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航天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進步的歷史事件時間表
1956年10月8日,中國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老五院),代號0038部隊。該研究院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其職責是攻克遠程導彈的技術難關。
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製的第一枚導彈「P-2」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3年9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發射長空1號衛星失敗。這是中國第一次衛星發射失敗。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FSW-0返回式地球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成功。
1992年,中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
1996年2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號B火箭發射「國際星7A」失敗。中國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前後發射成功了三顆導航試驗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該系統所屬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經於2001年底開通運行。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兩位中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發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秒,神舟七號載著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由翟志剛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中國首個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11年11月1日05時58分10秒,神舟八號無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九號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由長征2F遙九火箭送入太空,飛船搭載兩名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一名女航天員劉洋,將於天宮一號進行兩次對接,其中一次為手動對接。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2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發射,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
㈡ 我國我國未來空管系統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一、提出和制訂我國下一代航空運輸系統概念和計劃。我國 的空管系統是民航運輸系統最為重要的一個子系統,新一代空管 系統的綜合保障能力能否滿足未來航空市場的需求以及社會對 航空運輸的安全、效率以及正點的訴求,將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 標。可以說新一代空管系統建設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未 來整個航空運輸業發展的興衰,而整個空管系統的運行包括很多 方面,其中政策、技術標准以及程序都與政府、航空公司以及機 場息息相關。因此新一代空管系統的規劃和發展必須融入到整個 國家航空系統規劃當中,國家政府機構、航空公司、機場以及各 個利益相關方都要參與其中,最後由國家民航局統一發布實施, 並且藉助我國是國際民航常任理事國的優勢,積極向國際民航組 織申報我國下一代航空運輸系統的概念和建設計劃,提交我國的 技術使用標准或與國際標准技術的介面融合等計劃和任務書,這 樣不僅可以擴大我國民航在國際民航組織中的影響,同時也能為 將來全球一體化運行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二、積極推進逐步開放低空空域促進通用航空發展,將通用 航空一並納入到國家下一代航空體系戰略建設當中。據美國國內 4 有關機構組織分析,有數據顯示通用航空將在公共服務領域發揮 出65%的作用,通用航空與商務飛行相比較,在成本控制與效率 上更加突出,預計到 2015 年有超過2 千萬的通用航空飛行佔全 美國航空飛行總量的77%,其中大部分來源於小型商業或通用航 空機場,而來自於排名前10 位機場的飛行量占不到4%的通用航 空業務。通用航空飛機一年的產值近200 億美元,在每年的經濟 活動中產生了超過1000 億美元的產業,此外,通用航空活動對於 社區安全以及醫療救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的通用航空之 所以如此發達,除了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強大、航空工業高度發 達這些條件以外,低空空域的自由飛行政策是通用航空發展繁榮 的不可或缺的最基本條件,離開了這個基本條件一切都無從談 起。 但是低空空域開放不能完全照搬美國的模式和辦法,因為我 國與美國的國情有著較大的差別,僅從地理位臵及周邊環境看就 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美國東面和西面分別是兩大海洋大西洋和太 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面僅有一小部分與墨西哥接壤,地理位 臵和周邊環境相對簡單,而我國的地理位臵和周邊環境要復雜的 多,僅新疆一個區就與周邊8 個國家接壤。因此要根據國家安全 防衛、地理環境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等具體情況,有步驟、有 條件的逐步開放低空空域。以新疆為例可以先選擇遠離國境線 150 公里范圍以內,農業、林業集中地區,旅遊景區、經濟相對 發達城市等通用航空用戶需求旺盛的地方,逐步分階段有條件的 5 開放低空空域以滿足各類通用航空用戶自由飛行的需求。 同時建議將通用航空一並納入到國家下一代航空體系戰略 建設當中。雖然通用航空在我國剛剛起步,但是我們可以直接采 用國際最新的技術和創新的概念來布局我國通用航空發展體系 構架,這也意味著雖然我們起步晚了,但不能再輸在戰略規化和 技術應用上。
三、技術層面上可以使用GPS 技術,並加快研製我國衛星(北 斗)使用的技術標准並實現如何與GPS 融合的功能,最終實現可 以在GPS 和北斗之間的任意轉換使用的目標。美國的GPS 是已經 比較成熟的導航技術,雖然主要用於軍事目標的精確定位和精確 打擊,但在民用上經過廣域和局域增強後,其導航精度已高於傳 統的地面導航設施的導航精度,而且其最大的優越性在於不受地 面地形、海洋、高山以及沙漠等惡劣自然條件的限制而發揮其精 確制導的能力,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紐西蘭已經成功實 施RNAV/RNP、ADS-B 等7-8 年,已取得巨大成功和運行經驗,目 前MITRA 公司實驗室以及FAA 技術研發中心針對ADS-B 以及RNP 技術的衍生展開了大量的適用性實驗,可以肯定的說這些衍生技 術很快就能用於實際操作,並產生巨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借 鑒成熟的技術應用到我國下一代航空運輸建設中,從技術層面上 大膽並堅決使用GPS 技術,同時適度發展和保留地面DME/VOR 導 航設施,以作為GPS 導航的備份手段,同時最重要的是要加快研 究制訂我國衛星(北斗)使用的技術規范和標准,並研究開發如 6 何與GPS 介面融合的功能,最終實現可以在GPS 和北斗之間的任 意轉換使用的目標,這樣既可以享用先進技術的成果運用,又可 以避免國際爭端或技術封鎖帶來的風險。 四、利用新技術在我國的裝備使用,實現空管設備裝備的國 產化。目前國內的空管大部分通信導航監視設備以及空管自動化 系統均由國外廠家供應,空管單位僅僅作為用戶使用維護和保養 設備,核心技術均掌握在設備供應商手裡,對我國空管系統的設 施設備的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形成巨大挑戰。在傳統技術領域 內我們無可爭議的落後了,因為航空發達國家已經經過了幾十年 的技術積累,我們要想趕超談何容易,正是由於新技術概念的誕 生和新技術的應用給我們帶來了機會,因為在新技術領域方面大 家幾乎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即使有差距也不會太大,這樣我們 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空管設備研發中心,在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 方面充分發揮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對傳統技術進行吸收消化,形 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生產能力,為今後國內傳統設備的自由 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下一代航空運輸系統的概念以及歐洲天 空一體化及全球協同計劃的概念,積極構建我國的下一代航空運 輸體系概念並制訂相關實施計劃,積極與國際民航進行協商,並 主動向國際民航組織申報我國下一代航空運輸系統的概念和建 設計劃,提交我國的技術使用標准或與國際標准技術的介面融合 等計劃和任務書。我們的航空業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明顯落後於 7 發達國家,但在今後新技術應用和下一代航空體系戰略規劃以及 建設中絕不能再坐失良機,我們要努力通過藉助建設下一代航空 體系的機會爭取縮小與航空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通過創新概念 和創新發展在某些領域內超越發達國家,真正實現民航大國向民 航強國的跨越。
㈢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㈣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的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遙測儀器不斷發回各種數據。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良好開端1986年2月1日,中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990年4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2009年4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2009年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傳回月球拍攝照片和有關探測數據,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承擔著「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探測任務;經過8次變軌後,11月7日,衛星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11月26日,拍攝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張月球三維立體圖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㈤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元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元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該晶元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雜訊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㈥ 在航天領域中國取得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載人航天工程
探月工程
北斗系統
㈦ 2000年以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國2000年以來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㈧ 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㈨ 中國軍事科技成果有哪些
1、我國002國產航空母艦下水。作為海上巨無霸,航母是公認的難度最大,工藝最復雜的裝備,目前僅有少數幾個大國有能力建造。
2、我國殲-20正式加入空軍序列。殲20是我國最新銳的隱身戰斗機,也是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先進戰斗機,採用眾多先進技術,空中戰斗能力與美國F22不相上下。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研製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程、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
4、2017年5月,中國空軍無人機部隊首次亮相,攻擊-1無人機是中國空軍裝備的一型察打一體無人機,該機集偵察、情報傳輸和火力打擊於一身。此外,最新型的彩虹地效無人機揭開了神秘面紗,這種被外媒猜疑可部署到相關海區的新型攻擊無人機,將對現代化海上力量造成極大威脅。
5、2016年7月6日,運-20大型運輸機授裝接裝儀式在空軍航空兵某部舉行。相對於殲-20等先進戰斗機,運-20大運項目屬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遠程重型運輸機,是中國《中長期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最優先項目。
運-20大運機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自行研製並生產200噸級以上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正在批量生產的最大和最強的軍用運輸機。
6、高超音速飛行器DF-ZF是中國軍方新近研發的可以快速進行全球打擊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屬於超快速機動打擊武器,利用彈道導彈從基地發射,以5-10馬赫的超音速飛行,從而實現快速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