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成就及榮譽
學院始終堅持教學、科研、開發推廣相結合,牢牢把握畜牧業迅速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探索學科建設和社會需要的辦學途徑,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新路,取得了顯著成果。在畜禽良種選育及繁殖飼養配套新技術、動物營養、草業工程、動物葯物研究和開發、畜禽疾病與保健、魚類疾病與保健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近十多年來,承擔國家攻關和省(部)級科研課題以及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餘項,多次參加福建省農業區域經濟開發協作項目。研究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項,國家發明獎、聯合國科技之星獎、省科技星火獎各1項。研發產品獲國家新獸葯證書2項,國家新飼料添加劑1項,授權發明專利2項。教學成果畜牧獸醫實踐教學基地的創建和發展獲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參編及撰寫專著、教材38部,發表論文500多篇。
B. 福建農林大學的實力如何
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所具有73年辦學歷史的省重點大學。其最早前身為1936年創辦的福建協和大學農科。2000年,福建農業大學和福建林學院合並為福建農林大學。建校以來,學校形成了「明德、誠智、博學、創新」的校訓,凝煉了「五種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駿馬的爭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松的頑強品格、小草的奉獻品格),堅持追求「敬業樂群、達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學校位於福州市西郊,校園佔地面積234萬m 2 。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理科生物學基地、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18個福建省重點學科、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MBA等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以及15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有23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43個成人學歷教育專業。涵蓋8大學科門類,在校本科生2.1萬多人、研究生近3000人。現有教職工2300多人,專任教師1504人,有正高職稱人員224人,副高職稱人員478人,有福建省屬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導師。自1984年以來,先後有10人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4人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6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3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林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被評為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1人被評為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28人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專家,75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37人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11人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 學校取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成績,是第二批實施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49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省級教學團隊7支。在校內外建立了一批教學科研實驗廠場,其中教學林場近3100萬m 2 。校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200.64萬冊,電子圖書90.61萬冊。建校73年來,學校培養了8萬余名畢業生,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設有農業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1個,國家農業產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聯合國(中國)實蠅防控合作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部委研發測試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工程中心6個,省級工程實驗室2個,部省級研發基地11個;自1978年以來,有576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優秀社科成果獎,其中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國家三大獎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4項、合作獲得國家三大獎7項。近3年來,承擔科研項目1086項,科研計劃經費達2.98億元,獲國家和部省級科技成果獎78項,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8項,鑒定(評審)成果132項。學校長期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以「6·18」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連續6年「6·18」對接並獲資助項目數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與台灣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深厚的地緣、血緣、學緣、親緣優勢,不斷加強兩岸交流,拓展教學空間。先後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結成友好關系,開展教學、科研合作交流。學校成為有權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僑生的單位,並在全國率先招收台灣農業行業協會會員攻讀成人教育學歷。學校與加拿大新斯科舍農學院聯合舉辦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2個本科專業教育項目。學校的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還編輯出版了《林業經濟問題》、《亞熱帶農業研究》、《武夷科學》、《華東昆蟲學報》、《高教理論與實踐》等刊物。 學校被評為2008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榮獲2009年「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還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教育系統紀檢監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紅十字模範校」、「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文明學校」(連續3次)、「福建省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連續2次)、「福建省綠色學校」、「福建省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並連續21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當前,學校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平台和基地建設三個戰略重點,致力於建設創新型、開放型、和諧型、平安型、廉政型、節約型、數字型、生態型校園,努力為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知識貢獻和人才保證。
C. 福建農林大學各年在全國排名怎麼退了
排名的評分標准每年都在發生變化,而且,確實,農大的科研貢獻力確實和以前相比下降了很多,最大的排名變化好像在零八年,實行了不一樣的標准,一些大學都跌出百強,包括農大,近幾年,農大沒有比較好的科研成果,生源也一直在倒退,但是據說2010年,就是今年世界新的大學評選體系已經提出,農大有機會把學校的排名再次提升,明年的大學排名,我們一起期待……農大也將是一本院校,在省內,基本穩定在第三第四的水平不會退
D. 最新科研成果有哪些
薄網脈沖縫焊技術
FZ-2型脈沖縫焊機是本所新開發的新穎焊機,滿足焊接不銹鋼、鍍鋅絲網及超薄薄片的特殊工藝要求,是一種理想的小型縫焊工具。
焊接范圍:
薄片0.03~0.3mm;
絲網(包括鍍鋅絲網)
200目(0.031)~20目(0.315)
高速熔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汽車發電機轉子引出線焊接而開發的新技術、利用本體金屬-銅自熔成球形接頭,具有接頭強度高,熔點高,表面光滑,具有金屬光澤,生產成本低等特點。深受汽車電機行業青睞。
大型變壓器散熱片深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上海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大型油浸變壓器散熱片深焊而開發的新技術。專用的深焊鉗具有深度長、開口小、鉗口壓力大、焊接強度高等特點。為國內新一代大型變壓器的開發和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裝備。
半自動平面點焊技術
該技術具有三維半自動控制功能,Z方向上的氣動焊槍可對X、Y平面上的任意點進行焊接。配置相應電腦程序後可實現全自動焊接。
福建兩項最新食品科研成果通過鑒定2005年8月2日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鄭寶東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高透光率青梅濃縮汁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酒糟酶法水解生產新型調味品工藝的研究」順利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充分肯定這兩項科研成果,認為「青梅濃縮汁項目」研究成果填補了青梅加工品質學研究和青梅濃縮汁加工集成技術方面的研究空白,其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這一項目成果的應用將有效解決青梅產業生產出路、加工增值,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酒糟項目」根據酒糟固有成分,研究成功復合酶水解工藝;同時進行新型調味品「糟味香香鹵」配方和生產工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採用膜過濾技術,有效保持水解物內在和感官品質,達到調味品澄清穩定效果,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大大提高酒糟的綜合利用價值。
E. 有那些最新科研成果
薄網脈沖縫焊技術
FZ-2型脈沖縫焊機是本所新開發的新穎焊機,滿足焊接不銹鋼、鍍鋅絲網及超薄薄片的特殊工藝要求,是一種理想的小型縫焊工具。
焊接范圍:
薄片0.03~0.3mm;
絲網(包括鍍鋅絲網)
200目(0.031)~20目(0.315)
高速熔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汽車發電機轉子引出線焊接而開發的新技術、利用本體金屬-銅自熔成球形接頭,具有接頭強度高,熔點高,表面光滑,具有金屬光澤,生產成本低等特點。深受汽車電機行業青睞。
大型變壓器散熱片深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上海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大型油浸變壓器散熱片深焊而開發的新技術。專用的深焊鉗具有深度長、開口小、鉗口壓力大、焊接強度高等特點。為國內新一代大型變壓器的開發和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裝備。
半自動平面點焊技術
該技術具有三維半自動控制功能,Z方向上的氣動焊槍可對X、Y平面上的任意點進行焊接。配置相應電腦程序後可實現全自動焊接。
福建兩項最新食品科研成果通過鑒定2005年8月2日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鄭寶東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高透光率青梅濃縮汁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酒糟酶法水解生產新型調味品工藝的研究」順利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充分肯定這兩項科研成果,認為「青梅濃縮汁項目」研究成果填補了青梅加工品質學研究和青梅濃縮汁加工集成技術方面的研究空白,其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這一項目成果的應用將有效解決青梅產業生產出路、加工增值,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酒糟項目」根據酒糟固有成分,研究成功復合酶水解工藝;同時進行新型調味品「糟味香香鹵」配方和生產工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採用膜過濾技術,有效保持水解物內在和感官品質,達到調味品澄清穩定效果,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大大提高酒糟的綜合利用價值。
F. 福建農林大學的學術研究
2010年,學校共有575項科研項目獲准立項,立項總經費10840.58萬元,其中縱向項目經費9460萬元,佔87.27%,國家級項目經費7737.88萬元,佔71.38%;全年共完成下達經費十七批次850項,累計下達到位經費13143萬元,加上其它項目的科技經費,年度實際到位經費16179萬元。學校主持完成的「細菌農葯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有14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2項進入一等獎答辯。鑒定(評審)科研成果46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
2011年學校獲批科研立項326項(不包括橫向項目),累計立項科研經費10152.49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2項,合計立項經費6672.79萬元,占科研立項總經費的66%,年度科研到位經費8320萬元,年科研立項經費連續第四年突破億元大關。學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此外,有15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8項進入二等獎以上答辯;4項成果獲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1項、二等2項、三等1項。鑒定(評審)科研成果35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
據2014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承擔國家「973」項目,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每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00多項,經費達2.2億多元,其中國家級項目數量和資助經費均超過60%,在甘蔗、蜂學、麻類、生物農葯、杉木等研究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先後有672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優秀社科成果獎,其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8項(主持8項)。《大學》雜志發布的《2007中國高校科技貢獻力排行榜》,福建農林大學科技貢獻力居全國高校第39位,與福州大學並列福建省屬高校第1位,在福建省僅次於廈門大學 。
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將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福建農林大學小菜蛾基因組的破譯,宣告世界上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的完成,同時也是第一個世界性鱗翅目害蟲的基因組的完成 。註:圖冊資料來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含期刊裝訂本)總量達246.29萬冊,其中,中文圖書216.86萬冊、中文報刊(裝訂本)16.56萬冊、外文圖書8.49萬冊、外文報刊(裝訂本)4.36萬冊。通過圖書館主頁「福州地區大學城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平台」(Fulink)可以共享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8所高校的電子資源和全國700多家圖書館各類資源。同時還可以通過訪問「Dialog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在線檢索Dialog中的600多個資料庫。
圖書館初步形成了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共存、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結合、單館保障與多館互借與傳遞相結合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2013年新增中文資料庫6種,外文資料庫1種(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擁有Science和Nature等14種電子期刊,擁有CNKI、萬方、維普、台灣資訊資料庫、SCI、SpringerLink等中外文資料庫65個(其中外文資料庫27個),電子圖書104.9萬冊 。 學報期刊 學校主要出版有《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林學院學報》、《生物安全學報》、《林業經濟問題》、《亞熱帶農業研究》、《武夷科學》7種學術期刊。 學術交流 學校先後承辦了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海峽兩岸生命科學發展論壇」之「農業分會」、2010年福建省機械工程學會學術年會、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養蜂學會蜜蜂飼養管理專業委員會第15次學術會議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飼養與機具功能研究室第2次會議、2010年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術會議會、中國林學會樹木學分會第十五屆年會、全國高校農村區域發展專業2010年會、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國際黃麻組織第11次專業咨詢委員會及麻類製品展示會、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2011年第三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大會;舉辦了「福州國際植物病理學論壇:病原菌群體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學術研討會、閩台現代農業合作交流研討會、福建森林經理研討會、海峽兩岸森林培育高峰論壇等學術研討會。 2010年,學校策劃舉辦了農口單位領導講學專場,邀請了省農科院院長劉波研究員等專家到校講學報告,共邀請了來自國(境)內外81位專家,舉辦了84場校級學術報告。其中:國(境)內48位專家做了48場學術報告,台灣、香港地區專家10人,做了9場學術報告;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專家23人,做了25場學術報告。2011年,學校共邀請了來自國(境)內外87位專家,舉辦了85場校級學術報告。其中國(境)內的專家做了54場學術報告,台灣、香港地區專家做了9場學術報告;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做了24場學術報告 。 對外支援 2011年,「援盧安達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通過驗收並移交受援國。舉辦了兩期發展中國家菌草技術培訓班和一期發展中國家農業產業發展官員研修班,共有來自36個國家的110名培訓班學員參加培訓和研修。舉辦了「2011年菌草產業發展戰略與國際合作研討會」,有來自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盧安達、斐濟等10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以及來自福建省菌草產業試點縣的各有關負責人、專家服務團成員、福建省菌草開發工程協會常務理事等300多人參加 。 產研合作 2010年,福建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等省廳部門先後在學校海峽創業育成中心召開了多場產學研沙龍,共有來自部分省屬高校、在閩台企、企業等近百個單位的100多位專家、企業家參加。還舉辦了福建省高校產學研結合研討會,有省主管理部門、省各高校從事產學研工作管理和產業發展工作的專家和管理人員參加;並舉辦了福建省菌草產業與技術推廣茶話會、動物葯物與產品安全茶話會,60多家相關企業代表與會。
中心還舉辦了台灣學籍企業家對接府談會,加強了與台灣企業的協作;對首批入駐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為輔導專家安排輔導活動經費10萬元;中心輔導專家團隊經常性深入三明佳盛木業有限公司、福建藍湖集團、閩清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有限公司等十幾家進駐企業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工作120多場次 。
2011年,學校組織「6·18」、農(花)博會、林博會和茶博會等四大博覽會的參展工作,積極展示和推介我校的優秀科技成果;在本屆6.18上實現對接項目409項,總投資45.03億元(其中合同232項,總投資29.01億元;協議177項,總投資16.02億元),對接資助轉化數連續第九年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有27家企業入駐「海峽創業育成中心」。組織專家赴平潭、長汀調研;參與助推政和縣經濟倍增計劃;與西藏林芝地區簽訂合作協議,組織專家赴林芝調研,菌草項目已啟動實施;與連城、浦城、尤溪等縣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舉辦了菌草技術新疆昌吉州骨幹培訓班、西藏林芝地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培訓班和新疆昌吉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培訓班、農業系統幹部培訓班等,共培訓學員200多名。有10多項軟科學研究成果獲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決策採用 。2014年,海峽創業育成中心獲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 技術研究 國家林業局依託福建農林大學建立了森林公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森林公園是我國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陣地、開展環境教育的主要載體、推進生態旅遊的主要基地。建設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對於弘揚林業生態文化和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等具有重要意義。該中心將緊密圍繞森林公園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科技和社會需求,為促進森林公園的提質升級和健康持續發展開展工作。
福建農林大學在森林公園工程技術研究方面已經有多年的工作基礎,在森林公園基礎理論、森林景觀資源保護與評價體系建設、森林生態文化與生態旅遊開發等方面成果顯著。具備相關領域成果轉化的條件。
G. 有了解福建農林大學的魯國東老師的嗎為人科研等方面。謝謝!
不認識這個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