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三個平面成果

三個平面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28 11:04:13

① 三個平面分割空間的示意圖

我匆忙畫了一個圖。你如果看不清楚,可以【點擊放大圖片】(哪怕更不清楚,沒關系),把它【另存為】桌面,你然後預覽就可以了。

② 三個平面共線是什麼樣的

三個平面共線是什麼樣的?
垂直放置的書,把打開中間.
封面,中間和封底
就是三個平面共線,那條線就是書脊.

③ 什麼是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

語法研究中的三個平面是指句法、語義、語用三個方面的分析。

(一)句法平面 :

語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對短語或句子進行句法分析。包括句法結構、句法成分、句型、句法功能、句法中心、句法意義等方面的內容。

(二)語義平面 :

語法研究的語義平面,是指對句子進行語義分析。包括語義結構、語義成分、句模、語義功能、語義中心等方面的內容。

(三)語用平面 :

語法研究的語用平面,是指對句子進行語用分析。包括語用結構、語用成分、句類、語用功能、語用意義、語用中心等方面的內容。

(3)三個平面成果擴展閱讀

語法研究的句法平面,包括句法結構、句法成分等方面的內容。

(1)句法結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法成分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的語法結構,它是從無數具體實例中抽象出來的。包括主謂結構、動賓結構、聯合結構、偏正結構(包括定中結構和狀中結構)、中補結構。

(2)句法成分:是句法結構的組成成分。任何句法結構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法成分構成的。主要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動語、中心語、獨立語等,前八種既是短語成分也是句子成分,獨立語不是短語成分,只是句子成分。

(3)句型:是句子的句法結構型式(或格局)。句型首先可以分為單句和復句兩大類。單句下面可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主謂句包括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名詞謂語句、主謂謂語句,動詞謂語句下面還可以分為主-謂、主-狀、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型。

非主謂句包括動詞性非主謂句、形容詞性非主謂句、名詞性非主謂句、嘆詞句、擬聲詞句等。

④ 公路平面設計成果包括哪三個圖表

公路平面圖、直線曲線及轉角表、逐樁坐標表。

⑤ 三個平面可以將空間分成幾個部分

三個平面互相平行的話,分成4部分
兩個平面平行,另一個平面與這兩個平面相交,則分成6部分
兩兩相交的話,則分成7部分
兩個面成十字,第三個面與兩個面的交線垂直,則分成八個部分

⑥ 什麼是漢語語法的三個平面

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理論

漢語 語 法 研究的三個平面理論,從胡裕樹在
《現代漢語》一書里的首度論及到胡裕樹、范曉《試
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較為系統的論述再到范
曉、張豫峰等人的《語法理論綱要》的全面鋪開,實
現了由輪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發展的歷史
性轉變。可以說,三個平面理論是伴隨著改革開放
步伐發展和形成起來,並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種新
型的語法研究理論。自它誕生以後,就產生強大的
生命力,漸漸在中國大地的語法學界「根深葉茂」起
來。
一 、三 個 平面理論的創立、發展是群體性思考
的結晶
三個 平 面 理論雖然問世於20世紀80年代,但這
種思想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萌芽了。事實
上,發端於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之間的那場關
於主賓語大討論,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語法研究的
三個平面。盡管這次大討論沒能達成共識,但它的
影響是深遠的,起碼讓大家意識到光從句法平面或
光從語義平面去分析主賓語都是行不通的。許多學
者如張其春、張志公、周祖漠、陳望道、高名凱、胡明
揚、胡附、文煉等都認為,在語法研究中應該堅持形
式和意義相統一的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岑麒祥的觀
點更為超前、新穎,他認為在討論主賓語問題時要
對邏輯、語法、修辭加以區別,這可以說是三個平面
的雛形。而文煉、胡附在《談賓語》(1955)一文中已
觸及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的相關問題。朱德熙的
《差一點》(1959)也涉及語用間題。隨後的60,70年
代也偶有這方面的見地,如陸志韋的《試談漢語語
法學上的「形式與意義相結合」)(1961)。所有這些
無疑是構建三個平面理論大廈的奠基石。
三個 平 面 理論自1981年提出後的頭四年可謂
其創立期。這一時期由胡裕樹打前鋒,他針對語法
學界歷來研究的症結所在和漢語語法學發展之時
代呼喚,首度在其主編的《現代漢語》教材里就漢語
的句子分析應如何確定語法關系時鮮明地亮出自
己的觀點:「必須區分三種不同的語序:語義的、語
用的、語法的。」此後,胡裕樹(胡附)又與其長期密
切合作的學術夥伴文煉相繼或合作或各自發表系
列文章把三個平面理論思想逐漸闡發開來。《詞語
之間的搭配關系》(文煉,1982)根據結構平面和語
氣平面把句子分為抽象的句子和具體的句子。在
《句子分析漫談》(胡附、文煉,1982)一文中,作者扭
轉乾坤似地把三個平面定位為句法、語義和語用,
使三個平面都真正地納入語法研究的軌道內,從此
為主流派的三個平面理論樹立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該文除從語義、句法、語用三方面闡述語序的表達
外,還提出「虛詞的作用也有語義的、句法的、語用
的區別」,「必須區分一般主語和話題主語」,並區分
了語用成分和非語用成分。《試論漢語句首的名詞
性成分》(胡裕樹,1982)主要探討如何確定主語、主
題以及屬於句子外層結構的其他句首特殊名詞性
成分。《關於句子的意義和內容)}(文煉,1984)進一
步明確把句子劃分為語言的句子和言語的句子。前
者叫抽象的句子,有意義,無內容,後者叫具體的句
子,既有意義,又有內容(指稱意義)。《漢語語序中
的幾個問題》(文煉、胡附,1984)強調地指出在進行
語法分析時既要把句法的、語義的、語用的區別開
來,又要把它們聯系起來。
要讓 一 種 理論成為富有解釋力和生命力的理
論,不僅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升華,有所創新,
而且必須十分重視該理論構建的嚴密性和系統性。
一種理論之所以能成為富有解釋力和生命力的理
論,除了創新性之外,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思辯性
和系統性。當然,若論重要性,創新性當排第一,但
是僅有創新性,而沒有系統性,這樣的理論就不成
其為嚴密的、科學的理論,充其量只能當作散論罷
了。三個平面理論的倡導者和建設者,不管是在理
論的創建之初還是在理論的發展之期都沒有忽視
過它的系統性建設。不過,不同時期的系統性建設
狀況是不一樣的,可以說這種系統性是隨著三個平
面理論的發展而不斷在加強的。在創建期的代表作
《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一文中,倡導者就開宗
明義地指出:「如何在語法分析中,特別是漢語的語
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統地把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
語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區別開來,又互相兼顧地結
合起來,這是擺在語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這一思想從此以後便作為三個平面理論發展的指
針,始終成為該理論研究的核心話題。這也是其系
統性逐步深化的見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
一文就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作出的初步性嘗試。
在語法研究中,作者既看到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
面的區別,即看到每個平面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
用和研究范圍,又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指出「三者
之中,句法是基礎,因為語義和語用都要通過句法
結構才能表現,而要了解語義或語用,也往往離不
開句法結構」,並初步理出了三個平面互相制約、互
相影響的頭緒來。雖然文中在談到三個平面的結合
問題時提出要「使語法分析做到形式與意義相結
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描寫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
觀點,但都還只是空洞的口號,沒有作具體的闡發。
到 了發 展 期,三個平面理論的系統性有了新的
診釋。先是《三個平面的語法觀》上了一個台階,到
了《語法理論綱要》又再上一個更高更大的台階。
《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在三個平面區別的問題上進
一步闡述了語義平面和語用平面研究的內容,有一
定的進展,但進展不大;而在三個平面相結合的問
題上則是跨出了一大步,不僅使形式與意義相結合
有了全新的內容,對靜態與動態相結合作了深入的
探討,而且令三個平面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原有
的基礎上得到更為深刻的揭示。該書雖不是對三個
平面理論的系統闡述,但已在實踐上作出?育益的
探索,為該理論的發展乃至成為一個語法體系打下
.65.
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語法理論綱要》則是三個平面
理論以較為系統的面貌出現的首部著作。該書在以
前研究的基礎上,把三個平面理論進一步概括為八
個字:三個平面、四條原則。「三個平面是指客觀存
在的語言中的語法包含有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側
面,即語法系統包含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子系統;
主張在語法研究中把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語用分
析既界限分明地區別開來,又互相兼顧地結合起
來。『四條原則』是指在語法分析時要貫徹形式和意
義相結合、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結構和功能相結合、
描寫和解釋相結合的原則。,』(范曉、張豫峰等2003)
可見,該書已初步為句法、語義、語用三個互相區別
的平面建立各自的系統,並把這三個子系統視為語
法大系統的全部內容,同時在三個平面結合的問題
上提出的「四條原則」具有相當的概括性,內容較之
《三個平面的語法觀》更具深度更為嚴密更富操作
性,此外還把三個平面「既區別又結合」作為一條原
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按理說,三個平面理論
到了這個時候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系統化階段,今
後可以繼續沿著此方向不斷把它完善化。
然而 我 們又不禁要說,三個平面理論光有這樣
的系統性建設是遠遠不夠的。一種理論的系統性建
設是具有層級性的,不僅需要宏觀上的總覽,更需
要微觀上的把握。而三個平面理論的系統性建設迄
今為止還缺乏層級性,還只是停留於宏觀上的總覽
階段。三個平面理論從宏觀上建立「既區別又結合」
的系統性固然重要,但該理論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
— 句法論、語義論、語用論的系統性建設也決不
可忽視或輕視。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微觀的系統
性建設甚至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倘若微觀上的系
統性沒有建設或建設不好,宏觀上的系統性建設就
會成為空中的樓閣。現在理論界有些紛爭和疑間都
是因為該理論缺乏微觀上的系統性而引起的。比如
有些因素在三個平面中的歸屬,與句法有關的語
義、語用因素到底有哪些,句法平面有層次結構分
析,語義平面和語用平面到底是否也有層次結構分
析等等問題。句法論、語義論、語用論之所以冠之以
「論」字,說明它已開始邁入系統化的道路,但離真
正的系統化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從總體上看,三個
平面理論應是一個嚴密的大系統。從微觀上看,句
法論、語義論、語用論也應該各自是一個個嚴密的
小系統。「從各種語法理論中繼承下來的一點一滴」
不是只要能在這些小系統里「各就各位,相安無事,
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就行了,而是必須根據漢語
的特點和事實,將之整合成一個個有機的整體。這
個整體或有主次之分,或有層次之別,它可以層層
剝離,也可以步步推進,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可
或缺的,且它們之間又是息息相關的。由這一個個
小整體構成的大整體即一個新的語法體系既要是
博採眾長,又要是超越以往的任何語法理論,融創
新性、邏輯性、嚴密性等於一爐的嚴整體系。而在這
一點上,三個平面的理論建設可謂任重道遠。
四、 如 何 看待三個平面理論的實踐問題
不論 是 創 建期還是發展期,三個平面的理論與
實踐從來都沒有脫節過,它們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胡附 、 文 煉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表的幾篇針
對具體語法現象分析的文章,如《試論漢語句首的
名詞性成分》、《關於語詞搭配問題》等,為三個平面
理論的創立作了前期的准備。有了一定的實踐作基
礎,三個平面理論的問世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三
個平面理論創立之後,運用該理論進行具體語法現
象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起來,老、中、青三代以極大
的熱情紛紛投人其中,給語法學界注入從未有過的
生機和活力。
這 時期 出 現大量有分量、見功底的研究成果,
有的是從三個平面進行全方位、多側面研究。如邵
敬敏《從語序的三個平面看定語的移位》(1987)、徐
樞《從語法、語義、語用角度談「名受十名施+動」句
式》(1988)、金立鑫《「把OV在L」的語義、句法、語用
分析》(1993)、胡裕樹《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
「名詞化」)(1994)、李衛中《「由」字句的句法、語義、
語用分析》(2000)等,有的是從兩個平面即句法和
語義、句法和語用或語義和語用進行雙向研究,如
趙金銘《「我唱給你聽」及相關句式》(1991),郭志良
《試論能願動詞的句法結構形式及其語用功能》
(1993)、沈家煊(』好不」不對稱用法的語義和語用
解釋》(1994)、方梅《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
段》(1995),郭繼愚《反問句的語義語用特點》
(1997)、游汝傑《現代漢語兼語句的句法和語義特
征》(2002)等,有的是從三個平面中的某個平面進
行單側面或單角度研究,句法方面的如李宇明《動
詞重疊的若干句法問題》(1998)、劉瓊竹《數量名主
語句的句法分析》(2000)等,語義方面的如吳為章
("X得」及其句型— 兼談動詞的「向」)(1987),邵
敬敏《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系》
(1996)、戴耀晶《現代漢語動作類二價動詞探索》
(1998)、范曉《動詞的配價與漢語的把字句》
(2001)、張國憲《制約奪事成分句位實現的語義因
素》(2001)等,語用方面的如崔希亮《漢語「連」字句
的語用分析》(1993)、張伯江《疑問句功能瑣議》
(1997)、項開喜《漢語重動句式的功能研究》
(1997)、劉丹青、徐烈炯《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
「連」字句》(1998)等。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范曉在這
方面著力最多,為三個平面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
的貢獻。他先是運用三個平面理論對詞類和動詞、
短語和詞語組合、析句和句子的合格度、句子類型
作了專題性研究,而後又進一步以該理論為指導,
對漢語的句子類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正是因
·66·
為有了上述豐碩的實踐成果,三個平面理論的內容
才得到不斷的充實和豐富。
20 年 來 的實踐,已初步顯示出三個平面理論的
生機和活力。該理論的確能解決一些以往語法研究
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能解決一些先前的理論觀點
方法能解決的問題,在某些方面對漢語語法現象的
解釋優於以往的語法理論、語法學說,使語法研究
往廣度、深度和精密度方向發展。然而如何把三個
平面理論應用於實踐這一問題,一直以來都還處於
探索階段。對此,不少學者感到十分的困惑和迷茫。
何偉漁(1991)較先提出三個平面理論在具體運用
上的操作間題:「對一個句子進行分析時,三個平面
的成分,是三管齊下,全面鋪開?還是串連起來,一
次完成?還是有主有次,有詳有略?』這可謂道出許
多人的共同心聲。此後,一些學者紛紛發表意見予
以積極的響應,認為應該把此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
來,給予應有的重視和妥善的解決。有的甚至認為
「需要制定一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程序來,就像層次
圖解法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一樣,雖然模式不同,
但只要操作正確,分析結果是一致的。,』(庄義友
2000)我們認為,對三個平面理論要活學活用、活學
巧用,倘若有「一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程序」固然是
好,但也僅僅只能作參考,畢竟語法研究的材料是
活生生的。我們不能為了遷就既定的應用程序或囿
於成式,而忽視語言事實的存在,乃至於喪失一次
次深入挖掘語法現象、揭示語法規律的良機。只要
是能使深藏不露的語言事實、語法規律得到最大程
度的揭示,什麼樣的操作程序都不妨嘗試嘗試。正
如王希傑所說的:「三個平面的分析必須根據語言
材料,根據分析對象,靈活掌握。繁瑣、刻板的程式
是不會受歡迎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事實上,在
如何把三個平面理論運用於具體語言事實的分析
問題上,如上所述,已有不少學者率先垂範,或從三
個平面進行全方位、多側面研究,或從兩個平面即
句法和語義、句法和語用或語義和語用進行雙向研
究,或從單個平面進行單側面或單角度研究,積累
了不少的經驗。這些經驗無疑是我們前進的財富。
況且也只有在實踐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個平
面的理論和實踐才能真正做到良性的互動。

⑦ 三個平面可將空間分成幾部分

4、6、7、8
4三個面平行;
6
兩個平行,且垂直第三個;
7
三個面兩兩相交,且三個面中間有個三菱柱樣的空間;
8
三個面兩兩垂直

⑧ 三個平面能把空間分為______部分.(填上所有可能結果)

若三個平面兩兩平行,則把空間分成4部分;
若三個平面兩兩相交,且共線,則把空間分成6部分;
若三個平面兩兩相交,且有三條交線,則把空間分成7部分;
當兩個平面相交,第三個平面同時與兩個平面相交時,把空間分成8部分,
故答案為:4,或6,或7,或8.

⑨ 三個平面可以把空間分成幾個部分

三個平面互相平行的話,分成4部分。

兩個平面平行,另一個平面與這兩個平面相交,則分成6部分。

兩兩相交的話,則分成7部分。

兩個面成十字,第三個面與兩個面的交線垂直,則分成八個部分。

根據平面的基本性質,把空間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來解決,這是立體幾何中解決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通常要解決以下問題:

(l)證明空間三點共線問題:證明這類問題一般根據公理3證明這些點都在兩個平面的交線上,即先確定出某兩個點在某兩個平面上,再證明第三個點既在第一個平面內,又在第二個平面內,當然必在兩平面的交線上。

(2)證明空間三線共點問題:

(9)三個平面成果擴展閱讀:

最少三平面互相平行時可把空間分成3部分,最多能把空間分成8個部分。

當三個平面中首先有兩個平面相交,把空間分成4部分,再用第三個平面同時截兩個相交平面,把原來的四個空間分成8個。

平面的表示:

通常用希臘字母α、β、γ表示,如平面α(通常寫在一個銳角內);也可以用兩個相對頂點的字母來表示,如平面BC。

通常把水平的平面畫成銳角為45。,橫邊長等於其鄰邊長2倍的平行四邊形,如圖1所示.②如果一個平面被另一個平面擋住,則被遮擋的部分用虛線畫出來。

閱讀全文

與三個平面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