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籍調查工作完成後,應提交哪些調查成果
(1)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
(2)地籍調查表;
(3)地籍平面控制測量的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平差計算資料及成果表;
(4)地籍測量(細部測量)原始記錄;
(5)界址點成果表;
(6)地籍原圖和著墨二底圖、宗地圖(土地證附圖);
(7)地籍圖分幅接合表和街道、街坊示意圖;
(8)面積量算表及原始記錄;
(9)以街道為單位宗地面積匯總表;
(10)城鎮土地分類面積統計表;
(11)檢查驗收報告;
(12)工作總結、技術總結等。
② 地籍調查的具體內容
1、權屬調查。對宗地權屬來源及其所在位置、界址、數量、用途和等級等情況調查。包括現場指界、標定宗地界址、繪制宗地草圖、調查土地用途和等級、填寫地籍調查表。
2、地籍平面控制測量。
3、地籍勘丈。目的是勘丈每宗土地的權屬界址點、線、位置、形狀、數量等基本情況。
4、繪制地籍圖。
③ 第二次土地地籍調查成果發現有誤該怎麼辦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流程及具體操作辦法 這次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要覆蓋到全市每一個村組的所有范圍,包括每個村組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通俗的說就是包括每個村組所有的山水田林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包括了「林權證」...
④ 廣東省如何檢查驗收地籍調查成果
《廣東省城鎮地籍調查測量實施細則》對城鎮地籍調查成果檢查驗收作了明確規定,農村地籍調查成果檢查驗收可參照執行。
(1)檢查驗收制度。地籍調查測量成果實行三級檢查、一級驗收的「三檢一驗」制度。即作業員的自檢、作業隊(組)的全檢、作業單位的專檢和省級驗收。檢查、驗收過程應有記錄,專檢和驗收結束後應編寫檢查(驗收)報告。
「三檢」工作由作業單位實施,接受上一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上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在必要時對轄區內調查測量成果進行抽檢。
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全省城鎮地籍調查測量成果的驗收工作。「三檢」工作結束後,由調查測量工作的組織實施單位向省國土資源廳提出驗收申請,由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驗收或委託驗收。
檢查驗收經費由調查測量組織實施單位承擔。
(2)檢查驗收程序。見檢查驗收如下程序圖:
(3)檢查驗收內容和比例。檢查驗收內容包括文字資料、權屬調查、控制測量、地籍要素測量和地籍原圖五部分。
檢查驗收的比例:自檢比例為100%;全檢的內業為100%,外業可根據內業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檢查,但實際操作檢查不得低於30%,巡視檢查不低於70%;專檢的內業為100%,外業實際操作檢查不低於20%,巡視檢查不低於70%;驗收時內業隨機抽檢30%~50%,外業實際操作檢查比例視內業情況決定,但不得低於5%。
(4)質量評定標准。成果的質量評定由五部分組成。專檢或驗收中根據所查具體內容的質量情況,對每部分中的各個單項分別進行評分,累加後得到該部分的得分,五部分得分的總和即為成果質量的總分。成果評定質量等級的標准如下:
①總分高於95分(含95分)為優;
②總分高於85分(含85分)、低於95分為良;
③總分高於80分(含80分)、低於85分為合格;
④總分低於80分為不合格。
⑤ 地籍調查改革
天津市地籍調查前置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貫徹《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土地權利明晰,運作規范的土地管理制度,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區范圍內建設項目用地的地籍調查前置工作。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建設項目用地,包括通過出讓或劃撥等方式取得的建設項目用地、集體土地徵收以及農用地或未利用地轉用的建設項目用地。
第四條本規定所稱地籍調查前置,是指在集體土地徵收、農用地或未利用地轉用、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核發《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前,需對批准用地進行勘測定界,先行完成地籍調查工作,出具地籍調查前置成果。
第五條地籍調查前置堅持委託管理一站服務、勘測定界一套成果、根據需求提供成果的原則。
第六條地籍調查主要內容包括:
(一)權屬調查。包括:
1、宗地權屬狀況調查;
2、界址點認定調查;
3、土地利用類型調查。
(二)地籍測量。包括:
1、地籍平面控制測量;
2、地籍碎部測量;
3、基本地籍圖繪制;
4、面積量算等。
第七條地籍調查成果主要包括:
(一)地籍調查表;
(二)宗地圖;
(三)界址邊長及宗地面積計算等。
地籍調查前置成果是用地審批、辦理土地登記的依據。
第八條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簡稱市國土房管局)地籍管理處負責全市建設項目用地地籍調查前置工作的管理。
第九條市地籍管理中心受市國土房管局委託負責指導區縣地籍調查前置工作;具體承擔中心城區地籍調查前置,根據需要出具地籍調查前置成果。
第十條中心城區范圍內按照以下分工提供用地條件:
(一)市土地交易中心負責下達土地出讓條件;
(二)市國土房管局土地資源處負責下達集體土地徵收、農用地或未利用地轉用、劃撥土地等用地條件。
用地條件應當明確單位名稱、土地用途、規劃條件等內容並附批准用地范圍的圖件。
第十一條中心城區范圍內建設項目用地涉及徵收、轉用的,地籍調查前置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建設項目用地徵收、轉用前
1、土地資源處提出用地條件,填寫《地籍調查前置委託書》轉地籍管理中心。
2、地籍管理中心依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及土地權屬資料進行地類、權屬調查,負責組織相鄰單位指界,確定用地范圍,完成地籍測量,出具地籍調查前置成果。填寫《地籍調查前置成果通知單》並連同地籍資料轉土地資源處。
3、土地資源處根據地籍調查前置成果審批建設項目用地。
(二)批准建設項目用地徵收、轉用後
土地登記機關根據《建設用地批准書》,變更土地統計台帳、土地利用現狀圖及土地利用資料庫。
第十二條中心城區范圍內建設項目用地涉及公開出讓或劃撥的,地籍調查前置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土地公開出讓或劃撥前土地登記機關依程序注銷原土地權利人的土地登記。
(二)市土地交易中心、土地資源處對建設項目用地,提出擬辦理土地的出讓或劃撥用地條件,填寫《地籍調查前置委託書》轉地籍管理中心。
(三)地籍管理中心依據用地條件及土地權屬資料進行權屬調查,審核建設項目用地范圍內的土地權屬、原土地權利注銷、抵押、查封情況,核定地界並組織相鄰宗地指界蓋章,出具地籍調查前置成果。填寫《地籍調查前置成果通知單》並連同宗地資料轉市土地交易中心、土地資源處。
(四)市土地交易中心、土地資源處根據地籍調查前置成果,分別辦理建設項目用地公開出讓或劃撥手續。
第十三條地籍調查前置的辦理時限為15個工作日。
第十四條本規定施行前已受理的項目,按照原規定原渠道辦理。
中心城區范圍外地籍調查前置工作參照中心城區的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本規定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
⑥ 地籍調查的成果主要資料
1、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
2、地籍調查表;
3、地籍平面控制測量的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平差計算資料及成果表;
4、地籍勘丈原始記錄;
5、解析界址點成果表;
6、地籍鉛筆原圖和著墨二底圖、宗地圖(土地證附圖);
7、地籍圖分幅接合表;
8、面積量算表及原始記錄;
9、以街道為單位的宗地面積匯總表;
10、城鎮土地分類面積統計表;
11、檢查驗收報告;
12、技術報告。
地籍勘丈成果經審核批准依法登記後,具有法律效力。
⑦ 地籍調查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作用:我國實行的是土地產權登記制度,登記之前須對登記材料進行實質審查,對需要登記的土地開展地籍調查,查清和核實每宗地的地籍要素,目的是保護土地產權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建立起科學的地籍管理制度。
意義:地籍調查成果是地籍管理的依據和基礎,初始地籍調查起到了地籍管理基礎建設的作用,隨著變更地籍調查的開展,地籍管理信息庫建設越來越豐富,不僅奠定了地籍管理的基礎,也為土地管理科學的研究積累了資料。
⑧ 地籍調查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地籍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版等級等基本信息,
為土地登記提供權依據資料。
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工作中為確定土地權屬、
明析產權的實質性調查,
其成果資料是保
護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權益、
解決土地產權糾紛的重要憑據。
同時,
通過地籍調查
還可全面掌握一個地區的土地類型、
數量、
分布和利用狀況,
以及土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
間、
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分配情況,
從而為建立科學的土地管理體系,
為合理利用和保護
土地,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計劃及有關政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調控土地供需、規
范土地市場等提供信息保障。
地籍調查形成的資料成果主要有:
(
1
)地籍調查表、宗地草圖和界址點、界址邊勘丈原始記錄。
(
2
)地籍控制測量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和平差計算成果。
(
3
)解析界址點成果表。
(
4
)地籍鉛筆原圖和著墨底圖、地籍圖分幅接合表及宗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