變」。這又何足多怪呢?岩石的頂部的高度就永遠穩定嗎?任何專業人員都知道,冰雪和岩石都不是永遠穩定的,只不過有量的差別而已。再說,如果珠峰按一些人的設想,測量到了岩石頂部的海拔高度,那別的山峰高度又如何處理了?假使測量了珠峰岩石頂峰的高度比喬戈里峰的冰雪頂部高度低?或者說比喬戈里峰的岩石頂部高度低呢?……又該如何確定誰是世界第一高峰呢?簡單一句話,我認為,挑起這一問題並引起可能會產生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 (山野雜志)

珠峰登山氣象知識

作者:高登義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我先後於1966、1975、1980和1984年為國家登山隊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氣預報工作。

氣象是登山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把在山地氣象方面考察研究的成果應用在登山活動中,製作長(3個月)中(10天)短(1天)期和臨近(30分鍾—2小時)天氣預報,並發表了三篇關於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的氣象條件和預報的論文,也算是為登山界做一點實事。

珠峰山區氣候知識主要包括了雨季的起始與結束時間,7000米以上的高空風變化情況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地面風速的日變化情況。了解珠峰雨季的始末時間主要是為了安排珠峰登山計劃,登山時間應盡力避開雨季,選擇旱季。為了解珠峰7000米以上的高空風變化情況對於從北側攀登更為重要。根據我國登山家的經驗,在珠峰地區登山應選擇風速小於6級風的季節。前面提到的氣候狀況是登山者選擇珠峰登山季節的重要氣象依據。了解山區地面風速的日變化情況主要是為了每天登山的時間安排。

登山季節選擇

珠峰北側地區的雨季時段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珠峰地區7000米以上高空風速的季節變化主要決定於副熱帶西風急流帶(也稱南支西風急流帶)的變化,副熱帶西風急流帶所處的位置即是出現大風的位置。據統計,珠峰上空(7000-9000米)的風速在1-3月和11-12月最大,一般不宜攀登。綜合上述兩個條件,在從珠峰北側攀登頂峰的登山季節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為最好。

登山時間選擇

統計分析表明,在山區地面風速變化比平原地區的大,而且海拔高度越高風速日變化越大。例如,春季和夏初在青藏高原上,海拔4500米高度地面風速的日變化為海拔1000米高度的4.5倍,在這一高度上當地時間下午2-6時的風速比夜間和上午的風速平均大5.5米/秒。

由此推測,在海拔6000-8000米高度地面風速日變化約為海拔1000米高度的6-8倍,即下午風速約比夜間和上午的風速大7.3-9.8米/秒。有鑒於此,我曾於1975年向中國登山隊建議在高海拔地區登山應「早出發,早宿營」。中國登山隊自1975年起把「早出發,早宿營」作為登山行動准則之一。在珠峰地區,中國登山隊規定當地時間早晨2時出發,下午2點宿營。登山愛好者可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海拔高度,自己確定「早出發,早宿營」的時間。從原則上講,海拔高度越高,出發和宿營的時間越早,春季和秋季的地面風速日變化較大,應盡可能提早,夏季地面風日變化小,可以少提早一些時間。

珠峰山區天氣現象

在珠峰山區活動,除了上述很重要的氣候知識外,了解一些珠峰山區天氣知識也很必要。掌握好這些天氣知識,除了有助於登山活動外,也會學習到豐富多彩的氣象知識。

冰川風

這是珠峰北側的特殊天氣現象。在一般山區,往往盛行日變化顯著的山谷風。在一晝夜中,下山風和上山風交替出現的現象叫山谷風。一般來說,上山風又叫谷風,空氣由山谷向山坡流動;下山風又叫山風,空氣由山坡向山谷流動。形成山谷風的原因主要是山谷中下墊面與山谷中大氣接收太陽輻射能力不同而形成山坡上空氣溫度及山谷中同高度上大千溫度的差異。一般說來,當地時間正午後至午夜前為山風,其它時間為谷風。

在珠峰北側,由於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為冰雪表面,日出後的冰雪表面氣溫仍然低於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氣溫度,因而幾乎晝夜盛行下山風,這種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風又稱作冰川風。冰川風在當地時間下午2-6時最強,在離地1000米以下的風速平均可達10米/秒,陣風達到7-8級。

河水流量的日變化

一般來說,高山地區河水流量的日變化主要決定於冰川融水量的日變化,而冰川融水量的日變化又主要決定於氣溫的日變化。春夏秋三季日出後,當陽光照射在冰川表面時,冰川逐漸消融,流水匯入河谷,增大了河水流量。在珠峰絨布河水流量中,67%左右來源於冰川融水。因此,高山河流的河水流量都在正午前較小,午後至傍晚最大。

看雲識天氣

在高山地區,雲與天氣變化有一定關系。有經驗的登山者可以從雲的形態變化推測短期天氣的變化,特別是在珠逢北側地區登山時,珠峰特有的「旗雲」變化與天氣變化聯系緊密。

所謂「旗雲」是指在珠峰頂端不斷生成的對流性的「積雲」,受強烈的高空風影響隨風飄動,遠望宛如一面旗幟掛在峰頂上的特殊天氣現象。

觀測研究表明,珠峰頂端出現的「旗雲」絕大部分是自西向東飄動,但當特殊天氣系統來臨時,「旗雲」也會自東向西飄動。

從多次製作攀登珠峰的登頂天氣預報中我們知道,珠峰頂上的「旗雲」的確可稱作「世界最高的風向標」。

首先,從珠峰「旗雲」飄動的方向可以判斷珠峰頂高度附近(海拔8000-9000米)的風向;其次從「旗雲」頂部起伏波濤的形態可以估計高空風速的級別大小。

如果「旗雲」自西向東飄動,雲的頂部平而光滑,並在離開峰頂後雲頂高度逐漸下降或是雲的頂部起伏波動劇烈。高空西風風速在每秒17米以上,當日不宜於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

如果「旗雲」自西南向東北飄動,雲的頂部起伏波動大,而且在離開峰頂後雲頂高度逐漸上升,表明高空風速不超過15米/秒,當日還可以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但一天後會有高空西風槽來臨,大風伴隨降雪發生,2-3天內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

如果「旗雲」自東向西飄動,表明高空有偏東風氣流,未來1-3天內會有印度低壓來臨,帶來大雪伴隨小風的天氣,一般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然而在珠峰北側,對於熟悉登山地形和路線的攀登者,也可以利用這種小風而氣溫高的天氣,在8500米以下登山,因為從北側攀登對登山者最大的威脅是大風。

如果在珠峰頂端的雲量很少,沒有形成「旗雲」,而且雲幾乎垂直向上,表明高空風小於15米/秒,宜於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如果在珠峰頂部附近有莢狀高積雲,表明在峰頂附近大氣層結構穩定,高空風不大,也宜於74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

㈢ 下面的圖片是什麽動漫

叛逆的魯路修
話說
這XE的圖......

㈣ 五穀是指哪五種請附上圖片,謝謝

1、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

2、黍,黍米。它有紅、白黃、黑幾個品種。白黍米粘性次於糯米,紅黍米粘性最強,可以煮粥,可以包棕子吃,起源地是內蒙古敖漢旗。

3、稷,為人類最早的栽培穀物之一,穀粒富含澱粉,供食用或釀酒,稈葉可為牲畜飼料。由於長期栽培選育,品種繁多。分布於中國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新疆偶見有野生狀的。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溫暖地區都有栽培。

4、麥,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谷類作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質燃料。

5、豆,主要是指豆科植物的種子或莢果。豆類的正品有大豆、菜豆、綠豆、黃豆、蠶豆、紅花菜豆、印度菜豆等。

㈤ 這張圖片有什麼奧秘嗎

視覺誤差啊~沒什麼的~你也可以畫出來的~

㈥ 節約用水 從我做起 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哪一種成果

一、活動背景

水是生命營養的主要成分,是工業、農業發展的命脈,是地球對人類最寶貴的饋贈。然而人類對保護淡水資源的認識不足,保護措施不得力,致使淡水資源浪費嚴重,特別是因使用不當而使淡水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導致可用淡水資源的匱乏,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人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而這種意識又必須從小學生培養起。
一直以來,學生對「節約用水」的認識僅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因此,搞一期「節約用水」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想法油然而生。機緣巧合,在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項榮耀同學向我提出:「水是生命之源,可是我們周圍到處存在浪費水的現象。老師,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嗎?」我感到很吃驚,項榮耀平時老實巴交,少言寡語,很少當眾發表自己的觀點,今天之所以大膽地客觀地談出自己的想法,大概是受什麼觸動吧。果然不出所料!
「星期天,我和朋友做游戲。時間一長,個個大汗淋漓,口乾舌燥,可我們身處曠野,一時難找飲用水。無奈之下,只好停止游戲,拔腿跑往村莊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水源,一戶人家正開著水龍頭向下面一口大缸里蓄水,主人可能沒在家吧,缸里水已經滿了,溢出的水不停地匯入陰溝里,我們開懷暢飲。事後,我越發感到水對人的重要性,越發心疼那些被浪費的水。後來我留心觀察一下周圍,發現浪費水的現象還真不少呢!」項榮耀的話在班級產生了不小的共鳴,同學們議論紛紛,「快嘴」尹成林不等批准就站起來說道:「在沙漠中對水的渴求就是對生命的渴求,我們身邊不僅存在浪費水的現象,而且存在污染水的現象,真令人痛心!」一時間,同學們七嘴八舌。我因勢利導:「那麼,大家作為小主人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吧!」於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討確定了下一次實踐活動的主題:「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二 、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及其水資源浪費與污染的狀況,從而培養學生對水污染和節約用水的緊迫感和責任心。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查找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設計方案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簡單的調查,填寫好調查表,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活動形式
1、組織形式: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班級活動相結合。
2、實踐形式:
(1)調查和訪問(2)研究和設計(3)合作和交流(4)體驗、表達和反思。

三、活動實施:

階段一:活動准備。

1、討論確定研究內容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這個課題研究范圍較大,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圍繞主題,積極討論發言,確定了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1)初步認識水資源與生命的密切聯系。
(2)了解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情況。
(3)研究消除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的辦法。
2、自願選擇,組成小隊。
學生根據各自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自然形成了三個研究小組。
在這個過程之初,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有的學生成了「搶手貨」,如尹衍雪、張紅玉聰明漂亮,能說會道,身為班級幹部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於廣闊、王泗忠做事一向沉穩,極有責任心;還有像陳向東雖學習平常,但身強力壯,肯吃苦耐勞,也頗受歡迎;更值得一提的是項榮耀,雖然平時不善交談,交友不多,但由於他是本次活動的發起人,所以各組爭相搶奪。可是有的學生卻成了「棄兒」,平時少言寡語,不善交際的同學往往是集體活動的「孤雁」。
針對這一情況,我組織同學們開展了「請到我們中來」的交友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們重新認識了自己及同學,小組很快地確立了下來。各小組都選出一名全體組員信賴的組長,第一組的組長是胡欣悅,第二組的組長是喬文靜,第三組的組長是尹衍雪,第四組的組長是趙鈺麗,第五組的組長是張紅玉,各小組的組長對組員進行登記並帶領組員制定了本組的活動計劃。
3、小組選擇指導老師。
由於是比較大的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需要老師的監督與指導。除我之外,我還允許學生完全依據自己的評判標准和本小組研究問題的需要點擊教師。學生自己的想法還真出乎意料,有的教師被三個小組同時點擊,有的教師則沒有被點擊。那些平日里看起來十分威嚴的,能使學生言聽計從的教師並不受大家的歡迎,而那些熱情、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的教師很受學生歡迎。
下面聽聽學生們對教師的「品頭論足」吧:「我們希望請的是能夠和我們一起參與活動,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活動中的疑難問題,一些老師看起來就怕,我們不敢請他。」「我們很喜歡教英語的李老師,正好有這個機會和她一起活動。」「楊老師和張老師平時親切、幽默,也很有知識,所以我們選他們。」
通過協調,每組請了一名指導老師。
階段二:組織實施。
一切准備工作就緒,學生們早已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各小組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組與組展開了大比拼!
1、第一、二小組的活動情況。
第一小組學生探究的興趣特濃,他們在組長胡欣悅的帶領下,通過不同渠道,搜集了好多有關水與生命密切關系的資料,了解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工業、農業、社會生活等方面對水的需求等等,但是內容多而雜。教師指導學生對搜集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這樣使學生對所搜集的材料有了更系統全面的認識。通過小組搜集,學生極大地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能力。
項榮耀:地球是個水球,70%的表面被水覆蓋,可淡水只佔2.5%,可供利用的也少得可憐,僅占淡水總量的13%,因此不能盲目樂觀。我請高年級的同學用扇形統計圖來表示各水量之間的關系。出示蔡一凡製作的扇形統計圖,讓學生從數字上直接感受。
胡穎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離不開水,人體的含水量是體重的65%,植物體內的平均含水量為50%。
尹成林:水是工業的血液,農業的命脈。城市發展、環境美化、日常生活太離不開水了。
胡欣悅:我們這個地方水資源比較豐富,我對水從來沒有危機感,通過這次活動,我大吃一驚,世界上不少地方水資源相當匱乏,有些地方水比油貴。我通過資料的搜集了解了好多嚴重缺水的地區
在搜集活動之初,學生對一些信息產生了質疑。一天,胡穎雪跑到我跟前,她對從《網路全書》上了解到的信息「水母的含水量占體重的98%」有些感到不可思議,怎麼還有幾乎都是水構成的動物呢?含有這么多水,它怎麼動,怎麼生活呢?它懷疑收集的資料不真實。我首先對她這種敢於質疑的精神給予表揚,並鼓勵她繼續搜集,看看其它一些動植物的含水量,再從別的地方找一找有關水母的資料。隨著搜集的深入,徐園園在大量事實面前消除了這種懷疑,並感嘆道:「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她還特地寫了一篇心得。
尹成林、項榮耀等同學不僅進行了搜集,還對家鄉的水的儲備與分布及用水情況作了考察,並用學校的數碼相機拍攝了一些圖片;胡欣悅、胡穎雪等對一些動植物的含水量作了簡單的驗證……
通過資料搜集、實際觀察、統計,第一小組製作了《人類和自然界中需用水情況統計表》;一些同學還展開水的聯想,對有關水、水的功能、水的循環、水的特性、水的聯系等的字和詞,學生建立不同的水聯想樹。
2、第三、四小組的活動情況。
第三、四小組也不甘示弱,他們緊緊圍繞主題展開活動。首先,他們通過報刊、電視、網路、書籍,了解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的現狀,他們搜集了許許多多有關水浪費與污染的文字和圖片,其中許多資料令他們觸目驚心,用組長喬文靜的話說:「我們徹底被震撼了!」有不少同學心情沉重,為此感到十分擔憂,覺得自己有責任把水資源浪費與污染的現狀告訴身邊每一個人。於是該組成員紛紛行動起來,利用櫥窗、向大家廣泛宣傳,還利用國旗下講話對全校同學進行了一次教育。更令我感動的是,在指導老師的教育下,利用雙休日對左右鄰居和小夥伴進行了一次節約用水的教育。
下面是他們組精彩演講的一個鏡頭:
項子涵:我們的前輩曾生活在沒有電、沒有油的時代,大家可曾想過沒有水的時代是什麼樣子呢? 沒有水人類一天也難以生存!那麼,目前水資源的現狀怎樣呢?資料顯示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個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10個,缺水量達60億立方米,特別是我國的北方地區,為此國家花費了巨大代價進行南水北調。但是每天在工業、農業、日常生活中仍有大量的水被浪費和污染。據統計,北京每天洗車要用掉一個昆明湖的水,一個滴水的水龍頭一天浪費43升水,漏水馬桶一天浪費960升水為此上海市花了極大的代價換掉了所以的老式馬桶。嚴峻的事實告誡人們:保護水資源已刻不容緩!
組長喬文靜覺得有責任把家鄉的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情況作個調查,於是就找到了我。我很支持,他很高興。通過調查她們發現,農村鄉鎮雖無多少工廠,但一些私人作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費和污染水的情況,如鎮上的一家化工廠,他們抽取地下水並無許可證,用水沒有節約意識,生產用水不凈化隨意排放,造成了污染。村莊的污染源主要是農民隨意施撒的化肥和農葯,一些患病死亡的禽畜類。在對家庭用水的調查中,同學們發現多數家庭節約用水意識淡薄。該組把調查情況整理成兩份表:《水資源浪費和污染情況調查記錄表》、《家庭一周用水情況調查表》。為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節水防污意識,第三組再次請教指導老師,又和另外兩組聯合,精心設計了一組采訪問題:
(1)您最多能堅持幾天不喝水?
(2)您了解目前水資源情況嗎?如不了解是否想了解些?
(3)您是否已經注意到周圍的水沒有以前清了?
(4)您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是否有節水防污意識?您認為是否有這個必要?您想怎樣做呢?
對學生進行采訪宣傳,問題不大。到集市上對農民進行采訪,這對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性。第一次在組長組織下集體去,多數同學未能采訪成功。多數農民對學生的行為嗤之以鼻:「不在校好好學習,瞎胡鬧!」有的學生很灰心,我勸他們不要灰心,指導他們繼續想辦法,分解困難,於是決定:第二組繼續堅持采訪,采訪時要鄭重,彬彬有禮,告訴對方自己的采訪目的。第一、三組把采訪內容做成問卷,取得各班班主任的支持,讓學生把問卷帶回家讓長輩填寫,然後進行整理。由於准備充分,措施得當,在同學們和老師地努力下,活動進展得很順利,同學們感慨頗多。
於廣闊:我以前只要跟人談話就臉紅,組長為了鍛煉我逼我去采訪,還派兩個同學協助我,我只好硬著頭皮去采訪。開始心裡膽怯,問話結結巴巴,眼光沒處著落,幸好准備充分才不至於出醜。采訪兩個對象後,漸漸地我感覺好多了,不緊張了,說話的聲音也大了。這次采訪鍛煉了我,我想這次采訪活動是我畢生的寶貴財富。
王泗忠:我以前總覺得主持人、記者風光,哪知也並不容易,有時還不被人理解。可見三百六十行要想干出成績總要付出艱辛地努力!
項子涵:對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進展得很順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多數家長表示自己平時沒有節水防污的意識,很想了解一些水資源的現狀,今後注意做好節水防污工作。通過活動我還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我們遇到問題不畏懼、不退縮,動腦筋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困難就一定會迎刃而解……
討論交流得很深入,很多地方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不時引來陣陣掌聲。看來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真的收獲了,活動進程已過半,學生仍興趣盎然。
3、第五組的活動情況。
第五組幹得也很出色,他們的任務是調研消除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的辦法。他們搜集整理出不少方法,有很多同學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點子。
陳浩文、王亞楠等同學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到水體具有自凈作用:(1)物理凈化:污染物由於稀釋、擴散、沉澱等作用而使水中污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2)化學凈化:污染物質由於氧化、還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水中污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3)生物凈化:水中生物活動,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他們很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趙鈺麗、喬海榮等同學設計了防污方案。a大力植樹造林;b控制污染源;c工廠實行達標排放。
陳向東、張紅玉等同學從「家庭」著眼開動腦筋,他們學著課外書上的方法制定了一些家庭節水方案。例如:洗臉、洗手水→洗衣服→拖地→沖馬桶;淘米水→發酵後澆花;淘米水→洗菜→擦餐桌→拖地→沖馬桶。
階段三:展示交流。
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各組收獲頗豐,都急著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於是我決定召開全班展示交流會。在展示交流會上,各小組把前段時間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分享,並一起探討了如何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各小組有條不紊地把自己整理的文字、圖片資料,訪問、研究、設計的成果擺了出來,接受了大家的請教和質詢。我同另外幾位指導老師對同學們的表現感到驚喜不已,嘖嘖贊嘆。

四、體會與反思:

本次活動容量很大,學生對「珍惜生命之水」的認識不但達到了更深的層次,而且對資料的查閱和整理以及設計方案解決實際問題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加強,還發展了學生自主、合作、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正如學生總結:這次活動使我們增了見識,長了才幹。其實,綜合實踐活動並不要求學生最後「作品」、「成果」的質量高低,而是注重學生在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他們又是如何想方設法解決的;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種種體驗和對自然、對社會、對人身的一種關注;注重學生在實踐中與他人的交往與合作。
當我向學生問及收獲時,學生先是會心一笑,然後侃侃而談。在最後一次交流會上,學生憑著強烈的責任心共同形成決議:以班級名義寫一份倡議書,給鎮黨委政府寫一份建議書,在班級建立監督站,監督同學們的用水行為。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讓我感動。最後我們評選了本次活動「優秀標兵」和「實踐能手」,最終曹真等十名隊員獲此殊榮。活動就要結束了,為了使活動的思想得以延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長大後都將是社會一員,可能是農民、工人、記者、發明家等等,每位同學從不同的職業角色考慮,以『假如我是……』的形式,說一句節約水、保護水的話,把這句有意義的話作為伴隨自己成長的一條准則。」

㈦ PPT是什麼意思

PPT是由微軟公司推出的一款圖形演示文稿軟體,全稱為「PowerPoint」,,大家都喜歡說成英文PPT,也可以算做是縮寫。中文名稱叫「幻燈片」或「演示文稿」。一般與「投影儀」配合使用,通常在培訓、會議場合使用。也可將PPT列印成一頁一頁的幻燈片,可以將PPT保存到光碟中以進行分發,並可在幻燈片放映過程中播放音頻流或視頻流。

(7)成果圖片美桌擴展閱讀

PPT使用技巧

一、字的出現與講演同步

為使字與旁白一起出現,可以採用「自定義動作」中按字母形式的向右擦除。但若是一大段文字,字的出現速度還是太快。這時可將這一段文字分成一行一行的文字塊,甚至是幾個字一個字塊,再分別按順序設置每個字塊中字的動畫形式為按字母向右擦除,並在時間項中設置與前一動作間隔一秒到三秒,就可使文字的出現速度和旁白一致了。

二、長時間閃爍字體的製作

在中也可製作閃爍字,但Powerpoint中的閃爍效果也只是流星般地閃一次罷了。要做一個可吸引人注意的連續閃爍字,可以這樣做:在文本框中填入所需字,處理好字的格式和效果,並做成快速或中速閃爍的圖畫效果,復制這個文本框,根據想要閃爍的時間來確定粘貼的文本框個數,再將這些框的位置設為一致,處理這些文本框為每隔一秒動作一次,設置文本框在動作後消失,這樣就成功了。

三、目錄式的跳轉

利用字的跳轉功能,可以建立頁漂亮的目錄。設置跳轉時,建議不要設置字體的動作,而要設置字所在的邊框的動作。這樣既可以避免使字帶有下劃線,又可以使字色不受母板影響。具體操作為選中字框,單擊右鍵,選勸動作設置」項,鏈接到所要跳轉的頁面。

四、復制幻燈片

要復制演示文稿中的幻燈片,請先在普通視圖的「大綱」或「幻燈片」選項中,選擇要復制的幻燈片。如果希望按順序選取多張幻燈片,請在單擊時按 Shift鍵;若不按順序選取幻燈片,請在單擊時按Ctrl鍵。然後在「插入」菜單上,單擊「幻燈片副本」,或者直接按下「Ctrl+shift+D」組合鍵,則選中的幻燈片將直接以插入方式復制到選定的幻燈片之後。

五、自動黑屏

在用Powerpoint展示課件的時候,有時需要學生自己看書討論,這時為了避免屏幕上的圖片影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可以按一下「B」鍵,此時屏幕黑屏。學生自學完成後再接一下「B」鍵即可恢復正常。按「W」鍵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果。

六、自動播放

要讓powerpoint的幻燈片自動播放,只需要在播放時右鍵點擊這個文稿,然後在彈出的菜單中執行「顯示」命令即可,或者在打開文稿前將該文件的擴展名從PPT改為PPS後再雙擊它即可。這樣一來就避免了每次都要先打開這個文件才能進行播放所帶來的不便和繁瑣。

七、添加公司LOGO

執行「視圖-母版-幻燈片母版」命令,在「幻燈片母版視圖」中,將Logo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關閉母版視圖返回到普通視圖後,就可以看到在每一頁加上了Logo,而且在普通視圖上也無法改動它了。

八、「保存」特殊字體

在powerpoint中,點擊「工具」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選擇「保存選項」,在彈出其對話框中選中「嵌入TrueType字體」項,然後根據需要選擇「只嵌入所用字元」或「嵌入所有字元」項,最後點擊「確定」按鈕保存該文件即可。

參考資料

網路-PPT

㈧ 如何做展區設計的效果圖呢要最簡單的方法!

呵呵,你這個東西太簡單了,用ps的方塊處理一下,然後貼上些圖片,展位有幾大要素,接待台,洽談桌椅,門楣logo,產品展示,注意這些要素即可,如果你想要參考圖片的話可以通過站內聯系我我有類似的圖片。

㈨ 新中國輝煌成就圖片(建國後重大成就圖片)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閱讀全文

與成果圖片美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