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兵馬俑簡介200字
秦兵馬俑簡介: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陵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 一樣。
但兵馬俑並非按原比例還原,據記載秦國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
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1)泥塑成果概述擴展閱讀
出土秦兵馬俑的種類
1、車兵俑
車士,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
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但據文獻記載,他們在兵器配置和作戰職責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從秦俑坑戰車遺跡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鬥用長兵器及弓弩等致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並不十分明確。
在戰車上,除了矛馭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職責。
2、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
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范的模式,並為後世所承襲。
3、跪射俑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而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
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致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馬俑中,惟一的發現時就極其完整的兵馬俑。他身後的鎧甲上還殘留有紅色塗層,十分珍貴。
『貳』 蒲松齡紀念館的概況
屬比較典型的明清風格的北方農家建築。
蒲松齡紀念館現擁有六個小院、七個展室,展覽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以聊齋為主題,向外輻射,院落門庭,錯落有致,既保持了歷史風貌,又獨具地方特色。蒲松齡紀念館收藏的文物包括資料在內達到一萬五千餘件。其中,蒲松齡的四枚印章和蒲松齡畫像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主要景點有聊齋復原陳列、蒲松齡生平展室、蒲松齡著作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聊齋故事彩塑展、館藏名人字畫展等。
聊齋復原陳列:聊齋原有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一間,正房是蒲松齡出生和去世的地方。
蒲松齡生平展室:該展室以圖文並茂的版面配合展櫥實物,詳細介紹了蒲松齡生平的幾個重要階段。
蒲松齡著作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
蒲松齡的代表作是《聊齋志異》,但他的創作成就並不僅限於此。他一生「旁騖斜馳」,勤於寫作,幾乎涉及文學的各個門類。既在傳統的詩文方面頗有建樹,又在創制通俗俚曲上卓有成就;既孜孜不倦於大量內容廣博的雜著的創作,又寫下了不少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科普讀物。由此可見蒲松齡深厚的文學功底、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品格和雅俗共賞的藝術追求。
蒲松齡創作的詩現存1056首、詞119闋,這些詩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社會矛盾的作品,也有描寫田園風光、吟詠歷史古跡、感慨身世、抒發個人情感、謳歌愛情以及酬唱吊賀之作。
蒲松齡創作的俚曲據清張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陰載,共有14種。即:《牆頭記》、《姑婦詞》、《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後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其中《磨難曲》是《富貴神仙曲》的增訂本,在流傳中成為獨立的兩種,所以實際上有15種共70餘萬字。對俚曲創作,蒲松齡傾注了大量心心血和熱情,其創作動機主要的是懲惡勸善、醒世救弊,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內容寫的都是老百姓日常關心的問題,如家庭關系、鄰里關系、以及賭博、嫖娼、悍婦、妒婦等社會問題,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了封建官場的腐敗,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齋俚曲已被評為首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詩詞、文、俚曲外,蒲松齡還撰寫了《歷日文》、《省身語錄》、《歷字文》、《日用俗字》、《家政外編》、《家政內編》、《農桑經》、《葯祟書》、《懷刑錄》等9種雜著,內容涉及天文、農業、醫葯、教育等各個方面。另有《闈窘》、《鍾妹慶壽》、《鬧館》等三部戲。另外還展出了《聊齋志異》約二十種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國歷年版行的《聊齋志 異》版本,大致介紹了《聊齋志異》在國外流傳的情況。
聊齋故事彩塑展:這個展覽精選《聊齋志異》中十個典型的故事,用中國傳統的民間泥塑的形式,將主要情節立體、形象地展示出來。
館藏名人字畫展:該展室展出了郭沫若、老舍、田漢、葉聖陶、胡厥文、王昆侖、劉海粟、俞平伯、錢偉長、趙朴初、陽翰笙、聶紺弩、吳組緗、端木蕻良、王力、吳作人、陸儼少、啟功、范曾等繪制的一大批名人字畫,共一千餘件
『叄』 我喜歡做泥塑神像,做了好多小的神像在家裡書架上擺放著,也不供奉,請問這樣對家裡有影響嗎
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來說,並不認為神像對家裡有影響……
而且沒開過光的話你的成果應該只能說是藝術作品,而非神像。(就佛教而言)
如果家裡人信這個的話,最好就別擺在家庭成員都能看見的地方,可以把他們擺在你的卧室里~
還有就是以後不妨做點泥塑的歷史人物什麼的~那就是純正的藝術作品而不牽涉宗教了~
『肆』 中國有幾位會捏泥塑
山東高密聶家莊泥塑、
河北唐山玉田泥塑、
河南鶴壁浚縣泥塑:發展至今,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藍田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張」張希和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學海、宋慶春為代表的泥玩派。
甘肅省平涼市靈台泥塑、
武漢市黃陂泥塑、
河南淮陽泥彩塑、、、、、、
『伍』 泥塑的發展史,製作工具,製作方法!
泥塑,不怎麼懂.我是做石雕的.做過泥塑,不過工具都叫不上名字來.製作方法嘛,先做支點架.再做骨架,再上泥.最後成型做細.建議你買本做泥塑的書.里邊有詳細製作過程和圖解.
『陸』 雍正的真實容貌,與唐國強版本差別很大,一個泥塑告訴你什麼真相
《雍正王朝》是近年來我國歷史劇巔峰之作,唐國強版本雍正把雍正的剛愎自用塑造的很是到位。然而,隨著一系列文物的展出,人們對於雍正真實容貌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由於故宮館藏畫像,大多都自帶美顏效果,雍正的真實容貌,非常容易失真。其實,雍正的真實容貌,與唐國強版本差別很大。故宮一個館藏文物的泥塑雕像,或許可以告訴你真實的雍正面貌。
故宮館藏畫像中的雍正
在故宮館藏的雍正畫像中,最為寫實的便是郎世寧版本的《雍正半身西服像》。郎世寧是融匯中西繪畫大成的畫家,對於皇帝形象的塑造,打破了常規,善於使用陰暗對比來表現人物。從雍正這幅半身西服像來看,雍正本人顏值並不高,與時下流行的清宮劇雍正形象反差很大。從這幅人物畫像中,可以看到雍正相貌清瘦,遠不及國畫標准畫像那般形象威武。
故宮館藏雍正泥塑雕像正面
通過對各種版本的雍正形象分析來看,故宮泥塑雕像,相對來說還原了雍正的真實容貌。雍正在清代皇帝中,屬於相當勤政的有作為君主。泥塑雍正雕像,看著就是一幅憂國憂民的仁君之相,也倒符合人們對於雍正容貌的認知。真實的雍正,長得並不帥,也絕非唐國強版本那般形象高大。不管怎麼說,只要做出貢獻的皇帝就是好皇帝,容貌又有什麼關系呢
『柒』 引導兒童進行塑泥活動時應注意哪些
教師引導兒童進行泥塑活動時應注意哪些? 第 一、教師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動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團的特性。第 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工藝品,因而在幼兒園大班時,教師可引導兒童對自己製作的彩塑作品進行著色描繪以美化作品。第 三、泥塑材料的特點決定了泥塑作品追求的是其質朴、淳厚的美感,而學前兒童瘦的動作不靈活,手眼協調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評價兒童的泥塑作品時不應把重點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確與細致上,而應注意兒童泥塑操作的過程及作品整體的稚拙感。第四,妥善處理兒童的泥塑作品。教師應注意將兒童的泥塑作品保存在通風陰涼處,若需重新使用泥料,則應與兒童商量或不當著兒童的面處理掉,避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15.對學前兒童參與美術活動的行動的評價應根據哪幾種不同的角度來把握? (一)學前兒童與自我 (二)學前兒童與團體 (三)學前兒童與標准 16.成就感方面是觀察和評價幼兒對自己美術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標准,幼兒在這方面的行為表現可以為哪幾種類型? (一)自己認為很成功,主動請別人看自己的作品,並講解作品的含義,能慷慨地將作品贈人。 (二)對自己的作品感覺滿意,但不主動展示,聽到別人的稱贊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 (三)認為不太成功,接受別人的看法,希望將作品交給老師。 (四)感到沮喪,對別人的反應無動於衷或抵觸,對作品去向不關心或毀掉作品。
『捌』 中國神秘的地方發生一些什麼怪事
新華網陝西省志丹縣發現的道教真身泥塑曾轟動一時,有關專家近來深入研究發現,這尊真身泥塑是中國目前所知唯一的真身泥塑,時代應在清代。
據介紹,這尊罕見的道教真身泥塑是2004年末被群眾發現的,位於陝西省志丹縣馬頭山。這里原始次生林發育茂盛,在黃土高原地區屬於罕見的生態區;附近除了古代廟宇的殘碑、磚瓦等建築遺存之外,還有兩千多年前的秦直道及其附屬建築。
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副主任齊揚說,真身泥塑在半山腰崖體下一處10平方米左右的崖窟內,盤腳端坐於一泥方台上,塑像高0.85米、寬0.45米。塑像頭頂挽發貫笄,著大開襟長袍;其頭部微前傾,額部隆起,眉弓凸、鼻準直、嘴唇厚、下頜圓,兩手下垂搭放在兩腿膝處,神態安詳。
齊揚說,從塑像胸腔殘損處可看到其內的人骨基本完好,骨骼完整潔白,谷桿仍然黃亮而有韌性。其製作辦法是用當地產穀子秸稈包裹纏扎於真身上形成塑像胎體,在谷桿上直接施敷細草拌泥完成大體初型,再在其上分兩次施兩層細泥,完成各部細節後再敷一層極細的白泥漿作底子,然後彩繪。
這尊真身泥塑衣著符合道士的葛巾、單衣、帔等裝飾,身上還可檢查到泥金、彩繪的痕跡,個別部位還可觀察到青蓮色、金色、紅色及頭發的黑色,證明這尊泥塑應該是「真身彩繪敷金塑像」。
劉揚說,通過對地理人文環境及雕塑技法等調查分析,以及對塑像所存麥秸等物進行碳14測年技術檢測,其年代為1780到1840年間,泥塑的製作年代當不晚於19世紀初。同時,被真身塑像的可能是馬頭山道觀中的某位道長,是陝北道教歷史的重要見證物,具有歷史、科學研究和藝術欣賞的重大價值。
另據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 實習生 劉蘭)報道,日前,一尊罕見的道教肉身彩繪泥塑像在我省志丹縣境內被發現。1月25日,記者從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舉行的「文保成果匯報會」上獲悉,文物專家對該肉身彩繪泥塑像的歷史背景、文物屬性、年代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該泥塑是目前國內已知的惟一一件此類雕塑品,年代應在明末清初。
這尊肉身彩繪泥塑像保存在志丹縣永寧鎮孫樹坪村馬頭山上。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齊揚副研究員說,塑像高0.85米,寬0.45米,頭挽發髻,背北面南,盤腿而坐,神色憂郁。泥塑的道袍線條流暢,左肩窩下被打破,脊椎和肋骨歷歷可數。當地人一直認為這尊坐化像是一個平常的泥塑像,因塑像頭上梳著發髻,老百姓還以為是個女性,就稱其為「坐化娘娘」。後來一個放羊農民不慎打破了塑像,露出裡面骨頭,才發現是一尊十分罕見的肉身泥塑像。 據了解,我省道教及文物專家看過坐化像後,都十分震驚,認為坐化像線條流暢,工藝精緻,達到了十分先進的水平,是我省發現的第一尊肉身坐化像,在全國也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