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蘇聯二五計劃國防成果

蘇聯二五計劃國防成果

發布時間:2021-04-23 02:20:14

Ⅰ 蘇聯的的兩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什麼意義

使蘇聯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得到了極大發展。但損害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

Ⅱ 「一五」「二五」「三五」計劃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1、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2、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編制出《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並於9月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舉行)。

《建議》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

努力培養建設人材,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5年內確定的主要指標是: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原計劃增長75%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左右,鋼產量達到1050-1200萬噸;

煤產量1.9億-2.1億噸,糧食5000億斤左右,棉花4800萬擔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增長1倍左右,國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3、第三個五年計劃

「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1964年5月,由國家計委提出,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

但之後,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三五」計劃的具體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強調國防建設,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實施的重要特徵。

(2)蘇聯二五計劃國防成果擴展閱讀: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形式最早並非源於中國,也非中國所獨有。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領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是按計劃進行的」;

其後在1929年4月舉行的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並通過了1928-1932年國民經濟計劃,標志著五年計劃在蘇聯的誕生。

蘇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通過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已經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鑒,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還對戰後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電郵采訪時說,堅持制定五年規劃讓中國受益匪淺,這一經驗值得西方學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個五年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個五年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個五年計劃

Ⅲ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Ⅳ 蘇聯在15計劃和二五計劃期間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
農民的犧牲
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Ⅳ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麼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所示:

1、蘇聯實現了工業化;

2、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二位;

3、建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蘇聯領導集團在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制度的轉軌。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

個人崇拜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赫魯曉夫的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官僚主義專政的官僚獨裁的形成,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5)蘇聯二五計劃國防成果擴展閱讀

所謂蘇聯模式,如果僅就其內涵本身而言,那可以從經濟和政治這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蘇聯模式表現為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以國家政權為核心,以黨中央為領導者,以各級黨組織為執行者,以國家工業發展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為經濟政策,以行政手段為運作方式。

總之,這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經濟體制,它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它片面發展重工業,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達到高積累多投資的目的。

Ⅵ 蘇聯一五計劃 二五計劃的成就有什麼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製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1932年的工業產值是1913年的234.5%。

其中,機器製造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蘇聯的發電量達到173億千瓦時。1929年開工建設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蘇聯的發電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蘇聯的石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蘇聯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農業集體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

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

(6)蘇聯二五計劃國防成果擴展閱讀: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由來

三十年代初,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斯大林曾提出「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不斷得到新技術的裝備後,又出現了缺乏熟練掌握運用新技術的專門人才和管理現代化企業的專門人才以及一部分領導人輕視人才的新情況。

斯大林1935年5月4日在紅軍高等院校學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首先提出「幹部決定一切」這個口號。

Ⅶ 蘇聯二五計劃成就

1. 蘇聯的工業化

背景: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

目的: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情況: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

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 「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Ⅷ 蘇聯第一五二五計劃的成果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劃建設的開端,同時也是人類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開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製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1932年的工業產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機器製造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蘇聯的發電量達到173億千瓦時。1929年開工建設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蘇聯的發電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蘇聯的石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農業機器增加了4.5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要的裝備大部分都能在本國製造了。蘇聯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瑪托爾斯克建成了規模巨大的重型機械廠。在斯大林格勒歐洲最大的拖拉機廠於1929年破土動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長為70.7%;工業內部輕重工業的比重也由計劃1927年的60.5比39.5,變成46.6比53.4。整個國民收入從1928年的244億盧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億盧布,增長了68%。蘇聯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落後的農業國的面貌。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增長幅度之大,超過了同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1936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37年該計劃超額完成。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農業集體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Ⅸ 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後,蘇聯的經濟建設的成就及問題。

成就:1、二五結束後的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版位,世界第二位。權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了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超過同期鬧經濟危機的西方。4、利用西方大蕭條,大量吸引西方先進技術和技術人才,為經濟發展增強了動力。問題:在政治上,蘇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要聽斯大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揮。在經濟上,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佔有絕對的優勢。斯大林同志的政令暢通無阻,不忠於斯大林同志就等於是背叛黨和人民。各級幹部層層任命。黨的幹部具有高度的權力和權威。這樣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歷史上稱為「斯大林模式」。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當時這個模式是最佳的選擇,他體現了很高的效率、穩定的政治和統一的思想。蘇聯當時所處的時代,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穩定、速度、效率是壓倒一切的。但是從歷史長河看,忽視民主法制、強調斗爭、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來越有嚴重的弊端。

閱讀全文

與蘇聯二五計劃國防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