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十二五成果展前言

十二五成果展前言

發布時間:2021-04-16 08:20:39

❶ 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是什麼

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規劃中有關指導思想、主題、主線的原文: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❷ 十一五的輝煌成就以及十二五的展望

回顧「十一五」成就,展望「十二五」規劃過去的五年,極不平凡。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從明年開始,我們將進入「十二五」時期。「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
本報從今天起,開辟《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專欄,突出報道「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經驗,以及「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思路、重點。

五年一個刻度,中國躍上新的台階;五年一個單元,中國站在新的起點。此時此刻,國內外眾多探詢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下一個五年,中國的面貌會有何樣的改變?人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為完成這些改變、達成這些變化,中國又將作出什麼部署和調整?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的中國勾勒出一幅科學發展、國強民富的路線圖。
一個主題:科學發展
——「一個巨變、四個不變」,是判斷中國走向的邏輯起點,也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代背景
10月23日,在韓國慶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達成協議,超過6%的投票權將從歐洲發達國家轉向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金磚四國晉升十個股東行列,中國的份額升至第三位。國際輿論評價說,這是一次歷史性大改革,股權結構的變化預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前不久,一場規模不大的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歷史與現實不期而遇,讓人心生感慨。
中國已經今非昔比。新中國成立60多年,大致以5年為一個刻度,中國不斷躍上新台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面貌天翻地覆。
即將過去的「十一五」,同樣是一個濃墨重彩的「歷史單元」。
縱向看,這是中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抗擊頻仍的重大自然災害,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從2006年到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又實現了10.6%的增長。
橫向看,這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的五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在世界率先實現回升向好,經濟總量繼超過德國之後,今年有望超過日本,坐三望二。中國「體量」舉足輕重,中國「動向」舉世矚目。
這個時候,關於中國的未來走向,國內外有各種各樣的議論和估量。有人說,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有人問,國際形勢復雜多變,21世紀頭20年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是否還成立?
中國的方位到底在哪裡?這是一個重大的認識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
「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作出堅定的回答。
這份堅定,源自對天下大勢的清醒判斷。經過幾十年飛速發展,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沒有變。同時,國內外環境總體上有利於發展,中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態勢沒有變。這「一個巨變、四個不變」,是判斷中國走向的邏輯起點,也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代背景。
「一個巨變」告訴我們,經過改革開放的探索和實踐,中國找到了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今後還要沿著這條道路堅定地走下去。
「四個不變」催促我們,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總開關」,必須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奮發有為。
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振興來說,機遇並不常有,機遇來之不易,機遇稍縱即逝。21世紀的頭一個10年,我們抓住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21世紀第二個10年是前10年戰略機遇期的直接延續。第二個10年,中國將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國際地位也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雙重歷史使命,註定中國要發展,中國要大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這些年來,一輪輪經濟的過熱與過冷,一次次自然的施威與重創,考驗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中華民族的承受能力,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質與量、快與好、物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調整前進的航向。
人們不會忘記,2003年在抗擊非典疫情等一系列事件之後,中國上下對於發展問題的思考。就在那一年,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讓人們對發展這個時代課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此後的幾年,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不斷深化,內涵不斷豐富。
2005年,「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2007年,科學發展觀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此後,按照十七大的戰略部署,從2008年9月到今年2月底,全黨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科學發展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來,標志著對中國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升華。
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到「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從「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規劃對「十二五」的目標設計、戰略部署,貫穿著科學發展理念。
一個主線:轉變方式
——繼30多年前的歷史性轉折後,再一次作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抉擇,由此開啟由大國通向強國的大門
在當代中國,5年這個時間刻度似乎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習慣用5年來丈量既往,用5年來謀劃未來。於是,5年便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單元」,成為衡量共和國發展與進步的標尺。
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毛澤東曾急切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54年後,「十一五」行將結束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大飛機的研製取得重大進展,翱翔藍天為時不遠。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顯示,全世界大概500種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產量的「世界第一」屬於中國。
放在以往,這樣的消息肯定會讓人熱血沸騰,而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後,當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日益凸現出來,中國人開始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冷靜、審慎地看待這些「世界第一」。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當經濟總量有望躍居世界第二的消息傳出,與國際輿論鋪天蓋地的熱議相反,中國的反映相當低調。在例行的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的經濟總量看上去較大,但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外交政策不會因為GDP的增長改變。
這不是故作低調,而是實話實說。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分析,在日本的GDP構成中,個人消費占近六成,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進出口拉動。日本近六成出口為高附加值產品,而中國出口產品相當部分是加工貿易,「設計和利潤留在歐美日,意義有限的GDP和能耗留在中國」。
高速奔跑了30多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國家現代化「賽程過半」。同時,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消費嚴重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發展方式面臨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發展方式的弊端更是暴露無遺,而發達國家意圖在「後危機時代」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戰略布局,向中國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就不能從大國變為強國,也就很難走完現代化的「後半程」。
近年來,從 「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2009年底經濟工作會議作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的重要判斷,黨中央不斷發出「加快轉變」的號令。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十二五」規劃建議又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
擴大內需提升到戰略位置;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用一個專門章節部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細讀規劃建議,會發現「轉變」的主線「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變革,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對此,規劃建議作出了全面部署: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是一個由導向機制、協調機制、實現機制、操作機制和動力機制所構成的系統工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30多年前,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由此演繹出一段世界發展史上罕見的時代傳奇。今天,面對現代化之路上的又一個十字路口,中國堅定地選擇轉變發展方式,站在新的台階上開啟了由大國通向強國的大門。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說,這一轉變有可能繼中國30多年前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再一次讓中國的發展釋放出更大的活力,影響將遠遠超過5年的范圍。
一個重點:改善民生
——順應人民新期待,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強國」與「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進
再大的數字除以十三億,也會變成一個很小的數目;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也會變成很大的難題。簡單的數學計算,對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國情作出了透徹的解答。
一組數據擺在面前: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總量達到1.33萬億美元,當季超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尚不及日本的1/10;人均收入約36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證明,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門檻後,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一方面,國家財富和國民財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更高需求,經濟發展空間尚大。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製度,就有可能陷入增長乏力、矛盾激化的「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阻滯現代化進程。
一個事實無法迴避: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空前躍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與此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建設相對滯後,社會問題明顯增多,「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正視問題方能找到應對之策。近年來,民生問題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建設步伐加快,民生改善收效明顯。「十一五」期間,農業稅徹底取消,幾千年來農民交納「皇糧國稅」成為歷史;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全面實行;全國23%的縣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一項項惠民政策的出台,一個個民生工程的實施,以及汶川、玉樹等一次次天塌地陷中的不拋棄、不放棄,讓「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等等帶著溫度的詞彙,烙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規劃建議強調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兩個「更加註重」,與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一起,闡釋了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表明社會事業和問題民生將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通過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也要通過收入分配製度的調整把「蛋糕」切好。規劃建議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一個國家財富分配的方式,不僅關系經濟發展,而且關系社會公平正義。收入分配製度的調整,將是一個復雜的利益博弈和社會變革的過程,既要量力而行,也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盡力而為。規劃建議強調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讓人民創造的財富更好地為人民造福,讓人民賦予的權力更多地為人民謀利。
「這是一個民生色彩最濃重的五年規劃」,「『十二五』時期,中國將走向『民富時代』」……五中全會後,「轉變方式」、「關注民生」、「從『國富』到『民富』」等詞語頻頻出現在眾多外國媒體上,成為觀察中國走向的關鍵詞。
實際上,「國強」與「民富」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細讀規劃建議,人們發現,科學發展的理念浸潤其中,對「國強」與「民富」的追求交融在一起。擴大內需戰略中,突出了「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一方面是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又是為了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中,重點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同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公共服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同時又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在制度上保障農民工權益……透過規劃建議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到了「物」,更看到了「人」,看到了物與人的有機統一、「國強」與「民富」的內在一致。
因此,「十二五」規劃將是一個「強國」的規劃,也是一個「富民」的規劃,「強國」與「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進。
說到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將國強民富的使命擔在肩上,把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正是由於政黨信念與國家發展、人民命運高度統一,億萬中華兒女始終跟定共產黨,與祖國風雨同舟、休戚與共。也正因為如此,國強民富始終是當代中國的時代強音,並將穿越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當下,一段新的征程正拉開帷幕。
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這三個時間節點疊加在一起,分明讓人感到天地轉、時光迫、只爭朝夕。
「十二五」是關鍵時期,也是攻堅時期。五年以後,再度回眸,綜合國力必將躍上一個更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必將得到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打下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礎……
一個個光輝燦爛的前景在向我們招手。一道道考題,等著我們回答。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
○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已提前實現

○ 我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2009年以來,12個區域規劃先後上升到國家層面;中西部和東北的經濟增速一舉超過東部,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在縮小

○ 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10.2%和8.3%

從「十五」邁進「十一五」的門檻時,我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更對發展的道路充滿期待。因為,我們站在了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五年。走過五年,我們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履更加堅定

以調結構為主攻方向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安世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調結構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調整三次產業結構。遵循產業演進規律,大力發展和提升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使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這不僅是實現經濟發展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的必然選擇,而且有利於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大力調整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其中,應重點推進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降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所佔比重,並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使其大幅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推動製造業企業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發展,擺脫以往過多依靠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努力以較低的投入帶來較大的產出。在第三產業,應在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的同時,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帶動力強和增值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重要的戰略性服務業,如現代物流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等。在第一產業,應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推動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傳統分散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
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經濟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應優先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欠發達地區應根據本地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等,既重視對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有效承接,又重視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及適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等。特別需要重視的是,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絕不是簡單的產業復制,更不能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遷移,而是在轉移中進行適應性改造、在承接中實現發展水平提升。
加快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應在規模經濟特徵明顯的產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道路,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競爭格局,避免重復投資、過度競爭。應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改變過多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物質資源消耗進行低水平競爭的局面,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創造條件,逐步從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向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並重進而向主要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從主要生產初加工產品向主要生產深加工產品轉變,從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向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同時,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推動從一般產品結構向品牌產品結構演進。
引導消費結構調整。近年來,我國居民以住房、家用轎車、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教育、保險、醫療、文化、家政等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這是居民消費結構演進升級的體現,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將日益增強。因此,應密切關注居民需求的新變化,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適應消費需求結構的新變化。同時,重視研究中低收入消費者的需求,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延長傳統產業生命周期。調整消費結構,必須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特別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控制物價不合理上漲,促進居民持續增收;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優化居民消費結構,帶動產業結構演進升級,引導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調整對外經濟結構。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新變化,需要我國積極調整對外經濟結構,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進一步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在繼續鞏固和發展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市場,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實施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應該看到,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圍繞發展低碳經濟展開的國際競爭會進一步加劇。我國應通過技術創新特別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培育低碳產品品牌,以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新變化,並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國際論壇:不為干擾所惑
人民日報10月27日刊發署名「鄭青原」《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一文,這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文章回答了幹部群眾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種種關切,闡發了我國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所遵循的原則,讀後使人豁然開朗。在這樣一個關乎百姓福祉、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不為干擾所惑,至關重要。
鄭青原文章以大量的事實縷述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從領導體制到行政管理體制,從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到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親歷並切身感受到的。我們不應該忘記,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恰恰是從政治體制改革開始的。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實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可以說,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全面推進。任何對中國不抱偏見的人都會看到,今天的中國,民意表達渠道更加通暢,決策機制更加科學民主,行政管理體制更加規范,和幾十年前相比,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多方面實質性的進步。
然而我們也看到,這些年來,圍繞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一些人糾纏不斷。中國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包括自然災害,總會被借題發揮,否定中國的政治體制,否定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些善良的人們往往被種種「民主政治」的漂亮字眼所迷惑,但一件件匪夷所思的指責使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真正關心中國政治發展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什麼別的人。中國的政治進步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某些人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不願看也不想看。在他們那裡,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團結穩定、快速發展的中國不符合他們的心思和他們的利益。只要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繼續向前推進,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繼續提升,這樣的干擾就不會停止。
對中國的政治發展,不少人善意地提出意見建議甚至批評,我們會擇善而從。但對那種別有用心的雜音和噪音,我們絕不會為其所惑。正如鄭青原文章所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全面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樣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某些人所期望的「改革」是完全不同的。鄭青原文章鮮明地提出了我們的主張,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二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改革就會走上邪路;沒有積極穩妥的推進,就會付出不必要的代價,毀掉來之不易的團結穩定、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無法實現國家振興。
我們從來沒有否認我國的政治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但是縱看歷史,橫看現實,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中國實行什麼樣的制度、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取決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也必須符合中國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國家復興戰略。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循序漸進、扎實推進的方針。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根本體現和堅定信念。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某些人還會挑起種種事端,不斷打出各種「民主政治」牌,「忽悠」中國百姓,詆毀中國政府。但不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會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❸ 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前言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對於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本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明我國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十二五」時期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❹ 為什麼說十二五的成果是豐碩的

先看整體發展。「十二五」期間,整個世界都處在後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裹足不前。這期間,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都在1%左右徘徊,而新興經濟體則大都交出3%的成績單。在大環境低迷不振的背景下,我國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讓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讓產業逐步轉型換代,把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的要素持續優化。就在上半年,我國依然保持了7%的增長速度。簡單的數據最有說服力,它表明中國經濟依然是支撐世界前行的重要「推進器」。
7%的增長速度,是通過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還以前倚重投資有所不同。從結構上看,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服務業後來居上,這證明國內經濟調整成效明顯。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包括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使得糧食十一連增,這些,都是「十二五」期間,通過經濟發展的共振反饋下取得的扎實進步。
「十二五」期間,中國這個製造大國地位日趨鞏固。不僅從2010年起就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更是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占據了220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位的鰲頭。設施方面,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G網路規模、互聯網用戶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位。這些,不僅提升了國民生活的幸福度,更有了國家實力發展的底氣。
中國製造和基礎建設在「十二五」期間有了長足進步。這種進步,不僅限於國內,更多的則是「走出去」的節奏。從我國領導人扮演「國家推銷員」的角色就可以看出,高鐵、核電、交通等,都已成了國家名片。而伴隨著製造、基建的硬體加強,諸如金融、貿易等軟體服務業水漲船高。「十二五」期間,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自2013年起穩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位,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自2012年起穩居世界第三位。同時,人民幣在法蘭克福、倫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完成離岸交易。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
「十二五」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較大改善。為把改革紅利惠及全體人民,國家將財政用於民生的比例穩定在70%以上,並在不斷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這其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快於GDP增速、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民生保障體系,多措並舉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中國民生的密網也由此編織而成。
在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等方面,在「十二五」期間內都完成了倍增器和推進器的歷史功用。同時,政府主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蓬勃發展,互聯網經濟風生水起,簡政放權的改革釋放了更多市場活力。

❺ 急求一篇以「青年展風采 建功十二五」為主題的演講稿。

展青春風采 抒愛國情懷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展青春風采 , 抒愛國情懷》
五月的春風情深意濃,紅色的五月飄香四溢,和著春潮,伴著夏韻,在緬懷先烈繼往開來的季節里,我們迎來了「五四」青年節。90後的我們不忘昨天那段輝煌的歷史,謹記今天為青春許下神聖的諾言,繪制明天輝煌的青春人生。是啊,不忘歷史,把握現在,面對未來方可展青春風采。誠信感恩,立志勤奮,德智雙馨,才是抒愛國情懷。
展青春風采 , 抒愛國情懷。是告誡青春的我們,不能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不能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能因為無知而無為,更不能因為無志而無謂;青春展風采,愛國抒情懷。是賦予我們的青春,應呈生命之真諦,展生活之美好,現人生之風采。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的古訓督促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是如此的寶貴,我們應倍加珍惜。今天,讓我們為青春許下諾言,明天讓我們為祖國奉獻精彩。
許下諾言奉獻精彩,讓我久久不忘鄒越老師精彩的演講,他的至理演講讓我懂得,一個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愛自已的中學生,才是胸懷大志,有抱負有志氣的時代青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我們為青春承諾:我們用真誠和熱情,用辛勤和汗水,用才華和誠信,為青春增光,為青春喝彩。校園橄欖綠中,我們花季有雨,學子桃花源里,我們青春無悔。

今天,我們進入新時代,振興中華的責任,已經落到我們的肩上,「五四」火炬已經光榮的傳到我們手中。是啊,蹬高方能望遠,博彩更需眾長。作為跨世紀的中學生,用科學知識來武裝自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用遠大理想來鞭策自己是我們步入新時代的前提。展青春風采,抒愛國情懷是我們心靈深處的吶喊。
同學們,讓我們以青春的名義許下諾言:展青春風采,抒愛國情懷。校園橄欖綠中,我們花季有雨,學子桃花源里,我們青春無悔。

❻ 期間我國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輝煌成就「十二五」

經濟平復穩發展,經濟制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❼ 十二五期間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經濟平穩發來展,經濟結構戰源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❽ 「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的前言

本規劃總結了「十一五」時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未來五年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並依據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新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要措施。本規劃是「十二五」時期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的行動綱領,是制定中小企業規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編制。

❾ 列舉十二五年期間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

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奮力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專局面,經濟社會發屬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台階。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穩定增長。

閱讀全文

與十二五成果展前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