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債權債務轉讓憑證是怎樣的
一、債權債務憑證的定義
在民法上,債權憑證是當事人主張債權的重要證據。但是債權憑證一詞用於法院執行程序,在我國還沒有先例。綜合實踐中的運用,我們可以認為,所謂"債權憑證"制度,是指在實現金錢債權的執行中,經人民法院執行機構採取措施,債務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由人民法院裁定案件終結並發給債權人一種書面憑證,證明其債權存在並明確未執行的債權數額,待發現債務人的財產後,債權人可依該憑證再次申請人民法院執行。
近年來,各地法院普遍存在執行難、出現數量驚人的執行積案、陳案,引起了當事人的廣泛不滿,為此,各地法院都在探索能夠減少積案、提高執結率的方法。於是有人借鑒台灣司法制度中強制執行法規定的"再執行憑證"或"權利憑證"制度,提出了這種發放債權憑證的方法。即在案件暫時無法執行的情況下,例如被執行人無可供執行財產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由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將案件的債權登記於特定格式的文書上發給當事人以證明其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而該執行案件可以被法院認定為終結。一旦當事人發現了執行線索,可以立即憑該"債權憑證"申請人民法院恢復執行。
二、債權債務憑證轉讓的分析
「債權債務憑證」 制度是指在實現金錢債權的執行中,經人民法院執行機構採取措施,債務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由人民法院發給債權人一種書面憑證,證明其債權存在並明確未執行的債權數額,待發現債務人的財產後,債權人可依該憑證再次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的制度。
而「債權憑證」是指在「債權憑證」制度中,由人民法院發給債權人一種書面憑證。即債權憑證是指在執行程序中,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現有財產經強制執行後仍不足清償債務的,由執行法院向申請執行人發放的、用以證明申請執行人對被執行人尚享有債權的權利證書。實踐中基本操作程序是:在執行期限屆滿前後,執行法院認為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現有財產經強制執行仍不足清償債務的,徵求申請執行人意見後,製作、發放債權憑證,同時終結原判決的執行。在申請執行人有證據證明被執行人有財產可供執行時,權利人依據債權憑證向法院申請執行債權憑證中登記的權利。
債權債務轉讓憑證是為了保證債權人的切身利益。是人民法院給原債權人的一種憑證,由原債權人簽定轉讓協議的時候也需要一同轉讓相關的憑證給新債權人,當新債權人發現債務人可以執行時,再向人民法院申請恢復執行,以維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2. 在公司買賣中轉讓債僅但不給債權憑證此債權轉讓有效嗎
許恆瑞天天有人通過風格給對方
3. 最高人民法院是如何認定債權轉讓的
關於債權轉讓,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出過七個判決,其中三個涉及不通知債務人的法律後果,一個涉及債權受讓不得超范圍,其餘與金融機構剝離不良資產的相關。
根據《合同法》第80條第1款規定: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在合同實踐中,有的法務人員和律師朋友認為,既然法律規定未經通知,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那就說明交易沒有完成,應該返還並恢復原狀。最高院司法判例卻明確告訴我們,事情不是這樣的。轉讓債權的通知未及時履行,只能作為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權利,而並不影響債權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所謂債權轉讓就是讓與人喪失其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而由受讓人取代成為新債權人,通知債務人的目的是使債務人清楚地知道,原債權已經轉移而已。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二終字第200號某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中可以看出:原債權人履行通知義務可在嗣後法庭審理中以現場通知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可以在訴訟中當庭通知受讓人,即完成通知義務。
最高院在最高人民法院(2004)民二終字第212號某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表明,債權人轉讓債權,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務人享有對抗受讓人的抗辯權。也就是說,雖然原債權人與新債權人的交易達成,但債務人可以不向新債權人履行義務,理由是原債權人未通知。
債權轉讓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由於合同的相對性,債權轉讓後,合同效力只及於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債權受讓人不得超范圍行使權利。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22號某市政府與某投資公司等借款合同糾紛案中,明確非合同當事人不對本合同承擔權利義務。同理,平台如果不是借貸合同的主體,對合同內容不承擔法律責任。
總體而言,最高院的觀點傾向於保護交易流轉,盡量認可債權轉讓合同效力,限制債務人部分權利。債權轉讓的穩定性被最高司法機關認可,保存相關證據同樣重要。
4. 債權能轉讓的條件是什麼
債權轉讓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須有有效的債權存在。如果債權不存在,則轉讓行為回無效。作為轉讓人只擔保答債權的存在與否,但不擔保債務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因此訴訟時效已過的權利同樣可以作為轉讓的對象。2、轉讓的合同權利須具有可讓與性。3、轉讓雙方之間須達成書面的轉讓協議,雙方簽字認可。
5. 如何確認債權轉讓
有這樣一起案件:案外人甲經乙借給丙某5萬元,丙用其房照進行抵押,甲和丙簽訂了借款合同及約定了利息,辦理了房屋他權證。借款到期後,丙未按時還款,甲通過乙向丙催還借款未果,遂與乙協商將此債權轉讓給乙,並通過電話通知丙,丙仍未還款,乙將丙告到法院,丙則稱此轉讓債權不成立,乙主體不適格。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該債權轉讓無效。因《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轉讓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法律效力。因本案乙和甲沒有書面和其他證人證實通知到丙債權轉讓之事,而丙又否認通知到他,所以認為該轉讓行為無效。第二,該債權轉讓有效。按照《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債權的,應當通知債務人,並未明確規定由誰通知債務人,和具體什麼方式通知債務人。按「法無明文規定即為允許」的立法宗旨,一般情況下應當由原債權人進行。但是經與原債權人協商同意後,也可以由新債權人進行。本案甲向乙交付了丙的借款合同及房屋他權證,乙將丙向甲借款5萬元及利息給付了甲,足見其意思表示,乙向丙提供了關於合同轉讓的主要證明文件(合同等),丙亦承認乙替其還借款事實存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在解釋第80條中認為:債權人轉讓權利是其根據其意志和利益處分其權利的行為,只要債權人與受讓人是在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平等協商達成協議,此轉讓合同權利行為便發生效力,受讓人有權要求原債務人向其履行合同義務。至此,應承認該債權轉讓的效力。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並在淺析本案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通知的方式問題。我國《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但沒有明確規定是口頭通知還是書面通知。口頭通知是否需要證人證實,書面通知是否需要簽字,是原債權人通知債務人,還是受讓人也可以通知債務人。本案甲和乙均稱經三方協商的,並都通知了丙,但沒有三方的書面協議或簽字,應視為甲和乙口頭通知了丙,是否有效,庭審中雙方意見分歧較大。按照「法無明文規定即為允許」的公民權利觀念和鼓勵交易,保護合同穩定性的目的出發,口頭形式和由受讓人通知是應當允許的。因為法律對此並沒有禁止性的規定。《民法通則》對債權轉讓與應由何人通知債務人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允許受讓人作為讓與通知的主體,這不損害債務人的實際利益。所以,本案即使只有乙通知丙也是符合立法宗旨的。
關於債權人向受讓人提交的有關證明文件的問題。《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規定。一般認為,除了轉讓協議外,原債權債務關系的合同、欠條、借條等相關權利證明文件應該由原債權人一並轉給受讓人。
第三人參加訴訟問題。合同權利的轉讓,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理,如果受讓人僅對債務人起訴,原債權人是否必須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均沒有規定。本案乙、丙沒有提出由甲作為第三人出庭,甲是以證人身份參加訴訟,法院認定債權轉讓的事實,判決債權轉讓有效。
關於轉讓債權的主張方式問題。《合同法》第79條、80條、81條、82條、83條均沒有規定受讓人主張債權的方式,這意味著受讓人可以私下與債務人協商,如果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在當今提倡「大調解」的背景下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債權轉讓在立法上更應明確受讓人必須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來向債務人主張權利,這樣做的目的更能保護或者說不損害債務人的利益。否則對那些欺行霸市或具有黑社會性質的「討債公司」採取一些非常手段去實現一些所謂的「轉讓債權」,必將損害債務人的利益,同時影響社會的安定。(鶴崗市工農區人民法院 邢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