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的計算機學科自建立之日起,其科學研究便始終堅持瞄準國際科內技前沿和學科容發展趨勢,堅持服務於國民經濟主戰場,承擔了大量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50多年來,獲得百餘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在資料庫、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系統結構、演算法理論、嵌入式系統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鮮明特色和優勢。並與IBM、Intel、EMC、日立等國際企業共建了聯合實驗室。
Ⅱ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科研成果來豐碩。承擔國自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類社會科學基金科研項目50多項,多人參加了《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卷)》的主要編撰和審定工作。出版教材、專著60多部,其中《新聞學基礎教材叢書》、《廣播電視業務系列叢書》和《宣傳學叢書》,都在國內居領先地位。《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中國編輯史》、《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等專著都獲得了國家或部委級獎勵。1981年創辦至今的《新聞大學》季刊,是國內知名的新聞學術刊物,在全國歷屆新聞學核心期刊評選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前的報刊1800多種,其中不少是罕見的珍貴報刊。攝影實驗室、廣播電視實驗室、電子采編實驗室等擁有數百萬元的先進設備,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電子采編實驗室為國內首創,適應了當今網路傳播迅速發展的需要。
Ⅲ 蔣凡的科研成果
葉燮和原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宋文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
郭紹虞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與顧易生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宋金元文學批評史(與顧易生、劉明今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周易要義(與李笑野合著),收入經典要義叢書上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
周易演說,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世說新語研究,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世說新語的讀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印。(前書再版)
三管詩話校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韓愈散文精選(與雷恩海合著),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唐宋八大家書系·王安石卷,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主編中國古代散文十大流派五卷,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主編十大名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主編中國古代文論教程,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版。
校點玉溪生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韓愈柳宗元與唐代古文運動的再評價(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輯,1979年);
韓愈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改革」(復旦學報1980年第1期);
從我國上古樂曲及有關記載探索藝術的起源(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今本順宗實錄作者考辯(文學評論叢刊第16期,1983年);
「思無邪」與「鄭聲淫」考辯(古典文學論叢第三輯,齊魯書社,1982年版);
文心雕龍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文心雕龍學刊第一輯,1983年);
葉燮論創作思維(江淮論壇,1984年第4期);
韓愈原道篇新證(學術月刊,1985年第8期);
嚴羽論杜甫(復旦學報,1987年第4期);
論禮記·樂記(美學與藝術評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貢獻與心理分析(文學評論,1988年第2期);
文學批評史中之殷璠及其河嶽英靈集(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二輯,1988年);
中國古文論體系探索(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4期);
中國古代研究與現代意識(人文雜志1991年第1期);
中國古代文明的悲壯頌歌——史記文化精神述評(遁世與逍遙——中國文化名著新評,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周易對古典美學和文論批評的影響(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林則徐與梁章鉅詩文交遊小考(廣州日報副刊藝苑,1992年5月14日);
周易與中醫之道(復旦學報1992年第3期);
詩話緣起、性質及其理論貢獻(學術月刊1992年第7期);
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考辯——兼論唐代驛遞制度(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易卦、算命與預測學(文匯報1993年12月18日);
為劉柳白詩辯誣一則(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
古典詩詞與黃河風光文化巡禮三篇
黃河之水天上來、浪劈秦晉穿峽谷、「懸河」走海浮郡邑(1994
年上海電台連續廣播,文載貴州政協報1994年4月14 日、
1994年5月12日、1994年5 月26 日);
通工商之利與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大潮文叢第2期,1994年);
論韓愈、柳宗元的思想論爭及其實質(韓愈研究第一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周易精義緒論(上海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世說新語研究二篇(日本國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平成8年3 月、9 月二期)。
Ⅳ 復旦大學為什麼不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一、復旦大學不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是因為國家自然科學獎只授予中回國公民,不授予答組織。
二、復旦大學的教師,曾獲得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獲獎項目為:金籠子與外場下納米結構轉變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為:龔新高(復旦大學),孫得彥(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劉志鋒(香港中文大學),顧曉(復旦大學),季敏(復旦大學)。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
Ⅳ 張志安的科研成果
1. 「駐華外國記者的職業意識及影響因素研究」(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2. 「新時期深度報道史(1978-2008):以新聞生產社會學為視角的研究」(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
3. 「Collaboration in Making Investigative News: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in China( Strategic Research Grants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 Dr Shenfei, Ext. collaborator,2010)
4. 「社會性媒體的傳播機制及影響」(上海市社科創新研究基地項目,2011)
5. 「都市文化繁榮與新媒體發展策略」(上海市社科創新研究基地項目,2010)
6. 「非傳統視角下的城市信息安全研究」(復旦大學人文社科跨學科研究項目,2011)
7. 「兒童信息素養及綠色上網教育策略研究」(摩爾庄園橫向委託項目,2009)
8. 「網路新聞從業者職業意識調查」(網易新媒體研究項目,2009)
9. 「二十年來中國深度報道記者職業意識變化軌跡研究」(復旦大學文科金苗項目,2006)
10. 「公眾媒介素質教育推廣計劃」(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媒介素質理論與實踐」子課題負責人,2004-2008) (一)著作類
1. 獨著 《報道如何深入:關於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及經典案例》,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8
2. 獨著 《記者如何專業:深度報道精英的職業意識與報道策略》,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11
3. 主編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12
4. 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怎麼樣:駐華外國記者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10
5. 主編(第一)《躲不起 惹得起:提升你的媒體素養》,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4
6. 主編(第一)《跨媒體時代:傳播變革與社會轉型》,貴州教育出版社,2007.10
7. 主編(第一)《轉型社會與中國傳媒》,文匯出版社,2006.11
8. 主編/主筆《媒介敗局:中外問題媒介案例分析》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1
9. 合著(第一作者)《媒介營銷案例分析》 華夏出版社,2004.1
10. 合著(第二作者)《媒介資本市場案例分析》 華夏出版社, 2004.1
(二)論文類(部分)
1. 獨著:新聞生產的變革:從組織化向社會化——以微博如何影響調查性報道為視角的研究,新聞記者,2011年3月
2. 獨著:新聞場域的歷史建構及其生產慣習——以《南方都市報》為個案的研究,新聞大學,2010年冬季號
3. 獨著:上海市民使用網路媒體的特徵、動機及評價,新聞大學,2010年夏季號
4. 獨著:深度報道的軌跡回望與問題反思——以新聞專業主義為視角,新聞與傳播評論,2009年
5. 獨著:新聞生產與社會控制的張力呈現——對《南方都市報》深度報道的個案分析,新聞與傳播評論,2008年
6. 合著(第二作者):「學者型記者」:中國語境下的解釋性報道與新聞專業主義——以《三聯生活周刊》的工作理論為例,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7. 合著(第一作者):新聞生產:職業意識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以1987「深度報道年」為個案,新聞大學,2009年春季號
8. 合著(第二作者):融合報道的特徵及生產機制,新聞界,2011年6月
9. 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新聞記者,2011年6月
10. 合著(第一作者):記者「權力尋租」中的社會資本轉換及其倫理邊界,國際新聞界,2008年10月
11. 獨著:深度報道從業者的職業意識特徵研究,現代傳播,2008年10月
12. 獨著:30年深度報道軌跡的回望與反思,新聞記者,2008年10月
(三)會議論文(部分)
1. 合著:Making In-Depth News: The Tensions Betwee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Social Controlin China,ICA 59th Conference, Chicago, USA. May 20 – 25, 2009;MEDIA IN SOCIETY – SINO-NORDIC PERSPECTIVES,復旦大學北歐研究中心主辦,2010年6月8-9日
2. 獨著:《中國大陸新聞生產中的「自我審查」:以「毒奶粉案」報道為個案 》「中國調查性報道研討會」,瑞典Lund大學主辦,2010年8月15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午餐演講會」,2010年7月30日
3. 合著:《網路新聞從業者工作滿意度調查:以上海為例》第三屆中國青年傳播學者研討會,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主辦,2010年10月23日; 「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0,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復旦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2010年12月10-11日
4. 合著:《報道世博和報道中國:外國記者的消息源運用策略》,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2010年11月6-7日
5. 獨著:《媒介、市場與民主——對<南方都市報>的新聞場域及生產特徵分析》,「和諧社會、公民社會與大眾媒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07中國傳播學論壇,北京,2007年10月20-21日(中國傳播學會(CAC)、國際傳播學會(ICA))主辦
6. 獨著:《深度報道從業者的職業意識特徵研究》,新世紀第七屆輿論監督研討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北京,2007年12月16-17日
Ⅵ 馬廣惠的科研成果
1. 馬廣惠,1997,高分組學生與低分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的差異研究[J],《外語界》(2)。
2. 馬廣惠,1998,1999,「總體史」與歷史社會學方法,《東方論壇》(3),《新華文摘》(1)。
3. 馬廣惠,文秋芳,1999,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
4. 馬廣惠,2001,理工科大學生英語詞彙水平研究,《外語教學》(3)。
5. 馬廣惠,2001,中美大學生英語語篇對比修辭分析,《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6)。
6. 馬廣惠,2002,中美大學生英語作文的語言特徵對比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
7. 馬廣惠,2003,國外對比修辭研究36年述評,《山東外語教學》(3)。
8. 程月芳,馬廣惠,董娟,2003,大學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語言學習策略問題,《外語界》(2)。
9. 馬廣惠,2004,英語口語體的語言特徵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10)。
10. 馬廣惠,2004,新世紀西方文學研究與語料庫語言學,《文藝報》12月16日。
11. 馬廣惠,2005,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對外語學習成績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
12. 馬廣惠,2005,基於語料庫的小說文體學研究,《常熟理工學院學報》(5)。
13. 馬廣惠,2006, 中學生英語高頻詞彙水平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1)。
14. 馬廣惠,2006,大學非英語專業新生英語入學水平測試與分析,《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15. 馬廣惠,2007,二語詞彙知識理論框架,《外語與外語教學》(4)。
16. 馬廣惠,2009,英語專業學生二語限時寫作中的詞塊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
17. 馬廣惠,2011,詞塊的定義、分類與識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
18.馬廣惠,2003,《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統計方法》。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19.馬廣惠,2004,《影響二語寫作的語言因素》。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20.馬廣惠,2006,《新世紀外國語言文學新論》。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21.馬廣惠,2007,《馬廣惠語言學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2.馬廣惠,2005,2006,2007,《主題英語快速閱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3.馬廣惠,2006,2008,《新要求大學英語詞彙手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4.(英國)理查德·達文波特·海因斯著/蔣平、馬廣惠譯,2008,《搜尋忘卻的記憶-全球毒品500年》。南京:譯林出版社。
25.馬廣惠,2012,《2011版新課標·初中英漢學習詞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6. 馬廣惠, 2004-2007,《大、中、小學生英語詞彙習得綜合研究》(04YYB013),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
27. 馬廣惠,2006-2007,《師范類英語專業學生外語思維能力發展研究》,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
教授課程
博士生課程
1. 現代西方語言學流派
2. 應用語言學通論
3. 應用語言學高級統計方法
碩士生課程
1. 應用語言學概論
2. 二語習得概論
3. 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
4. 應用語言學統計方法
5. 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
6. 語料庫語言學
英語專業本科生課程
1. 翻譯(英譯漢)
2. 翻譯(漢譯英)
3. 英語高級寫作
Ⅶ 列舉中國十個科技成就
第一.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獲重大成果 啟動3年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獲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建成並穩定運行全球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主幹網;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型定址體系結構和兩代互聯網的獨特過渡技術;向國際組織提交7項標准草案。其中3項成果屬於國際首創,總體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提高我國在國際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競爭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首次在全國主幹網大規模使用國產IPv6路由器,採用率達到80%。這對推進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第二. 川東北地區發現迄今最大整裝天然氣田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國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經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辦公室審定,普光氣田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0.75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普光氣田的發現,對中國石化資源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為緩解中國油氣資源緊缺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 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9月28日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裝置的關鍵部件均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加工、製造、組裝、調試,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EAST的建設使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受到國際聚變界的高度重視。
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觀察到化學反應共振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同事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全量子態解析度的氟加氫分子化學反應的共振現象,並被理論模型所證實,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化學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將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RIChardN.Zare高度評價了中國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第五. 第一條「綠色長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歷時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生態工程建設研究」,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最長、長度為436公里的「綠色長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呈現。中石油和中科院聯手在先導試驗的基礎上沿沙漠公路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建設,並對生物防沙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
第六. 首次環球大洋科考凱旋 1月22日,「大洋一號」科考船經過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各項任務。據國家海洋局介紹,這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單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環球科考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活動中的國際地位。
第七. 治療性乙肝疫苗研究獲重大進展 第三軍醫大學研製的「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順利完成Ⅰ期臨床研究,目前正在開展Ⅱ期臨床研究。這是第一個進行臨床試驗的模擬抗原疫苗。「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屬於國家Ⅰ類新生物製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復旦大學與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開發的「乙克」疫苗正准備啟動Ⅲ期臨床試驗。這些成果將對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貢獻
第八.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時20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儲存環成功實現束流積累,儲存環和直線加速器工作穩定,束流性能良好,這意味著BEPCII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基本達到目標,是工程建設的重大里程碑。在這之前的9月19日,我國最大單體超導磁鐵研製成功,北京譜儀Ⅲ超導磁鐵勵磁成功。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美、日本能研製這種大型探測器單體超導磁鐵。改造後的BEPCII將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將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第九. 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並且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該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並以封面形式報道,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文章首次出現在該雜志封面。該研究結果為各種實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開創了新起點,對容錯量子計算、量子中繼、普適量子糾錯等重要研究方向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十. 「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4月27日6時4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升空的「遙感衛星一號」和用於發射衛星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研製。衛星質量為2700餘公斤,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Ⅷ 周家足的科研成果
在美國數學會(Transactions,Proceedings,ContemporaryMath.),澳大利亞(JournalofAMS),加拿大(CanadianMath.Bulletin),韓國(JournalofKMS),台灣(數學期刊(TaiwaneseMath.Journal),數學集刊()),中國科學(ScienceinChina),數學物理學報(ActaMathematicaScientia),中國數學學報等國內外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30餘篇。
在積分幾何運動公式、幾何不等式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獲香港求是基金會頒發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1998年獲貴州省科技進步獎.2004年入選貴州省」黔中英傑」.是」美國數學會」會員,」美國數學評論」評論員.國內外多家數學專業雜志的評審。多次組織並主持國際積分幾何國際會議。多次應邀到英國,法國,韓國,西班牙,台灣,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國內外著名研究院和高等院校講學。作為主要負責人組織並主持2004首屆「國際積分幾何與凸性國際會議(),2006年西南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聯合國際幾何會議。與NYUPolytechnicInstitute的YangDeane教授共同組織並主持2008年首屆中國數學會美國數學會聯合國際會議的.
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承擔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貴州省優秀科技人才省長重點基金,主持西南大學科研基金等項目研究.
1956-1974年在貴州省榕江縣度過了童年和部分青年時期,1969年知青下鄉,1972年後當過中、小學代課老師,養路臨時工人等。酷愛足球運動,青年時期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足球代表隊隊員,武漢大學足球代表隊隊員,國家二級田徑運動員,1977年武漢地區高校田徑賽跳遠冠軍,國家二級足球裁判員.
Ⅸ 李力的科研成果
自1988年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從事日語教學及翻譯工作,在國家正式出版的學術刊物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編並執筆編寫教輔書4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和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