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承攬合同中承攬人如何行使留置權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關於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的規定,定作物的所有權應屬於定作人所有,因此,即使定作物的質量未達到合同的要求,定作人也須履行受領的義務,而無拒收的權利。對此,筆者認為,定作人定作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定作物的所有權,承攬人在完成承攬工作後,應將定作物的所有權轉移給定作人。但是,定作物的所有權並非均自承攬人交付時起轉移給定作人,應區分下列情況而定:1、原材料由定作人提供,由承攬人加工、定作的,承攬人負有完成工作的義務,其因履行這一義務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應歸提供材料的人,即定作人。2、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因材料歸承攬人所有,故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也歸其所有;只有當承攬人將定作物交付給定作人後,定作物的所有權才轉移給定作人。
至於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有關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的規定,筆者認為:首先,構成留置權的前提條件是留置權人對留置物的合法佔有,而非合法所有;其次,承攬人的留置權一般發生在由定作人提供原材料的情況下,此時因定作物歸定作人所有,故在定作人不支付報酬而要求承攬人交付定作物時,承攬人可依法行使留置權以對抗定作物交付請求權。而在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情況下,如果定作人對定作物不滿意,而且在其要求承攬人修理、重作未果時,定作人往往會選擇放棄定作物,而使承攬人的留置權無從行使或失去實際意義。因此,雖然《合同法》賦予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但在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定作合同中,承攬人的留置權同樣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換句話說,承攬人的留置權並不適用於定作合同。因此,不能以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反證定作物的所有權即歸定作人所有,兩者不能劃等號。
3、原材料由雙方提供的,應依照何方提供的材料為主要部分而定。
如果定作人提供的材料為定作物的主要部分,則定作物的所有權歸定作人,無需交付定作人即取得所有權;反之,則由承攬人先取得定作物的所有權,經承攬人的交付而歸定作人所有。至於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應根據原材料的價值、所製作的部件在整個定作物中的功能等因素綜合判定。
在上述第一種情形下,如果有證據證明承攬人已經構成根本違約,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並要求賠償損失時,因原材料的所有權歸於定作人,故定作人無法進行退貨,而只能要求承攬人賠償損失;在具體認定損失時,應考慮雙方履行合同的具體情況和過錯,必要時應委託專業機構作出評估,以確定定作人的實際損失。
在上述第二種情形下,因原材料由承攬人自行提供,故在定作物交付給定作人之前,該定作物的所有權歸於承攬人。因此,當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或在定作物加工完畢之前行使任意解除權的,其均有權利拒絕受領該定作物。
⑵ 承攬人的工作成果不合格的,如何處理
現實問題
肖女士向某傢具廠訂購了傢具一套,約定由該傢具廠按照肖女士的圖紙訂制傢具。送貨安裝時,肖女士發現該套傢具的衣櫥門無法關上,遂叫送貨師傅送回廠修理。再次送貨安裝時,該衣櫥門依舊無法關上,這次肖女士聯系傢具廠後,傢具廠派人上門維修,但是依舊無法修好,肖女士提出重新製作,但是遭到了傢具廠的拒絕,雙方因此發生爭執。那麼,法律對此是如何規定的呢?
律師解答
根據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定作人交付的工作,這是承攬人的義務,如承攬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就應當承擔修理、重作、減少報酬、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上述案例中,傢具廠在無法修好衣櫥門的情況下,就必須根據合同重作或者與肖女士協商減少報酬,承擔相應的損失等等。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百六十二條 承攬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定作人可以要求承攬人承擔修理、重作、減少報酬、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⑶ 民法留置物的所有權是屬於定作人還是承攬
您好,承攬成果交付前的所有權歸定作人
承攬成果完成後,尚未交付前,所有版權歸定權作人。對此結論,法律沒有直接規定,但可以從相關法條並結合民法理論推知。
《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了承攬人的留置權、《合同法》第二百六十五條規定了定作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物權法》第二百三十條則規定了「留置權」涵義。結合上述三個法律條文分析,既然承攬人可以對已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則該成果當屬定作人所有,否則承攬人無權留置。
2、尚未交付的承攬成果遭受侵害時定作人的救濟方式
(1)已完成的承攬成果遭受承攬人的侵害時,定作人既可以合同之債主張權利,也可以侵權行為之債主張權利。
(2)已完成的承攬成果遭受第三人的侵害時,定作人既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主張侵權行為之債,也可以向承攬人主張合同不履行之債。
(3)已完成的承攬成果被承攬人的其他債權人申請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時,定作人可以所有權人的身份提出保全異議(執行異議),依法取回承攬成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⑷ 承攬人成果的所有權歸承攬人還是定做人
是這個道理。如果勞動成果歸承攬人,就不存在留置權了。
⑸ 什麼是工作成果所有權
工作成果所有權:這個工作成果是屬於你的,你研究出來的成果,類似專利。別人要使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那就屬於侵權行為。
⑹ 承攬合同終止後,已完成的工作成果如何處理 法條依據
已完成的工作成果交付定作人,由其驗收。定作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報酬。專
《合同法屬》
第六十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攬合同時雙務、有償合同)
第九十八條:合同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
⑺ 在加工承攬業務中,承攬人對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如何理解承攬人享有的留置權
加工承攬業務中承攬人的留置權與其他情況下的留置權不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承攬人享有的留置權:
(1)根據《擔保法》的規定,留置的財產是債權人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因此,承攬人留置的工作成果應當是根據本承攬合同而合法佔有的定作人的動產。如果承攬人已經將工作成果交付給定作人,也就是說該工作成果已由定作人佔有,承攬人就無法實現留置權。
(2)如果工作成果不是動產,如已安裝了玻璃的房屋,承攬人也無法實現留置權。
(3)如果定作人同承攬人訂有一攬子的承攬合同,定作人未支付其中一個合同的報酬的,承攬人只能留置定作人未付報酬的那個合同的工作成果。例如:甲與乙卷煙廠約定,由乙廠為甲加工卷煙,之後甲又與乙約定,由乙再為甲加工一批雪茄煙。如果甲支付了加工卷煙的報酬而未支付乙加工雪茄煙的報酬的,乙只能留置雪茄煙而不能留置卷煙。
⑻ 承攬加工的工作成果未付清貨款,合同規定工作成果的所有權歸承攬方,委託方是否可以追究其質量責任
可以。
工作成果所有權歸屬問題,是由承攬加工合同約定的,但並不排除委託方擁有使用權。而正是基於這種權利,委託方才會向承攬方支付加工費。同樣產生的就是加工帶來的價值是否符合合同約定。這是屬於合同爭議或糾紛引起的問題。如果雙方不能協商解決,則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⑼ 民法留置物的所有權是屬於定作人還是承攬人
您好,承攬成果交付前的所有權歸定作人
承攬成果完成後,尚未交付前,所有權回歸定作人。對答此結論,法律沒有直接規定,但可以從相關法條並結合民法理論推知。
《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了承攬人的留置權、《合同法》第二百六十五條規定了定作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物權法》第二百三十條則規定了「留置權」涵義。結合上述三個法律條文分析,既然承攬人可以對已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則該成果當屬定作人所有,否則承攬人無權留置。
2、尚未交付的承攬成果遭受侵害時定作人的救濟方式
(1)已完成的承攬成果遭受承攬人的侵害時,定作人既可以合同之債主張權利,也可以侵權行為之債主張權利。
(2)已完成的承攬成果遭受第三人的侵害時,定作人既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主張侵權行為之債,也可以向承攬人主張合同不履行之債。
(3)已完成的承攬成果被承攬人的其他債權人申請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時,定作人可以所有權人的身份提出保全異議(執行異議),依法取回承攬成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