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表達微型課題研究的成果 教育備忘錄
教育抄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襲形式多種多樣,但並不見得所有方法或成果表達形式適合所有的教師。一般說來,便於操作、與工作實踐相輔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形式,才是適宜於教師研究的。如果回顧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歷史,不難發現,大致走過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力實施程序繁復、要求嚴格的實驗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倡導探尋教育意義的敘事研究等方法的歷程。這一變化,不僅僅只是意味著隨著對教育認識的變化,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形式開始從一味注重量化轉向質化,質的研究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而且也昭示教師在盡力探索著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尋著與教育實踐質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達樣式。應該說,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它可能導致教師研究形態上的根本轉變,迎來教師研究中獨特的話語方式和對教育的獨到理解。循著這一變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達形式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教育日誌、教育敘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達形式,或自由表達,或理性提升,或問題取向,或直抒胸臆,成為教師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態。
B. 主要研究成果
由於我國煤盆地構造-熱演化的復雜性和煤儲層的特殊性,煤層氣排采過程中普遍存在煤粉產出問題,煤粉問題是制約煤層氣井產能的主控因素之一。本書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煤層氣韓城區塊為研究區,在分析煤儲層地質背景的基礎上,採用典型煤層氣井現場監測、系統的煤粉和煤岩測試分析、專門物理模擬實驗和現場工程措施應用相結合的方法,從煤岩自身性質與工程擾動耦合效應入手,綜合分析了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及產出煤粉特徵,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綜合分類體系,探討了煤粉來源,揭示了煤粉產出機理,查明了煤粉產出規律,制定了適宜的煤粉管控措施,為實現煤層氣高效穩定排采奠定了基礎。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及綜合分類
採用井下煤層觀察、測井曲線解釋及室內測試分析等方法,結合煤層氣井生產現場實踐,分析了韓城區塊主力開發煤層3號、5號和11號煤層的煤岩組分、煤體結構、煤層結構、礦物含量和組成等和煤層氣井的鑽井工程、壓裂儲層改造、排采設備及排採制度等及其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綜合考慮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及其對煤層氣生產的影響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綜合分類體系。
(1)煤粉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結果,從煤粉成因方面,將煤粉產出影響因素主要分為煤儲層靜態地質因素與煤層氣動態工程因素兩個方面,指出了煤儲層靜態地質因素(包括煤岩特徵、煤體結構特徵和煤層結構特徵等)是煤粉產出的基礎,煤層氣動態工程因素(包括鑽井工程、儲層改造工程和排采工程)是煤粉產出的誘因,而構造煤發育是煤粉產生的關鍵因素。
(2)從煤粉的成因機制角度,把煤粉劃分為煤層固有煤粉、機械破壞和應力條件改變產生的煤粉;從煤粉產出的位置出發,把煤粉劃分為煤儲層中的煤粉、井筒中殘留的煤粉和排采系統中的煤粉;綜合考慮煤粉成因機制、產出來源及其對生產的影響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綜合分類體系。
(二)產出煤粉特徵
採用煤粉濃度監測儀、激光粒度測試儀、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測試等手段,從煤粉的濃度、粒度、成分、磨圓度、形態、表面特徵和破裂方式等方面,對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產出煤粉特徵進行了精細化描述。結合韓城區塊的煤岩特徵,分析了煤層氣井產出煤粉的主控因素,探討了煤粉的來源和煤粉成因,為揭示煤粉產出規律和採取合理管控措施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
(1)通過煤粉濃度特徵分析,發現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與井型、完井工藝和煤體結構有關。下套管射孔壓裂完井的直井和定向井煤粉濃度一般小於裸眼完井的水平井的煤粉濃度,分析認為,水平井煤層裸眼段易遭受鑽具的研磨以及液流的沖蝕作用而產生煤粉。位於斷層附近的煤層氣井產出煤粉濃度大,分析認為,構造作用對煤層的破壞比較嚴重,易產生大量煤粉。
(2)通過煤粉粒度特徵分析,得出煤層氣井產出的煤粉顆粒的體積平均直徑基本都集中在100μm左右,具體到各個單井又有微小的差異。根據煤粉粒度分布的形態,將產出煤粉粒度分布曲線類型劃分為單峰型和雙峰型,單峰型煤粉顆粒直徑一般分布范圍在0.1~1000μm,雙峰型煤粉顆粒直徑一般分布范圍在0.1~2000μm。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產出煤粉顆粒大小與煤岩特徵和力學性質、煤體結構以及液流的攜粉能力相關。
(3)通過煤粉成分特徵分析,煤粉成分以無機礦物為主,其平均含量大於50%,運用X射線衍射儀對煤粉無機礦物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煤粉中無機礦物以黏土礦物為主,平均含量約占無機礦物的50%。而煤岩成分以有機質為主,無機礦物含量較少,佔10%左右。與煤岩相比,煤粉中含有大量的黏土礦物。這是由於黏土礦物集合體對骨架顆粒附著力很差,在高速流體的剪切應力作用下,黏土礦物集合體容易從骨架顆粒上脫落,易形成煤粉。分析發現,產出煤粉的成分與煤岩特徵和煤層結構特徵有關。
(4)通過煤粉形態特徵分析,認為煤粉的形態特徵與煤粉的來源及煤體結構有關。從磨圓度分析,認為煤層中的固有煤粉由於搬運過程中的磨蝕而容易成為圓狀、次圓狀;稜角狀、次稜角狀煤粉主要是受力脆性破壞的結果,這些煤粉主要來源於鑽井、壓裂、排采工程造成的機械破壞與應力改變,屬於後期形成的次生煤粉。從球度分析,認為柱狀煤粉可能是由原生結構或碎裂煤受破壞而形成的煤粉;片狀煤粉可能是來自鱗片煤或片煤的片狀剝落而形成;粒狀煤粉可能是碎粒煤形成的。從破裂方式分析,認為片狀剝落的煤粉主要是鱗片煤或片煤脫落所致,而塊狀破裂的煤粉主要是原生結構煤或碎裂煤遭受沖蝕形成的。從表面特徵分析,將煤粉顆粒表面特徵分為粗糙型表面和光滑型表面兩種,認為粗糙型表面的煤粉顆粒以無機礦物質為主,而光滑型表面的煤粉顆粒以有機質為主。
(5)從產出煤粉形態出發,分析了原生結構煤、碎裂煤、碎粒煤和鱗片煤產生煤粉的破壞形式、產出煤粉特徵以及產出煤粉傾向性。其中,原生結構煤和碎裂煤以塊狀斷裂的方式形成以柱狀或粒狀為主的煤粉,顆粒較大,稜角較分明,煤粉產出的傾向性較小;碎粒煤形成以粒狀為主的煤粉,粒度較小,煤粉產出的傾向性較大;鱗片煤以片狀剝落的方式形成片狀煤粉,產生煤粉的傾向性也較大。
(6)通過煤粉濃度、粒度和成分特徵分析,結合煤層氣主力開發煤層特徵分析,指出了煤粉產出的主控因素有煤岩特徵、煤體結構和煤層結構特徵、井型、完井工藝、儲層改造、排採制度等。而煤體結構是煤粉產出的首要控制因素。
(三)煤粉產出物理模擬
從驅替流速、圍壓、煤岩組分和煤體結構等4個方面進行了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以不同驅替流速模擬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產水強度,查明了驅替流速的變化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圍壓強度模擬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煤儲層壓力,查明了圍壓的變化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煤岩組分特徵的煤樣模擬不同煤儲層,分析了煤儲層組分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煤體結構的煤樣模擬不同煤儲層,分析了煤體結構類型對煤粉產出的影響。通過煤粉產出物理模擬與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對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煤儲層、不同排采條件下流壓、流速對煤粉產出的動態影響規律。
(1)通過驅替流速對煤粉產出影響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驅替流速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一定圍壓及驅替流速作用下,煤粉將會被驅替液攜帶產出。圍壓穩定不變,驅替流速越大,煤粉產出量越多,即煤粉產出量與驅替流速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驅替流速低,產出煤粉粒度偏小,流速提高,沖蝕作用增強,產出的煤粉粒度分布范圍擴大,粒度值增大。驅替液的沖蝕作用會攜帶堵塞裂隙通道的煤粉運移排出,進而擴大有效裂隙系統的展布空間,故隨著驅替流速的逐步增大,裂隙導流系統的滲透率將會相應提高。
(2)通過圍壓與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圍壓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驅替流速穩定不變,圍壓越大,煤粉的產出量有所降低,表明其產出量與圍壓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圍壓越大,實驗煤樣所受的擠壓力越大,實驗煤樣的破損程度越大,將會產出粒度較大的煤粉,同時,造成煤樣內裂隙系統的有效應力增大,開放程度降低,煤粉不易隨排出液產出,導致其產出量降低。圍壓增大,將會導致煤粉堵塞裂隙通道,煤粉隨排出液運移不暢會降低有效裂隙系統的聯通空間,故滲透率會隨圍壓的提高而降低。
(3)通過不同煤岩組分與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不同煤岩組分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圍壓不變,隨著驅替流速增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均有增大的趨勢,煤岩滲透率有增大趨勢,且流速越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樣滲透率變化趨勢越接近,但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差異顯著,黏土礦物含量高、鏡質組含量低的煤樣產出煤粉量大。驅替流速不變,隨著圍壓增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樣煤粉產出量均有增大的趨勢,而煤岩滲透率有下降趨勢。但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和滲透率差異顯著,黏土礦物含量較高的煤樣隨圍壓增大,煤粉產出速率增大。圍壓的增大可造成性脆易碎的鏡質組破裂,導致鏡質組含量高的煤樣形成更多的煤粉,逐漸堵塞有效導流裂縫,導致滲透率持續降低。
(4)通過不同煤體結構對煤粉產出影響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煤體結構差異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碎粒煤在同一實驗條件下產出煤粉量要遠遠大於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量,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平均粒度比碎粒煤大,碎粒煤實驗產出煤粉對流速條件變化敏感性強。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一般稜角明顯,分選性差,煤粉表面相對光滑;碎粒煤產出煤粉圓度大,煤粉表面相對粗糙。產出煤粉的組分類型與實驗前煤岩樣品一致,但不同顯微組分的含量比例出現了分異性:產出煤粉中鏡質組及黏土礦物含量明顯增大。隨煤粉產出,煤岩滲透率均呈現前期逐漸增大,後期趨於穩定的現象,但原生結構煤的滲透率遠大於碎粒煤的滲透率。
(5)間斷-重啟實驗,煤粉產出量瞬間增多,表明驅替流速的瞬間提高將擾亂煤儲層原有平衡狀態,使得煤粉大量產出;而驅替流速突然增大,會造成裂隙系統內流體壓力降低,有效應力增大,導致部分裂隙出現一定程度的閉合,若煤粉無法暢通排出,則會堵塞裂隙。
(6)在煤層氣井排采過程中,煤粉產出受多種作用力的綜合影響。類似碎屑物的搬運規律,煤粉的運移存在臨界啟動速率與臨界沉積速率。當液體流速大於煤粉的啟動運移速率時,煤粉發生移動;當流速降低至煤粉臨界沉積速率時,煤粉將停止運移而沉積。
(四)煤粉產出規律
通過對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監測、室內煤粉特徵測試及煤粉物理模擬實驗,結合煤層氣排采實踐,分析了煤粉產出隨排采階段的變化情況及煤粉產出的運移情況,揭示了煤粉產出規律,劃分了煤粉產出階段,總結了不同煤粉產出階段的煤層氣井生產特徵和煤粉產出特徵。
(1)韓城區塊在各排采階段內產出煤粉粒度和濃度均具有明顯的階段變化特徵,煤粉濃度整體趨勢隨排采階段遞增而變小,呈產出煤粉濃度在排水降壓階段低、在起套壓階段和放產階段高、在穩定產氣階段低的總體趨勢。通過進行井口產出的煤粉特徵與修井採得的井底煤粉特徵對比分析,發現井口產出的煤粉形態大部分呈球狀、片狀,稜角不明顯,磨圓度好,且粒度較小;井底的煤粉大部分呈塊狀、粒狀,稜角明顯,磨圓度差,粒度大,揭示了煤粉在通道和排采系統中的運移規律。
(2)通過煤層氣井排采實踐、煤層氣井的現場監測和煤岩煤粉測試分析,從煤粉產出濃度與煤層氣井排采關系分析,提出了煤粉產出四段式劃分方案,總結了不同煤粉產出階段的煤層氣井生產特徵、煤粉主要來源和煤粉特徵。指出了排采初期和產氣量快速上升期是煤層氣井卡泵的高峰期,排采初期主要是大顆粒進入排采系統造成的卡泵,而產氣量快速上升期是煤粉產出的高峰期,主要是大量煤粉聚集造成的卡泵。
(五)煤粉產出管控措施
在綜合分析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煤粉產出機理及煤粉產出規律的基礎上,從地質、工程、設備工藝及排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煤層氣生產井煤粉產出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根據導致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問題的具體因素,提出了一套包括地質預防、儲層改造、設備優選、生產預警、排采控制和工藝治理等方面的煤粉管控措施體系。
(2)根據對韓城區塊原煤樣的詳細觀察,以宏觀形態與內部結構的差異,劃分了韓城區塊煤體結構類型,總結了韓城區塊不同煤體結構類型煤的測井響應特徵,確立了密度測井、自然伽馬測井、電阻率測井及井徑測井4組測井響應組合值。通過對韓城區塊3號、5號、11號煤的測井曲線的煤體結構類型識別解釋,查明了各煤層的煤體結構類型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分布特徵,在布設煤層氣井位置及開發層段時,應避開Ⅲ類構造煤層發育段,為地質方面預防煤粉產出提供基礎。
(3)為了有效預防煤粉產出導致的煤層氣井排水不暢、抽油泵漏失、卡泵等井下故障的發生,可採用示功圖來預警煤粉產出強度,建立了示功圖預警煤粉相關井下故障的定量化指標,選取了井下故障實例,分析了故障過程中示功圖形態特徵的變化規律,隨著井底煤粉產出與聚集程度加重,示功圖形態變化明顯,具有較強的指示作用。因此,示功圖監測可起到有效的煤粉預警措施。
(4)以韓城區塊現場生產為基礎,提出了韓城區塊煤層氣井不同排采階段煤粉產出的精細化排採制度,總結了自潔泵、射流泵、電潛螺桿泵、桿式泵等排采設備及常規注水洗井、井筒酸化洗井和空心抽油桿洗泵等工藝的適用性。
C. 李時人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著述
《西遊記考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
《金瓶梅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古訓新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中國旅遊文學大觀·詩詞卷》(上下冊),(陝西)三秦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全唐五代小說》(五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李汝珍及其〈鏡花緣〉》,(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古代短篇小說名作評注》(與何滿子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大全》(主編),黃山書社,1992年5月版。
《明清小說鑒賞辭典》(與何滿子合作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二、主要論文
《也談〈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3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時代考辨》(與蔡鏡浩合作),《徐州師院學報》1982年3期。
《金瓶梅》中「金華酒」非「蘭陵酒」考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2期。
《〈西遊記〉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學遺產》1983年3期。
《賈三近作〈金瓶梅〉說不能成立──兼論考證的態度與方法》,《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4期。
《〈西遊記〉鬧天宮故事形成考辨》,《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2期。
《關於〈說岳全傳〉》,《中國通俗小說閱讀提示》,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西遊記〉的成書過程和孫悟空形象的淵源》,《西遊記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問題和研究方法》,1985年1月22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關於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主題研究」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1期。
《「百丈」也是人名》,《讀書》1985年1期。
《談〈金瓶梅〉的初刻本》,《文學遺產》1985年2期
《寫情入物,蒼涼凄動——〈詩經·秦風·蒹葭〉欣賞》,《名作欣賞》1985年2期
《關於〈金瓶梅〉的創作成書問題——與徐朔方先生商榷》,《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3期。
《朱鼎臣〈西遊釋厄傳〉考》,《明清小說論叢》第3輯,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說唱詞話」和〈金瓶梅詞話〉》,《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5期。
《日本學者關於孫悟空形象來源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5年18期。
《〈聊齋志異〉與〈池北偶談〉》,與於盛庭合作,《明清小說研究》2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2月版。
《元代社會思想文化狀況和雜劇繁盛》,《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5年12月31日。
《「詞話」新證》,《文學遺產》1986年1期。
《〈萬曆野獲編〉「金瓶梅」條寫作時間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仿作和續書問題思考》,《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6年7月1日。
《〈四游記〉版本考》,《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2期。
《〈談金瓶梅初刻本〉補正》,《文學遺產》1986年3期。
《關於〈紅樓夢〉及其他古代小說研究問題的思考》,《雲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3期。
《美人圖及其人體美觀念——讀〈衛風·碩人〉》,《詩經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意義的〈文心雕龍〉和對它的文化審視》,《學習與探索》1987年1期。
《李汝珍「河南縣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說研究》6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2月版。
《金瓶梅:中國16世紀後期社會風俗史》,《文學遺產》1987年5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發微》,《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2期。
《蘭陵笑笑生》,《中國十大小說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李汝珍》,《中國十大小說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站在新的時代文化的高度觀照〈金瓶梅〉》,《學習與探索》1990年3期。
《論〈金瓶梅〉的性描寫》,《中國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蕭兵的楚辭研究及有關問題》,《文學遺產》1992年4期。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泛論——中國小說與中國文化談片之一》,《北方論叢》1993年3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美學新風貌——談〈金瓶梅〉的藝術新創造》,《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3期。
《三國演義:亞史詩和亞經典》,《光明日報·文藝觀察》1994年11月9日。
《三國演義縱橫談》,《文匯報》1994年11月27日。
《西門慶:中國「前資本主義」商人的悲劇象徵》,《光明日報·文藝觀察》1995年7月19日。
《孫吳政權與江南世族》,《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增刊》。
《出入乾嘉:李當珍及其〈鏡花緣〉創作》,《國學研究》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漁小說創作論》,《文學評論》1997年3期。
《「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1997年5期。
《中國古代小說在韓國的傳播與影響》,《復旦學報》1998年6期。
《小說觀念與〈全唐五代小說〉的編纂》,《文學評論》1999年3期。
《20世紀唐五代小說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一》,《零陵師專學報》1999年4期。
《20世紀宋元小說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二》,《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1期。
《20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三》,《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4期。
《越南漢文古籍〈嶺南摭怪〉的淵源成書》,中華書局《文史》53輯,2001年4月。
《新羅崔致遠生平著述及其漢文小說雙女墳記的創作流傳》,中華書局《文史》57輯,2001年12月。
《〈三國演義〉:史詩性質和社會精神現象》,《求是學刊》2002年4期。
《一部有開拓意義的研究力作——聶付生〈馮夢龍研究〉序言》,《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期。
《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道路與理論建設》,《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03年3月26日。
《唐代女冠詩人:女性文學中的特殊現象——〈唐代女冠詩人研究〉代序》,《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4期。
《卓然不群:〈何滿子學術論文集〉》,《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8期。
《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論略》,《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6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古代朝鮮半島漢文小說》》,《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月12日。
《論古代文學的「地域研究」與「流派研究」 ——兼評邱昌員〈歷代江西詞人論稿〉》,《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與楊彬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遊仙窟〉的日本古鈔本和古刊本》,與詹緒左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水滸傳〉的「社會風俗史」意義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學刊》2007年1期。
《〈遊仙窟〉古鈔本、古刊本勘誤與質疑》,與詹緒左合作,《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
《唐代文言小說「詩化」的文學史意義——兼評邱昌員〈詩與唐代文言小說研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5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朝鮮半島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與聶付生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越南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期。
《關於古代小說研究的一點思考》,《北方論叢》2009年3期。
《越南古代漢文詩敘論》,與劉廷乾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期。
D.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都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科學研究證明,每公頃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夠固定氮素102千克(摺合成硫酸鉸是510千克).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豆類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並大量進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土壤肥力,綠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
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為現實.
因化肥、農葯、除草劑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蔬菜、糧食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發揮作用.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靠微生物進行除臭.污水與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微型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還很多很多,限於篇幅和學生的理解力,教科書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幾例,更多的事實,希望學生自己去查閱.
E. 宋微的研究成果
1、主持項目: (1)獲中國博士後第51批資助—活性乳桿菌L.coryniformis T3L體內外抗氧化機制的研究 2012.4-2013.12 (2)獲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創新基金—乳桿菌L.coryniformis T3L 胞外多糖的結構表徵及調控巨噬細胞免疫應答機制的研究 2013.1-2014.12 (3)主持高等學校博士點學科專項基金新教師基金—免疫活性乳桿菌抑制結腸癌的體內外抗癌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2012.1- 2014.12 2、參與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低聚硒酸軟骨素的制備及其誘導K562細胞調亡的機理研究」(2006-2008)第三名 (2)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硒酸多糖的氧化-還原制備技術及其誘導癌細胞凋亡的機理研究」( 2005-2007) (3)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壽命調控活性蛋白多糖的產業化技術」(2001-2004)學術會議 (1)參加2010年Whistler碳水化合物中心年會(美國,西拉法葉) (2)參加2009年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 國際年會(美國,巴爾的摩) 發表論文選列 宋微, 劉安軍, 王穩航, 張國蓉, 曹東旭. 不同分子量的軟骨多糖對K562細胞的增殖抑製作用.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06,9.21(3).20-22. 張國蓉, 劉安軍, 賈永利, 宋微. 基於Fenton反應的羥基自由基對膠原蛋白的氧化降解作用.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06,9.21(2),12-14. 高獻禮, 劉玉江, 劉安軍, 宋微, 范艷麗. 殼聚糖和N,O-羧甲基殼聚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研究.現代食品科技.2005.21卷(1),25-30.
F. 張祥民的研究成果
在基礎理論和創新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包括:色譜理論方面,在國際上(1)首次發現了色譜學上同族化合物的分簇現象,提出了多柱系統理論;(2)第一次建立了氣相色譜-液相色譜保留值換算理論模型;(3)首次建立色譜理論模型並實驗測定了106種多氯聯苯化合物的辛醇/空氣標准分配系數。在創新技術、新原理研究方面(4)建立了多個新型多維色譜分離系統,發明了並行陣列色譜與電泳高通量多維分離系統新技術,使蛋白質組等樣品的分離效率提高10-20倍;(5)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攜帶型快速氣相色譜儀,首創柱上加熱、微型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等創新技術;(6)首次研製出了sol-gel高強度毛細管液相色譜柱技術和530微米毛細管大口徑整體柱與富集柱制備技術;(7)發明了基於液體熱膨脹原理的高精度梯度微流泵,將在生物色譜、蛋白質組學多維分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8)發現了水楊酸甲酯等數種植物間傳遞的誘導抗性信號分子物質,是潛在生態農葯制劑;發現、確認了多種醛、酮及氨基酸等標志物與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密切關系,發展了快速、高靈敏度的測定新技術、新方法;在疾病診斷、普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9)在肝臟蛋白質組研究方面,首次分離、鑒定了人肝組織中數千種蛋白質;(10)建立了多維液相色譜平台技術,首次獲得了多種中葯及復方葯物的兩維色譜「超清晰」精密指紋圖譜,在葯效物質基礎、葯理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
G.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微研究成果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微研究成果
本學期我們堅持貫徹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課堂教學實踐作保證,以反思小結促提升,努力營造濃郁的科研氛圍,落實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使課題研究工作得以扎實、有序、穩步推進。 一、課題進展情況: 1、確定重點,制定計劃。 (1).確定學期研究重點:自「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立項後,課題組成員認真對課題進行討論,結合學校語文教學實際確定了學期研究的內容和重點: a. 了解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及成因,並研究策略。 b. 更新觀念, 結合教研活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 c. 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閱讀教學的策略。 d.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閱讀知識面,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學期初,在校級研究課題下,結合各年段學生特點,制定了各年段學期研究計劃: 低段(1、2年級):夯實字詞基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中段(3、4年級):強化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高段(5、6年級):增加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 2、認真調查,深入分析。 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通過觀察、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學生閱讀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學生缺乏指導,盲目閱讀;2、閱讀興趣不濃,自覺性差;3、家長忽視閱讀,觀念落後。 3、更新觀念、加強管理。 (1).更新教育觀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條件,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為此,我校組織語文教師每兩周集中進行一次理論學習和座談,使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提高了理論素養和教學科研能力。 (2).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語文組進一步規范了教研活動的制度,定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專題討論、課堂教學實踐研討等活動,並對課題組成員提出具體的要求,使他們在實驗過程中明確並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學校根據課題的進展情況不斷完善制度, 4、重視實踐,不斷探索: (1).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閱讀教學策略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離開了教學實踐,課題研究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們始終把課題研究工作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課題研究牢牢紮根在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課題組成員在日常的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圍繞研究目標和研究重點進行實踐探索,研究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兩周一次課堂教學實踐研討活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兩學期以來,我校語文組先後有36名教師執教了課題研究課。通過自主備課、課堂教學實踐、集體研討等形式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下大功夫。 (2).重視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a. 繼續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利用早讀、課間、班會、閱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舉行閱讀標兵評選、閱讀小報比賽、讀書故事會、背詩大會、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b.把閱讀課納入教學計劃,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閱讀指導;並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規定閱讀的量和要求;減少一些書面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閱讀課外書。 c.將經典古詩文誦讀檢查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課題立項後,學校將小學生必背詩文240篇分年級匯編,對學生提出明確閱讀及背誦要求。每學期由教導處牽頭,對學生的背誦情況進行抽測,並將考核結果納入班級考核。 d.開放學校圖書館,保證學生能借閱圖書; 在班級中成立圖書角,同時各班級之間可以調換借閱, 使圖書角靈活增容 。e.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向學生推薦與課堂教學相配套的課外閱讀材料,把課內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通過教師的指導、介紹、引薦 ,以課內帶動課外,課外對應課內,引領學生進行廣泛閱讀。 f.向家長宣傳讀書的益處,鼓勵家長定期為學生購買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營造家庭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課題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摸清了我校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及成因,課題的繼續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將小學生必背詩文240篇分年級匯編,形成了自己學校的校本教材,並得到了老師、家長的廣泛認可。 3、課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一些激發並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如:通過課始的啟發談話、生動的情景創設等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通過畫一畫、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演一演、寫一寫等形式促使學生保持對文本的閱讀興趣等。 4、老師們撰寫了課題論文、形成論文集。 5、學生們的課外閱讀量增加了,閱讀的興趣比以前濃厚了 三、在實施中的問題和思考: 通過本課題實驗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課題組教師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課堂上注意閱讀方法指導、課下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正在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總的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缺乏研究經驗,存在畏難情緒。在這之前,本課題組成員中沒有人主持或主要參與過區級以上研究課題,缺乏研究經驗。一些教師因為日常教學任務繁重,對於課題的思考、資料的積累與整理、以及學生的培養上還不夠深入,有些教師還存在畏難情緒。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還未能同步。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長期影響、教育和引導的結果。這要求家庭在培養學生良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環境的作用,既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和生活環境,同時也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斷熏陶、體驗,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有的家長卻不能以身作則。 四、本課題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課題組研究成員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 並將課題與本人的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2、以課題促教學。讓每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實踐、探究、反思,提高語文課堂質量,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積累,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可能是艱辛的,但相信在專家的指導下、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一定會一步步走向成功。
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階段小結 本學期我們堅持貫徹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課堂教學實踐作保證,以反思小結促提升,努力營造濃郁的科研氛圍,落實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使課題研究工作得以扎實、有序、穩步推進。 一、課題進展情況: 1、確定重點,制定計劃。 (1).確定學期研究重點:自「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立項後,課題組成員認真對課題進行討論,結合學校語文教學實際確定了學期研究的內容和重點: a. 了解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及成因,並研究策略。 b. 更新觀念, 結合教研活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 c. 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閱讀教學的策略。 d.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閱讀知識面,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學期初,在校級研究課題下,結合各年段學生特點,制定了各年段學期研究計劃: 低段(1、2年級):夯實字詞基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中段(3、4年級):強化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高段(5、6年級):增加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 2、認真調查,深入分析。 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通過觀察、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學生閱讀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學生缺乏指導,盲目閱讀;2、閱讀興趣不濃,自覺性差;3、家長忽視閱讀,觀念落後。 3、更新觀念、加強管理。 (1).更新教育觀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條件,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為此,我校組織語文教師每兩周集中進行一次理論學習和座談,使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提高了理論素養和教學科研能力。 (2).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語文組進一步規范了教研活動的制度,定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專題討論、課堂教學實踐研討等活動,並對課題組成員提出具體的要求,使他們在實驗過程中明確並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學校根據課題的進展情況不斷完善制度, 4、重視實踐,不斷探索: (1).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閱讀教學策略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離開了教學實踐,課題研究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們始終把課題研究工作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課題研究牢牢紮根在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課題組成員在日常的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圍繞研究目標和研究重點進行實踐探索,研究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兩周一次課堂教學實踐研討活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兩學期以來,我校語文組先後有36名教師執教了課題研究課。通過自主備課、課堂教學實踐、集體研討等形式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下大功夫。 (2).重視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a. 繼續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利用早讀、課間、班會、閱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舉行閱讀標兵評選、閱讀小報比賽、讀書故事會、背詩大會、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b.把閱讀課納入教學計劃,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閱讀指導;並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規定閱讀的量和要求;減少一些書面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閱讀課外書。 c.將經典古詩文誦讀檢查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課題立項後,學校將小學生必背詩文240篇分年級匯編,對學生提出明確閱讀及背誦要求。每學期由教導處牽頭,對學生的背誦情況進行抽測,並將考核結果納入班級考核。 d.開放學校圖書館,保證學生能借閱圖書; 在班級中成立圖書角,同時各班級之間可以調換借閱, 使圖書角靈活增容 。e.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向學生推薦與課堂教學相配套的課外閱讀材料,把課內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通過教師的指導、介紹、引薦 ,以課內帶動課外,課外對應課內,引領學生進行廣泛閱讀。 f.向家長宣傳讀書的益處,鼓勵家長定期為學生購買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營造家庭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課題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摸清了我校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及成因,課題的繼續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將小學生必背詩文240篇分年級匯編,形成了自己學校的校本教材,並得到了老師、家長的廣泛認可。 3、課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一些激發並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如:通過課始的啟發談話、生動的情景創設等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通過畫一畫、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演一演、寫一寫等形式促使學生保持對文本的閱讀興趣等。 4、老師們撰寫了課題論文、形成論文集。 5、學生們的課外閱讀量增加了,閱讀的興趣比以前濃厚了 三、在實施中的問題和思考: 通過本課題實驗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課題組教師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課堂上注意閱讀方法指導、課下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正在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總的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缺乏研究經驗,存在畏難情緒。在這之前,本課題組成員中沒有人主持或主要參與過區級以上研究課題,缺乏研究經驗。一些教師因為日常教學任務繁重,對於課題的思考、資料的積累與整理、以及學生的培養上還不夠深入,有些教師還存在畏難情緒。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還未能同步。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長期影響、教育和引導的結果。這要求家庭在培養學生良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環境的作用,既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和生活環境,同時也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斷熏陶、體驗,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有的家長卻不能以身作則。 四、本課題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課題組研究成員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 並將課題與本人的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2、以課題促教學。讓每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實踐、探究、反思,提高語文課堂質量,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積累,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可能是艱辛的,但相信在專家的指導下、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一定會一步步走向成功。
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階段小結 本學期我們堅持貫徹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課堂教學實踐作保證,以反思小結促提升,努力營造濃郁的科研氛圍,落實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使課題研究工作得以扎實、有序、穩步推進。 一、課題進展情況: 1、確定重點,制定計劃。 (1).確定學期研究重點:自「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立項後,課題組成員認真對課題進行討論,結合學校語文教學實際確定了學期研究的內容和重點: a. 了解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及成因,並研究策略。 b. 更新觀念, 結合教研活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 c. 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閱讀教學的策略。 d.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閱讀知識面,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學期初,在校級研究課題下,結合各年段學生特點,制定了各年段學期研究計劃: 低段(1、2年級):夯實字詞基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中段(3、4年級):強化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高段(5、6年級):增加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 2、認真調查,深入分析。 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通過觀察、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學生閱讀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學生缺乏指導,盲目閱讀;2、閱讀興趣不濃,自覺性差;3、家長忽視閱讀,觀念落後。 3、更新觀念、加強管理。 (1).更新教育觀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條件,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為此,我校組織語文教師每兩周集中進行一次理論學習和座談,使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提高了理論素養和教學科研能力。 (2).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語文組進一步規范了教研活動的制度,定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專題討論、課堂教學實踐研討等活動,並對課題組成員提出具體的要求,使他們在實驗過程中明確並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學校根據課題的進展情況不斷完善制度, 4、重視實踐,不斷探索: (1).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閱讀教學策略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離開了教學實踐,課題研究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們始終把課題研究工作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課題研究牢牢紮根在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課題組成員在日常的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圍繞研究目標和研究重點進行實踐探索,研究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兩周一次課堂教學實踐研討活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兩學期以來,我校語文組先後有36名教師執教了課題研究課。通過自主備課、課堂教學實踐、集體研討等形式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下大功夫。 (2).重視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a. 繼續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利用早讀、課間、班會、閱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舉行閱讀標兵評選、閱讀小報比賽、讀書故事會、背詩大會、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b.把閱讀課納入教學計劃,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閱讀指導;並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規定閱讀的量和要求;減少一些書面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閱讀課外書。 c.將經典古詩文誦讀檢查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課題立項後,學校將小學生必背詩文240篇分年級匯編,對學生提出明確閱讀及背誦要求。每學期由教導處牽頭,對學生的背誦情況進行抽測,並將考核結果納入班級考核。 d.開放學校圖書館,保證學生能借閱圖書; 在班級中成立圖書角,同時各班級之間可以調換借閱, 使圖書角靈活增容 。e.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向學生推薦與課堂教學相配套的課外閱讀材料,把課內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通過教師的指導、介紹、引薦 ,以課內帶動課外,課外對應課內,引領學生進行廣泛閱讀。 f.向家長宣傳讀書的益處,鼓勵家長定期為學生購買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營造家庭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課題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摸清了我校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及成因,課題的繼續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將小學生必背詩文240篇分年級匯編,形成了自己學校的校本教材,並得到了老師、家長的廣泛認可。 3、課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一些激發並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如:通過課始的啟發談話、生動的情景創設等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通過畫一畫、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演一演、寫一寫等形式促使學生保持對文本的閱讀興趣等。 4、老師們撰寫了課題論文、形成論文集。 5、學生們的課外閱讀量增加了,閱讀的興趣比以前濃厚了 三、在實施中的問題和思考: 通過本課題實驗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課題組教師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課堂上注意閱讀方法指導、課下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正在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總的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缺乏研究經驗,存在畏難情緒。在這之前,本課題組成員中沒有人主持或主要參與過區級以上研究課題,缺乏研究經驗。一些教師因為日常教學任務繁重,對於課題的思考、資料的積累與整理、以及學生的培養上還不夠深入,有些教師還存在畏難情緒。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還未能同步。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長期影響、教育和引導的結果。這要求家庭在培養學生良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環境的作用,既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和生活環境,同時也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斷熏陶、體驗,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有的家長卻不能以身作則。 四、本課題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課題組研究成員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 並將課題與本人的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2、以課題促教學。讓每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實踐、探究、反思,提高語文課堂質量,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積累,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可能是艱辛的,但相信在專家的指導下、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一定會一步步走向成功。
H. 費維揚的研究成果
理論研究指導下的應用開發成果:
針對石化領域萃取設備革新挖潛的迫切要求,深入研究了萃取塔設計放大的一些關鍵問題,如模型參數擬合的新方法和非平衡級模型的應用等,提出了預測液相分子擴散系數的新方法和萃取塔傳質特性的通用關聯式。致力於理論研究成果指導下的應用開發,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 「幾種新型填料用於低界張力萃取體系的研究」項目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發現了長期困擾潤滑油精製的問題症結,改進了新型填料用於低界面張力萃取體系的數學模型和設計方法,開發了大型液-液分布器的優化設計軟體。研究成果在上海煉油廠、錦西石油五廠和蘭州煉油廠的技術改造中得到了應用,大幅度提高了萃取塔處理能力和精製效率,經濟效益顯著,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創造性地應用理論知識,解決瓶頸問題的成果:
在創造性地應用理論知識診斷工程技術難題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利用上述科研成果和所開發的基於非平衡級模型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為企業解決了一批革新挖潛和國產化的瓶頸問題,技術含量高,投資小,效益好。其中,「二甲亞碸重芳抽提裝置萃取設備的研究和應用」、「新型環丁碸芳烴抽提塔工業試驗研究」和「潤滑油酚精製高效填料抽提塔的開發研究」等十二個項目獲得了省、部委科技進步獎。各項獲獎項目的年經濟效益已超過8000萬元。通過與中國石化總公司北京設計院和洛陽石化工程公司等單位合作,將這些成果推廣應用於五十餘項工程的設計和技術改造。為提高我國石化企業的分離技術水平做出了貢獻。費維揚還研究了H2S-H2O雙溫度化學交換法生產重水的級聯設計、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C60、C70和生物晶元上的微尺度分離過程等現代分離技術,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
I.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J. 我們人類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______。
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是用單個原子、分子製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研究結構尺寸在0.1至100納米范回圍內材料的性質答和應用。納米技術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目的在於研究於納米規模時,物質和設備的設計方法、組成、特性以及應用,它是現代科學(混沌物理、量子力學、介觀物理、分子生物學)和現代技術(計算機技術、微電子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核分析技術)結合的產物,納米科學技術又將引發一系列新的科學技術,例如:納米物理學、納米生物學、納米化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技術和納米計量學等。納米技術是許多如生物、物理、化學等科學領域在技術上的次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