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明雜劇成果

明雜劇成果

發布時間:2021-04-17 15:19:21

❶ 談談雜劇的發展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漢族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漢族傳統藝術形式。雜劇的體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這是受宋雜劇演出時分為四段的影響,四折之外又可以加兩個「楔子」。雜劇有三個構成部分:賓白、唱詞、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的發展,刻畫人物的性格。

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早的漢族戲曲種類。以其發展衍變地域和時期的不同,又可分為宋雜劇、金院本和元雜劇。就其音樂──北曲來說,則是一種早期的以曲牌體為特色的重要聲腔系統。它吸收、融合了漢族傳統藝術的優秀成果,對當時的南戲和明代以來南北各種地方聲腔劇種給以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漢族戲曲藝術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❷ 明初散曲家們的創作成就有哪些

明初的百年間,散曲創作相對沉寂,較有影響作家有由元入明的汪元亨、湯式、賈仲明等人,此外,還有皇室作家朱有A的風月閑情之作也較有特色。

汪元亨,字協貞,號雲林,別號臨川佚老,饒州人。元至正間出仕浙江省掾,後遷居常熟。

汪元亨喜好雜劇和散曲創作,《雍熙樂府》載有他的散曲百篇,題名《警世》的有20首,題作《歸田》者有80首。《錄鬼簿續編》道:「有《歸田錄》一百篇行於世,見重於人。」此外,還有套數一套。

汪元亨生在元末亂世,厭世情緒極濃。從散曲內容看,多警世嘆時之作,吟詠歸田隱逸生活,如小令〔醉太平〕《警世》、〔折桂令〕《歸隱》諸作,既表現出他對腐朽社會的憎惡感情,又反映出他全身遠禍、逃避現實的悲觀情緒和消極思想,如〔折桂令〕《歸隱》:

問老生掉臂何之?在雲處青山,山下茅茨。向隴首尋梅,著杖頭挑酒,就驢背詠詩。嘆功名一張故紙,冒見霜兩鬢新絲。何苦孜孜,莫待,細看淵明《歸去來辭》。

在藝術上,汪元亨的散曲風格豪放,語言質朴,善用排比,一氣貫注;有一些則是瀟灑典雅,情味濃郁,互文比喻,耐人尋味。

湯式,字舜民,號菊庄,浙江象山人。元末曾補本縣縣吏,後落魄江湖。進入明代後不再做官,但據說明成祖對他「寵遇甚厚」。

湯式為人滑稽,所作散曲甚多,名《筆花集》。此外,尚有一些散曲,存錄於《雍熙樂府》、《盛世新聲》、《彩筆情詞》等集中。

湯式的作品以曲錄史,思想內容豐厚,極大地開拓了散曲文學的題材范圍。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進而總結歷史、感嘆人生;描述了元朝滅亡時候的衰殘景象,同時傳達出對新王朝的期盼。湯式以散曲體裁表達悼念之情,開創悼亡散曲的肇端。

湯式創作了內容豐富的眾多小令,其中(蟾宮曲)《詠西廂》對後世較有影響。此首為重句格俳體,即每3句中的第三句與第二句詞意相類,句法相同。寫來神韻自然,蔚然成為一體,有很多人仿效。

除了小令,湯式還致力於套數的創作,善用短套,又在個別長套中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新。

在藝術創作手法方面,湯式在不少流利通俗的曲語中講究頂真、疊字、嵌字、重句、疊韻等技巧的運用,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曲味濃郁的俳體特色,還常在圓熟的句式結構中活用典故,取得了俗中求雅的效果,如[雙調•慶東原]《京口夜泊》:

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倚篷窗自嘆飄泊命。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鍾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並。

這支曲子大約是作者流離江南時所寫的,既抒遊子思鄉之情,又發自憐身世之慨。中3句的鼎足對,以鼓聲、浪聲、鍾聲來渲染環境,襯托心境,極有感染力。

在藝術風格表現方面,湯式散曲,尤其是湯式言情散曲的作風,詞雅句熟,這類曲風影響了明代中後期南派曲家,如對梁辰魚、沈碌等「香倉體」一派雅化作風的影響作用是明顯的。

湯式的散曲明艷工巧,技巧圓熟老練。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之「湯舜民之詞如錦屏春風」。明賈仲明在《錄鬼簿續編》說他的作品「語皆工巧,江湖盛傳之」,從中,可知他的作品當時流傳比較廣泛。

賈仲明,又名賈仲名,自號雲水散人,山東淄博人。年少時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善吟詠,尤精於詞曲、隱語,曾在明成祖朱棣燕王邸中服侍,甚得寵愛。

賈仲明所作傳奇戲曲、樂府極多,駢麗工巧。他的散曲有《雲水遺音》等集。

賈仲明撰著《錄鬼簿續編》,為82位戲曲作家補寫了數十曲[雙調•凌波仙]輓詞,對這些戲曲作家及其創作予以梳理、評論,其中有不少曲論評語是比較中肯公允的,被人們廣泛徵引。如《吊關漢卿》:

珠璣語唾自然流,金玉詞源即便有,玲瓏肺腑天生就。風月情、忒慣熟,姓名香、四大神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

朱有A,號誠齋,又號錦窠老人、全陽道人、老狂生、全陽子、全陽老人。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長子,襲封周王,世稱周憲王。

朱有A擅長雜劇創作,他的雜劇奔放自如,別辟天地。他的散曲集合成《誠齋樂府》。朱有A對妓女、樂戶頗為熟悉,因此寫來往往比較生動逼真、細膩雅緻,自然一種動人的味道。

朱有A散曲存有小令264首,套數35首。這些作品多是「吟詠情懷,嘲弄風月」,基本上可分為吟詠個人情性、勸誡醒世兩大類。前者如《清江引•題隱居》3首,主要抒發對閑適、恬淡隱居生活的一種嚮往。

他的《快活羊•題漁樵耕牧圖樂府》4篇,則通過對4幅圖中漁人、樵人、耕人、牧人生活的描寫,揭示了他們快活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村野生活的嚮往之情,如寫漁人道:

小小船兒棹滄波,其實的快活快活。打得魚來笑呵呵。醉了和衣卧,醒後推篷坐。誰似我。

寫樵人生活道:

挑月穿雲入煙蘿,其實的快活快活。山徑歸來唱樵歌,困拂蒼苔卧,閑對清泉坐。誰似我。

朱有A的一些描寫山水的小令,也是借山水來寄寓對與世無爭的歸隱生活的憧憬,如《天凈沙•詠山水小景》9首,對山水小景只是白描,毫無精雕細刻,重在抒發作者的歸隱情思,第一首直接化用了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語句:「青山一抹殘霞,丹楓幾樹寒鴉。古澗秋風颯颯。夕陽西下,小橋流水人家。」

朱有A的醒世勸誡之作,多是從當時富貴子弟吟風弄月,漂盪任性的現實出發,提出勸誡,奉告他們應該戒此行跡,如《南曲柳搖金•戒漂盪》道:

風情休話,風流莫誇,打鼓弄琵琶。意薄似風中絮,情空如眼內花,都是些虛脾煙月,耽擱了好生涯。想湯瓶是紙,如何煮茶。煨他莫再,莫再煨他,再莫煨他。休等叫街時罷。

「叫街」即為行乞。曲中揭露深刻,勸告有力。朱有A模仿元人張可久、張鳴善、劉庭信諸人的《詠風月擔兒樂府》,作《柳營曲•詠風月擔兒》23篇,旨在懲戒漂盪子弟。

他還仿劉庭信的風流體樂府,作《醉鄉詞》20篇,戲題的漂盪之人包括風流老兒、風流秀才、風流縣宰、風流小僧、風流道姑等20類人。這些戲題之作,包括的人物群體之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朱有A的套數多用[南呂•一枝花],曲詞清新流麗,內容上多為吟詠性情之作。除了這幾位散曲作家外,這一時期的北曲作家們,還有丁野夫、唐以初等,他們的散曲也有一定的可借鑒之處。丁野夫,西域人。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記載:「故元西監生。羨錢塘山水之勝,因而家焉。動作有文,有冠濟楚。善丹青小景,皆取詩意。套數小令極多。」遺憾的是作品沒有保存下來。

唐以初,名復,京口人,號冰壺道人。史料稱:「以後住金陵,吟卜詩,曉音律。」

散曲有《普天樂徐都相書堂》一首:「伯牙琴,王維畫,文章公子,宰相人家,聯一篇感興詩,說幾句知音話。」及《紅綉鞋》四首見於《樂府群珠》。

❸ 請問明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是誰

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劇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二十一歲時中舉。由於不肯依附權貴,雖博學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後歷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朝政,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於泰州學派的主要人物羅汝芳,受到了反正統宋學思想的熏陶。在南京為官時,又受到李贄、達觀等人反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加上他對當時腐敗社會的深刻認識,使他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這也是他的文學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民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棘郵草》。二卷。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面認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市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籌建湯顯祖紀念館,一九九五年,佔地二百畝的湯顯祖紀念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❹ 元雜劇中成就最高的是哪部作品

王季思、黃秉澤《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王實甫》:王實甫以他的傑出雜劇《西廂記》 耀中國古代劇壇。在元代堪與關漢卿比肩;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可同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羅貫中、施耐庵、湯顯祖、曹雪芹等並列
明·賈仲明《凌波仙》: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飆飆排劍戟。翠紅鄉,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我剛考完令人深惡痛絕的古代文學史。
西廂記 確實是最高成就

❺ 分別說明明代前期、後期雜劇與傳奇的發展情況!求解

明代初期:明代主要有兩種戲劇樣式:一是由元雜劇發展而來的明雜劇,一是由南曲戲文發展而來的明傳奇。相對於蔚為主流的明傳奇而言,明雜劇的創作雖然有緩慢發展,但在總體上呈現出衰落的趨勢。明初雜劇是元代後期雜劇創作的餘波,同時由於此時的作者已逐漸由民間藝人和下層文人變為官僚貴族,這就促使雜劇創作從平民化走向宮廷化、貴族化。題材較為狹窄,內容貧弱蒼白,倫理教化、歌功頌德與神仙道化等劇目在此期的創作中占據主流,顯示出脫離現實的思想傾向,但在藝術形式上有所革新,開始突破元雜劇的體制規范並趨向雅化。

明代中後期雜劇: 相對於初期的較為平淡,明代中後期的雜劇進入鼎盛時期,並實現了雜劇創作的轉型。就創作主體而言,這時的雜劇創作逐漸由宮廷派作家轉入文人士大夫手中,他們或以布衣終其一生,或歷經宦海沉浮,往往藉助雜劇創作來排遣郁悶、宣洩情懷,雜劇成為他們抒情寫意的工具,故此期的雜劇創作體現出強烈的文人化、抒情化特色。就思想內容而明代中後期雜劇言,較之初期的粉飾太平、宣揚教化,此期的雜劇創作題材不斷拓展,思想漸次深化,抒寫文人憤懣不平的抒情、宣洩情懷,雜劇成為他們抒情寫意的工具,故此期的雜劇創作體現出強烈的文人化、抒情化特色。

❻ 明清戲曲哪些主要成就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社會進入它的晚期。商業經濟相對發達,社會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後士大夫階層追求享樂社會思潮的興起,戲曲獲得了更為便利的生存發展條件。

戲曲與民眾生活的緊密結合,造成各類戲曲文物的大量出現。明清時期戲曲文物與宋元顯著有別的特點是:宋元戲曲文物大多與墓葬結合,保存於地下,作為陪葬品或冥世生活環境的裝飾而出現。明清則大多與人民生活結合,傳存於地上,作為世俗生活的裝飾品而出現。當我們看到遍布全國各地民間的明清屋舍中鑲飾的眾多華麗而精美的戲曲磚雕、木雕、石刻、壁畫,看到大量平素用於生活裝飾的明清瓷器、年畫、剪紙、織綉、泥塑里的戲曲內容,我們不是深刻感受到了戲曲對於社會生活滲透力之強嗎?

❼ 明代戲曲的雜劇

嘉靖以後的雜劇創作出現一些新特點。元代以來,雜劇本用北曲,故又稱北曲雜劇,這時候卻出現了南曲雜劇。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嘉、隆間,度曲知音者有松江何元朗,蓄家僮習唱,一時優人俱避舍。以所唱俱北詞,尚得金、元遺風。余幼時猶見老樂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弦索,今絕響矣。……近日沈吏部所訂《南九宮譜》盛行,而《北九宮譜》反無人問,亦無人知矣。」並說:「今南腔北曲,瓦缶亂鳴,此名『北南』,非北曲也。只如時所爭尚者《望蒲東》一套,其引子,望字北音作旺,葉字北音作夜,急字北音作紀,疊字北音作爹,今之學者頗能談之。但一啟口,便成南腔……。奈何強名曰北?」這說明,一方面北曲至萬曆年間已成絕響,另一方面雜劇在音律上已出現南北混合的現象。明代雜劇的蛻變,使得純粹的雜劇北曲變而為由南曲寫成的或者是南北合套的南雜劇。這時候的雜劇在形式上也逐漸擺脫元雜劇的規范束縛,折數可多至五折以上,也可以只有一折。有的劇雖然保留四折形式,實際上卻是分寫四個故事。這一形式變革,促進大量短劇出現。此類短劇,多數不太講究戲劇沖突,不宜劇場搬演,而成為一種抒情小品。 這時期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楊慎的《太和記》(一說許潮作),李開先的《園林午夢》,汪道昆的《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徐渭的《四聲猿》,梁辰魚的《紅線女》、 《紅綃》,王衡的《郁輪袍》、 《真傀儡》,許潮的《蘭亭會》、《赤壁游》,徐復祚的《一文錢》,陳與郊的《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葉憲祖的《罵座記》等。徐渭的《四聲猿》包括《狂鼓吏》、《玉禪師》和《雌木蘭》、《女狀元》四個短劇,除《玉禪師》外,其他三個作品都洋溢著狂傲的反抗精神。明人對它們評價有分歧,王驥德以徐渭的學生身份稱贊《四聲猿》是「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沈德符卻說,「……然以詞家三尺律之,猶河、漢也」。這兩種批評都有過分處。徐復祚是江蘇常熟人,著有傳奇三種,他的《一文錢》雜劇共六折,刻畫守財奴盧至的慳吝性格相當深刻。王衡是江蘇太倉人,共寫雜劇五種,其中《真傀儡》一劇寫杜衍致仕之後,觀傀儡戲於市井間,受人凌辱而無忤,後來被宣召,竟假傀儡衣冠受命,描繪世態,諷刺朝廷,入木三分。
關於明雜劇的統計,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著錄523種,其中有姓名可考者349種,無名氏作品174種。

❽ 明雜劇的一部經典是啥

《四聲猿》包括《狂鼓史》一折、《玉禪師》二折、《雌木蘭》二折、《女狀元》五折,

❾ 明代雜劇形式上有何革新

你好,明代主要有兩種戲劇樣式:一是由元雜劇發展而來的明雜劇,一是由南曲戲文發展而來的明傳奇。相對於蔚為主流的明傳奇而言,明雜劇的創作雖然有緩慢發展,但在總體上呈現出衰落的趨勢。明初雜劇是元代後期雜劇創作的餘波,同時由於此時的作者已逐漸由民間藝人和下層文人變為官僚貴族,這就促使雜劇創作從平民化走向宮廷化、貴族化。題材較為狹窄,內容貧弱蒼白,倫理教化、歌功頌德與神仙道化等劇目在此期的創作中占據主流,顯示出脫離現實的思想傾向,但在藝術形式上有所革新,開始突破元雜劇的體制規范並趨向雅化。如打破一本四折和一人主唱的慣例,採用對唱、合唱、輪唱等形式,甚至運用南北合套的體制,促進了雜劇自身的藝術更新。雜劇語言質朴本色,音律諧和優美,比較適合舞台演出。

❿ 明代雜劇最高成就

明代雜劇最高成就《牡丹亭》
該劇標志著明代傳奇發展的最高峰。《牡丹亭還魂記》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使其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閱讀全文

與明雜劇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