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劉家坪石子溝重砂測量成果圖

劉家坪石子溝重砂測量成果圖

發布時間:2021-04-05 22:40:14

A. 回顧黃陵背斜1∶ 萬區調工作及其社會效益

李東旭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此次研討會主題是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史的社會經濟文化作用研究」。就此命題要求,不禁令我回想起自己早在 1958 ~1961 年親自做過的第一輪區調工作。雖然時隔近半個世紀,由於印象深刻,至今幾乎每個細節還歷歷在目。至於工作成果在後來的學科發展中是否經受考驗,發揮什麼社會效益,也多少有所關注。總的感受是: 區調工作是發展地質科學的基礎; 區調圖件也是國家建設中各個領域不可缺少的基礎資料。

我國採用航空照片按蘇聯 1∶ 20 萬區調規范有計劃大面積開展區調工作始於 1958 年。此前,在天山、大興安嶺、南嶺已開始由蘇聯專家領導進行試點。1958 年春夏之交我正為馬杏垣老師助構造地質課,馬先生跟我說: 「期末課程結束,你到新疆天山十三大隊去學習,看他們如何利用航空照片填圖。」待課程考試剛結束,尚未出發,黨的 「教育為無產階級服務,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頒布。北京地質學院黨委為響應這一精神,迅速決定全院地質專業師生暑期實習全部參加區調工作。時間緊迫,馬老師又通知我暫不去新疆了,要我趕快到地質部資料局借來天山區調資料辦個小型展覽,向領隊老師簡單介紹航空照片解譯方法。然後大家就匆忙出隊,奔赴各省。

當時,我被編入由馬杏垣先生領導的湖北大隊,湖北大隊由北京地質學院普查系、石油系和北大地質系 3 個單位部分師生組成; 普查系負責竹山、谷城、南漳、宜昌、隨縣 5幅,石油系負責巴東、長陽、恩施 3 幅,北大地質系負責宜城幅; 基本覆蓋了大半個湖北省; 我被指定負責宜昌幅。考慮到各圖幅之間接圖方便,採取集中踏勘統一地層認識,鄂西北荊山中隊由李樹譽老師領隊在南章幅踏勘。正當踏勘歸來,各分隊即將進入自己圖幅開展工作之際,一場新的政治運動掀起,全民大煉鋼鐵,我被安排到圖幅外鍾祥、宜城、荊門 3 縣配合當地找鐵礦。直到 8 月份才回到自己負責的圖幅工作。次年,由於鄂西南石油系師生轉戰石油普查,他們負責的 3 幅圖提前驗收,巴東幅東部包括一窄條黃陵背斜核部的前震旦紀岩漿岩和變質岩工作不能通過。為此,當時湖北局夏湘蓉總工電報北京,要我立即到武漢,商量如果我同意承擔完成一幅完整的黃陵背斜核部地質圖,即可放走巴東幅師生離開; 宜昌幅可只做西半幅地質圖,東半幅交由石油五普隊負責。填圖面積雖然減小,內容卻比其他圖幅復雜,岩、沉、變三類岩區都有,沉積地層從震旦繫到第三系跨度也大。這幅圖只有我一個教員負責,帶著十幾位學生完成,主要依靠幾位高年級同學協助,但是,到第二年原高年級學生畢業,又換一批新同學,又要重新培養,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現在看來那時的同學確實水平不低,工作認真負責,現在的中科院院士陳旭就是1958 年的學生隊長; 後來中國地質大學的副校長劉玉發曾任當時的黨支書,他的組織管理能力很強,對工作順利開展發揮了很大作用。編圖、寫報告都要由學生協助; 最終成果還算不錯。經地質部區調局和省地質局領導組成的專家組按照區測規范逐條嚴格審查,正式驗收,最終獲得很高評價,認為這幅圖的質量不亞於他們剛驗收過的蘇聯專家領導的韶關幅。這是同時驗收的幾幅圖中的最高分。時隔幾十年後,回憶那時的工作相當艱苦,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野外工作吃糠咽菜、忍飢挨餓,上山帶著炒麵和喂牲畜的豆餅,爬不動山時,才能吃一兩口 「加油」; 沒有大路和交通工具,身負行李、資料、圖筒、標本、樣品、馬燈、陶沙盤,邊爬山、邊觀測、填圖記錄和取樣。但所獲的區調成果還是在地質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作用。參加這項工作的兩位當時的學生鄧運松和金靜波已先我而去,當時一位負責變質岩,一位負責岩漿岩,他們工作非常認真負責,為這個圖幅高質量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現藉此文,順作緬懷和告慰。簡而言之,這次區調工作是在極不尋常年代度過的。不僅任務艱巨,工作條件艱苦,而且還有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總結宜昌幅 ( 或黃陵背斜) 1∶ 20 萬綜合區調成果發揮的社會效益,可概括為以下 4個方面。

1. 填補了地質圖空白區,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提供了工程地質和區域穩定性評價基礎資料

大家知道,1956 年毛主席橫渡長江在水調歌頭詞中曾寫道: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就意味著武漢長江大橋完成後,將要建三峽大壩。長辦已開始籌劃長江三峽工程,1958年地質部直屬的三峽水文隊也開始沿江勘察選址,當時依據的地質圖還是 1924 年李四光、1925 年趙亞曾、謝家榮等做的沿江地質圖; 黃陵背斜北部還是大片空白區。對於三峽工程來說,急需一張新的完整的包括外圍的區域地質圖。當時三峽水文隊總工胡海濤對我說: 他非常希望有一張正規的完整的地質圖,因為三斗坪壩址、南津關壩址都在我們的圖幅內,外圍的霧渡河斷裂也在我們圖幅內。另外,與我們工作同步進行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質勘察,也到我隊搜集資料。總之,這次區調填圖,不僅填補了一部分全國地質圖的空白,同時也為三峽工程提供了第一張正規的區域地質圖。

2. 一系列新的發現,深化了基礎地質研究

( 1) 提出取消 「美人沱片麻岩」層位,建立 「崆嶺群」

此前三峽地區前震旦系地層劃分大都是根據李四光先生 ( 1924) 建立的三斗坪系,劃分為: 黃陵花崗岩、美人沱片麻岩、崆嶺片岩 3 套層位。通過我們大面積填圖,發現原來的美人沱片麻岩實質上是崆嶺片岩和黃陵花崗岩接觸部位的混合岩,混合岩中基體的原岩與崆嶺片岩成分一致,是一套夾有石墨片岩和大理岩的富鋁的副變質岩; 最近有人將其定為孔茲岩系。實際上,崆嶺片岩名稱也名不副實,因為,大部分崆嶺片岩都不同程度受到混合岩化; 多數已變成混合片麻岩、條帶狀混合岩。因此,1959 年第一次地層會議時,我曾撰文提出建議,在地層表中取消 「美人沱片麻岩」這個沒有層位意義的名詞,並建議將 「崆嶺片岩」改稱 「崆嶺群」或 「崆嶺系」。然後,根據基體成分差異,再將崆嶺群內部劃分 4 個組段。時隔數十年,追憶 「美人沱片麻岩」這一詩意般地層名稱的消失,仍有所感,詩雲:

高峽平湖淹黃陵,黃陵地層史有名。

崆嶺灘前美人沱,綵帶纏身似女神。

問美人兮何所因,答曰花崗混染身。

地質時代無實意,只得讓位崆嶺群。

關於時代問題傾向於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當時採集了比較系統的同位素樣品送蘇聯測試,由於中蘇關系惡化,未見結果。從以後的文獻看,這個建議基本被大家接受了。只是隨著變質岩石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的發展,研究更加深入細致。

( 2) 黃陵花崗岩解體

自 1924 ~1925 年李四光、趙亞曾、謝家榮等確定黃陵花崗岩體之後,長期無人問津,直至 1957 年李鄂榮再研究,他認為黃陵花崗岩體為一中酸性岩基,黃陵廟的花崗岩體與三斗坪黑雲母石英閃長岩體為一次侵入的相變結果。通過我們對黃陵背斜核部全面填圖,發現這里的岩漿岩比較復雜,不僅有多種中酸性岩體,還發現許多小型基性超基性岩體,現在看來有些可能是幔岩包體; 根據當時的地槽學說將這里的岩漿活動從基性到酸性分為2 個岩漿活動旋迴,5 期侵入。早期構造岩漿旋迴的造山前期為基性超基性岩體 ( 太平溪等岩體) ; 造山同時形成早期白色混合岩化及混合花崗岩體 ( 風箱坪、周家河) ; 造山晚期形成黃陵斜長花崗岩基。後第二岩漿旋迴,早期為中基性小岩體如茶兒山、徐家河輝長輝綠岩; 晚期伴隨第二期正長花崗岩混合岩化有圈椅塘、岔路口、烽火山岩體形成。現在是按單元超單元填圖,岩石學研究也有很大發展,岩石命名也有許多變化。但是,最初的黃陵花崗岩基的解體和作圖,還是通過這次區調填圖完成的。

( 3) 霧渡河 「長壽」斷裂的發現

霧渡河斷裂是測區內最大的一條斷層,走向北西,斜切黃陵背斜核部,並延伸到東翼古生代至中新生代沉積蓋層中,從核部沿斷裂發育紅色混合岩化及小岩體侵入來看,早在元古宙已形成,但從晚古生代沉積岩相看,海西期這條斷層兩盤又有反復升降現象,中晚泥盆世地層 ( 雲台觀組、黃家磴組、寫經寺組) 在斷層北盤缺失,中石炭世 ( 黃龍灰岩)及早二疊世 ( 梁山組煤系) 斷層南盤缺失; 從露頭直接觀察到斷裂伴派生構造擦痕,又反映出燕山期有左行和右行平移特徵; 斷層延至東湖群紅層中,兩盤岩性粒度則有截然變化。當時給馬杏垣老師匯報時,他饒有興趣地說: 「這是一條長壽斷層」。總的說來,這條斷層雖然長期多次活動,但每次活動都不強烈,現今活動性也不強烈。

3. 發現新礦點,指出礦產分布規律

1958 年 1∶ 20 萬區調綜合性很強,要求同時進行礦點檢查、金屬量測量、重砂測量和伽馬測量; 最後上交了 37 張礦點檢查卡片、4 張重砂測量成果圖、6 張金屬量測量成果圖,還有礦點分布和預測圖。總之,工作量很大。用現在的技術要求來衡量,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當時提出的一些找礦線索還是很有意義的。諸如: 發現花崗岩中有超基性岩體、在中酸性岩體與崆嶺群中的大理岩接觸部位有矽卡岩型磁鐵礦、重砂金屬量測量異常表明該區有多金屬礦遠景、崆嶺群中的石墨夾層具有潛力等都是第一次提出。有關礦產的分布規律,我們發現晚泥盆世的寧鄉式鐵礦只是在霧渡河斷層以南分布,而早二疊世的梁山煤系僅限於霧渡河斷層以北分布。含煤層的向斜自北而南,由窄變寬、由深變淺。因為測區以北的荊山台褶帶的整體規律是褶皺強度自北而南衰減,即波幅比值減小。最後驗收時,湖北局周聖生總工異常高興,他說: 「我就希望你們搞區調的提供給我這種資料,對我指導找礦才有用。」

4. 為編制小比例尺多種地質圖件提供基礎資料

1958 ~ 1959 年兩年工作後,地質部指令各省根據新的區調資料編制全省地質圖、岩相古地理圖、岩漿岩分布圖、大地構造圖。應該說,這也是區調工作的一種社會效益。沒有區調提供的新資料,圖件是編不成的。當時分工由我負責編制湖北省 1∶ 100 萬大地構造圖。記憶深刻的一個問題是,當時編圖要求按蘇聯地槽地台理論劃分和命名構造單元。而這一理論對 「褶皺帶」的定義必須是 「地槽回返」的表現,而黃汲清先生在他的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 1954) 名著中將揚子地台上的大巴山 、八面山、下揚子等地的構造帶都稱之為褶皺帶。如果延用黃先生的命名,顯然與當時流行的概念有矛盾,這兩種褶皺帶組成的建造不同,形變機理也不同。困惑之中,想到為什麼不可以加個定語將兩者區分開呢? 於是,想出一個 「台褶帶」的術語,就是將地台褶皺帶與地槽褶皺帶區別開來,也未來得及請示馬先生,就匆忙交卷了。沒想到回到北京後,還得到張文佑先生和馬杏垣老師的贊賞。此後還廣為應用。

區調成果應用領域很廣,1970 年我正在大別山鑽機上勞動,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沒想到收到學校軍宣隊加急電報,催我到湖北省地質局革委會報到。當時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要我干什麼,到武漢後,才知道要我參加湖北軍區 「兵要地質圖」的編制,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地質和軍事還有關系。

現在看來,區調成果在環境地質、災害地質 ( 含地震) 、水文、工程、能源 ( 含地熱) 、農業、旅遊地質等諸多領域都離不開區調成果———地質圖。地質圖帶給人類社會的效益之大,難以估量。但是,在完成一幅地質圖背後,區調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卻鮮為人知。特別是 1958 ~1961 年 3 年困難時期完成的第一輪 1∶ 20 萬區調工作是現代年輕人不可想像的。因此,我非常贊同總結每一階段地調工作成果在學術上的意義和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而且建議加上工作時期的社會背景和工作條件。

附: 旋扭構造薈萃———追記牛口峪旋扭構造。

旋扭構造薈萃

———追記牛口峪旋扭構造

北京猿人周口店, 地質赤子建搖籃。

五七年暑期初教學, 構造奇觀始發現。

大南坡上 「小磨盤」 原系穹窿旋轉斑。

骰子溝里 「汽油桶」 軸近水平小旋卷。

牛角褶皺 「風車轉」 張扭斷層輻射散。

弧形走滑屬外環, 重重旋扭套連環。

北嶺向斜半月狀, 動力來自花崗岩。

轉折端處扭力強, 鳳凰山上得應驗。

帚狀節理多級序, 旋扭復合更稀罕。

旋扭類型集大全, 堪稱旋扭博物館。

六二年成果始匯報, 李老聞之喜開顏。

地質年會作講演, 會後師長齊參觀。

李老上山親指點, 補充工作更完善。

四十年後再去看, 封山育林溝壑填。

精彩現象多不見, 學子痛兮嘆遺憾。

北京西山周口店牛口峪集中了極其難得、極其精彩的多種小型旋扭構造現象,其中有軸直立的旋扭構造、軸水平旋扭構造、渦輪狀褶皺、三維連環旋卷構造、多序次旋扭構造、交叉復合旋扭構造等多種罕見類型,可謂精彩薈萃。2008 年秋冬之交,古稀之年為研究生講授地質力學,課後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未料多數現象被破壞或被掩蓋,遺憾之極。恰又收到紀念李四光誕辰 120 周年紀念會議通知,由於這項研究,幸蒙李四光先生親自指點,故此簡要追記研究過程,以資紀念。並期望今後大興土木時,對於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地質現象手下留情。

B. 實習二 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和解釋

【實習目的】

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內容和底圖,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表示方法,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解釋和推斷。

【實習要求】

(1)了解圈式法、帶式法、符號法、等值線法的表示方法,並掌握等值線法的編制方法。

(2)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方法,並說明各方法的適用條件及優缺點。

(3)根據所給資料,編制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等值線圖,在重砂取樣點圖上圈定某礦的遠景區,推測礦產可能的成因類型。

(4)通過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解釋和推斷,簡述重砂礦物的共生組合、含量、晶型、物化性質、搬運距離和空間分布對重砂找礦成果的解釋和推斷意義。

【實習步驟】

1.學習重砂成果圖的內容和底圖

重砂成果圖應包括以下內容:

(1)地質資料:以礦產圖為底圖,應有礦點和含礦的直接標志(如礦體露頭、舊礦坑、礦礫等)、間接標志(如蝕變圍岩、偉晶岩脈等)以及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如侵入體、接觸帶、構造帶等)。有時還附有地貌資料(如坡積、沖積、階地等)。大比例尺成果圖(1∶2000~1∶1萬)須採用地形圖。

(2)重砂找礦成果:取樣地點、樣品編號、有用礦物含量。

(3)按礦種或礦物組合圈定的重砂異常和遠景地段。

2.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表示方法

(1)圈式法:即在取樣位置上按規定大小畫一圓圈,分為若干象限,並以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不同礦物,以塗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礦物含量(圖2-1)。圓圈直徑一般為5mm。象限一般四分,也可以多分、少分或不分,視礦物分組情況而定。如採用四分象限,則一張成果圖上同時表示四種有用礦物。有的以線條或其他符號代替顏色。如果取樣點密集,圓圈可以向兩側外引。

(2)符號法:將有用礦物以化學元素符號標在取樣點旁(圖2-2)。此法簡便,多用於野外草圖。但如果一個取樣點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時,符號排列顯得擁擠,使圖面不清晰。

(3)帶式法:將相同礦種的相鄰取樣點連接成帶,以帶的顏色、寬窄及長軸方向,分別表示有用礦物種類、含量及搬運的途徑和方向(圖2-3)。此法能明確表示出有用礦物的富集地段,直觀地指出找礦的方向,適用於砂礦區。

圖2-1 圈式重砂圖

圖2-2 點式重砂圖

圖2-3 帶式重砂圖

(4)等值線法:以有用礦物含量作分散暈等值線。對於1∶1萬~1∶2000的大比例尺殘、坡積重砂測量或砂礦取樣(按密度較大的網格法取樣時),常採用此種編圖方法。一般按單礦物分別編制。

【實例資料】

重砂法找金剛石礦床實例

1972年某地質隊採用綜合方法找礦,在某地找到了一個大型的金剛石礦床。

在找尋該金剛石礦床的過程中,重砂法收到了顯著效果。該隊運用水系重砂法尋找金剛石的伴生礦物:含鉻鎂鋁石榴石(含鉻量3%~10%)、鉻鐵礦、碳硅石等,並將其作為指示礦物來追索金伯利岩體。現將他們的具體作法與成效簡介如下:

水系重砂法採用的比例尺為1∶5萬。重砂采樣點主要分布在小於3km長的支流中,其采樣間距為300~500m。如大於3km的河流,采樣間距為1000~2000m。采樣點密度約為1.5個/km2,根據河流長度、坡度、寬窄、礦物搬運距離等因素靈活布點。采樣位置一般布置在河流轉彎內側,砂嘴前緣及障礙物後面,對有利的階段也作了取樣。采樣時先剝去表土層,挖至基岩面,一般深0.5~1m。樣品的體積不小於50L。

通過水系重砂測量(圖2-4),在河流的支流1504號采樣點發現一粒鎂鋁榴石,在1512號采樣點的重砂中發現含鉻鎂鋁榴石、鉻鐵礦各一粒。之後,逆流而上進行追索,在小溪與支流交匯口1513號采樣點發現了2粒金剛石,繼續逆小溪追索,分別在1514、1515號采樣點又發現金剛石1~2粒,到了小溪源頭附近1516號采樣點重砂中金剛石則增高至6粒。經過上述追索工作,終於在該點附近的坡殘積層下面找到了含礦金伯利岩體。

圖2-4 金剛石礦床水系重砂采樣點分布圖

由於金伯利岩體容易風化,岩體被坡殘積物覆蓋,在重砂異常區,還開展了地面磁測工作,有效地圈定了金伯利岩體的分布范圍。後經槽探、淺井、鑽孔的揭露和人工重砂分析,證實A、B等號岩管具有規模較大、品位較高的金剛石礦體。

【實習資料及實習步驟】

實習資料及實習步驟也是等值線法成果圖的編制方法。

(1)某測區辰砂分散暈取樣位置,如圖2-5。

(2)異常下限的確定和異常的分級:異常下限一般用統計法確定,如圖2-6,以橫坐標表示某有用礦物含量,縱坐標表示樣品的頻率,繪出有用礦物的含量曲線。曲線由陡變緩的轉折處,可定為該有用礦物的異常下限(本例用圖2-6上的Ⅱ號分散暈異常下限值)。

異常的分級一般用統計法,或者以異常下限為最低一級,其餘按等比或一定間隔遞增劃分為若干級,但分級線不宜太密。

(3)將取樣點展繪到礦產圖上,並在取樣點上方(或下方)註上礦物含量(圖2-5取樣點及礦物含量已給在圖上)。

(4)按異常分級要求,用插入法在圖2-5上繪出等值線(如繪地形等高線一樣)。連接各點間的等值線時,需要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找礦標志、有用礦物含量、礦物的共生組合和礦物的特性等因素。

圖2-5 辰砂分散暈取樣位置圖

圖2-6 常下限統計曲線

等值線圖能夠反映原生礦體的主要走向、礦體分散暈的位移和地形的關系。如果地質依據充分,還能圈出推斷的含礦帶位置,以指導普查工作的部署。

C. 重砂測量的(三)重砂測量成果圖

根據重砂樣品的詳細鑒定成果,按礦種或礦物組合以不同方式編製成圖,結合地質地貌特徵圈定重砂異常區,編繪重砂成果圖。重砂成果圖是重砂測量的最終成果,是進行重砂異常分析評價的依據。重砂成果圖要求反映出重砂礦物的分布規律;反映工作區地質特徵,如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成礦標志及礦化特徵;反映工作區地形地貌特徵;圈定重砂異常區,對異常區進行評價和檢查;圈定成礦有利地段,甚至追索尋找礦源母體以達到找尋砂礦及原生礦體的目的。重砂成果圖的底圖應選用同比例尺或較大比例尺的地形地質圖或礦產地質圖。
重砂成果圖表示方法有圈式法、符號法、帶式法及等值線法4種。

D. 重砂成礦信息研究

在金礦資源總量預測中,金自然重砂能夠提供最直接的找礦信息,是最直觀的找礦標志之一。因此研究重砂礦物的組合特徵、分布規律以及重砂成果表達形式——重砂成果圖的編制,是金礦資源預測的重要內容。山東省在多年的找礦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重砂資料。

1.重砂整理研究方法

重砂組合礦物的選擇,是根據已知金礦床原生礦物的組合特點確定的,在山東省的成礦預測研究中選用了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白鎢礦、辰砂、泡鉍礦7種礦物組合。以玫瑰花瓣圖的形式表示重砂的種類和數量(圖9-3)。

圖9-3 重砂礦物量級及匯水盆地劃分圖

重砂分散暈的空間分布,主要受水系、地形條件和重砂礦物本身穩定性的綜合控制,匯水盆地網系圖的正確劃分,對追溯重砂源,圈定局部重砂異常以及對重砂的動態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匯水盆地的劃分原則是:

(1)每條獨立的入海河流,它是整個匯水范圍為Ⅰ級匯水盆地。它的次級支流的匯水范圍為Ⅱ級匯水盆地,依此類推可以劃分若干不同等級的匯水盆地。

(2)匯水盆地的邊界沿山脊、制高點劃分。邊界不切割自然水系。

匯水盆地網系圖,能覆蓋所研究的區域,是研究重砂分布規律的基礎。次一級別匯水盆地的劃分,是在高一級別匯水盆地的基礎上劃分的。匯水盆地的級別是確定的,不受成圖比例尺的影響。

2.重砂組合類型

根據已知床的礦物組合,結合不同成因的重砂組合特徵,金礦重砂可分為5個類型;

(1)自然金-黃鐵礦-白鎢礦型;絕大多數分布在招遠—萊州—昌邑成礦帶以東。玲瓏金礦田以西絕無僅有,以東比比皆是,界限非常清楚。該類型與燕山晚期艾山階段岩漿活動有著密切的成因關系。絕大多數分布在艾山階段岩體的周圍。如院格庄、三佛山、北峰頂等岩體周圍都有該類型的出現。白鎢礦較集中分布在蓬萊民山地區。

(2)自然金-黃鐵礦-辰砂型:辰砂是分布最廣泛的汞礦物,形成於低溫熱液過程中。在氧化帶中,有時也有外生成因的辰砂。這種類型主要分布在白堊紀青山群火山岩地區及斷裂帶內,受火山機構及斷層控制。

(3)自然金-黃鐵礦-泡鉍礦型:泡鉍礦是輝鉍礦的氧化礦物。輝鉍礦主要見於高、中溫熱液礦床中。在火山熱液成因的礦床中亦有出現。這種組合類型分布較集中,主要見於畢郭岩體傾伏端和官道地區西側。燕山晚期艾山、雨山岩體東西兩側也可見到。

白鎢礦、辰砂、泡鉍礦的出現,在膠東地區燕山晚期成礦熱液活動的產物,與燕山晚期的侵入活動及白堊紀青山群的火山活動有著密切的成因關系。

(4)自然金-黃鐵礦-多金屬型和(5)金-黃鐵礦型:主要分布在招遠-萊州-昌邑成礦帶,焦家、玲瓏礦田都屬於這兩種重砂組合類型(圖9-4)。它們與震旦期玲瓏超單元的岩漿活動有關。

3.金重砂異常的圈定和分級

金重砂組合異常,是綜合評價礦產資源的重要直接找礦信息,對尋找在表生條件下能夠形成穩定的重砂礦物的金礦種尤為突出。因此,對金重砂組合異常的研究,在重砂成果中佔有重要位置。根據已知礦床主要成礦元素的礦物組合(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以及白鎢礦、辰砂、泡鉍礦),膠北地區可分為兩個區域性的重砂異常區:①以招遠-萊州-昌邑成礦帶為中心的西部重砂異常區;②以牟平-乳山成礦帶為中心的東部重砂異常區。

局部重砂異常的確定主要考慮以下因素:①重砂組合類型;②重砂的來源及其指向特徵;③重砂在同一匯水盆地的連續性;④重砂礦物的含量、粒度和形態特徵及礦物的指示意義。根據金重砂組合類型,將金重砂常劃分為四級,由Ⅰ級到Ⅳ級所反映的金礦物含量和找礦意義逐級降低。各級的指標見表9-2。

圖9-4 某地重砂異常分布圖

1.膠東岩群;2.郭家嶺超單元;3.玲瓏超單元;4.含金石英脈;5.蝕變破碎帶;6.絹英岩化帶;7.絹英岩化花崗岩;8.破碎岩帶;9.斷裂;10.水系及匯水盆地界線

表9-2 金重砂異常級別與金含量點分級表

按分級指標,膠東地區金重砂異常主要為Ⅲ-Ⅳ級。據1:20萬蓬萊、萊陽兩幅圖統計,取樣點含金1~3粒者佔90%以上。總體看,金重砂粒度北部偏大,南部偏小,蓬萊、萊陽兩幅圖重砂粒度對比見圖9-5。

圖9-5 金自然重砂粒度直方圖

分析金重砂礦物的搬運距離,對於預測原生金礦床的產出位置有重要意義。影響重砂搬運距離的因素,主要是礦物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其次是地貌特徵及礦物在流水中的遷移方式。據文獻資料自然金能被搬運數百公里。膠東地區低山丘陵區金重砂的搬運距離可達10m以上。地勢較平坦的焦家地區,遷移距離一般為1~3km。

黃鐵礦屬於較穩定的礦物,遷移距離在5km左右。鉛礦物為半穩定礦物,遷移距離不大於1.5km。銅礦物為極不穩定的礦物,遷移距離一般不超過1km,銅礦物的出現,指示重砂距重砂源較近。

4.砂異常地質解釋

重砂異常的地質解釋水平,標志著重砂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解釋的方法是以地質為先驗前提,結合物化探方面的信息,對重砂異常全面分析。重點是局部的組合異常。局部異常往往是某一成礦階段形成的,因此具有明顯的針對性,研究對應著主礦化階段的重砂組合特徵具有重要意義。焦家、玲瓏等特大型金礦床,主礦化階段是金-石英-黃鐵礦-多金屬型,所反映的重砂組合類型是金-黃鐵礦-多金屬型和金-黃鐵礦型兩種類型,和主礦化階段相吻合。

研究重砂異常與控礦因素的關系是地質解釋的重要內容。對膠東地區金礦床來說,斷裂構造與金重砂異常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該區域特大型金礦床,重砂異常與導礦、散礦、容礦斷裂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膠西北地區的驛道-岞村斷裂、北橫溝-姜格庄斷裂,金重砂異常沿斷裂帶呈北東向線狀分布,而且與化探異常也大致吻合,這些斷裂都有可能成為控礦斷裂。

沿岩體往往有環形重砂異常的出現,其組分、數量、粒度有規律的變化,是指示岩體是否成礦的重要標志。如畢郭岩體的內帶是金-黃鐵礦型,外帶是金-黃鐵礦-白鎢礦型、金-黃鐵礦-泡鉍礦型和金-黃鐵礦-辰砂型,和郭家嶺岩體近似,應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5.重砂測量的局限性

金重砂在金礦總量預測中,對區分預測單元,確定靶區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成礦期次的劃分也有一定的意義。盡管如此,金重砂在靶區評價和直接找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現在:

(1)有的金礦床金的粒度較細,如三山島金礦,原生金礦物的最大粒度為0.048mm,最小0.002mm,一般為0.015~0.03mm,因此在三山島地區很難形成金的自然重砂。

(2)自然金的賦存狀態復雜,有的包裹於硫化物中,有的包裹於石英、鋁硅酸鹽礦物中,很難從載體礦物中解析出來,所以也不容易形成金重砂。

(3)由於礦床的剝蝕程度不同,有的金礦床處於隱伏狀態,在周圍的水系中沒有金的機械分散暈。如大尹格庄礦區就沒有金重砂異常。另外在第四系覆蓋較厚的地區,如倉上、三山島礦區,礦體處於封閉狀態,也難以形成金礦床。

金重砂的這些局限性,使得重砂資料難以在大范圍內對比應用。這是直接找礦信息在成礦預測中的最大弊端。

E. 資料收集與分析

在地質調查具體實施前,應系統地收集工區內和鄰區前人工作成果資料,以便對調查區內地質礦產情況獲得初步了解,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總結前人工作的經驗教訓,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合理正確的工作方案,使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真正做到重點明確、針對性強、少走彎路。

3.2.1.1 資料的收集

(1)地形圖的選擇與准備

區域地質調查所選用的地形圖比例尺一般應比實際地質調查的比例尺大一倍。1:25萬國土大調查使用1:5萬的航測地形圖作底圖;1:5萬區域地質調查一般採用國家測繪部門出版的1:2.5萬地形圖,對沒有1:2.5萬地形圖的地區,可採用地形-地質一次成圖法,即直接用相應比例尺的航空像片並輔以1:5萬地形圖成圖,也可收集1:1萬地形圖縮編繪制,亦可用精度高、地勢性好的1:5萬地形圖放大清繪為1:2.5萬地形圖作底圖。

收集地形圖的數量,應根據野外區調人員分組情形以及編制各種成果圖的需求量來確定,一般符合要求的1:2.5萬地形圖以10~15份為宜,精度高、地勢性好的1:5萬地形圖一般3~6份即可。所用的地形圖以前要求用夏布或馬糞紙裱糊並壓平、陰干。野外調查人員所用的地形圖(准手圖)還需按一定規格(20cm×16cm)裁開,並統一標號蒙上透明紙,分塊使用,這樣野外攜帶既方便又可保證原始手圖的整潔,或者採用抗折、遇水基本不變形不脫色、可寫可擦的新型材料「絹布」作為地形資料載體和野外工作用圖。除收集工作區地形圖外,亦需收集工作區周邊地形圖,每幅1~2份,以備圖邊接圖使用。

(2)地質、礦產資料的收集

工作區和鄰區地質、礦產資料的收集,最好從新到老進行,這樣便於刪除那些過時的、無參考價值的資料和「已被消化」到後期地質成果中的資料。開展1:5萬區調最有參考價值的基礎成果資料是1:20萬(或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地質圖、地質報告),要特別注意收集。對研究程度較高,資料較豐富的地區,以收集近期資料為主,並以編為主或編測結合的方式將資料融入實測資料中。

地質、礦產資料主要包括工區的各種地質調查、礦產普查和勘探成果資料,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各種相關的測試分析及鑒定資料,各種相關的專題研究文獻、科研論文以及相關的圖件、報告、手圖、記錄簿和檔案資料等。對鄰區主要的地質、礦產資料也應收集。

(3)物探成果資料的收集

地球物理探礦包括地面物探和航空物探,所取得的豐富資料對探索、解釋、了解地下構造形態,地下礦體的埋藏狀況、認識地球圈層性質、探討板塊運動模式等重大地質問題都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尤其對實施「三維地質填圖」更為重要。

(a)地面物探成果資料的收集。地面物探方法主要有磁法、電法、地震法、重力法等。當工作區為沙漠區或為大面積第四系覆蓋時,收集地面物探成果圖及資料尤為重要。在1:5萬區域地質調查中,磁法勘探主要用於劃分大地構造單元,圈定岩體和斷裂,提供進一步普查找礦的遠景區。

(b)航空物探成果資料的收集。航空物探資料有許多種,在我國開展較早較廣泛、效果較好的是航空磁測,其次是航空放射性測量和航空重力測量等。

(4)化探與重砂測量成果資料的收集

我國已完成1:20萬區域化探和重砂測量(有些地區還開展了大比例尺的地面化探和重砂測量調查),這些成果資料能有效地、前瞻性地指導1:5萬區調工作部署和實施地質調查。

(5)遙感資料的收集

遙感資料的收集要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的任務和研究內容來選擇合適的航天或航空遙感數據。資料收集前應系統了解各類遙感數據的波譜區間、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時間解析度等技術參數和地學特徵,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遙感數據提取地質要素。

A.航空遙感像片的收集和准備

在開展1:5萬區調填圖之前,要全力收集影像特徵好、多片種、多時相、多波段、各種比例尺(表3.1)的全色黑白航片、彩色航片、假彩色航片、紅外航片、側視雷達片等。若工作區有冰川、沙漠或大面積第四系覆蓋時,為了對其下伏基岩進行地質調查研究,應選用側視雷達片;若工作區金屬礦點較多時,應收集大比例尺彩色航片;若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時,應收集紅外航片或遠紅外掃描圖像。如果工作區已有的航片比例尺過小,可向航攝部門申請,將像片放大到接近地質調查要求的比例尺。

表3.1 區域地質調查與航片比例尺關系一覽表

獲得航片資料後,應及時進行整理與編表。將同種比例尺的航片按航帶裝入袋內,在袋上註明圖幅代號、航帶號及像片編號等。為了使用便利,還應在每張航片的背面左上角,按下述格式編號:

區域地質調查基礎教程

式中:上部為圖幅號,下部左邊數字為航帶號,中間數字為本航帶像片總數,右邊數字表示本航帶從左到右的第幾張航片。

為全面了解測區地質構造的連續性和構造格架,通常用航片做一幅工作區及周邊區域的航片鑲嵌像片略圖,對每張航片上的主要地物進行標注,如村鎮、主要公路或鐵路、河流、湖泊、水庫、山峰名稱或高程等。為避免污損航片,要將標注寫在附於航片的透明紙上。

B.衛星遙感圖像的收集與准備

1:25萬遙感地質解譯,以空間解析度優於15m的多光譜遙感數據為主;1:5萬遙感地質解譯,以空間解析度優於5m的多光譜遙感數據為主;有特殊要求的遙感地質解譯,數據的空間解析度按照相應的技術標准確定。

一般情況下,用於遙感地質解譯數據的光譜區間在可見光至短波紅外波段,提取熱慣量大的地質體信息還應收集熱紅外波段數據;植被覆蓋區地質調查可補充雷達數據;遙感異常信息提取應使用合適的譜段數據,條件允許時應收集高光譜數據。

遙感數據的時相,應根據專題調查的內容和工作地區地理環境來確定,同一地區用於融合處理的多平台遙感數據的時相應盡可能一致。一般情況下,南方無雪地區最佳數據時相為冬季,北方地區最佳時相為春季和秋季,終年積雪高山區最佳時相為夏季。

數據收集時應檢查數據的質量,雲、雪分布面積一般應小於圖面的5%(特殊情況下可放寬到10%,但不能覆蓋主要地物),圖像中斑點雜訊、壞帶等應盡可能少。

(6)其他資料的收集

A.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資料的收集

收集區內有關的地震、水文、地理、地貌、森林、植被、土壤、氣候、旅遊、交通運輸和地方誌乃至游記等資料。因為這些資料對確定調查路線、選擇交通工具、合理確定野外裝備和工作期限等密切相關,對解決許多有關的地質問題也十分重要。

B.群眾找礦、報礦資料的收集

充分收集群眾找礦、報礦、礦產開采歷史等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能提供找礦線索,對礦產評價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C.實物資料的收集

包括前人在調查區和鄰區採集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標本和岩石薄片以及鑽孔岩心等實物資料,這些資料的收集可節約有限的經費,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

D.經濟開發資料的收集

工作區內農業建設、工程建設等相關情況,以及當地政府部門或一些大廠礦對地質工作提出的建議與要求等,對區域地質調查的科學決策和具體實施方案的部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應注意收集和了解。

E.區調技術規范等資料的收集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地質找礦工作的深入開展,其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已愈來愈顯著。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切合本國實際的詳盡的區調規范及技術規程,這些技術規范與要求是進行崗前人員技術素養培訓、完成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保證,使從業者能在最新理論及技術方法的基礎上開展工作。因此,必須在工作前收集有關規范、要求,以及相關指導性文件。

3.2.1.2 資料的分析利用

(1)遙感圖像的解譯

遙感圖像影像逼真、視域寬廣,更為重要的是各種地質信息極為豐富,在實施新一代1:5萬區調和1:25萬國土大調查中廣泛應用,並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遙感圖像的解譯與「數字化填圖」結合起來,可大大加快區調的步伐。

遙感解譯應貫穿於整個區域地質調查全過程中,一般可分為初步解譯、詳細解譯、對比解譯、綜合解譯四個步驟。現僅對初步解譯介紹如下。

A.初步解譯的原則與要求

遙感圖像的初步解譯原則是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先整體後局部、先構造後岩性。

先易後難:是指先從地質體影像反映最為清晰或前人工作研究程度高的地區開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推廣到全區。

先簡後繁:是指初步解譯先控制構造格架,然後反復認真地解譯其細部的影像特徵。

先整體後局部:是指要多種遙感圖像結合(衛片看宏觀、航片察微觀、彩片作甄別)。

先構造後岩性:是指遙感圖像宏觀解譯斷裂構造形跡有獨到之處。

以上幾種原則在具體運用時應相互補充、相互驗證。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解譯必須與野外踏勘(調繪)相結合的總原則。具體表現為:

(a)以遙感影像為主要依據,根據任務要求對遙感地質要素進行初步解譯,了解其區域發育特點,概略劃分各類要素的類別,對照現有資料初步建立解譯標志,對所需信息進行試提取,確定具有特徵解譯標志要素的屬性,初步建立影像單元。

(b)通過對收集的最新時相遙感圖像的解譯,對前期收集的水域、道路、居民點等地理資料進行更新。根據區域岩石、構造及其他要素的分布特點,選擇合適的踏勘路線。

(c)消化吸收已有地質、遙感等資料,初步掌握測區基本地質特徵和遙感影像特徵,以遙感影像圖為主要信息源,以影像單元為單位,編制解譯草圖。

(d)解譯草圖是過渡性圖件,編制單位的屬性分類和命名皆以影像為基礎。踏勘工作的內容、位置等均應標注在解譯草圖上,踏勘路線應部署在通行條件好、穿越的影像單元多、露頭較好的地段。

(e)在初步解譯和後期的詳細解譯過程中,應根據遙感地質要素的影像特徵填寫遙感地質要素解譯卡片。

B.初步解譯的內容

(a)解譯第四系:首先,利用遙感圖像上的不同色彩、色調信息,勾繪第四系鬆散沉積物與基岩的分界線。然後,利用遙感圖片上呈現的地貌類型(階地),初步勾繪出第四紀的成因類型界線。

(b)解譯斷裂構造:主要是指線性構造、韌性剪切帶、隱伏構造、環狀構造和活動構造。該類構造在遙感圖像解譯中效果最佳,這是因為航、衛片具有一定的透視能力,加之背景寬廣,各類構造特徵表露無遺、歷歷在目的緣故。

應用遙感圖像解譯,較之常規地面地質調查方法能得到大量斷裂構造信息。在解譯中,首先,對小比例尺遙感圖像進行解譯,它視域廣,去掉了許多細節,有利於查明大斷裂或深大斷裂帶,也有助於判別斷裂的級別及組合關系。同時,亦可獲得關於斷裂數量及同級別斷裂的間距以及導岩、控礦規律等方面的資料。其次,用大、中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研究斷裂構造的具體空間分布和相互切錯關系。

遙感圖像解譯中應特別注意環狀斷裂構造、隱伏構造、活動構造的解譯,這是常規地面地質填圖中最易遺漏的地質構造現象,要格外加以重視,以便提高圖幅質量和日後在野外調查中的預見性。

(c)解譯岩漿岩體:解譯岩漿岩體常利用遙感圖像上較均勻一致的色彩、色調;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特有的鉗狀、放射狀、環狀水系;岩漿岩體塊狀、無層理的特性,表現在遙感圖像上為缺乏黑白相間的條帶狀影紋,並常呈渾圓狀、等軸狀、半圓狀輪廓形態等特徵。運用上述特徵及原理來勾繪岩體輪廓界線,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d)解譯地層岩性:遙感圖像能在大范圍內追索研究岩性的變化,這就為我們研究相變提供了又一種新的手段。值得指出的是,解譯岩性一定要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地質資料以及在踏勘過程中建立的地方性解譯標志。

對沉積岩的解譯要把握沉積岩具有成層性這一特性,其反映在遙感圖像上則為條帶狀的影像。在遙感圖像上研究沉積序列的區域性層理變化特徵,對闡明沉積過程、環境變遷,建立區域地層格局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常規地面地質工作研究無法比擬的。

對變質岩的解譯,總體難度大些。若工作區為成層有序的淺變質岩系,解譯方法與沉積岩類似。若工作區為層狀無序的中深成變質雜岩,則可按岩漿岩解譯標志來解譯,要比較准確地解譯出片理的分布趨勢,反映區域構造格架。對變質岩的解譯,用彩色航片和TM片上的影像可甄別蝕變岩類,效果較好。

(e)解譯褶皺與不整合界線:遙感圖像立體感強,能直接顯示地質構造的三維空間變化規律。

通過遙感圖像研究褶皺類型、規律、特徵及褶皺組合型式,比單純在地面研究更直觀方便。一般來講,小比例尺衛星圖像對研究大型褶皺構造有較好效果,中大比例尺航片圖像則把小構造更清楚地反映出來。總之,對褶皺的解譯,主要利用影像的對稱性或完美的轉折端來定奪。

角度不整合界線,一般在遙感圖像上表現得更直觀、清晰,解譯勾繪的精確效果比實地勾繪還要好。

(f)量測必要的產狀要素:在遙感圖像上要利用三角面、梯形面、單面山、豬背嶺等來量測地層、斷層、接觸面的產狀,目估其傾角,且要轉繪到遙感解譯圖上。

注意事項:在遙感圖像全面解譯的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踏勘路線和剖面測制位置的選定。

C.遙感地質解譯圖(草圖)

在上述解譯內容完成後,要對整個遙感地質解譯(草)圖的圖面進行修飾,包括圖內、圖外兩部分內容。

圖內內容包括各種地質界線、地質代號、構造符號、產狀要素的著墨、著色(在透明圖反面)等。圖外內容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圖簽(責任表,下同)、圖框等。

D.編寫遙感地質解譯小結或報告

敘述本次工作所採用的遙感技術方法和特點,所利用的遙感圖像種類、比例尺、質量及可解譯程度,詳述各類地質體的解譯標志(可列表),線形、環形和描述構造的影像特徵及其地質意義等。

值得注意的是,遙感地質解譯圖編制後,一定要將解譯的各地質體界線,轉繪到附於地形圖(手圖)之上的透明紙上,以備日後地質填圖路線調查時參考和驗證。

(2)地質、礦產資料的分析利用

對收集來的地質、礦產資料,應及時全面整理、綜合評析,確定其參考利用價值。

研究前人文獻資料有兩種方式:一是先閱讀最新的或較權威性的總結性文獻,了解工作區的概況;二是按文獻資料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或調查的先後次序來閱讀、分析、研究。對資料閱讀的同時應力求完成資料整理、摘錄、填寫資料卡和編制有關圖件(如工作區地質礦產研究程度圖)。

編制工作區的地質礦產研究程度圖,就是將工作區前人已經開展過的各種比例尺的地質調查,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和數字等來表示其工作范圍、工作性質、工作比例和調查的時間,並將資料編號。重要的實際資料要標繪在研究程度圖上(如控制礦體的山地工程、鑽孔位置、重要的采樣點和化石點等)。

(3)其他資料的整理

對前人在工作區開展的化探、重砂、物探工作的成果資料進行綜合整理,編制1:5萬工作區的化探、重砂、物探異常綜合圖,以備今後地質調查工作中參考和查證。

F. 重砂測量的(一)重砂機械分散暈(流)的形成及其分布

礦源母體暴露地表後,經物理風化作用,形成碎屑物質,進一步的機械分離促使其中的單礦物分離出來,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各種單礦物按其穩定性程度,有些被淘汰,有些被保留下來,其中有些部分即穩定的重砂礦物保留分散在原地附近,有些受地表流水及重力作用,以機械搬運的方式沿地形坡度遷移到坡積層,形成高含量帶,這樣與原殘積層一同組成重砂礦物的機械分散暈。另外,尚有部分礦物顆粒進一步遷移到溝谷水系中,由於水流的搬運和沉積,使之在沖積層中形成高含量帶,稱之為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流。因此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暈(流)的分布范圍較礦源母體大得多,因而較易被發現,成為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

G. 項目五 資料整理與驗收

一、野外資料整理及野外驗收

野外工作結束後,應系統整理野外調查階段所取得的各項原始資料,包括野外記錄、各種原始圖件、實測剖面、礦產調查資料,各種登記表卡、標本樣品和部分分析鑒定成果等。對這些資料的整理程度除應達到彼此吻合外,還要求做到內容真實完備,格式統一,項目齊全,文字記錄工整,圖面清晰整潔並按規定進行了著墨裝飾。各種標本應根據室內綜合研究和野外驗收的需要進行清理和陳列,部分分析鑒定成果亦應分類裝訂並編制索引,以便查閱。

野外驗收之前還應對已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初步的綜合分析,編制和完善各種實際材料圖以及供野外驗收用的1∶5萬地質圖、野外驗收匯報提綱(即野外階段工作情況文字小結)。野外驗收是由圖幅承測單位提出書面申請,由地質大隊組織進行。驗收時圖幅承測單位必須提供和具備下列資料:

1)圖幅任務書、設計書和相應的圖件以及設計審批意見書;

2)1∶5萬彩色噴墨地質圖;

3)1∶2.5萬野外清圖(附著色透明紙膜片)一套;

4)1∶2.5萬實際材料圖及相關資料庫;

5)遙感照片及其解譯圖件;

6)地層、岩體、構造實測剖面及其原始記錄和實測地質剖面資料庫;

7)地質記錄本、各類取樣記錄本及其他原始記錄表冊和野外地質路線調查資料庫;

8)已收到的各類實驗分析成果報表;

9)各類岩、礦、古生物標本;

10)針對區域礦產調查,還需提交如下資料:

·1∶5萬彩色噴墨礦產圖(含成礦預測圖);

·概略檢查應提交1∶1萬地質礦產草圖、實際材料圖及相關資料庫,物化探異常圖,概略檢查地質簡報等;

·重點檢查應提交1∶2000~1∶1萬地質礦產草圖、實際材料圖及相關資料庫,工程編錄原始資料和工程素描圖,物化探異常圖,礦化體分布和采樣平面圖,大比例尺重要地質剖面圖,重點檢查地質報告等;

·區內已有和正在普查、詳查、勘探、開採的礦床(點)資料,登記卡片和簡表;

·收集、整理的各類物探、化探、遙感異常資料,登記卡片和簡表。

野外驗收以《技術要求》和省局審查批準的圖幅設計及其批復意見書為主要依據,同時結合地質大隊在年度或階段工作中對圖幅設計執行過程中提出的具體意見等綜合衡定圖幅工作質量。驗收重點以審查野外原始資料為主,著重於各項野外調查工作程度的檢查,包括點線控製程度,重大地質礦產問題的解決程度、工作方法、手段的選擇應用,實物工作量部署的合理性,原始資料的完備與整理程度,資料的真實可靠性等各個方面。野外驗收的方式是按專業分組進行,審查資料的內容是全面兼顧、逐項檢查,資料較多時可採用抽查方式進行,但關鍵、重點部分的原始資料必須詳細審閱,必要時會進行野外實地檢查。

野外驗收結果是根據各專業審查小組的評審意見形成野外驗收意見書,簡明扼要地評述野外調查階段的任務完成情況、主要實物工作量工作方法、控製程度,取得的主要地質調查成果及其質量狀況,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進一步工作意見,並明確做出驗收與否的結論。該意見書作為野外驗收的正式文件由地質大隊下達圖幅承測單位並按意見書的要求開展進一步的野外復查補課工作。若野外驗收未予通過,則圖幅承測單位應根據野外驗收指出的存在問題,研究制定補充工作方案,繼續補做工作,直到達到野外驗收標准時,經地質大隊檢查通過或重新組織進行驗收。

二、最終資料編錄與最終驗收

區調圖幅最終資料編錄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野外調查階段所取得的各類原始資料、各項分析鑒定報告和測區已有的前人工作成果進行全面系統地室內整理與綜合研究,從而把野外調查階段所積累起來的各類實際資料進一步深化、提高,使其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把這些認識充分而精確地反映在作為區調工作最終成果的文字報告和相應圖件中。為了保證室內整理與綜合研究的質量,提高工作效率,資料編錄工作應在圖幅承測單位統一組織領導下,由圖幅隊長主持,承擔圖幅施測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分工進行。整個工作階段應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以保證資料編錄工作能夠按照預定計劃步驟正常進行。

最終資料編錄工作應在圖幅野外驗收以後並對所在的地質礦產遺留問題已經復查處理的基礎上進行。它是區調圖幅最後一次資料編錄,也是一次總結工作經驗和全面質量檢查的過程。因此,必須做到認真負責、全面、徹底,並按照圖幅設計的規定,對於凡是能夠解決的問題都應予以解決。

最終資料編錄階段,需完成下列資料的整理、編錄並提交最終審查驗收及歸檔保存。

1)原始資料:包括各種野外記錄本、卡片、登記簿及編錄表格,各種野外原始手圖和航照解譯資料,各種剖面資料,各類標本、樣品的分析鑒定報告,野外素描、攝影資料,代表性岩石、礦石、礦物、化石及系統的剖面標本,參考和引用的有關資料。

2)實際材料圖(1∶2.5萬~1∶5萬比例尺的地質實際材料圖、重砂測量實際材料圖、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實際材料圖及其過渡性圖件)和空間資料庫。

3)成果圖件:1∶2.5萬~1∶5萬比例尺的重砂礦物分組異常圖,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數據圖面單元素等量線圖、綜合異常圖,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圖、礦產圖和地形、地質、礦產編稿原圖及相關空間資料庫。

4)分幅或聯幅編制的區域地質、區域礦產調查報告和分幅說明書(紙介質和電子文件)以及在圖幅說明書編制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單項過渡性綜合成果,如地層、岩石、構造登記卡片及表冊。各類綜合分析圖表和附圖、素描等均需編制在附頁上,附於相應卡片之後。

5)項目任務書、設計書、野外驗收意見及審批文件、項目承擔單位的初審意見書。

(一)原始資料的整理和編錄要求

各類原始資料應按最終成果資料編錄的需要和歸檔要求進行系統整理,必須做到:

1)格式統一,項目齊全,資料充分,內容真實並足以滿足各類最終成果圖件和各種文字報告編寫的需要,野外記錄字跡要清晰、整潔,編號不混、不亂,封面加貼標簽,封內編目及索引便於查找和長期保存。

2)原始資料內容不允許在室內塗改,如因復查補充工作後對原記錄有不同見解或有新的發現時則應採取補充記錄或批註形式在適當位置進行補充過修正,一些重要的岩礦測試和古生物鑒定成果亦應在野外記錄的相應部位予以旁註或統一編冊,其中岩石薄片定名、各類化石及孢粉和年齡測定值,直接在野外記錄中注記;區域填圖中所採的岩石薄片、岩石光譜、化學樣、硅酸鹽分析樣等分析成果需按順序號編排裝訂成冊,統一編目,以便於查找和引用。

3)野外記錄中的點號、樣品號、重要數據、路線剖面和素描資料等應著墨書寫,以利於資料的長期保存。

4)經檢查校核後的野外原始資料之間及其與相應圖件,實物標本、樣品和有關分析鑒定報告要做到吻合無缺。

各類野外原始圖件應進行全面核查,要求做到:

1)圖面內容完備,結構和整飾合理,責任表內容齊全,其精度和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2)各種界線與采樣位置標定準確,各類編號注記清楚,不混、不錯、不漏、不重。

3)各種原始圖件之間,原始圖件與野外記錄和實物標本樣品以及文字報告和最終成圖之間應保持完全吻合一致,而不相互矛盾。

4)成圖依據充分,表達方式合理,符合GB 958—1989《區域地質圖圖例》和DZ/T 0179—1997《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1∶5萬)》圖式圖例的統一規定,修改補充部分亦有據可查。

5)圖面清晰、整潔、著色協調醒目,便於閱讀。

全面清理和鑒別野外採集的岩石、礦石、礦物和化石標本及其他各類鑒定樣品,做到標簽完備、編號定名正確並與野外記錄、原始圖件和室內分析、鑒定成果吻合無誤。每個圖幅都要求清理一套有代表性的地層、岩體和構造剖面標本以及有特殊意義的岩礦古生物陳列標本並要將這些標本長期保存。其他標本亦應按類分別整理裝箱以供隨時查閱參考。

對各類岩礦薄片、光片、古生物、孢粉、岩礦石光譜、硅酸鹽、同位素、礦石化學樣等實驗分析鑒定成果進行清理校核,做到成果報告與標簽送樣單,野外記錄和原始圖件相互吻合。對於文字書寫不利於長期保存、字跡模糊不清者應予重新清抄。各項分析、鑒定成果報告經檢查校核無誤後則按編號順序,分別裝訂成冊並於封面上註明圖幅名稱、分析鑒定報告種類和樣品起止號碼以及采樣地區等,如樣品數量較多,則應分冊裝訂。各類成果報表均應編制索引表以便於查閱。

對實測或草測的地層、岩體和構造剖面進行最後檢查校正和整理,要求做到剖面劃分及表示精度符合設計規定,地層厚度計算和作圖方法統一,分層合理,計算結果正確。剖面圖內容齊備,圖式、圖例符合1∶5萬區調現行統一規定。剖面記錄清晰、整潔並與剖面圖、柱狀圖吻合無誤。

對於工作中凡已利用了的1∶20萬區調資料或其他前人資料包括原始資料、測試成果和有關圖文表冊等,均需按1∶5萬區調的統一格式全文轉抄或復制,並作為1∶5萬區調資料的組成部分,最終予以歸檔上交。其中點號和各種實物工作量編號可不改變,而以文字注記說明的方式或在圖件上採用與已利用的點號之下畫一橫線予以區分,以便於查閱。轉抄利用資料和測試成果,均要另成一冊,不得與新作工作的1∶5萬區調資料混編。

(二)主要圖件的編制要求

圖幅最終資料編錄階段需要完成或最後完善下列主要圖件的編制任務:

1)1∶2.5萬地質實際材料圖及相關資料庫

2)1∶5萬地質圖及相關資料庫

3)1∶5萬編稿原圖。(地形底圖、地質圖、礦產圖)

4)1∶5000航片解譯略圖。

5)針對區域礦產調查,還需提交如下資料:

·1∶5萬礦產圖及相關資料庫;

·1∶2.5萬重砂測量實際材料圖及相關資料庫;

·1∶2.5萬重砂礦物分組異常圖及相關資料庫;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實際材料圖、原始數據圖及相關資料庫;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單元素等量線圖(包括組合數據圖和單位元素異常);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圖及相關資料庫。

編制各種圖件總的要求是底圖選擇合理,質量符合精度要求,圖面內容真實完備、依據充分,各種點線位置准確,注記清楚,圖面結構和表達方式合理,原始資料、文字報告和圖表之間吻合一致。

1.地質實際材料圖應表示的主要內容

1)地質觀察路線、觀察點及其編號,觀察點原則上應逐點編號。

2)各種地質界線,包括實測與推測地層整合與不整合界線、侵入岩與圍岩接觸界線、蝕變帶界線、相帶界線、變質帶界線、脈岩和各種性質的斷裂構造線和火山構造等。

3)各種產狀要素、地質體及其時代劃分的地質代號、實測剖面位置及名稱。

4)地質調查過程中所採集的各類標本(除陳列標本)、樣品、化石產地及其編號,以及用於填圖的槽探、淺井和鑽孔位置及其編號。

1∶2.5萬重砂礦物分組異常圖的基本技術要求:

採用具有稀網坐標注記的同比例尺薄膜水系圖為底圖。圖中水系、坐標網精度應與同比例尺的地形圖套合一致。該圖系根據測區重礦物自然組合特徵分組編制的重砂成果圖件,圖上表示的主要內容有取樣點位置及編號、異常礦物含量級別(採用圓圈串珠法表示)、異常區、點(即分散暈及高含量點)的分布位置和編號、主要異常礦物名稱或代號。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原始數據圖的基本技術要求:

該圖以同比例尺取樣實際材料圖為底圖,但坐標網線間距應加密到0.5km。圖上表示取樣點位、編號和元素光譜分析原始數據。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單元素等量線圖的基本技術要求:

該圖以同比例尺加密坐標網線的坐標圖為底圖,圖上表示以0.25km2為單位的坐標網格、單元素組合數據(即網格化數據)和依據組合數據通過勾繪的單元素等量線及其異常區。

以上兩種圖件的成圖元素依據光譜分析成果報出數據和區域地質礦產條件而定。一般要求凡有數據報出的元素均需編制原始數據圖,但單元素等量線圖則主要對那些找礦指示意義較大,成果報出數據能夠滿足等量線勾繪的元素成圖,通常以5~6個元素為宜。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圖的基本技術要求:

該圖是土壤地化工作的最終成果圖件,它是根據各單元素等量線圖上的單元素異常區,結合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區域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徵,綜合圈定的復合(綜合)元素異常分布圖。圖上表示各綜合元素異常區和異常元素高含量點的分布位置、異常元素名稱和異常區、點編號。

2.地質圖應表示的主要內容

1)實測或推測的各類地質界線,包括地層整合或不整合界線、侵入接觸界線、岩漿岩相帶界線、變質相帶和混合岩化帶界線、蝕變帶界線、各種性質的斷裂構造線和各種脈岩或其他線形地質體。

地質圖上只表示直徑大於2mm的閉合地質體和寬度大於1mm、長度大於2mm的線狀地質體。對於小於上述尺寸,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如標志層、控礦層、含礦層和找礦標志等可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寬度大於50m的斷裂構造帶用雙線加花紋放大表示。

2)各類代表性產狀要素,包括地層產狀、岩漿岩原生構造及岩體接觸面產狀、變質岩或混合岩化岩石的片理或片麻理產狀和不同性質的斷裂產狀。各類產狀要素的選取以能清晰地反映構造性質為原則。

3)能反映地質體時代(期、次或層位)特徵的各類地質符號,以及侵入岩、噴出岩、混合岩和蝕變岩石的岩性、岩相花紋或符號。

4)主要的化石產地,同位素地質年齡測定樣品的采樣位置和年齡測定方法,不同性質的火山口、火山錐,重要的礦化蝕變和圖切剖面線位置。

5)每個圖幅必須附有垂直區域構造線走向的圖切剖面圖。剖面線可以是直線或折線,但必須置於能夠反映全區地質構造特徵的代表性地段。剖面圖的垂直與水平比例尺相同。

以顏色或有色花紋反映的地質體應按照統一規定的色標設色。

6)地質圖不附綜合地層柱狀圖,但每個圖幅仍應單獨編制綜合地層柱狀圖,該圖應具備以下內容:地層系統、地層代號、柱狀圖、厚度、岩性描述。其中岩性描述一欄應以簡練的文字概括其岩性組合、岩相變化、含礦性和具有標准性和代表性的孢粉組合或化石名稱及產出層位。綜合地層柱狀圖的比例尺應大於地質圖比例尺。

3.礦產圖應表示的主要內容

礦產圖應全面反映測區全部礦床、礦點、礦化點、礦產普查異常及高含量點和根據各類找礦產資料的綜合研究而圈定的區域找礦遠景區段,並做到圖面內容與文字報告、礦產登記卡片、普查成果圖件和其他單項礦產資料吻合一致。圖上應表示的具體內容如下:

1)按規模大小分別表示區內各種礦產的產出位置及其編號。其礦床規模參照以下原則規劃:

工業礦床 只經過勘察工作證實而具有工業儲備和利用價值的礦床。包括從前開采過的礦床。

礦點 指在地質調查或普查勘探工作中所確定的或地質上有足夠論據的有礦存在的地段,但由於工作控製程度不夠而尚未正式計算儲量或僅估算地質儲量的礦產地。

礦化點 是指那些經過地表研究,不明工業價值的礦化現象和各種直接找礦標志。

工業礦床的大中小型實際規模按國家儲委正式審定的工業儲量大小決定,以不同圖形和圖案花紋分別表示礦種,符號大小表示礦床規模。

2)按組合礦物、綜合元素分別表示通過區域重砂測量、土壤(或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所確定的全部綜合異常區和高含量點位置及其編號。地球物理測量表示依據等值線而圈定的異常范圍和編號,並用特定符號表示異常種類、註明異常強度。點異常只表示異常的中心位置及其強度和編號。

3)根據區域成礦條件和已知礦化信息、找礦標志的綜合分析所圈定的各類礦產找礦遠景靶區范圍,並將靶區分為A、B、C三類。

4)圖上所表示的各種工業礦床、礦點、礦化點、異常區、高含量點應依據圖上坐標網路,按照自上而下、從左至右的順序統一連續編號。

(三)圖幅說明書的編制要求

圖幅說明書是1∶5萬區調工作主要成果資料之一,也是反映區調工作質量的重要標志,因此,必須認真編寫,對圖幅說明書總的要求是內容真實,論據充分,重點突出,文字簡練,以反映綜合性資料和結論性成果為主,實際材料和結論必須與其他各類圖文表冊資料互相印證。具體要求如下:

1)1∶5萬區調圖幅一般都按單幅(個別情況可按聯幅)編寫地質圖說明書,並提交最終審查驗收,說明書文字數量以控制在3萬~5萬字為宜。

2)圖幅說明書編寫之前應由承測圖幅隊長組織編寫人員擬定說明書詳細提綱,報地質大隊審定,其內容可根據各圖幅區調工作的具體任務、要求和測區地質礦產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側重。說明書不反映區域地質概況,只就圖面所表示的內容闡述基本特徵和今後找礦方向。地質圖說明書隨圖出版發行。

3)圖幅說明書各部分初稿編寫完成之後,應由承測圖幅隊長或組織專人統一修改後交地質大隊初審,然後由作者根據初審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再經編寫單位定稿後交付列印復制,提交最終驗收。

(四)最終驗收前的准備及資料歸檔工作

最終資料編錄工作基本結束以後,應將提交驗收的各項主要資料提請地質大隊進行初步審查,一些主要成果資料需經主管隊長或總工程師審查簽署後方能提交驗收,各項資料准備就緒後由地質大隊向各省地礦局提出圖幅最終驗收的請示報告,並對驗收工作的有關准備事宜做出具體安排。

提交最終驗收的資料除全部野外原始資料、技術資料和各種實物資料外,還應提交如下最終成果和過渡性綜合資料:

1)1∶5萬地質圖;

2)1∶2.5萬地質實際材料圖及野外用圖(裱糊磅紙圖);

3)1∶5萬航片解譯略圖;

4)1∶5萬地質圖、礦產圖、地形底圖編稿原圖;

5)各類樣品分析、岩礦、古生物鑒定和同位素測定成果報告(表冊);

6)綜合地層柱狀圖、構造綱要圖(比例尺自定);

7)地層、岩漿岩、變質岩、褶皺、斷裂登記簿(卡);

8)各期次(旋迴)侵入岩、火山岩岩石化學、副礦物、微量元素特徵表;

9)地質圖說明書(列印本);

10)項目經費竣工決算報告;

11)針對區域礦產調查,還需提交如下資料:

·礦產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實際材料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原始數據圖及空間資料庫;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單元素等量線圖(包括組合數據和單元素異常)及空間資料庫;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重砂測量實際材料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重砂礦物分組異常圖及空間資料庫;

·礦產登記卡片;

·各類異常、高含量點登記卡片;

·礦區、礦點和各類異常檢查評價報告或簡報;

·礦產圖說明書;

·地質礦產專題研究報告及相應附圖。

提交驗收的各項資料應於驗收前進行清點、登記和最後整飾並編制資料目錄、索引,以便於查閱。

圖幅最終驗收通過後,要根據驗收會議提出的評議和決議意見對各項資料進行修改補充和部分成果重新復制,並著手進行各項原本檔案資料的立卷歸檔工作。該項工作要嚴格按照部、局統一頒發的有關文件和地質大隊制定的地質原本檔案立卷歸檔的具體細則要求執行。下列資料需要按規定歸檔上交地質大隊資料室:

1)地質圖說明書(最終手稿和提供出版稿各一份);

2)1∶5萬地質圖(著色紙圖)及空間資料庫;

3)1∶5萬地質圖、礦產圖、地形底圖編稿原圖和1∶2.5萬地形底圖編稿原圖以及上述圖件的圖歷簿;

4)1∶2.5萬地質實際材料圖及空間資料庫;

5)1∶5萬航片解譯略圖及空間資料庫;

6)1∶2.5萬野外地質清圖(裱糊磅紙圖);

7)地層登記表;

8)綜合地層柱狀圖;

9)岩漿岩登記簿(卡);

10)各期次(旋迴)侵入岩、火山岩、岩石化學、副礦物、微量元素特徵表;

11)變質岩登記簿;

12)褶皺登記卡;

13)斷裂登記卡;

14)野外記錄簿(包括地質、礦產、重砂、化探取樣、物探測量記錄簿);

15)各類剖面資料(包括草測路線剖面);

16)各種分析、鑒定報告表冊(包括古生物、孢粉和同位素測定及其他分析、鑒定成果);

17)野外素描及影像資料;

18)區調工作任務書;

19)圖幅設計書及局、隊審批意見;

20)野外驗收意見書;

21)最終驗收評議書和決議書;

22)有保存價值的其他技術資料和指示文件;

23)針對區域礦產調查,下列資料需要按規定歸檔:

·1∶5000礦產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實際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原始數據圖;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單元素等量線圖及空間資料庫;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重砂測量實際材料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重砂礦物分組異常圖及空間資料庫;

·1∶2.5萬重砂測量野外清圖;

·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野外清圖;

·礦區、點檢查評價報告或簡報及有關資料;

·礦產登記片;

·各類異常、高含量點登記卡片;

·槽探、井探、硐探工程編錄資料。

每個圖幅或聯測地區的代表性地層、岩體、構造剖面標本,代表性的礦石、礦物標本、古生物標本由承測單位進行整理分類裝箱,並開具清單目錄,隨同前述資料上交。

閱讀全文

與劉家坪石子溝重砂測量成果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