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居易蘇軾的成就是
1、白居易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
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2、蘇軾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
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1)琵琶行成果擴展閱讀:
一、白居易代表作品介紹
《題岳陽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經過岳陽時留下的作品。
詩人幾經貶謫,不堪流離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寫湖光山色的風景詩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對京城的眷戀之情。
這首詩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寓情於景,把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描繪優美動人的景色時,毫不掩飾地向讀者敞開自己的心扉。
1、全文
岳陽城下水漫漫, 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 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 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 華堂張與貴人看。
2、譯文
岳陽城下的江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獨上高樓倚靠著欄桿眺望。
春天,草木的綠色與遠處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與湖水中的紅波交相輝映,紅波近處,似乎就是國都長安。
岸邊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樹上哭得凄慘,天上的大雁要從這浩渺無邊的湖上橫空飛過還有許多困難。
這個地方風景壯闊美麗,只可畫成畫障,掛在貴富人家的廳堂里供他們欣賞。
二、蘇軾代表作品介紹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
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1、全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2、譯文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在那久遠古戰場的西邊地方,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
四面石亂山高兩岸懸崖如雲,驚濤駭浪猛烈地拍打著對岸,捲起浪花彷彿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麗如圖又如畫,一時間湧出了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喬剛剛嫁給了他作為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執著羽扇頭上著著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灰飛煙滅一樣。
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發斑白。人生如同一場朦朧的夢似的,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居易
㈡ 白居易和蘇軾的成就
白居易的主要成就: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蘇軾的主要成就: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
蘇軾雖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理論,蘇軾認為「欲速則不達「,建議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進人太稅,進言太廣「。由於這些意見和建議遭到變法派的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通判杭州,以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在他為官之處,注意了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熱愛。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約四千餘篇。
他的重大貢獻在於和歐陽修一起建樹了一種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世稱「歐蘇「。
(2)琵琶行成果擴展閱讀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
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
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
蘇軾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庄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志。
其代表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春夜》,《荔枝嘆》等。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詞派,開了一代豪放詞風。
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
㈢ 談談白居易《琵琶行》在當時的現實意義。本篇對音樂的描寫尤為人稱道,請談談其成功之處。
一、現實主義的構思
《琵琶行》在序中說道:「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聞其人,本長安倡女……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這一段點明了寫作的背景,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緣由、經過及結果。從這段文字可以判斷出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琵琶行》所描寫的是當時現實社會中的一幅真實客觀地畫面,詩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人物,事情也是生活中會時常發生的事,而且在當時社會里是可以經常遇到和時常發生的。詩篇中所描寫的兩個人物:一個是輾轉於江湖間而漂淪憔悴的長安妓女;一個是遭讒受貶居江州的朝官——也就是詩人自己,在他們的身世遭遇中卻都體現著十分深刻的社會內容。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的人格受到歧視,婦女的身心遭到摧殘,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妓女,她們成為酒足飯飽後的王公大臣的公開的玩物,她們的青春,她們的容貌是作為一種商品出賣的,年輕美貌的妓女,可能得到一時的寵幸,可是隨著紅顏的銷殘,接著來的就是無情的拋棄,她們的命運是那麼悲慘的握在別人手裡。她們的生活是空虛的,她們的前途是渺茫的,她們一生在精神上忍受著沉重的折磨,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描寫了這樣一個被壓迫,被蹂躪的婦女形象,在切切嘈嘈的琴弦上揭示了她的痛苦的內心世界,寫出了她的不平,激憤和哀怨。封建社會曾經有「自古紅顏多薄命」的話,但這「命」真是她們自己帶來的?玩弄她們的是誰——也許這個可憐的女子在當時還不能明確的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是一個社會問題。「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她的淚珠只是飽含著對自己的青春易逝,紅顏不駐的感嘆和對生活的今不如昔的哀怨,但作為現實主義形象的客觀意義來看,她的身世遭遇卻不能不使讀者聯想到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難道造成她悲慘命運的原因,只能歸結為不駐的紅顏歲月么?一個人為什麼不應該得到純真愛情的安慰,終身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她的空虛,寂寞和無慰,難道不是上層社會對她的玩弄和拋棄的結果?在封建社會,多少年來,多少女子就重復著這樣一條悲慘的命運。琵琶女和一個重利輕感情的商人結合是一個悲劇,而她不可能和那些王公貴族終結連理,是因為在封建社會里除了較為森嚴的等級外,還有家族的利益,恩格斯曾以指出:在封建貴族階級那裡「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采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條件下,關於婚姻問題最後決定權怎麼屬於愛情呢?」①何況琵琶女是一個妓女,地位低下,婚姻問題只能如此而已。而商人在封建社會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下,歷代統治王朝都輕視商人,雖然在經濟是富有,但是社會低下,因此他們的結合不得已而為之。而詩中另一個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他借著對妓女身世遭遇的同情,借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永嘆,而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失意凄苦的心情完全突現和傾瀉出來了。詩人的遭遇,他的寂寞,苦悶和不平,並不僅僅是詩人自己的東西。因為在詩人肩上承擔著的是封建社會里所有被壓迫者的苦難,他的「青衫淚」中所閃現的是壓抑才能,摧殘理想的封建制度的罪惡。詩人的遭遇所體現的是封建社會殘酷的階級壓迫和進步人類對反動階級的尖銳斗爭。他的失意,苦悶和憤激在封建制度下具有深廣意義的。由此可以看出,文中的兩個人物不僅是真實的,而且在當時社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代表了當時兩種不同身份人悲劇的普遍性,體現文章在構思上的現實主義。
二、在藝術手法上,故事性的情節和雋永的抒情性巧妙結合。
這首長詩是以主人秋江送客開端的,其中描寫了環境,人物的行動,對話和自白,它是一首有開端,發展和結局的敘事詩,但在整個情節進展中,卻一直充滿著抒情性的激動,每一詩句都滲透著作者十分濃郁的感情。
在《琵琶行》中,在詩人送別客人時,詩篇就渲染了一種傷別的環境「楓葉荻花秋瑟瑟」,秋天是花落的季節,萬物凋零,詩人看到楓葉變黃,落花在蕭瑟秋風中抖瑟著,已經讓人傷感了,但偏偏在某個秋天的一個晚上與客人在潯陽江上分離,確是讓人有些依依不捨,而送客上船飲酒,沒有音樂相伴,只有和客人舉杯飲酒,感到傷別的氣氛濃了。而渴完之後准備離別情緒低落之時,忽然聽到有琵琶聲從江中響起,給這寂寞的告別增添了一些亮色,兩人在依聲尋找,在千呼萬呼始出來後的琵琶女便開始她高超的技藝表演,讓人沉醉其中,而後自敘其年輕時輝煌的經歷及婚後不得意的婚姻生活,讓人頗感同情,其後詩人感嘆其遭遇聯想到自身的境況,便有「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感嘆,使這個故事由送客緣起,引出了一段和琵琶女平凡而辛酸的故事,其中有故事有發展,高潮和結局。在這段故事的敘述中融合著抒情性的成分,在琵琶女高超的技藝表演中,其曲子就表現了她復雜的心情:「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乎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在琵琶女自敘其身世過程中就飽含著對昔日輝煌的留戀和青春不再的感嘆以及婚姻不如意生活的悲傷。「夜深忽夢少年事,攀啼妝淚紅闌干」那種無言而酸楚的心情躍然紙上。尤其是詩人自身的遭遇。更是如此,居住環境的惡劣「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月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和被貶後苦悶的心情,「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及聽琵琶聲後同病相憐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更好的表達了當時詩人悲傷的心情。詩人這種雋永的抒情性和故事性情節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這篇長詩的一大特色。
三、在琵琶女人物形象塑造上,形象生動。
人物形象塑造在故事性情節篇目中是一大重點,篇中的故事取決於人物矛盾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一般而言,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通過人物神態、表情、語言等來完成,來表現人物性格,為文章主旨服務。詩歌《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詩中一個受害者的形象。文章主要借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和凄慘的遭遇來抒發作者被貶後內心苦悶的心情,在文中琵琶女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其中所謂線索:董兆傑曾對它有較全面的界定:「線索是把作品的全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脈絡」。②在《琵琶行》中,線索不僅貫穿了文章的材料,還推動了故事情節向前進一步發展。詩中對琵琶女的形象塑造主要通過簡煉的語言、神態、動作表現出來。作者善於捉住具有代表性的細節,把人物的情態,心理形象地描繪出來。在詩的第一段,詩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情景,「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就非常形象地寫出了一個女子在生人面前遲疑,靦腆的情態及她的欲出不出的矛盾心情。又如在詩中描寫女子彈過一曲而要述及自己遭遇的時候:「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句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最後一段女子聽到詩人一席同情的話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其中「良久立」則表現了琵琶女對詩人把自己當為知已敘述自身遭遇後感嘆,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有同病相憐之意。「卻坐促弦弦轉急」雖說是動作的描繪,描寫定調急迫,通過外部情態寫出琵琶女對對詩人所言後激動的心情,展示了女子內心復雜的精神世界,到這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樂曲互相照應,完成了對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人物塑造形象生動。
四、在語言上,《琵琶行》成功地對音樂進行具體形象地描繪,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在語言上,《琵琶行》這一首詩歌對音樂形象的描繪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靠使用具體的比喻;一是靠著的對演奏者意圖的揭示和聽眾感受後的心理反映的描寫;三是適當地運用疊字。在詩歌中對音樂描繪給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
對以上詩歌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下
(1) 靠使用具體的比喻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十四句中,詩歌藉助語言的音韻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彈奏的「嘈嘈」的聲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彈奏的聲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這個疊字摹聲,又用「如私語」使它形象化,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旋律交錯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終收撥一畫把「四弦」發出聲音比喻成「裂帛」來標志著彈奏的結束。這其中作者在運用比喻描寫彈奏的聲音運用得靈活自如。袁行需曾對《琵琶行》在語言方面的成就作出這樣的評價:「《琵琶行》對音樂的描繪有獨到之處,音樂形象是難以捕捉的,白居易卻藉助語言把它變成讀者易於感受的具體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聲音比喻各種不同的音樂和旋律。」③這種評價恰當地把他在描繪音樂時適當運用比喻具體表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使人耳目一新。
(2) 靠著對演奏者意圖的揭示和聽眾感受後的心理反映的描寫
在琵琶女彈奏中,其出場後分別用「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來對於演奏者意圖的領略,其中「似訴」表現了作者對琵琶女彈奏音樂目的揣摩。「說盡」表現了通過音樂展現出來的事似乎說不完。其後的「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也是與彈奏者意圖的照應。對於聽眾感受後的心理的描寫用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等詩句來描繪,其中「此時無聲有聲」的敘述展現聽眾的心理聽完歌聲彈奏後最後的感觸,最好的效果是沉默無言,獨自品味。「唯見江心秋月白」則用描繪環境來渲染聽眾寂靜無聲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則表現了聽眾對女子重彈琵琶後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動人場景,這些詩句很好地從側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彈奏給聽眾所帶來好的效果。
(3) 適當地運用疊字,加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前面詩句中加點的疊字一系列的運用,如「弦弦」、「聲聲」的重疊,著重表現了琵琶女每一弦彈奏的連貫流暢。「嘈嘈」、「切切」分別表現了大弦,小弦彈奏在音質上的差別:一個舒長渾厚,一個急促細碎,很好地反映出歌聲彈奏所表現出的情感,音樂內容的節奏及流暢性。褚斌傑在《白居易傳》中對《琵琶行》語言中疊字的運用作了如下的評價「詩人是如此巧妙地發揮了漢語詞彙和表現方法上的特點,利用了它的象聲和節奏感,加強了形象的表現力。」④的確如此。參考書目:
㈣ 白居易是在被去官免職的垃圾中成就了琵琶行那麼詩人究竟是遭遇了怎樣的人生境
白居易因為才華出眾,曾在都城為官,後來因為直言不諱得罪同行及皇上,遭到貶謫,所以在貶謫的途中寫了琵琶行這首詩,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思想觀念
㈤ 白居易的文學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
(5)琵琶行成果擴展閱讀:
白居易的官場成就:
1、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2、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3、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居易
㈥ 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相比,哪個更具成就
我覺得琵琶行中細節描寫的很好,長恨歌跌宕起伏,而且語言也比較優美,能很好的表現出人物的情感。我覺得還是長恨歌比較高一點
㈦ 白居易與蘇軾的社會成就
社會民生 科學教育 健康生活 體育運動 文化藝術 電子數碼 電腦網路 娛樂...白居易,蘇軾的有哪些重要成就 2015-10-04 14:...
㈧ 長恨歌 創作成就
長恨歌》里有白居易自己愛情悲劇的影子
杜曉勤: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歸徐州符離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職)。此後幾年間,他除了與當地一些青年文士詩酒高會,登山臨水,仍在繼續讀書,為應進士科做准備。不過,其間發生的最重要的事,還要數他與鄰居少女產生的戀情。姑娘名叫湘靈,比他小四歲鄰居,長得活潑可愛,粗通音律,於是兩人就成為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當時白居易十九歲、湘靈十五歲,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題為《鄰女》的詩,追敘了這件事:「娉婷十五勝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贊美了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這是年少時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縱然此後白居易雖輾轉洛陽、襄陽、浮梁等地,心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符離的湘靈姑娘,依然記得湘靈的一顰一笑。
白居易去仙游寺遊玩為《長恨歌》的創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杜曉勤:仙游寺為佛教重地,距離仙游寺約三十華里老子講經、煉丹的樓觀一帶是道家聖地。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深信在人世之外另有仙界,人、神可以進行溝通,人世的苦可以在仙界得到解脫,人間的困厄通過修煉、禮佛、捐香等可以在仙界獲得圓滿。且唐時樓觀本為「國觀」,仙游寺以法王塔供奉佛祖舍利幾近「國寺」,則李、楊悲劇發生之後,也有人可能在這兩處官寺內供奉過李、楊的牌位進行超度。
長恨歌中還融合了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杜曉勤:這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盩至縣,漢武帝是死於盩至縣的五(木乍)宮,而這個宮就在仙游寺的附近,所以白居易在構思《長恨歌》時,就很容易把這兩個皇帝的故事聯系起來。另外馬嵬坡,也就是楊貴妃被縊死的地方,與盩至也相距不遠,所以那附近一定也遺傳了不少的軼事,這可以看作是王質夫向白居易話及此事的素材,也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素材,而這些素材大多具有傳說性。
㈨ 白居易代表詩歌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
《長恨歌》、《琵琶行》
㈩ 白居易是在被去官免職的落寂中成就了《琵琶行》,那麼詩人是遭遇了怎樣的人生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