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旅行出遊,你是帶笨重的單反設備還是直接用手機拍攝旅行照片
在我外出旅遊時候,我會選擇攜帶方便的手機拍攝出遊照片,而不是攜帶笨重的單反相機,或者是簡易的數碼相機。攜帶數碼和單反相機出門旅遊,這是我多年以前喜歡做的事情,那時候覺得相機拿著很有面子,而且相機拍攝的照片也很美。
當然了也並不是說相機就沒有了自己的市場,現在的相機更適合專業的攝影人士。對於他們而言,只有單反才能夠滿足他們的拍攝需求。所以他們不會考慮普通的數碼相機,更不用說是自己的手機了。
⑵ 旅遊期間拍攝的照片是否屬於智力成果O(∩_∩)O~
自己開心就好,管人家怎麼說
有的人覺得拍照耽誤了看風景的時間,有人說不拍照風景看完了就沒有了,我倒是覺得,如果不拍照,我的旅遊也就沒有了興趣了,希望你喜歡這個答案吧。
⑶ 外出旅行把自己的一次暑假這些拍下來配上適當的文字說明
本題考查學生智力成果權的理解;依據課本內容,未經本人同意擅自署名發表他人作品屬於侵犯智力成果權的行為;故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
⑷ 甘南旅遊業的預期成果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南)屬於中國的特殊地區,從旅遊角度看為特種線路,景點分散,沿途路況、食宿條件較差,旅途艱苦,參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並作好吃苦的心理准備。不要抱有優越感,要容納藏族同胞的種種不足,如抱著挑剔或享受的心態,建議不要參加。
1、甘南,川西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早上凍死,中午曬死」,所以一定要注意准備衣服。由於是草原,丘陵地貌一下雨雪便道路泥濘,所以雨靴可帶來方便,不可穿涼鞋。另外,一定要有帽子,可防紫外線照射,還應備有晴雨傘,防曬霜,太陽鏡。紀實題材比風光題材多這里的色彩對比強烈,所以這一地區宜拍攝彩色照片。高原天氣多變,常有風雨驟至的時候建議多帶幾個塑料袋,用來保護設備。拍風光講究拍取異常天氣時的景象,若遇風雨雪霧天,正是時機不要錯過。在九寨溝,黃龍景區宜用感光度低,顆粒細膩的膠片,而且要用三角架。葯品:抗感冒葯,胃腸葯和外傷葯。還建議備一種抗高原反應葯:高原紅景天。
2、遊客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哮喘、肺病、呼吸系統疾病、嚴重糖尿病和貧血等疾病,以及醫生認為不宜進藏或高原者不能參團,如隱瞞病情,後果一切由遊客自身承擔,旅行社不承擔任何連帶責任;
3、甘南地區的民風深受藏族宗教影響,有些現象和習慣,不能以城市人的心態標准來衡量和看待。請記住不要離團去觀天葬,偶有不慎,就會觸怒當地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4、藏族寺廟建築風格獨特,遇上節日,藏族人衣著更是華麗,色彩繽紛,這些都是攝影的好題材,取景前要注意:一般寺廟的外圍建築可以隨意拍攝,但殿堂內是嚴禁拍攝的,有些地方則註明付款拍攝,請勿偷拍。攝影人物也要小心,藏族人未必都喜歡被人拍攝,為免不必要的麻煩,取景前最好先打個招呼。
5、藏族人不喜歡隨地吐痰,不喜歡被人摸頭搭肩,不喜歡大聲喧嘩;車站等地點小偷較多,外出小心財物,不要隨便施捨,否則可能不易脫身。當地治安算是不錯,但若在偏僻地方或夜間外出應結伴同行,不要單獨行動,不要掉隊和離團。
6、在藏區,政治問題是十分敏感的,無論在任何場合,都不宜討論政治問題。
7、參加人員應充分考慮到自身身體狀況、人為或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對旅行活動(包括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影響,承諾在不增加旅行社和同伴負擔的情況下參與本次活動。
8、參加人員應自備錢款、衣物、葯品、食品及其他可能需要的應急物品或工具,並在出發前辦理完畢旅遊險或人身意外傷害險的投保手續。
9、參加人員應保管好自己的所有隨身(或隨車)物品,承擔自己物品(包括車輛)丟失或損毀的責任。
10、參加人員應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旅行途中,參加人員因個人行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責任自負。若由此給同伴造成損失,行為人應負賠償責任。
⑸ 出國旅行的幾個拍照禁忌
一、公共場所不準許拍照
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所下,你視野中的都可以拍照。像公園,街頭等。當然也有例外,像博物館,藝術展覽館或一些有名的歷史建築都有明文規定的,不準許拍照。前不久就發生了一則這樣的事例:一位中國女孩身穿漢服在清萊白廟拍攝了一組唯美寫真,紅遍了泰國。
二、私人場所拍照要經主人許可
像一些私人場所,如餐廳、商店、娛樂場所等,在不影響他人用餐的前提下,餐廳是容許拍攝的。然而有些私人場地主人不喜人人進來拍照,一般都會設有不讓拍照的標識,如果你沒有看見,就進私人空間拍攝的話,主人會很不高興。當然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工作人員阻止的,我們應該配合。
三、拍攝他人要徵求其本人同意
在公共場所拍攝人物,最好徵求他人的同意。即使你沒有拍他,而他誤以為你在拍他,應該主動,並將拍攝到的照片給他看。假如你真的拍到了他,而他堅持要求你刪掉他的照片,你最好照做,要尊重他人的隱私權,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在外國,給他人拍照的話最好不要超過3張,不然人家會厭煩的。
四、不要看見可愛的孩子跟上去拍
無論什麼時候可愛的孩子殺傷力都是那麼大,這種殺傷力無視性別。看見這么可愛的孩子誰都想給他(她)拍張照,但在此之前最好和孩子的家長溝通好,許可你拍照,除非你只是拍張背影照片。不管什麼時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貝兒,是不會輕易讓陌生人接觸的。
五、尊重他人的拍照成果
有出國遊玩想法的人肯定不止你一個,所以在國外經常會看見別人在拍照。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避免進入其鏡頭,小編我就是這么做的,畢竟誰也不會喜歡別人出現在自己的照片中。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他人的拍照成果。
六、宗教禁忌 需格外注意
面對宗教問題,我們需要格外小心。不管在哪個國家,面對宗教問題都是格外謹慎的。舉個例子來說,中國人信仰佛教,大部分的寺廟都是禁止拍攝的,佛教徒認為拍照的閃光燈會對佛像造成損傷。殿內還有諸多壁畫,為了避免損傷,所以才會禁止拍照。而在泰國,佛教的地位更高,佛像禁止攀爬、拍照,就連僧侶也是不容許拍照的。
七、特殊國家的拍照禁忌
一般來說,公共場所是容許拍照的,可有些國家就不這么做。在沙烏地阿拉伯,未經本人許可,即便是在公共場所也是不能拍攝他人的,尤其是婦女。如果被發現的話,一般會要求你刪除底片,嚴重的話還會受到該國的法律制裁。
在韓國拍照也是受到限制的,像機場、博物館(國立)、地鐵、娛樂場所等都是禁止拍照的,高層建築也屬被禁范疇。
有國家,土著居民較為保守,一般不喜歡遊客替他們拍照,尤其是貿然拍攝,像澳大利亞,非洲的肯亞。
八、禁止不文明舉動
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中國人就是不文明的代表,甚至專門放置了很多「禁止牌」。這是因為一些國人在國外遊玩時,做出了很多不文明的舉動:亂扔垃圾、大聲喧嘩、亂摸亂碰,不聽勸阻,給外國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雖說我們是花錢出去玩,想要放鬆心情,但我們基本的文明准則還是要遵守的,雖說不能為國爭光,但不給國家丟臉我想大家還是能做到的。
大家出國遊玩千萬要注意,不是什麼都能拍得,「雷區」不能踩。雖說這些不能拍,但美景還是不少的,美食也是個不錯的拍攝對象。遊玩開心固然重要,但還是希望大家遵守基本的道德,不亂丟垃圾,做到文明旅遊。(稀飯旅行整理)
⑹ 新中國輝煌成就圖片(建國後重大成就圖片)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⑺ 旅遊教學成果包括哪些
旅遊管理優秀教學成果的話,肯定是要在旅遊景區裡面找啊,首先每年旅遊景區有多少人,得到多少的好評等等
⑻ 去江南旅遊,拍了幾個風景自拍照, 發微博上, 有幾個人罵我裝b, 說 有什麼好拍的,和 你拍了就拍
我裝逼也比你們沒的裝好~ 怎樣?我就裝,我有裝逼的資本,不像某些個人,連裝逼的資本都沒有就在別人的微博里瞎逼逼,有能耐你也去拍幾張裝裝逼~ 真是什麼人都有,我裝逼還這么關注我
⑼ 2013創意小發明及最新科技成果 說明 圖片
自動澆水器
我的家中養有許多花,家人在家的時候澆花還算方便,可是在黃金周期間,全家人外出了,花放在家中,一周沒人澆水,旅遊回來,花都蔫了,給家人添加了不少煩惱。為此我想發明一個可以自動連續向花澆水的裝置。
結構:這個自動澆水器的結構如右下圖,由小水箱、彎折的粗軟管、醫用輸液軟管及滑輪裝置(可用廢棄的吊瓶輸液用的軟管等製成)等組成。其中輸液軟管與水龍頭相連接(水龍頭水可適當調小些),水流速度由滑輪裝置來控制,軟管的另一端連接一個較小的儲水箱(也可由塑料瓶等改制而成),儲水箱上端留一個穿輸液軟管的小孔,其餘部分密封,水箱底部有一個較大的洞,其餘部分也密封,一根較粗的軟管從此洞穿入,在水箱中彎折。
原理及使用方法:把此裝置懸掛在需要澆水的花上,水龍頭中流出的水通過輸液軟管滴入下面的小水箱(水流量可控制),當下面小水箱中的水淹沒從底部伸入的彎折的軟管時,小水箱中的水因為虹吸現象就被全部抽出,從而給花自動澆水一次,如此循環不斷。每次的澆水量和澆水頻率可由輸液軟管上的滑輪裝置和小水箱的大小來共同控制。如果通過滑輪裝置調整好軟管中水滴的速度,並選擇好水箱的大小,不僅可以實現自動澆水,還可實現定時澆水(如在早晨或傍晚為花澆水)。
優點及創新點:經實驗,這個自動澆水器效果好,結構簡單,成本極其低廉,實用性強,人人均可自製完成,可實現自動澆水和定時澆水,不僅為養花人解決了出門沒人澆花的難題,而且還可廢物再利用,有利於環境保護。
備註:如果家中水龍頭離花盆位置遠,可採取一個辦法予以解決:即增加一個可密封大水箱,把與水龍頭相連的軟管改為與大水箱相連,這樣當外出時,只要向大水箱中加足量的水,就可實現自動為花澆水的目的。
——本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