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後,日本曾長期奉行和平發展方針,二十世紀晚期取得了怎樣的經濟成就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成果 1.戰爭剛結束後的日本戰爭中日本共死亡185萬人,在經濟上其毀滅程度相 當驚人,國力變得相當虛弱,國內動亂不斷,時刻面 臨傾覆的危險,相對於1935年,1945年工業降至 38%,礦業降至59%,按損失率計算,艦艇、飛機損 失100%,船舶損失88%,工業機械設備損失34.3%, 由於戰後復員軍人以及戰時軍工產業的消除而下崗的 工人等,國內失業人口達到600萬。龐大的失業人口 給國內社會穩定形成了巨大威脅,同時由於糧食減產, 人民的物質生活不能得到保障,大批農村城市人口餓 死,街道鄉村一偏凄涼。 戰後的日本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成果 2.第一階段:1945-1955年,這一重要 時期日本完成了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等 改革,鏟除了封建殘餘思想在日本國內 的統治地位,從而轉軌為先進的資產階 級政治,經濟體制,為日本經濟的快速 穩定發展掃平的道路 。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成果第二階段:1956-1960年,從1955年 以後的10年裡日本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 9.2%,GDP由1955年的17萬億日圓增 長到1965年的41萬億日圓,這期間日 本主要投資電子、石油化工、汽車、電 視等,使得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過戰前水 平。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成果第三階段:1960-1971年通過前期的 准備日本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體制日 臻完善,為其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有 力的保證 。1963年經濟增長率達到 12.5%,1964年為10.6%,十年間平均 增長率超過10%,GDP增長了3.4倍, 人均收入增長了約3.6倍;1968年的外 匯儲備為28億美圓,1970年到達44億 美圓。
『貳』 在二戰中,丘吉爾在盟軍失敗後,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果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指示英軍組建了一支專業襲擊分隊——第2突擊隊,該分隊曾以「布爾人」之名而馳名於世。丘吉爾急欲使這支富有神秘色彩的部隊在對德作戰中創建功勛。當時英國的其他軍隊正在進行整編,准備迎接可能來臨的德軍入侵本土的戰爭,而對其他作戰行動則盡量迴避。因而「布爾人」突擊隊實際上只是一支人員、裝備和武器都不充足的部隊,它受命執行的也都是得不到任何支援的戰斗任務。「布爾人」突擊隊的司令部稱作聯德國航空兵的襲擊重點是英國的空軍機場,也不放過交通樞紐。合作戰指揮部,它從陸、海、空3軍各部隊抽調人員集中訓練和使用。在突擊隊的初期成員中,主要是原來組織起來准備在挪威抗擊德軍用的10個獨立連。1940年6月初開始,突擊隊一直在分小組悄悄地從英國出發,對德國控制的歐洲海岸軍事設施進行襲擊。丘吉爾對這些偷襲行動大加稱贊,他認為「布爾人」突擊隊的作戰行動盡管規模小、機會少,但這總是在英軍遭受一系列失敗後,在戰略防禦階段中取得的某些戰術進攻的勝利。
『叄』 二戰後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管理現代化,互聯網技術。
『肆』 二戰後各國科技取得的成就
原子彈、從V-2火箭獲得的導彈技術
『伍』 二戰後日本的改革取得了怎樣的顯著成果
這一改革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內容主要有三項。
第一, 否定天皇專制制度
1946年1月1日, 在美佔領當局的監督下, 天皇被迫向全國人民宣布「天皇神格否定宣言」 , 第一次把自己降為「人」 。這對日本人民在精神上是一次大的解放。1947 年4 月3 日, 新的《日本憲法》正式施行。從總體上說, 這是一部反封建、反軍國主義、反戰爭的和平憲法, 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原則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使日本由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國家轉變成一個以天皇為象徵的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
第二, 農地改革
農地改革是戰後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一項改革, 始於 1947 年, 結束於 1949 年。農地改革法案規定出租土地一公頃以上者為經營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頃以上的租佣土地強行收購, 一公頃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過農產品收獲總量的20 % , 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佔全國耕地的81. 7 %) 這些地主交出的土地大部分轉到農民手中。第三, 解散財閥和整肅運動
1945年11月, 盟軍總部發出凍結三井、三菱等十五家大財閥資產的命令, 1946 年4 月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強行拍賣、處理財閥及控股公司掌握的股票, 切斷資本內部的相互聯系, 解散控股公司, 限制持股額,使股權分散。1947年9月解散了三井物特產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在此期間, 還公布了針對財閥的《禁止壟斷法》和《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 。通過此項改革, 打破了家族主義的經營方式, 促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造成了一個競爭、開放的經濟環境。
除上述幾項主要改革措施外, 日本還進行了「勞動改革」 。在文化領域, 採取了美國「六· 三· 三· 四」的教育制度, 禁止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在軍事上, 解散了軍隊, 組建自衛隊,規定日本的軍費開支必須保持在國民總值的百分之一以下, 這使日本節省了大筆的軍費開支用於經濟發展。
『陸』 二戰期間英國對德國的轟炸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重大的戰役
因為1941年美國參戰以後,於1942年6月29日正式以陸軍航空軍第8轟炸機司令部為進行戰略轟炸,所有的數據都是聯合司令部的統計數據。
歷時5年的對德戰略轟炸中,英美聯合進行44.4萬次轟炸,出動轟炸機144萬余架次,殲擊機268萬架次,投彈270萬噸。其中投在德國本土136萬噸。美國損失飛機1.8萬架,英國損失2.2萬架,死亡人數英美各7.9萬人。德國損失飛機57385架。德國在轟炸中遭到的損失是嚴重的,僅就城市被毀來看,據美國統計,從1939年10月至1945年5月,英美對61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投彈50萬噸以上。這些城市人口共2500萬人,占總人口的32%。炸死30萬人,傷78萬人,無家可歸者750萬人,毀房360萬戶,佔全國住房的20%。按照德國空軍部的記錄,德國人民死於轟炸者逾25萬人,重傷者30.5萬人,但西德統計局1956年發表的數字為平民死亡57萬人,傷88.5萬人,還不包括警察、民防人員、外籍工人及戰俘在內。
千機轟炸
魯爾空戰
空襲水壩行動
空襲柏林
『柒』 二戰中,美軍的「雙叉沖擊」的戰略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1943年美軍在反攻路線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陸軍主張,應該沿著新幾內亞向菲律賓發動反攻;海軍卻認為應沿著中部太平洋路線反攻。最後華盛頓決定採用「雙叉沖擊」的戰略,從西南和中部太平洋兩路同時發動反攻,使日軍顧此失彼,無法相互援助,最後兩路美軍在菲律賓會師。
在西南太平洋戰場的作戰計劃是,由海軍上將哈爾西先率軍佔領索羅門群島東南,建立進攻臘包爾的空軍基地,然後逐步向北推進;麥克阿瑟則隨後率軍進攻新幾內亞北岸的萊城,接著北上佔領俾斯麥群島中的新不列顛島;最後陸海軍聯合圍攻臘包爾。
在哈爾西行動成功後,麥克阿瑟於9月5日指揮澳軍第九師在萊城以東登陸,次日又增加了澳軍第七師和美軍一個傘兵團,11日攻佔了萊城南邊的薩拉茅阿,15日又攻佔了萊城西面的拉姆普。此時離日軍在新幾內亞的軍事重鎮馬丹僅有50英里了。
1944年4月2日,麥克阿瑟指揮7000軍隊在萊城西北的賽多爾登陸,向馬丹節節進逼,4月24日攻佔了馬丹。4月底他又向臘包爾北部的阿德米雷爾提群島發動進攻,擊潰了4000日軍的抵抗,並將其全殲,5月佔領了該群島。
同時哈爾西的部隊也於1944年3月攻克了臘包爾東南的布干維爾島。這樣,駐守在臘包爾的10萬日軍被盟軍團團包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麥克阿瑟於這年4月派澳軍從馬丹沿海向西推進,另一方面下令盟軍主力進攻馬丹西邊的軍事重鎮荷蘭地亞。
4月22日5萬美軍在荷蘭地亞及其東邊的文塔佩登陸,很快突破日軍防線,迅速包圍了艾塔佩東邊的威瓦克,使日軍第18軍軍部和3個師團被圍困在威瓦克,處於孤立無援、坐以待斃的境地。
未等威瓦克的日軍被殲滅,5月中旬麥克阿瑟又指揮美軍向西推進120英里,跳躍到托埃姆,渡過海峽佔領了韋克德島。
5月下旬又指揮部隊跳躍到荷蘭地亞以西350英里的比阿克島,遭到日軍頑強阻擊,一直激戰到8月美軍才取得勝利。
比阿克島的戰斗尚未結束時,麥克阿瑟又於7月6日指揮美軍跳躍到了諾埃姆富島,迫使新幾內亞的日軍撤到了最西端的鳥頭半島。但麥克阿瑟又指揮美軍一個師迂迴到了鳥頭半島西北的桑薩波角登陸,切斷了日軍退路,打通了向菲律賓跳躍前進的道路。
『捌』 怎麼維護二戰勝利成果
所謂二戰勝利果實是建立在《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公告》上的。
限制原法西斯國家的軍事發展,政治方向等,
日本方面有《和平憲法》來約束日本的自衛隊權利。
但是近來日本右翼頻繁觸摸底線,擾亂國際秩序,就是對二戰勝利成果的破壞與顛覆。
努力維持國際秩序和和平,就是維護二戰勝利果實,包括裁軍,限制核技術,地區沖突調平,以談判為主導解決爭端,不幹涉他國內政等等。
接下來,如果你還小,就不必看下面的一段了。
戰爭,無非是政治的延續,二戰也是由原歐洲強國為了資源以及一戰的一些未解決的問題而爆發的,二戰勝利果實無非只是一個迷惑國際關系的屏障,真正的較量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冷戰後,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依舊維持冷戰期間對抗華約的軍事組織,北約。而且頻繁觸及中東,東歐的地區政治,近年來日本的右翼崛起以及自衛隊的過分行為,美國直接無視,並且還開始重返亞洲計劃,二戰果實名存實亡,所以談不上維護。
真正的維護乃重新建立世界新秩序,即大洗牌,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可能是另一個軍備競賽,更有可能是自20世紀後最大的金融風暴等等,國家間的較量永遠沒有止境,人的貪欲是無盡的,唯有大部分人的精神得以升華,才有可能真正停止戰爭,而為了這次升華,可能每個人都需要經歷一次巨大的浩劫。可能是三戰,可能是外星人訪問,可能是全球性的自然災害。但是若干年後,後代的人類滿足於和平後,又會重新挑起多方面的沖突。
總之,這是矛盾的,也是難以解決的,關於維護所謂二戰勝利果實。
以上。
『玖』 奧意戰爭取得了怎樣的政治成果
奧意戰爭是義大利為從奧地利統治下獲得解放和建立民族國家而進行的戰爭。1859年奧意法戰爭和1859~1860年義大利革命的結果,義大利基本上已實現了統一。1861年3月建立了義大利王國,撒丁國王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繼承了王位。只有羅馬和威尼斯省仍歸奧地利管轄。1861年4月,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普魯士向義大利提供了1.2億馬克的援助,並答應幫助解決威尼斯歸並義大利王國的問題。6月17日戰爭爆發。6月20日,義大利參戰,名義上由國王統率,實際上歸參謀長拉.馬爾摩拉將軍指揮的意軍主力部隊,在明喬河一線展開,於6月23日轉入進攻,在曼圖亞留有強大的預備隊。
與此同時,查耳迪尼將軍統率的一個軍從波倫亞、弗拉拉地域向前開進,准備對奧軍的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為了在兩條戰線同時作戰,奧地利不得不在義大利境內組建了一支南線軍隊,由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指揮,於6月24日從維羅納東南地域發起進攻,並在庫斯托查附近的遭遇交戰中擊敗意軍。馬爾摩拉損失1萬多人後,撤退到克雷莫納。查耳迪尼將軍得知意軍在庫斯托查附近戰敗,立即回師後撤。
然而,奧軍未能發展這一顯著戰果。因為奧地利與普魯士作戰失利,尤其是7月3日在薩多瓦附近戰敗,必須火速調兵保衛維也納,這就使意軍得以在威尼斯和蒂羅爾轉入進攻。在這期間,加里波第的部隊作戰非常出色,解放了蒂羅爾南部全境。但是,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命令他們撤退,於是蒂羅爾再度為奧軍佔領。
至7月26日,威尼斯省實際上已經全部解放。7月20日,義大利海軍在利斯島附近戰敗。但這並沒有改變已被奧普戰爭所決定了的這場奧意戰爭的結局。8月10日戰事停止。義大利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1866年10月3日於維也納簽訂和約。和約規定,奧地利把威尼斯省割讓給拿破崙第三,再由拿破崙第三將它交給義大利王國。由於人民群眾的積極行動和革命熱情,義大利基本上實現了民族解放與統一。這是武裝斗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