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萬科對養老地產的研發成果

萬科對養老地產的研發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28 13:51:17

Ⅰ 養老地產的發展模式是怎樣的

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的快速增長,養老地產、醫療、服務甚至金融業都有望得到政策支持,從而開啟新的經濟增長窗口。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從建設、服務、模式創新等多個方面加強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政策的出台,「養老地產」逐漸成為房地產市場上繼自住型住宅之外的「隱性剛性需求」。各大房企及險資紛紛試水,但具體的商業開發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
養老市場規模可觀國務院著手布局
作為民生熱點,養老產業成為國家「十二五」重點發展扶植的產業。隨著養老社區、養老機構、度假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需求多元化,龐大而多樣化的養老市場誕生。據了解,目前全國有80家地產商進入養老地產領域,公開信息披露的養老地產項目達百餘個。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5億,占總人口13.7%,中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預計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比重將增加到16%。另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我國城市42.8%的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預計到203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總額將超7萬億元。
與此同時,「銀發經濟」也在逐漸升溫,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市場消費需求在3萬億元以上,2050年左右將達到5萬億元,一個潛力極大的新興產業正在形成。
8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加強養老服務能力建設。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小)區要按標准同步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也要通過多種方式完善相關設施。重點發展居家養老,同時,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專業化養老機構,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到2020年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服務、保險(放心保)、教育、健身、旅遊等領域互動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國務院提出的多項措施,將加快養老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促進養老機構甚至養老地產、養老醫療、養老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鼓勵境外資本的進入,可以充分吸收國外養老服務業的先進管理手段和服務理念,促進相關產業服務水平的提高。
目前各地政府對於養老問題愈發重視,部分省市已出台養老設施專項規劃,規范行業發展,並從土地、財稅等政策上予以支持。北京市出台的養老設施專項規劃要求,加強土地、稅收、融資政策和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對發展養老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在新城規劃中,要求整合社區資源,建設更多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場所。
開發商進軍養老地產盈利模式需創新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各路資本也都躍躍欲試。目前,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產業已有所發展,其中以養老社區開發運營為主的養老地產最為集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進軍養老地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萬科、保利、首創、綠城、龍湖、復星、遠洋地產等開發商在養老地產上爭奪市場份額,同時越來越多外資機構也前來試水我國養老地產領域。

「養老服務和傳統的物業服務不一樣。」老年人住進來以後不僅需要身體上的照顧,還包括心理上的照顧,還有信仰和追求方面。一直以來,不管是住宅地產還是商業地產,銷售之後的物業運營都是開發商的短板。而養老地產跟醫療有關,其服務水平要求更高更專業。觀察人士指出,養老地產如果不能從後期服務上體現出獨特之處,那麼跟普通的機構養老沒有區別,雷同化的服務勢必會讓養老地產難養老。經營模式之困呼籲全產業鏈再造事實上,養老產業既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也不是純粹的醫療保健,而是整合投資、開發、建設、運營、醫療、保險、服務等各個層面資源的系統工程。如何整合卻讓眾涉足者們頭疼。

Ⅱ 分析企業投資養老服務業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前瞻網摘要:早在1965年,法國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化國家,隨後不久瑞典也進入老年化國家行列。在上世紀歐美許多發達國家相繼步入老年化社會。面對老年化人口的社會問題,發達國家探索了不少養老模式,從機構養老到設施養老最後到社區與家庭養老的等多種養老模式

中國養老公寓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正處於探索初期,各方社會資本積極進入模式。如保利地產,早在2008年就已開始涉足養老地產項目並派高層前往日本考察養老地產的經營模式。2011年,保利地產「和基金」的發布會上,提出「善居養老計劃」,從公益層面出發,以社區為依託,推進養老產業發展;並且與北京安平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養老產業專業管理公司,對養老產業進行專業、高效的運作。

截至2013年4月,保利地產現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三亞等6個城市規劃及在建7個養老地產項目,其中北京西山和熹會、上海西塘越項目已正式運營,在廣東區域,位於廣州及陽江養老地產項目已處於規劃及建設階段。

萬科從2010年開始就已在養老地產進行了初步嘗試。萬科集團目前共有4個養老地產項目。2010年,萬科集團就在北京房山竇店試點了養老地產項目「萬科幸福匯」,採用租售並舉的養老地產開發模式,為萬科集團的養老地產開發鋪路。

2012年底,萬科在杭州推出首個養老項目——隨園嘉樹,它位於杭州良渚,是中國的萬科·良渚文化村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外,萬科集團還在北京的歡慶城和青島的萬科城試水養老地產項目。

2011年4月,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旗下的長青基金共同探索中國特色養老地產模式。首創置業將通過「住宅+養老」綜合開發模式,將為中國老年生活社區的產業化和社會化發展開辟新的途徑。

報告顯示,2025-2040年期間,我國約有5000萬老年人需要通過專門的養老機構來養老。按照目前每人每年5萬元的養老費用計算,整個市場產值有2萬多億。

Ⅲ 養老地產規劃有哪些要素

養老地產規劃有六大要素:
一、規劃選址要求。一般居住區在選址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項目的影響,往往選擇盡可能好的景觀資源和干擾性較小的周邊環境。養老地產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區選址一般要求之外,對區位和景觀環境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對環境景觀要求。養老地產依然具有地產項目的市場屬性,通過社區景觀的營造來提升社區居住品質仍然是養老地產規劃的基本原則。
三、對交通的要求。交通規劃對於社區的居住品質的影響巨大,一個好的道路系統直接關繫到規劃布局和社區內居民的生活出行模式。
四、對規劃尺度的要求。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提到,宜人的街道、建築、景觀尺度是營造宜人生活空間的關鍵,老年地產的規劃尺度有其特殊的要求。
五、老年社區對日照通風衛生要求。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5.0.2.1(1)條,老年人居住建築不應低於冬至日日照2小時的標准。因為老年人的生理機能、生活規律及其健康需求決定了其活動范圍的局限性和對環境的特殊要求,尤其是部分老年人因為身體不便,常年卧床,對陽光有更多的渴望,規劃上應盡量爭取南向布置住宅,減少東西布置,避免純北向住宅布置。
六、老年社區對公共服務設施的要求。老年地產區別於一般居住區的重要特點是能提供較完善的生活配套和醫療護理條件,這也是很多老年人選擇老年地產的關鍵考慮因素。

Ⅳ 國內有哪些養老地產開發的成功案例

遠洋地產:北京,凱健老年公寓。
萬科:杭州,隨園嘉樹;北京,萬科幸福匯。
卓達:河北石家莊,介入較早的開發商。
保利:西山林語和熹會。
北京太陽城:北京,太陽城項目,介入較早的開發商。
其它的還有:上實,億城,越秀地產,花樣年,綠城(桐鄉雅達國際生態園)、龍湖、復星、燕達、泰康(泰康之家·燕園)等。

Ⅳ 哪些設計院對養老地產模式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養老地產主要是指針對老年人身心特徵和生活模式而專門設計的居住建築,建築產品開發接近於高端住宅產品,創新核心在於適老化設計。遠景設計研究院養老地產規劃專家談到主要的產品形態包括:1、保險資金推出的升級版的養老機構,把養老地產視做商業地產項目長期經營;2、開發商推出的養老地產項目。目前主流的養老地產商業模式有「開發+銷售」、「開發+持有」、「銷售住宅+持有配套」三種。

Ⅵ 養老地產項目開發的模式包括哪些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養老地產項目是以「養老+地產」為開發模式的一種復合型地產產品。復合型地產產品往往具有鮮明的主題,以及圍繞主題所產生的服務價值鏈條。對於養老地產來說,就要以居住地產產品為載體,結合醫療、康復、休閑等等養老服務。
養老居住地產產品是指可以使老年人獲得經濟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基本內容的居住場所。養老地產項目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以下幾類:老年社區、老年公寓、老年住宅、養老院、托老所等。而一個成功的養老居住地產項目,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即提供公寓、套房等產品外,還需要滿足生活服務功能、文化娛樂功能、醫療護理功能、商業功能等等,向老年人提供公園、健身區、棋牌室、醫療室、緊急呼叫、日常護理、超市、洗衣理發服務等等配套產品。
相關推薦閱讀:
《新型城鎮化與旅遊房地產開發》

Ⅶ 養老地產的開發模式

對於養老項目的開發模式也在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實地考察了許多國內外的養老項目,對其發展模式及特徵進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接觸了一些准備開發或正在開發的養老項目,市場的狀況和趨勢。通過對這些國內外養老項目的梳理和借鑒,15種適應於當前國內市場的養老項目開發模式,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模式1:專門建設綜合型養老社區
綜合型養老社區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養老住宅、養老公寓、養老設施等多種居住類型的居住社區。社區中除了有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築之外,還會有老年活動中心、康體中心、醫療服務中心、老年大學等各類配套設施。其開發主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民營企業,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資進行建設。
綜合型養老社區的規劃設計應考慮老人在居住過程中會不斷老化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時可能身體較為健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會逐漸產生護理需求。因此在開發建設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設計出相應形式的居住產品,以滿足老人從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階段身體狀況下的居住需求。例如當老人健康自理時,可以居住在一般的養 老住宅中;當需要較為全面的護理時,可以選擇入住護理型養老公寓或養老設施。
通常來講,由於城市土地資源緊張,一些較大規模的養老社區會選在城市近郊或郊外。此時可以選擇低密度的開發形式,實現與郊外的環境協調。在規劃設計時,應注意將不同類型的居住產品合理分區,保證各自的獨立性,避免相互干擾。開發大規模綜合型養老社區時,可考慮分期建設,例如先建設自理型養老住宅和部分服務設施,預留出一定的發展用地,等到一段時期後,再建設護理型養老公寓及相應的配套設施等等
綜合型養老社區中應包括多種類型的養老居住產品,以及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右圖)
模式2:新建大型社區的同時開發養老組團
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開發大型居住區樓盤時,會考慮劃分出一部分區域專門建設養老組團。這種開發模式有利於帶動企業轉向新的客戶群,走產品差異化路線。養老組團與社區其他組團能夠共享配套服務資源,降低配套設施的建設量。
開發時一方面應注意將老年人的比例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不宜過少也不宜過多;另一方面要控制養老組團的規模,盡量劃分為一個個小型居住組團,以營造社區的歸屬感。
養老住宅靠近中心商業區布置,建設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如右圖中的設計方式)

模式3:普通社區中配建各類養老產品
據調研,許多六七十歲、身體較為健康的老人都會輔助子女照顧下一代,老人需要與子女住的近一些。而為了避免由於生活習慣差異而產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願意選擇分開但鄰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區中配建一些養老居住產品,可滿足老人與子女在同一社區就近居住的需求。這種「全齡社區」的居住理念能夠較好的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將會是較受歡迎的一種養老居住模式。普通社區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和公寓示意圖(右圖)。
普通社區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類型主要有老少戶住宅、老人專用住宅等。老少戶住宅指同一樓層中相鄰或相近的兩套住宅,或者同一單元內上下層相鄰的兩套住宅,其中一套為老人居住,另一套為子女家庭住。老人專用住宅套型是指將普通住宅樓棟中的一部分套型進行適老化設計,例如增加扶手、滿足輪椅通行需求、考慮護理人員陪住等。設計時應注意根據住戶的購買力來控制套型總面積,特別是老年住宅的套型面積不宜過大,建議以50~60平方米的一居室、兩居室為主。這樣才能滿足老人與子女共同購房的訴求。
普通社區中還可以配建養老公寓,其經營方式大致可分為出租或出售兩種。養老公寓通常為社區中專門的樓棟,其居住對象既可以是自理老人也可以是需要護理的老人。在規劃設計時,建議將養老公寓靠近小區出入口或社區邊沿布置,一方面人員、車輛(例如救護車)出入近便,另一方面養老公寓底層可設置對外商業或公共設施,兼顧對外經營,同時也便於對養老公寓進行單獨管理。
模式4:成熟社區周邊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務設施
據資料顯示,一些城市存在城區老人就近入住養老機構困難的情況。以北京市為例,城六區老年人口總量和比例均高於遠郊區縣,老齡化程度嚴重,但城六區的養老床位數量卻低於遠郊區縣,由此可見城區對於養老設施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這些社區往往年代較久,周邊配套設施成熟,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然而社區周邊的用地資源比較緊張。若能在幾個社區之間插建養老設施將會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開發模式。開發者可考慮利用零散地塊新建,或通過對既有建築(如舊的診療所、賓館)的改建等方式進行建設。這種開發模式投資相對較少,易於復制和實現連鎖經營。
此類老年服務設施可為小規模、多功能、綜合型的設施,其服務范圍往往輻射周邊多個社區,因此具體的功能可根據周邊的社區需求進行確定。通常來講,除了含有一定的居住功能外,還宜配置老年日托中心、社區醫療站、公共餐廳、小超市等,並考慮為社區老人提供上門護理、送餐、洗浴等服務(右圖)
模式5:與醫療機構結合,就近設置養老設施
目前國內一些養老機構希望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使養老設施或養老社區與醫院就近設置、共同建設。這種「醫養結合」模式的特點在於,能夠將優質的醫療資源引入養老項目,從而提升項目的核心競爭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較有安全保障。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醫院直接劃分出部分閑置床位用於開辦養老院,這樣既能夠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夠滿足一些護理程度較重、普通養老機構無法收養的老人的 養老居住需求。
模式6:養老設施與幼兒園並設
養老設施與幼兒園共同設置是一種較好的模式。這種模式既能迎合老人願意與兒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夠將養老設施與幼兒園進行統一建設和管理,節約建造和人力成本。從規劃角度來看,幼兒園在居住區中的配置密度與老年日托設施較為類似,若將這類養老機構與幼兒園設置在一起,則能實現與社區的緊密結合,從而較好滿足社區養老的服務需求。
模式7:與教育設施結合,建設養老公寓
與大學等教育設施相結合的養老社區也是很受歡迎的。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後希望能夠繼續學習、發揮余熱。養老社區、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學設置,並讓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資源,則會與他們的需求更加吻合。這種模式能夠成為養老項目吸引高知老年群體的亮點,從而促進銷售。 模式8:在旅遊風景區中開發養老居住產品
養老地產與旅遊、休閑、養生產業相結合是較為合適的一種模式。市場上已經有一些開發商嘗試在開發旅遊地產的同時,加入養老養生、康復保健、長壽文化等理念。這類養老項目一般會選在具有較好的風景資源或特色文化資源的地區,例如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此類項目的用地規模往往較大,各類居住產品、服務設施容易較為分散,因此在規劃設計時,應將養老居住產品相應地集中布置,並注意就近設置配套服務設施,節省服務 管理的人力,避免出現交通路線過長、服務不到位或老人出行不便等問題。
一些與風景資源結合的項目中,老人可能僅在一年裡的某個季節或時段來此居住,或者與家人、同伴前來短暫度假。在設計時應注意對養老居住產品的創新。

模式9:與商業地產結合,開發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區等繁華地段進行商業地產開發時,搭配建設老年公寓,也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模式。對於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們希望能享受城區中便利的商業、休閑配套資源,而當他們需要護理時,往往更不願放棄城區的優質醫療資源。特別是一些高端養老客戶群,他們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在城市中心區養老、消費。若能在較為繁華的地段建設高端養老公寓,則能滿足這些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由於城區內的土地價格較高,開發者通常會選擇較為集約的開發模式,例如將老年公寓與普通住宅共同結合在一棟高層建築中。 模式10——引入外資,建世界型連鎖老年設施
一些國際養老機構或投資企業試圖開拓中國市場,建設連鎖型老年設施,以緩解其國內的養老壓力。例如歐洲一些國家的養老服務成本非常高,他們希望能在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國家拓展市場,選擇地域和氣候條件較好的地區建立養老設施,讓老人在比較健康的年齡段到這里養老。對於中國而言,能夠藉此機會引入外資,並學習國外先進的護理、管理經驗,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就業、帶動消費。
模式11——與國際知名養老品牌共同開發,引進管理模式
最近的養老地產開發熱潮促使很多開發商、投資者或政府人員都到國外參觀考察,從中看到了很多先進的管理模式,並希望能夠將其在國內推行和實現,例如引進國外老年運營管理團隊,或與國外知名養老品牌共同開發等。這種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將其「本土化」。雖然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養老產業發展較為成熟,但是完全移植到中國卻不一定合適。中國老人的生活習慣、經濟條件和思維方式與國外老人有很大差別,直接照搬國外的模式可能難以順利「落地」,需要適當轉化。 模式12——與保險業結合,利用險資投資養老地產
保險資金介入養老地產的情況已經開始出現。從險資的特徵來看,由於其資金規模較大,回報要求低而周期又長,相比來說更為適合投資養老地產,也有利於養老地產的靈活經營。未來保險業可能會成為養老產業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
模式13——與護理服務業結合,將原有優勢注入養老地產
在對日本養老產業的研究中發現,一些企業從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洗浴、上門護理等服務開始,逐步向養老地產方向轉型,並最終獲得成功。這些企業最初在護理服務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客戶群是其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獨特資源轉型開發養老地產
在我們所接觸到的項目中,曾碰到過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轉向投資養老地產的情況。這類公司具有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一方面酒店的服務管理形式與養老設施有相通之處,很多經驗都能夠應用於養老設施的管理服務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嘗試利用舊酒店改造為養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養老服務等。
模式15——將舊的國有資產盤活,改造為老年設施
可將一些閑置的國有資產盤活,改造為老年設施,例如城裡的舊醫院、辦公樓、小學、幼兒園、私人物業用房等。這些國有資產所在區位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對均勻,比較適合進行改建(圖11)。隨著中國的人口結構逐漸向高齡化、少子化發展,幼兒園或小學很有可能空置下來,將這些建築部分改造為老年公寓的情況將會逐漸多起來。
這種開發模式的重點在於,需要選擇便於進行適老化改造的建築。例如注意建築的開間尺寸、走廊寬度、門洞大小等能否滿足老人居住和輪椅通行的要求等等。通常採用框架式結構的建築可改造性較強,內部牆體移位相對靈活,更有利於進行改建。

Ⅷ 現在國內高端的養老地產項目有哪些

在我國養老地產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各類房企的養老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掙賣房子的錢

與傳統的出售產權房方式基本一致,提供養老住宅,出售適老化住宅產品快速回籠資金。但同時也會提供一些配套服務,獲取服務費。

比如綠城的烏鎮雅園,在售產品有多層、高層公寓和小獨棟的70年產權。其次還提供基礎的物業、健康管理服務,以及頤樂學院相關課程及內部設施使用,分別收取費用。據悉項目2013年7月首次開盤,雅園前期2000多套養老公寓和別墅產品全面售罄,售價還上漲了50%,其中小高層,均價在24000元/平方米,而其物業費3.5元/平方米/月。

採用這種模式資金回籠快,可以全國復制這類產品,但同時這類開發前期佔用資金多,後期的去化很關鍵。而目前我國有個現狀:有錢的人還沒退休,沒錢的人已經老了。所以某種程度上這類盈利模式對於房企的產品打造和銷售能力存在考驗。

二、掙租金或會員卡費

一種是掙租金,房企不出售物業,而是持有並長期租賃,擔當其運營商角色,採取按月收取租賃費和服務費的盈利模式。

比如龍湖在重慶布局的首個養老項目新壹城,全部自持運營,專注「賣」服務。

又如中大房地產集團參與創建的朗和杭州國際醫養中心,集朗和護理院和頤和長者公寓於一體。分別出租護理院的床位和公寓中的房間。

▲上圖為親和源會員卡費用明細下圖為護理費明細數據來源:CIA


這種模式有點像自持型長租公寓和聯合辦公的盈利模式,運營商持有物業,可以獲得租賃費用和服務費,還可享受物業增值的收益,但是回收周期長,會員費過高,受眾有限。

三、租售雙拳出擊

這類與持有型不動產的開發策略,跟房企經營商業地產的思路很像。賣一部分回籠資產,降低資金壓力,留一部分通過運營提升物業價值。國內大部分開發商都使用的這種開發模式,適用於普通養老公寓和大型混合式養老社區的開發。

比如萬科幸福匯就採用租售並舉的方式,分為兩種業態:一是利用商業配套設施建設的」活躍長者之家」,萬科作為產權持有者,由上海親和源負責經營管理,主要用於出租;二是配建於住宅部分的」活躍長者住宅」,直接由面向市場銷售。這種模式能夠降低資金風險,並進行更為靈活的管理。

總結

益養老認為,三種盈利模式都有彼此的優劣勢,自持需要有強大的資金流和一定的產品開發能力,能夠很好的把握老年人群的關鍵需求;租賃、會員制需要擁有嫻熟的運營能力和優質的服務能力。基於各種要求,房企需要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開發模式。

Ⅸ 地產大佬們如何做養老地產

萬科:自持社區養老配套
綠城集團:「學院式養老」關注精神需求
保利地產:獨創「微利盈利模型」
遠洋地產:做半護理服務機構

Ⅹ 養老地產有哪些開發模式

中國步入老齡化的一個地段,現代的養老地產的建設也越來越多了。養老建設的設計模式有很多種!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在針對現代養老地產的建設開發過程中問題,提出了15種開發模式。分為5大類!
第一類:與社區共同建設

模式1:專門建設綜合型養老社區
綜合型養老社區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養老住宅、養老公寓、養老設施等多種居住類型的居住社區。社區中除了有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築之外,還會有老年活動中心、康體中心、醫療服務中心、老年大學等各類配套設施。其開發主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民營企業,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資進行建設。
模式2:新建大型社區的同時開發養老組團
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開發大型居住區樓盤時,會考慮劃分出一部分區域專門建設養老組團。這種開發模式有利於帶動企業轉向新的客戶群,走產品差異化路線。養老組團與社區其他組團能夠共享配套服務資源,降低配套設施的建設量。
模式3:普通社區中配建各類養老產品
據調研,許多六七十歲、身體較為健康的老人都會輔助子女照顧下一代,老人需要與子女住的近一些。而為了避免由於生活習慣差異而產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願意選擇分開但鄰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區中配建一些養老居住產品,可滿足老人與子女在同一社區就近居住的需求。這種「全齡社區」的居住理念能夠較好的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將會是較受歡迎的一種養老居住模式。
模式4:成熟社區周邊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務設施
在幾個社區之間插建養老設施將會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開發模式。
第二類:與相關設施並設

模式5:與醫療機構結合,就近設置養老設施
目前國內一些養老機構希望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使養老設施或養老社區與醫院就近設置、共同建設。這種「醫養結合」模式的特點在於,能夠將優質的醫療資源引入養老項目,從而提升項目的核心競爭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較有安全保障。

模式6:養老設施與幼兒園並設
養老設施與幼兒園共同設置是一種較好的模式。這種模式既能迎合老人願意與兒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夠將養老設施與幼兒園進行統一建設和管理,節約建造和人力成本。
第三類:與旅遊或商業地產相結合

模式7:與教育設施結合,建設養老公寓
與大學等教育設施相結合的養老社區也是很受歡迎的。目前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後希望能夠繼續學習、發揮余熱。養老社區、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學設置,並讓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資源,則會與他們的需求更加吻合。

模式8:在旅遊風景區中開發養老居住產品
養老地產與旅遊、休閑、養生產業相結合是較為合適的一種模式。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開發商嘗試在開發旅遊地產的同時,加入養老養生、康復保健、長壽文化等理念。這類養老項目一般會選在具有較好的風景資源或特色文化資源的地區,例如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模式9:與商業地產結合,開發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區等繁華地段進行商業地產開發時,搭配建設老年公寓,也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模式。對於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們希望能享受城區中便利的商業、休閑配套資源,而當他們需要護理時,往往更不願放棄城區的優質醫療資源。
第四類:與國際品牌接軌

模式10——引入外資,建世界型連鎖老年設施
目前一些國際養老機構或投資企業試圖開拓中國市場,建設連鎖型老年設施,以緩解其國內的養老壓力。例如歐洲一些國家的養老服務成本非常高,他們希望能在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國家拓展市場,選擇地域和氣候條件較好的地區建立養老設施,讓老人在比較健康的年齡段到這里養老。

模式11——與國際知名養老品牌共同開發,引進管理模式
最近的養老地產開發熱潮促使很多開發商、投資者或政府人員都到國外參觀考察,從中看到了很多先進的管理模式,並希望能夠將其在國內推行和實現,例如引進國外老年運營管理團隊,或與國外知名養老品牌共同開發等。這種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將其「本土化」。
第五類:其他方式轉型

模式12——與保險業結合,利用險資投資養老地產
目前保險資金介入養老地產的情況已經開始出現。從險資的特徵來看,由於其資金規模較大,回報要求低而周期又長,相比來說更為適合投資養老地產,也有利於養老地產的靈活經營。未來保險業可能會成為養老產業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

模式13——與護理服務業結合,將原有優勢注入養老地產
在對日本養老產業的研究中發現,一些企業從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洗浴、上門護理等服務開始,逐步向養老地產方向轉型,並最終獲得成功。這些企業最初在護理服務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客戶群是其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獨特資源轉型開發養老地產
在我們所接觸到的項目中,曾碰到過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轉向投資養老地產的情況。這類公司具有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一方面酒店的服務管理形式與養老設施有相通之處,很多經驗都能夠應用於養老設施的管理服務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嘗試利用舊酒店改造為養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養老服務等。
模式15——將舊的國有資產盤活,改造為老年設施
可將一些閑置的國有資產盤活,改造為老年設施,例如城裡的舊醫院、辦公樓、小學、幼兒園、私人物業用房等。這些國有資產所在區位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對均勻,比較適合進行改建。
以上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總結出來的養老地產的模式。但在這些模式中不是很適應中國國情,所以參考時請注意。樓上所說的三種是最為常規的三種。

閱讀全文

與萬科對養老地產的研發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