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訓評估和反饋機制
任何一種培訓都必須接受效果評估,否則培訓將流於形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為了避免培訓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培訓效果評估系統勢在必行。
一、培訓後的課程評估表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但不必特別重視
通常來說,大多數學員都很感性,只要講師在課程的開始與結束的時候以新穎趣味的游戲活動取悅於學員,或以艱深的知識令學員折服,學員在培訓結束後填寫課程評估表時一般都不會去仔細思考自己究竟從課程當中學到了些什麼,往往會以對培訓表面印象進行評估。面對這樣的評估結果,我們顯然很難真正知道通過培訓,學員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與培訓前相比有哪些改進與提高。
另外,課程評估表的設計也會對評估結果造成較大影響,學員一般不會願意花太多時間去填寫評價標准過於復雜的評估表,往往敷衍了事。但如果評價標准過於簡單,我們又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因此培訓後的課程評估表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但不必特別重視。
二、分階段進行問卷式培訓評估
採用問卷方式進行培訓評估,問卷分兩種:Knowledge & Attitude Question(知識與態度問卷)與Behavior Performance Question(行為表現問卷)。分別在培訓前與培訓後,由培訓學員及其主管共同填寫。
1、Knowledge & Attitude Question (知識與態度問卷,簡稱KA問卷)
KA問卷是對學員培訓前後的知識與態度進行調查的問卷,由講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一般為四十到五十個問題,每個課程單元對應五個問題左右,問題一般採用如下結構:
針對知識的問卷:我 + 清楚/了解/明白/知道 + 問題內容
針對態度的問卷:我 + 認為/覺得 + 問題內容
KA問卷在培訓前由學員填寫,由培訓部門收集後匯總交由講師,作為對學員學前了解與評量的依據。培訓結束後,學員須再次填寫相同內容的KA問卷。
2、Behavior Performance Question (行為表現問卷,簡稱BP問卷)
BP問卷是對學員培訓前後的行為表現進行調查的問卷。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由學員填寫的Behavior Performance Question for Self, 簡稱BP-S問卷;另一種由學員直屬主管填寫的Behavior Performance Question for Boss, 簡稱BP-B問卷。問卷亦由講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一般為四十到五十個問題,每個課程單元對應約五個問題,一般採用如下結構:
我 + 會/能夠/做得到 + 問題內容。
其中,BP-S問卷與BP-B問卷在培訓前分別由學員和其直屬主管填寫。並在培訓後三個月,由學員和直屬主管再次填寫。
培訓部門負責人需要將學員培訓前後填寫的KA問卷、及BP-S問卷與BP-B問卷的分數按課程單元對問題進行匯總,一般將一個單元內五個問題匯總成總分,而後按以下方式進行比較:
-- 對學員培訓前後填寫的KA問卷中相同單元的匯總得分進行兩兩比較;
-- 將學員培訓前填寫的KA問卷與培訓前填寫的BP-S問卷中各單元的匯總得分進行交叉比較;
-- 將學員培訓前填寫的BP-S問卷與培訓後三個月填寫BP-S問卷中相同單元的匯總得分進行兩兩比較;
-- 將學員直屬主管在培訓前填寫的BP-B問卷與培訓後三個月填寫BP-B問卷的中相同單元的匯總得分進行兩兩比較。
根據比較結果,可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出學員的知識、態度及行為表現在培訓前後的不同程度,可以切實衡量出培訓後學員的行為表現能否得到提升。
例:學員在培訓前的BP-S問卷中對「我能夠做好成功地授權」的評分為5分,在培訓後的BP-S問卷中對這一項的評分為8分,其直屬主管在培訓前的BP-B問卷中對「他能夠做好成功地授權」這一項的評分為3分,在培訓三個月之後填寫的BP-B問卷中對這一項的評分為4分。可看出雖然該學員對培訓後行為的改善自我感覺良好,但從其直屬主管的評價來看,其實該員工的授權能力並沒有得到顯著提升,證明培訓並未取得較好成效。
依據以上兩兩比較問卷中各單元的總評分數繪制折線圖,通過圖形直觀地進行比較,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得知,通過培訓,學員在溝通與協調及組織管理的原則等方面的知識與態度獲得了較大提升,但培訓對學員在管理基本認知、計劃與執行等領域的幫助不大。
BP-S問卷和BP-B問卷可以和績效管理有機結合,問卷中的內容均可參考績效考核中,由負責考評的主管與被考評人共同確定的,如:個人知識、態度、能力與表現方面的提升目標,並可結合課程內容制訂。
以上培訓效果評估方式具有系統、准確、量化、直觀等優點,但需要參加培訓的學員及其直屬主管密切配合。同時,由於問卷需要由對課程最熟悉的講師編寫,還需參考公司培訓需求調查與績效管理方面的詳細資料,因此耗時較長,工作量較大。
三、培訓後三至六個月內進行回訓
在回訓中,每位學員需要對於上次培訓後本人的行動計劃,及具體行動與行動成果進行詳細介紹,由講師分別點評,並進行書面記錄。採用這種方式應當挑選實踐性強的重點課程進行,優點是可以清楚地知道培訓對學員工作的實際幫助,培訓在哪些方面較難發揮作用,學員亦可通過講師的點評獲得提升。缺點是實際上等於再舉辦一場培訓,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較高。
Ⅱ 培訓總結怎麼寫
用總分總的結構:抓住幾點你印象深刻進行闡述:
總:總體說說培訓給你帶來的收獲
分,談談你的感想與你努力的方向
總
Ⅲ 培訓總結該如何寫
一、培訓目的及意義 (一)培訓目的:
提高新員工的綜合素質及職業素養,使新員工盡快融入集體,盡早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培訓意義
為新員工提供一個較為良好的適應性平台,使新員工盡快轉變自身角色,同時也為新員工提供了一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有助於單位為其進行准確定位。
二、培訓體系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本批新員工的特點是:文化水平較高,學習和適應能力較強,普遍擁有一個良好的行業文化氛圍,對我行的發展歷史和企業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但大多數學員的學科專
業與銀行類專業並不對口,因此,在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等方面基礎較為薄弱,對我行的運行模式及各工作崗位的工作性質了解不深。
結合以上特點,本次培訓方案的制定較為側重於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比較有針對性,與此同時,我們也為學員們提供了如練功券、算盤等練習道具,從而幫助他們從實踐當中盡快掌握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
此外,本次培訓還通過課程講解和戶外拓展訓練強化參訓人員對我行企業文化的了解和融入,增強學員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三、培訓模式和培訓方式及內容 (一)培訓模式
本次培訓主要採用了理論基礎知識講解、模擬實踐操作及團隊協作強化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此模式的特點在於:
1. 通過理論基礎知識講解來強化學員專業知識理論基礎; 2. 通過模擬實踐操作來提高學員職業技能熟練度;
3. 通過團隊協作的強化培訓來提升學員們的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培訓方式及內容
基於上述的培訓模式,本次培訓的具體實施方式主要包括:講師課堂講座、核心業務系統上機模擬演練以及員工戶外拓展訓練和團隊游戲等。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很好的實現了本次培訓的目的和意義。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在今後的培訓工作中,我們將針對這些提升空間做出調整與改進。
1.課堂講座
講師的課堂講座是最傳統的理論基礎知識培訓方式,大部分的理論基礎知識內容,比如企業文化、專業基礎知識、本職工作性質以及職業技能等,都需要這種方式來傳授給學員。由於多年來我行對員工培訓的重視,我行已經建立了一支由內部優秀員工組成的講師團隊。根據學員們的反饋意見,我們了解到,此次培訓中,所有講師都非常耐心認真的為學員們傳授知識和技能,為所有參訓學員能夠快速地掌握理論知識,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
成立自己的講師團隊,不僅為我行節省了很多培訓成本,而且講師團隊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夠做到盡職盡責,他們不僅在課堂上為學員們認真講解知識,在課下也可以跟新人們進行工作經驗方面的交流,所以這種方式的培訓,為我行的資源整合,也提供了很多利好條件。在今後的培訓工作當中,我們將堅持這種高效的培訓方式。
當然,這種培訓方式還擁有一定的改善空間,就現階段而言,在培訓過程中,講師們的授課還缺乏統一的教材及教務管理,更多為機動性、零散性培訓,在課程內容的傳輸中,學員們很難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串聯,另外,我們對培訓講師的授課標准,也缺乏正規的驗收及要求,因此在培訓的系統化層面上,包括教材編寫、授課要求等方面,我們及各部門的同事們還需要繼續深入和完善。
2.核心業務系統的上機模擬演練
在本次培訓的課程安排當中,核心業務系統的上機模擬演練佔了很大的比重,這也是為了讓學員們能夠在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情況下熟悉對該系統的操作。
通過模擬演練,所有的參訓人員對核心業務系統都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基本能夠熟練地操作該系統。與此同時,本次培訓還要求學員們在點鈔、珠算等基本技能方面不斷提高,並制定相應標准,以此來強化參訓人員的專業技能。
不過在學員們的反饋和建議中,我們了解到,在此培訓過程里,學員們雖然得到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模擬演練、並且擁有充分的接觸核心系統的機會,但相對寬松和自由的培訓環境,以及缺乏集中的系統培訓,學員對核心業務系統的操作和熟悉度,還停留在最基本的階段,缺乏較為系統的認識。這也是今後的培訓工作需要重視的一環之一,爭取在下一次培訓中,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核心系統培訓模式,以保證新員工在上崗前達到或者接近上崗要求。
3.戶外拓展訓練
在本次培訓的最後階段,我行為所有學員們安排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戶外拓展訓練活動,本項活動開展的目的就在於加強參訓人員的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和激發學員的集體榮譽感。
通過反饋和調查,我們了解到,本項活動很受學員們歡迎,通過拓展訓練,學員們也普遍表示自己在團隊協作方面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提高。拓展訓練的形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內容新穎並富有深意,能夠將參訓的所有人員以最快的時間和方式凝聚在一起,讓大家盡快熟悉和信任彼此,從而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本項活動將是今後培訓工作中堅持開展的項目之一。
當然,除了戶外拓展訓練之外,還有很多活動和項目可以幫助員工們增強團隊意識,比如說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和比賽,部門之間的友誼評比等,都可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不過由於綜合因素的考慮和時間安排的關系,本次培訓並沒有組織這些大家都喜聞樂見的活動,這也是我們今後要改善的地方,要通過更多的方式來提高員工們的團隊凝聚力和戰鬥力,同時也為這些新成員提供更為廣闊的展現自我的平台,從而更大限度的達到發現人才。
Ⅳ 培訓效果評估的方法選擇有哪些
培訓效果評估是企業培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培訓工作做得好壞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培訓管理者明確培訓項目、內容、講師選擇的優劣,了解培訓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為後期培訓計劃、培訓項目的制定與實施等提供有益的幫助。實踐中我們的培訓評估主要採用柯氏的四級評估模式(簡稱4R模式): 1、學習評估:測定受訓者的學習收獲程度(知識、技能、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主要採取考試、現場問答、模擬測試、寫心得體會的評估方式等。 2、行為評估:主要考察受訓者知識運用程度(培訓後,其態度、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改進情況)。 我們一般通過行為觀察、每月考核(主管評價)及員工關鍵事件盤點等來予以驗證。若對於工作心態、管理方式類的培訓,我們一般在培訓結束時會布置行為轉變行動計劃表,到時看其行動計劃表的實際完成情況等。 3、反應評估:評估受訓者的滿意程度(對講師、課程、培訓組織等)。 每次培訓後都會做一個培訓滿意度的反饋調查,主要以現場發放調查表的形式來完成,調查表事先精心設計,主要涵蓋總體評價、培訓課程、講師授課、培訓組織、合理化建議等幾個核心的調查內容。當然,這並不是唯一手段,我們還會通過現場觀察培訓氛圍、培訓紀律反饋、員工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補充調查。 4、成果評估:衡量培訓帶來的經濟效益(培訓後,受訓者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工作業績增長變化評估)。 是最後評估項,主要是通過績效考核,更多的是一些量化數據的對比反饋,如質量、銷售額、成本、項目效率、人員晉升培養結果等。 另外,在年度培訓結束後,我們還會核算整個年度的培訓投資回報率的變化情況,考查銷售額或利潤增量與培訓課時和費用增量之間的關系,以此衡量我們年度培訓工作的進步情況,尤其會特別關注和核算本年度新入職員工進步的情況。因為,我們覺得培訓對新員工的改變和造成的結果影響較大。 評估的方式我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難的是讓評估的結果和實際的情形最大限度的相符。在專業上我們把它叫做信度和效度。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有效途徑是科學地設計好評價的內容、分數和權重,並控制好實施評價中的全過程。
Ⅳ 培訓學習意見和建議怎麼寫
培訓學習意見和建議:
1、本次培訓的課程總體內容豐富,課堂氛圍好。大家都有學習的熱情,每次的課前小互動環境既放鬆了情緒又緩解了壓力。課前小互動是值得推崇的培訓環節,也能夠讓學員們認員。我們的培訓老師也是熱情高漲,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所學所得與我們學員分享,讓我們共同進步。
2、做為一名職能部門的員工,感覺培訓課程內容多傾向於賣場銷售的一線人員,有些課程內容與本職工作相關偏遠,應該在培訓時有針對性。可以課前了解員工的培訓需求,然後制定培訓計劃並實施。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滿足員求知的需求,集中力量分人員、分崗位培訓。
3、提前下發課件教程資料,以免員工在聽課過程中只注意筆記而乎略聽課,這樣可以幫助記筆記慢,文化基礎弱的學員更好掌握學習的重點。對於一些課程需要加入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以身邊事、身邊人、具體事來幫助學員加深課程的理解,深入淺出,引導學員聽透所授課的內容。
4、課程的選擇上也可以加上實操性的東西。如:陳列、色彩搭配課就可以配上教具。讓學員實際動手操作。這樣可以增加課程的互動性,更有益於學員對抽象概念的具體理解。如果我們能從重多培訓講師中,確定一部分優秀的講師固定授課會比講師輪流授課效果好。
5、授課也是需要一定授課技巧,授課人有內涵,能將課件的內容充分的表達和傳遞給學員,增強培訓授課的效果。建議可以讓學員投票選出一部分比較喜歡的講師,色後固定授課老師另外,也給我們的學員提出一點建議。
6、那就把每次的培訓心得留存一份,以便日後翻看時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與不足。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建議,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見諒。也希望我們大家在培訓中學有所成,共同進步。
Ⅵ 培訓評估的五方反饋
良好的培訓評估反饋系統,可以進一步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降低培訓成本。
領導方,堅定信心。拿出翔實的、令人信服的調查數據,讓企業高層了解培訓的成本及帶來的收益,打消高層領導投資培訓的疑慮心理,獲得更大的資源支持,把有限的培訓費用用到最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課題上來。
參與方,完善管理。向培訓項目的各個支持部門反饋結果,沉澱成果、揭露不足,總結經驗,使其在今後的台前幕後工作中進一步的完善。
執行方,精益求精。促使培訓師根據培訓評估結果,不斷升級版本課程,提升培訓質量,改善教學效果。
關聯方,創造環境。受訓者的直接上級了解受訓者通過培訓在知識、技能方面的變化,為受訓者創造學以致用的環境;
受訓方,反視自我。培訓部把評估結果反饋給受訓者,根據結果查找不足,校正行為。
如果一個企業的高層、培訓部門、受訓者的直接上級、培訓師和受訓者之間有良好的溝通氛圍,培訓評估會因各方的努力而更加有效,同時培訓部門和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也很有效,對整個企業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