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女人穿高跟鞋是為了什麼穿著舒服嗎什麼感覺呀請詳細描述一下哦!
在審美上,高跟鞋所蘊涵的內容則更為深遠與豐富。高跟鞋在女人心目中成了一個完美的隱喻。漂亮得甚至看不出磨損與摺痕的外表,穿上它時微妙的痛感,走起路來驕傲的節奏,這些是女人生活體驗里的一個細節,更是女人向生活回饋美麗的過程。 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進誘惑。高跟鞋使女人步幅減小,因為重心後移,腿部就相應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裊娜的韻致應運而生。長期穿著高跟鞋,女人的小腿會逐漸變細,大腿的脂肪在長期的緊張中會轉變成富有彈性的肌肉,至於腰肢,則向著性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國外研究者們的成果。至於高跟鞋的副作用,有人指出,鞋跟與地面的硬接觸,造成了腦震動,會引起女性智力的遲鈍。 高跟鞋對於女人的重要性在於:一個不修邊幅的女人可能會穿旅遊鞋、拖鞋,但穿高跟鞋的女人絕對精神。高跟鞋和絲襪使得美麗經歷了本質的轉換,穿高跟鞋對女人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在臉上抹脂粉,以前需要從頭做起的事現在從腳做起,意義是極其重大的。 高跟鞋對於美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一個人要做什麼光靠大腦想是不行的,得有行動。最好的強制措施就是發明一種東西,能讓你自覺自願地使用它,既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自己也覺得滿意。高跟鞋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的發明基本上是男權社會的一個陰謀,除了使女人看上去更性感以外,它實際沒有任何實用價值,而且使女人穿上它後不能跑,不能快步走,不能做保持平衡以外的一切事。這和中國以前的裹小腳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區別只在於東西方審美觀的不同,也許多少還比裹小腳體現出一些人道。 人類需要有固有的道德束縛,但幾乎人類的每一項發明都存在使道德滑坡的危險,其實道德這個觀念是對人類天性的一種強制性的壓抑,現代社會的時尚不過就是用看起來比較人道和科學的方式來釋放原始的天性,越是現代化越是如此,比如說高跟鞋。 愛惜別人的優點是能夠增加全社會的快樂的。女人都喜歡別人說自己漂亮,如果這個女人實在不漂亮,你也可以誇獎一下她的衣服、鞋子漂亮。這不失為一種權宜雙方的萬全之策。 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上,有兩個重要的實際推動者:一個是馮玉祥,他對河南女人小腳的解放,用心最苦;另一個是朱家驊,他對廣東女人乳房的解放,功勞最大。朱家驊在民國十六年做廣東省民政廳長,大力提倡「天乳運動」,惹得守舊的老廣們大罵「丟你老媽唉」,埋怨這個「外江老」敗壞廣東地方的名教。
B. 這部國產次世代動畫美女穿高跟鞋拯救人類,算得上國漫第一顏值么
我覺得最新開播的《絕命響應》是國內首部智能英雄對戰題材的3D動畫,以女性科幻英雄的視角,展開的維護全球安全的故事。
她媽媽的研究成果被智能人覬覦上了,一旦有了它就能夠讓更多的智能人擁有意識,從而統領這個世界。因此這些智能人想讓這一家加入到她們的隊伍。不用想也不可能答應,葉韻本想安安靜靜的過日子,結果一群人找上門來,逼她戰斗。那就沒有辦法了,換上裝備准備開戰。
劇情就這樣拉開了序幕。被迫戰斗的兩姐妹接下來還會遇到更多的挑戰,當然也會有同伴的加入。下面的劇情應該會越來越精彩,想想一群穿高跟鞋的美女戰斗就精彩極了,一起期待後面的故事吧。
以上是個人觀點
C. 我做IE的,公司考核,要我寫主要工作內容及成果、工作暗點及亮點、和綜合自評!怎麼寫
一、專業知識水平高,嫻熟高效率。
1、公文寫作能力強。能高效准確的完成各類公文文體寫作,對通知、通告、方案及各類協議合同的撰寫都得心應手,語句通順,結構完整,行文邏輯嚴謹,如制定內訓方案、流程,內訓會務方案,流程,《培訓室使用協議》,合作協議,單頁文稿等等。
2、各類辦公軟體、辦公設備操作水平高。打字速度快,對word/excel/ppt等的操作都非常熟悉,特別是ppt製作,如在一個星期內為卓越經理勝任力特訓營製作優化課件8個,平均每個課件都在100頁以上;能熟練操作列印機、投影儀、傳真機、掃描機等,且能處理簡單的故障問題。
3、主持演講水平比較高。獨立完成了中奧內訓為期25天的主持工作,並多次進行即興演講,張總和領導對我的主持演講能力都給與極大肯定。
二、工作態度認真負責,全力以赴。
1、屢易其稿,制定、修改、完善新公司重要制度流程。
2、克服一切困難(長途跋涉、車旅顛簸、水土不服、工作時間長、腳踩十多公分高跟鞋),同時會務、主持、DJ及授課四個重任一起擔,最終圓滿完成內訓為期25天的工作。
3、通宵達旦、加班加點完成卓越經理勝任力特訓營課件製作,共12個。
4、字斟句酌、耐心細致,對自己撰寫的任何文案負責,其中撰寫的原企劃事業部的崗位說明書及相關制度流程,張總改動甚少,而《培訓室使用協議》則僅修改了一個數字。
三、溝通協作能力強,親和團結。
1、與外部客戶溝通很好。如與中奧對接工作整體上比較順暢,包括培訓前期的事項溝通、培訓期間的各種細節交流、培訓後的事務協調都比較順暢,最後還和中奧的對接人成為了好朋友,也有利於之後的合作。
2、與內部客戶交流比較順暢。與同事交流比較愉快,與各部門在工作上的溝通比較順利,在紅葉傑工作是很開心。
四、敢於突破自我,積極上進。
短短兩個月時間,從上台一句話都不會說,到現在可以勝任主持人的工作;從一個不會講課的害羞女士,轉變成可以走上講台講完一堂課。我在張總的鼓勵與指導下,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從羞澀、慌張到從容、淡定的蛻變,完成了內訓課程《TTT內部講師培訓》的四個場地的講課,並順利完成內訓和我司《卓越經理勝任力特訓營》的主持工作。我追求自我的成長,積極向上,我相信自己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
五、樂觀開朗、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工作環境。
1、積極策劃、組織總裁辦部門活動,讓部門成員進一步熟悉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在總裁辦早會分享中組織游戲環節,讓總裁辦的夥伴享受團隊的樂趣,在清晨帶給他們一份好心情。
D. 女人穿高跟鞋是為了什麼
在審美上,高跟鞋所蘊涵的內容則更為深遠與豐富。高跟鞋在女人心目中成了一個完美的隱喻。漂亮得甚至看不出磨損與摺痕的外表,穿上它時微妙的痛感,走起路來驕傲的節奏,這些是女人生活體驗里的一個細節,更是女人向生活回饋美麗的過程。
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進誘惑。高跟鞋使女人步幅減小,因為重心後移,腿部就相應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裊娜的韻致應運而生。長期穿著高跟鞋,女人的小腿會逐漸變細,大腿的脂肪在長期的緊張中會轉變成富有彈性的肌肉,至於腰肢,則向著性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國外研究者們的成果。至於高跟鞋的副作用,有人指出,鞋跟與地面的硬接觸,造成了腦震動,會引起女性智力的遲鈍。
高跟鞋對於女人的重要性在於:一個不修邊幅的女人可能會穿旅遊鞋、拖鞋,但穿高跟鞋的女人絕對精神。高跟鞋和絲襪使得美麗經歷了本質的轉換,穿高跟鞋對女人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在臉上抹脂粉,以前需要從頭做起的事現在從腳做起,意義是極其重大的。
高跟鞋對於美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一個人要做什麼光靠大腦想是不行的,得有行動。最好的強制措施就是發明一種東西,能讓你自覺自願地使用它,既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自己也覺得滿意。高跟鞋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的發明基本上是男權社會的一個陰謀,除了使女人看上去更性感以外,它實際沒有任何實用價值,而且使女人穿上它後不能跑,不能快步走,不能做保持平衡以外的一切事。這和中國以前的裹小腳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區別只在於東西方審美觀的不同,也許多少還比裹小腳體現出一些人道。
人類需要有固有的道德束縛,但幾乎人類的每一項發明都存在使道德滑坡的危險,其實道德這個觀念是對人類天性的一種強制性的壓抑,現代社會的時尚不過就是用看起來比較人道和科學的方式來釋放原始的天性,越是現代化越是如此,比如說高跟鞋。
愛惜別人的優點是能夠增加全社會的快樂的。女人都喜歡別人說自己漂亮,如果這個女人實在不漂亮,你也可以誇獎一下她的衣服、鞋子漂亮。這不失為一種權宜雙方的萬全之策。
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上,有兩個重要的實際推動者:一個是馮玉祥,他對河南女人小腳的解放,用心最苦;另一個是朱家驊,他對廣東女人乳房的解放,功勞最大。朱家驊在民國十六年做廣東省民政廳長,大力提倡「天乳運動」,惹得守舊的老廣們大罵「丟你老媽唉」,埋怨這個「外江老」敗壞廣東地方的名教。但是朱家驊不管,還是要提倡,因為他深切了解束胸對國民健康的不良影響,他知道女人乳房的自由,是現代中國人所必須爭取的自由之一。
E. 女孩子幾歲可以穿高跟鞋
14
15歲,還沒成年,最好別穿.
因為身體發育還沒完全,身體骨骼還沒有定位,長高會受到一定影響的.
但是成年了的話,就沒關系了,因為身體骨骼已經定位了.
奉送一段
對穿高跟鞋(是成年的人
噢)的評論
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進誘惑。高跟鞋使女人步幅減小,因為重心後移,腿部就相應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裊娜的韻致應運而生。長期穿著高跟鞋,女人的小腿會逐漸變細,大腿的脂肪在長期的緊張中會轉變成富有彈性的肌肉,至於腰肢,則向著性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國外研究者們的成果。至於高跟鞋的副作用,有人指出,鞋跟與地面的硬接觸,造成了腦震動,會引起女性智力的遲鈍。這種杞人憂「鞋」的想法當然是毫無根據的,至今我們沒有發現美麗的女性因在扶搖直上的鞋跟上搖擺人生而成了弱智的,她們反而更上層樓了。
高跟鞋對於女人的重要性在於:一個不修邊幅的女人可能會穿旅遊鞋、拖鞋,但穿高跟鞋的女人絕對精神。高跟鞋和絲襪使得美麗經歷了本質的轉換,穿高跟鞋對女人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在臉上抹脂粉,以前需要從頭做起的事現在從腳做起,意義是極其重大的。
F. 坂本龍一的人物成就
* 1978年2月, 與細野晴臣和高橋幸宏組成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10月,發行個人專輯<Thousand Knives>。11月發行YMO出道專輯<Yellow Magic Orchestra>。
* 1979年8月,於洛杉磯舉行首次海外公演,擔任Tubes樂隊的暖場樂團。9月,發行YMO第二張個人專輯<SOLID STATE SURVIVOR>。10月至11月,YMO舉行首度世界巡迴演出「Trans Atlantic Tour」。
* 1980年2月,YMO發行現場演奏專輯《公信壓力/Public Pressure》。6月,YMO的專輯《增殖》發行。9月,個人專輯<B-2 Unit>發行。 10月至11月,舉行第二次世界巡迴演出「From Tokio to Tokio」。
* 1981年3月,YMO的專輯<BGM>發行。10月,個人專輯<Left Handed Dream>發行。11月,YMO的專輯<Technodelic>發行。11月至12月,YMO舉辦國內巡迴演出「Winter Live 1981」。
* 1982年2月,發行與忌野清志郎共同創作的單曲〈不·可·抗·拒的口紅魔法〉。10月,與大森庄藏合著的《觀看聲音、傾聽時間「哲學講義」》出版。同年參與演出電影《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 1983年3月,發行YMO單曲《為你心動》,5月,電影原聲帶《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發行,11月至12月,舉行國內巡迴演出「1983 YMO Japan Tour」,演出結束後,YMO樂團解散。
* 1984年2月,YMO的現場演奏專輯<After Service>發行。10月,個人專輯《音樂圖鑒》發行。創立出版社「本本堂」,出版與高橋悠治合著的《長電話》等作品。
* 1985年10月,專輯<Esperanto>發行。11月,與村上龍合著的《EV.Cafe》出版。
* 1986年1月,與吉本隆明合著的《音樂機械論》出版。4月,專輯《未來派野郎》發行。4月至6月,舉辦個人巡迴演奏會「Media Bahn」。同年參與演出電影《末代皇帝》。
* 1987年7月,專輯<Neo Geo>發行。 Neo Geo日本巡迴演出。
* 1988年1月,《末代皇帝》電影原聲帶發行。 《末代皇帝》電影配樂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原創電影配樂、金球獎最佳配樂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音樂獎。Neo Geo美國巡迴演出。 發行專輯<Playing The Orchestra>。在東京舉辦鋼琴演奏會<Playing The Piano>。
* 1989年10月,著作《SELDOM-ILLEGAL/ 偶然違法》 出版。11月,專輯<Beauty>發行。同年,《末代皇帝》配樂獲得葛萊美最佳電影配樂獎。
* 1990年,在日本,美國,歐洲舉行專輯<Beauty>的巡迴演出。12月,《遮蔽的天空》電影原聲帶發行。同年,擔任Volker Schlondorff的電影<The Handmaid's Tale>的配樂。 在紐約Apollo劇場演奏<Playing the Piano>。
* 1991 年,《遮蔽的天空》配樂獲得金球獎、洛杉磯電影評論協會最佳電影配樂獎。發行專輯<HeartBeat>。 為在東京舉辦的世運會開幕典禮作曲。
* 1992年7月,擔任巴塞羅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典禮作曲及指揮。 同月,電影《高跟鞋》電影原聲帶發行。Heartbeat巡迴演出。
* 1993年2月,YMO宣布「再度合作」,並與5月推出專輯<THECNODON>。6月,舉辦東京巨蛋公演。8月,專輯<THECNODON Live>發行。
* 1994年,4月《小活佛》電影原聲帶發行。6月,個人專輯<Sweet Revenge>發行。
* 1995年,《小活佛》電影配樂提名葛萊美獎。與Caetano Velosso, Jaques Morelenbaum開始合作在巴西舉辦演唱會。10月,專輯<Smoochy>發行。
* 1996年3月,與村上龍合著的書籍《Monica》出版。5月,三重奏專輯<1996>發行,並舉辦世界巡迴演出。
* 1997年7月,個人專輯<Discord>發行。
* 1998年8月,電影《蛇眼》電影原聲帶發行。11月,專輯<BTTB>發行。同年,精選集<The Greatest>在日本發行。《Ryuichi Sakamoto》訪談錄出版。
* 1999年5月,加長版單曲專輯<Ura BTTB>發行,專輯中收錄了三共株式會社廣告曲<Energy Flow>,專輯銷量達160萬張。9月,首部創作的歌劇<LIFE>於大阪及東京公演。 同年,《鐵道員》電影原聲帶發行。
* 2000年2月,收錄<LIFE>精選音樂的專輯<Audio Life>發行。上半年,舉行世界巡迴演出<BTTB World Tour 2000>。 同年,<L.O.L./ Lack of Love>日本發行。<Lost Child>, <Kowareta Kokoro>日本版發行。 <BTTB>和<Cinemage>國際版發行。
* 2001年,與Morelenbaum夫婦合組三重奏「Morelenbaum2/ Sakamoto」,共同創作Bossa Nova風格專輯<CASA>,並於7月出版發行。發行單曲<ZERO LANDMINE>。9月,美國911恐怖襲擊發生。12月,評論集《反戰》出版。
* 2002年,收錄電影《奇跡之泉》(Alexei and the Spring)與《德里達》(Derrida)的配樂專輯<Minha Vida Como Um Filme my life as a film>發行。4月,DVD書《「象」往的人生》出版,並於5月推出原聲帶。8月,由於「Morelenbaum2/ Sakamoto」的活動獲得高度評價,獲贈巴西國家勛章。
* 2003年7月,「Morelenbaum2/ Sakamoto」推出專輯<A DAY in new york>。11月,與大衛·希爾維安共同製作的專輯<WORLD CITIZEN>發行。
* 2004年2月,發行個人新輯<Chasm>。6月與細野晴臣以及高橋幸宏合組「Human Audio Sponge」,展開音樂活動。11月,合輯《/04》發行。
* 2005年1月,由坂本負責配樂的電影《東尼瀧谷》上映,5月,與alva noto合作的專輯《Insen》發行,並於11月展開國內巡迴演出「PLAYING THE PIANO/05」。
* 2006年6月,與alva noto合作的專輯《revep》發行 , 並於6月至10月展開巡迴演出[Insen]。11月,創立全新音樂品牌「commmons」,希望建立一個「音樂的共享之地」。
* 2007年2月, YMO共同攜手演出[Kirin Lager Beer]的廣告。3月,與Fennesz合作的專輯<Cendre>發行。同月,與高谷史郎共同創作聲音映像互動作品《Life - 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並於3月至11月於山口及東京公開展示。11月,為保護森林,設立有限責任中間法人[More Trees],同月,參加在日比谷野音舉行的活動[細野晴臣與地球每位夥伴]。8月,以「HAS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名稱推出加長版單曲專輯《RESCUE/DYDEEN 79/07》。10月,收集日本童謠,兒歌的系列專輯《日本歌謠集》第一輯發行。
* 2008年6月,與Fennesz一齊舉辦義大利巡迴演出。同月,YMO舉行暌違28年的倫敦公演。9月開始發行音樂專輯《commmons: schola》系列專輯。
* 2009年2月,口述自傳《音樂使人自由》在日本出版。3月,專輯 <Out of Noise>發行。並展開全國巡迴演出「Ryuichi Sakamoto Playing the Piano 2009」。
坂本龍一應算是日本當代最讓人尊崇的音樂家之一。在音樂領域涉獵甚廣,除了在先鋒電子樂領域擁有特殊地位外,他和他那著名的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 (YMO)還在爵士融合、世界音樂、實驗搖滾、電影音樂上有著卓著成就。當然坂本龍一最讓中國大眾熟悉的莫過於他在電影音樂上的成績——《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末代皇帝》、《遮蔽的天空》、《小活佛》、《高跟鞋》……而與他合作過的藝人也有無數大師級人物,包括Japan樂隊核心大衛·希爾維安(David Sylvian)、大衛·鮑伊(David Bowie)、大衛·拜恩、伊吉·鮑普等。讓坂本龍一成為「大眾明星」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他個人對於電子、搖滾、爵士等多重音樂風格極具靈感的把握;另一方面則在於他能在商業、藝術和實驗之間找到平衡點,作出既有實驗意義又有動聽旋律的作品。
G. 高V用戶V管家哈哈哈哈哈哈觀後感咋寫規律幹活哥哥幫你古古怪怪高跟鞋
他的提問與我無關
發篇歷史文章:
中國歷史治亂循環背後的資源配置問題
作者:高濤先生
自秦漢以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一個顯著特點是治亂循環。歷史總是由一個個英雄人物串聯起來,在一個個朝代的變更中伴隨著一次次治亂循環的輪回,最終形成了盪氣回腸的歷史長河。對於這個現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土地的兼並問題,更不能膚淺地理解為昏君、奸臣對王朝秩序地破壞,在筆者看來,導致王朝治亂循環的根源主要體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人口與資源的發展矛盾
(一)人口規模與社會治亂的關系
從歷史看,人口的數量規模與社會的治亂具有極其深刻密切的關系。
由圖可見,在清以前,中國人口規模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上限,即5000—6000萬人。歷史上達到了這一規模的時期為:西漢後期、東漢後期、隋初、盛唐、北宋、元、明末。
在對達到這個峰值的時間進行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人口曲線的各個高峰點,常常與那一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相伴隨。而這個高峰期往往也是社會、歷史即將發生大轉折、社會發生重大變動的前夜。
例如,西漢平帝年間是當時人口最高峰時期,這恰是王莽篡政及綠林、赤眉起義的前夜。東漢桓帝年間是人口高峰期也是爆發黃巾起義、發生漢末大變亂的前夜。又如,西晉之太康年代,隋之大業年代,盛唐之開元、天寶年代,北宋之大觀年代,以及明朝崇禎時代,等等。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大的動亂時期,持續戰亂所導致的人口大規模絕滅是極其殘酷的。如三國時代人口減少了86%,東晉的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在80年間使人口減少了70%,隋末農民起義導致人口減少了67%,蒙古人南下使人口減少了84%,滿清入關導致人口減少了80%。
如果說一次、兩次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而這種歷史現象的重復發生,則反映了一種客觀規律——歷史上人口數量與社會經濟、政治之繁榮、衰落、動亂的周期性變動具有近乎同步的關系。
(二)人口與社會之亂關系的實質是對社會資源分配的自我調節
經濟學里有一個重要的假設,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滿足無限的慾望,是一個發展的難題。
在農業文明時代,對國家來說,最重要的資源自然是耕地。從中國的政治地理疆域看,自秦漢時代至明朝年間,中國領土的領域是大致相同的(元朝除外),也就是說耕地的總體數量是相對穩定,在生產力,尤其是農耕種植技術沒有大的突破以前,糧食的數量是相對穩定的。
在王朝初期,由於經過戰亂,人口數量大幅減少,土地資源相對充裕,這時候在資源分配上不存在大的矛盾,人心思治。
進入王朝中期,人口大幅增加,但仍然可以通過開墾新耕地來吸納新增勞動人口,當人口達到一個規模,資源已被瓜分完畢,對資源的利用達到一個飽和點,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帕累托最佳狀態,即達到所謂的王朝盛世。
到了王朝晚期,人口規模開始溢出,但新增可用耕地數量越來越少,開發新耕地的成本大於獲益,越來越多勞動力失業或就業不足,形成「流民」。隨著流民數量的遞增,逐漸釀成嚴重的社會危機,而王朝政權將之視為不穩定因素,不斷地歧視、彈壓,是故,方有「官逼民反」的口號。歷史上多次發生「流民起義」,或者在農民起義中,大量的參加者就是這些「流民」。
因此,我們可認定在特定的生產方式及技術條件下,社會所能負荷的人口規模具有一個上限(在清代以前這個極限在6000萬左右)。突破了這個規模,社會資源分配即陷於失調,這種重要社會資源的分配失調最終必會導致社會變亂。
從這一意義上看,歷史中治亂局面的周期性爆發具有其必然性。這種治亂,可以看作是歷史對於人口規模和社會資源分配的一種自動調節機制。
對於清朝人口突破1億後仍繼續增長的原因,個人的看法是這種自動調節機制並未消失,太平天國戰爭等多次內部變亂實質就是這個機制在起作用。從人口統計曲線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過程中人口曲線出現一定幅度的升降擺盪,但由於此時人口基數已極為龐大,即使是千萬人計的人口減少也不能影響人口的總體規模。
(三)發展工商業是打破人口與資源發展瓶頸的唯一途徑
我們在分析人口曲線的時候,發現從秦漢至明末這段時間里,大部分時期中國的人口規模的上限在6000萬左右,但在南宋時期,人口的規模突破了7000萬,如果計算上該時期金朝統治區域的人口數量,人口規模將突破1億。對這種情況的解釋是南宋時期,由於金國入侵,國土縮小到原來一半,為了維持財政收入,朝廷採取了鼓勵工商與貿易的政策,由於工商業和第三產業可以吸納大量新增勞動力,所以,人口規模得以突破而不產生動亂。而清朝中期人口突破1億的原因也同樣如此,一方面是農業種植技術的提升以及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對外貿易的成果。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工商業發展是打破歷史循環,解決社會危機,避免全局性動亂和戰亂的一種可行方案。然而,由於中國自秦後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權威主義和工商業精神不相容,導致工商業本身積累發展的可能,被從體制上、政策上到思想上嚴密扼殺。在這種環境中生存的民營工商業,並不能發展為賦稅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盛衰對王朝便不那麼重要。
盡管歷代不乏有識之士試圖打破這種輪回,但由於無法跳出儒家學識的認知框架,出於對人口與資源問題認識的匱乏以及對工商業作用的鄙視與遏制,這種努力只能是徒勞無功的。
二、官僚集團對資源的掠奪導致王朝秩序的崩潰
(一)王朝制度與分封制度的區別
按照吳思先生的說法,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應當分為兩種制度,一種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另一種則是秦漢以來的王朝制度。
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是借鑒氏族部落居住地的構築形制,把它引入政治領域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其著重於地方分權,雖然周天子是全國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的「共主」,但周天子只能責成諸侯對中央有一定的貢獻,而對諸侯采邑內部的處理,是無權進行裁奪的。周王朝分封制的成功之處在於以血緣為紐帶,在當時交通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充分授權,使其屬下各個諸侯國得以不斷擴張,最終覆蓋了大半個中國,這種疆圖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是無法想像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不斷變淺,疆土的擴張已到達一個瓶頸,圍繞著資源的配置問題,利益的沖突開始產生。當部分諸侯國的實力超過共主之後,周王朝再也無力約束屬下的諸侯,諸侯的混戰開始了,分封制隨著崩解。
取代分封制度的是王朝制度,王朝制度與分封制度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通過官僚代理制度管理國家,而後者則是通過諸侯制度來管理國家。按照王朝制度的權力架構,其下層有一個能「盡其民力」和「地力」的自耕農制度,中層有一個由號令賞罰驅動的官僚代理制度,上層有一個控制一切資源的血緣繼承的君王。與分封制度相比,王朝制度下的官僚階層對其治下的各種資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要比諸侯大夫弱得多,短暫得多,與中央對抗的能力也就弱得多。對國君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容易控制的高效而穩定的中央集權制度。
(二)官僚集團對王朝統治秩序的損害
王朝制度在解決分封制問題的時候又造成了官僚集團瞞上欺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新問題。由於官僚階層與其治下民眾的利害關系更加短暫脆弱,出於對自身私利的不懈追求,官僚階層所追求的必然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這就造成其比分封的貴族集團更不關心百姓的死活。
王朝建立初期,農民造反集團的餘威尚存,出於對農民造反力量的敬畏,官僚集團對農民的盤剝較輕。到了王朝中後期,隨著人口增加,農業依賴的土地資源也日漸緊張,社會各階層對土地資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由於承平日久,官僚集團對農民造反力量的敬畏已盪然無存,王朝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漸破壞。在和平時期,由於反抗官府壓榨的風險遠高於收益,自耕農階級對各級權勢階層的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策略是忍耐。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比較容易得逞,這個集團的收入水平較高,這就激勵更高比例的人口加入在生存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的貪官污吏的行列,從而加劇了王朝官僚集團膨脹和腐敗的原有趨勢。隨著壓榨程度逐步升級,底層生存環境持續惡化,直到十羊九牧的生存危機出現,最終引發大規模的暴烈反抗。王朝統治秩序崩潰,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直到新的王朝出現,由於此時資源相對充裕,掠奪的成本高於從事生產性活動的成本,則人心思治,新一輪的輪回重新開始。元代詩人張養浩的千古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對這一現象的最好描述。
(三)政治制衡的缺失是導致治亂循環的根源
在今天看來,制止官僚集團對資源掠奪的有效途徑在於政治制衡,但是在王朝制度的權力架構里,這種制衡是無法達成的。
首先,作為最高統治者——天子,本身應當是最痛恨官僚對資源的掠奪行為的,因為這種行為是對王朝統治秩序的破壞,動搖的是王朝的執政根基,因此,歷朝歷代的皇帝是不吝於對這種行為作出最大的懲罰的,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其中,以明朝在懲治貪官上最為嚴厲,動輒抄家滅門,朱元璋甚至是下令將貪官扒皮塞草掛城門口示眾,但反觀明朝一代貪官污吏是層出不窮,朝綱混亂。關鍵一點就在於天子是無力約束這種龐大的私下追求的,因為在王朝制度的權力架構中,官僚階層是維持其統治的關鍵環節,一旦失去了官僚階層的支持,天子的地位也將不保。歷史上王莽就是這個下場。
其次,在官僚集團內部,作為王朝統治秩序的提倡者,儒家集團努力想維持這種均衡,他們通過參政爭取帝王的師友地位,期望達到政治制衡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作為官僚集團的一員,可能部分儒生出身的官員真心信奉儒家道統,而更多的人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把它當作陞官發財的手段。由於儒家集團是一種鬆散的組織,內部缺乏歐洲天主教會那樣的嚴密組織,其內部也是四分五裂的,再加上其政治對手如宦官集團、軍人集團或後戚集團的存在,因而難以擺脫對皇權的依附狀態,所以也就無法阻止這種失衡。
再次,是自耕農階層,由於自耕農經濟制度下的農戶生產方式是以一盤散沙的狀態存在的小農經濟模式。小農經濟的分散性決定了農民階級以兩種形態交替存在:和平生產時期的一盤散沙狀態與造反時期的集團狀態。在和平時期,由於農民生活在里甲制度的嚴格控制之下,他們力量分散而微弱,反抗官府壓榨的收益很微薄,卻面臨著殺一儆百的巨大風險。因此,在風險遠高於收益的情況下,弱小而又分散的自耕農階級是無力抵抗各級權勢階層的巧取豪奪的,自然無法形成對官僚集團的政治制衡。而當王朝晚期,農民集團造反時期,此時王朝的秩序已是完全崩潰,另一個輪回開啟。
最後,是工商業階層,中國的資本並不缺乏控制政府制定法令的願望,但在大一統的王朝制度下,資本的利益僅是王朝治下的一個局部的集團利益,對王朝的財政貢獻有限。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在歐洲產生,本身就帶著一種必然。在當時,歐洲處於一種四分五裂、王國林立的競爭環境,同時,王權與神權之間存在相互的競爭與對立,因此,也就限制了政權對工商業的過分盤削。而在中國這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環境中,民間資本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自然也就無所謂政治上的制衡。
三、小結
顯然,上述失衡過程是一個勢所必然的趨勢,王朝的歷史越長,這個趨勢就表現得越明顯。這個過程實質是社會對資源配置失調的一種自我調節。歷代的統治階層由於缺乏對人口與資源關系的深層次認知,因此,不能解決長期性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在王朝制度這種高度中央集權的權力架構中,是無法形成構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會力量,因此,就無法解決統治集團墮落的周期性問題。
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對歷史總結的目的在於要為現在的執政提供借鑒。時至今日,人口與資源的問題,還有政治制衡的問題,仍然是困擾著我們的兩大難題。
盡管從清朝開始,人口的上限被不斷突破,但我不認為人口與資源的發展極限規律已被打破,相反是蘊藏了更大的危機。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大量嚴峻社會問題,均與人口的巨大壓力有關。這種人口規模對於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和經濟、政治所帶來的問題和壓力是巨大的。歷史啟示我們,也是在警示我們——我們已經接近了人口增長的警戒線。考慮到中國人口規模的增長遠快於國內可利用資源開發的增長速度,可以設想,回歸內向自守的經濟體制是無出路的。我國國民經濟的根本出路在於,必須成為能突破國際遏制,外向型的,即具有吸納外部資源能力的開放型經濟系統。
H. 看圖猜成語一個百分百一個高跟鞋一個毛毛蟲一個甲殼蟲
答案是【百足之蟲】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對答題者也是一種鼓勵,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