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魔獸世界PVP成就奧特蘭克山谷曝光的照片怎麼做
撿屍體就可以了
Ⅱ 曾經和愛因斯坦「合照」的清華女學霸劉思麟,現如今過得怎麼樣
一說到清華北大的才子佳人,我們都很羨慕。他們擁有著高智商,所讀的學府也是中國的頂尖大學。尤其是在這些頂尖大學當中的美女和帥哥,他們可以說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顧。
他們一出生,不僅擁有美貌還擁有智慧。在清華大學當中,有這樣一個長相甜美漂亮的女學霸,她的名字叫做劉思麟,還曾經和愛因斯坦合照,後來她又去到了故宮當中修文物。
美女學霸,劉思麟的成長故事
劉思麟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中比較富裕。她的父母是高知識分子。所以從小,父母就很注重對劉思麟的家庭教育,嚴格督促孩子的學業。
人們還把她的這個作品,放在了各個國家的網站當中。劉思麟也因此一夜成名,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女孩子的存在。劉思麟還說,當初她將自己的照片與100個名人的肖像合在一起的時候,她還擔心自己會不會侵犯那些名人的肖像權。
不過後來她想了一下,如果自己真的侵犯了別人的肖像權,會有相關的人到法院去告她,那她豈不是更加出名?雖然這只是一句調侃的話,但不得不說真的,劉思麟是一個敢想敢做的女孩子。
自從《無處不在》這一個作品火了以後,就有很多的人找上門來,想要與劉思麟合作。希望她也能夠給自己的照片P圖,因為她的P圖技術實在很高超。
甚至有很多的影視公司,想要請她去做專業的攝影人、P圖師。但劉思麟都拒絕了,因為劉思麟說,自己最大的心願還是能夠留在故宮博物館當中修文物,她覺得這是她體現人生價值的意義所在。
人們都說,藝術的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大膽的設想。只要我們擁有足夠大的膽子,同樣可以設想出比《無處不在》更加優秀的作品,也能讓藝術之光,在任何一個地方閃爍。如果你也能夠設計出像《無處不在》一樣的作品,你說不定也可以一夜成名。
Ⅲ 侯寶林的長子,侯耀中現在怎麼樣了,有何成就
清明又是一年祭祖時。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踏青遊玩、享受春趣的歡樂節日,也是一個掃墓祭祖、緬懷先人的肅穆節日。著名藝人侯耀華的經紀人發布博文:「清明節快到了,給侯爺侯奶奶掃墓。緬懷大師!」
只不過,照片中並沒有看到侯耀華大哥侯耀中和侄子侯震的身影。難道他們是因為同父異母?還是互有隔閡?唉,外人不知道情況,就不要亂猜測了。
Ⅳ 圖片中這次著名的國際會議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意義
國際會議是:開羅會議。
它是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在開羅會議期間合影。
歷史意義:
1943年召開的開羅會議和隨後發表的《開羅宣言》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的關頭,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歷史性的會議,三國首腦商討了聯合對日作戰計劃與擊敗日本後如何處置日本等問題,並簽署了《開羅宣言》。在其後幾天的德黑蘭會議上,《開羅宣言》經斯大林審定後於12月1日正式向世界公布。宣言向世界庄嚴宣告:三國「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使朝鮮自由獨立。」宣言最後聲稱,「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
開羅會議的重要意義在以下三點。
第一、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這是中國軍民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前赴後繼不怕犧牲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贏得的成果。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成長壯大,中國是在亞洲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力。也正因如此,美英為了與中國一起打敗日本,才邀請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羅斯福為了拉攏蔣介石繼續抗日以減輕美軍在太平洋的壓力,除了答應給中國巨大的援助外,公開宣稱蔣介石是「四強首腦之一」。對此,由於英國地位下降丘吉爾也沒有公開反對。斯大林同意《開羅宣言》說明也承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至此中國躋世界四大強國之列。1945年4月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中國與美英蘇一起以四大發起國的身份輪流主持會議,並最終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二、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中國戰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領土提供了依據。據此,中國不但名正言順地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大陸領土,而且收回日本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從中國竊取的長達50年之久的台灣和澎湖列島。從而恢復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第三、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結束戰爭和戰後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宣言》明確指出要「使朝鮮自由獨立」,「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這就向世界宣布,結束戰爭的惟一條件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據此,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由美國起草,經英國同意,邀請中國參加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確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在打敗日本、結束二戰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Ⅳ 高分求一篇團日活動成果集的前言
生活,是一支感恩的歌。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可是現今的有些大學生,卻在標榜個性的張揚中熱衷於時尚風潮,視埋頭苦讀為痴傻,笑上台表演為愛現。他們隨心所欲,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他們埋怨社會的不公,學校的不公,人情的不公。他們畏懼昨天的歷史,今天的拼搏,明天的挑戰,卻只想永遠縮在某個怯弱的角落構築他的理想王國。然而,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卻是那般脆弱,一次考試的失利,一段戀情的告終都有可能讓他們以生命作為失敗的代價。
這對於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這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思考:今天的大學生是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條件日新月異,我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為什麼我們卻越來越不懂事?面對一點點挫折,就那麼輕易,那麼草率地結束自己如花的生命?這究竟是為什麼?原因很多,但有兩個字卻不得不提:感恩。是的,正是因為一次次習慣與世故讓他們迷失了靈魂最深處的善良本性與感恩之心。
一隻蘆笛沒有理由吹噓它的圓潤悠揚,是多情的少年賦予它歌喉,本來它只是陰森竹林中細細的一段。接受著高等教育的我們也沒有理由指責社會的不公,而自己卻在虛無荒廢中度過;安逸生活著的我們更沒有理由埋怨父母的羅嗦,而自己卻在「言所欲言」;失敗受挫的我們更沒有理由無視國家學校家庭的培養,而隨意輕生。我們應懂得感恩,正是社會給我們提供了發展的平台,父母的血淚辛酸換得我們的幸福安康。世事如棋,人生如畫,感恩在生命的張緩急遲中產生;歲月似衡,心靈似秤,感恩在生命的矛盾對立中深化。我們需要感恩之心,我們呼籲感恩之行。
讓我們喚起感恩的心:感謝自然,讓明月照亮了夜空,讓朝霞捧出了黎明,讓春光融化了冰雪,讓大地哺育了生靈;感謝社會,使物質日益豐富,使教育普及全民,使人才擁有舞台,使人民安居樂業;感謝他人,是母親賜予我生命,是朋友給予我友情,是戀人帶給我溫存,是老師傳授我知識。
心存感恩,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感恩永遠,我們的生命在超然中騰升。
Ⅵ 梁時泰在攝影領域有什麼成就
梁時泰,廣東人,同治、光緒年間先後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開辦照相館。
梁時泰從業多年,技法熟練,且深知封建官僚的口味,所以,他經常出入宮廷,為一些王公大臣拍照。梁時泰曾為醇親王拍攝過許多肖像。其中,署名刊出的有兩幅。一幅拍攝於1886年,畫面中醇親王身著便服,站在一隻鹿的旁邊。照片上還蓋有「皇七子和碩醇親王渤澥乘風」和「東朝御賜思合符契」兩方印鑒。這種裝飾同我國古代的「行樂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一幅照片攝於1889年,是醇親王與其子載濤的合影。畫面中醇親王便服而坐,載濤旁立,飾以花瓶、書籍、蓋碗。這張照片也採用了中國傳統書畫的裝裱形式,上方題「賞戴頭品頂戴花翎載濤三歲」,下方題「光緒十五年清和月粵東梁時泰照」,中下方為「醇親王五十歲照相」。
最值得一提的是,梁時泰還為美國總統拍過照片。1879年(光緒5年)5月17日,剛卸任的美國總統格蘭特,乘船來到上海,對中國進行私人訪問。格蘭特在滬期間,拜訪了北洋大臣李鴻章,梁時泰以其在照相業的聲望,被特准為這次會見進行拍照。就這樣,梁時泰拍下了格蘭特與李鴻章二人具有歷史價值的合影照片。
此外,梁時泰曾在北京拍攝過一些風光靜物照片。如《北海承光殿中之寶座》、《宮苑之琉璃牌坊》等。他所拍攝的「寶座」,注有「光緒十三年粵東梁敬照」字樣。這表明當時入宮拍照並不容易,他是誠惶誠恐地懷著敬意拍攝寶座的。這些老照片,在40多年後才公諸於世,在《北洋畫報》上署名陸續發表。被人們譽為「彌可珍視」、「名貴非凡」的「中國初有攝影之創作」。
Ⅶ 離職一年了,原單位多次用合照里含有我的照片宣傳文章算侵犯我的肖像權嗎
未經您本人同意,將您的肖像直接用於宣傳推廣的話,存在侵權的可能性較高。當然,也不排除您當時入職時,簽署的勞動合同已經針對勞動成果或者照片(肖像)等權利作出了特別約定,所以需要核實相關合同。
僅供參考。
Ⅷ 魔獸世界奧特蘭克山谷的照片的成就
是不是提古勒和弗洛爾的合影?
殺死敵人拿屍體,有一定的幾率得到。
Ⅸ 中國有那些成就
中國有鐵路始於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敗、保守、專制,唯祖宗之規是從,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們把修建鐵路、應用蒸汽機車視為「奇技淫巧」,認為修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因而頑固地拒絕修建鐵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謀,由英國在華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著清政府詭稱修建從吳淞到上海的一條「尋常馬路」,擅自在中國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國第一條營業性鐵路上海吳淞鐵路建成通車了。隨後,清政府出銀28.5萬兩,分3次交款贖回這條鐵路並予以拆除。
1879年,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清政府以鐵路機車「煙傷禾稼,震動寢陵」為由,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蘆台間開鑿運河,連接薊運河,以達北塘海口;為避免機車震動寢陵,決定由騾馬牽引車輛。
然而用騾馬牽引車輛根本不能發揮出鐵路應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時,中國工人憑借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的幾份設計圖紙,採用礦場起重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製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機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製造的第一台機車。
另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第一輛火車是當時任唐胥鐵路總工程師的英人薄內的夫人仿照喬治·斯蒂文森製造的英國著名的蒸汽機車「火箭號」而造成的,並把它命名為「中國火箭號」。可是中國工人卻在機車兩側各刻一條龍,於是就把它叫做「龍號」機車。
由於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國火箭)的字樣和龍的標記,所以後人一直認定這就是中國製造的第一台機車。但是從遺留下來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台機車設計規范、製造精良,怎麼能和由廢舊料製造的「怪物」等而觀之?
2003年,研究中國鐵路的英國人彼得·克拉什發現了一張金達與「中國火箭號」合影的照片。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這張照片上的「中國火箭號」與中國保存的那張照片上「中國火箭號」有明顯地不同之處:機車的煙囪一個細而高,一個粗而矮;機車兩側水櫃前,一個有鞋形塊,一個沒有;司機室上,一個是№1的標記,一個是圓形標記……由於年代的久遠,資料的缺少,中國製造的第一台機車之謎依然撲朔迷離,一時難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著一台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機車,由於它機身上有一個大大的「0」字,人們便把它稱為「0號」機車。專家考證後認為唐胥鐵路通車後,「1882年,又從英國購來兩台小型的0—2—0式(只有兩對動輪)機車(稱0號),參加運行。」被認為是中國進口的第一輛機車。
自1881年建成唐胥鐵路至 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間,是中國鐵路的首創階段。這一階段內,清政府由於洋務派和國內有志之士的不斷建議和提倡,不但改變了修建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的認識,而且接受戰爭失敗的教訓,又進而從加強海防上認識到「鐵路開通可為軍事上之補救」,終於確定興建鐵路的方針,建立鐵路公司,開始有籌劃地修建鐵路了。30多年時間里,中國的18個省市修築了鐵路計9137.2公里。這些鐵路有的是官辦,有的是商辦,有的是官商合辦,還有一部分是中外合辦,或者乾脆就是外國人修的。
歷史的車輪駛進中華民國,鐵路建設的狀況有所改觀。南京臨時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設有交通部,又先後成立中華全國鐵路協會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從1928年開始執政的南京國民黨政府,在其長達20餘年的統治中,雖然制訂了大規模發展鐵路的計劃,並一度設立鐵道部統管全國鐵路事業,但建成的鐵路並不多。全國鐵路缺干少支的狀況,在國衰民窮、連年戰爭的情況下,一直未得改變。到1949年,中國可統計的機車有4069台,分別出自9個國家的30多家工廠,機車型號多達198種,難怪人稱中國是「萬國機車博物館」。據現在可以查到的資料,從英國進口的有1892年製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謝爾式)機車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雖然在軍事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但和歐美還有較大差距
看看裝備水平
坦克
3代只有99式
裝備不到1000輛
2代作為過度代更少的可憐
1代5000輛
中國陸軍用什麼和歐洲拼
挑戰者一炮把5千米外的T-55擊毀了
雖然有蒙的成分
但至少證明西方的坦克炮在5千米距離上還能擊穿59的主裝甲
更有甚者與99裝一樣2A46坦克炮的T-72幾炮還打不透M1
海空軍更不用說
尖端技術快趕上美國了
但主要還是老舊艦艇
美國阿利伯克都快退役了
中國還在仿製現代
空軍3代機不足1000架
即使最好的蘇-30MK也趕不上F-15E
我們國家現在還相對很窮
所以拿出大量經費用來研製新裝備
等資金充裕了再大規模裝備
所以現在的實力還不是很強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參考資料:網路
Ⅹ 成果和李金銘那個好看
成果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