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壁畫研究成果

壁畫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4-29 04:16:02

『壹』 亞述人在浮雕和壁畫方面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成就

亞述人不重來世,不修築陵墓,他們的建築藝術僅見於豪華的宮殿。圍繞著宮殿建築,浮雕和壁畫發展起來。

亞述王宮用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來裝飾,每一個王宮都有高達2米的浮雕來記載歷代亞述王的軍事討伐、重大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列,表現了美術史上最長的歷史浮雕場面。既有紀念意義,又有裝飾牆面的作用。

亞述壁畫也像浮雕一樣是五彩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00年在特勒·巴爾喜布修建的宮殿內的壁畫,可以作為範例。壁畫上所描繪的題材是國王的生活與戰爭場面,色彩用得比較誇張。壁畫與瓷磚裝飾一般都在牆壁的上部。在霍爾薩巴德的薩爾貢王宮的小廳堂內,有一些壁畫的殘跡,反映了亞述壁畫的內容和風格。其中有一幅裝飾壁畫畫了一些帶翅膀的人物,被整齊地排列在上下兩行,中間是一些圓形的植物圖案夾雜著動物形象。這些圖案或帶翅膀的人物圖像如二方連續圖案一樣,做橫向展開。最上面是一幅帶拱形花框的彩畫,國王站在亞述神的跟前。這幅畫用的顏色是紅、藍、白、黑四種,用黑色勾勒輪廓。可惜這些壁畫絕大多數都未能保存下來。

亞述的美術,從浮雕到壁畫,都給以後的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養料和堅實的基礎。

『貳』 古埃及王國時代的壁畫有哪些成就

古王國時代的壁畫,從開羅埃及博物館所藏第4王朝時的著名《野雁》,便可看出其掌握形象的能力。而最為精彩的還是薩卡拉附近出土第5、6王朝替易和布特哈列菲拉墓中浮雕著色的巨大壁畫。壁畫的內容是表現墓主人帶著妻子和兒女們在蘆葦叢生的尼羅河上獵雁和捕魚的場面。

『叄』 兩漢壁畫取得了哪些成就

西漢統治者十分重視可以為其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服務的繪畫,在西漢的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繪畫變成了褒獎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建樹非凡。

西漢末年不僅宮殿都繪有壁畫,貴族府邸內也有不少壁畫。見於記載的有魯恭王劉余靈光殿內圖畫,有天地、山神、海靈、古代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等形象;廣川王劉去的殿門上也繪有短衣大絝長劍的荊軻像。

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繪有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之類題材的壁畫。兩漢州郡也利用壁畫圖繪地方官吏的事跡,並「注其清濁進退」以示勸誡,還利用壁畫來表彰屬吏和進行政治宣傳。

據《後漢書·劉傳》記載,王莽在懸賞緝拿劉傳期間,就曾下令「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於塾,旦起射之」。

當然,利用壁畫伸張正義的事例也曾見於史籍記載。比如,東漢時延篤遭受黨錮之禍而死,他的鄉里人士便將他的形象畫在屈原廟內,以示景仰秦漢時期壁畫遺跡。

而東漢的皇帝們同樣為了鞏固天下,控制人心,極力鼓吹「天人感應」論及「符瑞」說,祥瑞圖像及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成為畫家的普遍創作題材。

比如東漢明帝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60年,漢明帝劉庄在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28將的像。稱為雲台二十八將。這28人是漢光武帝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最具戰功的將領。

靈帝時亦曾於鴻都門學中圖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漢末年不僅宮殿都繪有壁畫,貴族府邸內也有不少壁畫。

除壁畫外,在宮殿的屏風上,貴族官僚的車馬、輿服、器用上都可見到精美的繪畫。漢代還出現一些可以移動觀賞的繪畫。這些作於木板或絹帛上的繪畫被用來贈送,甚至可以買賣,當是後來廣為流行的卷軸畫之濫觴。

據記載,漢武帝晚年曾召黃門畫者畫周公輔成王故事以賜霍光,東漢光武帝在宴見臣下時,被身旁屏風上圖畫的烈女像所吸引而「數顧視之」,梁皇後「常以烈女圖畫置於左右,以自監戒」。

《西京雜記》上所載,羊勝所作的《屏風賦》,這樣描述屏風的裝飾:飾以文錦,映以流黃,畫以古烈,顒顒昂昂。

可見即使是「古烈」題材,於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過藝術加工,也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漢代繪畫不僅大量施用於宮室屋宇,也開始大量用於陵寢墓室、享堂石闕。因為漢代有一個習俗那就是視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為鄙,而且借孝悌的聲譽,還可以博取功名。

這就使得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其規模和數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後漢書·趙岐傳》記載,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為自己的墳墓准備壁畫,「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

漢代厚葬習俗,可以從漢代的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見到當時繪畫的遺跡。兩漢時代藝術以其深沉雄大的氣魄,在美術史上放射著奪目的光彩。

有一漢代墓的壁畫分上下兩層,上層繪吏屬人物形象,下層則是禽獸,並各有榜題。在過道券上繪雲氣鳥獸圖案。

前室象徵墓主前廳,南壁門兩側繪職掌守衛的「寺門卒」和「門亭長」,東西北三壁畫墓主人生前衙寺內的門下諸吏、椽屬和侍衛,如負責擊鼓稟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獄的「仁恕椽」、維持治安的「賊曹」、登記功過管理罰賞升降的「門下功曹」、為墓主人車前護衛的兵卒「辟車伍佰」等。

人物的刻畫因職務和執掌的不同而在姿態、衣著上區別,突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門下小吏,勇猛過人,有萬夫莫擋之氣勢;舉止斯文,神態悠悠的是「主簿」,表現出漢代典型的文職官員形象。

『肆』 隋、唐敦煌石窟壁畫主要有哪些藝術成就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術風格。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伍』 敦煌壁畫中古代畫師們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創造出敦煌壁畫的從中體會到什麼

本文鑒於敦煌壁畫製作技術研究及有機染料的分析方面存在一些空白,在查閱國內外有關敦煌壁畫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以下幾方面具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1)將分析技術應用在敦煌石窟考古工作中,藉助X射線衍射分析技術和偏光顯微鏡的剖面分析技術對敦煌唐代和宋代壁畫樣品的分析,首次發現製作這些壁畫時採用了干壁畫技術。並對印度壁畫和敦煌壁畫的製作技術及所用材料進行了比較研究,證明了隨印度佛教藝術傳播而來的印度古代壁畫技術對中國壁畫技術產生過深遠影響,並探討了兩國干壁畫技術的來源。 (2)利用液相色譜技術對西藏壁畫樣品進行了分析,不僅首次證明西藏壁畫中採用了動物膠作膠結材料,而且發現在其製作過程中使用了近代人工合成顏料-乙醯亞砷酸銅。 (3)利用現代的分析技術,在敦煌石窟壁畫顏料中發現了一些獨特的礦物顏料(綠色顏料斜氯銅礦)和天然染料(蟲膠染料),並研究了蟲膠染料獨特的繪制工藝了。 全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在對近100年來國內外科研機構對敦煌壁畫的研究成果調查的基礎上,對敦煌壁畫的製作技術、材料和工藝的研究作了詳細地綜述。 第二章:採用X射線衍射分析和偏光顯微鏡剖面分析技術,對考古新發現的敦煌壁畫白色灰泥殘塊進行了分析,首次證實了敦煌唐代和宋代壁畫中採用過干壁畫技術,該技術採用了在石灰灰泥中添加石粉等填料的獨特方法。通過對中國和印度古代文獻的調查和分析,得出了在石灰灰泥中添加石粉的技術與近東和地中海地區的古代文明有關的結論。 第三章:首次將液相色譜分析技術應用到西藏壁畫膠結材料的研究中,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西藏布達拉宮和薩迦寺壁畫顏料中的膠結材料,發現西藏佛教壁畫中用動物膠作膠結材料,繪畫技術屬於膠壁畫技術。此外還利用X射線衍射分析技術,首次發現在西藏壁畫製作中使用了近代人工合成的新顏料-乙醯亞砷酸銅,為壁畫的保護和製作年代的推定提供了科學數據。 第四章:藉助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技術,在敦煌石窟壁畫製作中使用了罕見的斜氯銅礦作為綠色顏料。 第五章:利用反射式熒光光譜儀和反射式分光光度計對壁畫顏料和染料無損檢測的技術和方法進行了研究。 第六章:通過對印度壁畫和敦煌石窟壁畫的製作技術的對比和剖析,證明了印度古代壁畫技術是隨著佛教藝術從印度和中亞地區傳到中國的,並逐漸和我國傳統的繪畫技術相融合,產生了敦煌石窟延續1000多年的膠壁畫和干壁畫藝術。在古代壁畫製作技術的比較研究中應用了新的分析技術,首次發現了一些用於古代壁畫製作的獨特材料和工藝,如使用天然蟲膠染料,證明了印度材料和工藝對中國古代壁畫技術的影響,這些影響在記錄我國古代技術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得到印證。中印兩國的干壁畫遺存,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實證。

『陸』 李永憲的研究成果

1.《昂仁縣文物志》(李永憲霍巍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區文物志》(李永憲霍巍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縣文物志》(霍巍李永憲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錯那、隆子、加查、曲松縣文物志》(霍巍李永憲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遺跡》(中國四川連合大學霍巍李永憲チベット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專著,日本株式會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憲:《西藏原始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憲:《西藏西部佛教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執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大學考古系、陝西省考古所:《青藏鐵路西藏段田野考古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憲主編:《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鹽邊縣岩門公社僳僳族調查》(李永憲馬雲喜),研究報告,載《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滿族歷史調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陳列設計中的形與色》(李永憲),論文,載《中國博物館》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館的陳列形式設計》(李永憲),論文,載《博物館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飾》(李永憲霍巍),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李永憲霍巍),論文,載《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記原新發現舊石器》(李永憲霍巍),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體裝飾品》(霍巍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畫中的藏族古代體育史料》(霍巍李永憲),論文,載《文史雜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習俗的調查與初步研究》(霍巍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3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
10.《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薩曲貢村新石器時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報告,載《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時期的骨器》(李永憲霍巍),論文,載《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獲》(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論西藏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5.《關於琮、璧的兩點芻議》(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考古與文物》1992年1期。
16.《西藏吉隆羅壟溝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7.《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遺存──兼論西藏細石器的相關問題》(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調查與試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調查》(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葉村的瑪尼石刻》(李永憲),論文,載《邦錦花》1992年2期。
21.《略論魯日朗卡岩畫的狩獵場面》(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發現石器遺存》(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宮殿勘察報告》(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文物》1993年2期。
24.《漫話拉加里》(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貢塘王城及卓瑪拉康遺址的調查與阿里貢塘王國若干問題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論叢?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6.《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兩縣古墓葬的調查與發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5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
27.《西藏岩畫述略》(李永憲),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縣石棺墓的調查與清理》(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縣發現唐顯慶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遺存及相關問題的初步分析》(李永憲),論文,載《考古》1994年7期。
33.《西藏岩畫藝術》(李永憲霍巍),論文,載《西藏岩畫藝術》(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幾個問題》(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南的古代交通與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畫》(美托瑪斯原著,李永憲譯),譯文,載《西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獲──阿里高原皮央?東嘎石窟考古調查記》(霍巍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東嘎佛教石窟群遺跡調查記》(霍巍李永憲徐朝龍),綜述,載日本《茨城大學教養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時代文化的新發現》(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習俗》(李永憲),論文,載《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論四川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東嘎?皮央石窟考古調查簡報》(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聯合大學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文物》1997年9期。
42.《試論中國西南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藝術》(李永憲),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雲陽縣李家壩遺址1994~1995年考古發掘》(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35周年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畫初考》(李永憲),論文,《中國西南文化研究》第3輯,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畫之旅》(李永憲),論文,《西藏旅遊》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單刊(連載)。
47.《三峽庫區李家壩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黃偉、李永憲、白彬),報道,《中國文物報》1999年2月21日頭版頭條。48.李永憲:《中國西南細石器與石器時代文化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四十周年暨馮漢驥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憲(執筆):《西藏日土縣塔康巴岩畫的調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憲(執筆):《西藏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調查簡報》,《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憲(執筆者之一):《西藏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1997年調查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52.李永憲、姚 軍:《雲陽東洋子遺址考古勘探發掘報告》,《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憲:《初論西藏岩畫》,《寧夏國際岩畫研討會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憲:《細石器與中國西南的石器時代文化》,《長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書社,2002年10月版。55.王華、李永憲、馮玉梅、塗林玲、張會領:《西藏昌都熱底壟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學報》2003年12期。56.李永憲:《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憲:《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憲、霍巍:《西藏阿里噶爾縣「瓊隆銀城」遺址》,《中國重要考古發現》(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憲:《考古西藏》,《中國文化遺產》2005年第5期。60、李永憲:《田野考古的教學實踐與檢視》,《四川大學2004~2006年本科教學實習交流文集》,四川大學教務處編輯出版(內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憲:《聆聽天路的遠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憲:《略論四川的細石器》,《川大史學·考古學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憲:《再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憲:《略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藏學學刊》第3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憲譯、姜源校:[美]托瑪斯。J。普瑞茲克爾:《塔波寺壁畫》,《越過喜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藝術與考古譯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憲:《卡若遺址動物遺存與生業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憲:《略論西藏考古發現的史前栽培作物》(1.66萬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國考古學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趙德雲、呂紅亮、代鸝娟,冷文娜、李永憲:《四川昭覺縣好谷村古墓群的調查和清理》(報告,約1.2萬字),《考古》2009年第4期,頁30-40。

『柒』 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壁畫,那楚人在壁上主要畫什麼呢

在中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藝術方面有著光輝的成就,其藝術成就方面主要涉及音樂、舞蹈、繪畫、建築與雕刻等方面。而楚國的這些藝術因為它們的博大精深、浪漫瑰麗獨特的藝術特色獨自成為一個藝術派系,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而由於當時的楚國的信仰是十分多元的,他們信仰天神、地祗、人鬼,他們對天的崇拜是將其演化成為具體的對象,如神話當中的太一、東君、雲中君等。對於地祗和人鬼楚國人也各有各的演化出來的形象,當然楚國人還信巫術,所以導致了巫神的形象也在楚地十分流行,進而導致了壁畫上基本都會出現這些神祗、地祗、鬼怪、巫神的形象,他們根據壁畫所在位置的需求來選取不同的神鬼巫來描畫,以此來達到鎮邪等作用。

『捌』 西域佛教壁畫藝術的成就

主要代表是敦煌莫高窟壁畫!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玖』 誰能知道中國當代敦煌學研究成果有什麼啊

敦煌學研究成果迭出
專家學者昨聚會鳴沙山紀念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

洪崇恩

我國目前最高的室內大佛——莫高窟九層樓大佛「長」高了一米;唐人小說的「鼻祖」是敦煌講唱文學;敦煌石窟內的許多貌似西王母、東王公出遊圖像的天井畫,其實是一種正處於「神人臨界」狀態間的「登仙圖」……今天,正值敦煌藏經洞文物重見天日100周年,與敦煌朝夕相處的中國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學家和文物工作者在鳴沙山邊聚會切磋,以大批最新研究成果來紀念這一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

從1943年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的機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至今,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已走過了56年的坎坷歷程。半個多世紀來,經過以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為代表的三四代人在大漠戈壁中艱苦奮斗,敦煌研究院不僅使大量瀕臨危境的敦煌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還在石窟壁畫、塑像臨摹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繁榮我國敦煌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敦煌學界的廣泛贊譽。

最近,為了迎接藏經洞被發現、大量古代敦煌文物重見天日100周年,敦煌研究院即將主持召開「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研究院的學者們潛心研究、積極准備了大批論文,參加這次盛會。其中,彭金章的《莫高窟「九層樓」考古新發現》等,不乏獨特見解和重大創見。

閱讀全文

與壁畫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