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在近些年的化學成果
中國在近些年確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化學成果,
主要就是追趕、效仿其它國家的研究成果,縮短和這些國家之間的差異。
『貳』 初中化學的各項成果和它的發現者
舍勒在1774年發現氯氣;1807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金屬鉀;1869年門捷列夫在繼承和分析了前人的工作基礎上,制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1939年鮑林發表了<<化學鍵的本質>>;碲(一種稀有元素)有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特在1797年在分析碲金礦時發現.
『叄』 歷史上重要的化學研究成果
1.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O2的性質和變化
CO2的性質和變化
2.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金剛石和石墨的組成和結構
拉瓦錫研究水的組成和結構
3.化學研究物質的用途與製法
侯德榜的制鹼法
O2的用途和製法
『肆』 化學方面的最新成果
1、 高性能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
採用插層復合法成功地制備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如:聚醯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納米復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強度高、耐熱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廣泛應用於包裝薄膜、各類管材和其它結構材料等。2、 納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於二元協同概念,研究對水相和油相具有超雙親或超雙疏特性的納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在建築、紡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 超大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環氧塑封料
"九五"期間研製出的5個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年產2000噸規模的生產線,已試車成功。
"八五"期間研製生產的20多個產品已在國內30多個半導體廠使用。累積創產值8500多萬元,利稅1700多萬元。是電子材料國產化的成功範例。榮獲國家專利優秀獎。
4、 有機光導鼓
採用自行研製的高性能電荷傳輸及電荷產生材料,藉助獨特的小計量塗布技術,研製開發系列激光列印技術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與兩個企業合作,建立年產50-60萬支光導鼓生產線。
5、 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劑
通過對烯烴聚合高效催化劑體系的體統研究,如載體作用本質、活性中心結構和聚合反應機理等,開發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劑,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動力學行為好、聚合物性能優異等特點。在遼寧省營口向陽化工廠(化學所聯營廠)實現產業化,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並有部分出口。年產值達億元,利稅3500萬元。共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6、 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劑
從催化原理和分子設計出發,研製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劑,以煤炭、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國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綜合指標比國際上通用BP催化劑高三倍。已申請專利9項,正與有關國有企業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萬噸級生產工藝。
7、 杜仲膠
立足於我國豐富的杜仲綠色資源,開發了對杜仲膠的深入研究,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杜仲膠材料工程學的理論體系,在其指導下開發出杜仲膠醫用功能、形狀記憶、硫化彈性橡膠等熱塑性、熱彈性及橡膠三大類材料,成為國際關注的高性能"綠色"輪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請專利11項,授權8項。
『伍』 近代化學界的重要成就有哪些
這五項化學發明改變了世界
LCD屏幕隨處可見——甚至在美術館。圖片來源:Dominic Alves/Flickr, CC BY-SA
不論你是否承認,跟其他學科相比,化學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一個。《科學》雜志在Twitter上公布的50位科學大師中,沒有一位是化學家;化學新聞往往也不像物理和天文項目那樣受關注,即便項目的主要內容是登陸彗星以後在上面進行的化學實驗。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調查了人們對化學、化學家和化學品的真實想法,結果表明,大多數人並不十分了解化學家在做什麼,也不清楚化學對現代社會有哪些貢獻。
化學名人堂。圖片來源:Andy Brunning/[Compound Interest], Author provided
這真是太遺憾了,要知道,沒有化學就沒有現代社會。為此,我挑選了五項最重要的化學發明,正是它們塑造了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
青黴素
這可不是牛棚,而是戰時的青黴素生產車間。圖片來源:Wellcome Images
青黴素很可能挽救過你的生命。沒有它,哪怕是小小刺傷或喉嚨痛都可能致命。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培養皿上的霉塊能抑制周圍細菌的生長,並把發揮抑菌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青黴素(又稱盤尼西林,penicillin)。
但是,他窮其所能也未曾從黴菌提取出可以使用的青黴素。弗萊明放棄了,他的工作也沉寂了10年之久。直到1939年,澳大利亞葯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他的化學家團隊才終於找到了一種大量提純青黴素的方法,使之真正投入使用。
然而,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科學儀器非常短缺。該團隊只得用浴缸、牛奶攪拌器和書架組裝成一個功能齊備的青黴素生產車間。不出意料,媒體被這種神奇的新葯震驚了,但弗洛里和他的同事都不喜歡拋頭露面,反而是弗萊明出了風頭。
圖為弗洛里。圖片來源:Howard Florey. Wikimedia
青黴素的大規模生產始於1944年,化學工程師瑪格麗特•哈欽森•魯索(Margaret Hutchinson Rousseau)將弗洛里設計的半調子的儀器設備改進為大規模生產車間。
哈伯-博斯(Haber-Bosch)制氨法
氮肥的出現使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片來源:eutrophication&hypoxia/Flickr, CCBY-SA
氮元素在每一個生命體的生物化學反應中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氮氣還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不過氮氣通常比較惰性,這意味著植物和動物無法從空氣中直接獲得氮。因而,氮的來源問題一直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瓶頸。
1910年,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卡爾•博斯(Carl Bosch)用氮氣和氫氣制備出氨氣,改變了這一切。它可以作為肥料,提高作物產量,最終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
如今,我們體內80%的氮都來自於哈伯-博斯制氨法,這個化學反應幾乎是過去一百年間人口暴漲的最主要原因。
聚乙烯——意外的發明
雖是塑料,但歷史悠久,價值斐然。圖片來源:Dacidd/Flickr, CC BY-SA
大部分塑料製品,從水管到食品袋和安全帽,都由聚乙烯製成。這種年產量8000萬噸、在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來源於兩次意外發現。
第一次發生在1898年,德國化學家漢斯•馮•佩希曼(Hans von Pechmann)發現他的試管底有一些蠟狀的奇怪物質。他和同事一道研究了這個物質,發現它是一種長鏈分子,稱之為聚亞甲基(polymethylene)。不過他們的制備方法沒有實用價值,因而像青黴素的故事一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毫無進展。
到了1933年,ICI(一家已被收購的化學品公司)的化學家終於發明了一種製造聚乙烯的新方法。他們在一些高壓反應中發現了馮•佩希曼曾留意過的蠟狀物質。一開始他們沒法重復這個反應,後來發現最初的反應中,氧氣泄露進了反應體系。兩年後ICI將這一偶然發現變成了實用的合成方法,生產出了如今唾手可得的塑料。
從墨西哥山葯中提取出的避孕葯
美味的墨西哥山葯。圖片來源:KatjaSchulz/Flickr, CC BY-SA
早在20世紀30年代,醫生們便知道激素可以用來治療癌症和月經失調,也能用於避孕,但相關研究由於缺少高效合成激素的方法而陷入停滯。當時黃體酮價格高達每克1000美元(以今天的物價水平),而如今每克只賣幾美元。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有機化學教授拉塞爾•馬克(Russel Marker)發現了合成黃體酮的捷徑,降低了生產成本。他在植物中尋找結構類似黃體酮的分子,最終在墨西哥山葯中分離得到一種化合物,只需一步便能轉化成黃體酮,製成第一代避孕葯。
你面前的液晶顯示屏
LCD屏幕在顯示搖滾音樂會的場景。圖片來源:lan T. McFarland/Flickr, CC BY-SA
你一定想不到,平面彩色顯示器的歷史居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晚期:當時英國國防部想要發明一種新的平面顯示器,以代替軍用車輛裝備的笨重且昂貴的陰極管顯示器。研究人員立即想到可以利用液晶材料來實現,當時已經有人提出了液晶顯示器(LCD)的概念,但問題是它們只能在高溫下工作。除非你把它們安裝在烤箱中,否則沒什麼實用價值。
1970年,英國國防部委託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的喬治•格雷(George Gray),讓他想辦法使LCD能在更實用的溫度下工作。他合成出了一種新的分子叫做5CB,終於實現了這一點。20世紀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全世界90%的LCD設備都使用了5CB,直到現在,便宜的手錶和計算器中仍在使用它。同時,5CB的衍生物也直接促進了手機、電腦、電視的誕生。
『陸』 化學研究成果
海爾蒙(光合作用的發現)一個結論 2003
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土多德的影響,認為植物體是由「土壤汁」構成的,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完全來自土壤。到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醫生海爾蒙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把一棵稱過重的柳樹種植在一桶事先稱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他發現這棵柳樹的重量竟是剛栽種時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減少62.2克。因此,他認為構成植物體的物質來自水,而土壤只供給極少量的物質。這個結論首先提出了水參與植物體有機物質合成的觀點,但是沒有考慮到空氣對植物體物質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論氣》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氣和植物的關系,提出「人所食物皆為氣所化,故復於氣耳」。可惜因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精闢的論斷。直到1727年,英國植物學家斯蒂芬·黑爾斯才提出植物生長時主要以空氣為營養的觀點。而最先用實驗方法證明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養分的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他還證明植物能「凈化」因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使空氣變好,這就是後來人們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出氧氣的緣故。然而他卻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植物緩慢的生長過程,而沒有認識到光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和實驗完成於1771年,因此,現在把這一年定為發現光合作用的年份。
隨後有人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但卻得出與他相反的結論,認為植物不僅不能把空氣變好,反而會把空氣變壞(這是由於植物同樣有呼吸作用的緣故)。這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導致了1779年荷蘭的簡·英格豪斯進行一系列實驗,他的實驗證實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確認植物對污濁的空氣有「解毒」能力,同時指出這種能力不是由於植物生長緩慢所致,而是太陽光照射植物的結果,從而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氣變好。同時他發現植物有很強的釋放氣體的能力(這就是後來人們知道的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結果),而且這種能力的活性與天氣的晴朗程度尤其與植物受光照的強度成正相關。他還證明植物在暗中不僅不能「凈化」空氣,反而會像動物一樣把好空氣變壞(這是後來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的緣故)。他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只有葉片和綠色的枝條在陽光下才有改善空氣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會使空氣變壞。這些實驗結果為後來人們認識植物綠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礎。
1782年,瑞士的牧師吉恩·森尼別在化學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植物「凈化」空氣的活性,除與光照密切相關外,還取決於所「固定的空氣」(即後來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於受當時氣體化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釋放的氣體究竟分別屬於何種氣體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氣的組成成分後,人們才明確認識到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釋放出的氣體為氧氣,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綠色部分)在呼吸過程釋放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到此時,人們對植物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才有較深刻的認識。
關於植物在光下放氧,我們可以用如下的簡單實驗加以證明:剪取生長旺盛的幾枝金魚藻嫩枝(長度約10厘米左右),置於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燒杯中,再在藻體上罩一個大漏斗,燒杯中的水面應高於漏斗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同時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氫鉀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後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緊上端、用石蠟或凡士林密封好並且裝滿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後,把燒杯置於溫度較高並且光線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觀察到有成串氣泡(即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的氧氣)逸入試管中,使試管中的水面下降。
雖然當時人們對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有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對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釋放的氧氣之間的數量關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學者德·索蘇爾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與放出的氧之間的數量關系,結果發現植物製造的有機物和釋放出的氧的總量,遠遠超過它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於實驗中只使用植物、空氣和水,別無他物,因此,他斷定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時不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864年,德國科學家朱利葉斯·薩克斯又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有機物。此時人們對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並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已確信無疑了。因此,最終確定了至今人們還在沿用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然而,當時對於氧氣是從綠色部分的什麼部位釋放出來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國學者恩吉爾曼用具有螺旋形葉綠體的水綿(一種綠藻)作實驗。當他把放有水綿和嗜氧細菌懸浮液的載玻片置於沒有空氣的小室里,然後照光,結果發現嗜氧細菌向被光點照射的葉綠體部位附近集中,這便有力地證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機構是葉綠體。
從上面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到,從海爾蒙脫到薩克斯和恩吉爾曼,人們對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利用光能作為原動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認識,經歷了兩個多世紀。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是通過不斷探索、實驗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時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獲得的。這些認識和對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確定,為近代對光合作用這個極其復雜的反應過程的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柒』 化學成就的例子
一束普通的鮮花,一次偶然的機會。孕育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一酸鹼指示劑的發現這是發生在300多年前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波義耳平素非常喜愛鮮花,但他卻沒有時間去逛花園。於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間里擺上幾個花瓶,讓園丁每天送些鮮花來以便觀賞。一天,園丁送來幾束紫羅蘭。正准備去實驗室的波義耳立即被那艷麗的花色和撲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隨手拿起一束紫羅蘭,邊欣賞邊向實驗室走去進了實驗室後,他把紫羅蘭往桌上一放,就開始了他的化學實驗。就在他向燒瓶中傾倒鹽酸時,一不小心將酸液濺出了少許,而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羅蘭的花瓣上,波義耳嘆息之餘立即將紫羅蘭拿到水中去沖洗,誰知這下卻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 紫羅蘭轉眼間變成了「紅羅蘭」,這驚奇的發現立即觸動了科學家那根敏銳的神經:「鹽酸能使紫羅蘭變紅,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變紅呢?」當即,波義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別用不同的酸液試驗起來。實驗結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羅蘭變成紅色。酸能使紫羅蘭變紅,那麼鹼能否使它變色呢?變成什麼顏色呢?紫羅蘭能變色,別的花能不能變色呢?由鮮花製取的浸出液,其變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經過波義耳一連串的思考與實驗,很快證明了許多種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鹼變色性質,波義耳和助手們搜集並製取了多種植物、地衣、樹皮的浸出液。實驗表明,變色效果最明顯的要數衣類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變紅色,遇鹼變藍色。
自那時起,石蕊試液就被作為酸鹼指不劑正式確定下來了。以後波義耳又用石蕊試液把濾紙浸、晾乾,切成條狀,製成了石蕊試紙。這種試紙遇到酸溶液變紅,遇到鹼溶液變藍,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300多年過去了.人們一直在應用波義耳的這一重大發現為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服務。
1785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②通過實驗發現,把不含水蒸氣、二氧化碳的空氣除去氧氣和氮氣後,仍有很少量的殘余氣體存在。這種現象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化學家的重視。一百多年後,英國物理學家雷利③測定氮氣的密度時,發現從空氣里分離出來的氮氣每升質量是1.2572克,而從含氮物質製得的氮氣每升質量是1.2505克。經多次測定,兩者質量相差仍然是幾毫克。可貴的是雷利沒有忽視這種微小的差異,他懷疑從空氣分離出來的氮氣里含有沒被發現的較重的氣體。於是,他查閱了卡文迪許過去寫的資料,並重新做了實驗。1894年,他在除掉空氣里的氧氣和氮氣以後,得到了很少量的極不活潑的氣體。與此同時,雷利的朋友、英國化學家拉姆塞①用其它方法從空氣里也得到了這樣的氣體。經過分析,判斷該氣體是一種新物質②。由於這氣體極不活潑,所以命名為氬
1817年,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曾參加了一家硫酸工廠的經營。這家工廠所
用的原料就是來自法龍鎮的黃鐵礦。工廠的老闆畢尤格林先生發現,利用法
龍鎮的黃鐵礦所得的硫磺,在製取硫酸過程中,總會在鉛室的底部凝結有紅
色粉末狀物質:如果改用別處的硫磺為原料,在鉛室的底部就沒有這種現象
發生。後來,畢尤格林就找了幾位化學家一起去研究探討這一現象。他們認
為,在鉛室底部沉積的物質中,可能含有砷。畢尤格林害怕燒灼砷會造成毒
害事故,因此就不再採用法龍鎮出產的黃鐵礦了。
貝采利烏斯以一個化學家所特有的敏感,預見到這裡面一定有在科學上
值得探討的內容。於是,他放棄了正在寫的一冊化學教程的工作,立即轉入
到分析這「紅色物質」的工作中來。他首先燃燒了250千克法龍鎮出產的黃
鐵礦,便得到了一定數量的硫磺。所沉澱的紅色粉末,卻只有3克左右。他
仔細地分析了這3克物質,發現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貝采利烏斯
把燃燒後的灰燼收集起來,再將它用試管加熱。哎呀!這是什麼味道?一股
腐敗蔬菜的臭味,直沖鼻子。貝采利烏斯被嗆得有點受不了,頭也痛起來了。
他馬上打開了實驗室的窗戶,苦苦地思索著。在他所熟悉的物質中,哪種元
素燃燒後的味道是這樣的呢?難道這正是「地球」?
貝采利烏斯在激動之餘立即揮筆寫信給在英國的好友——倫敦的馬塞特
博士。告訴對方,被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茲命名為「地球」(拉丁文願意)
的元素碲也在這里發現了。信剛剛寄出去,他卻又疑惑起來了。紅色粉末燃
燒的氣味雖與克拉普羅茲實驗時發現的氣味相同,但並沒有分離出碲的單質來。怎麼能肯定裡面一定是碲呢?於是,他開始深深地責備自己的不慎重。
下一步的工作應該是找到碲單質,「以便對這種物質有一個較准確的概念」。
於是,貝采利烏斯便把鉛室底部所沉積的紅色粉末全部取出來,不厭其
煩地進行了反復實驗。經過多次認真分析、比較,認為這發出臭味的果然不
是碲,而是一種從未被人們所認識的新的元素。1818年2月6日,貝采利烏斯寫了一封信給馬塞特博士,在信中他糾正了前次信中的錯誤,並把自己的
新發現告訴給這位英國化學家。
『捌』 現代化學的重大成就有什麼以及什麼
合成氨氨是重要的無機化工產品之一,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為肥料外,農業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銨、磷酸銨、氯化銨以及各種含氮復合肥,都是以氨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產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產量已達到1億噸以上,其中約有80%的氨用來生產化學肥料,20%作為其它化工產品的原料。
『玖』 現代化學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http://shell.windows.com/fileassoc/0409/ENFallback.asp?LangID=BadFormat&EXT=pdf
需要付費.
『拾』 中國古代的化學成就主要有什麼
煉銅,銅礦加熱分解為氧化銅,碳還原氧化銅變成銅.
煉鐵,碳還原氧化鐵鐵礦.
火葯的發明:1硫2硝3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