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著名的盜墓賊有哪些
縱觀古今,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乾隆、孫殿英等十二位人物最有影響,其行為在中國的盜墓史上是抹不掉的。借用今天流行的「名人概念」來說,這些人都是盜墓名人,當然更是狂人!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楊鼙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乾隆:權力最大的盜墓者 孫殿英:最現代的盜墓者
㈡ 盜墓賊都是怎麼發現古墓的,比考古專家都厲害
最主要的是民間流傳關於古墓的信息;了解到的范圍內有已經發現的古墓;根據考古常識在野外找到的古墓。在大概確定了以後,用洛陽鏟確定,再結合老人的傳說,歷史文獻等來確定。,其實建國初的考古學家好多都是民間的盜墓高手,被國家徵用了,呵呵。
㈢ 盜墓賊大多都短命,是真的有「報應」嗎
但我們看過盜墓筆記之後,相信許多人對盜墓這個職業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了。大家對盜墓者的一般印象就是長相平平,甚至有些猥瑣,但是身懷絕技,能夠看風水定位墓穴。總之,他們的本領十分強大。但是,盜墓者大多都短命,是真的有“報應”嗎?實際並非如此。盜墓者壽命短是有原因的,第一個原因是墓穴中的含氧量低,第二個原因是墓室內往往有一些毒氣。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因此,經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並非是報應讓盜墓者壽命更短,而是他們工作的環境十分惡劣,是墓室內的一些因素影響了其壽命。大家怎麼看?
㈣ 縱觀古今的盜墓賊,為何基本上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不是瘋了就是病死
盜墓賊因為擔心墓地的詛咒會應驗,整天想太多就瘋了,還有墓地裡面有不知名的東西,一碰就會中毒,上來之後基本上就是等死,所以盜墓賊的下場都是很慘的。
要是膽小盜墓賊就給嚇住,自然就不敢進去,架不住有膽子大的,進去之後是取得金銀財寶,可是心理壓力大,會產生幻覺,整天擔心墓地的詛咒會應驗,自己把自己折磨瘋了。
㈤ 考古學家與盜墓賊有什麼區別
考古專家不但掠走寶物,還解剖屍體,比盜墓者更混蛋。盜墓者是為了養家糊口,而考古專家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
㈥ 當今最厲害的盜墓賊是
詳細姓名不清楚,只知道是河南人,已經去世,而且是老死在監獄里的。這個人很厲害,秦始皇兵馬俑就是當地政府在他的指引下准確無誤的發掘的,因為雖然兵擁被發現,但是具體的規模和位置在當時還是沒法做到准確的判斷,當然那時此人已經入獄,只是特殊事情特殊對待,所以破裂將此人從河南的監獄「請了」過來幫著挖掘,完了又送回去了,直到老死。
此人厲害之處在於什麼,那就是陝西地界的72座皇陵,有70座被盜,而他就親自參與了38座,可以說是「戰績顯赫」!直到被公安機關逮捕!在之前,他曾說,如果公安再晚逮他兩年,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始皇陵!他的這句話和他的能力所有的基層幹部到上級領導都非常相信,所以本想在他老了後放出來頤養天年,但是聽他這么一說,就沒再敢想放他的事了!
此相關資料可去兵馬俑博物館查詢!
㈦ 盜墓賊的下場如何
自古以來,我國就相信有因果報應一說,但凡是做了壞事遲早要受到懲罰,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在所有的缺德的事情上,又尤其以盜墓最過分,因此盜墓賊往往活不長,而且還會遇上古怪的事情。
有人將這個歸結為古墓的詛咒,有人不相信鬼神和詛咒,將這個歸結為不過是巧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幾個比較有名的盜墓賊的下場,無一例外地離奇,僅僅用巧合應該是無法解釋的。
其一――溫放墜馬。溫放是南朝時候的一個刺史,一天他外出遊玩意外發現了一個古墓,朋友勸告他不要進去,否則必定會遭到報應。而這溫放呢,就只是單純地好奇,非要進去參觀一圈。出來的時候,他也沒有拿任何東西。
回家的途中,溫放的馬受驚,直接將他從馬上摔了下來,溫放摔死了。奇怪的是這溫放平常是個騎馬的好手,而且他和人同騎一匹馬,同時摔下來,進了墳墓的他死了,另一個只是輕微擦傷,著實有些匪夷所思。
其二――項羽自刎。項羽的故事基本所有人都能夠說出個一二來,但是眾人不知道的是項羽在攻入咸陽之後,還曾經派兵去挖過秦始皇的墓葬,只是剛剛進去一點點就發生了怪事,沒有成功罷了,項羽覬覦始皇陵自然是因為裡面的寶貝。
而在當時,項羽不管是從兵力還是實力上,比劉邦多出不是一點點,但是為何在最後項羽居然輸給了劉邦。這其中固然有運氣成分在裡面,誰能夠說這和項羽挖墓沒有半點關系呢?至少劉邦就沒干過盜墓賊的營生。
其三――曹操丟江山。曹操盜墓是眾人皆知,最開始的官盜不就是他發明的么?曾經,他以摸金校尉起家,供養軍隊,但是卻遲遲不敢稱帝,這其中固然有他個人的政治因素考量,但是盜墓缺德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雖然最後曹操之死好像沒有多奇怪,但是曹家政權走向衰敗卻是又一個奇怪的情況。
當時曹家的政權是何等強大,最後居然便宜了司馬懿。曹家子孫幾乎是一代不如一帶,最後曹家政權死在曹睿手裡也不算虧本,畢竟當年曹操挖了那麼多的墓葬。一個靠盜墓起家的政權,遲早得進棺材。
㈧ 盜墓賊發現的傳奇史書中,有什麼不堪入目的內容
直到清朝的時候,朱右曾通過對前人文獻中關於《竹書紀年》的記載,全部搜集整理,再加上王國維、范祥雍等人努力,終於形成了《古本竹書紀年》。這個版本肯定不全面,但在目前來說,也是可以湊合著看了。
我們知道,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歷來爭議很大,不管是《古本竹書紀年》還是《春秋》、《史記》都很難確保真實。但從近年來甲骨文的破譯、《清華簡》的出現以及其它資料的印證來看,至少在春秋戰國的歷史方面,《竹書紀年》的可信度相當高,甚至比《史記》要高。只不過,要想看到真正的《竹書紀年》,恐怕還要等待其它奇跡的出現。
㈨ 盜墓賊是如何根據土色尋找古墓的
盜墓賊通過觀察挖出土壤的顏色,基本上就能判斷出地下是否有古墓,古墓是什麼年代的。一般人都會覺得,這太神了。其實,一點也不神,盜墓賊的所謂「絕技」完全來源於其盜墓經驗。即便一天沒有盜過墓的人,看了下面的介紹也明白個大概。
《清稗類鈔·盜賊類》記述的一個叫焦四的盜墓老賊,便是「觀泥痕」的高手。 「觀泥痕」,就是觀察土壤的顏色,這本是北派盜墓賊的看家本領,當然也是盜墓的入門技能。
棺材下葬後封土時,使用的往往是特殊土壤。即便墓最上面回填的原地土壤,也因挖坑時不同層面的土混到了一起,而造成了不同的土色。這種土,有個術語,叫「花土」,也有人叫「五花土」、「大花土」,如果發現了「花土」也就找到了古墓的線索。
秦公一號大墓就是因「花土」的出現而被找到的。1976年,一趙姓村民推著小土車來到這里,他要挖點土修補自家的院牆。鏟出的黃土有的土塊顏色很雜,與其它地方的土色明顯不同,有黃有紅,土裡還夾雜著不少碎石子,土質非常堅硬。
趙姓村民閑談中,提到了這件蹊蹺事,正巧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前來調查,憑經驗初斷,這地下有東西。不久,考古隊趕來實地勘察,果然是一座古墓,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古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秦景公被找到了。
由於「花土」容易暴露目標,古人也曾想出了一種方法,就是挖葬坑時,將挖出的土按先後不同的次序,由下往上堆放,封土時再反過來回填。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一個也沒有發現,這與秘葬有直接關系。在秘葬時,蒙古人將坑挖得很很深,但土不能挖碎,要成塊。土塊都要小心地按次序放好,等棺槨下葬後,再按原位置將土塊放回。 這樣處理後的墓葬,即便北派盜墓賊擅長使用的「洛陽鏟」,也無法發現異常。
但漢族人就沒有考慮這么遠,似乎不拘小節。不只不秘葬,還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堆老高老高的墳頭讓人看著。這種有意無意的大意,給盜墓賊提供了極好的盜墓目標和機會。
如果看到「花土」,探針或洛陽鏟下去,再看到白膏泥,那下面有古墓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了。
白膏泥,學術名稱是「微晶高嶺土」,是一種極純凈的黏土,在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分布,但以江西景德鎮高嶺的白膏泥質量最好,故名「高嶺土」。高嶺土土質細膩、濕潤,粘性十足,最顯著特徵是滲水性小,是上等陶瓷生產用土和化工原因。景德鎮的陶瓷聞名中外,就是因為它的土好。
高嶺土為什麼又叫白膏泥呢?因為這種土潮濕時呈青灰色,故稱青膏泥;曬干後則呈白色或青白色,才稱「白膏泥」。
經現代科學檢測分析,白膏泥由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以及鈣、鎂、鈉、鉀等氧化物組成,因為粘性大,分子緊密,有神奇的防腐效果。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白膏泥這種特性,秦漢時期的大型墓葬很少不用白膏泥的。 如果當地沒有白膏泥,則用石膏、石灰來合成,人造白膏泥,也相當管用。
現在大家一提盜墓就想起洛陽鏟,這種鏟子為什麼這么神?就是容易帶出地下土壤。根據所帶出的土質顏色,特別是帶出了白膏泥,簡單分辨一下就可斷定底下有古墓了。
有經驗的盜墓賊,還會聞一下花土和白膏泥散發出的味道。味道重的,下葬時間可能越早,反之相反;再加上每個時代所用葬具材料和白膏泥成份的差異,所形成的氣味也不同,據此就能判斷出是什麼朝代的墓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