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索姆河戰役中坦克採用了當時哪些最新的科技成果
1.)當時英軍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推進了4至5公里但由於坦克的技術與裝備尚未完善,加上戰線寬廣(10公里18輛坦克),仍然沒有達成打開突破口的作戰目標。。
2.)新科技產物:1.坦克 2.馬克沁重機槍
B. 除開這次幫助抗擊疫情,張文宏還有哪些主要的科研成就
張文宏被評選為“2020年最美教師”,他也算實至名歸。張文宏的授課風格 以史鑒今,幽默風趣,充滿人文情懷,貼近生活和社會熱點。他領銜開設的《 傳染病學》課程於2019年獲復旦大學學科特色在線課程建設項目第一批立項,錄制完成後於當年12月30日在中國大學MOOC平台上線,並進入“學習強國”平台,彷彿一場及時雨,疫情以來,MOOC平台上的收看人次數逾10萬。
C. 鍾南山在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有哪些重大貢獻
2020年1月20日中央電視台《新聞1+1》節目白岩松直播訪問鍾南山,得到鍾南山兩次說出「肯定的有人傳人」,是中國官方首次確認病毒有人傳人現象,撼動輿論,由此大眾開始重視疫情白岩松後來描述鍾南山「他說到了人傳人、不要去武漢、要戴口罩等等,這樣的言語立即產生了動員的效果。」
2020年2月27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在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鍾南山發表講話,指出
1、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情況可能比SARS還高,大概一個人能傳染2到3個人之間,傳染得非常快;
2、有信心在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
3、出院後「復陽」的患者再被感染的概率很低;
4、中國的疾控中心的地位太低,其特殊地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要一級一級上報;
5、全球需要建立聯防聯控機制;
6、以往對突發性傳染病重視不夠,沒有進行持續的科學研究;
7、一個月內研發出新葯是不可能的。
2020年3月9日,鍾南山在參加廣東省疫情防控專家座談會上表示,新冠肺炎全球疫情的發展估計將至少延續至6月份,防控的重點將從輸出轉為輸入,同時要制定從中國境外疫區來華的措施,對他們做必要的隔離。
2020年9月3日,鍾南山入選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成員。
(3)戰疫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SARS時期
從2003年初,廣東等地開始暴發不明原因肺炎的時候起,鍾南山就在密切注視著疫情的發展情況。
2003年2月,鍾南山否定了衛生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
2003年2月11日,鍾南山在廣東省衛生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市民到公眾場所進行正常的活動是不會受到感染的,所以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無需對此過份恐懼」。4月11日則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廣東省在SARS發病初期不存在有意隱瞞」。
鍾南山領導的課題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廣東地區「非典」危重病人的成功搶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顯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憑著多年經驗,鍾南山採用面罩通氣方式維持病人生命,再使用適當劑量的皮質激素遏止病人肺部囊性纖維化。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和嘗試正確,世界衛生組織派出的專家組認為:以鍾南山為首的廣東專家摸索出來的治療經驗,對世界抗擊非典型肺炎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激素的使用造成了後遺症使得康復者終身需要治療其他症狀。
性格與言行
鍾南山以對疫情敢說真話見稱,2003年4月11日在國台辦的記者會說「從醫學方面的角度來看,這個病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因為這個病的病原都沒搞清,不可能控制它……
(記者:中國醫護人員的防護有沒有到位?)沒有!」,與4月3日中國衛生部長張文康「我在這兒以部長的名義說中國局部地區已經有效地控制了非典型肺炎的疫情……到中國來工作、旅遊、開會也是安全的」說法有異。
此外,2003年2月1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錯誤指SARS病原是衣原體,當天鍾南山在廣東省衛生廳緊急會議上糾正SARS的病原體是病毒。
D. 戰爭促進科技發展的辯論材料
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人類使用武器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戰爭,最早出現於人類野蠻時代低級階段。恩格斯指出:「在這一階段上,我們發現了已經充分發達的氏族制度。。。。它能夠處理在這樣組織起來的社會內部的一切可能發生的沖突,對外的沖突則由戰爭解決。」戰爭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現象,它的出現對人類的各個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
戰爭刺激了科學,增加了科學系統的正常輸入。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寫到:「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在這種暴力行為中,雙方誰有先進的武器,巧妙的布陣,充足的財源,誰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暴力用技術和科學的成果裝備自己來對付暴力。」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戰爭一直促進著科學的發展。
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亨利約米尼在他的《戰爭藝術》中認為一支盡善盡美的軍隊的條件之一是「無論在攻勢和守勢方面,盡可能保持著裝備和武器的優越性。」他並強調指出:「武器的優越可能增加戰爭勝利的機會,雖然武器本身並不能夠獲得勝利,但它卻是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器的發展可以日新月異,所以一個國家在這一方面居於領先地位,是可以佔了不少的便利。「武器的發展對科學的刺激是科學受戰爭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弓箭這種武器的運用很早。我國在兩萬八千多年前就已發明了弓箭。弓箭可以在較遠的距離內殺死敵人,所以它一出現就為兵家所重視。弓箭的出現,貝爾納認為它在三個方面刺激了科學的發展:「研究箭的運動,刺激了動力學。。。。。代替手的動作,並且僅用一手就能運用的弓鑽,可用來扭轉發火棒或鑽頭,是持續的旋轉運動的一個先例。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在戰爭的實踐和弓箭的製造過程中,人們發現了許多力學現象。《考工記》記載了工匠在弓箭的生產中的經驗:「前弱則俯,後弱則翔,中弱則紆,中強則揚,羽豐則遲,羽殺則燥。」這一段話揭示了飛行物體的重心、形狀同重力、空氣阻力之間的關系以及飛箭飛行軌道的一些基本理論。
弓箭的出現已引起了人們對拋物體的重視。在火炮出現後,彈道學這門學科也隨之誕生。拋石機在亞歷山大時代已成為攻城的主要工具。管形火器大約出現在十三世紀末和十四世紀初。伽里略繼塔塔里亞後,通過對拋射體軌跡的研究得出了許多重要的力學結論。炮彈的射擊准確度的提高導致了線膛炮和膛線的發明,炮筒的生產導致威爾金森炮筒鏜床的產生,從而推動了精密工程學的發展。火炮的出現對科學的促進可以初步看到戰爭對科學的激勵作用。無怪於貝爾納寫到:「炮彈的飛行給人帶來新的力學觀念,至少具有同等的革命作用。在大炮出現以前,根本不可能有現代力學。」大炮的出現,炮彈的飛行,不僅僅帶來的力學革命,還對當今最偉大的成就---電子計算機的產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部要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電工系和設在馬里蘭州的陸軍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共同提供6張火力表。當時,用手搖計算機計算一條彈道需要20小時,而一張火力表就要幾百條彈道。為此阿伯丁實驗室專門僱用了200名婦女,日夜不停的計算,但仍完不成任務。電子計算機就是在這種緊迫需要之中產生的。
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優良的裝備和儀器其重要性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在我國春秋時期,戰爭主要是以車戰為主的。由於車輛的好壞、堅固程度、靈活性對戰爭的勝負有很大的關系,所以那時的車輛製造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工匠在戰爭的這種要求下,總結出許多方法來達到要求。他們用水的浮力檢查車輪質量分布是否均勻。「揉輻比齊,平沈必均。」為行駛迅速,必須減少車輪與軸之間的摩擦:「欲其微至也。無所取之,取諸圈也。」「輪已崇,則人不能登也;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弛也。」這是關於滾動時阻力與輪子半徑有關的這一理論的樸素描述。在近代,戰爭更需要優良裝備和儀器,而且效用也越來越明顯了。而且,這些新型的裝備和儀器的出現,擴展了戰爭對科學影響的范圍,將科學開拓到一個又一個的新領域。我們可以從雷達的出現看到這一點。雷達的出現也是戰爭促進的結果,它是為了從較遠的地方內能發現敵機而研製的。德國在雷達開始應用於戰爭時,雷達還處於實驗階段,而在戰爭中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於這種「秘密武器」能有效地發現目標,提供准確方位,因此能有效的消滅敵方,保存己方。在1916年,平均11000發炮彈擊落一架飛機,1918年為3000發擊中一架飛機;雷達出現後,在1945年這個數字驟減為365發。由於雷達具有如此大的威力,所以交戰雙方都投入了一定的力量來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有的物理學分支中應用微波電子技術極為興盛,且出現了全新的射電天文學,這些都是雷達研究之故。
雷達的出現又導致了電子干擾的發展。電子干擾的使命是遏制或者降低敵方無線電通訊、無線電導航、雷達和其它無線電電子設備的工作頻率。美國軍事當局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無線電干擾保存了約450架轟炸機,使四千五百名空勤人員免於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的促進了電子學的發展,而且這個勁頭至盡不減。在原蘇聯有人聲稱:「在現代條件下,任何國家的軍事威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無線電電子學的發展水平及其成就的利用程度。」美國在研製武器裝備的全部撥款中,用於研究無線電電子學方面的開支就佔20%--25%,可見戰爭對電子學的這種促進作用還會延續下去。
當一種新武器問世之後,由於它的性能比其它武器要好,從而導致另一個國家也加緊研製該種武器。這種武器研製中的正反饋現象無疑對科學有著加速促進的作用。雷達出現後,電子干擾隨後出現。1942年為了發現盟軍的轟炸機,德軍統帥部給夜航戰斗機安裝了截擊瞄準雷達。英國司令部為了對付雷達,利用轟炸機上安裝的發射機對其施放無線電干擾,這些干擾機使德軍戰斗機上的截擊瞄準雷達在歐州上空就已失去作用。但德軍隨後試圖用改變殲擊機雷達頻率的方法擺脫無線電干擾,盟軍又開始用從飛機上投放鋁箱的方法對付這一措施。爾後,德國學者又設計了一種電子設備,能在移動較慢的偶極子反射體所產生的干擾背景分辨出移動的目標的回波。這一個個回合驚心動魄,某一措施的延誤都會給本國帶來巨大損失。在核武器的生產中我們看到了同樣的現象: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對日投下兩顆原子彈,1949年8月29日原蘇聯就試驗成功第一顆原子彈,52年10月31日,美國又試驗成功氫彈。。。。。這種正反饋式的研製,是在短短的幾年戰爭時間里創造出和平時期多少年科學成果的原因之一。
戰爭中戰斗隊形的排列對戰爭的勝負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在電影《拿破崙在奧茲特里斯》和《滑鐵盧戰役》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而對戰斗隊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幾何學的發展。柏拉圖認為幾何學的唯一實用是在戰爭方面。他在《共和國》中寫到:「整個算術和計算都要用到數,是的。。。。因此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學問,它有雙重用途---軍事上的和哲學上的;因為打仗的人必須學習數的技巧,否則他就不知道如何布置他的部隊,。。。。」同樣的看法也存在於孫子兵法中,孫武說:「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又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他認為,計算是用兵的基礎,兩軍的勝負,經過精確計算後,就會象秤稱物一樣地輕重分明。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步兵方陣是由位、列、行三個因素構成的。位是步卒的位置,列即伍的隊形。伍是由弓矢手、殳手、矛手、戟手、戈手組成的。為什麼由五人組成呢?因為古人相信五這個數字會發生無窮的變化,不同的位、列、行之間的組合,可以排出許多不同的幾何圖形。根據有關資料考察,古代陣列之前都要根據地形計算陣地的面積,可見戰爭對於早期的幾何學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寫到:「在築城術中,我們看到幾何學幾乎支配著從大到小的一切問題。在狹義的戰術中,即在關於軍隊運動的理論中,幾何學是基礎。在野戰築城中,以及在關於確定陣地和對陣地進攻的學說中,幾何學上的角和線象決定一切的立法者一樣居於統治地位。」
在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戰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亞歷山大時代,地理學曾有著很大發展,這大部分是由於戰爭的需要而引起的。由於戰爭的需要,他們測量山的高度、谷的深度、海的廣度。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戰爭帶來的便利,使得他們在戰爭中,關於地球表面的知識越來越多。亞歷山大在他的所有的遠征中,都隨軍帶著工程師、地理學家和測量師。他們繪制了被征服國家的地圖,記下了這些國家的資源。亞里士多德的學生第凱爾庫斯就是利用這些地理知識繪制了一張已知的世界的地圖。在羅馬奧古斯都大帝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曾組織過一次測量繪圖,由工程師阿格帕里為主管,經歷十年才繪成。為羅馬軍隊行軍時的方便,附近的山、湖、驛站以及距離都標明在上面。在我國的戰國時代,地理學由於戰爭的作用也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的軍事地圖已包括有:「軒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唐宰相李吉甫晚年曾著《元和郡縣志》54卷,他是從國家政治軍事的需要出發撰寫這部地理書的:「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從這段話中戰爭與地理學的關系初步得到了體現。
戰爭對科學的刺激作用並非局限於一個小的領域。戰爭刺激了科學的許多方面如數學、物理學、醫學、電子學等學科。在戰國期間,由於各國間戰火紛起,金創患者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外科醫學大大被促進。失傳的《外經》計有37卷,它的篇幅是《內經》18卷的兩倍。青黴素由於戰爭才重新被人拾起;微生物學的研究一直在戰爭的促進下以生物學戰事為服務對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化學武器有了很大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被成為化學之戰,橡膠的合成、哈伯制氨方法的出現都與這場戰爭有關。當時,對3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進行篩選僅發現一打有效的毒劑。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稱之為科學之戰。有人戲稱前一段美國對沖基金對東南亞造成的「金融危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見戰爭的發展也會促進經濟學的前進。
二.
科學不僅僅被動接受戰爭的刺激。各個國家為了在戰爭中取勝,開始組織本國的科研力量集中進行研究,其規模和費用都是以前不能比擬的。這說明科學已從以前的被動被戰爭刺激所發展,已轉變為主動的為戰爭的需要而研究。
貝爾納寫到:「在上次世界大戰中(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科學家的協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問題不在於少數技術人員和發明家把眾所周知的科學原理都加以應用,而在於所有國家都對本國科學家實現總動員,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戰爭期間提高現代化武器的破壞力並且設計出防護方法,以應付對方在現代化武器方面所取得的進展。」控制論的奠基人維納也描述了同樣的情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的發明機器應用以及控制防空炮火的迫切任務,把大量有修養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都動員到這個領域來了。自動計算機的神奇也屬於這個思想領域。的確,人們在過去從來也沒有象今天這樣活躍地探索著這個思想領域。」大批科學家的集中是政府集中控制的結果。不僅如此,一些新的學會和研究機構在政府的直接干預下也相繼出現。美國於1916年成立了國家研究委員會。這個研究會在1932年度的報告中寫道:「。。。科學的應用將在戰爭中起重要作用,於是便把科學工作者徵集到國家的工作人員大軍中並受到相當效果。」政府和國家集中科學家進行研究以增加控制很早已有,但這種情況只是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才明顯起來。戰爭是促進科學研究集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十年代,美國參加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人有一萬五千多人;維納與其他一些科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征,在火炮的自動跟蹤目標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共同創立了控制論這門新學科。戰時導致的這種集體化研究,跨學科、跨部門、收效快,為以後的集體化研究起了很好的一個示範作用。
三.
戰爭導致了部分科學研究者的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研究者的轉移。科學家人數和質量往往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對科學中心的轉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有「武裝移民」的制度;當攻克了一個城邦之後,將本城邦的一部分公民移居那裡。這種「武裝移民」制度,將希臘的科學文化傳遍各處。伏爾泰認為認為文藝復興的輝煌成就是義大利人的天才創造,而不是君士坦丁堡逃亡者的來臨,但也不能否認,文藝復興前期,拜占庭帝國與土爾其人打仗時,得到了義大利人的幫助,希臘的教師來到義大利,而義大利的人則到拜占庭去學希臘文,這些情況為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作好了准備。更為重要的是,當土耳其人在1452年攻克君士坦丁堡時,大批希臘學者逃往義大利。希臘學者的轉移不能不視為文藝復興的原因之一。在回教徒攻佔亞歷山大亞後,大部分的學者遷居到當時的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增加了八百年後流傳給歐州的文化知識寶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組織阿爾索斯敢死隊,到戰敗國把科學家弄來。美國把德國所有著名的科學家都俘虜了,大批的技術專家被弄到了美國,其中包括德國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
戰爭的結果會導致一個國家威信和地位的提高,從而吸引科學家到此國進行研究工作。小李克特分析法國科學地位的下降與德國科學地位的上升原因是:「與這種轉移有關的是法國科學家成就的減少與德國科學家成就的增加,以及其他國家的科學嚮往去德國而不是法國,。。。。。」當時,拿破崙1815年滑鐵盧戰敗後,法國的地位日益下降,科學家大多願意去新崛起的德國而不願去法國,以至法國科學中心的地位被德國替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威信和地位日益提高,許多國家的人才都流入美國,這種「科學剝削」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四.
戰爭的作用使得科學結構產生了一定異化和畸形。科學是由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三方面構成的。早期戰爭對於科學的刺激多集中在應用研究上,如英國皇家學會研究的多是航海技術,美國人也熱心於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有關的科學研究。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這種傾向有所轉移,政府開始支持純科學研究。美國的一份文件就政府大規模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理由申述到:「說明聯邦這種強大作用的一個理由是想支持各種與政府自身的需要直接相關領域內的基礎研究。這樣一來,國家在一些關鍵的領域(如國防和衛生)內就能保持強大的能力。。。。。」由於戰爭的影響,政府在決定基礎研究的同時,便側重了基礎研究的目的性,一些與戰爭有關課題的學科,諸如核物理、電子學、空間技術、海洋科學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戰爭期間,基礎科學的成果向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過渡開始了加速。戰爭的需要使得政府考慮每一項基礎研究的成果是否能轉化為實際技術而應用於戰爭。F。梅森寫到:「這樣,亞歷山大軍隊所收集的資料,為亞里士多德生時就已出現的那種思辯傾向轉入經驗考察的趨向,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往後我們還會看到,拿破崙征服了一些國家之後,法國科學也表現了一種由理論重新轉入實用的類似傾向。」戰爭期間,一些理論科學家轉向實際研究,成為工程師。維納在用數學方法解決彈道學問題時,發出感嘆:「人們第一次認識到我們數學家在世界上將是有所作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馮。諾伊曼主要研究純粹數學,大戰爆發後,他開始轉向應用數學。1940年左右,馮在認識到,世界上充滿斗爭和對抗,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皆如此,於是他對對策論進行了深入研究。飛機設計和爆炸研究的需要,他又開始了對流體力學的研究。他參與了洛斯。阿拉莫斯的曼哈頓計劃,特勒的氫彈發展小組。戰爭期間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密特根都進行了反潛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應用數學象雨後春筍一樣發展起來。庫存論、決策論、線性規劃、動態規劃等應用數學分支相繼推出,系統工程、管理科學進一步發展,這些顯然與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的轉移加速有關。
戰爭的影響使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的研究周期縮短。由於戰爭的需要,軍事課題的緊迫性會大於其他課題,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經費都會大於其他的研究,所以導致「研究---生產」周期的縮短。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外交政策研究所1960年的一份報告中寫到:「在一個軍事力量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趕上、拉平或超過敵方技術成就的時代,武器研究、發展和生產所需時間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會過分。飛機的應用周期為14年,雷達為15年,核反映的應用周期為10年,原子彈的應用周期為6年。比起其他方面的成果來說,這些項目的應用周期是較短的。
E. 企業在「科技戰役」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企業的科技戰役中扮演著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重要角色!
F. 信息化戰爭論文
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角度分析信息化戰爭的特徵,以達到把握信息化戰爭區別於其他戰爭的本質形態。本節僅從觀察戰爭要素的形態入手簡述信息化戰爭的八大特徵。
一、 信息技術主導武器裝備
冷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金屬武器裝備;熱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以化學能為基礎的火槍火炮;機械化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飛機、坦克、軍艦等機械化武器裝備;而信息化戰爭的主導兵器則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確地說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在信息化戰爭中,對作戰手段、作戰思想和戰爭進程發生主導作用的軍事技術是信息技術。戰場的指揮依賴於以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指揮控制系統;偵察、監視、戰場評估需要各種先進的電子、光學感測設備;突擊兵器更離不開各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精確導引技術。信息化戰爭上的幾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術兵器、信息主導的兵器或稱之為信息化兵器。用在各種兵器中的信息技術裝備方面的經費也在兵器總價值中佔有很大的份額,如在坦克中占%,飛機中占%,導彈中占%,衛星中占%,指揮系統中約占%。曾有人把信息化戰爭中的兵器比喻成「裝載電子信息設備的容器」。信息化技術主導武器裝備是信息化戰爭的一大特徵。
二、 信息化軍隊
強大的信息化軍隊出現於戰場是信息化戰爭的特徵之一。何種形態的戰爭需要何種性質的軍隊於之相匹配;反之,軍隊的特性也影響戰爭形態的演變。在信息化戰爭中馳騁疆場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軍隊。信息化軍隊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來的、按照信息化作戰需要編組、裝備和熟練運用信息化武器裝備、以信息化作戰理論指導的軍隊。這支軍隊在戰場上發揮著主導的作用。
三、 資源信息化
物資、能源和信息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在信息化戰爭以前的戰爭中,物資、能源的地位更為突出,是主要的戰略資源。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資源處於首要的位置,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以信息資源為目標開展的爭奪是信息化戰爭的基本內容。信息主導了物資、能源的整合、運作和能量釋放過程。誰佔有信息優勢,誰就可能佔有戰場的主動權並進而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否佔有優勢的信息資源,不僅關繫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聰目明、胸有成竹、軍令通常,還關繫到能否快速反應、精確有效地突擊。信息化戰爭的一個明顯特徵便是資源信息化。
四、 信息戰是戰爭的基本內容
在人類歷史上的冷兵器或熱兵器戰爭中,早已存在許多信息戰的經典案例。在機械化戰爭中,更是不乏以信息戰手段擊敗敵人奪取戰爭勝利的精彩故事。但那個時期的信息戰僅僅表現為零碎的、局部的、短時間的,規模比較小,常常是戰術、戰役層次上的,或服從於火力戰,其後果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戰上升到了戰略的位置,戰爭的全過程、全空間、全方位都充滿了信息戰。
信息戰已成為戰爭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內容。戰略信息戰、戰役信息戰、戰術信息戰、相互交叉;太空信息戰、海洋信息戰、陸地信息戰覆蓋戰場;控制系統信息戰、指揮系統信息戰、情報系統信息戰、火力系統信息戰、物流系統信息戰全方位滲透;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媒體戰深入認知領域;電子戰、網路戰、斬首戰、精確微型手術戰涉及軍事、政治、經濟、金融、能源、環境所有方面。誰奪得信息戰的勝利,誰就可能奪得整個戰爭得勝利。信息戰成為信息化戰爭的基本作戰方式。
在信息化戰場上,戰爭雙方可能動用數十顆電子、照相、預警、海洋偵察和氣象測地衛星,數百上千部相控陣等性能良好的雷達,幾百架有人或者無人偵察飛機,電子對抗飛機,大量的地面電子偵察、監視、對抗分隊,以及進入戰場信息共享網路的所有單個武器平台上和單兵攜帶的偵察監視設備,進行一場空前規模的激烈地信息情報大會戰。通過壓制、摧毀、欺騙、偽裝等途徑限制對方的獲取信息能力,使其成為瞎子、聾子、傻子。同時維護己方獲取信息的能力,為己方突擊力的形成提供正確的決策。雙方還會使用各種先進的電子干擾設備、火力突擊兵器和隱蔽偽裝技術,展開一場以限制和破壞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的正常運作為目的的對抗,一場指揮控制系統即戰爭大腦的保衛戰和破襲戰。目的是使敵方成為戰爭中的「低能兒」。作戰雙方通過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將攻擊信息迅速擴散到眾多的目標,使千百萬人有意無意地介入心理戰戰場,成為心理對抗的主體或客體,心理戰能量或是被擴大或是被淹沒。媒體、政府、軍隊、情報部門及民眾通過多種途徑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心理戰。而目的則是使敵方成為瘋子、傻子或喪失戰斗意志。雙方還可組織黑客部隊和其他硬摧毀設備對敵方進行網路信息戰。不僅破壞對方的軍事指揮和獲取軍事情報,而且破壞對方的經濟、金融運行、國家管理和信息環境偵收其科技情報,以達到製造混亂、擾亂經濟,破壞其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的目的。
五、 信息化戰爭的理論處於軍事理論的主流地位
機械化戰爭離不開反映機械化戰爭規律的軍事理論的指導。而在信息化戰爭時代,處於主流地位的軍事理論也必須是信息化戰爭的理論。否則,信息化戰爭就不可能實現。
六、 系統對抗
在信息化戰爭之前的戰爭中,由於信息技術的限制,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單元往往是孤立、分散的。戰場對抗表現為各個戰爭主體在各時空的相對獨立的對抗。即使在機械化戰爭中出現了諸軍兵種的合同作戰,也還是屬於一種鬆散型的戰場聯合行動。而信息化戰爭卻不同了,它是一場典型的系統的對抗。由於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應用,構成了軍事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了偵察、監視、情報、通信、信息處理、決策、指揮控制、突擊和戰場評估的無縫化連接,指揮控制體系網路化、自動化、智能化,陸、海、空、天一體化聯合,戰略、戰役、戰術行動相互滲透,所有作戰單元被整合成一個戰爭系統。敵對雙方進行的是一場系統之間的對抗。
七、智能化
機械化戰爭中,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一些機械構件,其自動化水平較低,兵器的運行基本上都離不開人的直接控制。但在信息化戰爭中,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有了大腦、神經、眼睛和耳朵,能夠自主發現目標、識別目標,自行判斷、決策和處理,智能化的水平會達到極高的程度。偵察、控制、攻擊、防禦、工程機器人分布於太空、空中、地面和海洋,大到海洋巨無霸機器人,小到微型偵察機器人。數量眾多的各種類型的戰場機器人將逐步代替人類而步入戰場。從事偵察的無人飛機、體內植有晶元的可控感應機器昆蟲、多功能的戰斗機器人、高性能的導彈機器人、無人駕駛的坦克、戰斗機、潛艇和驅逐艦等等,由陸海空天機器人組成的作戰軍團將主宰人類的戰場。目前,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製造作戰機器人,向戰場智能化前進的步伐不斷加快。信息化戰爭的智能化特徵還表現在整個戰爭系統的自動化運行上,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一場無人化戰斗甚至是無人化戰爭的發生也不是沒有可能。
八、目標控制
在信息化戰爭之前的戰爭中,信息技術的落後造成信息資源的匱乏,人們對於戰爭的駕馭能力相當弱,無論是對於戰爭的手段、時空、進程、結局還是對於戰略目標和戰術目標的選定和處置,都失之控制。戰爭的發展往往與參戰者的初衷錯位。戰爭物資和能源的損耗、破壞巨大。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佔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則具備了相當地目標控制的能力。信息技術使網路化、智能化、透明化、精確化成為現實,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確定對實現政治、經濟目的最有利、最節省資源、又最可能實現的軍事目標,採取最匹配的手段,在最關鍵的時機和空間,進行精確的打擊。對戰略和戰術目標的有效控制,不僅是信息技術運用的結果,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實現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人們不再追求對敵人的肉體、設施、國土的全部摧毀和佔有,而是對資源、信息、環境、市場、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的有限目標進行適度地泯滅、改造、調整、重排或影響。目標控制是信息化戰爭地明顯特徵。
現代信息技術和新軍事革命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信息化戰爭的演變和快速推進,這已被信息化戰爭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史所證明。以下對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作一些預測。
一、 信息力量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將更高,圍繞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佔領信息優勢高地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各國將竟相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竭力保持本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新制式的超寬頻信息高速公路將不斷推進,網路進攻和網路防禦的能力將同步提高,信息技術將愈加主導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文化、生活、生產等所有領域。在軍事領域,各國將加大信息化軍隊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斷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人員培訓等,盡量拉大本國與它國軍隊信息化能力的距離。黑客部隊、天軍、網軍、機器人軍團、世界艦隊、太空星軍、斬首部隊、媒體部隊、隱身部隊、精細手術刀部隊、機器昆蟲等新型部隊將層出不窮,迷你型、全能型、智能型等信息化部隊不斷創新。各國在信息力量、信息方面的競爭將白熱化。
二、 作戰方式和戰爭形態將不斷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軍事變革的深入和政治戰略需求的變化,信息化戰爭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戰方法。戰略心理戰、網路系統戰、全元總體戰、太空絞殺戰、掏心戰、癱瘓戰、隱形戰、至盲戰、點穴戰、無人戰、精微戰、間隙戰等等作戰方式接踵而至。同時,新作戰模式相繼登場,信息化戰爭頻繁「變臉」,也使其整體戰爭形態不斷調整和演變。戰爭的規模將趨小,以天、小時和分計算時間的戰爭可能一再發生;物資、能源的消耗戰將逐步讓位給物質、能源的控制戰;戰爭狀態與和平狀態的轉化,以及軍事人員和非軍事人員的轉換將有新的表現;圍繞信息資源展開的爭奪戰將日趨激烈。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演變將是迅速和明顯的。
三、 人類的戰爭能力將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使戰爭體系的效能不斷提高,人類的戰爭能力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一)戰場感知力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發展以來,由於雷達、聲納、地面感測器、偵察飛機、偵察衛星以及裝載在武器平台上的觀瞄儀、測距機、告警機、望遠鏡、夜視儀、火控雷達等大量先進電子偵察監視技術的運用,戰場感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戰場感知力還會持續提升。一個從聲頻、電頻到光頻,從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頻譜、全方位、全時空的偵察監視體系,將出現在戰場上,各種目標的性狀和變化都可能處在嚴密的監控之中。對於處於信息優勢的一方,戰場將更加透明。
(二)戰場反應速度持續加快
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和指揮控制技術使戰場的反應速度明顯提高。目前美國預警衛星在對方導彈發射後約3—4分鍾就能將信息傳送到國家指揮中心。火器在跟蹤目標、計算射擊諸元、氣象修正、偏差修正等方面都達到了一體化、電子化、自動化,射擊准備時間已縮短到約60秒鍾,發射反應時間為5—8秒,如法制「西北風」地空導彈的反應時間為5秒。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火炮控制系統,對同時發現的不同方向的30多個目標,只需90多秒鍾就能將其全部摧毀,這比15年前的戰場反應時間縮短了2個小時。情報、通信、指揮、控制、兵器和信息處理一體化的自動化指揮體系構成了數字化的戰場,戰爭系統整體反應速度也加快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從發現目標到實施攻擊的過程已縮短到幾分鍾時間。遠距離快速投送技術使戰場能量快速流動,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和戰略導彈射程均達10000千米以上,許多兵器都可以在24小時內到達地球的另一面作戰。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不斷發展,戰場的反應速度還會不斷加快,「即時化」可能真正出現。未來可能出現的網路中心戰將進一步提高戰爭的反映速度。高超音速的飛行器繞地球一圈只需兩個多小時;密布於太空的無數個微型衛星將對地球上的任何一點實施即時打擊;高速巡航導彈、多國聯合艦隊、激光武器的運用將促進戰場的反應靈敏度速度。在未來,C4ISR系統必將有更大的飛躍,戰爭系統的整體反應速度會不斷提升。
(三)精確打擊能力持續增強
信息技術的應用已使突擊兵器的命中概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了「指那打那」。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葯成為戰場攻擊武器的主角。二戰時飛機投擲炸彈的誤差近千米,而在伊拉克戰爭中這種誤差已縮小到幾米。海灣戰爭中,美軍一枚「斯拉姆」空面導彈從90千米以外攻擊伊拉克一個發電廠時,第一發導彈在發電廠的外牆上打了1個洞,第二發導彈從這個洞口飛入炸毀了內部設施。隨著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戰爭中的精確打擊能力將不斷增強。目標的識別、選定和摧毀將更加精準,打擊誤差可能縮小到厘米,甚至更小。人們可能對上萬千米外的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名將軍、一隻偵察蒼蠅或者某個士兵的眼睛實施精確打擊。精確打擊不僅限於物質層面,還將涉及人的精神、心理層面,將可對某個人或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群體實施定性、定量、精微准確地心理突擊和精神手術。
(四)作戰空間和時間持續延伸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戰爭的時空得到了延伸。目前人類的戰場已經擴展到陸、海、空、天以及電磁的空間,作戰時間也得到延伸。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了30多顆衛星、3000多架飛機、500餘枚巡航導彈、3000多輛裝甲車輛、6艘航空母艦、數十艘水面艦船和潛艇、幾百架電子戰飛機、30多個地面監聽站和20餘個偵察營,呈現出的是一幅光、電、磁、聲交織,陸、海、空、天相溶的多維戰場畫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延伸將不斷擴大。人類戰場可能進入浩淼的太空深處或某一細胞之中;海溝、極地、地下處處都可能發生搏殺;電磁戰將滲入更多的空間和貫穿在更多的時間之中。18世紀以前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僅達到1平方千米;海灣戰爭時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已達及70餘萬平方千米的戰場。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化軍隊的作戰能力將達到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隨著信息技術全面滲透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戰爭的戰場將在敵對雙方甚至第三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信息、能源、網路等領域全面展開。虛擬戰場與真實戰場結合,軍事戰場與經濟戰場結合,軍事專職人員與普通民眾的軍事行動結合,戰場的起始和終結的時間也可能趨於模糊。
(五)戰場效能持續提高
信息化戰爭發展到今天,已經使戰爭效能成倍地增長。二戰時, 4000多架次飛機才能摧毀一個鐵路樞紐,而現在只需幾枚激光制導炸彈就可。越南戰爭中,美軍先以600架次飛機和普通炸彈200多噸攻擊越南的一座橋梁,但沒有成功。後改用激光制導炸彈,僅出動12架次飛機就炸毀了這座橋梁。阿根廷也曾用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一艘價值2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戰場效能必將持續提高。信息技術將使戰爭要素得到最優化組合,戰爭力量將在最關鍵的地點、時機、方向上,以最佳攻擊手段、攻擊強度和最小損耗,對與政治目標最密切關聯的關鍵目標,實行精確、集中、有效地能量釋放,從而產生了很高的戰場效能。戰爭手段的多元化、空間的多維化和行動的一體化,增加了戰爭能量釋放的通道、針對性和一致性,使戰爭能量的單位時間流通量大幅提升,減少了無效發散,提高了效率,達到了一種戰爭能量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有效地流向最關鍵最重要空間的戰場境界。
人類的戰爭能力的快速提升,使信息化戰爭中的對抗更趨激烈。參戰人員在知識、能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大大增強。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
四、 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
信息化戰爭對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有很大的依賴性。美國B—2A隱形戰略轟炸機單架飛機的研製費達到了20多億美元;組建一個具有基本信息戰能力的航母編隊需要100多億美元;一枚巡航導彈值百萬美元;一顆「鎖眼-12」衛星的造價達14億美元。42天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消耗物資種類達1.7萬余種、3千多萬噸,花去了1100多億美元。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其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程度將會越來越大。信息化武器的研製、生產、維護、使用都離不開科技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支撐。高素質人才培訓、購置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都需要耗費巨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比研究開發投資還要高出5~20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新武器的替換耗費大量資源。信息技術發展越快,信息化戰爭的經濟科技依賴性越強。
五、 戰爭的不對稱表現日趨多樣
在目前發生的信息化戰爭中,作戰雙方往往在戰爭體系、戰爭力量、戰略資源、作戰方式、軍事理論和戰爭結局等方面具有多側面的不對稱性。這與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特點有關,也與戰爭主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差距有關。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將進一步突顯。信息技術將向多個領域推進,新信息技術會層出不窮,技術生命將越來越短,技術的軍事應用方法將越來越多,信息對抗的途徑將越來越多,作戰手段將越來越多,各國在信息技術、軍事理論、政治文化的發展上的差距和差別不會消失。可以預測,在信息化戰爭的發展過程中,不對稱的戰爭表現還會存在,並更具多樣性。
G. 一結合我國疫情防控形勢,說說我國在疫情防控戰役中取得理想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為人民服務。國家從誕生到成長,歷經磨難,領導人具備憂患意識,正是與勞動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才取得了勝利並建國。所以黨和國家最看重人民,不忘初心,為人民服務,人心是相互的,黨和人民心連在一起,勁才能往一處使。
決策高效給力:體制下黨和國家開始重視一件事,決策會非常慎重又高效,經過這些年對各層級政府工作的不斷改進,確保傳遞到一線後,動作標准不走樣,有反饋有監督可量化。全國一盤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各級政府到各公司單位到基層社區老黨員,直至每一個人,大家都能夠統一思想,全力完成任務,這會形成一股驚人的力量。
醫者仁心:醫療水準的大幅提升,醫護人員的義無反顧。得益於中國媒體人的辛勞勇敢,在電視上看到了那麼多的暖心的事例,那些樂觀勇敢真實的90後,才是最代表中國未來的後浪。
(7)戰疫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加強分類指導,壓實屬地責任,精準有效科學防控。各地要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掛帥,防控工作不得有誤。做好疫情監測,確診患者集中救治,疑似病例隔離檢查等工作。發病人數較多城市,要抓緊增加定點醫院。
要高度重視農村疫情防控,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村醫作用,強化群防群控。及早做好春節假期後疫情防控安排,採取適當延長春節假期、調整學校開學時間。
要強化患者救治,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抓緊研究已治癒病例,完善診療措施,加強醫護人員培訓。集中專家和科研人員,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聯合攻關,力爭疫苗研發盡快取得突破。
H. 科技和戰爭的關系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當今世界高科技的發展不但對整個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導致了戰爭軍事技術日益走向了技術化,信息化。
軍事高技術化對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的發展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推動作用。 高技術對戰爭帶來的影響有以下五點:
第一、高科技使偵察捉到了不怕火力威脅,不怕地形限制,真正做到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偵查的立體化使戰爭前的准備得到最完美的完成。
第二、是高技術使得戰爭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提高,精確的制導系統帶來了打擊的精確性。
第三、是反應的高速化,高技術武器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成果,戰爭方做到機動快,反應快,打擊快,轉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