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2. 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多大歲數提出的
屬羊人今年2015年多大
公歷紀元2015年農歷乙未年【羊年】,是0周歲,是1虛歲。
公歷紀元版2003年農歷癸未年【權羊年】,是12周歲,是13虛歲。
公歷紀元1991年農歷辛未年【羊年】,是24周歲,是25虛歲。
公歷紀元1979年農歷己未年【羊年】,是36周歲,是37虛歲。
公歷紀元1967年農歷丁未年【羊年】,是48周歲,是49虛歲。
公歷紀元1955年農歷乙未年【羊年】,是60周歲,是61虛歲。
3. 我國近幾年的科技成果
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
2017年3月9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五代戰斗機殲-20正式進入空軍序列,而且它裝配的還是國產發動機。
中國首艘航母下海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在中國船舶中國集團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該艦也是我國自主研發歷經四年造成。
動車組「復興號」首發
2017年6月25日,中國動車組「復興號」在北京首發。該動車從里到外都是由我國自主研發,不管是造型設計還是運行系統都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貨。
萬噸級驅逐艦下海
2017年6月28日,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055型導彈驅逐艦成功下水。准備有最先進的武器雷達系統,在世界上同級驅逐艦中,具有領先地位。
港珠澳大橋震撼世界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歷經8年的努力,終於建設完成,從珠海口岸段上橋開車20多公里,可到達西人工島,全長55千米。
世界首輛新能源空鐵
2017年7月18日,在四川成都首次亮相,當時車廂懸掛在8米高的軌道上平穩運行,是世界首例新能源空鐵
。
發射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2017年8月16日凌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在中國酒泉順利發射,被命名為「墨子號」為我國科研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完成測試
2017年10月3日,「深海勇士號」在我國南海完成海上試驗,返航三亞,它的作業能力可到達水下4500米,90%的核心部件都是國產。
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
2017年11月10日11時38分,從上海浦東機場4號道起飛,飛行1300公里,同年12月17日,第二架還在浦東機場起飛,全面拉開試飛新征程。
「天眼」射電望遠鏡向宇宙發射信號
被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成功發射信號,並確認發現多顆脈沖星。
小編說的這些都是2017年中國眾多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可以說這一年中國向未來邁進了一大步,下面盤點一下今年到現在為止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兩只克隆的猴子誕生中國
克隆猴子「中中」和它的妹妹「華華」登上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封面。
電磁監測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
中國首顆自主研發的電磁檢測衛星在中國酒泉利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上空,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擁有這類衛星的國家。
針灸療法發現治療哮喘靶標
從針灸治療哮喘得到靈感,造出治療支氣管哮喘的靶標,為新葯提供了思路。
實現全球首例人體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
同濟大學左為教授團隊在臨床成功實現人類肺臟再生。
中國研究人員培育出「亨廷頓舞蹈病」豬
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患有該病原的豬模型,為治療這種病提供了很好的實驗模型。
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通過「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的育種水平。
嫦娥四號中繼星發射
在我國西昌發射基地用長征四號成功將嫦娥四號發射升空,將執行「鵲橋計劃」。
科學鑽探井,「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
在我國黑龍江安達市,鑽探工程超額完成預訂目標,該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袁隆平團隊沙漠種植水稻成功
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在我國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在沙漠地區實驗種植水稻大獲成功。
我國自主研發的「天鯤號」試航成功
經過為期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亞洲最大自航絞挖泥船「天鯤號」完成試航。
4. 近幾年我國科研成果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78631/78633/5421967.html
5.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州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4、量子通訊衛星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中國造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5、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量子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五號飛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6. 科研成果完成幾年後獲獎
5年以內成果適合報獎,也就是說:五年以上積累的成果,最好近五年鑒定後進行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