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丁肇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丁肇中,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最大的成就是發現了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出生於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還在美國進行訪問。後來,丁肇中曾這樣對別人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出世了。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了美國公民。這個突如其來的小插曲,卻影響到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親名叫丁觀海,在山東大學任教,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在出生三個月之後,丁肇中隨父母回到了祖國。但不久「七七事變」爆發,丁觀海來到重慶大學工程系任教授,丁肇中也就讀於重慶的磁器口小學。抗戰勝利後,他又隨父母遷到天津,讀完了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來到台灣省的台南工學院任教,並舉家遷至台灣省。丁肇中的中學是在台灣省上完的。中學的時候,丁肇中對數理化特別感興趣,成績也非常好。高中畢業時,他的數學和化學都是100分,物理97分。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到台灣成功大學,就讀於機械工程系。大學期間,他放棄了娛樂遊玩的機會,專心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1956年9月,丁肇中又到了美國,進入了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繼續深造。剛入學時他讀的是機械工程。後來發現自己對物理更感興趣,於是第二學期,他選了許多有關物理和數學方面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嚮往的物理系,從此走上了物理學研究的道路。1959年,他畢業於該校研究學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系博士學位。
丁肇中博士畢業後不久來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尼文斯實驗室工作。丁肇中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他認為,自然界的奧秘隨時都吸引著每一個有志於科學的人,誰都想走在時間的前面有所發現。搞科學實驗,爭取時間是很重要的。因此,他經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有時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幾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尼文斯實驗室工作的兩年中,他發現了重氫分離子。
20世紀60年代後期,丁肇中到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開始了尋找J粒子的實驗計劃。丁肇中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項實驗的復雜性。他說:「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鍾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萬顆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對研究小組的成員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容許在工作中馬馬虎虎。
「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丁肇中興奮極了,但這位嚴謹慎重的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項成果。從8月到10月,他帶領其他實驗室人員又反復進行實驗,直到取得了無懈可擊的數據,才於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成果。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學院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諾貝爾獎1901年開始頒發到1976年的76年間,丁肇中是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他翻閱了以往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有關資料,在眾多的獲獎者答詞中,竟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丁肇中決定用中文來書寫他的答謝詞,但這一舉動卻遭到多方面的反對。最先出來反對的是美國有關方面的一位官員,他對丁肇中說:「你已經加入了美國籍,成了美國公民,因此用英文書寫是理所當然的。」丁肇中回應道:「不錯,我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國公民,但我領獎的地點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國,因此用什麼文字書寫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員無言以對,只得讓步。美國官員勸說無效後,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一位人士又給丁肇中出了一個難題。他說,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書寫,我都可以列印散發,但如果用中文書寫就難以效勞了,因為我這里沒有中文打字機。丁肇中聽了這個小小的刁難之後笑著說:「這很好辦,沒有中文打字機,我可以用手寫,然後我請你代為復印。」丁肇中的執著終於感化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份用中文書寫的答詞也就載入了諾貝爾獎的史冊。
發現J粒子以後,丁肇中並未滿足,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不停的奮斗與拼搏才會有意義。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關報刊報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諾貝爾獎——丁肇中領導400名科學家尋找宇宙基本結構。
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內瓦主持建造一個龐大的實驗場,准備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實驗。其目的是要揭開宇宙的構造之謎。實驗名稱為L3實驗,這次會聚了美國、俄羅斯、中國內地和台灣省、印度、東西歐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四百多位科學家進行合作研究。據稱,如果這項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② 丁肇中借四個故事講述了自己的四點體會,聯系實際,談談自己收益最深的一點。
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根據第一個故事,丁肇中老先生說切勿永遠順從專家的想法。這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一個道理。我以後也要有不盲目相信權威並敢於挑戰權威的個性,對於專家意見,除了虛心學習之外更應該大膽地超越,這樣才能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實戰能力,取得更大的成績。
③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憑借什麼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憑借什麼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Richter,1931—)和美國馬薩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學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一種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驅性工作。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2016年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准確測量鈹-硼流強比例,得到關於宇宙線在星系間傳播時間的信息,測得銀河系宇宙線的年齡大約是1200萬年,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宇宙線的相對准確年齡。
(3)丁肇中成果擴展閱讀:
丁肇中主要成就和學術成果:
1、發現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實驗,測試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Electrodynamics)之正確性,證實了電子,緲子(muon),及濤子(tau)為直徑不超過10厘米的點粒子。
3、精確測量矢量粒子之輕子衰變的相位及分支比,為誇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證據。
4、研究光子產生矢量介子之機制,並證實光子與矢量介子間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雙緲子事例,測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質及產生機制。
6、發現膠子噴流。
7、在正負電子對撞機PETRA上研究膠子的性質。
8、精確測量緲子的電荷不對稱,驗證標准模型。
9、在LEP對撞機研究Z與W粒子的性質,並精確測量中微子的種類。
10、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和反物質。
參考資料來源:丁肇中-網路
④ 丁肇中的主要成就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起,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在聯邦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為7.5×109eV)上進行了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變的研究、矢量為主模型的實驗檢驗、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測量和ρ、ω介子干涉參數的精密測量等,推進了對矢量介子的認識(見介子)。還在實驗上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3.3×1010eV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質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B.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1975)人們就把這種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的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當時,新聞界有一個誤會:以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來命名的。其實,這純屬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這個粒子來紀念他們在探索電磁流性質方面,花了10年時間才獲得的這項重要新發現。加之物理文獻中習慣用J來表示電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來命名這個新粒子。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為中心。
到目前為止,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有:(1)反氘核的發現;(2)25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檢驗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是半徑小於10-16厘米的點粒子;(3)精確研究矢量介子的實驗;(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證實了光子與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發現;(6)μ子對產生的研究;(7)膠子噴注的發現;(8)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9)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標准電弱模型的正確性;(10)在標准模型框架內,證實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熱心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准備在歐洲核子中心預計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將在質心系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見黑格斯機制),並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L3組目前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回國選拔年青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並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4.領導「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探索反物質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騰空而起,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拉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此舉揭開了人類第一次到太空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序幕。
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這次在太空梭上運行的「阿拉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從接收到的1%數據判斷,它工作正常,並出現了預想的反質子,但由於數量太少,尚無法說已經發現了反物質。阿拉法磁譜儀將隨太空梭於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將在2002年再一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將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組件將於1998年11月20日首次進入太空。
⑤ 丁肇中的成就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獨立地發現一種稱為ψ/J的新粒子,與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⑥ 丁肇中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
丁肇中因為發現J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11月10 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所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紐約州阿普頃國立布魯海文實驗室里,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
雖然人們近些年來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發現的新粒子十分獨特,它是不帶電的,而且壽命比近些年來相繼發現的新粒子長1000倍——盡管在常人看來它也極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1976年,丁肇中由於發現了J粒子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6)丁肇中成果擴展閱讀:
丁肇中的學術成果
1、發現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實驗,測試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確性,證實了電子,緲子(muon),及濤子(tau)為直徑不超過10厘米的點粒子。
3、精確測量矢量粒子之輕子衰變的相位及分支比,為誇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證據。
4、研究光子產生矢量介子之機制,並證實光子與矢量介子間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雙緲子事例,測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質及產生機制。
6、發現膠子噴流。
7、在正負電子對撞機PETRA上研究膠子的性質。
8、精確測量緲子的電荷不對稱,驗證標准模型。
9、在LEP對撞機研究Z與W粒子的性質,並精確測量中微子的種類。
10、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和反物質。
⑦ 丁肇中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1.關心祖國科技發展
丁肇中雖然入了美國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國。為了祖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他不辭辛勞,遠涉重洋,多次來大陸從事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介紹國際高能物理的發展,努力促進國際物理學界同中國物理學家合作。在他親自指導和無微不至地關懷下,從事研究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有的已經在歐美獲得了博士學位。他不僅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實驗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還熱心為祖國培養實驗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現在他受聘出任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肇中說:「四千年以來中國在人類自然發展史上有過很多重要貢獻,今後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時間內,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2. 為祖國培養高端人才
1977年秋,丁肇中訪華期間向鄧小平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參加他的實驗小組工作。 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個中國物理學家小組迄今十年來,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邊。他說:"與中國的合作令人滿意。"他還說:" 這幾年,中國科研人員的素質有了很大改善從領導到一般科技人員,都大大年輕化了。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發現都靠年輕人。像牛頓、法拉第、李政道、楊振寧,他們的重要發現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因此,我對科學院年輕的科技人員抱有很大的希望。"
⑧ 丁肇中尋找J粒子的實驗是什麼時候取得成功並向全世界公布這一成果的
20世紀60年代後期,丁肇中到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開始了尋找J粒子的實驗計劃。丁肇中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項實驗的復雜性。他說:「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鍾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萬顆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對研究小組的成員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容許在工作中馬馬虎虎。「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丁肇中興奮極了,但這位嚴謹慎重的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項成果。從8月到10月,他帶領其他實驗室人員又反復進行實驗,直到取得了無懈可擊的數據,才於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成果。
⑨ 丁肇中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1965年起,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在聯邦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為7.5×109eV)上進行了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變的研究、矢量為主模型的實驗檢驗、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測量和ρ、ω介子干涉參數的精密測量等,推進了對矢量介子的認識(見介子)。還在實驗上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9年任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J粒子,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9年發現膠子噴注,1982年確定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組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傑實驗組先後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丁肇中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物理文獻中習慣用來表示電磁流的拉丁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丁肇中致力於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研究-運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和暗物質的來源。
⑩ 丁肇中的簡介
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縣;193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親是丁觀海,母親是王雋英,他在台北讀中學,在密西根大學讀大學本科與研究院,於1962年獲博士學位;自1967年起執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學中有許多卓著的貢獻,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發現,這項發現導致粒子物理學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獲得1976年諾具爾物理獎。 此外,他對量子電動力學之精確性、輕子的性質、矢量粒子的性質、膠子噴注現象,Z-γ之干涉等問題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貢獻。 近年來丁教授組成並領導一實驗組,積極建造L3探測器,將於1988年起在西歐中心(CERN)的LEP加速器上做實驗,這是一項極大的計劃,動員了世界各國四百多名實驗物理學者,探測器建造費用將超過一億美元。丁教授是當代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他的工作特徵是方向明確果斷,計劃周詳嚴謹。
得獎作品
發現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現稱J粒子)
響徹諾貝爾頒獎大廳的中華之聲他是第一位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發表演講的獲獎者。作為實驗物理學家,他發現了J粒子。這個發現,被國際高能物理學界譽為物理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個不平常的星期天。這一天,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所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紐約州阿普頃國立布魯海文實驗室里,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
雖然人們近些年來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發現的新粒子十分獨特,它是不帶電的,而且壽命比近些年來相繼發現的新粒子長1000倍——盡管在常人看來它也極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這是一種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為「J」粒子。
也就在這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20分,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的斯坦福直線加速器那裡,也傳出了「發現新粒子」的消息。那是美國科學家裡奇特領導的小組發現的,有趣的是,這個新粒子也是重光子,壽命同樣很長。里奇特小組把它命名為ψ粒子。
這兩個新發現震驚了美國科學界。經過仔細比較,科學家們發現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種粒子。為了紀念丁肇中小組和里奇特小組的功績,這種新粒子被重新命名為J/ψ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於發現了J/ψ粒子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繼李政道、楊振寧之後,丁肇中成為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裔物理學家。 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縣,他的外祖父王以成追隨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犧牲。丁肇中父母親都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生,父親是工程學教授,母親是心理學教授,他們1936年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丁肇中因母親早產而降生於密西根州,出生兩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在中國,丁肇中的童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的兵荒馬亂中度過的。他曾隨著父母過黃河,越長江,從日照到南京投靠親友,後又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逆長江而上來到重慶。在缺醫少葯的重慶,丁肇中差點被病魔奪走生命,但他還是一次次從死神的威脅下解脫出來。病癒後,他進了磁器口小學讀書,1948年春又隨著父母去了台灣。
1956年9月,20歲的丁肇中遠涉重洋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學。在這里,「身無半文」的他靠著獎學金讀完了大學,並於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1963年,他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1967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教授。從念大學到取得博士學位到開始做科學研究,一般人要10年的時間,由於他異常勤奮,只用了6年時間。
丁肇中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在著名物理學家烏倫伯克教授的啟發下,他選擇實驗物理學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與高能物理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憑著這種事業心,他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不知疲倦地進行著自己的實驗。也就是憑著這種事業心,他和他的助手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終於捕捉住了J粒子。
J粒子的發現,在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使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都大為驚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艾克斯教授說:這是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最偉大的發現,它已經改變了世界各地所有實驗室的工作狀態。由於這項發現,各實驗室現在將尋找這一領域帶來的物質新形式。當年出版的《新聞周刊》說:「J粒子的發現,是基本粒子科學的重大突破,對於近半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努力尋找解釋的自然4種力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和貢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傑米韋森說:「丁肇中教授的研究,為人類開拓了宇宙未知的領域,使基本粒子物理邁進了一個新的境界。」1975年2月14日,美國總統福特還寫信給丁肇中,對他的光輝成就表示祝賀。
丁肇中雖然多年來在美國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戀著哺育他成人的中國。他忘不了他在中國度過的青少年時代,他一直很看重自己是炎黃子孫。所以在去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前,他向瑞典皇家科學院寫信,要求打破慣例,用中文在會上發表自己的演講,然後再用英語闡述。而根據規定,獲獎人應以本國語言在頒獎典禮上演講,就是說他只能以英語演講。但大會組織者們經過考慮,還是同意了丁肇中的要求。
於是,自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諾貝爾獎金以來的四分之三個世紀中,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大廳里,第一次響起了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主要語言——漢語。這一天,丁肇中懷著激動的心情登上了倫琴、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和許多科學巨匠站立過的講台,用中文發表了他的演講。他通過這篇演講寄語故國的青年們,希望他們重視科學實驗工作,在未來的年代裡為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J粒子的發現,沒有使丁肇中停步不前。年復一年,他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從一座高峰邁向另一座高峰。1974年以後,他繼續通過探測器尋找和研究光與重光子之間的關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膠子。1979年,他領導的在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上工作的馬克·傑小組通過實驗證明了膠子現象。這一成果,又一次轟動了國際高能物理學界。
1983年,丁肇中選定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電子對撞機「萊普」(LEP)上開展他的新探索。他領導的規模空前的L3實驗組有美國、瑞士、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14個國家共43所大學和研究所的581位物理學家組成。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實驗組。在丁肇中的領導下,這個實驗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實驗成果。
在主持L3實驗組的同時,丁肇中又著手進行了一項大膽的研究計劃:要在宇宙空間直接探測反物質。這個由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用來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的粒子探測裝置叫做阿爾法磁譜儀,其最核心的部件永磁鐵是中國大陸研製的,其電子設備則全部由台灣科學家製造。1998年6月2日美國東部時間18時6分,阿爾法磁譜儀搭載「發現號」太空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揭開了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探尋宇宙之謎的序幕。
丁肇中說:「認識物質世界,發現大自然的奧妙,這種基本的知識是無涯的,超越年齡、時代和國界的限制。」為了科學的進步,他探索的腳步不願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