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機、瓦特蒸汽機、火車
❸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英國工業革命抄從棉紡織業開始襲。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的「珍妮紡紗機」,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工人克隆普頓發明「騾機」,這三個發明提高了紡紗的速度和質量;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把織布速度提高40倍。1785年,徒工出身的機械師瓦特發明了復動式蒸汽機,為紡織機器提供了方便、實用、大功率的動力;蒸汽動力的使用是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就。新的運輸工具也被發明出來,1807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發明了汽船,提高了水上運輸能力;1814年英國煤礦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史蒂文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年試車成功,30年代英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也已出現,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❹ 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60年代發生在英國的一次革命,這次工業革命讓機器代替了以往的手工業。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當中最為著名的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蒸汽機,皆是出現在這一次工業革命當中。
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手工業上面的,還有發生在經濟領域、思想領域乃至政治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僅是提高了生產力,更是鞏固了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並且工業革命也進一步解除了封建統治,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巨大變革,使社會逐漸分裂成了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這也為後來的共產主義發展提供了基礎。
❺ 19世紀末到2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沒有創造出幾項影響世界進程的重大科技發明成就
壟斷組織的概念: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本主義大企業間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如卡特爾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辛迪加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大企業合並組成的壟斷組織;康采恩是共同依賴某一大金融資本集團的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大公司和銀行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不論壟斷組織採取何種形式,它們都是以生產集中,個別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爾和辛迪加的參加者雖然在生產上還是獨立的,但它們都是一些大型企業;托拉斯和康采恩則已是大型企業合並組成的規模極大的企業和企業群。因此,壟斷組織既是一種旨在攫取高額利潤的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又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1870年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早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就已開始出現個別的壟斷組織。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集中,於是壟斷組織較多地發展起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在各國的表現:由於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不同,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1.美國:美國的壟斷組織主要採取托拉斯的形式,這同美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聯系。美國的許多企業是在採用當時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的,創業之初規模就很大。它們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很快擠垮了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把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這樣,同一部門的少數大企業為了壟斷銷售市場和加強競爭能力,又進一步採取合並的形式組成「托拉斯」,確立了它們的壟斷地位。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有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它們的產值占總產值的38%。美國出現的第一個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國石油的90%,是美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美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額的40%。美國的各重要工業部門都已被一兩個或少數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
2.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僅次於美國。由於德國農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國內市場狹小,它作為較晚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擴大國外市場方面又面臨激烈的競爭,因而解決銷售市場問題十分緊迫。德國雖然也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大企業,但還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條件,使得在產品銷售上進行壟斷聯合的「卡特爾」成為德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採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再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佔佔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制,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志航運公司手中。
3.英國: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速度緩慢,占優勢的紡織業等舊工業部門的生產集中程度較低,以及擁有龐大的殖民地為資產階級帶來高額利潤等因素的影響,壟斷化的進程比較緩慢,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也比美、德兩國要低。就壟斷組織的形式而言,由於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在銷售方面較少實行聯合的辛迪加和卡特爾。它的壟斷組織一般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由若幹家大企業合並改組為大股份公司,並進行一系列兼並活動後形成的生產上的聯合。壟斷組織在各工業部門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業方面,特別是新興工業中發展較快,壟斷程度也較高,並開始出現跨部門的壟斷聯合企業;在輕工業方面,特別是在棉紡和棉織這兩個部門中甚至尚未形成壟斷組織。而在生產比較集中的棉線和染整業中也出現了壟斷組織;為了抵制美國煙草公司的傾銷,英國的制煙大企業也於1900年合並成帝國煙草公司。
4.法國:法國向壟斷階段過渡時,工業生產的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法國中小企業比重很大,工業生產集中程度比較低,因而在壟斷組織的發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國和德國。同時,它也沒有形成某種比較突出的壟斷組織形式,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國都有所發展。法國的壟斷組織首先發生在重工業部門,特別是冶金工業以及與冶金工業密切有關的部門。
5.俄國:俄國資本主義起步雖晚,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開始進入壟斷階段。在俄國,辛迪加成為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重要工業企業一般都分別掌握在不同國別的外國資本家手中,它們在生產上難以聯合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訂貨和保護關稅政策,又使資本家爭奪訂貨和國內市場的斗爭異常激烈。於是它們便組成辛迪加加以調節彼此間的矛盾。早在19世紀80年代,俄國就出現了一批壟斷聯合組織。但壟斷組織的廣泛發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機以後。
6.日本:日本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比歐美先進國家落後得多,但它的近代工業一開始就操縱在得到政府特殊保護與扶持的少數特權資本手中。這類特權資本原來就廣泛從事商業、金融、運輸、工業生產等各個部門的活動,以後它們又在對外侵略戰爭和殖民掠奪中膨脹起來,很快便轉化為壟斷資本。它們大多採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財閥。
在工業生產集中並形成壟斷的同時,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也達到很高的程度。隨著銀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它們控制了全社會工商業的經營,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與工業資本相融合,形成所謂「金融資本」。在比較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金融資本形成的過程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這些國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資本家缺乏創辦這類企業的資金,於是銀行的貸款成為它們所需要的重要來源,這就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結合。如美國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銀行集團不僅統治者美國的整個銀行業,還是擁有成百家工業企業的巨頭。
影響:壟斷組織作為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體,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作為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它的出現卻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
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又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由於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它們在發展成為壟斷組織後,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良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使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取得新的成果,運用於生產之中。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2.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工業產品的增長幅度暫時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幅度,結果導致了價格、利潤的普遍下降以及經濟危機的更加頻繁、深刻和持久。因此,為了擺脫危機,國內同一工業部門的大生產者聯合為一個「托拉斯」,即一個以調節生產為目的的聯盟,他們規定應該生產的總量,在他們中間加以分配,並且強制實行預先規定的出售價格。
3.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對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通過企業合並而極大地擴大規模之後,在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可以產生如下一些優越性:企業合並後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這就有可能使用那些位置最有利的工廠和最有效率的機器設備來進行生產;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實行更有效的分工,在不同的工廠里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同時它也能使副產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當一個托拉斯擁有生產同一產品的許多工廠時,就可以通過對各家工廠進行仔細的比較,發現既節約又效率高的生產方法;通過許多企業的合並,可以取消重復的高薪職位,以減少行政費用,並獲得最有才乾的技術專家和經營管理人員;如果托拉斯進一步實行縱向聯合,不僅控制生產,而且控制原料資源和加工以及產品的銷售,就可以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經營,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4.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開始成熟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壟斷並不意味著完全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競爭仍然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沒有使經濟發展的速度放慢,反而使它加快了。20世紀初,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很高的美國和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率分別為4.8%和4.2%。相對緩慢的英法兩國也分別為1.4%和3.3%。
壟斷組織雖然有促進生產發展的積極一面,但是它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1.壟斷組織壟斷市場、壟斷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壟斷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加強對於勞動人民的掠奪。
2.壟斷資本的形成,就是大生產吞噬小生產的結果,其間充滿了暴力、欺詐的行為及種種卑鄙丑惡的手法。
3.壟斷組織的形成,必然伴隨者食利階層的出現,他們靠海外投資及向外國放貸(如法國對俄國的貸款),坐享超額利潤及高利息收入,因而成為游手好閑的寄生蟲階層。
4.壟斷組織推動了殖民擴張。它不僅繼續要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也要求擴大資本輸出地,因此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國家、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5.壟斷資本是戰爭的根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的爭霸,不可避免地導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夠全面了吧?!
❻ 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成果是什麼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網路物理系統的出現。網路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體、感測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1]
中文名
第四次工業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時間
21世紀—22世紀中葉
發起國家或組織
中國、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
分類
人工智慧、虛擬現實、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變等
快速
導航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餘
無紙辦公並未實現
各界觀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大約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的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6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❼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哪些
珍妮紡織機、蒸汽機車、汽船、飛梭、蒸汽火車等。
1、珍妮紡織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
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2、蒸汽機車
第一輛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於1769年誕生,是的,就在瓦特與博爾頓一起合作出帶冷凝器的蒸汽機的那一年。這輛蒸汽汽車是一輛三輪汽車,是由法國人N·J·居紐所製造,被命名為「卡布奧雷」。
雖然居紐的這項發明失敗了,但是他的發明在古代交通運輸與近代交通運輸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不斷地發現與改進中,之後又有無數的車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總,比如在1804年脫威迪克設計製作的蒸汽汽車,還有1825年英國人斯瓦底·嘉內製作的第一輛蒸汽公共汽車。
在歷史的發展下,汽車形式不斷地在變化,1804年的蒸汽汽車拉著10T的重物行駛過,1825年的公共汽車開啟了公共汽車的運營。1831年,美國的史沃奇將一台蒸汽機投入到運輸中。
3、汽船
最早建造蒸汽機船的是法國發明家喬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輪船「皮羅斯卡菲」號,用蒸汽機啟動。後來,英國人薛明敦在1802年也建成一艘蒸汽輪船。可惜它們均未得到實際應用。
直到1807年9月,美國人富爾頓設計、製造的蒸汽輪船「克萊蒙特」號試航成功,才使輪船開始真正成功為水上舞台的主角。「克萊蒙特」號,全長45.72米,寬9.14米,排水量100噸,船速每小時6.4公里。
蒸汽機船發明後,用蒸汽機為動力代替人力帶動槳輪,沿用了100多年之久。
4、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5、蒸汽火車
蒸汽火車也叫蒸汽機車,是利用煤為動力,以蒸汽機為核心的最初級最古老的火車。
蒸汽火車的外觀和功用與如今的各種火車相差甚遠,它是世界上第一代的火車,蒸汽火車通過用煤燒水,使水變成蒸汽,從而推動活塞,使火車運行。
蒸汽火車曾以無比的巨力開啟過人類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一般蒸汽火車的速度為60千米/小時。現在已被淘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❽ 下列發明中不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的是
輪船是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
❾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有什麼發明
維多利亞 女王(亞利山德拉·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於1837年繼承王位(當時她18歲),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維多利亞 女王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 維多利亞時代 ,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過了2年,他就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克工人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