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

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

發布時間:2021-03-29 13:01:07

1. 四川省科技廳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

(該項目始於2001年):旨在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資源配置,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充分挖掘農業科技的潛力,真正發揮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通過該項目實施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農業的競爭力。
獲國家級科技計劃支持情況2005年我省有300個科技項目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共爭取年度科技經費2.23億元。 (2004年度)
(一)科技成果: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登記)531項
(二)專利:我省受理申請專利7260項,獲專利4430項。
(三)論文:我省發表科技論文39017篇。 (2005年度)
(一)獲省級科技獎勵情況。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此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獎勵人數不超過5名。1999年首屆評選出科技傑出貢獻獎獲獎人員3名:周開達、李伯剛、馮孝庭。
2001年評選出第二屆省科技傑出貢獻獎獲獎人員2名:沈志雲、榮廷昭。
2003年評選出第三屆科技傑出貢獻獎獲獎人員3名:徐僖、鄭家奎、黃潤秋。
2005年評選出科技傑出貢獻獎獲獎人員1 名:黎漢雲。 2005年共評出省科技進步獎219項其中特等獎空缺,一等獎17項,二等獎50 項,三等獎152項。
獲國家科技獎勵情況2005年獲國家科技獎勵共26項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8項。

2.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是干什麼的提供資金用於研究還是市場推廣

圍繞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轉變和推進農村科技創新,突出成果落縣、企業內主體容和產業引導,強化企業與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對接,強化項目對地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引導,強化項目對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提升,加快轉化一批集成配套並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農業科技成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
提供資金主要是用於已有科技成果的轉化,即將實驗室、小試、中試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進行產業化開發,應該屬於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中間的環節,這個環節距離市場推廣比較近。

3. 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領導介紹

汪奎宏現任浙江省林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浙江省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會長、浙江省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林業局跨世紀培養人選、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從事竹類栽培與加工、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曾獲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浙江省第四屆青年科技獎、「全國星火標兵」等榮譽稱號,是我省竹類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汪奎宏同志共主持或參加完成了50餘項科研、推廣項目,共獲科技進步獎16項。其中,主持完成的「竹材深加工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的「毛竹筍用林豐產結構調控技術研究」、「環保阻然中密度復合板的研製開發」、「香菇栽培基質資源開發利用」、「毛竹林可持續經營技術」分別獲得浙江省科技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出版《中國毛竹》等專著11本,其中主編6本。負責建設浙江省竹類研究重點實驗室。在竹類栽培、竹材加工、竹工機械研究上成效顯著。 在科研工作上汪奎宏同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科技與實際相結合,著重研究解決困擾林農經濟發展的問題,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他經常深入林區,把科技知識送到林間地頭,為當地的林技人員和廣大林農講授有關實用技術,受到各地群眾歡迎,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江波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浙江省林產品質量檢測站站長,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博士,國家林業局營林咨詢專家,江西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林學會森林食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浙江省林業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態重點創新團隊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貼,獲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青年科技獎、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和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等榮譽稱號。 長期從事森林培育與生態研究,主持或主要參加完成國家攻關、省重大等各類科研項目32項,共獲科技進步獎12項,其中主持完成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0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2008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1997年、2001年、2007年);出版《森林生態體系快速構建理論與技術研究》、《多功能用材林研究》等專著8部、論文集2本,公開發表主要論文5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申請發明專利4項,制訂技術標准與規范8個,認定林木良種8個。 牽頭負責的創新團隊建立並提升了我國區域森林生態體系快速構建理論,豐富了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體系,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創立了浙江省森林生態定位監測網路,在生態林營建、櫸樹杉木良種選育、生態功能評價及林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優勢與特色,將及時運用原創性研究成果,率領團隊積極開展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 朱光權調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森林培育技術研究工作和黨務工作。1997年赴日本福井研修1年。 先後主持或主要參加完成了省重大項目、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省基金課題、林業廳重點項目、麗水市重大項目等共12項。取得了具有實用價值和顯著經濟效益的研究成果6項,其中《爆碎法提高飼料利用率及其效果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香菇栽培基質資源開發利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短輪伐期菇木林培育技術研究開發》獲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浙江省營林技術決策咨詢系統研究與開發》獲省林學會科技興林獎二等獎;《食用菌膠囊菌種標准化繁育技術開發研究》獲省林業局、省林學會科技興林獎二等獎,《HACCP在出口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中的應用研究》獲麗水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已發表學術論文21篇,合著出版著作3部。 柳新紅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育人員,中國林科院森林培育學博士。曾獲全國優秀林業科技工作者、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等榮譽稱號。 1993年以來先後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南山區蘭花資源調查與評價」、省林業廳重點推廣項目「森林蔬菜栽培與利用技術推廣」、浙江生態省建設考核重大項目和麗水市重大科研推廣項目「短輪伐期高效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關鍵技術研究」、省科技攻關項目「珍稀速生原料林樹種——翅莢木引種及其快繁技術研究」、省林業廳省院合作項目「短周期工業原料林樹種選擇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項目「特種工藝用材新品種選育與定向培育研究中試」和「東京野茉莉高檔食用油料林定向培育與油脂精煉工藝研究」、省創新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專項「浙江省林科院林木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建設」等。現為浙江省林科院林木育種重點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市廳級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中國翅莢木》、農業部規劃《園林制圖》教材、《森林蔬菜利用和栽培》和《生態系統健康與生態產業建設》等專著。 朱湯軍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經濟林培育與林業碳匯的研究工作。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生導師;省薄殼山核桃協作組、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林業碳匯與計量)核心成員。 主持國家林業局「948」項目(薄殼山核桃優質良種雜交配置技術引進)、省重大攻關項目(薄殼山核桃優新品種引進、繁育與評價)及編制浙江省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等項目6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其他省市項目9項,分別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林業廳「科技興林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杭州市政府獎項3項,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表《浙江省實施清潔發展機製造林再造林項目潛力分析》等論文16篇,其中第1作者6篇。參與編寫《圖說森林野菜高效栽培技術》、《浙江省山地困難立地造林技術規范》等專著。 陳順偉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浙江省森林資源生物與化學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工分會理事,浙江省「十二五」成果轉化工程「農產品加工與安全技術」咨詢專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生導師。曾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長期從事林產品加工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國家科技攻關、國家林業局「948」、省科技重點等科研項目12項,其中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招標項目「高品質竹醋液機械化連續式生產技術研究」,在竹炭、竹醋液生產規模、得率和質量方面居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利用林副產品廢棄物製造清潔炭的關鍵技術研究及中試」項目,研製的成型機、炭化爐等成套設備產品分別出口俄羅斯、韓國、德國等11個國家,是當前國內生物質緻密成型生產機制炭主流設備。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5項(其中主持完成2項)、三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發表學術論文60篇,出版專著3部。作為技術負責人簽訂技術轉讓服務合同21項。

4. 從企業角度來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什麼問題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及對策農業高技術引領農業的未來,現代農業和過去農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高技術的水平.就目前來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先進裝備技術和農業資源節約技術四大現代農業高技術.其中,農業生物技術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核心的、關鍵技術.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面對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和重視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積極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加以解決, 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部分領域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現在的43%.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存在較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顯著進步是不可否認的.現代農業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整體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3%;建立了生物技術與雜交育種技術為代表的新品種培育體系,雜交水稻和抗蟲棉等6000多個動植物新品種投放農業生產中,為糧食生產,特別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術以及種養、機械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每畝350公斤,總產達到5億噸,已經達到了豐年有餘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產等良種繁育、集約化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體系.目前,我國畜牧總產躍居世界首位,科技貢獻率達50%,肉、蛋等產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勞動產比率偏低、生產和經營方式較落後.一方面我國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資源利用率編低.如:我國農業有很多地方仍採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進國家低1倍;肥料利用效率不到35%,低於世界一般水平15%~20%;農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 此外,農業生態受到很大威脅.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造成35%的減產,畜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達10%~15%;農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過量和殘留問題等加劇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並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由於品種類型單一、產品質量偏低,糧食單產僅是發達國家的50%~70%. 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萬農業經濟活動人口所擁有的農業科研人員為140 人,我國還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 %到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盡合理.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二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技推廣和農民教育工作多頭進行,使得有限的經費「撒胡椒面」,難以達到快速提高農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初步估測,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總體差距達 15到2O年. 2、政策與措施(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農業科技進步創造有利條件.一是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服務.二是提供風險保障服務.在農民遇到新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時給予一定的補償,例如遇到農產品價格大跌時給予最低保護價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場的監督服務.這樣可以減輕中間商的盤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四是進一步加大農業執法力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重點是加強種子、農葯等生產資料市場管理,嚴肅查處利用假冒偽劣種子、農葯坑農害農的事件,並依法給不法分子以嚴厲處罰. (2)發揮高新技術優勢,全面徹底改造傳統農業.農業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全面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可以改善農業的行業弱勢,推進農業技術的量化集成和轉化推廣速度,減輕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從我國實際出發,應當優先開展智能化決策系統的研製與開發,農業信息網路化技術研究和農業經濟、資源、科技信息的研製與開發等.二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生物技術水平.必須集中力量加強植物遺傳改良、農用動物遺傳改良及生物制劑研究,微生物遺傳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以高新技術實用化研究為主,對已往成熟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廣速度,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要加強其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要加強材料科學、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重點開發航天育種、核輻射育種等. (3)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改革的關鍵在於面向市場強化公益性,而不是將政府所主管的推廣組織市場化、企業化.首先,理順現有推廣機構的權責關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實到實處.其次,提高資金保障力度.再次,積極扶持建設市場化主體,一是加強科研單位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公平對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廣體系全部市場化,在市場化推廣機制的建設過程中又毀掉了行政推廣這條線.最後,創新推廣形式.農民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點,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結合這些特點能大大提高推廣的效率.

5.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常見的運行機制有哪些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及對策農業高技術引領農業的未來,現代農業和過去農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高技術的水平.就目前來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先進裝備技術和農業資源節約技術四大現代農業高技術.其中,農業生物技術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核心的、關鍵技術.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面對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和重視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積極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加以解決, 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部分領域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現在的43%.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存在較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顯著進步是不可否認的.現代農業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整體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3%;建立了生物技術與雜交育種技術為代表的新品種培育體系,雜交水稻和抗蟲棉等6000多個動植物新品種投放農業生產中,為糧食生產,特別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術以及種養、機械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每畝350公斤,總產達到5億噸,已經達到了豐年有餘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產等良種繁育、集約化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體系.目前,我國畜牧總產躍居世界首位,科技貢獻率達50%,肉、蛋等產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勞動產比率偏低、生產和經營方式較落後.一方面我國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資源利用率編低.如:我國農業有很多地方仍採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進國家低1倍;肥料利用效率不到35%,低於世界一般水平15%~20%;農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 此外,農業生態受到很大威脅.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造成35%的減產,畜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達10%~15%;農、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過量和殘留問題等加劇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並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由於品種類型單一、產品質量偏低,糧食單產僅是發達國家的50%~70%. 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萬農業經濟活動人口所擁有的農業科研人員為140 人,我國還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 %到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盡合理.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二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技推廣和農民教育工作多頭進行,使得有限的經費「撒胡椒面」,難以達到快速提高農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初步估測,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總體差距達 15到2O年. 2、政策與措施(1)加快轉變職能,為農業科技進步創造有利條件.一是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服務.二是提供風險保障服務.在農民遇到新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時給予一定的補償,例如遇到農產品價格大跌時給予最低保護價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場的監督服務.這樣可以減輕中間商的盤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四是進一步加大農業執法力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重點是加強種子、農等生產資料市場管理,嚴肅查處利用假冒偽劣種子、農坑農害農的事件,並依法給不法分子以嚴厲處罰. (2)發揮高新技術優勢,全面徹底改造傳統農業.農業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全面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可以改善農業的行業弱勢,推進農業技術的量化集成和轉化推廣速度,減輕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從我國實際出發,應當優先開展智能化決策系統的研製與開發,農業信息網路化技術研究和農業經濟、資源、科技信息的研製與開發等.二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生物技術水平.必須集中力量加強植物遺傳改良、農用動物遺傳改良及生物制劑研究,微生物遺傳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以高新技術實用化研究為主,對已往成熟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廣速度,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要加強其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要加強材料科學、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重點開發航天育種、核輻射育種等. (3)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改革的關鍵在於面向市場強化公益性,而不是將所主管的推廣組織市場化、化.首先,理順現有推廣的權責關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實到實處.其次,提高資金保障力度.再次,積極扶持建設市場化主體,一是加強科研單位與科技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公平對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廣體系全部市場化,在市場化推廣機制的建設過程中又毀掉了行政推廣這條線.最後,創新推廣形式.農民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點,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結合這些特點能大大提高推廣的效率.

6. 浙江森芝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森芝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以專業研製生產「森芝寶」牌系列段木靈芝精深加工產品為主,其它食、用菌為輔,致力於天然健康產品綜合開發的省級農業科技企業。是麗水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浙江省中材產業協會會員單位,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團體會員單位,北京同仁堂、香港漢生堂和蘇中、江中業等國內知名企業的靈芝、破壁孢子粉原料長期供應商。公司位於浙江綠谷、甌江源頭,具有「中華靈芝第一鄉」(國務院1996年1月授予)、「中國生態第一市」美譽的龍泉市。公司下屬的應用真菌研究所專業生產靈芝菌種,提供栽培技術;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三個,栽培會員上百家。年產段木靈芝60多噸,孢子粉20多噸,常年供應國內外廠及保健品廠。擁有保健食品國家批號2個,自主網站3個,企業標准9個,國內產品專賣店20餘家。並與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共同制定《龍泉靈芝》地方標准。森芝寶靈芝菌種、孢子粉和破壁孢子粉通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國家級鑒定;《靈芝良種選育及GAP基地建設技術研究》項目通過省科技廳鑒定;企業通過ISO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公司與浙江大學、浙江林學院和麗水林科院等大院名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研製開發的「森芝寶」牌靈芝產品包括靈芝破壁孢子粉(國食健字G20050566,破壁率達99%)、靈芝破壁孢子粉膠囊(國食健字G20050646)、靈芝破壁孢子丸(靈芝仙丹,填補了該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空白)、靈芝孢子粉、靈芝超細粉、靈芝多糖、靈芝片、靈芝等10餘種,產品採用全國電碼防偽專用標識,暢銷全國,遠銷海外。先後榮獲「中國知名靈芝產品十佳品牌」、「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連續四年「守合同重信用」單位、「麗水市著名商標」、「麗水市第二屆消費者滿意品牌」、「浙江省農業科技企業」、「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指定產品」等榮譽。公司法人代表高級工程師曹隆樞榮獲「麗水市第二屆科技新秀」、「2006年度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公司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推崇天然健康產品」為宗旨,以「傳承千年養生文化,締造全民健康工程」為使命,「以質量求生存,憑信譽謀發展」為經營理念,竭誠歡迎海內外友人攜手合作、共謀發展!
法定代表人:倪觀兵
成立時間:2004-08-12
注冊資本:312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118100000448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龍泉市城東四路230號

7.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有多少資金

農業科技成果
轉化項目,申報資金
的問題,你可以上網查一下

閱讀全文

與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