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柏林成果

柏林成果

發布時間:2021-04-14 11:31:50

① 1938年底,前蘇聯駐德大使開始與德國官員在柏林就改善兩國經濟關系進行談判,最終取得了什麼成果

1938年底,前蘇聯駐德大使開始與德國官員在柏林就改善兩國經濟關系進行談判。雙方都知道,經濟貿3談判將為兩國改善政治關系鋪平道路。1939年春,英法蘇在莫斯科舉行締結反法西斯聯盟的談判,盡管談判遲遲沒有取得進展,但仍5起希特勒的焦慮。希特勒知道,這一聯盟一旦形成,德國將再次面臨兩面受敵的困境。希特勒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以阻止這一反德聯盟的形成。隨後,德國開始頻頻1前蘇聯伸出橄欖枝。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願意為前蘇聯提供一筆條件優惠的長期貸款。德國報紙也表示,德國謀求生存空間不意味著1前蘇聯擴張。前蘇聯並沒有立即做出反應,斯大林需要德國採取改善蘇德關系的進一步行動,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英法蘇莫斯科談判的進展。希特勒決定採取新的行動。1939年6月,他通過義大利外相齊亞諾轉告前蘇聯駐羅馬的外交官,德國願意幫助改善日蘇關系,並希望與前蘇聯簽訂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幾天後,義大利駐蘇大使又1前蘇聯政府表示,德國願意為改善德蘇關系作出更大的讓步。斯大林清楚希特勒此舉用意在於破壞莫斯科談判,但他仍同意恢復在柏林進行的「貿3談判」。為了迫使德國作出實質性的、更大的讓步,前蘇聯有意放慢談判節奏。希特勒的「白色方案」將進攻波蘭的最後期限定為9月1日,離這一日期已不到40天了。希特勒心急如焚,頻頻致電駐蘇大使舒倫堡,要求他立即採取行動,會見莫洛托夫,立即將貿3談判轉入政治談判。8月3日晚,舒倫堡前往克里姆林宮,拜會前蘇聯外交人1委員莫洛托夫,雙方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莫洛托夫有意對德國的「熱情」保持冷淡態度,指出,前蘇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德國態度改變的跡象,並繼續譴責德國過去的反蘇行動。他列舉了德日訂立《反共產國際協定》、德國支持日本1前蘇聯尋釁、德國反對前蘇聯參加慕尼黑會議等事實。8月14日,舒倫堡再次與莫洛托夫會談。在會談中,他告訴莫洛托夫,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將以希特勒的名義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他暗示德國願意與前蘇聯劃定兩國在東歐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勢力范圍。莫洛托夫表示,歡迎里賓特洛甫訪蘇,但建議在來訪之前,雙方應先達成原9性的協議。8月16日,舒倫堡正式提出,德國准備與前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期限可為25年,並准備與前蘇聯一起為波羅的海各國做擔保,它還願意發揮它的影響,說服日本改善日蘇關系。斯大林不急於同德國達成協議,有意繼續採取拖延策略,迫使希特勒進一步作出讓步。8月18日,希特勒明確表示,願意與前蘇聯簽訂協定,劃定各自在東歐和波羅的海的勢力范圍。翌日,前蘇聯表示,同意邀請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日期為8月26日或27日。希特勒不能等到8月26日,他放下架子,親自致電斯大林,請求斯大林同意立即邀請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電文稱:

「鑒於1們兩國都有建立彼此間新關系的願望,最好不要喪失任何時間,1因此再次建議你在星期二(8月22日)接見1的外交部長,最遲星期三(8月23日)。德國外交部長有最充分的權力來擬定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在發出這份電報後,希特勒寢食難安,他無法判斷斯大林會作出何種反應,離發動戰爭的最後時刻只有11天了。直到午夜,他還打電話給戈林,問戈林如何判斷斯大林的反應。希特勒的擔憂是多餘的。8月19日,斯大林在蘇共政治局會議上已表示,他決定中斷與英法的談判,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看到希特勒的電文後,他在回電中表示,同意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訪問,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8月21日晚上10時30分,度日如年的希特勒終於收到斯大林的回電。看完電文後,他欣喜若狂,立即下令戈培爾通知德國電台,以最快的速度1世界播出這條消息。他擔心斯大林會反悔,想先造成既成事實。其實這是多慮了。8月23日中午,里賓特洛甫飛抵莫斯科,在機場上受到前蘇聯副外交人1委員波將金的歡迎。在德國大使館吃完午飯後,里賓特洛甫立即驅車前往克里姆林宮,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門口迎接里賓特洛甫。會談隨即開始,出乎斯大林的意料,希特勒同意作出的讓步甚至超過了他的想像。雙方迅速達成協議,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的條款取得一致意見。

② 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

行星運動三定律 丹麥天文學者、布拉格天文台台長第谷,從1576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和助手們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工作。他的觀測結果比前人准確50倍,幾乎達到肉眼觀測精度的極限,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卓著的天文觀測。 1601年,第谷臨死前把全部觀測資料交給新來的青年助手開普勒,開普勒信仰哥白尼的目心說,相信宇宙可以用數學來表示。他為計算出的行星運轉圓形軌道與精確觀測的結果不符合而苦惱。他尋求更簡單、更合理的數學方法來表示天體。最後他放棄了哥白尼的圓形軌道和勻速運動的觀點,以第谷留下來的精確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大膽地提出了「火星繞太陽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一假設。結果與第谷觀測的資料相一致辭。就這樣,在第谷精確觀測的基礎上,開普勒通過深入研究,終於在1609年必表了兩星運動定律。第一個定律是:軌道是橢圓,太陽在一個焦點上。第二個定律是面積定律: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相等,1619年,開普勒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又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個定律——周期定律。周期定律是:任何一顆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同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為了紀念開普勒對會星運動規律的重大貢獻,後人將這三個行星運動定律命名為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三定律首次定量地提示了行星運動速度變化和軌道的關系,而運動速度變化又直接和作用力相聯系。 微積分的發明 如果將整個數學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初等數學是樹的根,名目繁多的數學分支是樹枝,而樹乾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積分。微積分堪稱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數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枝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創立 早在17世紀,顯微鏡剛剛問世的時候,物理學家胡克就在顯微鏡下看到軟木薄片是由許多蜂窩狀的小結構組成的現象。他將這些小結構命名為"細胞",這是細胞一詞的第一次出現。18世紀,生物的顯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學家熱心關注著的是對分類學的研究,對生物微觀方面的實驗有所忽視。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許多科學家試圖在植物界和動物界中尋找結構方面的基本單位。如:德國詩人、生物學家歌德認為植物的葉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單位。德國自然哲學家奧肯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種稱為"粘液囊泡"的基本單位構成的。到19世紀顯微鏡的製造技術有了進步,使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為考察動、植物的微觀結構創造了條件。至19世紀30年代,一些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的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等結構以及細胞質的運動,而且動物體內也發現了細胞。這一時期的工作為細胞學說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細胞的存在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人們對它的內部結構和功能以及在生物體中所處的地位還不太清楚。細胞學說最終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1882)完成的。 施萊登1804年生於漢堡的一個醫生家庭。他早年學的是法律,在漢堡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但他不喜歡這份工作。1833年,他決定改行,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植物學和醫學。在這期間,他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37年,施萊登完成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論述了顯花植物的胚芽發育史。他強調研究植物學必須摒棄當時的抽象推論方法,而代之以嚴密的觀察,並在觀察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歸納。當時的植物學仍然以研究分類學的工作為主,而施萊登卻開始研究植物的結構和植物的發育了。 1838年,施萊登開始研究細胞的形態及其作用。同年他發表了《植物發生論》一文。在論文中,他提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不僅自己是一種獨立的生命,而且作為植物體生命的一部分維持著整個植物體的生命。 在1838年10月的一次聚會上,施萊登把還未公開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中對有關植物細胞結構的情況,以及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認識告訴了同在纓勒實驗室工作的施旺,引起了施旺的興趣。 施旺於181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諾伊斯,父親是一個金匠。施旺中學畢業後去學醫,183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著名生理學家纓勒的助手。在纓勒的指導下,他對較多的學術領域產生了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並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他曾發現胃蛋白酶;他還發現了神經纖維周圍的纖維細鞘,後來該纖維細鞘被稱為"施旺神經鞘"。 與施萊登的會面,使施旺猛然想起從前在觀察蝌蚪背部的神經索細胞和軟骨細胞時,發現它們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時他便意識到,也許在植物體中起著基本作用的細胞,在動物體內也有著相同的作用。施旺對一些特化的組織,如上皮、蹄、羽毛、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無論什麼組織,盡管它們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或是細胞分化的產物。 1839年,施旺發表了題為"動、植物結構和生長的相似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指出一切動、植物組織,無論彼此如何不同,均由細胞組成。他寫道:"我們已經推倒了分隔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發現了基本結構的統一性。"他認為,所有的細胞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均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 在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分別發表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基本認識的專著。他們兩人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創立了細胞學說,即一切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學說一經確立,馬上顯示出其生命力,大大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十幾年裡迅速被推廣,並日臻完善。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物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了這個發現,有機的有生命的自然產物--比較解剖學、生理學和胚胎學才獲得了鞏固的基礎。"細胞學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被稱為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而實際上可以說細胞學說又是後兩者的"基石"。細胞學說在哲學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千變萬化的生物界通過具有細胞結構這個共同的標准特徵而統一起來。同時有力地證明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為生物進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認為細胞學說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檢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他把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列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此後,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人們對生物界進行了更深人的研究,發現了細胞的全能性,即任何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根據這一理論,人們發展了組織培養、克隆技術等高科技的生物技術。

③ 柏林為什麼會在兩德統一的時候成為德國的首都

1991年6月,在德國議會就新首都問題進行的投票中,柏林以338票贊成,320反對的微弱優勢,正式成為了兩德統一後的新首都。

要知道,柏林大部分地區地處戰後由蘇聯控制的東德,其整體經濟發展和配套設施遠不如西德。並且為了將首都從波恩遷向柏林,德國最少會花費200億馬克。而這甚至還不包括公務人員及其家人的安置費用。

(攻佔柏林)

第二條理由,柏林雖然在東德手中發展得不錯,但和西德的城市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定都到柏林,除了要搬遷政府外,肯定還要在柏林大興土木。而這顯然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不僅耗費人力物力,還吃力不討好。

當然,有人反對,那就肯定有人支持。支持的定都柏林理由,一般來說是以下兩種。

其一,柏林是德國最具有歷史底蘊的城市之一。

柏林地區可以稱得上是德意志民族的起源地。從15世紀開始,柏林先後成為了勃蘭登堡邦國和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柏林又成為了盛極一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都。從歷史底蘊和國際知名度來說,柏林絕對是德國定都的不二選擇。

其二,德國定都柏林可以達到多重目的。

東西兩德在分隔近半個世紀後,迫切需要消除隔膜,重新融為一個整體。而柏林作為被兩德分割的城市,一旦被定為首都,顯然是可以增進融合,促進國家穩定的。

除此之外,兩德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發展了數十年,東德地區在各個方面都要落後於西德地區。如果將地處東德的柏林作為政治中心,那柏林顯然會優先分得更多的資源。而柏林的發展,也將帶動整個東部地區的發展,這便達成了德國的全面發展。

最終,柏林以微弱的優勢在議會投票中勝出,重新活躍在了世界舞台上。

④ 簡述包豪斯幾個階段的成就及影響

包豪斯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迪索時期
包豪斯在德國迪索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這個時期是其高峰時期。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繼任。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繼任。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迪索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米斯·凡·德洛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⑤ 柏林秘密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會議的結論是,擴張的第一步就要立即調整大德意志帝國,使其擴張到中歐。從那裡,德國就能夠取得糧食供應、原料和人力,作為進一步向東——向波蘭和烏克蘭富饒的土地進行軍事遠征的准備。因此必須把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弄到手,作為更大征服的前提。

1938年3月,奧地利被吞並,成為德國的一個省。

奧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被吞並的。同時,這個吞並過程又是以不發一槍的所謂「和平」方式完成的。對奧地利的吞並使德國的領土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4%~5%,播種面積提高了30%。德國也因此控制了中歐的戰略要地,並且可以在公路、航運、鐵路各方面對整個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制,形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戰略包圍。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對此除了故作姿態的虛弱抗議之外無所作為。到4月初,英、法、美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撤回了駐奧地利使館而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軟弱的國際反應鼓勵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擴張的下一個目標直指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希特勒早巳選定就拿蘇台德地區日耳曼少數民族問題開刀。

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新生的國家。根據《凡爾賽和約》,戰前的奧匈帝國被6個國家所繼承,除奧地利和匈牙利以外,還有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此外,義大利和波蘭也從原奧匈帝國得到了一部分領土。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1400多萬人口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有950多萬。此外,國內還有500多萬少數民族,其中又以日耳曼民族為主。當時,捷克境內的日耳曼人大約350多萬,集中居住在捷西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區。蘇台德地區位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的邊境,是一個淺山區,這里以及周圍的山區在對德防禦上有一定的意義,同時也是捷克久已經營的對德小馬其諾防線的一部分。

雖然蘇台德區居住著近300萬講德語的日耳曼人,但在巴黎和會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創始人,第一任總統馬薩里克和當時的外長貝奈斯(慕尼黑協定簽訂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還是堅持認為,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需要一道天然的山脈邊界作為防禦之用,而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已形成了一個不應拆散的歷史的和經濟的單位。況且,他們還強調,由於在許多地區捷克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都雜居在一起,所以不能按照明確的語言界限來劃分邊界。就這樣,馬薩里克和貝奈斯贏了這一個回合,將蘇台德區劃歸捷克。而在得到蘇台德區的同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必須正視這一地區復雜的「少數民族」問題。

到1938年的前後,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看起來就更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納粹黨,而漢萊因也更像一個蘇台德地區的「小元首」。就在1938年的3月,在蘇台德區舉行的慶祝奧地利並入德國的遊行中,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的黨徒們擁向漢萊因的座車,為的就是哪怕摸一摸車門把手或是車的腳踏板,或抓住他的雨衣或親他的手。這種場面,向來只是在德國元首經過時才會出現。

⑥ 巴頓深入德國腹地取得了什麼成果

1945年初德軍的反攻被粉碎後,盟軍司令部決定讓蒙哥馬利率英軍在北部向德軍發起主攻,巴頓的集團軍在原地防禦。巴頓對這種安排又是一肚子的氣,認為是對自己作戰能力的不信任,同時也認為這樣不利於對德軍的全面進攻。於是巴頓仍然命令部隊在南線與北線的英軍平行向東推進。3月12日,當北線的英軍攻陷德國西部的特里爾時,巴頓將軍的部隊也在南部攻到了萊茵河畔,消滅了河西的德軍。

為了突破齊格菲防線、深入德國腹地以擴大戰果,巴頓急需增加一個裝甲師。3月16日,艾森豪威爾的飛機因風雪在巴頓的機場短暫停留時,巴頓盡自己的能力盛情款待這位盟軍最高總司令,使他在非常高興的情況下答應給巴頓再增派一個裝甲師。在兵力增強之後,巴頓立即沿萊茵河向北進軍,目標直指美因茲和科布倫茨。在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進軍中,巴頓的第3集團軍突破了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擊潰了德國的兩個集團軍並將其大部殲滅。3月22日夜,巴頓乘勝追擊德軍並渡過了德國人視為防守屏障的萊茵河。第3集團軍搶在英軍之前過河並建立了兩個橋頭堡,巴頓再次為比贏了英軍而興奮異常,他在擊退了德軍反撲,鞏固了橋頭堡後給布雷德利通電話時大叫:「快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已經渡過了河!」「我要讓全世界知道,第3集團軍在蒙哥馬利之前就渡過了萊茵河!」

1945年4月,德軍的防禦已陷於全面崩潰,盟軍司令部部署了對德作戰的最後行動,布雷德利的集團軍群繼續向東北進攻,深入德國內地,直趨易北河和穆爾德河,一直打到萊比錫和德雷斯頓與蘇軍會師。巴頓率領第3集團軍很快推進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邊境,但根據同盟國達成的協議美軍不能進入捷克境內。這時盟軍司令部獲得情報,一些納粹分子正在阿爾卑斯山建立所謂「全國防禦堡壘」,集結軍隊和物資企圖繼續進行戰爭,便命令巴頓改變進軍方向去消滅那裡的敵人。4月17日巴頓在報紙上得知自己晉升為四星上將,他感到很高興。4月20日,按照盟軍司令部命令,巴頓率領第3集團軍向西南發起了強大的攻勢,結果發現這個「全國防禦堡壘」只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軍事要塞。

5月2日蘇軍攻進柏林後,巴頓再次希望能率軍攻入捷克首都布拉格,但布雷德利接到艾森豪威爾的命令,堅決制止巴頓的這種違反與蘇聯達成的協議的行為,盡管巴頓大聲抗議也毫無作用。5月9日歐戰結束,巴頓成了德國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他因為戰功卓著而在歐洲各地受到贊揚,他一度返回美國時又成為僅次於艾森豪威爾的最受美國人民歡迎的將軍。

⑦ 1945年美蘇分了德國的科技成果。美國得到了導彈之父,而蘇聯得到了什麼

1944年10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給斯大林發了一封私人信函。丘吉爾在信中說,納粹德國從當年9月8日起向英國發射了4300枚神秘的V-2導彈,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經皇家空軍偵察,這些導彈都是由德國佩內明德火箭中心設計開發的,該中心恰好位於蘇聯紅軍的進攻區域,丘吉爾請求蘇方允許英國專家進入紅軍進攻區域,以便搜集納粹導彈的情報。出於對英國的傳統戒心,斯大林把丘吉爾的來信視為重要情報,立即指示有關部門搶在西方盟國前獲取德國導彈。

隨著納粹德國失敗的跡象日趨明朗,同盟國紛紛派秘密使團到前線,以求最先得到德國先進軍事技術。1945年6月1日,蘇聯專家組趕到佩內明德,但一些德國專家攜帶V-2導彈的關鍵圖紙向美軍投降,這令蘇方扼腕不已。原來美國也在進行絕密的「回形針」行動,目的是把所有德國導彈專家弄到手,並趕在紅軍到來前找到導彈技術設備並運回美國。圖林根州有德國最大的導彈工廠,美軍率先開進該州。後來根據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協定,美軍才不情願地撤離導彈工廠所在地,並拉走絕大多數有價值的設備。就在美國人撤離24小時後,蘇軍便進入圖林根州。面對人去樓空的廠房,蘇聯專家組欲哭無淚。為彌補損失,朱可夫元帥決定實施「麵包換人」的計劃。朱可夫簽署命令,允許蘇占區單方面開放邊界,開動所有宣傳機器向德國全境呼籲,只要參與過導彈工作的德國人肯過來合作,蘇占區能提供充足口糧和優越的工作崗位。在美蘇佔領區交界的小鎮卡本霍夫,蘇軍把黃油和麵包直接擺在檢查站邊上,還在一側掛出標語:「來吧,這里有生存的希望。」這一招果然奏效,部分沒有跟美國人走的德國專家陸續匯集到蘇占區。赫爾穆特·格羅特魯普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收獲」,此人在佩內明德火箭中心專門負責制導控制系統的研究工作。

莫斯科非常重視這批德國專家,蘇聯兵器工業部部長烏斯季諾夫專程趕到圖林根,經過調查,決定就地組建諾德豪森研究所,負責恢復V-2導彈發動機及其零部件的生產。由於蘇聯人對導彈還沒有形象的概念,諾德豪森研究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讓德國專家回憶整理出全套V-2導彈生產組裝流程。在克格勃軍官的監督下,格羅特魯普每天叼著煙斗,對著掛在牆壁上的幾張導彈結構圖比比劃劃,時不時地用德語說出一些關鍵詞彙,旁邊的蘇聯專家則像學生一樣進行記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速記符號讓外人根本看不懂。很快,格羅特魯普等人就整理出了V-2導彈技術手冊和生產規范綱要。鑒於美蘇兩強都在發揮德國導彈專家的余熱,西方媒體曾編出一個流傳很廣的冷戰笑話:當美蘇導彈在空中相會時,它們都能夠用同樣的母語——德語互致問候。

⑧ 寫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一個發明家和他的發明成果

①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
②1893年,德國人本茨發明了一內燃機為動力的四輪車。標志著現代汽車工業的開始。

⑨ 17世紀自然科學四大成果

行星運動三定律
丹麥天文學者、布拉格天文台台長第谷,從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和助手們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工作。他的觀測結果比前人准確50倍,幾乎達到肉眼觀測精度的極限,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卓著的天文觀測。
1601年,第谷臨死前把全部觀測資料交給新來的青年助手開普勒,開普勒信仰哥白尼的目心說,相信宇宙可以用數學來表示。他為計算出的行星運轉圓形軌道與精確觀測的結果不符合而苦惱。他尋求更簡單、更合理的數學方法來表示天體。最後他放棄了哥白尼的圓形軌道和勻速運動的觀點,以第谷留下來的精確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大膽地提出了「火星繞太陽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一假設。結果與第谷觀測的資料相一致辭。就這樣,在第谷精確觀測的基礎上,開普勒通過深入研究,終於在1609年必表了兩星運動定律。第一個定律是:軌道是橢圓,太陽在一個焦點上。第二個定律是面積定律: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相等,1619年,開普勒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又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個定律——周期定律。周期定律是:任何一顆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同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為了紀念開普勒對會星運動規律的重大貢獻,後人將這三個行星運動定律命名為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三定律首次定量地提示了行星運動速度變化和軌道的關系,而運動速度變化又直接和作用力相聯系。
微積分的發明
如果將整個數學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初等數學是樹的根,名目繁多的數學分支是樹枝,而樹乾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積分。微積分堪稱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數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枝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創立

早在17世紀,顯微鏡剛剛問世的時候,物理學家胡克就在顯微鏡下看到軟木薄片是由許多蜂窩狀的小結構組成的現象。他將這些小結構命名為"細胞",這是細胞一詞的第一次出現。18世紀,生物的顯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學家熱心關注著的是對分類學的研究,對生物微觀方面的實驗有所忽視。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許多科學家試圖在植物界和動物界中尋找結構方面的基本單位。如:德國詩人、生物學家歌德認為植物的葉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單位。德國自然哲學家奧肯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種稱為"粘液囊泡"的基本單位構成的。到19世紀顯微鏡的製造技術有了進步,使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為考察動、植物的微觀結構創造了條件。至19世紀30年代,一些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的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等結構以及細胞質的運動,而且動物體內也發現了細胞。這一時期的工作為細胞學說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細胞的存在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人們對它的內部結構和功能以及在生物體中所處的地位還不太清楚。細胞學說最終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1882)完成的。

施萊登1804年生於漢堡的一個醫生家庭。他早年學的是法律,在漢堡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但他不喜歡這份工作。1833年,他決定改行,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植物學和醫學。在這期間,他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37年,施萊登完成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論述了顯花植物的胚芽發育史。他強調研究植物學必須摒棄當時的抽象推論方法,而代之以嚴密的觀察,並在觀察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歸納。當時的植物學仍然以研究分類學的工作為主,而施萊登卻開始研究植物的結構和植物的發育了。

1838年,施萊登開始研究細胞的形態及其作用。同年他發表了《植物發生論》一文。在論文中,他提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不僅自己是一種獨立的生命,而且作為植物體生命的一部分維持著整個植物體的生命。

在1838年10月的一次聚會上,施萊登把還未公開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中對有關植物細胞結構的情況,以及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認識告訴了同在纓勒實驗室工作的施旺,引起了施旺的興趣。

施旺於181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諾伊斯,父親是一個金匠。施旺中學畢業後去學醫,183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著名生理學家纓勒的助手。在纓勒的指導下,他對較多的學術領域產生了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並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他曾發現胃蛋白酶;他還發現了神經纖維周圍的纖維細鞘,後來該纖維細鞘被稱為"施旺神經鞘"。

與施萊登的會面,使施旺猛然想起從前在觀察蝌蚪背部的神經索細胞和軟骨細胞時,發現它們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時他便意識到,也許在植物體中起著基本作用的細胞,在動物體內也有著相同的作用。施旺對一些特化的組織,如上皮、蹄、羽毛、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無論什麼組織,盡管它們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或是細胞分化的產物。

1839年,施旺發表了題為"動、植物結構和生長的相似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指出一切動、植物組織,無論彼此如何不同,均由細胞組成。他寫道:"我們已經推倒了分隔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發現了基本結構的統一性。"他認為,所有的細胞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均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

在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分別發表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基本認識的專著。他們兩人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創立了細胞學說,即一切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學說一經確立,馬上顯示出其生命力,大大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十幾年裡迅速被推廣,並日臻完善。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物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了這個發現,有機的有生命的自然產物--比較解剖學、生理學和胚胎學才獲得了鞏固的基礎。"細胞學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被稱為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而實際上可以說細胞學說又是後兩者的"基石"。細胞學說在哲學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千變萬化的生物界通過具有細胞結構這個共同的標准特徵而統一起來。同時有力地證明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為生物進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認為細胞學說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檢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他把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列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此後,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人們對生物界進行了更深人的研究,發現了細胞的全能性,即任何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根據這一理論,人們發展了組織培養、克隆技術等高科技的生物技術。

⑩ 蘇聯為什麼要犧牲30萬人拿下柏林,真相你真得懂嗎

,這個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去思考,不然是理解不了的,來讓我們一起嘮嘮。

01、第一個方面:蘇聯從上到下,都想要復仇。

蘇聯情願犧牲30萬都要拿下柏林,那是因為蘇德戰爭的時候,蘇聯士兵被殺1000萬人,普通老百姓被殺1700萬人。這是國仇家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次有機會報仇,蘇聯絕對不可能放過。

畢竟斯大林反應不及時,帶來後果不是無法復仇,而是連政治上的主動權都失去,這是他不願意看到局面。還有大家都明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斯大林採取守株待兔,那基本上是給對方送機會,你晚一天攻下柏林,德國就多一天喘息,遲早能找到機會翻盤。

因此,不要總是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用,你要思考到實際情況,這才是真正的戰爭,而不是嘴巴說一說,手動一動,嚇唬誰呢?

閱讀全文

與柏林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