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陽白河屬於哪條大河或是哪條大河的分支
白河---漢江--長江,因此,南陽屬於長江水系、長江流域
⑵ 南陽市有條河叫什麼名字
白河
發源於洛陽市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海拔3212米,號稱中原第一峰)全長630公里,其中從源頭到與南陽市南召縣交界處的喬端有50公里,屬洛陽市;從南召縣經方城縣、宛城區、卧龍區到新野縣,南陽市境內全長550公里;白河出新野、經湖北省匯入漢水,本段僅30公里,流至襄樊注入漢水。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在南陽市區內流經河段總長32公里,自東北向西南,自成半環形穿市而過。
如今的白河游覽區,隨著南陽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已投巨資建成了三座橡膠壩,出現了兩壩攔流水,荒灘出平湖,兩岸飛彩虹的動人美景。寬闊的水域,清澈的碧水,形成了天水一色的景象。使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更加楚楚動人。白河旖旎的自然風光與卧龍大橋、U陽橋、白河大橋、南陽大橋相協調,形成了游覽區的形象主體,與白河兩岸現代化的高層建築相輝映,形成了城市的天際輪廓線,使南陽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美。
橫跨白河南北兩岸的卧龍大橋北端,一隻巨型銅鳳,婷婷幾立,展翅欲飛,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象徵著南陽騰飛的姿態。橋南側一座恐龍形小橋通向白河中的蓮花島,島上的嬉水園、游樂場、垂釣台等諸多游樂場所,使遊人感到新穎奇特。從蓮花島可乘舟或坐艇到達河水中間的月亮島上,登島游覽更覺耳目一新,這里有別致的房屋建築,有高大秀美的樹木,有色彩繽紛、芳香朴鼻的各種花卉,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大雄偉的仿古建築物,便是劉玄登基台。西漢末年,劉玄在白河灘築壇拜將,號稱更始帝,繼而劉秀又起兵南陽,建立了東漢王朝。來島游覽者無不登臨此台,緬懷歷史,發思古之幽情。月亮島和蓮花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具備餐飲、住宿、娛樂的各種場所,特別是炎夏登島,即感涼爽誘人,眷戀難舍。
⑶ 宛西自治的自治成果
宛西自治期間,由於相關措施的強力推行,宛西各縣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工農業和教育業得到發展。
1913年彭禹廷率民團,剿匪千餘人,揪出人質萬餘人,1939年,日軍由湖北隨州和棗陽分道侵犯南陽的新野和唐河等縣,時任河南省第六區抗敵自衛團司令的別廷芳調集精銳壯丁7000餘人,配合國民黨的第二集團軍,殲敵千餘人,史稱「新唐大捷」。
教育方面,推行「三桿教育」即槍桿子、筆桿子和鋤桿子,使教育出來的學生既能夠習武,又能夠行文,又能夠務農。各縣學校林立,1933年宛西四縣聯合在內鄉建立宛西鄉村師范學校,彭禹廷被公推為校長。學校佔地50餘畝,房屋近400間,聘請了羅卓如、王扶山、孫伏園等國內知名人士前來任教,並經常請山東鄒平,河北定縣的鄉建名家來講學,培養了大批自治人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宛西安定的局面,加上別廷芳積極為淪陷區學校提供校舍和經費,省內公私立學校後遷至內鄉的達20於所,僅鎮平一縣,設立中學,師范和小學274座。
民生方面,基本上達到了自給自足,不用外貨的地步,尤其在內鄉縣境內,「綠樹成蔭,道路平坦,電線交錯」,在宛西境內治河改地,進行大型的水利設施的建設。1932年夏,中原大戰過去一年多,《大公報》記者從豫中前往宛西南采訪,這名記者這樣描寫到「沿途所過村莊,盡斷壁殘垣,而以葉縣迄保安驛一帶為尤甚。地皆荒蕪,房屋毀百分之九十九。」但在鎮平境內,這位記者卻這樣描述「公路皆寬三丈,中稍鼓,兩旁有流水溝,雖遇雨大,亦無泥濘。城內之大街小巷之道,均經修過,光硬異常。菜市、肉市、雞蛋市、糧市均有一定地址,秩序井然。」1943年,閻錫山在山西吉縣小河畔聽村政指導員匯報別廷芳與彭禹廷在宛西一帶實施自治後的成果自愧弗如,當即寫下七言詩一首:「彭、別赤手理南陽,路逢遺物須送還;國權重寄三十載,何難何易愧無顏!」並在小河畔新碹石窯一孔,命名為「愧別室」。
⑷ 南陽有一條大河叫什麼河
南陽市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水系,長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條。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
⑸ 山東省萊州市的南陽河以前是什麼樣的
環境特別臟,以前南陽河是個臭水溝,夏天蒼蠅蚊子滿天飛。
⑹ 保護青州母親河—南陽河作文
俗語說,有河就有城,河流往往能夠孕育一座城市。每一個生機勃勃的古城,都會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在古城青州,也有這么一條穿城而過的河——南陽河。
說起南陽河,不得不提她的文化和歷史。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井塘古村的南陽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為彌河的一條支流,全長15.3公里,總面積7.65平方千米。
南陽河,不但是青州市的母親河,還是一條人文景觀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可以說,是南陽河澆灌了青州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文化。2013年,她還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省級濕地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南陽河的淵源
南陽河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於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於青州西南15公里處。井塘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築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南陽河的源頭,豐水季節可以追溯到玲瓏山白駒谷的「龍王鼻子」處。
南陽河北源發源於青州市大陰山,二水相匯後由南向北流經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水,在樓樓山北面,接納她的一條重要支流瀑水澗。後西南東北流向,經過青州南陽城西門岱宗門外的永濟橋,接納由「醴泉」之水匯集而成的洋溪,流經南陽城與東陽城之間,穿過萬年橋,到達滾水橋,接納南陽城東護城河(荷花灣)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劉家泉」、「大泉」、「小泉」等泉匯集而成。再向下流經曹家園、高家園,此處形成一灣,稱「龍灣」,再向北轉,東流過丁家店、草廟等村,在張家河村調頭向東南流去,轉彎處為南陽河最北端,俗名「南壩梃子」,再流經魏家河、崔家河、紀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統稱「一綹五河」。經壩溝,在小貫店村接納其第二大支流陰陽河,過大吳、小吳二村中間,在尚家莊接納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稱七里河),在東陽河村注入彌河。
南陽河從源頭到瀑水澗入河口為上游,瀑水澗入河口至東護城河入河口滾水橋處為中游,滾水橋至入彌河口為下游。
沿岸曾有的歷史古城
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稱南陽河為「陽水」,後稱為「長沙水」。其原來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轉,與北陽河交匯,北流注入巨淀湖。
南陽河水急溝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場所,青州歷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陽河附近建造的。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將軍韓信擊敗齊王田橫,青州歸西漢管轄,設置廣縣城,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辦事處下圈村一帶,西瀕南陽河,東臨瀑水澗,南到樓樓山,南北約400米,東西約500米,佔地約20萬平方米。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聰派王彌的部將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後曹嶷為青州刺史。因廣縣城遭到嚴重的破壞,曹嶷在堯王山南1.5公里處建新城,史稱廣固城。廣縣城遺址1990年成為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固城位於南陽城西北4公里,堯王山南1.5公里處,西臨北陽河,東南臨南陽河,四周有絕澗環繞,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寬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從面積上看,應為廣固城之內城,即小城。《元和郡縣志》載:「有澗甚廣,因以為固,易守難攻,故曰廣固」。
曹嶷建成廣固城後,他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都移來廣固城。據《益都縣圖志·金石志》載:歷史上曾出土過「三印」,即晉殿中司馬印、晉安北將軍長史印、晉別屯司馬印。據考證,「以上三印並於郇、杜二村出土」。「二村」為原普通鎮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莊,三村莊皆坐落於北陽水西岸。在全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位於大郇村附近的磚窯廠出土過兩晉時期的銅器,因此確定此處為廣固城舊址。
太寧元年,後趙石勒派石虎領兵出擊廣固城時,一次就坑殺廣固城軍民三萬余眾,僅留男女700人。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萬,攻打廣固城,辟閭渾驅趕士民8000餘家入廣固城固守。慕容德殺死東晉守將,佔領廣固城後,建立了南燕國,即位當了皇帝。他廣農積糧,富國強兵,發展並建立起步兵37萬、車1700乘、鐵騎5.3萬匹的強大軍隊。所以從僅存的50萬平方米的城址來看,是很難容得下這么多的軍隊,因此斷定,外城一定要比內城大的多。
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東晉大將劉裕統兵攻擊南燕廣固城,血戰10月有餘。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後河間人元文向劉裕獻策。劉裕破城後,將廣固城夷為平地。殺鮮卑貴族以下3000餘人,留1萬多名婦女兒童,當做戰利品賞給軍士。讓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另築新城,稱東陽城。
東陽城在今北關一帶,東起今市立醫院東側的曉東門,西至北西關東側岱宗門,全長2500米,南瀕南陽河北關街南端的南天門,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車轅門(又名武曲門)外的東店,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250萬平方米。另外西北設鎮青門(馬驛門),門外接西店街。
東陽城曾於神宗熙寧十年,修州城,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殺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與金、元及農民起義不斷交戰中,東陽城頻遭戰火。因南陽城在修建應戰中不斷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陽城經過大規模的修築後,州府的統治中心遷入南陽城井塘古村,東陽城至清代逐漸被廢棄。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在東陽城故址修復土城,不久被廢,僅西北有城門殘存,殘牆高20米,長27米,門洞寬14米,夯築而成。
東陽城北城牆設城門兩處,東曰武曲門(車轅門),西曰鎮青門(馬驛門);西城牆設泰山門,東城牆設曉東門。今僅存鎮青門,地上保留部分門洞及洞兩側的城牆。此處為明清兩代的官吏驛站,換乘車馬的地方,所以又叫馬驛門。1990年被公布為青州市級保護單位。
南陽城以在陽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內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臍、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廣為流傳,所以俗稱「卧牛城」。
河上有座千年古橋
在南陽河上,有一座千年的古橋,它叫萬年橋,是一座七孔石橋,位於古南陽城北門外,始建於宋仁宗明道年間。萬年橋歷經風雨,飽嘗滄桑,迄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
萬年橋俗名北大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就是以青州南陽河上的虹橋為藍本的。
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改建成為石質聯拱結構的七孔橋,「石崖天設」,「鐵柱釘連」,改稱「萬年橋」。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被沖毀,繼而重修,至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完善。橋長86米,寬9.4米,高9米。
現為七孔石橋,長65.3米,面寬8米,高7.9米,拱跨度寬5.4米。橋兩端各有較寬的引橋面,東西兩面有欄桿,並襯有石獅、寶瓶各16對。欄桿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圖》和纏枝牡丹。西面應水的六個橋墩上端,刻有一米見方大的龍頭,人們叫它龍吞口。
壽光縣安致遠在修橋碑記中說:「北門鎖匙,晨關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錯,河橋成市……」可見當時橋上交通暢達,行人熙攘的繁華景象。青州萬年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它雄偉壯觀,堅固耐久。
萬年橋歷經風雨,飽嘗滄桑。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過它;國民黨的軍用飛機轟炸過它……近年來,青州市經過整修、加固,給這座千年古橋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南陽河上,橋還有很多座,但其中有一座與眾不同,它是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沈星橋」。2012年5月13日,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士官技術教育學院副營職參謀、第二炮兵指揮學院在讀研究生沈星在青州南陽河勇救落水少年,不幸犧牲。當年6月15日,青州市將南陽河上的一座橋命名為「沈星橋」,以緬懷救人英雄沈星。
南陽河,這條古老的河流600多年來就一直這樣靜靜地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人們。如今,它一切如故,卻因為救人英雄沈星的壯舉再次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南陽河邊,英雄沈星的銅像高高佇立在他救人犧牲的地方,已與青州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的精神象徵。
⑺ 南陽河的山東省青州市南陽河
南陽河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於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於青州西南15公里處。井塘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築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南陽河的源頭,豐水季節可以追溯到玲瓏山白駒谷的「龍王鼻子」處。北源發源於青州市大陰山,二水相匯後由南向北流經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水,在樓樓山北面,接納她的一條重要的支流瀑水澗。後西南東北流向,經過青州南陽城西門岱宗門外的永濟橋,接納由「醴泉」之水匯集而成的洋溪,流經南陽城與東陽城之間,穿過萬年橋,到達滾水橋,接納南陽城東護城河(荷花灣)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劉家泉」、「大泉」、「小泉」等泉匯集而成。再向下流經曹家園、高家園,此處形成一灣,稱「龍灣」,再向北轉,東流過丁家店、草廟等村,在張家河村調頭向東南流去,轉彎處為南陽河最北端,俗名「南壩梃子」,再流經魏家河、崔家河、紀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統稱「一綹五河」。經壩溝,在小貫店村接納其第二大支流陰陽河,過大吳、小吳二村中間,在尚家莊接納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稱七里河),在東陽河村注入彌河。
南陽河從源頭到瀑水澗入河口為上游,瀑水澗入河口至東護城河入河口滾水橋處為中游,滾水橋至入彌河口為下游。 南陽河是青州歷史上的重要河流,被稱為青州人民的母親河,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當中稱其為「陽水」,後稱為「長沙水」。其原來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轉,與北陽河交匯,北流注入巨淀湖。
南陽河水急溝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場所,青州歷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陽河附近建造的。
廣縣城,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將軍韓信擊敗齊王田橫,青州歸西漢管轄,設置廣縣城,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辦事處下圈村一帶,西瀕南陽河,東臨瀑水澗,南到樓樓山,南北約400米,東西約500米,佔地約200000平方米。遺址地勢高突,地表土層厚1.5米左右,地面有少量的漢代陶片暴露。但在1.5米以下的文化層中有大量的漢代陶片和磚瓦,該文化層厚達1米左右。在漢代文化層下,疊壓著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層。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劉聰派王彌的部將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後曹嶷為青州刺史。因廣縣城遭到嚴重的破壞,曹嶷在堯王山南1.5公里處建新城,史稱廣固城。《水經注》記載:「陽水,經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齊乘》亦雲:「漢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酈氏所說非也」。《通典》載:「漢刺史乘驛巡行郡國,無適所治。中興,所治有定處。舊常以幾月循行所部,錄囚徒,考殿最」。廣縣城遺址1990年公布為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固城位於南陽城西北4公里,堯王山南1.5公里處,西臨北陽河,東南臨南陽河,四周有絕澗環繞,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寬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從面積上看,應為廣固城之內城,即小城。《元和郡縣志》載:「有澗甚廣,因以為固,易守難攻,故曰廣固」。
前趙任命曹嶷為青州刺史,攻陷廣縣城後,另築新城於堯王山前,因地就勢以澗為池,澗水深廣,故名為廣固城。該城始建於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曹嶷建成廣固城後,他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都移來廣固城。據《益都縣圖志·金石志》載:歷史上曾出土過「三印」,即 「晉殿中司馬印、晉安北將軍長史印、晉別屯司馬印 。據考證,「以上三印並於郇、杜二村出土」。此三村為原普通鎮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莊,三村莊皆坐落於北陽水西岸。另在全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位於大郇村附近的磚窯廠出土過兩晉時期的銅器,因此確定此處為廣固城舊址。
太寧元年,後趙石勒派石虎領兵出擊廣固城時,一次就坑殺廣固城軍民三萬余眾,僅留男女700人。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萬,攻打廣固城,辟閭渾驅趕士民8000餘家入廣固城固守。慕容德殺死東晉守將,佔領廣固城後,建立了南燕國,即位當了皇帝。他廣農積糧,富國強兵,發展並建立起步兵37萬、車1700乘。鐵騎5萬3千匹的強大軍隊。所以從僅存的五十萬平方米的城址來看,是很難容得下這么多的軍隊,因此斷定:外城一定要比內城大的多。
東晉義熙六年(410年)東晉大將劉裕統兵攻擊南燕廣固城,血戰10月有餘。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河間人元文向劉裕獻策說:「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澠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必當陷。石虎從之,嶷請降。降後五日,大雨雷電震開。後慕容屬之攻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降後無幾,又震開,舊跡猶存,直試修築。裕聽其言,遂塞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也。」劉裕破城後,將廣固城夷為平地。殺鮮卑貴族以下3000餘人,留1萬多名婦女兒童,當作戰例品賞給軍士。讓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另築新城,稱東陽城。
東陽城,東晉義熙六年(410年),東晉滅南燕,夷廣固,羊穆之在南陽河以北,北陽河以東,另築新城稱為東陽城。東陽城在今北關一帶,東起今市立醫院東側的曉東門,西至北西關東側岱宗門,全長2500米,南瀕南陽河北關街南端的南天門,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車轅門(又名武曲門)外的東店,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250萬平方米。另外西北設鎮青門(馬驛門),門外接西店街。東陽城曾於神宗熙寧十年,修州城,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殺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與金、元及農民起義不斷交戰中,東陽城頻遭戰火。因南陽城在修建應戰中不斷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陽城經過大規模的修築後,州府的統治中心遷入南陽城,東陽城至清代逐漸被廢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東陽城故址修復土城,不久被廢,僅西北有城門殘存,殘牆高20米,長27米,門洞寬14米,夯築而成。
東陽城北城牆設城門兩處,東曰武曲門(車轅門),西曰的鎮青門(馬驛門);西城牆設泰山門,東城牆設曉東門。今僅存鎮青門,地上保留部分有門洞及洞兩側的城牆。此處為明清兩代的官吏驛站,換乘車馬的地方,所以又叫馬驛門。1990年被公布為青州市級保護單位。
南陽城,南陽城以在陽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內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臍、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廣為流傳,所以俗稱「卧牛城」。 瀑水澗,為南陽河接納的第一條重要支流,也是青州歷史上的著名文化河流,又名石子澗,古名石井水。漢代所建的廣固城就是在瀑水澗西側。下游原有一瀑布,便是青州十景當中的「石瀑冰簾」,她發源於青州西南山麓,流經黃峪、寨子、十字、朱家、寇家河村、傅家、角樓等地,在七一水庫(南陽湖)與南陽河交匯,是一條典型的季節性河流。酈道元,蘇軾,黃庶等人均有記述。青州漢代廣縣城,宋代三賢祠等位於她的河畔上。
東護城河,入河處有滾水橋,也稱匯流橋,現為步行便橋。
陰陽河,原為南陽河第二大支流,全長十五公里,與七里河平行,已不存。此河發源於趴牯山東麓,將軍山北麓,流經南營、徐橋,經過昭德街與柳行街交叉口的斷魂橋,因此得名。穿越東關,進入小楊家莊,過蘇橋,穿越昭德路,轉入夏新村,在村東聖水祠前,接納五條溝壑匯流之水,稱五鳳朝陽,俗名鳳凰嘴,並形成一灣,接納馬踏泉、聖水泉之水,繼續東北流去,經魏嵋故居後,穿東聖水村東,過三府橋(村民多稱河北有三府衙門,建國後仍有石獅子等物件),至小貫店村入南陽河。20世紀末,昭德路與仙客來路整修之前,下遊河段仍有水,後海岱小區建成,公路通車,河道廢棄,夏新村、東聖水村內仍存有斷斷續續的河道,海岱小區遺留的白楊樹原是陰陽河沿岸的樹木。
建德河,南陽河最大支流,又名七里河,雲峽河,古名建德水,位於山東省青州市城南,為南陽河最大的支流,彌河的一條二級支流。她發源於青州城南磨臍山雲台峰北麓的山泉,即今青州市委黨校院內,自南向北流經響水崖,穿雲門山東麓的大花林疃和小花林疃,經郭家橋轉彎東去,流經卧蟾山和將軍山之間的峽谷,這段峽谷延伸很長,稱七里澗,經雲峽河村接納邳泉(雲峽河老泉)之水,過扈家廟,經七里河接納濆泉(馬刨泉)之水,再向東流接納南來的龍淵泉(石王老泉)之水,過西牟、東牟、玉皇閣、新馮、西建德、中建德、東建德,在東建德村東北北轉南北流向。經楊姑橋、尚家莊,在尚家莊東北攜手南陽河,一起注入彌河,全長約十七公里。 南陽河下游的規劃結構,採用「一軸多點」串珠式的形式。即自東向西以青州歷史大的時序為軸線,分區段展示青州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形成灘林生態風貌區、史前圖騰文化區、生態風景林區、東夷文化風貌區,古「青社」風貌區、古城遺址風貌區、人文與自然生態過渡區、碑刻文化展示區、傳統商業服務區、山水園林區、古城遺址風貌區、民俗文化活動區、「花」文化展示區、歷史先賢紀念區、特色賓館服務區等15個功能區。最終形成包含「南陽河十二景」的完整的「生態畫廊、歷史長卷」風光帶,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河、商業之河、生態之河、特色突出的青州之河。
⑻ 南陽市金色河是什麼
南陽金色河是什麼,是一個地名金河是流水的地方嗎。
⑼ 煙台萊州市南陽河的資料(現在與過去的變化)
南陽河是萊州市較大的一條河,河水脈脈地穿過市區,流入浩瀚的大海。河兩岸垂柳依依,各樣雕塑栩栩如生。我家就住在這條河的旁邊。 南陽河的四季都很美。夏天,河面上水平如鏡,漂浮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浮萍;河兩岸的垂柳生機勃勃,從遠處看,像一片綠色的波浪;河邊的雕塑彷彿也被河的柔美深深吸引住了,望著清清的河水靜靜地欣賞。下雨時,雨點落在河面上,泛起一片漣漪,垂柳也在風雨中興奮地舞蹈起來。冬天,南陽河的水少了許多,兩岸露出了石頭河堤的根底;垂柳完全沒有了夏天時的那股興奮勁,換上了一套深色的舞蹈裝,在寒風中翩翩起舞;雕塑一點也不怕寒冷,仍然在河邊靜靜看著河水從南流向北,向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大雪過後,河面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冰面上鋪上了潔白的被子;垂柳換上了銀色的冬裝,像一個個白衣天使。春天和秋天來到的時候,南陽河又換上了其他的裝扮,同樣美麗。 南陽河在近幾年來卻被強迫換上了另一種裝扮:河面上經常漂浮著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在冬天,河堤露出根底的時候,一些沉在河底的生活垃圾也露在了陽光下;雕塑的頭上有時被人放了瓜果皮,雕塑的身上也被當成了畫板、寫字板。南陽河彷彿是一個滿身污垢的老人 現在的南陽河變美了,變亮了。」現在,許多經過這里的萊州市民都會發出由衷的贊嘆。萊州市今年投資3500萬元對南陽河進行了整治,通過清淤治污、攔河蓄水、增綠添彩等工程建設,現在的南陽河已成為集休閑、娛樂、健身於一體的綠色生態景觀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