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重要科研成果

重要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4-17 18:00:25

Ⅰ 范方誌的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誌 .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2.范方誌,湯玉剛.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公共財政還是公共選擇[J].復旦學報,2007(03) (該文被《新華文摘》引用).
3.范方誌.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與演變[J].金融研究(實務版),2007(05).
4.范方誌,張耿慶.中國技術創新政府幹預的理論依據[J].統計研究,2004(11).
5.范方誌,張立軍.中國地區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實踐及其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誌.2007年我國貨幣政策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8(06).
8.范方誌,趙大平.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其傳遞對中國外貿平衡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9.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0(23)(該文入編《三湘青年優秀學術論文集》).
10.范方誌.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該文原發表於《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11.范方誌,麻勇愛.旅遊消費信貸初探[J].旅遊學刊,2006(11).
12.范方誌,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年會綜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5).
13.范方誌,李璐媚.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8(9)(被國研網轉載).
14.范方誌,李海海,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2005(11).
15.范方誌,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5(10).
16.范方誌.入世,不確定性與居民消費[J].消費經濟,2002(06).
17.范方誌,楊海水.「理性黨派信徒」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
18.范方誌,加強《資本論》研究,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8(10).
19.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上市和道德風險.社會科學輯刊,2004(06).
20.范方誌.市場經濟呼喚存款保險制度[J].經濟縱橫,1999(06).
21.范方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度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06(10).
22.伍柏麟,范方誌.新制度經濟學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01).
23.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和動力[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4).
24.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修改稿)[J].經濟研究參考,2000(114).
25.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觀點述評[J].國有資產管理,2004(10).
26.范方誌.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J].投資研究,2008(01).
27.范方誌.我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1999(06).
28.范方誌.貨幣政策制度國際比較與我國貨幣政策制度完善[J].東南學術,2006(05).(該文題目被列入《新華文摘》(2006年22期)報刊文章篇目輯覽)。
29.范方誌,張立軍.以金融結構的優化促進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J].中國國情國力,2004(03).
30.范方誌,湯玉剛,虞拱辰.反思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演變:一個建設性分析框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5).
31.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62).
32.范方誌,譚燕芝,郭英.論跨域消費[J].消費經濟,2003(05).
33.范方誌.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寧夏社會科學,2008(03).
34.范方誌,周陳曦.新舊兩類農村金融機構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8(11).
35.范方誌.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金融改革[J].開放導報,1999(12).
36.范方誌,蘇國強.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07(12).
37.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國內外銀行業聚集上海動因的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05).
38.范方誌,湯玉剛.政府間縱向分權的契約性質:——以浙江強縣擴權、強鎮擴權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7(11).
39.范方誌,李海海.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中國的實證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5(04).
40.范方誌.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01).
41.范方誌,周劍.對外直接投資、外部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J].東岳論叢,2003(06)(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C7《高新技術產業化》2004年1期全文轉載).
42.范方誌,趙明勛.中國金融抑制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4年第8期全文轉載).
43.范方誌.諾德豪斯—麥克雷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05)(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44.湯玉剛,范方誌.財政規模決定:基於經驗模型的經濟學解釋[J].財經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誌,湯玉剛.出口退稅中央、地方分擔機制——運作原理、負面效應與機制優化[J].財經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誌.金融危機理論與模型綜述[J].世界經濟研究,2005(06).
47.范方誌.基於選舉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4).
48.范方誌.我國中央銀行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02).
49.范方誌.金融監管、信息不對稱與道德風險[J].寧夏社會科學,2009(06).
50.范方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貴州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記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
51.范方誌.對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惡化的反思[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01).
52..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03).
53..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馬克思主義文摘(人大復印資料),2011(02).
54..范方誌.房地產價格波動、通貨膨脹與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會科學,2010(03).
55.范方誌.我國高房價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03).
56.范方誌.論通貨膨脹[J]. 寧夏社會科學,2011(02).

Ⅱ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重要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Ⅲ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Ⅳ 謝長法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學術著作:
(一)專著
1、《借鑒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前教育活動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中國留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國職業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黃炎培畫傳》,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二)主編
1、《簡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中國中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中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叢書」(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11年版。
4、《中國教育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三)參撰
1、《中外教育比較史綱》(近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中外教育交流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國古代教化史》(統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二、學術論文:
(一)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96年第10期。
2、《民國初年女子職業學校的發展》,《教育與職業》98年第3期。
3、《清末農業科技的引進》,《瓊州大學學報》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與女子職業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7期。 5、《實業教育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萌芽》,《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0期。
6、《晚清實業教育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2期。
7、《民國初期的職業指導》,《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第28期。
8、《實業教育的改革與職業教育的興起》,《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2期。
9、《抗戰前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4期。
10、《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近代中國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5期。
11、《抗戰時期與戰後職業教育的演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歷史進程》,《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10期。
13、《江蘇省教育會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2期。
14、《孟祿的來華教育調查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與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與晚清實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4月(上)旬刊。
17、《蔣維喬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黃炎培的教育考察與職業教育在中國的萌生》,《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1期。
19、《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職業指導的近代化》,《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顧樹森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國初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時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4、《職業教育的淵源:實業教育的引入與倡導》,《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9期。
25、《抗戰後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16期。
26、《郭秉文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10年第25期。
27、《職業指導在近代中國的引入》,《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4期。
28、《民國時期職業指導理論著作考述》,《職教論壇》2011年第7期。
29、《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早期職業教育理論探討》,《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11期。
30、《基督教青年會與職業指導的推展》(第二作者),《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8期。
31、《抗戰時期高校就業政策及其管理》,《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32、《民國時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職教論壇》2014年第16期。
33、《近代中國職業補習教育研究述評》(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34期。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維新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陳子褒的教育觀簡述》,《教育評論》94年第4期。
3、《楊杏佛的實業改造活動與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7期。
4、《任鴻雋的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羅振玉》,《歷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蔣夢麟的職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8期。
7、《庄澤宣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羅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試析黃炎培與蔡元培的生死道義之交》,《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師范教育思想》,《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鴻雋:中國近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推進者》,《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9期。
15、《蔣維喬: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兒》,《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3期。
16、《顧毓琇:一位科學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9期。
17、《黃炎培與民初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3期。
18、《劉湛恩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澤宣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鴻雋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現代大學教育》2009年第4期。
21、《劉湛恩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教論壇》2010年1月(上)旬刊。
22、《黃炎培與穆藕初——中國近代教育家和實業家攜手合作奮斗的典範》,《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28期。
23、《潘文安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7期。
24、《舒新城與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第4期。
25、《民國職教知識分子的救國理想及歷史境遇》(第二作者),《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26、《何清儒的職業補習教育理論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3年第25期。
27、《陳選善職業指導思想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4年第4期。
28、《楊衛玉的女子職業教育思想》(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25期。
(三)中國近現代留學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與師范教育》,《高等師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運動中的師范留學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學生及其活動與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實業留學潮》,《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6期。
6、《留美學生與孟祿的中國教育調查》,《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學生與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徐州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學生與杜威來華》,《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與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國初期的留美女學生》,收入《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學生顧毓琇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徐州師大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鄉約及其社會教化》,《史學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學與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時期族譜的教化功能芻議》,《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國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時期書院的教化功能芻議》,《山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晉時期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化》,《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9年第9期。
10、《隋唐時期的社會教化政策》,《孔孟月刊》(台北)49卷第9、10期(2011年6月)
(五)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遷研究
1、《清末學制近代化的歷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國近代普通中學職業科施設的歷史考察》,《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學的發展及其師資培養》,《焦作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01年第2期。
4、《「五四」時期的中學「男女同學」述論》,《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5、《中國大學男女同校之始考論》(第二作者),《教育學報》2013年第5期。

Ⅳ 何展翔的主要科研成果

先後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重大專項2項。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建場測深系統的引進、吸收並開發完成了3套國產200~250千瓦大功率建場測深儀器系統及處理解釋軟體系統用於中國西部油氣勘探生產;CEMP採集方式、山地採集實驗和三維MT小面元採集等大地電磁勘探新技術,成為西部山前復雜區地震勘探的重要補充;井地電法儀器引進、改造以及井地電法物理模擬和三維數字模擬研究等井地電法油氣預測技術,已在國際國內十餘個油田井區試驗和生產,取得了好的效果;在井下注水壓裂充電電位法監測及試驗研究中,提出並完成了三維多分量網路動態監測系統;提出時-頻電磁法新方法,建立完善了採集處理解釋技術系列,實現了一套系統一次採集同時獲得時域與頻域數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勘探精度,在國際國內得到應用取得好的效果;主持和參加海洋電磁正反演模擬研究,實現了海洋可控源電磁復雜模型積分方程正反演模擬,並提出採用MVOSD方法識別高阻油氣藏邊界,在國內率先開展深海海洋可控源電磁實際資料處理。
他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明獎2項。有12項技術申報和獲得專利受理,其中7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兩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在國內外核心專業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在國際國內大型會議發表論文20餘篇。先後獲得孫越崎科技基金優秀科技獎、鐵人科技成就獎、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優秀科技獎、河北省青年科技獎和河北省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
2005.10~2006-10赴美休斯敦大學做訪問學者,完成海洋可控源電磁三維模擬及靈敏度研究的博士後課題。 先後承擔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十一五」863項目,任課題長,「十一五」、「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當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維電磁勘探技術、海洋電磁方法研究以及電磁油氣目標識別與檢測方法研究等方面。

Ⅵ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6)重要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Ⅶ 岳湘安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來,在相關領域內,主持和完成國家「973」前期研究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9項、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課題10餘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已有3項科研成果和研發的新技術在油田應用,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目前,在氣驅(CO2驅、N2泡沫、空氣驅)、低(特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油藏深部調驅、化學驅、微尺度流動及滲流機理等方面,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課題1項、國家「973」項目中課題1項、其他重大課題5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主編的教材《提高石油採收率基礎》獲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獲2004-2009中國石油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2009年);截至2010年7月,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學通報》、《力學學報》、《石油學報》、《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學通報》、《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SCI收錄15篇、EI收錄38篇、ISTP收錄6篇。
最近5年來,在氣驅(CO2驅、N2泡沫、空氣驅)、低(特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油藏深部調驅、化學驅、微尺度流動及滲流機理等方面的重要學術技術工作:
● 2006年4月25~27日,作為執行主席之一,主持了以「溫室氣體地下封存及其在提高石油採收率中的資源化利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276次學術討論會。
● 作為課題長組織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復雜油氣田地質與提高採收率技術」中課題「油田開采後期提高採收率新技術」(課題編號:2009ZX05009-004)
●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溫室氣體提高石油採收率的資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的課題五「CO2驅替過程中多相多組分非線性滲流機理和規律」。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二氧化碳氣驅提高採收率試驗研究」中的子課題「低滲油藏CO2驅深部封竄技術研究」(大慶油田外圍低滲透油藏——扶楊油層CO2驅提高採收率)。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前期研究專項「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02CCA00700)」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三級專題「低滲非均質砂岩油藏深部封堵與改造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03BA613A-07-05)」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合物溶液微尺度流動探索研究(項目批准號:50574060)」。
●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化學驅和微生物驅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中課題「新型驅油體系驅油機理研究」
● 承擔並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低(超低)滲油藏提高採收率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中「低(超低)滲透油藏氣驅竄流抑制技術研究」。
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主編的教材《提高石油採收率基礎》獲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獲2004-2009中國石油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2009年);指導的博士生獲校優秀博士論文1篇,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獲校優秀碩士論文1篇;截至2010年7月,在《科學通報》、《石油學報》、《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學通報》、《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SCI收錄12篇、EI收錄36篇、ISTP收錄6篇。
近三年代表性論文
論文名稱發表時間刊物名稱
潤濕性對模擬原油微尺度流動及滲流的影響 2010.3石油學報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2009.12Petroleum Science
Effect of stress sensitivity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CO2 flooding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2009.9Petroleum Science
Influnce of wettabilit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hrough microtubes and cores
2009.7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
2009.7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bility and water control of nitrogen foam in bulk phase and porous media
2009.6Petroleum Science
氮氣泡沫體系穩定性的影響因素研究2009.1石油學報
污泥與鹽酸在多孔介質中的反應及分布規律2008.9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驅油劑界面特性和流變性對石油採收率的綜合影響2008.8應用化學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dioxide in microtubles and porous media2008.6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文13西塊油藏岩石形變對採收率的影響研究2008.6岩土力學
微管中的酸化反應:沉澱及界面效應2008.4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Micro-mechanisms of resial oil mobilization by viscoelastic fluids
2008.2Petroleum Sci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eionized water in microtubes
2007.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粘彈性和冪律型驅油劑的等效滲透率2007.1石油學報

Ⅷ 楊歡進的主要科研成果

1.《收益遞減理論研究》,33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2.《經濟學向何處去》,25萬字,中國物價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3.《薛暮橋經濟思想研究》,31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13萬字,中國物價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1.《經濟學家族》,主編,16萬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2.《鄧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主編,28萬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3.《名牌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3萬字,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WTO與重點行業的發展》,19萬字,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一個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復旦學報〗(社科版)1983年第一期;
2.《對〈馬克思社會生產關系范疇的系統考察〉的幾點意見》,〖哲學研究〗1983年第十期;
3.《〈資本論〉中的工資不是分配范疇嗎?》,〖學術月刊〗1985年第四期;
4.《經濟規律分類新論》,〖求是學刊〗1985年第六期;〖新華文摘〗1986年第二期全文轉載;
5.《薩繆爾森〈經濟學〉研究對象試析》,〖湖南師大學報〗1988年第二期;
6.《企業兼並中的職工意向》,〖經濟日報〗1989年5月2日;
7.《工業化過程中的糧食儲備變型》,〖經濟日報〗1990年11月9日;
8.《經濟規律 系統分類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六期;
9.《通貨膨脹政策為何在中國行不通》,〖高校理論戰線〗1991年第一期;
10.《20世紀經濟科學的三次大分化》,〖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二期;
11.《商人是一個革命的要素》,〖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一期;
12.《市場: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生產力研究〗1993年三-四期;
13.《對假冒偽劣的經濟學思考》,〖經濟日報〗1993年10月1日;
14.《探索國有虧損企業改革的思路》,〖經濟日報〗,1994年12月9日;
15.《可持續發展: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生產力研究〗1995年第一期;
16.《深植實踐沃土 不斷理論創新》,〖管理世界〗1997年第二期;
17.《改革要有新突破》,〖經濟日報〗1998年12日;
18.《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研究述評》,〖人民日報〗1998年5月16日;
19.《組織支撐: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管理世界〗1998年第四期;
20.《李國鼎及其經濟思想》,〖台灣研究〗,1999年第二期。 《人口增長的經濟挑戰》,海洋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Ⅸ 陳穗紅的主要科研成果:

《關於復式預算的幾個理論問題》,財政研究,1992。
《財政改革與審計》,第一至七章,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
《商務國際慣例總覽·財政稅收卷》,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
《企業改革及其財稅對策》,財政研究,1998。
《關於我國社會保險稅的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0。
《黃金流通體制改革初期的稅收政策研究》,《中國黃金珠寶》,2001。
《關於國外黃金稅收政策的研究與借鑒》,《財政研究》,2001。
《稅收優化理論與稅制改革》、《政府間財政關系研究》(收錄於《財政理論研究》),中國審計出版社, 2001。
《現行中國預算會計制度研究》(收錄於《政府預算與會計的未來—權責發生制改革縱覽與探索》),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
《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和預算改革的國際趨勢》(收錄於《政府預算與會計的未來—權責發生制改革縱覽與探索》),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
《權責發生制政府財務報告》(收錄於《政府預算與會計的未來—權責發生制改革縱覽與探索》),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
《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深化改革》,《財政研究》,2002。
《中國稅收理論與實踐》,中國財經出版社,2002。
《美國政府預算編制》(編譯,第四章),中國財經出版社,2002。
《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考察和現狀分析》,財政研究,2003。
《以產出和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改革國際經驗》(收錄於《財政形勢與政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保險公司內部目標管理及稅務管理》(譯),北京中財國嘉投資咨詢公司,2003。
《論權責發生制在我國政府會計中的應用》,財政研究,2004。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突破口》,財經界,2005。

Ⅹ 凌洪飛的主要科研成果

1.獲國家教委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一等獎,於2002年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基金。
2.在國際上率先對世界三大洋Fe-Mn結殼開展了Nd、Pb同位素演化研究,發現海洋水成Fe-Mn結殼記錄保存了其生長歷史時期海水的Nd、Pb同位素組成。獲得了全球三大洋若干區域20 Ma以來Nd、Pb同位素演化歷史,揭示了太平洋Nd同位素組成隨水深變化的分層性結構、以及三大洋的Nd同位素區域性差異結構已保持了20 Ma以上;發現並解釋了20Ma以來太平洋Nd同位素組成對明顯變化及其原因,以及從3 Ma開始至今太平洋和大西洋Nd同位素比值降低的原因。
3.近期的研究又首次將國際學術界對太平洋Nd-Pb同位素演化的了解由以前的20Ma以來,向前推進到78Ma以來。並且有力地闡明了國際上爭論的關於海洋中Nd、Pb來源問題。Nd、Pb同位素近年來已發展成為非常有效的古海洋示蹤指標,但國際學術界對陸源的Nd、Pb進入海洋的途徑仍不清楚,爭論很大。我們的研究雄辯地揭示了78Ma以來(i)中北太平洋中部海水的Pb主要來源於風沙,且與氣候有關;(ii)風沙對太平洋中部海水Nd幾乎沒有貢獻。太平洋海水中Nd主要來自河流和島弧火山岩的風化剝蝕。此項成果將為Nd、Pb同位素作為更有效的古海洋學指標作出重要貢獻。
4.有關論文被包括國外十多種SCI刊物在內的論文引用410次,其中被《Science》《Nature》引用11次,單篇論文引用77次。

閱讀全文

與重要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