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1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2011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4-27 21:10:54

㈠ 吳義雄的科研獎勵

科研類1. 2013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類)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著作類,獲獎著作《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2. 2010年,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廣東省政府頒發,著作類,獲獎著作《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3. 2007年,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政府頒發,論文類,獲獎論文《鴉片戰爭前粵海關稅費問題與戰後海關稅則談判》)。4. 2006年,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010年被評為優秀。5. 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 2003年,獲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著作類,獲獎著作《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7. 2003年,被確定為廣東省宣稱思想戰線「十百千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8. 2001年,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
教學類1. 2011年,獲「中山大學教學名師」稱號。2. 2006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教育部、寶鋼教育基金會聯合頒發)。3. 2005年,獲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廳頒發,集體獎,排名第三)。4. 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集體獎,排名第二)。5. 2001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廳頒發,集體獎,排名第二)。6. 2001年,獲「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獎」(廣東省政府頒發)

㈡ 宋乃慶的科研成果

項目
項目來源 項目類型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負責人 開始年月 結束年月 項目
總經費 本人排名 立項批文
其它 重大項目 渝社聯函【2011】21號 城鄉統籌背景下重慶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戰略研究 宋乃慶 2011/06 2013/11 20萬 1/1
部委級科研項目 重大項目 11JBGP018 中國義務教育發展報告 宋乃慶 2011/10 2013/12 10萬 1/1
部委級科研項目 重大項目 11JHQ001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 宋乃慶 2011/11 2013/12 20萬 1/1
國家社科基金 重大項目 AHA120008 中小學理科教材難易度國際比較研究(小學數學) 宋乃慶 2012/12 2013/12 20
二、論文
作者姓名 通訊作者 題目 期刊名稱 年卷期 起止頁碼 收錄類型 影響因子 掃描上傳
宋乃慶、李光樹、康世剛、張輝蓉、於波 宋乃慶 小學數學教育教材新體系 重慶日報 7 7-8 CSSCI
廖曉衡,唐恆鈞,宋乃慶 宋乃慶 頂崗實習中師范生專業素質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9(01) 63-69 CSSCI
黃燕蘋,陳碧芬,宋乃慶 宋乃慶 西藏初中數學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
李玲,宋乃慶,龔春燕,韓玉梅,何懷金,陽澤 宋乃慶 城鄉教育一體化:理論、指標與測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慶 宋乃慶 格式塔美學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數學教育學報 2012,21(06) 10-12+87 CSSCI
李國強,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教育聯系生活現實鍾擺現象與省思 中國教育學刊 2012(5) 30-33 CSSCI
唐小為,李佳,宋乃慶 宋乃慶 課堂科學辯論實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學科學課堂案例比較分析為例 課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
朱黎生,沈南山,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課程標准「雙基」內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課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
廖曉衡,李嶺,宋乃慶 宋乃慶 城鄉統籌下的職業教育戰略發展地位與對策研究——以重慶為例 教育與經濟 2012(02) 22-26 CSSCI
王標,宋乃慶 宋乃慶 西南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三級課程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
鄺孔秀,宋乃慶 宋乃慶 我國雙基教學的傳統文化基礎芻議 中國教育學刊 2012(4) 46-51 CSSCI
宋乃慶,凌琳,鄺孔秀 宋乃慶 關於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
黃燕蘋,李富洪,宋乃慶 宋乃慶 古典算術問題解題策略探析 數學通報 2012,51(3) 35-41 CSSCI
陳燕,宋乃慶 宋乃慶 美國中小學共同核心標準的建立及探析 比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
李靜,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 數學教育學報 2012,21(03) 17-19 CSSCI
楊欣,張輝蓉,宋乃慶 宋乃慶 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育的障礙與對策 中國教育學刊 2012(11) 1-4 CSSCI
李靜,劉志揚,宋乃慶 宋乃慶 基於多元表徵發展代數思維的教學模式研究①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
楊慧娟,黃燕蘋,宋乃慶 宋乃慶 中國基礎教育在改革、繼承與自信中前進——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心聲及啟示 中國教育學刊 2011(11) 9-11+36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盡快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的研究和發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
於波,宋乃慶 宋乃慶 中小學校長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辦學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
楊新榮,宋乃慶 宋乃慶 國際民俗數學研究: 特點、趨勢及啟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劉鳴 宋乃慶 基於問題的網路課堂協作知識建構模式 電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
陳碧芬,宋乃慶 宋乃慶 藏族初中數學教師 PCK 及其影響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
李靜,宋乃慶 宋乃慶 關於新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書編寫的思考 數學教育學報 2010,19(03) 78-81 CSSCI
沈南山,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教育應試觀爭鳴現象的文化審思 中國教育學刊 2010(11) 58-60 CS宋乃慶,唐恆鈞 宋乃慶 我國義務教育中的「減負」問題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五年級「分數的意義」教學結構研究 課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
徐兆洋,宋乃慶 宋乃慶 檢視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論爭 數學教育學報 2010,19(05) 17-20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教師教學決策的主要問題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
張奠宙,寧乃慶 宋乃慶 六十年數學教育的重大論爭 小學教學(數學版) 2010(02) 53-54 CSSCI
徐兆洋,廖曉衡,宋乃慶 宋乃慶 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研究 中國教育學刊 2010(1) 1-4 CSSCI
於波,宋乃慶 宋乃慶 20 世紀我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特點 第三屆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9/05 9-15 CSSCI
張奠宙,宋乃慶 宋乃慶 60 年數學教育的重大論爭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
宋乃慶,唐智松 宋乃慶 試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 西南大學學報 2009,35(2) 123—127 CSSCI
魯慶雲,宋乃慶 宋乃慶 我國數學試題難度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數學通報 2009,48(4) 47-49 CSSCI
溫濤,彭智勇,許洪斌,宋乃慶 宋乃慶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測度:重慶的證據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
朱福勝,宋乃慶 宋乃慶 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基於重慶市四區縣的調查 中國教育學刊 2009(06) 16-19 CSSCI
黃梅,宋乃慶 宋乃慶 基於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設計 電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劉鳴 宋乃慶 網路課堂協作知識建構的群體動力探究 電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
仲秀英,宋乃慶 宋乃慶 經驗學習理論對數學活動經驗教學的啟示 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
沈南山,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學業成就評價測查試題編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與對策 課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素質教育觀下的教與學 中國教育學刊 2009(8) 1-1 CSSCI
李明振,喻平,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建模的一般認知過程研究 數學教育學報 2008,17(6) 45-48 CSSCI
朱哲,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史融入數學課程 數學教育學報 2008,17(4) 11-14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劉鳴 宋乃慶 基於網路的協作知識建構及其共同體的分析研究 電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
宋乃慶,程廣文 宋乃慶 用科學發展觀審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青年教師 2008(12) 20-21 CSSCI
龐坤,李明振,宋乃慶 宋乃慶 GX 實驗是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成功範例 西 南 大 學 學 報 ( 自然科學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教育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熱點與反思 數學教育學報 2008,17(1) 75-78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因洗盡鉛華而美,因回歸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程教學案例引發的思考 中國教育學刊 2007(06) 43-45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 宋乃慶 網路環境下課堂合作學習的 電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
楊豫暉,魏佳,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史的內容及呈現方式探析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04) 80-83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高等教育本質與高等學校管理科學性 大學(研究與評價) 2007(07、08) 12-17 CSSCI
李明振,龐坤,宋乃慶 宋乃慶 認知彈性理論指導下的高師數學建模教學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1) 96—99 CSSCI
童莉,宋乃慶 宋乃慶 彰顯數學教育的基礎性——美國數學課程焦點與我國「數學雙基」的比較及思考 課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平實·朴實·真實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
宋乃慶,李士錡,鞏子坤,何文忠,張奠宙 宋乃慶 2006—2007 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紀要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3) 99-102 CSSCI
李鐵安 宋乃慶 宋乃慶 高中解析幾何教學策略——數學史的視角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2) 90-94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課堂活動教學兩面性 教育學報 2007,3(4) 35—38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教育本體與生活世界 西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
李明振,龐坤,宋乃慶 李明振 認知彈性理論指導下的高師數學建模教學 數學教育學報 2006 234-238 其它
王寬明,宋乃慶 宋乃慶 解題教學中的直觀性原則 數學教學 2006(03) 3-16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標小學數學教科書總復習設計的原則與策略 課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幾個數學教學案例的反思與啟示 中小學教材教學 2006(05) 59-61 CSSCI
李明振 龐坤 宋乃慶 宋乃慶 高師院校「數學建模」課程教學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統計與概率」的教學: 反思與建議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
楊新榮 李忠如 王洪 宋乃慶 宋乃慶 初 中生數學學 習觀性別差異的調 查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32(02) 178-182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教學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
品潔,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教學幽默的本質與特點 課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教育學的范疇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30(4) 755—759 CSSCI
李紅婷,宋乃慶 宋乃慶 變革課程理念 創生課程文化——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中國教育學刊 2005(10) 32-35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獨立學院的發展 民辦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
楊新榮,宋乃慶 宋乃慶 中美高中學段數學課程標准幾何內容的比較研究 數學通報 2005,44(08) 14-16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演算法教學策略初探 中國教育學刊 2005(5) 41-44 CSSCI
但琦,宋乃慶 宋乃慶 大學生數學建模障礙分析與對策 大學數學 2005(05) 25-29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中學數學「雙基」教學中的誤區及其成因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編寫設計探究 當代教育科學 2004(01) 59-60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回歸生活世界 凸顯自主選擇——從兩個教學實例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程的自主選擇 中國教育學刊 2004(07) 30-32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淡化「雙基」是對「雙基」的誤解——多元視角下的「雙基」解讀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優秀生培養中需明確的幾個觀點 當代教育科學 2004(21) 61-62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師范院校發揮人文優勢的思考 重慶行政 2004(6) 80—82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在西南地區的適應性調查研究 中國教育學刊 2004(3) 33-36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高等院校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13(02) 1-2 CSSCI
宋寶和 宋乃慶 宋乃慶 多元視角下的「雙基」解讀 山西教育(教學版) 2004(16) 1 CSSCI
張奠宙,張國祥,宋乃慶 宋乃慶 東西方數學課程概覽——2002重慶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側記(英文)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28(01) 1-10 CSSC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建構主義的全息性概念 中國教育學刊 2003(05) 40-42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袁頂國 宋乃慶 數學新課程在西南地區適應性調查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3,28(6) 998-1003 CSSCI
劉靜,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復習的教學策略 數學教學通訊 2003(12) 1-3 CSSCI
宋乃慶,朱德全,袁頂國 宋乃慶 「六連」結構:民族地區農村中學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國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
劉福林,宋乃慶 宋乃慶 淺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編排 中小學教材教學 2003(10) 11—13 CSSCI
肖紅,宋乃慶 宋乃慶 實施課程標准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3,28(2) 337—340 CSSCI
劉靜,宋乃慶 宋乃慶 圖形計算器支持下的數學學習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27(4) 622-625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探究學習就是創新學習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
宋乃慶 羅萬春 宋乃慶 創新學習誤區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
羅萬春,宋乃慶 宋乃慶 關於高中數學課程學習的比較研究——對大學生群體的調查與分析 學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
宋乃慶,閔蘭,張廣祥 宋乃慶 中學數學區別化課程研究 滬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1(03) 12-41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20 世紀探究教學理論的發展及啟示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27(4) 92-97 CSSCI
劉靜,宋乃慶 宋乃慶 西南地區高中數學學習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報告 數學教育學報 2001,10(1) 62-64 CSSCI
羅萬春,宋乃慶 宋乃慶 極限概念的表徵及教學策略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羅萬春 宋乃慶 數學課程改革與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轉換 中國教育學刊 2001(6) 37-39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探究教學的模擬問題研究 中國教育學刊 2001(4) 46-48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課堂交往特殊性 數學教育學報 2000,9(1) 28—32 CSSCI
袁愛玲,宋乃慶,張希希 宋乃慶 農村初中「文化農技並進」課程改革實驗 課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
宋乃慶,朱德全 宋乃慶 論數學策略性知識的學習 數學教育學報 2000,9(2) 26—30 CSSCI
張希希,宋乃慶 宋乃慶 「文化農技並進」芻議 中國教育報 2000(1447) 4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教育現代化與素質教育觀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0,26(1) 76—81 CSSCI
李玲 宋乃慶 龔春燕 韓玉梅 何懷金 陽澤 宋乃慶 城鄉教育一體化:理論、指標與測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
宋乃慶,朱德全 宋乃慶 試論數學非同步教學原則的特殊性 數學教育學報 1998,7(2) 58-61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論素質教育觀下的數學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談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解決與元認知開發 學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中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場情景的表徵及其創設策略 課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曾宗燊 宋乃慶 21世紀的初中平面幾何 數學教育學報 1997,6(04) 6-8+12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提高課程效益(GX)實驗研究簡介 數學通報 1996(8) 21-23 CSSCI
宋乃慶,陳重穆 宋乃慶 再談「淡化形式,注重實質」 數學教育學報 1996,5(02) 15-18 CSSCI
宋乃慶,曾崇燊,段澤勇 宋乃慶 義務教育中的數學——大眾數學——兼論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
陳重穆,曾崇燊,宋乃慶 宋乃慶 從素質教育看21世紀的高中數學課程 課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義務教育中的數學——大眾數學——兼論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川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5(04) 1-4+26 CSSCI
陳重穆,曾崇燊,宋乃慶 宋乃慶 「GX」為什麼能減輕負擔,提高質量,又能節約時間? 數學教學通訊 1995(03) 2+41-42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變教訓為財富,把整頓當機遇——走出誤區的回顧 高校編輯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淺談提高課堂效益(GX) 數學教學通訊 1994(01) 1-2 CSSCI
陳重穆,曾宗教,宋乃慶 宋乃慶 減輕負擔、提高質量——GX(提高課堂效益)實驗簡介 數學教育學報 1994,3(02) 1-4+61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淡化形式,注重實質——兼論《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數學教育學報 1993,2(02) 4-9 CSSCI
陳重穆,羅介玲,宋乃慶 宋乃慶 《初中數學》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簡介(初稿)——《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數學試驗課本》介紹之一 數學教學通訊 1990(04) 2+1-2 CSSCI
羅四維,宋乃慶 宋乃慶 教材要多樣化 數學教學通訊 1989(05) 2 CSSCI
王秀泉,宋乃慶 宋乃慶 大面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綜合運用教材,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87(02) 97-107 CSSCI
王秀泉,宋乃慶 宋乃慶 配合中學、開展數學教學改革實驗 數學教學通訊 1984(04) 2-5 CSSCI
三、獲獎
獎勵名稱 獲獎項目 證書編號 本人排名 獲獎年度 獲獎等級 參與單位數 本校參與學科數 獲獎類型 證書掃描
「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教育部) 《教育實驗研究》 0 2/3 2006 國家級 1 1 科研
重慶市第五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西南貧困地區「雙證式」教育扶貧模式探索咨詢報告 0 2/3 2006 省部級 1 1 科研
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西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應性研究 0 1/1 2006 國家級 1 1 科研
「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國家新課程在西南地區的適應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詢報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等部門採納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國家級 1 1 科研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構建西部教學團隊,深化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積極服務基礎教育」 0 1/1 2009 國家級 1 1 教學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教育對重慶經濟發展貢獻的研究 0 1/1 2009 國家級 1 1 科研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級 1 1 科研
「重慶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重慶市人民政府) 《小學數學教育概論》 0 1/5 2011 省部級 1 1 科研
「第三屆重慶市發展研究獎」三等獎(重慶市人民政府) 中國西部農村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0 2/5 2011 省部級 1 1 科研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教育部) 西南農村地區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研究——「三方聯動實習支教」工程對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行動研究 0 6/6 2013 國家級 1 1 科研
四、著作
類型 名稱 作者姓名 第一主編 出版年月 出版單位 參與單位數 本人排名 封面
教材 教學設計 徐學福,宋乃慶 徐學福,宋乃慶 2008/02 重慶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新編初等數學選讀 宋乃慶 宋乃慶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數學課程導論》 宋乃慶,徐斌艷 宋乃慶 2010/03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小學數學教育概論 宋乃慶,張奠宙 宋乃慶,張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 朱德全 宋乃慶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課程教學模式論:中學教育與農村建設 朱德全 宋乃慶 朱德全//宋乃慶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數學教育概論(第二版)》 張奠宙、宋乃慶 張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㈢ 陳建勛的獲獎情況

(1)2012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第1完成人)
(2)2011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第1完成人)
(3)2010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第1完成人)
(4)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第1完成人)
(5)2009年陝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第1完成人)
(6)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項(第21完成人)、三等獎1項(第2完成人)
(7)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第2、5完成人)、科技發明三等獎1項(第2完成人),廳局級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第2完成人)
(8)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六屆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
(9)陝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10)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11)2004年榮獲第五屆陝西青年科技獎
(12)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3)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7項,軟體著作權2項

㈣ 求晉人社廳發【2011】4號文件

山西大同大學崗位設置與聘用政策依據與說明

全校廣大教職工:

我校崗位設置與聘用工作已近尾聲,為了體現公開透明、公平公正並讓廣大教職工充分了解我校崗位設置與聘用工作的整體情況,現將此項工作所依據的政策文件及我校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規定向全校公示(見附件),請廣大教職工監督。
附件 1
山西大同大學
崗位設置與聘用實施過程中所依據的政策文件
一、崗位設置有關文件
1、中共山西省委組織部、山西省人事廳《山西省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辦法》(晉人字〔2008〕111號)
2、山西省人事廳《山西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設置與管理實施細則》(晉人職字〔2009〕9號)
3、山西省人社廳《山西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二級崗位管理試行辦法》(晉人社廳發〔2009〕91號)
4、山西省人社廳《關於全省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工作中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晉人社廳發〔2009〕92號)
5、山西省人社廳 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晉人社廳發〔2009〕108號)
6、山西省人社廳《關於開展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崗位聘用工作中幾個具體問題的政策解釋》(晉人社廳發〔2011〕4號)
二、崗位聘用有關文件
1、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人事廳關於在全省事業單位實行人員聘用制暫行辦法的通知》(晉政辦發〔2003〕13號)
2、山西省人事廳《山西省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簽證暫行辦法》(晉人字〔2004〕103號)
3、山西省人事廳《山西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競爭上崗暫行辦法》(晉人字〔2006〕67號)
4、山西省教育廳轉發晉人社廳發〔2011〕136號《關於加快推進省直事業單位崗位聘用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晉教人〔2011〕60號)
5、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高等學校崗位設置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晉教人〔2010〕117號)
6、山西省教育廳《本科院校(高職高專)專任教師內部各等級崗位聘用條件》(參考)
7、山西大同大學《崗位設置與聘用實施辦法(含實施細則)》(同大黨字〔2011〕11號)

附件2
山西大同大學崗位聘用執行的政策條款和具體規定

1、首次崗位聘用的聘期和起止時間:
首次崗位聘用期限為三年,即從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2、所有在編教職工均應參加競聘,拒不競聘和未予聘用的,按如下規定處理:
所有在編教職工,均按現聘職務進入相應等級的崗位。拒不競聘和未予聘用的,按規定予以辭聘,並將其人事關系和個人檔案轉入人才市場。
3、已按自動離職處理及長期在編無故脫崗人員:
已按自動離職處理且至今未辦清手續的人員,將其人事關系和個人檔案轉入人才市場;因本人原因長期自行脫崗尚未按自動離職處理的人員,擬通過各種方式通知其回到原工作崗位參加崗位競聘,否則按自動離職處理。
4、根據組織安排從單位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且未到退休年齡的管理人員、因領導職數減少暫未安排其他職務的領導人員以及單位原有享受相應等級管理崗位待遇但不具領導職責的管理人員:
不佔職數,先按原職務聘用,待他們退休或重新安排其它崗位工作後,該崗位自動取消。
5、專職輔導員的聘任和管理:
已經執行了管理工資的專職輔導員納入管理崗位管理,2010年、2011年及今後新增的專職輔導員納入教師崗位管理,執行相應級別的工資。
6、內部退養人員:

在推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過程中已批准內部退養、未辦理退休手續的人員,這次按照本人離崗時所任職務對應的崗位進入本層級崗位最低等級,並據此確定其工資待遇,不再晉升崗位等級。
7、部分已退休人員:

2006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已辦理退休手續且退休前聘用為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可按照我校同類同級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申報條件和規定程序參加分級,重新確定其崗位等級(不佔職數)及相應崗位工資待遇,以其薪級工資和重新確定的崗位工資核定退休費。與同類同級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同步兌現待遇。其工齡和任職年限計算到退休時,退休時間不變。
8、新參加工作人員:
2010年後新參加工作人員見習、試用期滿後,在崗位有空缺的情況下,按照相關崗位申報條件,確定其崗位等級。
9、尚未轉評、未確定崗位和工資的調入人員:
首次設崗暫不聘用,執行臨時工資。待轉評或確定崗位後按有關規定辦理。
10、已經聘任了管理職務和專業技術職務的工勤技能人員:
符合崗位聘用條件,現有工人身份人員可競聘管理崗位或專業技術崗位,但首次聘用時,管理崗位不能超過八級,專業技術崗位不能超過十一級。
11、「雙肩挑」人員及其確定原則:

高等學校人員原則上不能同時在兩類崗位上任職。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工作需要確需兼任的,必須按照我省高等學校崗位設置指導意見的要求和比例確定,並按崗位設置的申報程序,報主管部門審核備案。

「雙肩挑」人員原則上應是原為專業技術人員,評聘了高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因工作需要現在管理崗位上工作,並且仍繼續承擔一定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雙肩挑」人員以五級及以上管理人員為主,納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

五級以下管理崗位中,確需兼占專業技術崗位的,應把握以下四個條件:一看該管理崗位是否確需專業技術背景;二看該管理崗位是否在符合國家規定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條件的人員中選聘;三看管理人員是否仍然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四看是否確實完成了專業技術崗位的職責任務。人員和比例根據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從嚴控制,不超過五級以下管理崗位總數的10%。七級及以下人員中不設置「雙肩挑」崗位。


學校二級教學單位和圖書館等教學輔助單位的行政領導崗位,一般作為專業技術崗位。受聘在此類崗位的以專業技術工作為主、兼任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不作為「雙肩挑」人員。教學單位的黨務工作崗位納入管理崗位管理,其中符合「雙肩挑」條件的,作為「雙肩挑」人員管理。

高等學校會計、審計、圖書、檔案、基建、實驗、衛生等具有專業技術要求的管理崗位的工作人員,其專業技術職務與所聘崗位相對應的,可以納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不一致的,第一個聘期內暫時納入管理崗位。
⑹經學校批准在專業技術崗位聘用的「雙肩挑」人員,占專業技術崗位設崗單位的崗位職數,確定相應的主崗位工資後,原則上在一個聘期內不予變更,並按照兩類崗位職責進行雙重考核。
⑺「雙肩挑」人員聘用合同書中,所聘崗位填其主體崗位,同時對所兼任其他崗位職務要明確標注和說明;確定「雙肩挑」人員的工資待遇,以其主體崗位為依據。
12、既有專業技術職務又有管理職務的非「雙肩挑」人員:
崗位聘用堅持一人一崗的原則。不符合「雙肩挑」的人員,若選擇了管理崗位,則解聘其專業技術職務,如果今後離開管理崗位且重新回到專業技術崗位,可重新聘任專業技術職務,但只能進入相應專業技術層級的最低等級;若選擇了專業技術崗位,則不再參加管理崗位的聘用。
13、部分崗職不符人員:
⑴執行專業技術工資的管理人員:
聘用在管理崗位的人員,除符合「雙肩挑」條件的人員外,均納入管理崗位管理。2009年底前已執行了專業技術崗位工資的,在首次聘用管理崗位時,可繼續執行原專業技術崗位工資,但只能執行相應層級專業技術崗位的最低等級,不參加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層級競聘。待其晉升的管理崗位工資高於原專業技術崗位工資時,再執行相應的管理崗位工資。
⑵執行管理工資的專業技術人員:
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在專業技術職務較低的情況下,2009年底前經主管部門和省人社部門審批執行了管理崗位工資的,首次聘用時可繼續執行原管理崗位工資。待其晉升的專業技術崗位工資高於原管理崗位工資時,再執行相應的專業技術崗位工資。
⑶在教師崗位上工作的教輔及其它系列和非高校專技系列人員:
未在規定時間內轉評為相應教師系列專技職務者,由本人盡快聯系設置有本人所聘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的接收單位,予以聘任。否則,按本人現崗位聘任,享受現崗位績效工資,保留原專業技術崗位最低層級基本工資,不參加原專業技術崗位層級競聘。

⑷在教輔和其它系列崗位上工作的教師系列、不對應的教輔和其他系列、非高校專技系列人員:
未在規定時間內轉評為相應教輔和其它系列專技職務者,由本人盡快聯系設置有本人所聘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的接收單位,予以聘任。否則,按本人現崗位聘任,享受現崗位績效工資,保留原專業技術崗位最低層級基本工資,不參加原專業技術崗位層級競聘。
14、因受崗位數量限制而降低層級聘用的人員:
原已聘用人員,在首次崗位聘用時,因受崗位數量限制而降低層級聘用的專業技術人員,可暫時保留原層級最低等級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一個聘期,如所在單位仍安排其承擔原所聘崗位工作職責任務,其績效工資可按原聘崗位同等級人員績效工資標准發放。
15、首聘期內職務、崗位變動人員:
首聘期內獲得高一等級管理職務的管理人員,如其所任職務崗位有空缺,可聘用到該管理崗位;首聘期內獲得高一等級工勤技能等級資格的工勤人員,如其任職資格所對應的工勤技能崗位有空缺,可聘用到該等級崗位;獲得高一等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如其任職資格所對應的專業技術崗位有空缺,可聘用到該等級崗位的最低等級崗位。
附件3 關於教師系列專業技術崗位設置與聘用實施辦法的補充說明
1、任職年限執行標准:任職年限以聘書時間為起始點至2010年底,以實年計;轉評人員任職年限以同級別的初評最早年限為起始點,申報材料以轉評後(任現職以來)計算。
2、對於直進教授三級論文的認定標准:二類論文----符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圖書館2008年版),而且進入《高等學校國家級學術刊物目錄》(山西省教育廳職稱辦)的A類。
3、對於有爭議的教師教學工作量,以學院提供的近五年教學工作量為依據,處理原則為:凡近五年內有一年以上無教學工作量(外出學習、產假、工傷除外),依據實際材料定級後,一律降一級認定。已是相應職稱最低級別者,不再降級。凡近五年無教學工作量者,一律按相應職稱的最低級別認定。
4、對講師破格升級執行標准:凡講師年限達不到規定級別的,但科研成果突出者(實施辦法中表述:主持省級項目(帶經費)或獲得省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三等獎以上並發表本專業省級以上論文2篇以上且參編國家規劃教材一部者,可直接聘為八級崗位。),可以升到講師8級或9級。各學院根據具體情況執行學院制定的標准,最後由學校專家委員認定。
5、教授編寫教材以「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網(www.tbook.com.cn)」檢索為准;副教授編寫教材以「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網(www.tbook.com.cn)」和「中國新聞出版網」檢索為准。
6、為了鼓勵學校的發展、為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做出突出貢獻的少數年輕教授和副教授,突破任職滿3年或文件規定的兩項必備條件的限制,為這些教授副教授在原級別的基礎上調高一級。
備註:
1、省(部)級項目:
包括省科學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省軟科學項目及部位所屬項目。
2、省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
山西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或山西省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
3、省級以上論文:
在不低於本科院校學報的刊物上公開發表的論文。
4、國家規劃教材: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須提供教育部批復立項文件原件,以「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網」www.tbook.com.cn檢索為准)、有關部委教材審定機構批准立項的規劃教材。
5、突出貢獻:
指任職以來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截至2010年底,經費已到賬);獲得國家級獎勵人員;橫向項目科研經費到賬500萬元以上。
⑴、國家級科研項目:
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項目、一般項目。
⑵、國家級獎勵:
國家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
⑶、橫向項目:
橫向科技項目指企事業單位、兄弟單位委託的各類科技開發、科技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項目,以及政府部門非常規申報渠道下達的項目。
附件4
山西大同大學關於教輔及其它系列專業技術崗位設置與聘用的量化辦法

序號

類別

項目

權重

1

年限

任職年限

1分/每年

2

學術榮譽

國家級

3分/每項

省級

2分/每項

校市級

1分/每項

3

學術論文

被收錄

3分/每篇

國家級

2分/每篇

省級

1分/每篇

4

獎項

國家級

3分/每項

省級

2分/每項

校市級

1分/每項

5

科研項目及成果

國家級

責任人1—5依次為:5,3,2,1,0.5

省級

責任人1—5依次為:4,2,1,0.5,0.3

校市級

責任人1—5依次為:2,1,0.5,0.3,0.1

6

專利

國家級

發明人1—5依次為:5,3,2,1,0.5

7

著作

國家級

獨著:5分/每項,其他編者:3分/每項

省級

獨著:3分/每項,其他編者:2分/每項

8

教材

國家規劃教材

主編:5分/每項,其他編者:3分/每項

省級

主編:3分/每項,其他編者:2分/每項

附註:
如果出現並列時,國家級項目參與人放寬到第五參與人以後(責任人依此為:0.4,0.3,0.2,0.1,0.05等),省部級項目參與人放寬到第三參與人以後(責任人依此為:0.4,0.3,0.2,0.1,0.05等),校市級項目參與人放寬到第四參與人以後(責任人依此為:0.1,0.08,0.07,0.06,等);論文以公開發表的可檢索的實際篇數計算,1分∕篇;專利從第六參與人算起(0.4,0.3,0.2,0.1等)。

附件5:省人社廳為我校核準的崗位類型和數量

http://www.sxdtdx.e.cn/rsc/onews.asp?id=400&Page=1

㈤ 譚建榮的代表性成果

1、2004年,譚建榮等研究完成的「大批量定製的技術體系及其在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面向國產重要裝備設計,解決當前國產重要裝備設計與生產中普遍存在用戶需求個性化與產品設計周期長、生產效率低的問題,解決傳統的產品配置設計難以實現產品創新等一系列問題。在國內最早提出大批量定製技術體系與理論方法,實現了大批量定製環境下的產品配置設計、產品變型設計、產品遞歸化設計與產品可視化設計,開發了面向定單配置的單元化自組織集成設計系統,客戶廣義需求分類體系的形式化建模系統,大批量定製的產品遞歸設計系統,基於知識的產品裝配設計系統等。該成果已在汽輪機、電梯與自動扶梯、制氧空分設備、數控機床、機車車輛等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得到應用。已獲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6項,發表學術論文81篇,其中SCI、EI收錄45篇。
2、2005年,譚建榮等完成的「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 項目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該項目將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建設成為教學研究的中心點、教學改革的試驗點、教學水平的示範點、教學科研的結合點和教學成果的輻射源。提出並構建了工程圖學教學基地「五個平台」,即基於高新技術與經典內容相結合的圖學素質公共平台、面向多層次多類型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立體化教材平台、參與式互動式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實驗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學習平台和以人為本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可持續發展平台。全面推動了全國工程圖學教學改革,並從教學改革思想、立體化教材與課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培訓三個方面,對機械基礎和其他工程基地建設提供了極好的借鑒參考。
3、2011年,譚建榮等研究完成的「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針對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設計中非標結構設計周期長、設計更改關聯多、不同工況性能難以預測、整體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項目提出並實現了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開發了復雜裝備系列產品,成果對推動企業實現復雜裝備自主設計開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機械工程學科和行業技術進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項目提出並實現了復雜裝備單元調節和參數調節相結合的混合調節技術、復雜裝備設計變更的響應技術、復雜裝備工藝工裝結構變異設計技術、關鍵部機疲勞失效機理及多部機壽命預測與排序方法、復雜裝備工藝參數與工裝成型性能的工藝協調分析技術、復雜裝備精度與工藝工裝精度的容差協調分析技術等。在復雜裝備多需求映射非標轉化技術、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結構變異與性能強化設計、復雜裝備多尺度質量預測與壽命均衡、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設計與協調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提出並實現的技術經專家鑒定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裝備數字化設計平台,提出的理論方法與支持技術在大型注塑裝備與模具成套工裝、大型空分成套裝備、高檔數控裝備、大型電除塵成套裝備、海軍X 裝備等設計中得到應用, 獲國家發明專利 6 項、軟體著作權17 項、實用新型專利 2 項,制訂了國家與行業標准 5 項,形成設計規范15 項,有效地提高了復雜裝備的設計效率與質量,實現了由提供裝備向提供解決方案的轉變、由提供單機向提供成套裝備的轉變、由提供裝備向提供裝備與工藝工裝的轉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1、大批量定製的技術體系及其在國產重要裝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譚建榮、祁國寧、張樹有、顧新建、韓永生、劉曉冰、毛紹融、錢 江、黃哲人、吳 捷,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
2、基於智能計算的產品概念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魏小鵬、譚建榮、兆文忠、張強、劉振宇、張建明、程錦、米小珍、蒙秋男、趙婷婷,大連大學、浙江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3、復雜裝備與工藝工裝集成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譚建榮、張樹有、王米成、葉盛、王珏、劉振宇、馮毅雄、伊國棟、裘樂淼、徐敬華,浙江大學、杭州鴻雁電器有限公司、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申達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4、基於ASP/SaaS的製造業產業價值鏈協同平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孫林夫、王淑營、韓敏、唐慧佳、趙慧娟、廖偉智、陳春陽、譚建榮、田凌、李瑞川,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現代服務科技研究院,成都國龍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寧波在線網路信息有限公司,武漢紡織大學。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1、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新體系創建與應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周廣仁,浙江大學。
2、工程圖學特色平台的探索實踐與教學基地輻射,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譚建榮、陸國棟、張樹有、施岳定、盛奎川,浙江大學。
3、工程圖學教學資源庫的研發與推廣應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譚建榮、張樹有、焦永和、陳錦昌、肖銀玲、施岳定、雷建蘭、馬晨華、陸國棟,浙江大學。

㈥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辦學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3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52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2011年科技經費總量15.05億元。2011年,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2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77項,總資助額度達到13267萬元,授權專利482項(其中發明420項)。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天津大學被SCIE、EI、ISTP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1篇論文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天津大學科技園是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通過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驗收並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3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37種;並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3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入選學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1801人,來自89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簽署協議。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
2010年6月23日,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天津大學啟動。包括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在內的61所高校,成為首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20個本科專業及茅以升班入選「卓越計劃」。

㈦ 天津大學軟體學院的辦學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3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52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2011年科技經費總量15.05億元。2011年,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2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77項,總資助額度達到13267萬元,授權專利482項(其中發明420項)。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天津大學被SCIE、EI、ISTP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1篇論文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天津大學科技園是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通過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驗收並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3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37種;並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3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入選學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1801人,來自89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簽署協議。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
2010年6月23日,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天津大學啟動。包括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在內的61所高校,成為首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20個本科專業及茅以升班入選「卓越計劃」。

㈧ 天津大學研究生院的辦學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3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52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2011年科技經費總量15.05億元。2011年,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2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77項,總資助額度達到13267萬元,授權專利482項(其中發明420項)。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天津大學被SCIE、EI、ISTP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1篇論文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天津大學科技園是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通過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驗收並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3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37種;並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3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入選學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1801人,來自89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簽署協議。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
2010年6月23日,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天津大學啟動。包括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在內的61所高校,成為首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20個本科專業及茅以升班入選「卓越計劃」。

㈨ 蔡雪峰的所獲獎勵

1.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國家教育部 2007.8
2.國家級精品課程(專科) 排名第一 國家教育部 2005.12
3.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國務院 2009.2
4.國家級教學成果優秀獎 排名第三 國家教育部 1989.12
5.部級音像教材二等獎 排名第一 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技術專業委員會2001.7 1.福建省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福建省教育廳 2006.7
2.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5.1
3.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9.3
4.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1.1
5.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人民政府2007.12
6.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排名第三 福建省教育廳 2001.1
7.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排名第六 福建省教育廳 2009.9
8.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 負責人 福建省總工會 2007.4
9.福建省優秀網路課程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3.12
10.清華大學優秀訪問學者 (個人) 清華大學 2004.7
11.福建省建設系統先進工作者 (個人) 福建省人事廳和福建省建設廳
教研、科研 序號 課題名稱 項目
來源 課題
負責人 參加人員 獲獎情況
或發表刊物 1 國家級土木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點 國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張建勛、周繼忠、畢賢順、蔡建平、歐智菁等 2008年獲得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2 建築施工技術
(高職高專) 國家教育部 蔡雪峰 周繼忠、蔡建平、張敦、聶小龍等 2005年獲得國家精品課程 3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子課題 國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張建勛、周繼忠、蔡建平、庄金平等 ​4 建築施工立體化教學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林渭濱、鄭屹峰等 2005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5 以工程實踐為導向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蔡雪峰 周繼忠、張建勛、庄金平、張士元、聶小龍、鄭永乾等 2009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6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張建勛、畢賢順、蔡建平、庄金平、歐智箐、張士元、鄭永乾等 2007年評為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7 土木工程綜合實踐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張建勛、畢賢順、周繼忠、蔡建平、歐智箐等 2007年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8 建築施工--樁基工程施工與質量事故處理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林渭濱、鄭屹峰等 2004.7高等教育出版社(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 9 建築樁基系列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林渭濱、鄭屹峰等 2003年獲省級優秀網路課程和優秀多媒體課件 10 建築工程施工輔助系列錄象片製作與應用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鄭居煥等 2001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11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工程實踐創新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福建省教育廳 陳文哲 陳孝慧、包秋燕、劉國買、李建興、蔡雪峰等 2009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2 探索專業領域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徑 福建省教育廳 張建勛 陳衛華、蔡雪峰等 2001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13 房屋建築工程項目施工技術軟體研究與開發(生產教學兩用軟體) 福建省人民政府 蔡雪峰 周繼忠等 200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14 土木工程專業以項目為導向的人才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庄金平、張士元等 2008年獲福建工程學院教學成果特等獎 15 建築工程施工輔助系列錄象片音像教材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林渭濱等 2001年獲中國建設教育技術委員會音像教材二等獎 16 房屋建築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新設想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2001年獲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形式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7 數字化教材研究與應用 教研論文 蔡雪峰 趙湘慧 2009年1月中國大學教學 18 土木工程施工立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教研論文 蔡雪峰 周繼忠、庄金平、鄭屹峰、聶小龍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19 土木工程施工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 教研論文 周繼忠 蔡雪峰、聶小龍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 雙師型教師在應用型教育中作用及培養途徑 教研論文 蔡雪峰 毛紅兵 2005年3月中國大學教學 2.蔡雪峰教授近年來承擔學術研究課題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起訖時間 科研經費 所起作用 大跨結構模板支撐安全系統應用軟體研究與開發 福建省發改委技術開發項目
(閩發改[2007]877號) 2007.9-2010.9 150萬 主持人 鋼管支撐體系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 人才培養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GY-Z0813 2007.12-2010.12 8萬 主持人 超高超重結構GMT環保型建築模板支撐體系技術研發與應用 福建省省科技重點項目
(2007H0001(省科技廳) 2007.7-2009.12 15萬 主持人 非線性在超高大跨結構模板支撐技術與安全設計中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福建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E0710001)(省科技廳) 2006.12-2009.12 6.5萬 主持人 綠色鋼構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及服務海西建設平台 福建省服務海峽西岸建設重點項目 2008.12-20012.12 920萬 主持人 福建省建設工程項目施工信息交互系統研究 福建省住宅和城鄉建設廳(閩建科[2010]16號) 2010-2011.1 20萬 主持人 大跨結構模板支撐體系計算研究 福建省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科研基金項目(GY-H0707) 2007.10-2008.10 8萬 主持人 福建東南造船廠輪船下水架承載能力預測 福建東南造船廠(橫向課題)
E1000029 2008.6-2009.3 9萬 主持人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廳
JB07136 2007.1-2009.12 0.6萬 主持人 大型建設項目施工階段的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廳
JA06029 2006.11-2009.12 0.75萬 主持人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2006-2009 1萬 主持人 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廳資助省屬高校項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萬 第二 基於非傅立葉熱傳導的微、納米尺度絕緣層力學性能分析 福建省青年人才項目
(2007F301050044) 2007.07-2010.10 6萬 第二 混凝土剪力牆的耐火性能和抗火設計方法研究 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
(JA08172) 2008.10-2011.09 1萬 第二 火災下鋼筋混凝土剪力牆力學性能的研究 人才引進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GY-Z0855) 2008.10-2010.09 6萬 第二 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廳資助省屬高校項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萬 第二

㈩ 北京十一實驗中學怎麼樣

簡介:北京市十一學校原為中央軍委子弟學校,1952年在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由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建立,現為公辦完全中學,北京市高中示範校。2010年被批准為北京市唯一一所綜合教育改革實驗校,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為辦學體制改革實驗校, 2014年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注冊資本:20萬人民幣

閱讀全文

與2011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