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奧地利學者赫克爾曾把銅鼓分為幾類
奧地利學者赫克爾於1902年發表了《東南亞古代金屬鼓》一書,將珍藏於世界各大都市的銅鼓165件進行了研究和分類。他把它分為四大類型,至今尚為研究者所接受和採用。
② 珍藏於世界的銅鼓有幾大類
奧地利學者赫克爾於1902年發表了《東南亞古代金屬鼓》一書,將珍藏於世界各大都市的銅鼓165件進行了研究和分類。他把它分為四大類型,至今尚為研究者所接受和採用。
第一類銅鼓體積很大,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其紋飾的風格主要是自然事物的再現;第二類銅鼓也是大型的,形如大口竹籮;第三類銅鼓體積大小中等,四處接鑄青蛙,多為兩個累蹲一處,很少有單個的,這類銅鼓多出現緬甸地區;第四類銅鼓,由第一類型轉化而來,多刻有中國式的紋飾及漢字,多見於中國各地。
③ 萬輔彬的學術講座
5月12日,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百家講壇」之「萬輔彬教授談銅鼓文化與銅鼓研究」專場講座在基地樓202室舉行,萬輔彬教授講述了銅鼓文化、銅鼓文化的傳播、研究以及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萬輔彬教授分別從銅鼓的含義、起源、社會文化功能等方面對銅鼓文化進行闡述。他說,數以千計的銅鼓出土於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其「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極具地域特色。眾所周知,銅鼎在古代有著多重的社會文化功能。萬輔彬教授則認為,銅鼓比銅鼎具有更豐富的社會文化功能。銅鼓作為打擊樂器問世,又作為權力象徵的禮器,具有傳遞信息,指揮軍陣的功能。銅鼓還可用以賽神、祭祀,同時也是財富的象徵。萬輔彬教授說,銅鼓是流傳千古的青銅藝術瑰寶。它雄渾的鼓聲給眾多古老民族世世代代帶來歡樂,它以無窮無盡的奧秘,誘發著人們不斷去思考和探索。
萬輔彬教授還結合圖片介紹了有關銅鼓的類型、主要紋飾等方面的知識,並提出自己的分類新說。同時指出,為了便於國際學術交流,最好還是採用黑格爾分類法,適當加以補充和修訂。銅鼓文化是跨國文化,應該有國際視野,應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銅鼓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財富。
對於銅鼓的研究,萬輔彬教授認為銅鼓不僅是一本不成文的民族文化網路全書,而且也是一個豐厚的民族科技史的資料寶庫。目前隱藏在銅鼓上的很多信息還未提取,很多秘密還未揭示,銅鼓研究呼喚自然科學研究者的加入。最後,萬輔彬教授以自己做過的工作為例,就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銅鼓研究中的作用做了詳細說明。他說,銅鼓文化必須加強多學科、跨學科的合作,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期待與自然科學的專家結成聯盟,開拓銅鼓研究新局面。
④ 銅鼓舞的傳承現狀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活動示範點是開展項目保護和傳承工作的主陣地,是項目實施和發展的支撐點。其中壯族活動示範點兩個:廣南縣那灑鎮貴馬村、者兔鄉里玉村;彝族活動示範點兩個:廣南縣八寶鎮里灑村、麻栗坡縣董干鄉新寨、城寨村(後兩村為一點)。
在授牌儀式上,里灑村村長王國文雙手捧著「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活動示範點」的牌子和2000元傳承活動經費,激動地說:「近年來我們得到各級領導的關心,曾多次受邀到鎮上或縣上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沒想到我們的銅鼓舞會得到國家如此的重視,現在我們不但要一代一代地跳下去,而且還要跳到文山,跳到昆明,讓更多的人都能看到。」
據文山州文化館館長王瑛介紹,州、縣對銅鼓舞傳承和發展的相關措施主要是:不斷充實「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的文字、音樂、音像、器具等相關資料,建立傳習活動及傳承人檔案。成立州、縣、鄉(鎮)、村四個級別的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形成有組織、有計劃、有責任制的規范保護;以實物、圖、文、音像等藝術形式,在文山州文化館及廣南、麻栗坡兩縣文化館分別建立「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民俗展廳;在廣南、麻栗坡兩縣分別建立「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示範點的傳承活動場所(兼傳習所),扶持銅鼓舞老藝人進行傳習活動,培養年輕一代;以學校為示範點,將銅鼓舞蹈編入學生課間操中,使青少年學生從小得到銅鼓舞的優美音樂旋律和舞蹈韻律的感染和熏陶。
文山銅鼓舞凝聚著壯、彝人民的創造才能和聰明才智,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壯、彝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銅鼓舞文化折射出壯、彝人民勤勞、聰慧、淳樸、善良的性格及審美觀念,是研究壯族、彝族社會歷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在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級文化工作者經過近3年多的實地調查、收集整理和組織申報,《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於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⑤ 中國鼓文化的銅鼓文化
銅鼓——顧名思義,通體用青銅澆鑄,狀似圓坐墩,中空無底,鼓腰向內曲縮,鼓邊有四個「耳朵」,可以吊掛起來。據考證,銅鼓由銅釜演變而來,起源約於公元前8~7世紀(春秋時代),由今雲南中部偏西地區的「濮人」首創。雲南萬家縣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銅鼓,滇池以西地區為原始形態銅鼓的真正發祥地。公元前3~1世紀,銅鼓經「滇人」發展成為形制穩定的石塞山型,經「駱越人」使製造工藝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敲打銅鼓時鼓手持雙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擊鼓邊,兩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後面,將它時近時遠地擺來擺去,使鼓聲更加美妙。這種敲奏法,是當地民族的一大創造。
銅鼓在古代曾有多種用途,它既是樂器、祭器和禮器,又曾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清代以後,仍用於祈神、祭祀、治病、喪葬、娛樂等活動,並用鼓聲傳遞信息。現在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銅鼓,多是出土文物或傳世古物,件件都是鑄有紋飾、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如鼓面中心有太陽紋,周邊有青蛙、蟾蜍飾物及翔鷺紋,鼓身有羽人舞蹈紋,競渡紋,或通體雲霄紋等。銅鼓上的紋飾,多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神奇奧秘之感,吸引著人們對它的內涵進行探索。今日出土的銅鼓與保存在少數民族中的銅鼓,其形制和紋飾各有不同,由此反映了當時當地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宗教意識,幫助我們探索銅鼓舞中古文化的遺存。如蛙飾:多是立體造型,四隻勻稱地分鑄在鼓面的邊沿,反映出古代農耕民族對蛙的重視、蛙的圖騰崇拜。壯族至今還有祭青蛙的節日,認為蛙是雷神的女兒,通過它可以祈求雷神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又如太陽紋:它與古民族的太陽崇拜有關,著名的廣西寧明花山岩畫上,就畫有許多這一類型的銅鼓與銅鼓舞的場面。畫面上,銅鼓置於江邊,許多人物姿勢相同,向同一方向歡呼雀躍,像是在擊銅鼓起舞,祭祀江神。再如廣西博物館存的世界最大銅鼓:直徑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太陽紋,銅鼓上的翔鷺紋認為是水鶴和鷺鷥,水鶴能測風雨,鷺鷥善捕魚,以此紋飾寄託漁民出海平安、豐收的心願。羽人舞蹈紋和競渡紋是當時歌舞娛樂、龍舟競渡的描繪,這些紋飾有助於研究古代風俗和舞蹈文化的源流。 廣西紅水河流域的東蘭、都安、馬山一帶壯族村寨,節日里素有賽銅鼓與跳銅鼓舞的風習。銅鼓隊多用音色高亢的公鼓(鼓面小)、音色渾厚的母鼓(鼓面大)各兩面組成。春節期間賽銅鼓時,各村銅鼓隊常把銅鼓搬上岸邊山頭,隔河與對岸的隊賽鼓,鼓手們奮力敲擊,都想以洪亮的鼓聲壓倒對方,直至對方息鼓無聲,方算取勝。圍觀助興的群眾,用草笠為擊鼓者扇涼。入夜,人們持火把川流其間,更是熱鬧壯觀。
壯族銅鼓舞,主要是以銅鼓特有的樂音、鼓點的變化,配合一名鼓舞者敲擊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以增添鼓舞的氣氛,適應群眾的審美心理。目前的表演,一般是把四面銅鼓吊掛在村前大榕樹上,由四個青年持竹片敲擊。一面大皮鼓放置場地中心,鼓舞者雙手持鼓槌或正擊、反擊,或轉身、翻身,變換動作邊擊邊舞,舞姿矯健、灑脫,四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擊銅鼓,時輕時重,時緩時急,音調和諧,渾然一體,使鼓舞更加完美。另外,表演中,常有兩人和擊大度鼓者相配合,一人肩扛竹筒,用竹棍敲打,另一人持笠帽為擊鼓者扇涼,三人配合默契,穿插跳躍,繞鼓而鼓,非常別致、風趣。 木鼓——雲貴高原屬亞熱帶、熱帶的濕潤氣候,森林茂密,樹種繁多,取材制鼓方便,因此,當地民族多選優質原木製鼓,此類鼓,人們泛稱「木鼓」,也有「大鼓」「皮鼓」等叫法,各少數民族又有本民族語言的稱謂。木鼓的形制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用整段原木挖製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語稱作「布絡」。另一種,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兩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製成木鼓。雙面的木鼓,苗族稱作「略斗」,用楠木挖制;侗族稱作「工」,用「梅雪香」原木挖制;基諾族稱作「塞吐」,用紅毛樹干挖制;而景頗族的「贈疆」,則用長約3米的巨木挖制;瑤族雙面鼓因用於「猴鼓舞」,而叫作「猴鼓」。單面的桶形大鼓,也叫「大鼓」。壯族的單面大鼓叫作「種勞」,用杉木板拼制鼓膛,蒙以牛皮。各民族的木鼓舞,在木鼓的造型、所用原木與製作方法、所敲擊的鼓點與音色之不同,從而形成木鼓舞的多種風韻。
佤族有悠久的歷史,其先民早在西漢時已居住在雲南山區,但由於生產力低下,直到本世紀50年代初,許多地方仍從事刀耕火種式的粗放農業,人們崇信鬼神、萬物有靈的觀念極重,而且尚保存著「獵頭祭谷」等陋俗。他們把木鼓看作是神器,並具有多種的功能,因此,製造木鼓與木鼓舞的活動,是村寨中的重大事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參加。從進山選樹、伐木、拉運下山、村頭制鼓,直至迎鼓送放到木鼓房等,都有嚴格程式和禮儀,並在「魔巴」巫師的主持下進行,人們和著巫師的唱誦唱歌起舞,是最為原始的木鼓舞形式。
⑥ 歷史有哪些關於銅鼓的記載
關於銅鼓,范曄的《後漢書·馬援傳》中有:「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這是對銅鼓的最早記載。晉人裴淵在《廣州記》中寫道:「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房玄齡《晉書·南史》:「廣州夷人,寶貴銅鼓。」當時的廣州地域很大,包括今兩廣絕大部分。駱越系秦漢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個部族,即今之壯族。隋唐以來的文獻中,更多見到兩廣、滇、黔、川和湘西等地有關銅鼓的記載。《隋書·地理志》:「自嶺以南,二十餘郡……並鑄銅為大鼓,初成,懸於庭中,置酒以招同類。」唐代杜佑《通典》:「銅鼓,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提到只有一個鼓面。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描寫銅鼓形象時寫道:「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一頭有面,鼓圓二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勻,厚二分以外,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南宋詩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
在我國南方各民族中,除流傳使用的銅鼓外,大部分都來自地下埋藏。從公元9世紀起,就已經有銅鼓出土。《嶺表錄異》中曾記錄了最早的兩則出土史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也有:「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在兩廣和貴州等許多地方,因掘獲銅鼓而將山川、村寨冠以銅鼓之名者不計其數,最常見的為銅鼓山、銅鼓嶺、銅鼓溪、銅鼓灘和銅鼓村等。明萬曆戍午年(1618年)端陽,廣西桂平有人在潯江打漁,網獲銅鼓一面,同日還從土中掘得一面。八年之後,此事被潯州教官樂明盛寫成《雙獲銅鼓記》存於《潯州府志》。112年後,又在潯江同一地方撈得一鼓。因兩次得鼓而獲銅鼓灘之名,並引不少詩人慕名探勝。胡南藩在《銅鼓灘》中寫道:「銅鼓什麼年鑄曾聞躍此灘,漁人抬不得,神物出應灘。」清代金鉷《銅鼓記》:「雍正八年春,粵西北流縣農民獲銅鼓一。」《敘州府志》:「宜賓縣,橫江鄉,水洞壩,嘉慶三年,土人掘獲,今置城北師來山元祖廟。」銅鼓載於正史、筆記小說和詩詞歌賦中的不下百餘種,尤以明清以來南方各省的地方誌為最,記錄了銅鼓的發現、使用、流傳和有關的風俗民情,成為今日研究銅鼓的可貴資料。
⑦ 銅鼓是怎樣起源的
銅鼓,是彝、苗、瑤、侗、壯、布依、水、黎、白、土家、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的打擊樂器。流行於滇、黔、川、粵、桂、湘、海南等省、區。
銅鼓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多認為它是由作為炊具用的銅釜演變而來。雲南楚雄萬家壩古墓(公元前六世紀,約春秋晚期)出土銅鼓,鼓身似釜,表面有煙痕;雲南祥雲大波拿古墓(公元前三、四世紀,約戰國中晚期)出土銅鼓,製作也較粗糙、古樸,接近於銅釜,或另有銅釜伴出,是鼓釜兼用階段的遺物。至秦漢之際已盛行於各地。主要用於祭祀和樂舞伴奏,也用於傳信報時、婚喪活動、戰陣助威等。為富貴人家所擁有。是表現其社會身份和誇示財富的象徵。晉代裴淵《廣州記》:「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方以為奇。」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蠻夷之樂有銅鼓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宋李昉等輯《太平御覽》、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都把銅鼓列入樂部之中。
銅鼓通體用銅鑄成,呈圓墩形。鼓面圓而平,下接鼓身,連接部分略外凸,曲腰,中空,圓形敞口底。兩側有耳。不同時期和地區有多種類型,每個類型中又有多種形式。鼓面主體多為太陽紋,即中心呈放射狀光芒,其周圍為多層同心環帶,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稱暈圈。花紋裝飾繁縟多彩,有的鼓身四周鑄有蟲魚、鳥獸、花卉、舟船圖案或青蛙、騎士立像。其形態典雅、莊重,具有獨特風格。如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出土銅鼓。鼓面主體紋飾為翔鷺銜魚紋,又有芒紋、菱形紋、鋸齒紋等。胴與腰間鑄四個繩紋鈕,飾有羽人劃船、羽人舞蹈紋。通高36.5、面徑56.5厘米。為西漢時期製品。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廣西岑溪出土銅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體,其邊緣鑄六個立體青蛙。胴與腰間鑄四個繩紋鈕。鼓面及周身飾五銖錢紋。此類鼓形體較大,通高57.2、面徑90厘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一件與此鼓形體相近的銅鼓,鼓面中心有八角芒光體,從中心至四周有六列弦紋,間以雲雷紋、菱形紋。除鼓面邊緣鑄六個立體青蛙外,在胴、腰間一面繩紋鈕下方還鑄一立體虎形飾物。通高52、面徑103.4厘米,約為西漢時期遺物。音樂研究所收藏的另一面小型銅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體,鼓面和周身有多種紋飾。通高28、面徑49.7厘米。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最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
在使用銅鼓的廣大兄弟民族中間,鑄造和搜求銅鼓之風沿續數千年,作為樂器,以其多種演奏形式,形成獨特的銅鼓樂。較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將鼓懸掛在木架或樹杈上,用特製球形鼓棰敲擊。一人擊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也常平置地面擊奏或由兩人抬鼓邊走邊以手拍擊;有的在鼓下置一水桶,盛水過半,使鼓聲清純悅耳;還有的將小型銅鼓挎在身上敲擊。銅鼓音色粗獷宏亮,音量較大,鼓聲可傳數里。
銅鼓即可單獨演奏,也可與象腳鼓、鋩鑼、鈸、拍板、葫蘆笙合奏,壯族民間流行著銅鼓樂,農閑時,相鄰村寨常聚村郊賽銅鼓。對歌、賽馬也擊銅鼓助興。苗、瑤、壯、彝、水、布依等族銅鼓主要用於伴奏銅鼓舞(又稱「跳銅鼓」)。將銅鼓懸掛,一人邊擊邊舞,眾人圍銅鼓雙腳交替踏地前後跳躍,舞姿強悍有力。有的地區還有銅鼓蘆笙舞。瑤族常以兩面音高不同的銅鼓與一麵皮鼓合奏,另有其它樂器伴奏,人們圍圈而舞。
⑧ 銅鼓這個名稱是怎麼由來的
不知道你問的是哪個?
1、銅鼓嶺,是文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著低海拔熱帶雨林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但你知道銅鼓嶺這個名字的由來嗎?聽起來就跟打仗啊,戰鼓有關。恩,你猜對了!有史料記載,東漢的伏波大將軍在此留下了銅戰鼓,被後人發掘出來,由此得名。
《瓊州府志》記載:古時「諸獠鑄大銅鼓置酒招同類。若仇讎相攻,擊鼓諸獠雲集,後瘞鼓,於鄉人挖得,因以名山方輿志。」這是說古人在嶺上挖得諸獠的銅鼓,便以此給山命名。《府志》又載:「鼓為馬伏波征交趾所鑄。」我國著名戲劇家田漢1962年游覽銅鼓嶺後作《詠銅鼓嶺》詩雲:「俯看風吹嶺上雲,椰漿山果信清芬;伏波去後遺銅鼓,猶對滄溟警寇氛。」詩中的「伏波去後遺銅鼓」句曾作註:漢朝馬援(字伏波)大將軍征交址時路過該嶺,遺下銅鼓,後人挖地得銅鼓,故名銅鼓嶺。這是說挖得的銅鼓是漢代馬援留下的。兩種說法都是「挖得銅鼓」故名之。
銅鼓嶺不僅景觀奇秀,而且自然資源豐富,有名貴的檀香木、多種葯材和礦產;有珍禽異獸,如猢猻、黃掠、穿山甲、大蟒蛇、山雉等。嶺上的鷓鶘茶,為野生茶葉,沖泡色清可口,消滯解葷,能治四時感冒。近海盛產龍蝦、鮑魚、海膽等。
2、江西銅鼓縣,位於贛西北的羅霄山脈,縣城所在地永寧鎮,永寧河緩緩流過,河旁有一石,色如銅,型似鼓,水擊之,聞有鼓聲,故名銅...
3、銅鼓,是世界各國古代民族用於軍事、祭祀、娛樂的工具。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是全世界珍藏古銅鼓最多的國家之一,各級文物機構共收藏了世界各種類型、各個時代的古代銅鼓1300多件。在這些古銅鼓之中,尤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掘和收藏得最多,約500多面,故廣西在國際上又被譽為「古銅鼓之鄉」。
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珍藏最大古銅鼓的國家。在廣西博物館存放著一面「銅鼓之王」,這面有雲雷紋銅鼓的鼓面直徑為165厘米,高67.5厘米35sk.com,重達300多公斤。另外,全世界最古老的銅鼓也出在我國。據考察,雲南的「萬家壩銅鼓」,是從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它距今已有2600多年。銅鼓多由青銅鑄成,鼓身和鼓面飾有各種精緻的圖案和花紋,是考古和歷史學家研究古代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
⑨ 關於銅鼓上的幾種紋飾的探討
推薦閱讀:湖南張家界的名勝古跡 內容提要:銅鼓是一種古老而別致的樂器,是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品,更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物。銅鼓上的種種圖案,可以說都是對其所處時代所在地區的某些社會生活景象、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反映。因此,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銅鼓上的各種圖案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民族歷史。那麼,這部民族歷史展示了一幅幅怎樣的歷史圖畫呢?其內在的涵義又如何呢?對此,本文將舉數例略加講述。 關鍵詞:銅鼓 紋飾 圖騰崇拜 生活景象
(一)太陽紋 飾於銅鼓鼓面中心光體上地的光體紋飾,是銅鼓上最早出現也是最基本的紋飾,除少數原始形態的銅鼓外,幾乎所有的銅鼓上都有。光體上的紋飾一般為依託於光體的光芒狀的紋飾,光芒的形狀,數目因銅鼓所屬的系列不同而各有不同。 鼓面中心為何要裝飾這個紋飾呢?對於這個問題,許多世代使用銅鼓的民族對此大多數是模糊其辭,比如像雲南地區某個佤族地區的人就說是為了好看。固然,裝飾光芒紋是增添了美感,但一個「好看」何以解眾人心頭之惑。有人根據這些光芒紋的特點認為,這些光芒紋最初應是表現火星的,也就是說,這些光芒紋最初應為火星紋,它是在經過不斷的演變之後才逐漸成為表現太陽的光芒紋的。就已有的研究結果看來,這似乎是確切無疑的了。據考證,原始形態的銅鼓是由倒置的銅釜演變而來的,其鼓面也和銅釜的底面一般是光素而無紋的。到了稍後出現的銅鼓上才出現了草草的光芒狀的紋飾,但卻多為長短不齊的芒狀紋,頗似火的形象。隨著社會的前進,銅鼓也發展成為了專門的樂器,於是其光體便擴大了,裝飾於其周圍的芒狀紋也開始變得整齊而粗大,加上周圍一道道弦紋構成的暈圈,看起來整個鼓面就活似光芒四射的太陽。到此,光體周圍的芒狀紋便正式成為太陽紋了。而這也證明,太陽已成為該銅鼓使用族群的崇拜物了。 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對太陽的崇拜的形式有兩個原因。第一種原因是一種本能的敬仰。因為太陽是宇宙中的一顆直接影響地球的恆星,它給大地萬物帶來了生長變化所不可或缺的光和熱,帶來了生命的繁衍,人們自然會崇拜它。第二種原因則是因為統治者的推崇。這是因為統治者可以通過祭祀等活動來將自然神「人化」,如把太陽比作人君,從而達到神話自己和利用宗教迷信進行統治的目的,以利於自己的統治的穩固。 (二)青蛙飾 在許多銅鼓上,有著許多青蛙狀的立體的飾物,看起來別有番風味多個單個的蛙或按某一相同方向布置,或按一順一逆,兩兩相對的等距離旋轉布置,或都面向鼓心,也還有都背向鼓心的。當然,這里的單個的蛙有時往往被兩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相疊的蛙替代。 用青蛙飾銅鼓的寓意到底何在,到現在亦不能完全了解,但有幾種解釋聽來頗為可信。有人認為在銅鼓上飾蛙與古人求雨有關,因為在神話中,蛙是天公的少爺,是雨的「使者」,蛙鳴便是下雨的預兆。這一解釋頗為有理,因為銅鼓盛行之地多為農業區,故而也就重視與農業息息相關的雨了。如緬甸克耶族稱銅鼓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時還是敲奏銅鼓。也有人認為青蛙繁殖力強,飾青蛙於鼓,就反映了古人慕求「子孫繁衍」的思想。這一看法當然也很容易被理解,中國古代就經常講「多子多福」,而很多的人也是以「兒孫滿堂」為驕傲。還有人認為,飾青蛙於鼓,與圖騰崇拜有關,崇拜青蛙是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古老民族地區的一種共同信仰。據《韓非子·內儲說》載:「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現怒鼉(青蛙),乃為之式,從者日:『奚敬於此?』王日:『為其有氣故也。』明年,有請以頭獻王者十餘人。因此有人認為南方民族敬蛙就是提倡勇武精神。海南島五指山區的黎族,把青蛙鑄在銅鑼頂端的三隻環扣上,把青蛙圖案編綉在衣服上,甚至在進行文身時,還把青蛙圖案刺在自己的膚體上。在銅鼓上鑄出青蛙,可能具有同樣意義,是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宗教觀念。 (三)飛鳥共翔 在許多銅鼓的鼓面上,一般都有著一道裝飾著飛鳥圖紋的主暈。這些飾在主暈上的飛鳥有尖尖的長嘴,有圓圓的眼睛,翅膀不是很長,並基本上是向身軀區兩邊對稱發展,尾巴則展開成扇形,並顯得特別碩大。這種飛鳥紋飾最常見的是四隻,其次為六隻,並依次遞增,最多的達二十隻,幾乎都是偶數,並且一般都是首尾相連以逆時針方向繞中心光體飛翔。但某些類型的銅鼓上,飛鳥數是為奇數的。並且,有些銅鼓上的飛鳥是順時針飛翔的,這些都是比較特殊的。 那麼,這些飛鳥叫什麼呢?裝飾它們又有何寓意呢? 據這些飛鳥的形態看來,這些飛鳥當是一種生活在海邊的水鳥或候鳥。關於這一點,幾乎所有學者都是認同的,只是對於其最終屬有分歧。有學者認為這些飛鳥就是《南越筆記》中曾講到的水鶴。水鶴有性通風雨、預測天氣的本領,因其「有雨則鳴而上山,否,則鳴而下海」,可以作為觀測氣象的根據。居於濱海的古代民族十分珍愛它,並曾將其作為珍貴方物進獻給周天子。飾水鶴於鼓,同水上作業多的濱海民族觀察風雲和求雨祭祀有關,反映了他們對水鶴的崇拜。有學者認為這種飛鳥應該是鷺。鷺也屬於鶴形目,它們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成群生活於湖沼、稻田之中,而不僅限於是、限於沿海地帶。鷺善漁,以水生小動物為食,使人聯想到漁歸的喜悅,是漁業民族的寫照。還有人的認為,這種飛鳥應為朱鷺。因其飛翔時小不逾大,整齊而有序,所以「古之君子『,飾鼓以鷺,存其風流』,是表示『鴻儀鷺序』的意思」。 (四)羽人歡舞 在銅鼓上,常可見到戴羽冠,披羽飾,或持器物而舞,或空手而舞的人物形象。有的學者把這些人物叫做「羽人」,認為飾「羽人」於銅鼓是一種圖騰崇拜的表現。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這些人物是經過化妝後的舞蹈表演者,其要表現的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舞蹈。因為這些羽人的裝束與古代舞者的裝束多有相似之處,且其手拿器物而舞的畫面也與古代舞者持竿羽以舞或持干戚以舞的記載相吻合,由此可見,羽人歡舞的種種圖案是對當時所處時代的某些歡慶儀式或表演的表現。 (五)輕舟競渡 在石鼓山型銅鼓上有一種常見的紋飾,就是鼓胸四周的船形紋。這些船的首尾往往被裝飾或鳥頭鳥尾的形象,船上有經過裝扮的人物在活動。並且,在船形紋的下面有魚紋,前後則有水鳥。這是銅鼓寫實圖案中最復雜有趣的部分。 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兩個銅鼓有船形紋。小銅鼓上有船四條,但都很簡單,船頭船尾高翹。每條船上平坐二人,這二人都是裸體,雙手向向前劃槳。大銅鼓上有船六條,船身窄長,首尾高翹,並似乎都以羽毛裝飾。每條船上有六人,赤身裸體,但戴有羽冠。這六人在船中排行一行,最前一人手持羽杖,似是指揮者,其它五人都做相同的劃船動作。 關於銅鼓上的船紋,研究家們有著各種不同的解釋。奧地利學者黑格爾認為,船形紋應和銅鼓上的其他紋飾一起,看成是一種慶祝儀式的整體。法國學者戈鷺波則認為這是一種祭祀儀式。法國學者巴門特,越南學者陶維英,認為這些船是海船,是對海上航行的反映或對曾經的海上航行的回憶。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船紋飾應是一種龍舟競渡習俗的寫實。這四種解釋各有其道理所在,但第四種解釋顯然更具說服力。 首先,從船的結構來看,船身都顯得十分狹長而單薄,首尾兩端高翹。取其輕使快捷。這種船無稿無帆,顯然只適合在內河內湖中航行,不能在海上航行。這種船靠槳推進,舵則以長梢代替,可以隨時提出水面和設置船頭,使船急劇轉彎。從這些較獨特的設計看來,這種船似乎是專為競渡而設計的,其次,從船上所載人物看來,大都頭戴羽冠,有的腰系吊幅,但大多數沒有衣著,上下身都裸露,應是有意化了裝的人。因為現實中與船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不會這樣打扮的。這些人中,有執羽杖指揮的,有劃槳的,有掌梢的,各有固定的位置和行動的模式。他們前後坐成一行,動作協調一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一般只有在競渡時才有如此整齊劃一的姿態。另外,每個銅鼓上至少和船四支,並同時朝一個方向前進。船紋與附於其周圍的魚紋,鳥紋一起,實際上就是一幅龍舟競渡圖。 龍舟競渡,是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各民族中非常流行的活動。據傳是為紀念我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隋書·地理志》中說:「屈原於五月望日赴汩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舡小,莫得濟者,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而鼓x競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以競渡為戲。」其實這種競渡之戲早在屈原之前就已有了。競渡之戲是以我國南方「水鄉澤國」的自然環境有關的。南方人民多識水性,善使舟,並有很多人以漁業為生,賽龍舟只是他們水上生活的演習和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娛樂活動。 除上途的種種紋飾外,銅鼓上的紋飾還有雲雷紋、乘騎紋、牛橇紋、龜紋、螃蟹紋等,這些紋飾,或是表現了一種對某些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的崇拜,或是一種對社會生活景象反映。它們表現了銅鼓所處代人民的精神狀況,及其生活景象。便除此之外,這些紋飾是否還有其他的寓意呢?歷史文獻中對此留下的只有隻言片語,其間該有多少人部奧秘等著人們去探索啊。 延伸閱讀:湖南張家界的古老傳說
⑩ 奧地利學者赫克爾將世界各大都市的銅鼓分為幾類
奧地利學者赫克爾於1902年發表了《東南亞古代金屬鼓》一書,將珍藏於世界各大都市的銅鼓165件進行了研究和分類。他把它分為四大類型,至今尚為研究者所接受和採用。
第一類銅鼓體積很大,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其紋飾的風格主要是自然事物的再現;第二類銅鼓也是大型的,形如大口竹籮;第三類銅鼓體積大小中等,四處接鑄青蛙,多為2個累蹲一處,很少有單個的,這類銅鼓多出現緬甸地區;第四類銅鼓,由第一類型轉化而來,多刻有中國式的紋飾及漢字,多見於中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