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成果
首個全球性貿易協定誕生
世貿組織第九屆部長級會議2013年12月7日中午在印尼巴厘島圓滿閉幕,世貿組織成立18年來首個全球性貿易協定誕生的喜訊傳出。或許是因為之前的談判太膠著、等待太漫長,會議閉幕式顯得格外溫情。隨著《巴厘部長宣言》一錘定音,剎那間全場起立,掌聲夾雜著歡呼聲久久不息。
「巴厘一攬子協定」是本次會議上最甘美的果實。這份世貿組織成立18年來的首個全球貿易協定,共包括10份文件,其中涵蓋簡化海關及口岸通關程序、允許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上有更多選擇權、協助最不發達國家發展貿易等內容。
WTO達成近20年來最大規模關稅減讓協議
2015年12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50餘個成員國達成近20年來規模最大的關稅減讓協議,取消了對201項IT產品1.3萬億美元貿易的限制。
2015年12月15日至19日,世貿組織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在肯亞內羅畢舉行。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率由商務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海關總署和駐世貿組織代表團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
經過幾天幾夜艱苦的談判,會議通過了《內羅畢部長宣言》及9項部長決定,承諾繼續推動多哈議題,成果豐富。一是世貿組織成員首次承諾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並就出口融資支持、棉花、國際糧食援助等方面達成了新的多邊紀律;二是達成了近18年來世貿組織首個關稅減讓協議——《信息技術協定》擴圍協議,涉及1.3萬億美元國際貿易;三是在優惠原產地規則、服務豁免等方面切實給予最不發達國家優惠待遇;四是正式批准阿富汗和賴比瑞亞加入世貿組織。
㈡ 貿易是什麼
貿易,是指買賣或交易行為的總稱,通常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其活動范圍,不僅包括商業所從事的商品交換活動,還包括商品生產者或他人所組織的商品買賣活動;不僅包括國內貿易,還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
在古代市場上,不僅有物質商品貿易,還有奴隸貿易。在現代市場上,除了有形的商品貿易外,還有技術、資金、信息、勞務,以及保險、旅遊等無形的貿易活動。
(2)貿易的成果擴展閱讀:
特點:
(一) 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務活動。
(二) 國際貿易屬跨國交易,情況錯綜復雜。
(三) 國際貿易易受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四) 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五) 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六)國際市場商戰不止,競爭異常激烈。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
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國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
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黃金和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結算與國際信用的手段。
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
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加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1、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調節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對外貿易,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
4、發展的對外貿易,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可以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開放以來,國家扶持鼓勵出口,實行出口退稅,收匯補貼,出口產品供小於求。經過10年時間,國內生產能力提高,逐漸有競爭力,於是退稅率根據商品不同,逐年下調,主要減低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的退稅。到現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出口產品優勢逐漸下降.
㈣ 關於貿易進出口輝煌成就,都是用汗水換來的
有一個倫敦的皮鞋匠,手工做的皮鞋非常好,就是交貨期實在太長。內
有個顧客實在受容不了了,抱怨說:「上帝造一個世界也只要7天,你做一雙皮鞋怎麼要那麼長時間?」
皮鞋匠把顧客拉到窗邊,說:「你看看上帝造的這個世界,再看看我做的這雙鞋。」
㈤ apec會議取得了哪些經貿成果
據報道,11月10日的相關會議上,商務部國際司司長介紹了第二十九屆APEC部長級會議經貿成果有關情況,中國代表團全面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各領域的合作,深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
會議還批准了《APEC供應鏈互聯互通行動計劃監督框架》,我們根據工商界的訴求,甄別了邊境管理、基礎設施、物流服務、規制合作、電子商務便利化等五個方面的薄弱環節,提出了改進措施的建議,推動區域供應鏈有效順暢銜接,更好地保障區域貿易暢通。
希望APEC會議可以促進亞太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
㈥ 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市場范圍超越什麼的成果
國際貿易是國內貿來易發展到一自定程度、市場范圍超越國家邊界的結果。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基本內容都是商品和勞務的交換,國際貿易從事著國家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國內貿易是國內進行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經營目標均是通過交換取得更多的經營利潤或經濟利益。貿易或者流通具有資源配置的功能,但在正常情形下,通過貿易配置資源必須以利潤或利益為基礎。
㈦ 國際貿易最新的理論成果有哪些謝謝。
強盜貿易、高壓貿易、制亂貿易、壟斷貿易。
㈧ 中國近年貿易的成就
2011年中國外貿總額為3.64萬億美元 - 中國海關總署。
據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6420.6億美元,比2010年同期(下同)增長22.5%,外貿進出口總值刷新年度歷史紀錄。其中,出口18986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4.6億美元,增長24.9%。貿易順差1551.4億美元,比上年凈減少263.7億美元,收窄14.5%。
海關統計顯示,2011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329.2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1747.2億美元,增長13.4%;進口1582億美元,增長11.8%。
去年中國外貿進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二
2012年08月21日 20:21:48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王希)國家統計局21日發布報告說,2003年至2011年間,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1.7%,2011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連續3年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
2012年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8398.4億美元,同比增長8%。其中出口9543.8億美元,增長9.2%;進口8854.6億美元,增長6.7%;貿易順差689.2億美元,擴大56.4%。
6月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286.9億美元,同比增長9.0%。其中出口1802.1億美元,增長11.3%;進口1484.8億美元,增長6.3%;貿易順差317.3億美元,擴大42.9%。
㈨ 關貿總協定支持8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的主要成果
貿總協定在48年中積極致力於國際貿易政策的協調,成功主持了八輪世界范圍的多邊關稅與貿易談判。談判的具體時間、地點和主要成果見表10-1。
表10-1 關貿總協定歷次多邊貿易談判情況簡表
輪次
談判地點和時間
參加方
談判主要成果
第一輪
瑞士日內瓦
1947年4月-10月
23
達成45 0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35%;關貿總協定於1948年1月1日生效。
第二輪
法國安納西
1949年4月-10月
33
達成近5 0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35%。
第三輪
英國托奎
1950年9月-1951年4月
39
達成8 700多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6%。
第四輪
瑞士日內瓦
1956年1月-5月
28
達成近3 0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16%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15%。
第五輪
狄龍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60年9月-1962年7月
45
達成4 400項商品的關稅減讓,使占應稅進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20%。
第六輪
肯尼迪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64年5月-1967年6月
54
以關稅統一減讓方式就影響世界貿易額約400億美元的商品達成關稅減讓,平均降低關稅35%;首次涉及非關稅壁壘談判,並通過了第一個反傾銷協議。
第七輪
東京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73年9月-1979年4月
102
以一攬子關稅減讓方式就影響世界貿易額約3 000億美元的商品達成關稅減讓與約束,關稅水平下降35%;達成多項非關稅壁壘協議和守則;通過了給予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的「授權條款」。
第八輪
烏拉圭回合
瑞士日內瓦
1986年9月-1994年4月
123
達成了28個內容廣泛的協議;貨物貿易減稅幅度近40%,減稅商品涉及貿易額高達1.2萬億美元,近20個產品部門實行了零關稅;農產品非關稅措施實行關稅化,紡織品的配額限制在10年內取消;GATT擴大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建立WTO取代GATT。
關貿總協定第一輪至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致力於關稅的削減,使世界平均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第六輪談判在關稅大幅度減讓的同時第一次涉及到非關稅措施,主要就美國的海關估價及各國的反傾銷制度進行談判,美國、英國與日本等21個締約方簽署了第一個有關反傾銷的協議,該協議於1968年7月1日生效。第七輪談判在發展和完善關貿總協定體制方面作了更進一步的嘗試,談判范圍遠遠超出前幾輪,在繼續大幅度削減關稅的同時還達成了只對簽約方生效的一系列非關稅措施協議,包括反傾銷協議、反補貼協議、政府采購協議、海關估價守則、進口許可證程序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牛肉協議、國際奶製品協議以及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等。這次談判還通過了對發展中締約方的授權條款,要求發達締約方給予發展中締約方優惠待遇,發展中締約方可以在實施非關稅措施協議方面享有差別和優惠待遇。
關貿總協定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從1986年9月開始啟動,到1994年4月簽署最終協議,歷時八年。這是關貿總協定的最後一輪談判,因發動談判的貿易部長會議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城舉行,故稱「烏拉圭回合」。烏拉圭回合的談判范圍包括傳統議題和新議題,其中傳統議題涉及關稅、非關稅措施、熱帶產品、自然資源產品、紡織品與服裝、農產品、保障條款、反補貼措施以及爭端解決等;新議題涉及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等。烏拉圭回合談判在上述各項議題上達成了框架性協議,是關貿總協定所主持的歷次多邊關稅與貿易談判中涉及的范圍和內容最廣、參與談判的國家和地區最多以及涉及全球貿易金額最多的一次談判。此外,烏拉圭回合取得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臨時性的關貿總協定。
縱觀關貿總協定48年的存續期,它在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建立國際貿易新秩序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經過八輪談判,全體締約方的平均關稅水平從20世紀40年代末的40%左右下降到90年代末發達國家的4%左右和發展中國家的12%左右;締約方還在非關稅措施上達成了協議,非關稅措施的應用受到了約束。其次,關貿總協定的管轄范圍從商品擴展到了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等。再次,關貿總協定建立了一套有關國際貿易的原則和協議,提高了國際貿易管理的透明度,還協商處理了100多起締約方之間的貿易糾紛等。最後,關貿總協定的正式締約方從最初簽署臨時議定書的23個發展到1994年底的共128個,締約方的貿易量佔到世界貿易總量的90%以上,充分體現了多邊貿易體制的廣泛性。
㈩ 中國的貿易發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後的中國的貿易發展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但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制約,對外貿易發展相對緩慢。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後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產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佔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其中,出口總額15778億美元,年均增長17.2%;進口總額13962億美元,年均增長16.4%。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
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成為外貿的半壁江山。在中國外貿發展中,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
改革開放後,中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貿易夥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
2005年至2010年,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佔中國貨物貿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與其他金磚國家貨物貿易所佔比重由4.9%提高到6.9%,與拉丁美洲和非洲貨物貿易所佔比重分別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2001年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不含政府服務)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
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4%提高到4.6%,2010年達1702億美元,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比重從2.6%提高到5.5%,2010年達1922億美元,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對外貿易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成長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極大促進了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加工貿易迅速發展壯大使中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外貿易直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8000萬,其中60%以上來自農村,就業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消費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是與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20世紀80年代前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更加活躍。
中國政府順應時代潮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了國際產業鏈分工的深化,為對外貿易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這個進程中,外國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獲得大量投資機會,其擁有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等要素實現增值,分享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經濟全球化,得益於堅持走互利合作共贏道路。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1、努力培育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
面對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出口產業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大大弱化的新情況,中國政府提出了外貿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的戰略目標。
繼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服務外包發展,努力擴大新興服務出口。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外匯管理、海關通關、檢驗檢疫、物流和運輸等領域都將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加快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推動對外貿易的穩定健康發展。
2、加快推進外貿發展中的節能減排。
早在1994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並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節能減排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
大部分達到一定規模的進出口生產企業都已經獲得ISO14000等與環保有關的標准認證。中國將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促進對外貿易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發展。
3、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2008年,中國制定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把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2006年至2011年,中國連續6年頒布《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實施了包括立法、執法、教育培訓、文化宣傳和對外交流等多個領域的1000多項具體措施。
當前,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加強對話與合作成為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潮流。中國政府將在有關國際公約和各自法律框架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產權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