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國防建設取得的新成就
1、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國特色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
2、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和回革命答化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3、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4、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5、國防法規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❷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主要成就
1、國防後備力量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優良作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從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明確提出「精乾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是建設現代化國防的必由之路」這一基本指導方針之後,作為一支偉大戰略力量的我國國防後備力量,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並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各級地方黨政領導關心後備力量建設,各級軍事機關狠抓後備力量建設,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後備力量建設的可喜局面。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革,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2、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國防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懷和領導下。
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先進,建立起了包括電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科研實驗生產體系。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為現代化建設和切實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3、第三,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法規體系
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建設國家,如何建設國家軍事,都沒有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聯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兵組織暫行條例》,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同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薪金制、軍銜制和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人民解放軍的一些規章,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是總結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經驗制定的外,其他基本是照搬或參照蘇聯紅軍的一些軍事規章。
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軍事建設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編寫制定自己的條令、規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軍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
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
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為龍頭,15部專門規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81件軍事法規、88件軍事行政法規、3000多件軍事規章的法體系。
4、第四,全面展開了軍事人才隊伍建設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隊伍中除有極少量知識分子和懂技術的幹部外,總體文化素質很低。據1951年底調查統計,全軍部隊戰士的文化程度,初小以下者約佔80%,其中識500字以下者佔30%左右;幹部中不及高小程度者約佔68%,其中初小以下者佔30%左右。
這與建設現代化、正規化強大國防軍的任務要求不相適應。1952年6月至1953年5月,全軍進行一年速成文化教育,部隊文化水平發生明顯變化,一大批文盲、半文盲語文達到高小畢業程度,初小以下文化程度者已從1951年的67.4%下降到30.2%,初小畢業以上者由16.4%上升到42.1%。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全軍即逐漸建立了正規的各級各類軍事指揮院校和專業軍事技術學校,培養軍事指揮和專業軍事技術幹部。改革開放後,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此後軍隊各級領導班子的歷次調整,嚴格按「四化」要求選配幹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依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養軍隊幹部制度。
21世紀以來,中央軍委和總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措施大力加強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五支隊伍」為重點,造就大批適應信息化建設、勝任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今天,人民解放軍各級領導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專程度以上,碩士、博士學位的領導幹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五支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同時,採取措施鼓勵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入伍當戰士。
5、國防法規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國防法規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的基本法律依據,是調整國防領域中各種關系,堅持依法治軍,全面提高部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也是做好戰爭准備,贏得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
幾十年來,新中國的國防法規建設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顯著成效,其范圍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從已經頒發的國防法規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一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發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等;
二是由國務院、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行政法規,如《國防交通條例》、《徵兵工作條例》等;
三是由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法規,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等;
四是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的軍事規章,如海軍頒發的《艦艇條例》、空軍頒發的《飛行條例》等;
五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關於加強人武部建設意見》、《國防教育條例》等。
❸ 我國國防的主要成就
1、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人民海軍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航母。
5、中國最大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升空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升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是中國為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 ,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
❹ 中國國防建設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
國防成就
1,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國特色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
2,展示中國國防
3,中國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是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9日的命令,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機關。
國家的中央軍委設立後,中共中央軍委同時存在,為避免機構重疊,中共中央決定,國家軍委與黨的軍委是「一個機構,兩個牌子」,其組成人員完全相同,而且全體軍委委員都由共產黨員擔任。
4,黨的中央軍委與國家中央軍委並存,同時向中央和全國人大及人大常委會負責。這種領導體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惟一的執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
5,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建設有了突破性的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在毛澤東關於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的戰略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引下,不斷向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邁進。
6,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7,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8,國防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4)張家口國防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四種類型
1,擴張型。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權主義,侵略、顛覆和滲透他國。
2,自衛型。主要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支持,防止外敵入侵,維護本國安全。我國堅持和平自主的防衛原則,永不擴張,也不容別國侵犯我國一寸土地。
3,聯盟型。以結盟形式,聯合他國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為擴張和自衛型,還可分為一元和多元聯盟,前者有一個大國做盟主。
4,中立型。中小發達國家嚴守和平中立的田防政策,制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子民的防禦體系。如瑞士。
中國屬於積極防禦自衛型的國防。
國際形勢日漸緩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橫行。居安思危,我國既要加速發展,也要確保安全。「國富」「兵強」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兩大支柱。
❺ 列舉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國防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1、成功發射了兩彈一星
2、中程、遠程、洲際導彈研製
3、電子、激光在軍事上的應用
4、新型飛行器的研發
5、航母下水
6、航天技術發展。都為國防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❻ 概括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國防建設取得的成就
1、2018-06-22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和西安兩地開展試飛。102架機於7點13分在上海浦東起飛,空中飛行1小時34分鍾;101架機於11點5分在西安閻良起飛,空中飛行3小時10分鍾。兩架飛機完成了部分操穩試驗和系統檢查。
2、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在中共中央統一領導下,經過一大批科技人員、幹部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1955年,中央指定陳雲、聶榮臻、薄一波負責籌建核工業。
1959年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一任務。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專門領導機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試爆成功,其爆炸威力,相當於美國當年投到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150多倍。震驚世界的蘑菇雲異常炫目耀眼。氫彈的爆炸成功,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又一個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4、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順利送入太空軌道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衛星重173 千克,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68.44度的橢圓軌道。它測量了衛星工程參數和空間環境,並進行了軌道測控和《東方紅》樂曲的播送。
5、「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構成
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潛艇部隊和戰略轟炸機部隊組成的核力量。三種戰略核力量配合運用可增強戰略核打擊能力與核威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