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交會每年在哪舉行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每年在深圳舉行。
高交會由多家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深圳市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中心承辦,每年的11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舉行。
2019年11月13日—17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主題為「共建活力灣區,攜手開放創新」。
2020年11月11日上午,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本次交易會以「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
(1)中國國際高新科技成果交易會發展成為擴展閱讀: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以「國家級、國際性、高水平、大規模、講實效、專業化、不落幕」的鮮明特色,搭建起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高端平台。
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當今世界競爭發展的焦點。中國政府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節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高交會作為國家級、國際性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將著力開發和整合中國國內外的技術、產品、信息、資金、人才等各種要素資源,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中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為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
展會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其中既包括了參展商和觀眾直接參展的費用所帶來的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一個展會的舉行可以為相關的行業,如交通、酒店、旅遊、娛樂、物流、通訊等行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高交會的舉行,參展商和觀眾雲集深圳,給深圳的相關行業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增加深圳居民的就業機會。
B. 2008年深圳高交會開會時間
時間:2008年10月12日—17日
地點:深圳會展中心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首次舉辦,每年10月12日—17日在中國深圳舉辦。由國家商務部、科學技術部、信息產業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事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學院、工程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高交會經過九年的發展完善,已成為中國在世界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展覽盛會,以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易為主要特色,擁有強大的影響力與品牌效應。每屆高交會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高新技術行業精英在內的數十萬高層次專業觀眾參展、參觀、來訪。
今年的第十屆高交會將對『推進開放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創建和諧社會』顯示三大主題!」並將組織多種主題展覽以及世界科技與經濟論談、部長論壇、全球CEO論壇、專業技術論海外上市系列活動。在展覽的同時組織了業內專家、主管部門的權威人士進行不同的專題研討、加大對國際知名企業、外國部長、跨國公司CEO、著名投資機構高層的的邀請力度。
每年高交會均有來自國內外數百家媒體的千名記者宣傳報道高交會或親臨現場采訪。通過網站、電視、報刊等多種媒體進行宣傳。第九屆高交會共有104個代表團,3464個參展商和1896家投資商參加了展示、交易、洽談。國外2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中國內地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26所高校及港澳台地區組團參展。據北京零點公司的現場調查,展覽期間共接待53萬觀眾,其中83%為專業觀眾,國外觀眾佔一成,半數以上觀眾有本科以上學歷。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對高交會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普遍高,八成參加過第八屆高交會的客戶參加了第九屆高交會,在第九屆高交會上,逾九成參展商和專業觀眾表示可能參加2008年第十屆高交會。
信息技術與產品展(CHTF/ComNet,簡稱「高交會IT展」)經過九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IT業展覽會,是海內外IT業者產品展示與技術交流的最佳商務平台,重點介紹計算機通訊、軟體網路、安防智能等最新的解決方案、產品、技術和服務,廣泛邀請大量業內具影響力的決策者、采購者、專家參觀,力求使展商取得最佳的參展效果。2004年底,高交會IT展獲得國際展覽業協會(簡稱「UFI」)的權威認證,率先成為國內通過此項認證的IT行業展覽會。青島海爾、海信、四川長虹、九洲電子、深圳華為、中興、創唯、康佳、同洲電子、國微電子、深圳力合、深圳研祥智能、研華工控、達實智能、深圳聯嘉祥電纜、愛迪爾指紋、創唯群欣、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深圳捷順科技、深圳來邦電子、深圳豪恩實業、聯想、長城、騰訊、清華同方、神舟電腦、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精英、威盛、金碟、德賽集團、TCL、惠州寶豐AT、阿里巴巴、NEC、甲骨文、松下、西門子、佳能、杜邦、富士康、日立、明基、賽普特、SAP、AMD、住友、等國際國內大公司以及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丹麥等國的數百家IT企業參展。
C. 首界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成套郵票現在值多少錢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2015年11月16-21日
深圳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 深圳市人民政府
合作單位:廣東電子商會, 深圳市星宇展覽策劃有限公司
展會搭建商:畢加展覽
D. 2015年世界信息科技最新發展成就
【一】、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製與交付,衛星有望先於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台,並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該項目啟動於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
專家們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製,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鐧」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
話說這玩意有多先進,樓主也不是很了解,總之就一句話,「不明覺厲」啊,今兒高興,中午來一杯!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或將先於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
如今,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二】、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國際首次美軍試驗艦載激光武器(資料圖)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正在研製的10PW(千萬億瓦,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實現了1PW激光脈沖輸出,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關,驗證了啁啾脈沖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沖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據介紹,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變、核醫學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是國際激光科技競爭前沿之一,多個國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研究計劃。
恩...話說這玩意簡單點說可以在0.001秒內可能時間更短,就可以讓擊中的物體直接氣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厲害有木有...我們申明,這項科技絕對是民用不會應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圖為直徑7米的360度雙圓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三個機器人的勁歌熱舞中,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拉開了帷幕。
劉若鵬博士介紹了「光啟」從做超材料起步到雲計算、大數據再到近太空開發的研究,目標其實就是改變未來人類的生存條件。劉若鵬說,近太空(臨近空間)是指離地30公里—800公里這層空間,低於衛星軌道,高於戰斗機飛行高度,氣流溫度都比較穩定,無論科研還是國防都十分重要,各國都去開發,還沒有真正成功,但光啟去年已經成功進行了臨空飛行器試驗。造價只有衛星的1/10,並打破了WiFi數據傳輸的壁壘;同時,他們還在推進近太空載人旅行項目。
【四】、中國攻克第四代核電核心技術 世界領先水平
圖為主氦風機試驗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HTR-PM)的核心裝備——主氦風機試驗樣機,已於本月初在上海電氣集團鼓風機廠通過業內專家評審和鑒定。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電磁軸承的大功率主氦風機,大量採用了創新技術,無論功率還是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已攻克世界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研發中的主要技術難關。在未來,這一主氦風機將被安裝在位於山東省榮成市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該核電站將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五】、保密神器:中國開建全球最長量子通信干線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光纖量子通信干線——連接北京和上海,光纖距離達到2000公里。
E.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獎屬於什麼級別
2015高交會電子展—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舉辦時間:2015年11月16日~21日,展覽六天版
舉辦地點:深權圳會展中心 (深圳市福田中心區福華三路)
展會規模: 歷時6天,面積10多萬平米,觀眾近50萬人次
主 題:高交會—中國科技第一展
主辦單位:深圳市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中心
推薦搭建商:畢加展覽
F. 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閉幕了嗎
11月21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閉幕。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展會。
本屆高交會還重點關注虛擬增強混合現實、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高交會期間,深圳市光明新區與深圳市經信委簽約,共建石墨烯製造業創新中心示範基地。數據顯示,本屆高交會新產品、新技術,占展覽項目總數的22.4%,不少都是「全球首發首創」,我國在眾多科技創新領域逐步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
G. 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的目的宗旨
西部大開發和中國加入WTO,向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農高會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創造了更好的國際、國內環境。農高會將以創新為動力,充分發揮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平台、農業實用技術推廣輻射平台、涉農項目投資洽談平台、農業信息匯集與擴散平台、農業科技人才交流平台、農產品及農用生產資料交易平台的多功能作用,不斷提升辦會層次和水平,提高國際化程度,在參展參會規模、科技含量、展示效果、交易額度、輻射效應、信息交流、組織服務、影響力和權威性等方面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真正成為"國家主辦,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及產品博覽與交易盛會。
H. 中國現在的高新技術發展的怎麼樣
狠長!!!得耐心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高新科學技術發展成就
(2009年9月1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我國科技事業也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黨和國家始終把科學技術擺在戰略地位,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經過60年的奮斗,我國已經成為科學技術體系較為完備、科技人力資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科學技術大國。60年來科技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60年來科技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的國家之一,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在內的、比較合理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2008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達到1.52%。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2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總量190萬人年,居世界第二位,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是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08年我國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3位,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4位。
四是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工程這一重大科技成就。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是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迅猛發展,2008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是科技惠民成效顯著。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應用、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先後制定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專利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出台了一大批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是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局面。我國已經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9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積極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滿懷強烈的報國之志,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己任,科學求實,勤於探索,勇於創新,拼搏奉獻,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也為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當前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把科學技術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科技工作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興起的重要機遇,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