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地名成果轉化

地名成果轉化

發布時間:2021-04-07 19:18:21

⑴ 武漢有趣的地名的來歷

武漢有趣的地名的來歷:

⑵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在衛生局哪個科室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的領導機構是: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和普查涉及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相應成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為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經國務院批准,定於2009—2012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義
普查試點的目的是查清試點地區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試點,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范圍和內容
普查試點的范圍:天津市塘沽區等362個縣(市、區),具體試點地區由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另行通知。
普查試點的內容:查清試點地區的地名及相關屬性信息,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對重要地理實體設置地名標志,建立地名信息資料庫。
三、時間安排
普查試點從開始,到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確定地名普查技術標准和規范,開展培訓,進行必要的物質准備等。
第二階段: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開展地名調查、搜集和考證,完成資料整理和成果匯總。
第三階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進行成果驗收和上報,建立地名信息資料庫。
四、組織實施
地名普查試點涉及面廣、任務重、技術要求高。為加強對地名普查試點的領導,成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負責普查試點的組織實施,協調解決試點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民政部負責試點地區陸地地名和有鄉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駐地的海島地名的普查工作,海洋局承擔試點地區海域地名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做好普查試點工作。
領導小組屬於階段性工作機制,不屬於新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任務完成後即撤銷。
試點省(區、市)和試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相應成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的統一規定和要求,負責組織實施本地區地名普查試點工作。
五、經費保障
普查試點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列入相應年度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確保到位。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地名普查給予適當補助。
六、工作要求
有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部門要充分認識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的重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統籌安排,確保普查試點任務的順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員要嚴守工作紀律,保守國家秘密,認真做好普查工作,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
附件: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2009年10月10日
附件: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
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組長:李學舉民政部部長
副組長:張勇(國務院副秘書長)、李立國(民政部副部長)、孫志輝(海洋局局長)。
成員:武大偉(外交部副部長)、吳仕民(國家民委副主任)、黃明(公安部副部長)、王軍(財政部副部長)、李強(統計局總統計師)、閔宜仁(測繪局副局長)、王津(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
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兼任。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通知[1] 國發〔2014〕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定於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義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范圍和內容
普查范圍: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區域以外的全國所有陸地國土(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普查內容:查清地名及相關屬性信息,對有地無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實體進行命名,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設置標准規范的地名標志,建立、完善各級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建立地名普查檔案。
三、時間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從2014年7月1日開始,到2018年6月30日結束,分三個階段實施。普查標准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階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區完成組織動員、成立機構、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人員培訓等各項准備工作。
第二階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區的普查和各級檢查驗收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結合實際統籌安排所轄相關縣(市、區、旗)的普查和檢查驗收,既可同時開展,也可分期分批進行。具體計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報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批准後實施。
第三階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報、匯總工作,建立檔案,開展普查成果轉化利用。
四、組織實施
此次地名普查范圍大、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技術要求高,為加強領導、確保工作順利開展,成立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統一的實施方案、工作規程和普查的組織實施,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全國地名普查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領導小組屬於階段性工作機制,不屬於新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任務完成後即撤銷。
普查工作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涉及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相應成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的規定和要求,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地名普查工作。
五、工作要求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廣泛宣傳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重要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統籌協調,確保普查任務順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員要嚴守工作紀律,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工作規程和技術標准認真做好普查工作,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
附件: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國務院
2014年1月23日
普查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組長:王勇國務委員
副組長:李立國民政部部長
閻京華國務院機關黨組紀檢組組長
宮蒲光民政部副部長
乙曉光總參謀長助理
成員:杜鷹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魯昕教育部副部長
尚冰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陳改戶國家民委副主任
黃明公安部副部長
王保安財政部副部長
胡存智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唐凱住房城鄉建設部總規劃師
翁孟勇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矯勇水利部副部長
楊志今文化部副部長
孫志剛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劉玉亭工商總局副局長
李強統計局副局長
印紅林業局副局長
王志發旅遊局副局長
蔣堅永宗教局副局長
劉琦能源局副局長
閔宜仁測繪地信局副局長
傅選義鐵路局副局長
周來振民航局副局長
顧玉才文物局副局長
田嘉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
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兼任。

⑶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成果主要包括哪些

一個臨時性的機構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定於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義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范圍和內容 普查范圍: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區域以外的全國所有陸地國土(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普查內容:查清地名及相關屬性信息,對有地無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實體進行命名,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設置標准規范的地名標志,建立、完善各級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建立地名普查檔案。 三、時間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從2014年7月1日開始,到2018年6月30日結束,分三個階段實施。普查標准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階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區完成組織動員、成立機構、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人員培訓等各項准備工作。 第二階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區的普查和各級檢查驗收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結合實際統籌安排所轄相關縣(市、區、旗)的普查和檢查驗收,既可同時開展,也可分期分批進行。具體計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報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批准後實施。 第三階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報、匯總工作,建立檔案,開展普查成果轉化利用。

⑷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由哪個單位完成

一個臨時性的機構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定於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義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范圍和內容
普查范圍: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區域以外的全國所有陸地國土(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普查內容:查清地名及相關屬性信息,對有地無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實體進行命名,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設置標准規范的地名標志,建立、完善各級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建立地名普查檔案。
三、時間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從2014年7月1日開始,到2018年6月30日結束,分三個階段實施。普查標准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階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區完成組織動員、成立機構、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人員培訓等各項准備工作。
第二階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區的普查和各級檢查驗收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結合實際統籌安排所轄相關縣(市、區、旗)的普查和檢查驗收,既可同時開展,也可分期分批進行。具體計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報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批准後實施。
第三階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報、匯總工作,建立檔案,開展普查成果轉化利用。

⑸ 全國地名普查地名調查坐標點什麼意思

一、地名普查組織實施
普查背景
我國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是年至1986年進行的。30多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發展,原有地名不斷消失,新生地名大量涌現,地名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要求我們通過開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全面掌握地名現狀,同時對不規范的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不斷提高地名管理服務水平,更好地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國務院2009-2012年部署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山東省青島、東營、煙台、濰坊、威海、日照、濱州市等7市42縣(市、區)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任務,為全面開展地名普查工作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目的意義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是國務院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普查。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目標任務
查清地名及相關屬性情況,對有地無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實體進行命名,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設置標准規范的地名標志,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建立地名普查檔案。
普查范圍
地名普查的范圍為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區域外的全國所有領土(不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山東省為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區域以外的12市97縣(市、區)。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地區需做好地名補查工作。
時間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從2014年7月1日開始,地名補查從2014年10月1日開始,到2018年6月30日結束。普查標准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區完成組織動員、成立機構、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人員培訓等各項准備工作。
第二階段,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地名普查內、外業和成果驗收准備工作。
第三階段,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完成地名普查成果檢查驗收及成果完善、上報、匯總工作,建立檔案,開展普查成果轉化利用。
組織實施
此次地名普查范圍大、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技術要求高,為加強領導、確保工作順利開展,普查涉及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相應成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的規定和要求,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地名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部門,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普查工作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組織領導
縣以上各級政府成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全面領導本政區內的地名普查工作,並接受上級領導小組的領導和指導。普查領導小組成員由地名工作有關的部門或單位的分管負責人組成,主要包括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教育、民委(宗教)、公安、財政、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林業、商務、文化、衛生計生、工商、統計、旅遊、能源、測繪、鐵路、民航、文物、地方誌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可結合本地實際和工作需要確定成員單位。
基本工作流程
制定方案→培訓人員→資料收集→實地調查→標准化處理地名→設置地名標志→建立資料庫→製作成果→驗收成果審定→上報歸檔→編纂出版地名出版物→開展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
二、地名普查相關知識
地名含義
一般而言,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實體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居民地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
地名的基本信息內容
主要指地名的音(讀音)、形(字形)意(地名含義、歷史沿革)、位(位置、四至方位等)、類(類型、說明等)五個方面。其內容是:標准地名、少數民族語書寫、羅馬字母拼寫、地名發音、別名、簡稱、類別名稱、使用時間、地理位置、語種、密級、地名的含義、來歷、歷史沿革、地理實體概況、多媒體信息等內容。
普查的地名類別
根據地名學、地理學的學科分類原則,以《地名分類與類別代碼編制規則》國家標准為基礎,地名劃分為12大類。此次普查主要是除海域類以外的11大類地名(海域類地名在試點工作中已普查),即行政區域,非行政區域,群眾自治組織,居民點,交通運輸設施,水利、電力、通信設施,紀念地、旅遊景點,建築物,單位,陸地水系,陸地地形等地名。
調查方式
根據普查地區情況,採取政府部門協作分類調取資料,發放調查表,分片調查收集,召集當地群眾座談,走訪知情人,實地踏勘等方式進行調查。
地名標准化處理
地名的標准化處理是指依據地名管理法規和有關技術規范,對地名稱謂(名稱)、書寫(羅馬字母拼寫)存在問題的不規范地名,進行技術性處理,使之達到標准地名的要求。
地名不規范主要表現在:一地多名,地名重名,一名多寫,地名命名刻意崇洋、名實不符,地名譯寫不準確,地名用字不規范,地名含義不健康等。
地名標志的設置和管理
地名標志是表示地名地理實體專有名稱和位置等相關信息、為社會公眾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在地名普查過程中,各地應按照《地名標志》(GB17733—2008)國家標準的要求,結合當地地名標志設置情況和現實需要,科學、合理、規范建設地名標志服務體系,設置缺失的地名標志,更換損毀的或非標準的地名標志。
設置地名標志的地名類別
行政區域界位、城鎮街巷、居民區、樓、院、自然村(屯)、主要道路和橋梁、紀念地、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台、站、港、場和重要自然地理實體等應當設置地名標志。一定區域內的同類地名標志應當統一。
資料庫建設
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管理系統是包含區劃、地名和界線信息的綜合業務管理系統,也是開展地名普查的基本應用平台。各地地名普查需建立本級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並保持管理系統軟體及時升級更新。
普查成果轉化利用
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利用是充分利用普查獲得的全面、准確、權威的地名信息和數據,開發研製生產多層次、多種類、可滿足不同需求的地名公共服務產品,不斷提高地名公共服務能力。產品主要包括:地名圖(集)、地名錄、地名詞典、地名志等綜合類工具書;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等專科工具書;地名故事叢書等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各類地名出版物;地名公共服務網站(地名查詢系統);地名觸摸屏;問路電話;導航產品;地名文化遺產宣傳片等。

⑹ 中關村是什麼

「中關村」名稱由來的謎底
中關村的由來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里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明朝時,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形成了太監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就寄居在這里,他們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監的捐贈,平時則給埋葬在這里的太監掃墓上墳,燒香祈福。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里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庄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還有一個叫「剛秉」的太監像。隨著歷史的變遷,還出現了一些與「中官」諧音的叫法,如鍾關、中關及中官兒、中官屯等。
中關村是怎麼從「中官」演化為「中關」的也有不少傳說。一說是1913年在《二萬五千分之一京西圖》上已經見到「中關」地名的使用。對於這一稱謂,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清朝末年有關人員編制地圖時,因為「中官」寓意太監不太好聽,故將其「雅」化為「中關」。又有人說是慈禧太後過生日時,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關,用於祝壽,因此得名。
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後。解放後選擇這里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另有一說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下屬的《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於1953年遷至中科院新址後,在印製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箋時,經辦此事的行政幹事袁保誠在口頭的語言傳遞中誤把「中官屯」聽作了「中關村」,時值「三反五反」時期,未免於「浪費」罪名,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使用,結果中關村名稱沿用下來。
中關村科技園區簡介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中央領導曾先後多次到中關村科技園區視察、指導工作。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學生約40萬人,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各級各類的科研機構213家,其中國家工程中心41個,重點實驗室4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已形成一區七園的發展格局,包括海淀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亦庄科技園、德勝園和健翔園,其中海淀園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輻射、孵化和商貿中心,其他六園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地。海淀園位於海淀區,規劃佔地面積217平方公里;豐台園位於南郊的豐台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佔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點,面積7平方公里;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公里;德勝科技園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規劃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健翔園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七個科技園共同構成了沿京城四環路布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目前七園內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其中有聯想、方正等國內知名的公司,還有諾基亞、惠普、IBM、微軟為代表的1600餘家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12家,其中包括研發機構41家。
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近年來致力於園區的基礎建設,在硬體建設環境方面,加大規劃和投資力度,在中心區通過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加速建設了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中科院科學城、北大科技園和清華科技園。在發展區重點規劃建設了中關村軟體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多個專業化產業基地。為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產業化空間。
園區內還有風景如畫的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歷史名勝和自然風景區非常適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30%的增長速度。2004年,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600億元,同比增長25%;上繳稅金133億元,同比增長11%;生產總值760億元,同比增長25%,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8%,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源,涌現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企業。目前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4000家,新誕生高新技術企業4268家。近幾年來,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累計達到2500多家,從業留學人員近6000人。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的各類孵化器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目前,園區內擁有中關村國際孵化器、豐台科技創業中心(設有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IBI)、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各類孵化器39家。
中關村科技園區重視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利用國際各類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至2004年底,園區擁有三資企業1600多家,約占企業總量的11.4。
中關村早期變遷
「中關村」的真正得名與定名,與中科院的「入住」和隨之而起的「科學城」有關。成立於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機構為主要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數研究機構集中在北京的東皇城根和三貝子花園(今動物園),院本部機關則自1950年6月起設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號(靜生生物調查所舊址)。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確定研究所組建方案之後,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須遷進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擴充實驗室和辦公室,擺在當時院領導們面前最緊迫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北京選擇一個能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科研基地,時稱「永久院址」。在建國之初,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邀請專家討論未來北京的建設規劃時,已大致形成了將高等學校比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識。
科學院曾於1950年向政務院報告申請圈用農科所(今中國農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以南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在中南海召開會議,竺可楨代表科學院匯報1951年度工作計劃時,明確提出優先考慮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後來發展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後來分化發展出衛星設計院)兩座科研大樓,急需落實建樓地址。
院領導於2月1日開會,認為「若科學院不去要地,勢將落空」,遂決定致函政務院,再次提出申請用地計劃。兩個月後,竺可楨在4月7日記參加院長會議:「據丁瓚(院黨組副書記、院辦公廳副主任)報告謂文委會與首都計劃委員會均已同意科學院在西郊農業科學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進行。新建築即可設立其上。」具體情況是,批准將大泥灣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畝劃為科學院用地。
北京大學,原在城內沙灘一帶,教學和生活用地也極為緊張。在科學院得到撥地的同時,北京大學得到批準的新校址是在科學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灣以南至農科所(今農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層已經內定了院系調整計劃,北大將遷至燕園。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曾昭掄(原北京大學副校長)出面,要求將北大的用地與科學院用地對調(本年竺日記12月6日)。但此議提出為時已晚,因為科學院的建設規劃已經確定,作為優先安排的重點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樓,已破土動工一個多月了.在視察現場之後,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出面協調。科學院為此召開院長會議,經討論,決定從原來撥給科學院的4500畝中劃出北面1000畝左右給北京大學(本年竺日記12月8日)。
1958年2月,中關村科學城的大規模建設即全面展開。同年,北大、燕大、清華成立三校建築委員會,確定用科學院的「割地」修建教職員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後是連片平房,再後是第二、三公寓。這一片地,後來稱作「中關園」。科學城中第一個現代科學實驗大樓,畢竟還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該所成立於1950年5月,後於1958年7月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樓後來被稱為「原子能樓」。盡管「永久院址」確定於1951年,但在竺可楨日記中記述新建築所在地時,先是以清華、藍旗營、保福寺為參照地,後來則以「西郊」代指。

⑺ 海南是哪個省

海南是海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海口。 省內的三沙市是中國地理位置最南、總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級區劃。海南省下轄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25.76萬人。

拓展資料

1、1988年4月, 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2、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3、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⑻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第二次地名普查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為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經國務院批准,定於2009—2012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一、目的和意義
普查試點的目的是查清試點地區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試點,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二、范圍和內容
普查試點的范圍:天津市塘沽區等362個縣(市、區),具體試點地區由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另行通知。普查試點的內容:查清試點地區的地名及相關屬性信息,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對重要地理實體設置地名標志,建立地名信息資料庫。三、時間安排
普查試點從開始,到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確定地名普查技術標准和規范,開展培訓,進行必要的物質准備等。第二階段: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開展地名調查、搜集和考證,完成資料整理和成果匯總。第三階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進行成果驗收和上報,建立地名信息資料庫。四、組織實施
地名普查試點涉及面廣、任務重、技術要求高。為加強對地名普查試點的領導,成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負責普查試點的組織實施,協調解決試點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民政部負責試點地區陸地地名和有鄉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駐地的海島地名的普查工作,海洋局承擔試點地區海域地名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做好普查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屬於階段性工作機制,不屬於新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任務完成後即撤銷。試點省(區、市)和試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相應成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的統一規定和要求,負責組織實施本地區地名普查試點工作。五、經費保障
普查試點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列入相應年度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確保到位。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地名普查給予適當補助。六、工作要求
有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部門要充分認識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的重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統籌安排,確保普查試點任務的順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員要嚴守工作紀律,保守國家秘密,認真做好普查工作,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附件: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二○○九年十月十日
附件: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
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組長:李學舉民政部部長副組長:張勇(國務院副秘書長)、李立國(民政部副部長)、孫志輝(海洋局局長)。成員:武大偉(外交部副部長)、吳仕民(國家民委副主任)、黃明(公安部副部長)、王軍(財政部副部長)、李強(統計局總統計師)、閔宜仁(測繪局副局長)、王津(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兼任。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通知 國發〔2014〕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定於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一、目的和意義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況,掌握地名基礎數據,提高地名標准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為社會提供全面准確的地名信息。地名是基礎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的國情調查。開展地名普查,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國防建設,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二、范圍和內容普查范圍: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試點區域以外的全國所有陸地國土(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普查內容:查清地名及相關屬性信息,對有地無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實體進行命名,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設置標准規范的地名標志,建立、完善各級國家地名和區劃資料庫,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建立地名普查檔案。三、時間安排此次地名普查從2014年7月1日開始,到2018年6月30日結束,分三個階段實施。普查標准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第一階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區完成組織動員、成立機構、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人員培訓等各項准備工作。第二階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區的普查和各級檢查驗收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結合實際統籌安排所轄相關縣(市、區、旗)的普查和檢查驗收,既可同時開展,也可分期分批進行。具體計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報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批准後實施。第三階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報、匯總工作,建立檔案,開展普查成果轉化利用。四、組織實施此次地名普查范圍大、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技術要求高,為加強領導、確保工作順利開展,成立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統一的實施方案、工作規程和普查的組織實施,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全國地名普查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領導小組屬於階段性工作機制,不屬於新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任務完成後即撤銷。普查工作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涉及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相應成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的規定和要求,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地名普查工作。五、工作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廣泛宣傳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重要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統籌協調,確保普查任務順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員要嚴守工作紀律,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工作規程和技術標准認真做好普查工作,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
附件: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
國務院2014年1月23日

⑼ 關於劍橋大學的簡介

劍橋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勛銜:Cantab)為一所座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大學。它是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也是世界現存第四古老的大學。

劍橋大學的起源為一群牛津大學的學者,因與牛津市民發生沖突而移居至劍橋。劍橋與牛津這兩所在中世紀建立的英國大學,在校務運作、學術聲望、社會地位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經常合稱為「牛劍」。

劍橋大學是一個由成員學院(College)、學術學院(School)、專業學院(Faculty)、與學系(Department)組成的學院聯邦制學校。由31所成員學院、超過150個學系、及其它附屬機構組成。成員學院享有高度自治權,屬於半獨立機構。

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框架、自行招收學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隨著時間的演進,目前的成員學院已經減少教學與研究的比重,而是由學系主要負責。學術學院和專業學院為負責管理的上層組織。

劍橋大學出版社也屬於大學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第二大的出版社。大學擁有8個文化與科學相關的博物館群及一個植物園。劍橋的圖書館群(包括各學系、學院、與中央圖書館)超過100個,總藏書約有1500萬冊。

大學總圖書館也是英國六個法定圖書館之一,因此有權要求國內出版商提供書籍做為館藏。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

它同時與劍橋地區的高科技產業聚落 (硅沼,Silicon Fen) 和劍橋生物醫學園區(歐洲最大的生醫產業聚落) 有密切的合作 。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程,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截止2018年10月,共有118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1位菲爾茲獎得主、6點陣圖靈獎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9)地名成果轉化擴展閱讀:

地理概況

劍橋位於倫敦北面50里以外的劍橋郡。劍橋郡本身是一個擁有大約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稱為「劍河」(River Cam 又譯「康河」)。

劍河是一條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劍河上架設著許多橋梁,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劍橋之名由此而來。

劍橋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在劍橋鎮的劍河兩岸,以及鎮內的不同地點。劍橋的公路和鐵路都十分健全,到倫敦主要機場也很近。



圖書館

劍橋共有114所圖書館。大學中央圖書館為有八百萬館藏量的法定送存圖書館,館方有復印所有在英國或愛爾蘭出版的書刊的權利。其他學術學院也有各自專門的圖書館,主要收藏個別學科的刊物。學院的圖書館則為跨學科性質,以協助本科生學習為主。

一些古老的學院的圖書館也收藏一些歷史悠久的書刊,例如:三一學院的圖書館,就有二十萬冊在1800年之前出版的書籍,而科珀斯克里斯蒂學院圖書館,則藏有超過六百冊中世紀的手寫稿,數量在全球最多之列。

⑽ 全國帶州字的地名有哪些

1.貴州

貴州,簡稱「黔」或「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貴州界於北緯24°37′-29°13′ ,東經103°36′-109°35′,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貴州省總面積17.62萬平方千米。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貴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參考資料網路-徐州

網路-錦州

網路-忻州

網路-滄州

網路-貴州

閱讀全文

與地名成果轉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