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破襲戰成果

破襲戰成果

發布時間:2021-04-03 10:46:31

A. 英雄故事 急!急!急!

劉伯承(1892-1986)


中國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家境貧寒,自幼發憤苦讀,學習成績優異。在革命潮流的影響下,青年時代即萌發了富國強兵、拯民於水火的思想。1911年,參加了響應辛亥革命的學生軍。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翌年參加四川討袁(世凱)軍。1914年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等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16年3月在攻克豐都縣城的作戰中右眼中彈致殘。1923年在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指揮官。足智多謀,驍勇善戰,被譽為川中名將。同年秋,結識了共產主義者楊暗公、吳玉章等。1924年起,隨吳玉章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國社會實際的過程中,經過認真探索,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逐步實現了從愛國的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與朱德、楊暗公等發動瀘州、順慶(今南充)起義,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率起義部隊與四川軍閥作戰,策應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共中央關於抑止川軍東下威脅武漢的戰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第十五軍軍長。在大革命失敗的嚴重時刻,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1927年冬赴蘇聯,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入優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在此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對軍事問題補充報告》,並提出了《南昌暴動始末記》的專門報告。1930年夏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12月到上海,協助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據地。1932年1月,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任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因反對軍事指揮上的教條主義,被錯誤地撤銷總參謀長職務,任第五軍團參謀長。長征中,於1934年底重新擔任紅軍總參謀長,並兼任中央縱隊司令員,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在這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後,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親率幹部團搶占皎平渡口,保證了部隊順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隊司令,與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部為全軍開路。在進入大涼山時,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部隊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接著,率紅一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合後,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與朱德一起同張國燾分裂黨的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1937年9月底,率部挺進山西,以太行山為依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組織所部進行的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等著名戰斗,痛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1938年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等組織指揮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以及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盪」等戰役戰斗,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領導根據地軍民,在日偽軍控制的交通線上廣泛開展破襲戰。8月,指揮部隊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組織實施正太、榆(社)遼(縣)戰役,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在日偽軍加緊推行「囚籠政策」,分割和封鎖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形勢下,堅決執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針,積極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相結合的游擊集團,並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蠶食」和殘酷的「掃盪」。同時多次反擊了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與鄧小平等領導根據地軍民實行生產自給,減租減息,精兵簡政,使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返回晉冀魯豫根據地,領導全區軍民舉行對日本侵略軍的大反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所部反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指揮上黨戰役,一舉全殲閻錫山部十三個師;接著,又揮師東向,發起邯鄲戰役,殲敵兩個軍大部,爭取了一個軍起義。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創造了組織大兵團作戰和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成功經驗,粉碎了國民黨軍控制晉東南要地和打通平漢鐵路的企圖,鞏固了華北解放區,掩護了我軍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同時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重慶同蔣介石的和平談判,對迫使蔣介石同意簽訂「雙十協定」、「停戰協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蔣介石焊然發動全面內戰。與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十個月內連續組織了隴海、定陶、巨野、鄄南、滑縣、巨(野)金(鄉)魚(台)和豫北等戰役,殲滅和鉗制了大量敵軍,解放了大片地區,與其戰場互相配合挫敗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
1947年6月底,根據黨中央關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與鄧小平率十萬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中央突破,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連續殲敵九個半旅,巧妙地調動和迷惑了敵人。隨後疾速揮師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深入敵腹心地區,威逼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在遠離根據地、無後方作戰的困難條件下,依靠群眾,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敵人重兵圍攻。同年9月起,與出擊隴海線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挺進豫西的陳謝兵團密切協同,在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滅敵人。經過十個多月的艱苦作戰,擴大了中原解放區,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防禦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與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中原部隊進行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同徐淮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取得了殲敵五十五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直出浙贛線,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南京解放後,兼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市長。同年冬,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第二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賀龍指揮的第一野戰軍一部配合下進行了西南戰役,出色地執行了中央提出的遠距離迂迴包圍的作戰方針,拊敵側背,斷敵逃路,大量殲敵;同時通過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促成大批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率部起義和投誠,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放了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軍民肅清匪患,恢復經濟,籌劃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為解放西南地區、鞏固西南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又兼任政治委員。1954年起先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1957年9月調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1959年後負責軍委戰略小組工作。一貫主張「治軍必先治校」,在軍事院校工作中堅持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指導教學和學術研究,在繼承和發揚人民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外國軍隊的先進經驗。組織了大規模的教材編寫和翻譯工作,親自撰寫、審定和翻譯了一批軍政教材。重視汲取各國現代軍事科學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訓練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戰略的地位的領導人之一。在繼承和發揚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外軍先進經驗,為建立各軍兵種指揮院校,培養中高級幹部,推進現代化、中規劃革命軍隊的建設做出巨大努力。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博採古今中外軍事理論的精華,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實踐。在用兵作戰中講究實事求是,敵變我變,並將唯物辯證法引入軍事指揮,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同時,對於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隊的教育訓練等均有豐富的論述,其軍事著作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出版。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軍事副主席。1982年後,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智勇雙全威震諸侯 國事為重知錯能改
——愛國名將廉頗的故事
所向披靡 衛國安民
——西漢大將軍衛青的故事
出擊匈奴 威震漠北
——西漢愛國名將霍去病的故事
獻身邊陲的一代名將
——西漢後將軍趙充國的故事
中流擊楫 奔赴國難
——志在統一的愛國名將祖逖
歷經三代 忠心不改
——嶺南巾幗英雄冼夫人的故事
忠勇愛國 力挽狂瀾
——唐代愛國名將郭子儀的故事
出奇制勝 以少勝眾
——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將李光弼
楊門虎將 忠烈雁門
——北宋愛國名將楊業的故事
子承父志 再振雄風
——抗遼大將楊延昭的故事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抗金名將宗澤的故事
抗金義重泰山 富貴輕如鴻毛
——宋代抗金英雄李綱的故事
建炎第一功終屬
——抗金名將韓世忠的故事
順昌城的旗幟
——抗金名將劉銪的故事
精忠園的訴說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故事
丹心永存正氣浩然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力挽狂瀾保衛北京
——明朝愛國名將於謙的故事
忠誠許國威震南疆
——抗倭名將俞大猷的故事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事
維護民族團結的塞外女傑
——忠順夫人三娘子的故事
杖策必因圖雪恥 橫戈原不為封侯
——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故事
時窮節見真男子
——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故事
赤心報國 丹心永存
——抗清英雄張煌言的故事
劈波斬浪 光照華夏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事
維護祖國尊嚴 捍衛北疆主權
——清初愛國名將薩布素的故事
勇冠三軍威震大漠
——清代蒙古族愛國名將策凌的故事
維護祖國統一的三朝武臣
——清代愛國名將岳鍾琪的故事

B. 百團大和台兒庄戰役勝利原因

1 為國而戰,士氣高昂。
2 將領指揮得當。
3 日軍驕傲輕敵。
4 戰役經過完全出乎敵人的意料。
5 將士們抱著視死如歸的信念參加戰斗。

C. 什麼是信息化戰爭 它有什麼特點 500字以上 謝謝了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大量的運用具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基本特徵

作戰力量數字化集成化,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
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經常聽到有什麼數字化炮兵之類的名詞.什麼是數字化部隊?就是作戰單元(武器平台),裝備系統,單兵裝備和指揮系統高度網路整合的部隊.但這還不是信息化部隊.其中還有一個知識化.就是作戰和保障人員具有新的科技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和操作各種信息裝備和系統. 這樣一支知識化人員武裝起來的數字化部隊就是初步的信息化部隊,呵呵.很拗口..
武器系統信息化
武器系統的信息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能化.這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括硬殺傷,軟殺傷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I.硬殺傷--直接殺傷,破壞直至確保摧毀的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精確制導武器與遙感武器(不是傳統武器).代表武器:激光等精確制導炸彈(JDAM),軍用無人機,新一代巡航導彈. II.軟殺傷--對敵方信息化系統滲透,干擾,壓制的手段.旨在破壞敵方的信源.信宿.信道.間隔敵方的通訊和指揮系統.對對方的精確制導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黑客武器和計算機病毒. III.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毀傷機理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術為依託設計的不同於傳統武器的全新作戰單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動能電磁武器微機電納米武器和機器人.
指揮自動化,實時化,一體化
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程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附存在..
信息戰場全維化,網路化
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數據鏈連接直至單兵,及時刷新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鑒於信息作戰是無縫連接,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手段是非線形混沌而模糊的.我不是專業人員,一時也弄不明白.希望林火心和我性本浪等同志看到後幫我補充,呵呵.
作戰方式多樣化
什麼心理戰,太空戰,機動戰,電子戰乃至虛擬世界的網路戰,一開始就全方位的面臨,沒什麼充裕的准備時間.而且要打,就貫穿整個戰爭的始終.非接觸作戰和接觸作戰同等重要. 所以一場這樣的信息化戰爭是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
毀滅性武器的高技術化
信息作戰不代表傷亡和戰損小.而恰恰比傳統戰爭殘酷. 大面積的毀滅性武器被高技術手段改造,作戰意圖明顯.針對性強. 這就是說在戰爭初期就使用這種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彈,三相彈,中子彈當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電磁脈沖彈,很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質彈和再聚變彈更小效果更兇狠也更方便戰術使用.所以我們對戰爭不斷升級之後才會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核武器的認識一定要改,雖然誰都不願意改. 非接觸的作戰行動樣式 非接觸作戰時美軍首先提出的一種作戰思想並用於戰爭實踐。非接觸作戰的出現,是一體化的遠距離偵查信息系統鶴遠程作戰武器發展的必然結果。戰爭實踐表明,非接觸作戰樣式具有許多的優越性。一,能夠充分發揮高技術武器的威力。二,戰爭的突然性增大。三,提高生春能力,減少傷亡。四,可實施全縱深同時攻擊,增大作戰效能。五,戰爭的政治風險小。

D. 百團大戰,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戰爭,分別是誰

百團大戰經過,彭德懷帶領。 八路軍原定動員兵力為22個團(晉察冀10個團,129師8個團,120師4個團),重點破襲正太路,其次破襲平漢路、同蒲路北段和白晉路。為了攻擊的突然性,未經中共軍委批准展開了戰斗。戰斗開始後,各根據地又有不少部隊參加了戰斗,參戰總兵力達到105個團。 百團大戰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編輯] 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戰役最早由8月20日晚8點開始的華北交通要道破襲戰為序幕,當時正太鐵路是日軍獲得山西煤炭資源的重要通道,也是對晉察冀邊區等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的據點的主要分布區,同時井陘煤礦也在這條鐵路上。因而正太鐵路成為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戰場,集中了30個團的兵力。 作戰初期八路軍兵力部署異常隱蔽,日軍直至戰鬥打響才發覺中國軍隊的動向,日本方面將9個獨立混編師投入戰場。至9月下旬為止,正太鐵路全線癱瘓,並破壞北寧鐵路、平綏鐵路、平漢鐵路、津浦鐵路,井陘煤礦亦遭破壞。並佔領娘子關的部分地區。 [編輯] 第二階段(1940年9月20日-10月上旬) 在第二階段時期,除暫留約10個團兵力繼續阻撓道路和橋梁的修築,主力則把戰斗對象轉移到鐵路交通線兩側的日本守軍與被抗日根據地包圍的日軍據點,目的是鞏固並擴大戰果,其中以榆遼戰役、淶靈戰役最為激烈。延安地區、山東地區、安徽地區的八路軍也投入作戰。日軍也投入使用了戰爭公約所禁止的毒氣與生物兵器展開反撲,戰爭也進入相持階段。 [編輯] 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日本軍隊開始將各地的機動兵力集結於華北地區,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盪」,藉以迫使八路軍退出華北交通要道,先後對太行山地區、太岳地區、晉察冀邊區、晉西北等地進行掃盪。八路軍則分兵展開運動戰和游擊戰、麻雀戰(騷擾游擊戰術)進行反擊。到1940年12月5日,歷時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因日軍展開大掃盪而宣告結束 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運動。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1912年4月5日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革命失敗。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重要人物 李鴻章 李鴻章(1823.2.15-1901.11.7),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洋務,晚年外交,其一生榮顯得益於平定發捻,提倡洋務。然而一生榮辱卻系於甲午一役。甲午一戰不僅使中國見侮於他國,亦使李鴻章喪失一身顯貴。 李鴻章 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洋艦隊平時備戰水平嚴重低下,戰術理論水平極差,而指揮者丁汝昌又根本沒有作戰常識,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保養維護極差,軍火采購也存在嚴重問題,李鴻章親戚包辦軍火采購,結果炮彈質量問題很大,根本就不能用來發炮。在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前嚴重錯判局勢,過分寄望於國際調停,卻沒有在戰爭爆發前就迅速向朝鮮增兵,給日軍完全控制朝鮮政局和繼續向中國東北進攻創造了機會。這一重大備戰失誤,李鴻章顯然是直接責任者。李鴻章雖然搞洋務運動有功,但卻在甲午戰爭中犯有相當嚴重的備戰不足、調停外交、戰略保守等領導錯誤。即使用李鴻章自己的「裱糊匠」自嘲來評價此人的歷史功過,也不得不承認:李鴻章雖然是中國這所破爛房子最早的「裱糊匠」,但他花了國家不少錢,卻連最起碼的「裱糊」功夫也沒有做到位

E. 軍事理論的題,大家幫下忙哈~~~答的好加分很多喲~~~

...........同學 你直接去圖書館軍事類 找一本書翻開來找找參考參考.....
500字而已哎看一本這類的書來一點感悟都夠了

F. 抗戰英雄故事、200字

1 人民的好總理 周恩來 名言: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堂上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劉胡蘭的故事 毛主席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1947年2月,山西《晉綏日報》連續兩天刊登的消息,使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名字在華北大地不脛而走。隨後,毛澤東又為她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這個光輝的名字,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劉胡蘭。

生平

■10歲參加兒童團,不到14歲便入黨,當上了區的婦女幹事。躺在鍘 刀上時,尚未滿15周歲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繼母積極投身於婦救會工作,並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G. 信息化戰爭時代特徵以及發展趨勢

第一節 信息化戰爭的特徵
可以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角度分析信息化戰爭的特徵,以達到把握信息化戰爭區別於其他戰爭的本質形態。本節僅從觀察戰爭要素的形態入手簡述信息化戰爭的八大特徵。
一、 信息技術主導武器裝備
冷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金屬武器裝備;熱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以化學能為基礎的火槍火炮;機械化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飛機、坦克、軍艦等機械化武器裝備;而信息化戰爭的主導兵器則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確地說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在信息化戰爭中,對作戰手段、作戰思想和戰爭進程發生主導作用的軍事技術是信息技術。戰場的指揮依賴於以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指揮控制系統;偵察、監視、戰場評估需要各種先進的電子、光學感測設備;突擊兵器更離不開各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精確導引技術。信息化戰爭上的幾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術兵器、信息主導的兵器或稱之為信息化兵器。用在各種兵器中的信息技術裝備方面的經費也在兵器總價值中佔有很大的份額,如在坦克中占%,飛機中占%,導彈中占%,衛星中占%,指揮系統中約占%。曾有人把信息化戰爭中的兵器比喻成「裝載電子信息設備的容器」。信息化技術主導武器裝備是信息化戰爭的一大特徵。
二、 信息化軍隊
強大的信息化軍隊出現於戰場是信息化戰爭的特徵之一。何種形態的戰爭需要何種性質的軍隊於之相匹配;反之,軍隊的特性也影響戰爭形態的演變。在信息化戰爭中馳騁疆場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軍隊。信息化軍隊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來的、按照信息化作戰需要編組、裝備和熟練運用信息化武器裝備、以信息化作戰理論指導的軍隊。這支軍隊在戰場上發揮著主導的作用。
三、 資源信息化
物資、能源和信息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在信息化戰爭以前的戰爭中,物資、能源的地位更為突出,是主要的戰略資源。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資源處於首要的位置,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以信息資源為目標開展的爭奪是信息化戰爭的基本內容。信息主導了物資、能源的整合、運作和能量釋放過程。誰佔有信息優勢,誰就可能佔有戰場的主動權並進而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否佔有優勢的信息資源,不僅關繫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聰目明、胸有成竹、軍令通常,還關繫到能否快速反應、精確有效地突擊。信息化戰爭的一個明顯特徵便是資源信息化。
四、 信息戰是戰爭的基本內容
在人類歷史上的冷兵器或熱兵器戰爭中,早已存在許多信息戰的經典案例。在機械化戰爭中,更是不乏以信息戰手段擊敗敵人奪取戰爭勝利的精彩故事。但那個時期的信息戰僅僅表現為零碎的、局部的、短時間的,規模比較小,常常是戰術、戰役層次上的,或服從於火力戰,其後果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戰上升到了戰略的位置,戰爭的全過程、全空間、全方位都充滿了信息戰。
信息戰已成為戰爭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內容。戰略信息戰、戰役信息戰、戰術信息戰、相互交叉;太空信息戰、海洋信息戰、陸地信息戰覆蓋戰場;控制系統信息戰、指揮系統信息戰、情報系統信息戰、火力系統信息戰、物流系統信息戰全方位滲透;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媒體戰深入認知領域;電子戰、網路戰、斬首戰、精確微型手術戰涉及軍事、政治、經濟、金融、能源、環境所有方面。誰奪得信息戰的勝利,誰就可能奪得整個戰爭得勝利。信息戰成為信息化戰爭的基本作戰方式。
在信息化戰場上,戰爭雙方可能動用數十顆電子、照相、預警、海洋偵察和氣象測地衛星,數百上千部相控陣等性能良好的雷達,幾百架有人或者無人偵察飛機,電子對抗飛機,大量的地面電子偵察、監視、對抗分隊,以及進入戰場信息共享網路的所有單個武器平台上和單兵攜帶的偵察監視設備,進行一場空前規模的激烈地信息情報大會戰。通過壓制、摧毀、欺騙、偽裝等途徑限制對方的獲取信息能力,使其成為瞎子、聾子、傻子。同時維護己方獲取信息的能力,為己方突擊力的形成提供正確的決策。雙方還會使用各種先進的電子干擾設備、火力突擊兵器和隱蔽偽裝技術,展開一場以限制和破壞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的正常運作為目的的對抗,一場指揮控制系統即戰爭大腦的保衛戰和破襲戰。目的是使敵方成為戰爭中的「低能兒」。作戰雙方通過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將攻擊信息迅速擴散到眾多的目標,使千百萬人有意無意地介入心理戰戰場,成為心理對抗的主體或客體,心理戰能量或是被擴大或是被淹沒。媒體、政府、軍隊、情報部門及民眾通過多種途徑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心理戰。而目的則是使敵方成為瘋子、傻子或喪失戰斗意志。雙方還可組織黑客部隊和其他硬摧毀設備對敵方進行網路信息戰。不僅破壞對方的軍事指揮和獲取軍事情報,而且破壞對方的經濟、金融運行、國家管理和信息環境偵收其科技情報,以達到製造混亂、擾亂經濟,破壞其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的目的。
五、 信息化戰爭的理論處於軍事理論的主流地位
機械化戰爭離不開反映機械化戰爭規律的軍事理論的指導。而在信息化戰爭時代,處於主流地位的軍事理論也必須是信息化戰爭的理論。否則,信息化戰爭就不可能實現。
六、 系統對抗
在信息化戰爭之前的戰爭中,由於信息技術的限制,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單元往往是孤立、分散的。戰場對抗表現為各個戰爭主體在各時空的相對獨立的對抗。即使在機械化戰爭中出現了諸軍兵種的合同作戰,也還是屬於一種鬆散型的戰場聯合行動。而信息化戰爭卻不同了,它是一場典型的系統的對抗。由於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應用,構成了軍事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了偵察、監視、情報、通信、信息處理、決策、指揮控制、突擊和戰場評估的無縫化連接,指揮控制體系網路化、自動化、智能化,陸、海、空、天一體化聯合,戰略、戰役、戰術行動相互滲透,所有作戰單元被整合成一個戰爭系統。敵對雙方進行的是一場系統之間的對抗。
七、智能化
機械化戰爭中,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一些機械構件,其自動化水平較低,兵器的運行基本上都離不開人的直接控制。但在信息化戰爭中,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有了大腦、神經、眼睛和耳朵,能夠自主發現目標、識別目標,自行判斷、決策和處理,智能化的水平會達到極高的程度。偵察、控制、攻擊、防禦、工程機器人分布於太空、空中、地面和海洋,大到海洋巨無霸機器人,小到微型偵察機器人。數量眾多的各種類型的戰場機器人將逐步代替人類而步入戰場。從事偵察的無人飛機、體內植有晶元的可控感應機器昆蟲、多功能的戰斗機器人、高性能的導彈機器人、無人駕駛的坦克、戰斗機、潛艇和驅逐艦等等,由陸海空天機器人組成的作戰軍團將主宰人類的戰場。目前,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製造作戰機器人,向戰場智能化前進的步伐不斷加快。信息化戰爭的智能化特徵還表現在整個戰爭系統的自動化運行上,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一場無人化戰斗甚至是無人化戰爭的發生也不是沒有可能。
八、目標控制
在信息化戰爭之前的戰爭中,信息技術的落後造成信息資源的匱乏,人們對於戰爭的駕馭能力相當弱,無論是對於戰爭的手段、時空、進程、結局還是對於戰略目標和戰術目標的選定和處置,都失之控制。戰爭的發展往往與參戰者的初衷錯位。戰爭物資和能源的損耗、破壞巨大。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佔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則具備了相當地目標控制的能力。信息技術使網路化、智能化、透明化、精確化成為現實,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確定對實現政治、經濟目的最有利、最節省資源、又最可能實現的軍事目標,採取最匹配的手段,在最關鍵的時機和空間,進行精確的打擊。對戰略和戰術目標的有效控制,不僅是信息技術運用的結果,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實現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人們不再追求對敵人的肉體、設施、國土的全部摧毀和佔有,而是對資源、信息、環境、市場、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的有限目標進行適度地泯滅、改造、調整、重排或影響。目標控制是信息化戰爭地明顯特徵。
第二節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和新軍事革命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信息化戰爭的演變和快速推進,這已被信息化戰爭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史所證明。以下對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作一些預測。
一、 信息力量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將更高,圍繞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佔領信息優勢高地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各國將竟相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竭力保持本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新制式的超寬頻信息高速公路將不斷推進,網路進攻和網路防禦的能力將同步提高,信息技術將愈加主導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文化、生活、生產等所有領域。在軍事領域,各國將加大信息化軍隊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斷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人員培訓等,盡量拉大本國與它國軍隊信息化能力的距離。黑客部隊、天軍、網軍、機器人軍團、世界艦隊、太空星軍、斬首部隊、媒體部隊、隱身部隊、精細手術刀部隊、機器昆蟲等新型部隊將層出不窮,迷你型、全能型、智能型等信息化部隊不斷創新。各國在信息力量、信息方面的競爭將白熱化。
二、 作戰方式和戰爭形態將不斷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軍事變革的深入和政治戰略需求的變化,信息化戰爭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戰方法。戰略心理戰、網路系統戰、全元總體戰、太空絞殺戰、掏心戰、癱瘓戰、隱形戰、至盲戰、點穴戰、無人戰、精微戰、間隙戰等等作戰方式接踵而至。同時,新作戰模式相繼登場,信息化戰爭頻繁「變臉」,也使其整體戰爭形態不斷調整和演變。戰爭的規模將趨小,以天、小時和分計算時間的戰爭可能一再發生;物資、能源的消耗戰將逐步讓位給物質、能源的控制戰;戰爭狀態與和平狀態的轉化,以及軍事人員和非軍事人員的轉換將有新的表現;圍繞信息資源展開的爭奪戰將日趨激烈。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演變將是迅速和明顯的。
三、 人類的戰爭能力將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使戰爭體系的效能不斷提高,人類的戰爭能力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一)戰場感知力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發展以來,由於雷達、聲納、地面感測器、偵察飛機、偵察衛星以及裝載在武器平台上的觀瞄儀、測距機、告警機、望遠鏡、夜視儀、火控雷達等大量先進電子偵察監視技術的運用,戰場感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戰場感知力還會持續提升。一個從聲頻、電頻到光頻,從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頻譜、全方位、全時空的偵察監視體系,將出現在戰場上,各種目標的性狀和變化都可能處在嚴密的監控之中。對於處於信息優勢的一方,戰場將更加透明。
(二)戰場反應速度持續加快
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和指揮控制技術使戰場的反應速度明顯提高。目前美國預警衛星在對方導彈發射後約3—4分鍾就能將信息傳送到國家指揮中心。火器在跟蹤目標、計算射擊諸元、氣象修正、偏差修正等方面都達到了一體化、電子化、自動化,射擊准備時間已縮短到約60秒鍾,發射反應時間為5—8秒,如法制「西北風」地空導彈的反應時間為5秒。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火炮控制系統,對同時發現的不同方向的30多個目標,只需90多秒鍾就能將其全部摧毀,這比15年前的戰場反應時間縮短了2個小時。情報、通信、指揮、控制、兵器和信息處理一體化的自動化指揮體系構成了數字化的戰場,戰爭系統整體反應速度也加快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從發現目標到實施攻擊的過程已縮短到幾分鍾時間。遠距離快速投送技術使戰場能量快速流動,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和戰略導彈射程均達10000千米以上,許多兵器都可以在24小時內到達地球的另一面作戰。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不斷發展,戰場的反應速度還會不斷加快,「即時化」可能真正出現。未來可能出現的網路中心戰將進一步提高戰爭的反映速度。高超音速的飛行器繞地球一圈只需兩個多小時;密布於太空的無數個微型衛星將對地球上的任何一點實施即時打擊;高速巡航導彈、多國聯合艦隊、激光武器的運用將促進戰場的反應靈敏度速度。在未來,C4ISR系統必將有更大的飛躍,戰爭系統的整體反應速度會不斷提升。
(三)精確打擊能力持續增強
信息技術的應用已使突擊兵器的命中概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了「指那打那」。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葯成為戰場攻擊武器的主角。二戰時飛機投擲炸彈的誤差近千米,而在伊拉克戰爭中這種誤差已縮小到幾米。海灣戰爭中,美軍一枚「斯拉姆」空面導彈從90千米以外攻擊伊拉克一個發電廠時,第一發導彈在發電廠的外牆上打了1個洞,第二發導彈從這個洞口飛入炸毀了內部設施。隨著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戰爭中的精確打擊能力將不斷增強。目標的識別、選定和摧毀將更加精準,打擊誤差可能縮小到厘米,甚至更小。人們可能對上萬千米外的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名將軍、一隻偵察蒼蠅或者某個士兵的眼睛實施精確打擊。精確打擊不僅限於物質層面,還將涉及人的精神、心理層面,將可對某個人或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群體實施定性、定量、精微准確地心理突擊和精神手術。
(四)作戰空間和時間持續延伸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戰爭的時空得到了延伸。目前人類的戰場已經擴展到陸、海、空、天以及電磁的空間,作戰時間也得到延伸。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了30多顆衛星、3000多架飛機、500餘枚巡航導彈、3000多輛裝甲車輛、6艘航空母艦、數十艘水面艦船和潛艇、幾百架電子戰飛機、30多個地面監聽站和20餘個偵察營,呈現出的是一幅光、電、磁、聲交織,陸、海、空、天相溶的多維戰場畫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延伸將不斷擴大。人類戰場可能進入浩淼的太空深處或某一細胞之中;海溝、極地、地下處處都可能發生搏殺;電磁戰將滲入更多的空間和貫穿在更多的時間之中。18世紀以前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僅達到1平方千米;海灣戰爭時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已達及70餘萬平方千米的戰場。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化軍隊的作戰能力將達到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隨著信息技術全面滲透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戰爭的戰場將在敵對雙方甚至第三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信息、能源、網路等領域全面展開。虛擬戰場與真實戰場結合,軍事戰場與經濟戰場結合,軍事專職人員與普通民眾的軍事行動結合,戰場的起始和終結的時間也可能趨於模糊。
(五)戰場效能持續提高
信息化戰爭發展到今天,已經使戰爭效能成倍地增長。二戰時, 4000多架次飛機才能摧毀一個鐵路樞紐,而現在只需幾枚激光制導炸彈就可。越南戰爭中,美軍先以600架次飛機和普通炸彈200多噸攻擊越南的一座橋梁,但沒有成功。後改用激光制導炸彈,僅出動12架次飛機就炸毀了這座橋梁。阿根廷也曾用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一艘價值2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戰場效能必將持續提高。信息技術將使戰爭要素得到最優化組合,戰爭力量將在最關鍵的地點、時機、方向上,以最佳攻擊手段、攻擊強度和最小損耗,對與政治目標最密切關聯的關鍵目標,實行精確、集中、有效地能量釋放,從而產生了很高的戰場效能。戰爭手段的多元化、空間的多維化和行動的一體化,增加了戰爭能量釋放的通道、針對性和一致性,使戰爭能量的單位時間流通量大幅提升,減少了無效發散,提高了效率,達到了一種戰爭能量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有效地流向最關鍵最重要空間的戰場境界。
人類的戰爭能力的快速提升,使信息化戰爭中的對抗更趨激烈。參戰人員在知識、能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大大增強。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
四、 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
信息化戰爭對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有很大的依賴性。美國B—2A隱形戰略轟炸機單架飛機的研製費達到了20多億美元;組建一個具有基本信息戰能力的航母編隊需要100多億美元;一枚巡航導彈值百萬美元;一顆「鎖眼-12」衛星的造價達14億美元。42天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消耗物資種類達1.7萬余種、3千多萬噸,花去了1100多億美元。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其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程度將會越來越大。信息化武器的研製、生產、維護、使用都離不開科技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支撐。高素質人才培訓、購置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都需要耗費巨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比研究開發投資還要高出5~20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新武器的替換耗費大量資源。信息技術發展越快,信息化戰爭的經濟科技依賴性越強。
五、 戰爭的不對稱表現日趨多樣
在目前發生的信息化戰爭中,作戰雙方往往在戰爭體系、戰爭力量、戰略資源、作戰方式、軍事理論和戰爭結局等方面具有多側面的不對稱性。這與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特點有關,也與戰爭主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差距有關。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將進一步突顯。信息技術將向多個領域推進,新信息技術會層出不窮,技術生命將越來越短,技術的軍事應用方法將越來越多,信息對抗的途徑將越來越多,作戰手段將越來越多,各國在信息技術、軍事理論、政治文化的發展上的差距和差別不會消失。可以預測,在信息化戰爭的發展過程中,不對稱的戰爭表現還會存在,並更具多樣性。

H. 大破襲戰開始後,120師取得了哪些成果

大破襲戰開始以後,在晉西北戰場上,八路軍第120師的官兵連續作戰180多次,殲滅日偽軍800多人,攻克了陽方口、康家會、豐潤村等日偽軍據點,一度切斷了同蒲鐵路北段的日軍交通線,牽制了同蒲鐵路附近的大量日軍,與在正太路作戰的晉察冀軍區和第129師互相配合,東西呼應,提高了作戰效果。

閱讀全文

與破襲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