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陳夢家在中國文字學中指出漢字的類型包括什麼,聲假字,形聲字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有了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對漢字進行系統地學習和研究,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在將來,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唐蘭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漢字研究領域頗有成就的學者,他的一系列學術成果對中國文字學研究意義重大。《中國文字學》是一部用新的觀點系統地研究漢字字形的理論性專著[1],全書共三十一節,分屬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詳細地闡述了唐蘭先生對中國文字學的歷史、定義和研究對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構成、文字的演變以及文字的變革等問題的看法,可以說匯集了唐蘭先生畢生研究漢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學理論體系,對我們當代文字學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關於中國文字學的相關問題。要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字,首先就必須要明確中國文字學的定義、歷史和研究對象等相關基礎性問題。在《中國文字學》的前論中,唐蘭先生用數節的內容來解決涉及中國文字學的相關問題。
(一)中國文字學的歷史。一個學科的誕生和發展必然要經歷長時期的歷史積淀,決不可能突然間就創建起來。中國文字的歷史悠久,同樣文字研究的歷史亦有相當長的一段歷史。在唐蘭先生看來,中國最早的文字學研究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已經開始,春秋戰國到晉這段漫長的歷史是中國文字學的興起和發展的階段。在這一個時期,文字學確立了自己與經學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批對後世中國文字學研究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如《爾雅》《說文解字》等就誕生於此時。晉以後的六朝文字研究陷入衰微,進入兩宋後文字學研究重新崛起,作為文字研究的中興時期,六書學和金文研究在這時發展異常繁榮。經過明朝的沉寂後,清代文字學又再次興盛,特別是《說文》學尤盛,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字研究的鼎盛時期。
在我們看來,唐蘭先生對中國文字學的歷史論述是相當完備的,他對中國歷史上各時期的文字學研究狀況都作了介紹,就算是文字學研究的衰微時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談及,可以說做到了詳略得當、仔細完備。最為可貴的是,唐蘭先生在論述文字學歷史的同時,還兼容同期與文字研究息息相關的音韻學和訓詁學的發展,從整體上來把握文字學歷史發展動向,可以說比較完整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文字學歷史脈絡,確立了中國文字學的歷史觀念,這對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研究中國文字學無疑具有極好的入門作用。
然而,《中國文字學》對中國文字學歷史的闡述仍然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它沒有建立自己完整嚴密的文字學歷史體系,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對文字學歷史的論述雖然詳略得當,但很散亂;其次,唐蘭先生忽略了對近現代文字學研究歷史的論述,盡管他也談及了一些近現代文字學者及其研究,如王國維,羅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極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蘭先生對某些具體時代的研究狀況和研究者的評價有失公允,例如王國維,雖然他在文字學的主要貢獻是對甲骨文的資料整理,但依據卜辭和文獻,他系統地考證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號和世系,並從不同世次的稱謂劃分卜辭的時代,對商周銅器銘文的考釋和研究,更有重大的發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學的成就,決不僅僅如《中國文字學》所說「王國維只能算是文獻學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沒有系統」[3]。
(二)中國文字學的定義及其地位。中國文字學是什麼?這是每一個學習漢字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前面已經說到,中國文字學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開,但中國文字學真正有「名分」的時期是從西漢開始的,西漢把文字學定名為小學,隋唐以後原來專指文字研究的小學又加入了音韻學和訓詁學,並且一直延續,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將小學改成為語言文字學。總而言之,在中國古代,文字學始終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正確的學科定位。
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指出,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具有極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語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語言學研究實際上是語言文字研究。而在中國,語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是兩碼事。基於此,他主張中國文字學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科,應該獨立於中國語言學,並將其命名為「thescience of characters」。
在先秦時,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可以說基本上是一致的,當時的語錄體著作如《論語》、《墨子》、《孟子》等記載的對話與當時的口語幾乎是吻合的。秦漢以後,當時的文人已經很難讀懂先秦的文獻典籍,原因除了兩個時代的文字已有不少的差異外,還在於當時的文字與語言已有很大的出入。到了隋唐,當時的人就連秦漢時期的著作都已無法完全讀通。由此可見,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本就不應該作為不同的研究對象,現在我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由此可見唐蘭先生的這一見解是極具遠見的,它不僅確立了文字學在中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文字學在世界的地位。
(三)中國文字學的研究對象。每一個漢字都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字形;一是字義;一是字音。我國傳統語言學一直是以語義的研究為出發點,又以語義的研究為落腳點的[4],其范圍包括了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而三者又一般以訓詁為主,文字和音韻很多的時候是作為訓詁的工具。正因為此,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字學研究都是兼形音義為一體。中國古代文字學最有影響力的《說文解字》就是中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和辨識聲讀的文字書,如《說文解字》玉部中的(碧):石之青美者,從玉石白聲;走部中的(趣):疾也,從走取聲[5]。自從許慎以後,中國歷代文字學研究者都大體沿襲著他的研究方式,很少有大的創新和突破,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文字學的發展。
對於文字學將形音義合並研究的狀況,《中國文字學》指出,文字學應該把研究內容放在字形,把字義、字音即訓詁和音韻送出,因為在唐蘭先生看來:「中國文字學本來就是字形學,不應該包括訓詁和音韻。一個字的音義雖然和字形有關系,但在本質上,它們是屬於語言的,嚴格說起來,字義是語義的一部分,字音是語音的一部分,語義和語音是應該屬於語言學的」[6]
『貳』 效是什麼形聲字
效是一個左右結構,左右大小差不多的形聲字。
『叄』 宋代訓詁學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宋代承接五代時期研究古文奇字的風氣,學者對大量出土的鍾鼎彝器廣事搜羅,擴大了眼界,學術思想也因之大為解放。在經學方面已不完全斤斤墨守古人的成說,而別創新義,如歐陽修的《詩本義》,王質的《詩總聞》都是如此。在解說文字方面則出現了王安石(1021~1086)的《字說》。王安石《字說》把形聲字都說成是會意字,「六書」缺而為五,如謂「與邑交」為「郊」,「同田」為「富」,「訟者言冤於公」之類,完全出於主觀臆斷,雖行於一時,終不免為人所棄置不顧。
但同時有另一學者王子韶,他倡「右文說」,認為形聲字的聲符不僅表音,而且表義。凡諧聲聲符相同的字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意義。如「戔」 是小的意思。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都以戔為義。漢字的形聲字一般是形旁在左,用以表義,聲旁在右,用以表音,所以稱聲旁為右文。王子韶,字聖美,浙右人,有《字解》20卷,失傳。他所創聲旁有義的學說對後代的訓詁學家提出因聲求義的方法有很大的啟發。
宋代研究《爾雅》的有邢昺(932~1012)、鄭樵兩家。邢昺有《爾雅疏》,補郭璞注所未詳;鄭樵有《爾雅注》,引舊書以證郭;都各有發明。在南宋期間,朱熹(1130~1200)是重視訓詁的人,他著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書。既採用前代舊注的優點,而又參酌新解;解經說字能運用到鍾鼎彝器的銘文,見於《詩·大雅》、《行葦》、《既醉》、《江漢》諸篇,這是以前所少見的。
在宋代以前,學者對古今音異是比較模糊的。到南宋時期才開始注意到古韻問題。吳棫作《韻補》,從古代的韻文材料中考察古人分韻與《廣韻》的異同,項安世的《項氏家說》也提出「詩韻」與後代音不同。鄭庠又作《古音辨》,討論《詩經》分韻的大類。這是清代學者研究古韻的先導。對研究詞義有一定的幫助。
『肆』 卓有成效的起筆是部首嗎秧、炮、吭、倫都是形聲字嗎
卓的部首是十 , 所以第一個問題答案是否,第二個答案是 是。
『伍』 中國漢字發展史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陸』 地 是形聲字,象形字,還是會意字
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
1 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
象形字已不象形 會意字永遠會意
我們都知道漢字是象形文字。日、月、山、川、人、手、口、木、火、水、馬、魚、蟲、車、刀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狀的。這些才是狹義上的象形字。可僅僅有這些圖畫似的字元遠遠不能滿足人們交流的需要。古人在木字下加一橫,造出本字,指樹根;在木字上面加一橫,造末字,指樹梢;將兩個木字放在一起指樹林,將兩個火字摞起來指炎熱。這就是會意字。有了這些還不夠,女、馬組合在一起是媽,水、木組合在一起是沐,這種字里一部分部件貢獻與其音相同、相近的字音,另一部分部件貢獻與其形相應的字義。這類字就是形聲字。
有的學者把漢字成字的方式分作六類,甚至七類,但大體上漢字成字的主要方式就是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三大類。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許多象形字與原先所象之形已相去甚遠。如魚,不大看出魚的形狀,牛、羊,也不太象牛頭、羊頭了,也找不出哪種蟲子象蟲字形狀了。但有一點,千古不變的是這些象形字的字義。甲骨文里的車字中車輪、車轅、車體之形俱全,後來由篆而隸,由繁而簡,變成現在的樣子。但它不論作為單字,還是組字的部件,其車子的含義沒有變化。
至此,我們已明白,所有的漢文字包括了象形字、象形字相互組合或加減筆畫而構成的會意字、形聲字,而漢字的基本部件是象形字。這里為什麼說加減筆畫呢?原來,絕大多數漢字的組字方法是「加法」,但少數也有「減法」。例如:烏,可以看成是鳥的減筆。烏即烏鴉。原來烏鴉身體通黑,而不見眼睛,故去一點。另外,組字時有些筆畫被省略,如鳧、梟、裊等上部均為鳥字,但都被省去一橫。這也是一種「減法」。
到底有多少個嚴格意義上的象形字呢?各種古籍里沒有給我們留下現成的答案。我們可以參照前人的成果,從漢字的寶庫里篩選。這項工作難就難在如何區分象形字與非象形字。象形字,是一幅完整的圖畫,不能再將其肢解,肢解後的筆畫毫無意義。非象形字一定能剝離出象形字所做的部件。從《說文解字》直到今天的各種字典、詞典以及各種電腦輸入法的編碼,裡面所列的偏旁部首都是部件,但這些部件並不都是象形字。比如:《現代漢語詞典》將齒列為部首,這是一個形聲字,上部止承擔讀音的功能,下部是口齒的象形,只不過經過多次變形已看不清其模樣了(繁體齒作,還保留口形)。有些電腦輸入法的編碼將隹字拆為左右兩部分,將身字更是大卸八塊。隹是一種鳥,偏要給它拆出一個亻來,豈有此理。身字本是一個孕婦挺著肚子的形狀,偏要將其拆得七零八落,不是太殘忍了嗎?
近、現代文字離原始字形相去甚遠,不易甄別象形字。而流傳下來的古文字,如甲骨文里的形狀符號,有些已找不到與現代文字的對應關系,也就沒有實用意義了。再加上古往今來論述文字的著作浩如煙海,而又正誤摻雜,就把象形字掩埋在蕪雜的草叢里,很難一下子將它們一一發掘出來。
筆者經過多?研究,由簡體而繁體,由繁體而至篆體,由篆體而至甲骨文,披覽群書,然後從古文字形出發,以現代漢字為旨歸,篩選出240多個象形字。我認為這些才是漢字真正的部件,也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字根。豐富多彩、撲朔迷離的漢字不外乎由這些象形字構成。
象形字部件就像化學中的100多種元素。絢麗多姿的大千世界不外乎由這些元素組成。至此,才算完成了漢字解析的基礎工作。至於每種「化合物」——具體漢字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後面將作具體分析。
象形字中,有些被肢解,已看不出整體象形了。如魚,顯然應是一個整體,但從繁體字開始,就斷開了,魚頭、魚尾分家。這種字還有一些。
燕,本是整體象形字,象一隻張口展翅、還帶有剪刀狀尾巴的鳥,完全是一幅圖畫,而現在被分裂成五個部分。
爵,一種飲酒器,在博物館或一些古裝戲里還能看見,下面有腳,杯口呈船形,兩頭翹起,整體象雀形,據說爵因雀而得音。
2 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
這一類字演變到今天,成了由現形部件拼湊的符號。如果有人偏要解釋這些字的字理,說明每個部件起什麼作用、是什麼意思,就毫無意義了,只能是牽強附會的妄說。 《說文解字》對革字就作了這樣的解釋:上面是二十,下面是十,中間為中字;二十加十,合起來三十,三十年為一世;一世三十年,中必有變。就這樣楞是牽出一個「變」的意思來。其實,革是一個完整的象形字,所象之形為展開的獸皮。現在從這個字里還隱約看出獸皮的形狀:頭上尾下,有伸展的下肢。見過獵人所剝獸皮的人,相信都會看出來。現在所說皮革之革近乎本義。轉為變革、改革、革命之革,有學者解釋,是因為剝下來的革要經過一系列的處理方可使用,如清潔、防腐、去腥膻、脫毛等。本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字,非要弄出三十年來,不是笑話嗎?
會意字如前所述,是一個字里不同的部件都貢獻出自己的字義,湊到一起構成該會意字的字義。比如:宿,由三個部件組成:上面寶蓋指房子,右下的百是由席子一類的卧具演變而來,再加上一人,就是一幅人在屋裡睡覺的圖畫。很明顯,這是睡覺、過夜的意思。宿加上絞絲旁成縮,就是一個形聲字。宿貢獻出讀音,絞絲旁貢獻字義。原來縮指象一團亂絞絲一樣,團在一起、不伸展,與伸互為反義。
所謂形聲兼會意,就是指在會意字的基礎上,其中一部分部件貢獻出自己的讀音,或是在形聲字的基礎上,各部件都貢獻出自己的字義。
纓,就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有人會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形聲字,絞絲旁表「繩子」,嬰表讀音,哪來的會意?原來,嬰指頸飾,象女子帶一串貝作為裝飾物的形狀。後來所稱嬰兒,大概是小孩生下來後常要帶頸飾,如長命鎖一類。把嬰兒簡稱為嬰,如「母嬰平安」,「母嬰候車室」,不是很妥當。
纓,本指帽帶,即系在脖子下面的帶子。這里有早期的例子可以證明。春秋時代,楚莊王有一天大宴群臣,大家飲酒至日落西山,點上蠟燭,接著喝,非常盡興。此時刮來一陣風,將堂上蠟燭盡數刮滅。所謂酒能亂性。此時庄王的寵妃許姬正在給各位大臣敬酒,一人借著酒膽趁黑去拉許姬的衣袖。許姬掙脫衣袖,另一手抓住此人帽帶,將其扯斷。許姬拿著扯斷的帽帶走到庄王跟前,附耳說:「剛才有一個人無禮,趁黑強牽我的衣袖,被我扯斷帽帶,大王讓人趕緊點蠟燭,檢查帽帶,就知這人是誰。」誰知庄王不願為這點破事壞了興致,讓那位大臣難堪,說:「先不要點蠟燭!今天與各位痛飲,大家都把帽帶扯了,不扯去不痛快。」等到蠟燭點著時,大家都斷了帽帶。那事到底是誰乾的,不得而知。庄王後來給許姬解釋說:「酒後狂態,人情之常。我不能為顯婦人之節,傷國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歡。」後來,在一次攻打鄭國的戰斗中,楚軍中有一將領異常勇猛,所向無敵。庄王召來此人,要重重獎賞。此人回答:「今日是為報效君主,哪裡還敢領賞。那次絕纓會上,牽許姬衣袖的就是我。我是蒙不殺之恩,死命相報。」所謂「絕纓會」就是扯斷帽帶子的那次宴會。
史書載,孔子的學生子路結纓而死,說的也是一段與帽帶相關的事。子路作為孔悝的家臣,在得知孔悝被人劫持時,挺身相救,受重傷而死,連帽帶都被人砍斷了。他不愧是孔子的學生,臨死前說:「遵照禮,君子死時不能掉帽子,」即「死不免冠」,系好自己的帽帶而死。
纓,後來有所延伸,將馬脖子上的裝飾和系在槍、戟「脖子」上的穗狀物也叫纓,如「紅纓槍」等。
今嬰字系列的其他字差不多也是形聲兼會意字。癭,俗稱大脖子病,體內缺碘所致,症狀是甲狀腺代償性腫大,從病字頭、嬰,即頸部之病。瓔,從玉、嬰,《現代漢語詞典》解瓔為「似玉的石頭」,又解瓔珞為「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頸項上的裝飾品」。鸚鵡或稱鸚哥,其名字的由來,是不是因為這種鳥的脖子上大都有一圈毛色與其他部位迥異的花紋呢?將純粹的形聲字、會意字和形聲兼會意字,將這三者區分開,對解析漢字、掌握漢字很有幫助。比如說,俗語有句「秀才讀字讀半邊」,遇到一生字時,就讀其中半拉字的音。這句話適用於形聲字,包括形聲兼會意字。因為這些字的讀音正是來源於某個「半邊」。當然,讀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篙、稿、蒿等字讀音均從高,但分別讀為gao、hao等。另外,還有讀哪「半邊」的問題。如錦,讀音從金,不從帛。一般說,金字為偏旁,讀音讀右邊。這個字相反,金出聲,帛出義。錦、帛皆為絲織品,不過錦有彩色花紋。成都曾因盛產錦而出名,別號錦城、錦官城。杜甫詩中多次提及:「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些都是杜甫居成都時寫下的詩。
3 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
與之相對,會意字就不能讀「半邊」了。如宿不能讀佰。同樣,純粹的形聲字,不能將其兩部分字義湊到一起。如鵝,不能解為「我的鳥」,滑不能解為「水之骨也」。滑原來音同骨。《說文解字注》釋其同汩;《史記》中有《滑(gu)稽列傳》。
這里就出現兩個問題:都是形聲字,其中誰是純粹的形聲字,誰是形聲兼會意字呢?都是會意字,哪些是純粹的會意字,哪些不是呢?
經常與文字打交道的朋友會有這種感受,漢字里量大面廣的是形聲字,純粹的會意字比重較小。而象形字更少,幾乎可以作較為精確的統計。前文說過,象形字作為基本元素,大概為240多個。其中有一部分只能作組字的部件,不能單獨成字。獨立成字的象形字也就150多個。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形聲字,純粹的形聲字與形聲兼會意字的關系。
形聲字的產生是最晚的。是象形字、會意字不能滿足思想交流快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如果說倉頡造字,形聲字應與倉頡無關。市場經濟中有句常用語:需求拉動生產。我想這話也適用於文字的產生。話到了嘴邊,沒這個字,表達不出來,怎麼辦?在象形字、會意字里翻撿翻撿,拼裝一個吧!當然,還有以形聲字為素材再造新的形聲字的。可以推想,在造形聲字時,造出形聲兼會意的字是首選。因為會意是從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方向去鎖定一個字義,字義就更明確。如前文所說癭,一個方向是指病態,另一個方向是指部件(頸部),這樣,脖子有病的特點就出來了。再在此基礎上,取其中一個部件的讀音,形聲、會意就都有了。因此,形聲兼會意字的比重在形聲字里還是較大的。當然,不可能都造成形聲兼會意字。
還有一種情況,這種形聲字肯定不具會意功能:因聲造字。如模擬動物的叫聲而給動物起名。這些字里,一部分狀其聲,一部分指其義,如鵝、雞()、鴨,其中我、奚、甲分別狀其發聲,鳥指其為禽類;蛙、蟈、蛐等同理。
爸、媽,則是模擬嬰兒的發聲造出的字。這是兩個最易發的音。小孩學語差不多都是從這兩個音開始的。這兩個字音分贈給最親近的人,是最合適不過了(對應於爸媽的早期文字只有父、母)。因此,以上都是純粹的形聲字。
即便是形聲兼會意字,也不可胡亂會意。如前文「波者,水之波也」,這里將皮解為表皮之皮是不妥當的。這里的皮用的近乎本義,即將皮揭起、使皮起坡。總之,解字盡量從本義出發,再順藤摸瓜,順著樹干摸枝叉,方不會有大錯。
『柒』 某班舉行了一次題為「走進形聲字」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辯論會
正方:能使我們更快,更准確,更簡便的讀出漢字,使我們認識更多漢字
反方:現在很多形聲字已經不能表示讀音了,如「江」,「河」,這樣容易使我們讀錯字
『捌』 為什麼說漢字中有那多形聲字,也不妨礙象形字屬於表意文字體系
漢字的創造及其特點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2402 更新時間:2008-3-6
漢字是誰創造的?在我國歷史上,歷代的觀點認為漢字是倉頡個人所造。比如在《路史禪通記》中說,倉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在《春秋元命苞》中說,倉頡「生而能書」。簡直把倉頡說成一個神通廣大、法術無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學的種種發現,卻愈來愈多地證明漢字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成果。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創造了漢字,「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魯迅:《門外文談》)是千百萬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使漢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不斷地孕育、創造、選煉、發展起來的。 關於漢字的產生年代,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漢字產生於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也有人說漢字產生於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可是1972年以後的最新研究成果,則是以西安半坡村遺址的距今年代為漢字產生的標志。半坡遺址陳列室的那些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和彩陶上的花紋是根本不同的。「那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從這些刻畫符號看:第一,它們都是單個的獨立體;第二,有類似筆畫的結構;第三,它們盡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經具備了漢字的雛形。比如《說文解字》說:「家,居也。」既然是居,那就應該是人居,可是為什麼「■」(古代的屋子)內有「豕」(豬)呢?難道「家」是養豬的嗎?當我們看了半坡村遺址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在母系氏族社會,豬已開始家養了。由此可見,這個「家」字,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孕育了,2000年以後發展成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甲骨文(家)和金文(家)】。 197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用同位素炭十四測定半坡遺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這也正是漢字的歷史。所以,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表意和標音兩大文字體系,而漢字則屬於表意文字。所謂表意文字,就是文字與語言的語音方面不發生直接聯系,每一個字只是表示一個音節,不能明確表示讀音,但一個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個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從地面上升起太陽,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為如此,同一個文字元號可以代表兩種語言里的同一個詞,而讀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塊漢字的「日」字,是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上一個圓點,很像一個太陽,而古埃及也是用這個文字元號表示太陽,只是讀音不同。也正因為表意文字具有和語音不發生直接聯系的特點,所以它就有可能用來代表不同民族的語言,如我們的鄰邦日本、朝鮮等國家都曾經借用漢字作為他們的書面交際工具。 既然說表意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系,那麼「形聲字」中的「聲」又應怎樣解釋呢?漢字是可以分為沒有標音成分的象形、指事、會意的純表意字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這兩大類。但即使是「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比如:紋、雲、洋、漁等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是文、雲、羊、魚。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人胸部刻的花紋(即為「祝發文身」的「文」);「雲」字就像一朵白雲的形狀;「羊」字像羊頭;「魚」字像魚形【甲骨文(文)、(雲)、(羊)、(魚)】。這里的「文」、「雲」、「羊」、「魚」都是象形字,還是與語音不發生直接聯系,所以在我們現行的方塊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聲字,也不妨礙它屬於表意文字體系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於:漢字王國
『玖』 漢字發展史的漢字的發展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
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印刷字體的一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也叫仿宋體,仿宋字。 這要牽涉到另一個字體——宋體。宋體的特點是什麼?橫平而豎直,橫筆細而豎筆很粗,還有每一筆的端點也較粗,這些不是用毛筆的手寫體的特點。
宋體為什麼有這些特點?當然是因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榮的宋代,雕刻製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說用長方形的木板雕刻製版。木板上都有紋路,製版一般都是橫向,這樣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一致,比較結實;而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因此字體的豎向線條較粗,橫向較細。橫向線條即使比較結實,在端點也容易磨損,因此端點也較粗。橫平豎直,當然為為了雕刻製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製版是一個非常費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現手寫體的那些特點,則刻字必然比橫平豎直要大得多,這點大家做個簡單的實驗就知道,windows的記事本中輸入或粘貼一段漢字,分別把字體設置為宋體9號和楷體9號,看看哪個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於木板的紋路,要雕刻變化多端的曲線難度也會更大。而且每張木板只能印刷兩頁,一本書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費事費力,木板也會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會太大。而要在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現出手寫體那些變化多端,圓潤細膩的特點難度大家可想而知,橫平豎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由上可以看出,宋體的這些特點無一不是因印刷而產生,適應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筆的手寫體是大不相同。 後來人們又模仿宋體字的結構、筆意,改成筆畫粗細一致、秀麗狹長的印刷字體,這就是仿宋體。 幼圓體簡稱幼圓,是圓體的變體。由於圓體是黑體的變體,所以幼圓體也源自黑體。
『拾』 漢字造字方法可以歸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6種方法,經歷了從( )到( )到( )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
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
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
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