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華鱘成果

中華鱘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30 07:21:32

㈠ 1.為什麼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華鱘主要生活於我國近海大陸架水域,繁殖時洄遊於長江。我國珠江及閩江也有分布記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種。
中華鱘非常珍貴。它是一種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現在1.5億年前的中生代。在分類地位上,中華鱘介於軟骨魚和硬骨魚之間。它的骨骼為軟骨,全身有堅硬的骨質鱗,屬於軟骨硬鱗魚類。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
近年來,水質的污染,對中華鱘親魚的性腺發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鱘的生長和發育均不利。受水質污染的影響,長江口幼鱘分布范圍已明顯縮小,如70年代以前,中華鱘幼魚曾是杭州灣的四種主要捕撈對象之一,目前,該水域已難覓幼鱘蹤跡。而長江口的幼鱘也因水質污染出現了肝癌病變。80年代後,中華鱘產卵群體中性別比例嚴重失調,雌、雄比已達到3:1甚至5:1,中華鱘雄性親魚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與長江水質污染有直接關系。
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對中華鱘的生存環境造成影響。這項工程建設以前,產卵的中華鱘逆水而上一直到達金沙江,葛洲壩截斷長江水道後,洄遊的中華鱘只能到達壩下,產卵江段由原來的800公里縮減到7公里,產卵場數量由原來的16處減少到1-2處,產卵場面積也只有0.4平方公里,這使得產卵洄遊的中華鱘數量銳減。
中華鱘數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人為捕撈。1988年以後,中華鱘雖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每年仍有相當數量的中華鱘被誤捕和非法捕撈。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間,漁民誤捕放流的中華鱘就達155尾,還有沿江的部分漁具對幼鱘資源的破壞也較嚴重。調查表明,1988-1992年間,僅在中華鱘幼魚集中分布的長江口崇明島東部灘頭及其部分延伸淺灘,每年幼鱘的總誤捕量為6350尾至7060尾。除此之外,中華鱘數量減少還因為初次性成熟年齡較高、重復繁殖間隔時間長、受精卵存活率低等自身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自身繁殖存活率低等方面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么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為保護好中華鱘的繁延,國家和相關地方均採取多種保護措施。
1988年,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99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長江口中華鱘幼魚自然保護區。
建立宜昌和荊州中華鱘保護站。1986-1996年的十年間,僅宜昌江段,漁民誤捕放流的中華鱘達155尾。
建立了中華鱘幼魚搶救站,對誤捕的受傷的中華鱘幼魚進行搶救和護養,每年可搶救放生幼鱘數十尾至數百尾。進行人工繁殖並將幼鱘放流長江。本世紀70年代,中華鱘人工繁殖在金沙江產卵場采獲得初步成功,並且進行了少量放流。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在葛州壩下成功地進行了人工繁殖,同時也進行了人工放流。此後,原水利部中華鱘研究所也成功進行了人工繁殖。由於中華鱘人工繁殖的技術日趨成熟,特別是中華鱘人工蓄養成熟,使放流能夠有計劃地進行,中華鱘培育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大規模的人工放流成為可能。目前採用的標記方法,還可以區分人工放流與天然繁殖的幼鱘。長江水產研究所1997年開始,中華鱘苗種培育技術有新突破,大規模培育中華鱘成活率達到80%或更高,1998年在培育出約8萬尾體長12-20厘米中華鱘幼魚,大大突破了歷史記錄,為大規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礎。
從1983年至1998年底,幾家科研所共向長江、閔江、珠江等水域放流各種規格的中華鱘約580萬尾。到2004年底,向長江水域放流10厘米規格的中華鱘幼苗約60萬尾。1981年以來共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600多萬尾及大規格中華鱘魚苗千餘尾。
禁止捕殺中華鱘,保護水質。

㈡ 中華鱘的有關問題

中華鱘只分布於我國的長江中和長江口外的近海;中華鱘的自然習性是每年9—11月間,由海口回遊到長江上游產卵,幼魚孵化後再游向下游覓食長大。中華鱘以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為食。
中華鱘是進化過程中比較原始的珍稀魚類,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所以有「活化石」之稱。
中華鱘在動物分類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生物進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並且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數量稀少瀕於滅絕,因此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華鱘數量減少主要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如航行、捕撈、建壩等。
我國對中華鱘的保護作了如下工作:
一、把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了全江禁捕,從而保護了親鱘和幼鱘洄遊,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產卵種群。 二、大力宣傳保護中華鱘,進行可廣泛深入的教育活動。
三、開展中華鱘科研,建立研究機構,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對中華鱘的保護要堅持不懈,嚴格執法,尊重科學,今後如果再有可能涉及中華鱘生存狀態的工程,一定要經過認真充分的研究論證,有可靠措施確保不至於危及中華鱘生存後才能進行。

㈢ 中華鱘為什麼喜歡到長江產卵

中華鱘沒有滅絕,也不會滅絕 鱘魚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後裔,其化石見於白堊紀,距今已有 1.4 億年的歷史。中華鱘主要分布在長江幹流以及錢塘江、閩江、珠江等沿海海域,是中國特有的珍貴魚種。1991 年長江葛洲壩工程興建後,阻隔了中華鱘生殖洄遊通道,再加上長江水質環境的破壞和人們的濫捕,使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瀕於滅絕,1992 年被列為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 1982 年,中華鱘研究所成立後,進行了中華鱘的救護研究工作,1984 年,人工繁殖中華鱘首獲成功,並於當年將 6000 尾首批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幼苗放流長江,1986 年中華鱘研究所採用人工合成激素(LRH-A)催產中華鱘獲得成功,一改以往大量捕殺成熟中華鱘採集腦垂體,用於催產的傳統習慣,不僅有效地保護了中華鱘資源,而且大大加快了人工繁殖的進度。該項成果榮獲了原水電部 1986 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後該所不斷完善各項技術工藝環節,先後解決了孵化、培育、放流等技術難題,使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形成了年平均向長江放流子鱘 30-50 萬尾的穩定性工廠化育苗放流生產。據介紹,自 1982 年至今,中華鱘研究所已經累計放流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幼苗近 20 批,430 余萬尾。 與此同時,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逼迫中華鱘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葛洲壩下江段 10 公里左右范圍內尋找到新的產卵區域,使中華鱘的繁衍生息得以維系。專家認為,盡管中華鱘不會滅絕了,但是其野生種群數量仍呈下降趨勢,根據 1998 年 DPS 超聲波探測估計,近幾年,每年進入長江的中華鱘僅為 500-1000 尾之間,而在葛洲壩修築之前,平均每年僅捕撈的中華鱘即達 400 尾左右,最高可達上千尾。究其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放流力度不夠;二是壩下江段中華鱘產卵場地規模太小,且干擾嚴重;三是沿江河口亂捕濫殺,使幼鱘資源損失嚴重;四是環境污染造成幼鱘死亡率增加。為此,專家呼籲,要加強長江流域的環境治理,加大中華鱘的人工繁殖投資力度,加強壩下中華鱘繁殖場的管理,特別要制定嚴格的法律措施,堅決杜絕亂捕濫殺中華鱘的現象。圖為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正在緊張地工作。

㈣ 中華鱘的資料

中華鱘 鱘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鰉魚、臘子)

頭背部骨板光滑。背鰭前骨板一般為12~14。幼體骨板之間的皮膚光滑,成體較粗糙。頭部皮膚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鰓耙14~28。

為洄遊性魚類,棲息於大江河及近海底層。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產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為粘性。一般成熟雄魚重80市斤以上,雌魚重240市斤以上。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幼鱘主食各類底棲動物,成魚食昆蟲幼蟲、硅藻及腐殖質。

為生長迅速的大型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臘子即指中華鱘。魚卵可加工成魚子醬,是一種佳餚;鰾和脊索可製作魚膠,分布於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和各大江河,以長江出產較多。

中華鱘是一種在長江中孕育,大海里成長的神奇魚類,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億四千萬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堪稱「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的個體碩大,形體威猛,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達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中華鱘園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佔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遊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中華鱘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鱘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遊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鱘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鱘由回來了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遊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捕食與食物:捕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和魚類等食物。

中華鱘古稱大臘子、臘子。按動物學分類屬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中華鱘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古鱘的化石出現在中生代白晉紀,距今約一億四千萬年。

中華鱘是淡水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它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成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美稱。

中華鱘是典型的海河洄遊性魚類,其生活習性獨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長大成年的中華鱘,成群結隊齊聚長江口,耗時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開始其浪費而艱辛的戀愛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華鱘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育後代。中華鱘被《野生動物保護法》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名錄。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已有一億四千多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是淡水魚類中最大、最長壽的魚。成年中華鱘長達四米多,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

中華鱘是暖溫性大型溯河回遊名貴珍稀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肉味道鮮美,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中珍品,魚籽醬更是世界三大珍味之一,被譽為黑色黃金。《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中國皇室均將其視為珍品。

中華鱘園為湖北省旅遊定點單位。園內設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水族長廊等參觀、購物場所,鱘魚館展示有億萬年的古生物長江魚王——中華鱘,美國匙吻鱘,俄羅斯鱘,黑龍江史氏鱘和最具生長優勢的雜交鱘;鱷魚館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爬行動物揚子鱷、大型野生動物灣鱷;園內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娃娃魚、胭脂魚;爭奇斗艷、千奇百態的熱帶魚類在水族長廊中棲息游弋。另外「三峽漁村」可供你品嘗長江名特優水產品。中華鱘園幾經改造,現已建成為集環保、科普、教育、趣味性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觀賞園。

㈤ 所有的鱘類都是淡水魚嗎

不是所有的鱘類都是淡水魚 還有其它的淡水魚類呢 參考如下:魚類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現存的魚類約2萬4千種。在海水裡生活者佔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2千5百種,其中可供葯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葯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葯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魨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類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於游泳的體形和鰭。用鰓呼吸,以上下頜捕食。出現了能跳動的心臟分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環為單循環。脊椎和頭部的出現,使魚綱發展進化成最能適應水中生活的一類脊椎動物。這是因為水有深淺之分,各處所承受的壓力有差異,海平面為1個大氣壓,而深海區可達1000個大氣壓。淡水和海水鹽的含量幅度從淡水到鹹水是0 .001~7%。此外,隨地理環境的不同,水溫差和含氧量的差別也很大。由於這些水域、水層、水質及水裡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環境的多樣性,故魚類的體態結構為適應外界不同變化產生了不同的變化。較圓口綱更高等。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系,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復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系和硬骨魚系。

一.軟骨魚系(Chondrichthyes)

本系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里。

其主要特徵是:

①終生無硬骨,內骨骼由軟骨構成。

②體表大都被楯鱗。

③鰓間隔發達,無鰓蓋。

④歪型尾鰭。本系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

二.硬骨魚系(Osteichthyes)

硬骨魚系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多的一類,有2萬種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其主要特徵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為硬骨。

②體表被硬鱗、圓鱗或櫛鱗,少數種類退化無鱗。皮膚的粘液腺發達。

③鰓間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鰓不直接開口於體外,有骨質的鰓蓋遮護,從鰓裂流出的水,經鰓蓋後緣排走,多數有鰾。

④魚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⑤大多數體外受精,卵生,少數在發育中有變態。

最早的魚是4.5 億年前寒武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圓嘴無頜的魚。魚類很容易從外表上區分開來,它們組成了脊椎動物中最大的類群:在總數為5萬種的脊椎動物中,魚類有2萬2千餘種。

並不是所有生活在水裡的動物都是魚類。例如:鯨,就是哺乳動物。然而,所有的魚類都能很好地適應水中的生活。它們用鰭運動。魚有兩對鰭━━胸鰭和腹鰭,分別位於身體的兩則;還有一個尾鰭,生長於尾部;並且根據種類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個或兩個背鰭,在臀上生有一個臀鰭。它們有一個充滿氣體的囊,叫做鰾,它使魚能夠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只有鰩魚和鯊魚沒有這個器官。魚類還有用來呼吸的鰓,大多數種類的鰓被鰓蓋骨覆蓋。鰓位於頭的兩側,嘴的後方,用來過濾從嘴吞入的水,從水中獲取氧,然後從被稱為鰓裂的開口處將水排出。不同種類的魚的大小差異很大。它們的身體由3部分組成:頭部、軀幹部和尾部。皮膚上覆蓋著鱗片,其大小和數目不同。在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線叫做側線,是感覺器官,用來確定方向。一些硬骨魚的肌肉被一些細小的骨頭分隔開。

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魚類有圓形無頜的嘴,現在只有70種這樣的魚存在,形成無頜魚類。在這些魚中,七鰓鰻最為著名,它們沒有鱗片,細長的體型圓圓的,很像鰻鱺。七鰓鰻通過帶吸盤的嘴附在別的魚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為生。其他的魚分為兩大類:硬骨魚和軟骨魚。

硬骨魚有一副骨骼。這類魚中有原生的硬骨魚,骨骼中只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總鰭亞綱魚類(包括空棘目魚),肺魚和鱘魚類(例如鱘魚),這些魚和更進化的硬骨魚的區別是:硬骨魚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構成。海鱔、鰨和刺蓋魚作為硬骨魚的代表,外形各異,但都有極對稱的尾鰭,並履蓋著細小的鱗片(只有少數例外,包括鰻鱺和一些鯉魚)。硬骨魚分為幾類。鰻鱺類是一些幼體看上去與成體差異很大的魚。鯡魚類是一些過著群居生活的魚。鯉魚類包含幾乎所有的淡水魚。河鱸和金槍魚類是尾鰭有堅硬的輻條支撐的魚類。它們被稱為「刺鰭類」,構成硬骨魚類中最大的類群。

軟骨魚有一副完全由軟骨組成的骨架,並由鈣加固。這類魚主要是鯊魚和鰩目魚。

鰻鱺出生時是一種身體扁平的小魚,稱作「小鰻鱺」。成熟時它們有一個很長的光滑的身體,一般無鱗,沿著背部是一條連續的鰭。鰻鱺生活在歐洲和美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它們遷徙到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島東北部的藻海,在那裡繁殖後代。幼仔出生後它們便死去。小鰻鱺在穿過大西洋返回的途中,呈現出成體的形態,在歸途中,它們也開始在馬尾藻海中生育。

鯡魚生活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和波羅的海。成魚有一個淡色的腹部和一個深藍色或近黑色的背。像沙丁魚和西鯡一樣,它們過著群居生活,有時幾千條魚生活在一起。對於每條魚來說,這是有效的自衛方法,因為對一個捕食者來說,只能在許多魚中選擇一個目標。當被襲擊時,魚群幾乎立即消失。

屬於鯉魚類的魚有幾千種,幾乎遍布全球。這些淡水魚有很大的鱗片,它們的牙齒不是固定在頜上而是固定在咽喉上。它們的嘴能夠向前移動吸住食物。鯉屬中許多種類主要生活在亞洲和歐洲平靜的江河、小池塘和湖泊中,各個種類的形狀和色澤的差異很大。有些種類只有很少幾個大鱗片(鏡鯉魚)或幾乎沒有鱗片(草鯉)。這些魚很容易養殖,養殖者已創造了許多變種。鯉魚主要以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產卵季節要看水的溫度,不能太冷(至少20℃)。雌魚生產成百上千個卵,但大多數小魚苗一出生,就成為其他魚甚至成年鯉魚的食物。

刺鰭類大約出現在6千萬年以前。鱸魚是這類魚的典型代表,它們的鰭都由堅硬、鋒利的輻條地撐,巨大的尾鰭有刺。鱸魚生活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中,它們吃無脊椎動物和小魚,包括它們自己的幼魚。這些魚的其他種類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金槍魚和劍魚,它們都是強有力的游泳能手,每小時可以游100公里。 金槍魚的體重能達500公斤,是食肉動物。在魚類中,它們具有獨特的能力, 即能保持高於水溫的體溫,它們的種類包括太平洋的長鰭金槍魚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藍鰭金槍魚。

鯊魚和鰩魚是現代軟骨魚類動物的主要代表,軟骨魚類可能在4.1 億年前就已出現。正像它們的名字所表明的,它們有一副由軟骨組成的骨架。軟骨是一種充滿鈣時變硬的柔韌的材料,是像骨一樣的固體。軟骨魚在溫帶和熱海洋中大量生長。它們在水中用鰓呼吸。鰓通過頭部後面的幾個鰓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軟骨魚大約有550種,其中370種是鯊魚,其他基本上由身體扁平的鰩魚和電鰩組成。

魚類動物作為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科學等領域的實驗研究對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獲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國主要生物科學的雜志就發表有關報告達2,500篇,近20餘年來,有關文獻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動物種屬中,魚類達30,000種(估計有40,000種),而鳥類為8,600種,哺乳類(即現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家兔、家犬等屬之)卻只有4,500種。可見將魚類動物作為實驗材料確系取之不盡的資源,這促使人們對如此豐富的潛在資源廣為開發研究和嘗試應用。

選用魚類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特別是葯物的毒理學和葯理學試驗,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魚對某些葯物、毒氣十分敏感,只要含有極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強的反應;以魚進行葯理、毒理試驗,除以死亡為指標外,對其習性的影響可能更為靈敏;以體型較小的魚直接放入不同濃度的適宜;這對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葯理作用弱而需長期口服給葯的中草葯可能更為適宜;魚對某些中樞神經興奮或抑制葯的反應比較敏感;魚試驗法結果判斷明確並易於掌握;在飼養管理上,魚是一種比較經濟的實驗動物。

至今,已有近交超過20代的純系魚類實驗動物(Gordon氏,1950);無菌魚類實驗動物的開發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魚類實驗動物已被廣泛應用於胚胎學、遺傳學、內分泌學、毒理學、行為科學、比較病理學、環境保護科學等實驗研究領域(Mitruka氏等,1976)。魚類動物獨具某些無可取代的優點和特點,其生物學性狀完全可以與人類的相應性狀所類比。中國內,對魚類學科及其養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為實驗動物而加以開發研究和應用的則做得很欠缺(朱洗氏等,1960、1962)。

魚類實驗動物的應用成果累累,已將魚類動物(特別是小型淡水魚)用於腫瘤學領域的癌症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觀察和實驗工作。已知淡水魚類動物機體的所有組織都會發生新生物性病變,其臨床經過和形態學表現與其它綱目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腫瘤相似。故魚類實驗動物成了實驗腫瘤學,尤其是其中的比較腫瘤腫瘤學和環境(特別是水源中的)可疑致癌物探索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實際上,關於魚類腫瘤學的研究歷經系統分類、實驗分析等階段,已達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階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寬廣。

金魚(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應用已有報導。以二乙基亞硝胺(Diethylnitrosamine)投於金魚缸水中(低於120ppm)歷時4個月,再存養6個月後發現:在13尾實驗組動物中,1尾魚的肝臟發生肝癌;另有4尾魚的肝臟出現癌前性細胞病灶(Bannsch,1976)。對照組動物的肝臟均為陰性。提示有可能應用金魚作為實驗用動物建立誘發性腫瘤的模型。

魚類在毒理學上有獨特的用途。常選用魚作急性毒性實驗,進行這類實驗時,試驗前和實驗中必須嚴格各種實驗條件:必須選拔在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試驗魚,此魚種對有害物質較為敏感。餌料生物等也必須符合實驗要求。試驗過程中盡量保持有害物質在水中濃度穩定,力求在規定的濃度中能發現毒性反應。進行毒性檢驗時,要求無論淡水魚、海淡水魚或海水魚,供試驗時的平均體長最好在50毫米以下。剛採集到的魚,最好馴養一周以下,直至逐漸適應實驗條件。馴養過程投餌量要少,進行實驗前2天停止投餌。實驗前4天內,馴養魚的死亡率及發病率必須在10%以上。水溫保持在一定的范圍。溫水性魚類要求20~28℃,冷水性魚類保持12~18℃,一般變動范圍不要超過4℃。每個實驗濃度組如放10尾以上的試驗魚,應採用流水式試驗裝置,連續更換試驗槽內的水,每天換水6~10次。若採用靜水式試驗方法,則實驗濃度每1升淡水水體保持1克以下;海水水體保持0.3克以下,至少每24小時需將全部水更換一次,應用等對數間距選擇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級試驗濃度。予先要進行探索試驗,初選濃度必須包括在24~96小時內有50%左右死亡率的濃度。實驗水中溶解氧含量,溫水性魚類不得小於4毫克/升;冷水性魚類不得小於5毫克/升。試驗魚類死亡與否,可用玻璃棒輕擊魚尾柄部,如魚不動,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時設對照實驗,當對照組中死亡魚超過10%或有不健康魚時,所得出實驗結果就不能採用。

岐山斗魚(Macropolecs Opercularis)或泰國斗魚(Betta Splendens)是測定葯物抑制本能行為的敏感動物。斗魚生長在東南亞,我國廣東省有飼養供應。飼養溫度為27~29℃。飼養時如用自來水,需露天放置24小時以上,應避免放入未稀釋的葯物,以兔魚飲入高濃度葯物而中毒。雌魚雄魚群居時並不打鬥。飼養時如將隔離一天後的成熟雄魚與另一雄魚相遇時就會發生打鬥動作。若兩條雄魚分別養在方形玻璃缸中,兩缸中間用紙板隔開,抽去紙板時可見到兩魚鰓蓋張開,撐開背鰭、尾鰭,向對方沖擊。如將鹽酸氯丙嗪放入中,含量為2毫克/升,可終止斗魚的打鬥動作。如某一葯物有抑制本能行為,則即可使兩斗魚不發生打鬥。有人根據葯物抑制斗魚的打鬥作用程度而分為五期:0期為不抑制打鬥;1期為馴服,抑制打鬥動作,取食如常;2期為平衡失調或側身;3期為麻醉,側身,觸之反應輕微或消失;4期為死亡。

鯰魚(Ictalurus Nebulous)沒有發電器官,但有靈敏電感覺,已發現4個電感覺中樞,即延腦的後側線葉、小腦的後側葉、中腦的半圓突以及前隆核團。適宜作電感覺中樞對靜止和偶極子電場的反應研究。

鯰魚體長為15~20cm,降溫(1~4℃)使其麻醉,然後在頭頂部開一小孔,顯露欲記錄的腦部,手術後肌注0.5mg/kg的筒箭毒,將鯰魚沉入實驗水槽中,唯手術部位露出水面,用一乳膠管把含有飽和空氣的水引入口中,進行人工呼吸,用玻璃微電極(35~60MΩ)或鎢絲微電極(3~12MΩ)作細胞外記錄,記錄部位是小腦後側葉和前隆核團。

㈥ 除了大熊貓、中華鱘、銀杏樹還有哪些活化石

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
1、大熊貓
大熊貓的歷史作為我國特有的國寶級動物--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萬年的歷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遠比人類早.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最遲出現於晚中新世,它們的直系祖先是始熊貓,生活在炎熱潮濕的森林裡.在距今6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貓的發展到了它們種群的鼎盛時期,它們廣泛分布於中國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達今天的河北境內,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群落".和它同時代的動物,由於地質與氣候的強烈簸動基本上都滅絕了,如劍齒象、劍齒虎都變成了化石,而大熊貓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主要因為它們在環境的變化中改變著自己,所以才沒有從生物圈的鏈條上消失,從而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動物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2、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進行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干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未來前景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熊貓的發展經歷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現在已開始進入衰敗期。
目前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倖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對它未來的命運也就牽動著億萬人們的心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地投入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方法,開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貓能擺脫瀕危的境地,得以永續繁衍,與人類共存。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大熊貓種群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種群生殖率大於1就意味著種群將繼續緩慢地發展。這一研究成果激勵了科學家以更大的努力,從各個方面去推動這個良性的進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的實施,對大熊貓野生種群的延續,即可發揮重大作用。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進展,飼養繁殖大熊貓的成活率已有顯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後平均成活率的67.74%這就證明現有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種群是能夠得到維持和發展的。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的實施,還可有力的推動人工飼養種群數量的增長。
從全局看,中國的大熊貓就地保護工作和異地保護工作都正在扎扎實實地向深度進軍,作為保護大熊貓的系統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綜合性、科學性和連續性。人們保護大熊貓和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不斷深入和普及。這一切都在加強我們保護大熊貓的信心和決心,推動保護大熊貓事業的發展。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繁殖能力很低,現在已飼養過的260隻熊貓中,性比例大體是1:1。在57年內約有130隻為雌獸,但有繁育能力的僅約占雌體熊貓的30%。而雄性熊貓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僅約19隻,占飼養雄體總數的14%,飼養繁殖的後代具有交配能力的僅有一隻,它是北京動物園的良良。為什麼大熊貓生兒育女這種先天性的本能在飼養狀況下得不到充分發育呢?許多專家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圈養情況下,由於它們單獨或少數在一起生活,在發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參加社會交往,遺傳下來的先天性的性行為不能得到後天的正向誘導,激發和學習,而難以實現以至終止發育。
(2)通過對野外和飼養熊貓所食的食物進行微量元素對比分析,認為圈養熊貓由於新鮮竹子供應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狀況下對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長期和不同季節的最優選擇,容易導致Zn、Fe、Mg等與生長發育,繁殖有關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攝入過高、運動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於大熊貓陰莖較短,肥胖後使陰莖不易入雌體生殖器,難以完成交配。
(4)蛋白質攝入量過低。由於性激素是體類化合物,由蛋白質合成,一旦蛋白質缺乏,必將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貓不發情。在人工飼養下首次繁殖記錄是1963年9月,北京動物園雌獸「莉莉」與雄獸「森森」自然交配後產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動物園活了26歲。在1963年-1977年間,主要是通過圈養熊貓間的自然交配進行繁育。1978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授精,產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動物園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獲得成功,以後還採用了自然交配與人工授精並用的辦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從1963年-1993年間,國內外共有13家動物園和保護區共繁殖了100胎,產仔148隻,迄今活著有42隻。在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貓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岱岱」,它出生於1974年9月16日,母親為「嬌嬌」,父親為「森森」。「岱岱」與雄獸「寶寶」結合,於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獸「文文」,而文文又於87年10月1日產仔一隻。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雄體熊貓,迄今僅「良良」一隻具有交配能力。但無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過人工授精,仍能使雌獸懷孕。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嬌嬌」與雄獸「都都」交配後產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與「丹丹」(「娟娟」與「寶寶」的女兒)人工授精,生下雌獸「樂樂」,至今仍活著,說明人工繁殖的雌體或雄體,生殖器官發育是正常的。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大熊貓壽命不長,活了半歲以上的37隻熊貓,迄今也已死去12隻,平均壽命只有6.6歲,據調查野外的只要活過半歲,度過嚴酷的冬季,其平均壽命為13.3歲,增加了一倍,有關學者分析其原因為:
(1)野外婚配自由戀愛,夫君通過競爭,由最強者參加婚禮,可謂良種。而在飼養條件下,通過拉郎婚配,甚至不經熊貓「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質量就有優劣之別了。
(2)野外懷孕期間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筍,後又是營養豐富的竹葉,人工飼養營養並未如此模擬。
(3)野外產房在黑暗,安靜的高山樹洞,有安靜和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坐著用背阻塞洞囗,保溫好,保證不致壓死幼仔,半歲後母親吃食大量竹筍奶水好。而在飼養條件下卻不易達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獸多數只帶一仔,如有多仔棄之,又容易壓死幼仔。
(4)野外雌獸照顧仔獸時間長,仔獸在滿1歲半時才離開母親,在這之前母親一邊餵奶一邊教仔獸食竹子。而飼養條件下為了使母獸及早發情,往往較早地強制斷奶移走了幼獸。
(5)由於高山紫外線強,氣候寒冷,各種致病細菌繁殖很慢,特別是大熊貓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鍛鏈,抵抗力較強。而在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生活於溫暖環境,細菌多,活動少,鍛鏈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獲得雙胞胎,從1963-1993年國內外繁殖成功的計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龍、重慶、墨西哥、日本等13處,共計100胎,產仔共148隻,存活42隻,其中有46胎為雙胞胎,占總胎數的46%,53胎為單胎,占總數的53%,1胎產3仔1胎,佔1%。在46胎雙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雙胞胎總數的48%,自然交配的雙胞胎僅佔52%,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雌體在發情期能排出兩個以上卵,每胎產2仔是由不同的兩個卵受精後發育成,1胎產3仔,則由3個卵受精發育而成,都是由於大熊貓具有異卵雙生的條件,再是由於採用人工授精配種要較自然交配持續期長,次數多,間隔短,精子注入到雌獸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產多仔。人工授精懷孕率低於自然交配,是由於自然交配時大熊貓能本能的選擇或接受最佳配種期,故在野外它們雖一天僅一次或幾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據其行為、生理和生化指標判斷最佳配種期,由於受技術條件限制和判斷誤差,很難准確判斷最佳配種期,故人工授精後空懷的概率大。
生殖生理
1、性成熟年齡大熊貓的性成熟年齡與營養水平,環境條件及飼養管理水平有關。營養不足,阻礙身體和生殖器官的正常發育,使性成熟時間延遲。人工飼養下的大熊貓由於生活水平高於野外,其性成熟年齡也比野外提前2-3歲。各地觀察到的具體數據有出入。劉維新(1986年)認為,發情的年齡和體重,雌獸為4.5-7.5歲,85-105公斤;雄獸為5.5-7.5歲,95-105公斤,兩性性成熟在年齡上無顯著差異。胡錦矗認為雌雄獸性成熟年齡為5.5-6.5歲,在野外一般為6.6、7.5歲。成都動物園繁殖大熊貓初次發情雌獸為3.5-4.5,雄獸為5.5-7.5歲。
2、繁殖季節大熊貓為季節性發情。雌獸發情期一般在3-5月,也有提前到1月下旬或延後至6月下旬的,個別除春季發情外,秋季(8-10月)也有發情表現,但時間短,表現也不很明顯。Moore等在1974年研究表明雄性熊貓春季睾丸變大,易採得精液,精液質量較好,而7-8月采不到精液,睾丸明顯地變小。Masui在1984年認為雄獸尿中,全年均可找到精子,但其數量從夏季到秋季逐漸減少,冬季又逐漸增加。從性行為表現來看,雄獸在春季逐漸達到高潮。故雄性發情也在春季。
3、發情周期大熊貓一般一年發情一次,育幼雌獸一般要兩年才發情一次,但若提前強迫斷奶,則也和雄獸一樣一年發情一次。少數熊貓一次發情中有兩個高潮期。雌獸發情期為15-25天,發情高峰僅2-4天,個別長達30多天,極少數只有幾天,發情表現極不明顯。一般將大熊貓的發情期分為發情前期(2-5天)、發情期(5-8天)、發情高峰期(4-6天)和發情後期(5-10天)。
4、性行為雄獸發情時,表現為興奮、活動量增大、飲水量增加,尿頻,陰部。雌獸陰部,有時在地上打滾,戲水,睾丸腫脹,陰莖外伸,發出咩叫聲等,雌獸發情時,食慾降低或拒食,興奮,活動量大,尿頻量少,陰部,主動接近雄獸,陰唇變紅,腫脹,發出咩叫聲,用臀部抵異物,翹尾。雌性大熊貓外陰變化很具特色。在發情前期,雌獸蒼白的外陰出現粉紅,在發精期,陰門開始紅腫並逐漸顯著,陰道黏膜腫脹,色紅而潮潤,當達到發情高峰期時,陰門可能不斷緊縮與擴張,陰門可腫脹到最大限度,外翻面積可達4.0×3.8cm,呈玫瑰紅色,陰道黏膜腫脹並鬆弛,呈粉紅色,有分泌物流出,陰道上皮角化細胞具有峰值,最高可達94%。在發情期中,除有明顯的行為變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漸上升,在發情高潮期達峰值並迅速下降到基線,體溫比平時高1-2℃。
5、精液大熊貓精液為乳白色,采精量少時較黏稠,PH6.6-7.4。電刺激采精量約0.2-8毫升,精子活動率為50-85%,畸形率4.4-20%,計數為4-37.7億/毫升。精液鋅元素含量為509.2ppm(干樣),比人的含量低得多,從家畜育種的實踐看,缺鋅可導致不育。大熊貓繁殖能力低,是否與缺鋅有關還待進一步研究。大熊貓精子呈蝌蚪狀,總長50-60μm,尾長45-55μm,精子在37℃的BWW稀釋液中的運動速度為39.0±1.8μm/s,在15-18℃中可存活5天。鮮精或凍精均能使大熊貓受孕。岳奎元在1985年測定大熊貓精子頭部的頂體只包繞細胞核的一半(超薄切片)或1/3(冰凍蝕刻),而人的可繞2/3。這種差異可能使大熊貓的受精難度增大,成功率降低,繁殖力下降。
6、卵大熊貓排卵可能在雌激素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時,即行為上開始接收交配的時期。每次發情一般排出1-2個卵,偶爾也有排出3個卵子的,特別是人工授精的雌獸,多數排出2個卵子,以致大多數每胎產二仔。不過,大熊貓發情雌獸,能排出正常卵子達到受精,懷孕、產仔的,仍然是少數。這主要因為接近成熟的生長卵泡和成熟卵泡,幾個至30個以上重疊成塊,卵泡間相互影響不易成熟排出,絕大多數成熟卵在排出前就已退化,被吸化,卵泡里充滿液體,卵泡體積增大成為卵泡囊腫,這種情況影響了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孕率,是大熊貓生殖能力低的原因之一。為了改善大熊貓的排卵,可適當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來激活卵巢功能。首先,用促濾泡激素(FSH)刺激包裹卵母細胞的濾泡生長,然後用促黃體激素(LH)或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進排卵,1989年4-5月,成都動物園使用這一方法使大熊貓「厭厭」成功地生下了仔代「星星」,並撫育成活。此外,陳定宇曾分析了雄獸尿中17種類固醇的含量認為:雄性大熊貓體內的雄激素分泌量低是雄性大熊貓性慾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在飼養中適當增加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並在發情期注射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將有利於大熊貓繁殖。
有的學者認為:外源激素的使用不僅能有利於大熊貓發情、配種,而且可使母獸奶水充足,有利於幼獸茁壯成長。但一般能正常發情的大熊貓不宜用外源激素。使用不當會引起一個發情周期多次出現發情高峰。
在野外,大熊貓的雄獸和雌獸平常都是過著獨居的生活,每個個體的活動范圍大約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種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個體所組成的,每個個體均棲息於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分享著同一地區的食物來源,彼此之間互相依賴和制約,自然地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大熊貓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過視覺、嗅覺和聽覺來保持種群之間的通訊聯系,其中嗅覺最為重要。在它的肛門兩側各有一片裸露的區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這種腺體可以分泌一種聞起來帶酸味的物質,它常在高大的樹干基部或者其它顯著的物體如石塊、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塗抹,同時也用糞便和尿液等,作為互相之間識別的標記,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貓的眼睛的瞳孔象家貓一樣,呈縱裂狀,說明它具有夜行性動物的特徵。大熊貓發出的聲音比較復雜,專家們採用了對其各種可分辯的叫聲進行聲譜分析的方法,並且參照它的行為表現,從而分析其叫聲所表示的本能行為、求偶和感情狀態等生物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大熊貓成體的叫聲由12個比較清晰的叫聲和喘聲所組成,其聲音信號的意義可以表示佔有領域、尋覓配偶、撫育幼仔、受到了威脅的恐懼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強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聲,還有呼氣、鼓鼻、咂嘴等聲音。大熊貓初生幼仔的叫聲比較單調,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種,表示飢餓、身體不適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到了9月齡時,還會發出呻吟、鼓鼻,以及類似牛叫和犬吠等叫聲,其意義已經接近成體。隨著其月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它們的叫聲變得越來越復雜。
大熊貓的洞巢大多位於針闊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樹的基部或者樹兜的凹穴中,樹洞是由於人類在採伐時在樹的基部一側砍過幾斧或由於其它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溝通形成的。洞內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塊。樹兜凹穴則是由樹根包圍而成。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樹為主,所處的環境都比較僻靜,附近食物資源豐富,隱蔽條件也比較好。築成的巢,結構比較簡陋而粗糙。裡面的鋪墊物通常呈淺盤狀,由從洞外銜入的幾十根乾枯的或新鮮的、帶有嫩葉的樹枝、冷箭竹、藤條,以及木塊、苔蘚等構成,樹枝或竹枝的一般為直徑0.5-2厘米,長度為10-200厘米,種類有冷杉、紅樺、野櫻桃、杜鵑、花揪、冷箭竹、獼猴桃等,粗枝彎成弧形,交疊後作為巢的邊框,較細的枝條和苔蘚重疊起來作為巢的內緣,巢底則利用樹洞里的朽木粉和碎屑、木塊等築成淺盤狀。巢穴周圍留下的蹤跡很多,如墊腳物、毛發、糞便、卧穴、爪痕、齒痕,以及殘余的食物等。有的洞口前面的地面比較陡,不便進出,它就用銜來的直徑為2-7厘米,長度為40-190厘米的新鮮或乾枯的冷杉、杜鵑、紅樺和花揪等樹木的樹枝,堆積成厚達幾十厘米高的墊腳物,進出洞穴都從墊腳物的上面走過,時間長了,踩得十分光滑。
2、中華鱘
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拉蒂邁魚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靠近一條小河河口的海中,當地漁民捕撈到了一條「奇怪」的魚。這條魚身長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後只活了3個小時便死了。由於當時防腐技術不高,當該魚到達研究人員手中時,幾乎只剩下魚皮了。經研究,認為這魚應屬總鰭魚類的空棘魚亞目(Coelacanthini)。為紀念標本保管員拉蒂邁女士對標本的「慧眼相識」和精心保護,史密斯教授把這條新魚起了一個名字叫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圖 24)。
拉蒂邁魚的發現,立刻轟動了科學界。因為總鰭魚類分兩支,一是骨鱗魚類,一是空棘魚類,而骨鱗魚類的成員當時被認為與「從水到陸」有關。此前,人們只知道總鰭魚類的化石代表,從未見過現生標本,而今卻突然冒出了原被認為早在距今1億2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就已絕滅了的空棘魚類的現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動!科學家們期望從它身上獲得有關從「魚——兩棲」更多、更具體的知識。
為要獲得更多、更好的拉蒂邁魚標本,第一件標本的研究者南非羅茲大學魚類學家詹姆斯•史密斯教授登廣告懸賞:誰能再送他一條拉蒂邁魚,將得到100鎊獎金。並在當地一帶貼了許多有關拉蒂邁魚的招貼畫,以便引起漁民們的注意。14年後,1952年12月20日夜,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方向的葛摩群島安朱安島附近,人們終於又捕獲了第二條拉蒂邁魚。此後,該魚則不斷被發現,迄今已有200條了,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1982年,葛摩政府還贈給我國一條浸制的拉蒂邁魚標本,這件珍貴的標本現今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動物陳列廳里,供遊人參觀。
包括拉蒂邁魚屬的空棘魚類化石最早出現於距今3億5千萬年前的泥盆紀,當時它們是在鹹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疊紀(距今1億8干萬年前)時,它們大多生活在半鹹水或海水中,再往後,則完全海生了。從多次捕獲的情況推測,現生拉蒂邁魚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里,體長介於1.28—1.80米之間,體重介於30—80公斤。由於深海和地面氣(水)壓相差過大,所以拉蒂邁魚出水後活的時間都不很長。據說,第八條拉蒂邁魚被捕後竟還活了19個半小時,那是已經很不錯了。

原來,科學家們認為,總鰭魚類中的骨鱗魚類,有可能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而拉蒂邁魚是骨鱗魚的近親,他的現生種類的發現,無疑對研究脊椎動物從水到陸提供解剖學上重要的證據。可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通過有關研究,否定了骨鱗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理論(見本書《脊椎動物的從水到陸》篇),拉蒂邁魚便不是四足類祖先的近親了。不過,即便這樣,現生拉蒂邁魚的發現,對了解空棘魚類乃至總鰭魚類的解剖構造、生活習性和進化關系等,還是很有科學意義的。
我國曾在廣西、浙江等地分別發現過空棘魚類化石。
4、揚子鱷
揚子鱷或稱作鼉,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游歐洲,名揚世界。
5、蟑螂
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與其他昆蟲源起於泥盆紀,為腐食動物喜晝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內。經得起酷熱及嚴寒的考驗,至今分布相當廣泛。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隻被摘頭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後死亡的原因則是過度飢餓
6.娃娃魚
【中文名稱】:大鯢
【拉丁學名】:Andrias davidianus

【俗名】:娃娃魚,人魚,孩兒魚,狗魚,鱈魚,腳魚,啼魚,臘狗

㈦ 除了中華鱘、大熊貓、銀杏樹還有別的什麼是活化石知道的親幫忙回答!

植物: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等。

銀杏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遠在二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的祖先就開始出現了,和當時遍布世界的蕨類植物相比,它還是高等植物。到了一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已和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後來,絕大部分銀杏像恐龍一樣滅絕了,只在我國部分地區保存下來一點點,流傳到至今,成為稀世之寶。
銀杏樹分雌雄,雄的銀杏樹,只長雄性的花,雌的銀杏樹,只長雌性的花,受精後才會結出圓圓的
白果。

銀杏是裸子植物銀杏綱惟一存留下來的一個種。浙江天目山一帶尚可見到野生銀杏。因此,銀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貓」之稱。
銀杏樹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並與雪松、南洋杉、金錢松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園林樹木。
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拔、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葯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

水杉
水杉為落葉、針葉大喬木。它以樹姿優美,枝葉繁茂,葉色多變而獨具一格,被列為古稀名貴植物之一,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
水杉,這個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浩劫的珍貴孑遺植物,它生長迅速,10年左右就高達10餘米,一般20年便可成材。材質輕軟,紋理通直,結構細密,是造船、建築、橋梁、農具和傢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
水杉不僅是珍貴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生長迅速,是優良的綠化樹種,不但已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世界很多國家也爭相引種栽培,使這珍貴的樹木在全球范圍內生生不息。

珙桐
學名:Davidia involucrata 英名:Dovetree 別名:水梨子、鴿子樹 科名:珙桐科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葉互生,紙質,寬卵形,邊緣有尖鋸齒。花雜性,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頂生頭狀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芭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盛花時猶如滿樹群鴿棲息,被世界上譽稱為「中國鴿子樹」。核果肉質,橢圓形或矩狀卵形,表紫色,有黃褐色小斑點。果期9月~10月。
繁栽要點 可用播種、扦插及壓條繁殖。播種於10月採收新鮮果實,層積處理後,將種子用清水洗凈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隨即播在3cm~5cm深的溝內。
幼苗階段需搭棚庇蔭並保持苗床濕潤。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於5月~7月進行。高壓可於春季在一年生健壯枝條的基部進行。苗木移栽宜在落葉後或翌春芽苞萌動前進行。起苗時不可傷根皮和頂芽,對這長側根、側枝可以適當修剪,栽植時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並灌足定根水。
應用價值
珙桐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常植於池畔、溪旁及療養所、賓館、展覽館附近,並有和平的象徵意義。材質沉重,是建築的上等用材,可製作傢具和作雕刻材料。

香果樹
學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落葉喬木。葉對生,有柄;葉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全緣;托葉三角狀卵形,早落。聚傘花序排成項生的圓錐花序狀;花大,淡黃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脫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擴大成葉狀,白色而顯著,結實後仍宿存;花冠漏斗狀,有絨毛,頂端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於房2室,花柱線形,柱頭全緣或2裂,胚珠多數。蒴果長橢圓形,兩端稍尖,成熟後裂成2瓣;種子極多,細小,周圍有不規則的膜質網狀翅。
僅1種,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諸省。

動物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其中以大熊貓最為出名。
大熊貓的歷史作為我國特有的國寶級動物--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萬年的歷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遠比人類早。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最遲出現於晚中新世,它們的直系祖先是始熊貓,生活在炎熱潮濕的森林裡。在距今6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貓的發展到了它們種群的鼎盛時期,它們廣泛分布於中國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達今天的河北境內,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群落"。和它同時代的動物,由於地質與氣候的強烈簸動基本上都滅絕了,如劍齒象、劍齒虎都變成了化石,而大熊貓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主要因為它們在環境的變化中改變著自己,所以才沒有從生物圈的鏈條上消失,從而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動物活化石。

中華鱘
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拉蒂邁魚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靠近一條小河河口的海中,當地漁民捕撈到了一條「奇怪」的魚。這條魚身長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後只活了3個小時便死了。由於當時防腐技術不高,當該魚到達研究人員手中時,幾乎只剩下魚皮了。經研究,認為這魚應屬總鰭魚類的空棘魚亞目(Coelacanthini)。為紀念標本保管員拉蒂邁女士對標本的「慧眼相識」和精心保護,史密斯教授把這條新魚起了一個名字叫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圖 24)。
拉蒂邁魚的發現,立刻轟動了科學界。因為總鰭魚類分兩支,一是骨鱗魚類,一是空棘魚類,而骨鱗魚類的成員當時被認為與「從水到陸」有關。此前,人們只知道總鰭魚類的化石代表,從未見過現生標本,而今卻突然冒出了原被認為早在距今1億2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就已絕滅了的空棘魚類的現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動!科學家們期望從它身上獲得有關從「魚——兩棲」更多、更具體的知識

揚子鱷
揚子鱷或稱作鼉,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游歐洲,名揚世界。

蟑螂
蟑螂(Cockroach)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與其他昆蟲源起於泥盆紀,為腐食動物喜晝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內。經得起酷熱及嚴寒的考驗,至今分布相當廣泛。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隻被摘頭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後死亡的原因則是過度飢餓。

娃娃魚
【中文名稱】:大鯢
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鯢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迴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

㈧ 中華鱘滅絕了嗎

中華鱘沒有滅絕,也不會滅絕

鱘魚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後裔,其化石見於白堊紀,距今已有 1.4 億年的歷史。中華鱘主要分布在長江幹流以及錢塘江、閩江、珠江等沿海海域,是中國特有的珍貴魚種。1991 年長江葛洲壩工程興建後,阻隔了中華鱘生殖洄遊通道,再加上長江水質環境的破壞和人們的濫捕,使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瀕於滅絕,1992 年被列為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

1982 年,中華鱘研究所成立後,進行了中華鱘的救護研究工作,1984 年,人工繁殖中華鱘首獲成功,並於當年將 6000 尾首批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幼苗放流長江,1986 年中華鱘研究所採用人工合成激素(LRH-A)催產中華鱘獲得成功,一改以往大量捕殺成熟中華鱘採集腦垂體,用於催產的傳統習慣,不僅有效地保護了中華鱘資源,而且大大加快了人工繁殖的進度。該項成果榮獲了原水電部 1986 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後該所不斷完善各項技術工藝環節,先後解決了孵化、培育、放流等技術難題,使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形成了年平均向長江放流子鱘 30-50 萬尾的穩定性工廠化育苗放流生產。據介紹,自 1982 年至今,中華鱘研究所已經累計放流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幼苗近 20 批,430 余萬尾。

與此同時,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逼迫中華鱘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葛洲壩下江段 10 公里左右范圍內尋找到新的產卵區域,使中華鱘的繁衍生息得以維系。專家認為,盡管中華鱘不會滅絕了,但是其野生種群數量仍呈下降趨勢,根據 1998 年 DPS 超聲波探測估計,近幾年,每年進入長江的中華鱘僅為 500-1000 尾之間,而在葛洲壩修築之前,平均每年僅捕撈的中華鱘即達 400 尾左右,最高可達上千尾。究其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放流力度不夠;二是壩下江段中華鱘產卵場地規模太小,且干擾嚴重;三是沿江河口亂捕濫殺,使幼鱘資源損失嚴重;四是環境污染造成幼鱘死亡率增加。為此,專家呼籲,要加強長江流域的環境治理,加大中華鱘的人工繁殖投資力度,加強壩下中華鱘繁殖場的管理,特別要制定嚴格的法律措施,堅決杜絕亂捕濫殺中華鱘的現象。圖為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正在緊張地工作。

㈨ 造成中華鱘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為了救中華鱘作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什麼成就/

1.造成中華鱘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近年來,水質的污染,對中華鱘親魚的性腺發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鱘的生長和發育均不利。受水質污染的影響,長江口幼鱘分布范圍已明顯縮小,如70年代以前,中華鱘幼魚曾是杭州灣的四種主要捕撈對象之一,目前,該水域已難覓幼鱘蹤跡。而長江口的幼鱘也因水質污染出現了肝癌病變。80年代後,中華鱘產卵群體中性別比例嚴重失調,雌、雄比已達到3:1甚至5:1,中華鱘雄性親魚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與長江水質污染有直接關系。
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對中華鱘的生存環境造成影響。這項工程建設以前,產卵的中華鱘逆水而上一直到達金沙江,葛洲壩截斷長江水道後,洄遊的中華鱘只能到達壩下,產卵江段由原來的800公里縮減到7公里,產卵場數量由原來的16處減少到1-2處,產卵場面積也只有0.4平方公里,這使得產卵洄遊的中華鱘數量銳減。

中華鱘數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人為捕撈。1988年以後,中華鱘雖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每年仍有相當數量的中華鱘被誤捕和非法捕撈。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間,漁民誤捕放流的中華鱘就達155尾,還有沿江的部分漁具對幼鱘資源的破壞也較嚴重。調查表明,1988-1992年間,僅在中華鱘幼魚集中分布的長江口崇明島東部灘頭及其部分延伸淺灘,每年幼鱘的總誤捕量為6350尾至7060尾。除此之外,中華鱘數量減少還因為初次性成熟年齡較高、重復繁殖間隔時間長、受精卵存活率低等自身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自身繁殖存活率低等方面的原因。

有關單位的調查資料記載:1981-1990年產卵洄遊的中華鱘年平均為2079尾,1998年為680尾,1999年為601尾,2000年約343尾,2001年為257尾。統計資料表明,中華鱘資源急劇下降,而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2.為拯救中華鱘,我國做了哪些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么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為保護好中華鱘的繁延,國家和相關地方均採取多種保護措施。
1988年,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99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長江口中華鱘幼魚自然保護區。
建立宜昌和荊州中華鱘保護站。1986-1996年的十年間,僅宜昌江段,漁民誤捕放流的中華鱘達155尾。
建立了中華鱘幼魚搶救站,對誤捕的受傷的中華鱘幼魚進行搶救和護養,每年可搶救放生幼鱘數十尾至數百尾。
進行人工繁殖並將幼鱘放流長江。本世紀70年代,中華鱘人工繁殖在金沙江產卵場采獲得初步成功,並且進行了少量放流。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在葛州壩下成功地進行了人工繁殖,同時也進行了人工放流。此後,原水利部中華鱘研究所也成功進行了人工繁殖。由於中華鱘人工繁殖的技術日趨成熟,特別是中華鱘人工蓄養成熟,使放流能夠有計劃地進行,中華鱘培育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大規模的人工放流成為可能。目前採用的標記方法,還可以區分人工放流與天然繁殖的幼鱘。
長江水產研究所1997年開始,中華鱘苗種培育技術有新突破,大規模培育中華鱘成活率達到80%或更高,1998年在培育出約8萬尾體長12-20厘米中華鱘幼魚,大大突破了歷史記錄,為大規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礎。
從1983年至1998年底,幾家科研所共向長江、閔江、珠江等水域放流各種規格的中華鱘約580萬尾。到2004年底,向長江水域放流10厘米規格的中華鱘幼苗約60萬尾。1981年以來共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600多萬尾及大規格中華鱘魚苗千餘尾。

㈩ 為什麼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華鱘 1.中華鱘為什麼是活化石? 中華鱘主要生活於我國近海大陸架水域,繁殖時洄遊於長江。我國珠江及閩江也有分布記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種。 中華鱘非常珍貴。它是一種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現在1.5億年前的中生代。在分類地位上,中華鱘介於軟骨魚和硬骨魚之間。它的骨骼為軟骨,全身有堅硬的骨質鱗,屬於軟骨硬鱗魚類。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 2.造成中華鱘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近年來,水質的污染,對中華鱘親魚的性腺發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鱘的生長和發育均不利。受水質污染的影響,長江口幼鱘分布范圍已明顯縮小,如70年代以前,中華鱘幼魚曾是杭州灣的四種主要捕撈對象之一,目前,該水域已難覓幼鱘蹤跡。而長江口的幼鱘也因水質污染出現了肝癌病變。80年代後,中華鱘產卵群體中性別比例嚴重失調,雌、雄比已達到3:1甚至5:1,中華鱘雄性親魚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與長江水質污染有直接關系。 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對中華鱘的生存環境造成影響。這項工程建設以前,產卵的中華鱘逆水而上一直到達金沙江,葛洲壩截斷長江水道後,洄遊的中華鱘只能到達壩下,產卵江段由原來的800公里縮減到7公里,產卵場數量由原來的16處減少到1-2處,產卵場面積也只有0.4平方公里,這使得產卵洄遊的中華鱘數量銳減。 中華鱘數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人為捕撈。1988年以後,中華鱘雖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每年仍有相當數量的中華鱘被誤捕和非法捕撈。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間,漁民誤捕放流的中華鱘就達155尾,還有沿江的部分漁具對幼鱘資源的破壞也較嚴重。調查表明,1988-1992年間,僅在中華鱘幼魚集中分布的長江口崇明島東部灘頭及其部分延伸淺灘,每年幼鱘的總誤捕量為6350尾至7060尾。除此之外,中華鱘數量減少還因為初次性成熟年齡較高、重復繁殖間隔時間長、受精卵存活率低等自身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自身繁殖存活率低等方面的原因。 有關單位的調查資料記載:1981-1990年產卵洄遊的中華鱘年平均為2079尾,1998年為680尾,1999年為601尾,2000年約343尾,2001年為257尾。統計資料表明,中華鱘資源急劇下降,而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3.為拯救中華鱘,我國做了哪些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么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為保護好中華鱘的繁延,國家和相關地方均採取多種保護措施。 1988年,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99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長江口中華鱘幼魚自然保護區。 建立宜昌和荊州中華鱘保護站。1986-1996年的十年間,僅宜昌江段,漁民誤捕放流的中華鱘達155尾。 建立了中華鱘幼魚搶救站,對誤捕的受傷的中華鱘幼魚進行搶救和護養,每年可搶救放生幼鱘數十尾至數百尾。 進行人工繁殖並將幼鱘放流長江。本世紀70年代,中華鱘人工繁殖在金沙江產卵場采獲得初步成功,並且進行了少量放流。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在葛州壩下成功地進行了人工繁殖,同時也進行了人工放流。此後,原水利部中華鱘研究所也成功進行了人工繁殖。由於中華鱘人工繁殖的技術日趨成熟,特別是中華鱘人工蓄養成熟,使放流能夠有計劃地進行,中華鱘培育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大規模的人工放流成為可能。目前採用的標記方法,還可以區分人工放流與天然繁殖的幼鱘。 長江水產研究所1997年開始,中華鱘苗種培育技術有新突破,大規模培育中華鱘成活率達到80%或更高,1998年在培育出約8萬尾體長12-20厘米中華鱘幼魚,大大突破了歷史記錄,為大規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礎。 從1983年至1998年底,幾家科研所共向長江、閔江、珠江等水域放流各種規格的中華鱘約580萬尾。到2004年底,向長江水域放流10厘米規格的中華鱘幼苗約60萬尾。1981年以來共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600多萬尾及大規格中華鱘魚苗千餘尾。

閱讀全文

與中華鱘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