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C
11.A
③ 什麼是網路文化
網路文化是指網路上的具有網路社會特徵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路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精神創造。
廣義的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它是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以及網路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④ 網路文化對傳統文化影響
一、網路文化傳播方式與我國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存在差異
網路文化的特殊性,是與其傳播方式、傳播語言的特殊性息息相關的。網路交往實質就是文化的傳播,網路文化傳播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網路主體在網路空間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語言是人類溝通與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載體,網路語言的特殊性,也必然影響到網路文化的特性。網路文化傳播方式與我國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在傳播形式上,與傳統文化主要是靠人工語言的簡單重復和復制不同,網路文化的傳播形式是依託數字,通過信息技術的不斷開發,使人類更加便捷地收集、保存資料,查詢信息,發表觀點。在傳播載體方面,網路文化傳播載體的基本單元是計算機,載體小、容量大、密度高、成本低、便於攜帶,信息存取方便。在傳播理念方面,網路的出現為真正意義上的即時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現實可能,大大豐富了即時傳播的自由度,無限擴大了終端的自主選擇權。在文化傳播模式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是單向的,即信源——物質載體——受眾,而網路傳播的模式是互動式的,即信源——網路——終端。
二、網路文化核心理念對民族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形成沖擊
文化作為精神產品,是人類在與自然和社會的交往中,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能動反映。網路文化則是網路主體在網路空間彼此交往的過程中,思想不斷交流、碰撞、滲透,所形成的網路主體一致(或多元)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網路文化的特性取決於網路主體網路交往的特性,主要有主體的平等性,網路空間的開放性,網路的虛擬性,主體的自由性,意識形態的多元性等。可以說,當前網路文化正在以其鮮明的個體性、多元化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元化、整體性特徵構成沖擊。網路交往的個體性決定了網路文化的個體性。作為網路主體,一個人可以隨時、隨地,選擇任何一台聯網的電腦進行網上活動,網路主體之間沒有任何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現實約束。在網路社區中,不管什麼愛好者、什麼性格者,都能在全世界范圍內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從而充分表現和表達自己的志趣和愛好,為自己找到一個精神歸屬。網路文化主體對於大量的文化信息的鑒別、選擇和利用能力,即文化創造力、文化判斷力和文化選擇力、文化利用力,將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首要能力。網路主體可以隨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對事物的看法,可以隨意抒發自己的感情和情緒,這些必然要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個體性必然帶來多元化,各種差別事物和學說的碰撞交流,構成了網路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審美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民風民俗、語言體系、文化心理結構的集大成。網路文化這一鮮明的個體性和多元化特徵,必然對傳統文化構成沖擊。傳統文化是一元化、整體性文化,強調「和合」,強調一統,集中體現在: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和諧一致;貴和尚中,推崇「和實生物」、「和中自持」和「協和萬邦」的處世理念,在文化價值觀上,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相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表現了「有容乃大」的文化氣魄;重社會而輕個人,突出強調社會整體的秩序,而人的個體需要、價值實現則在其文化視野之外;政治上強調大一統。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一統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思想,至今仍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的影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創新的精神羈絆成為它在目前在與世界文化的比較中失去相對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這一方面,網路文化恰恰適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也就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構成巨大沖擊。這種沖擊的進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三、網路文化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體悟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與穩定,在維持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存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嚴重的「整齊劃一」,束縛人思想,阻礙求異、創新的消極作用。網路文化的個體性、多元化特徵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其主流無疑是有重大的積極意義的。但與其所並生的過分強調個體、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和個性表現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則是我們應當加以揚棄的。
⑤ 如何評價《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
為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高校網路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網路文化育人功能,探索優秀網路文化成果納入學校科研成果統計、各類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范圍,2017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最高可認定為權威學術期刊文章。
⑥ 網路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首先了解下網路文化概念:
網路文化以網路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路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 觀念的集合。網路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同時也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徵、文化產品特色和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特點。
從概念我們可以得知:網路文化以網路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路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 觀念的集合。
網路文化包括:
廣義文化
廣義的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它是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
狹義文化
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以及網路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舉一個例子,我們以前在網上無非是聊聊天、玩玩游戲、聽聽音樂什麼的,做些可有可無的事來打發時間。而隨著網路文化時代的進步,我們發現網路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所需的資源,給我們娛樂放鬆展示自己的機會,更是驅使一個網路現象漫延的一個重要過程。比如網路文化中的跟風現象。最能體現跟風現象的就是「人肉搜索」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利與弊。大家憤怒時,可以發起「網路通緝令」,於是被「通緝」的人無論是好還是壞,很快,在互聯網上我們就能看到有關他包括他周圍一切的相關資料。人們在驚嘆網路力量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會參與進來,而像「人肉搜索」這一集體化或個人化的網路行為,會被大家跟風的這樣一種行為,可以被我們看作是一種由網路文化引申的現象。互聯網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在成長期間,總是伴隨著種種缺陷。暴力網站、黑客事件、垃圾郵件、虛擬財產失盜、木馬病毒等問題給網路秩序和網路道德規范以沉重打擊。在這些問題亟待解決的同時,網路社會又出現了「網路推手」「網路打手"這一不規范的新新職業。「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網路紅人的迅速竄紅都是「網路推手」的「傑作」。而傳遍一時的「王老吉事件」則靠「網路打手」的推動。「網路推手」「網路打手」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網路名詞,但是其操縱了網路輿論,瓜分了網路民意。2009年12月19日,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將其評價為「網路黑社會」,「打手」「推手」嚴重影響了網路秩序。
網路文化又同時宣布了一種新的語言的誕生,即網路用語——多在網路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以及在論壇上引起流行的經典語錄,比如BS(鄙視)、XPP(夏騙騙)、蒜你狠、蘋什麼、灰常灰常等。
⑦ 請問,近年在網路傳播或網路文化方面有突出的研究成果的學者有誰
這個屬於哲學性的問題一般都是一些企業家
⑧ 被認定為優秀網路文化成果就可以直接晉升職稱嗎
日前,浙江大學發布《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此文件提出的優秀網路文化成果的認定方法,不是對已有評價方法的排斥、否定、替代,而僅僅是一種補充。

⑨ 網路文化包括哪些
網路文化以網路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路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觀念的集合。網路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同時也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徵、文化產品特色和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特點。
網路文化是新興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綜合體,單純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妥當的。一種是從網路的角度看文化,另一種則是從文化的角度看網路。前者強調從網路的技術性特點切入,突出由技術變革所導致的文化範式變遷。而後者則主要從文化的特性出發,強調由網路內容的文化屬性所引發的文化範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