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
①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它們之間回是一答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②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淵源。它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它著重思考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它們有著馬列寧主義這個共同的「根」。
⑤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❷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如何理解兩大理論成果的關系
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版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權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於不同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它們的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主席思想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各個歷史階段,始終堅持不渝地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雖然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但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它們都致力於探索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道路;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出發,它們都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唯一宗旨;從馬克思主義堅持人類社會必將走向共產主義這一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出發,它們都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堅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必然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因此,從本質上看,這幾大理論成果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都毫不動搖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它們堅持的都是馬克思主義,同屬於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點是完全一致,一脈相承的。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又是與時俱進的關系。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作為相對獨立的理論形態,有著各自產生的歷史條件、各自的針對性、各自的理論側重點以及各自具有時代特徵的內容,但從聯系的角度來看,後來形成的理論則是在前面理論基礎上的新發展。我們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聯系起來進行學習、理解和運用,任何把它們割裂開來或者對立起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它們之間不僅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更是後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徵,立足於新的社會實踐,不斷發展創新、與時俱進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基礎是發展著的實踐,新的實踐又需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不斷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不斷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課題和其產生的土壤。毛澤東思想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20世紀上半葉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後,時代主題向和平與發展的轉換,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f,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實踐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將第三代領導集體治黨治國治軍的新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而創立出來的。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既面臨著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特徵和實踐要求。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統一的科學思想體系。 首先,這幾大理論成果是有統一的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其中的,而實事求是是這幾大理論成果的精髓。 其次,它們辯證地統一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實踐中,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最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
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
毛,澤,東來思想和中國源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❺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
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採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毛澤東指出:第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使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發生和堅持下來,並且日益發展.第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影響,為革命軍隊和政權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第三,全國革命形勢是繼續向前發展的,中國紅色政權也必然會繼續發展.第四,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造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條件.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毛澤東認為,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這就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他在這個報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包括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條件、毛澤東思想科學概念的內涵、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等等.他明確指出:「黨章總綱上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在黨章的條文上又規定,努力地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這是我們這次修改的黨章一個最大的特點.」「毛澤東思想,就是這次被修改了的黨章及其總綱的基礎.」七大修改通過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黨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黨的建設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黨的集體結晶;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在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從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十年建設時期三個歷史時期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程.在解放戰爭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毛澤東思想在軍事原則、戰略策略和政策、國家政權理論、革命轉變理論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中,毛澤東在工作重心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特別是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毛澤東思想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論;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的理論.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三,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教材從三個角度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回顧中國革命的歷史可以看到,所謂理論飛躍,是對中國革命正反兩個方面豐富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這種升華,不是解決了個別理論問題,而是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所謂理論飛躍,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是認識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第二,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毛澤東思想的突出特點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所以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毛澤東思想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第三,毛澤東思想將繼續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發揮巨大和長遠的指導作用.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
❻ 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形成的時代背景
第一個時代背景,是從上個世紀初到四九年的這段歷史再成立新中國後的四九年到七十年末,這就是第一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是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成果」取得勝利和對民主工商業的改造建立公有、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從這個「時代背景」來看,那麼中國那在清朝時期就是一個被西方略奪的貧窮國家,從而變成是一個獨立自強的國家。這就是將滿清政府、國民黨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比較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創立的時代背景」。但是,這也要說明,這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中國化的創立,而是馬克思主義俄蘇化、時代化的中國化解讀成大眾化的創立。
第二個時代背景,是從上個世紀的七十年末到本世紀為止的改革開放、創新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復興中華民族偉大事業的三十多年的現實和歷史的時代背景,那在改革開放以前的那個時代的現實存在,如果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相比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發展是落後,而且從中國大陸人民生活的方式和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的話,那更是落後、更是有差距的。所以鄧小平理論提出的改革開放,並提出用「解放思想」的這一中介來推進深化改革開放實踐了十年,再到第二個十年提出用「調整創新」來糾正第一個十年的改革開放的無序,並確定用先進文化去創造先進生產力來作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到了第三個十年提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復興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並提出和諧社會來確定建設小康社會。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中國化。因為這是世界上沒有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辟和創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是:確立了改革開放、創新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旨和現實任務;第二個理論成果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引進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並用到改造落後的國企,以及改造高耗低能的企業,用提高工資的方法來消化生產過剩的方式取得有效的社會成果。這個時代背景是將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現象與世界相「比較分析」必然性地要用改革開放、創新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成果來打開了封閉國門的政治局面,接受世界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來實現最廣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取得了被受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這就是第二個時期的真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時代背景。
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怎麼來的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他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貫穿於這一理論的各個方面,是這一理論的思想基礎。只有掌握這個理論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這個精髓,才能在實踐中正確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這一理論。
(一) 解放思想,事實就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
鄧小平正是依據實事求是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正確地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地分析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從而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
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由毛澤東確立的。他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中國自己的革命路線,在全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是毛澤東在晚年背離了自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國社會主義遭受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的挫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是在總結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剛剛開始的撥亂反正,遇到了「兩個凡是"的嚴重障礙。為了沖破禁錮,打開局面,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非凡膽略和科學態度,旗幟鮮明的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著手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提出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口號,提倡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廣大幹部和群眾從過去一個時期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黨內外思想活躍,出現了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生動形象。針對長期教條主義和當時兩個凡是造成的危害,鄧小平特別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時,他還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而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
可以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所取得的理論和實踐的重大成果。都離不開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的堅持。離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的出現,也就不可能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的根本立場和方法,它貫穿於整個理論體系之中,是這一理論活的靈魂。
從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和階段來看,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人口眾多的國家,究竟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模式也不行,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樣,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才能糾正超越革命發展階段的「左」的思想,從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做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接段的科學論斷。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 、主要矛盾、奮斗目標、指導方針和基本路線的正確認識,無一不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
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動力來看,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絕不可能沖破傳統體制和陳舊關念的束縛,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會認識到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要通過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完成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使命;也不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標。
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和戰略步驟來看,關於和平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等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祖國統一問題上的「一國兩制」構想,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結出的豐碩果實。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一個對國際上有意義的想法的話,那要歸功於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毛澤東主席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才逐漸形成和構築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整套科學體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這個理論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三)鄧小平理論是發展的理論,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就必須清楚的認識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永遠的思想路線,這是我們黨永保蓬勃生機的法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給我們提供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就是尊重實踐,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正確認識世界發展的大勢;才能借鑒北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使之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才能把中央的決策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完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版理論體系。
毛澤東權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8)兩大理論成果形成條件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現實相結合,不斷形成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和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是具體的。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和歷史經驗提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三,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優秀文化。
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兩者的關系是怎樣的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專果,它們之間是一脈相承屬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首先,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淵源。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最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
(9)兩大理論成果形成條件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1.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
2.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
3.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參考資料:網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之間有什麼關系
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
(10)兩大理論成果形成條件擴展閱讀
(1)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兩大理論的共同理內論基礎,精容髓都是實事求是。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3)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淵源。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5)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9)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