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仝志輝的科研成果
持續型農民維權行動的生成機制:寨村案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2013年度項目「案例開發項目」
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經濟,北京農合之家項目
供銷社改革與農民綜合合作體系,自設項目
東亞、歐洲國家農民綜合合作體系的比較研究,自設項目 1、東坪地方社會變遷(1949-2010):水利、經濟和社會的整體變遷史研究,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學者計劃」項目
2、工分制與人民公社體制運行:基於集體經濟和公共事業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度決策咨詢及預研委託項目
3、農民政治認知與農村社會沖突的相關性研究,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4、「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構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2008年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
5、「我國農村基層灌溉管理體制變遷研究」,2007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
6、鄉鎮公共服務的非營利構建,2003年國家博士後基金項目 1、個人專著《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個人專著《鄉村關系視野中的村莊選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個人論文集《村委會選舉和村莊政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第一作者專著,《農村民間組織和中國農村發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第三作者教材,《中國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獲「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6、第二作者專著,《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第二作者專著,《創新紀檢監察體制,遏制「一把手」腐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本,聶輝華,仝志輝著
論文成果綜述:在期刊、學術集刊和學術書籍中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代表性論文被CSSCI收錄,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復印資料全文轉載。部分論文被SSCIS收錄論文、CSSCI收錄論文、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Google學術搜索等多次引用,在相關研究學者中具有較大影響。 1、權利訴求中的實用道義意識——從理解農民選舉上訪信開始,4萬字。
《中國鄉村研究》第10輯(2013年12月)(英文版在RuralChina發表)
2、部門、資本下鄉與中國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
《開放時代》2009年第4期,仝志輝、溫鐵軍
3、轉型抗爭: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理解近階段中國農民抗爭,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王瑜、仝志輝(通訊作者)
4、「選擇性回應」:網路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路問政的個案研究
《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3期,張華、仝志輝(通訊作者)、劉俊卿
5、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
《中國合作經濟》2010年第4期,仝志輝、樓棟
6、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格局的理論解釋——基於間接定價理論模型和相關案例的分析,《開放時代》2010年第12期,樓棟、仝志輝
7、部門分立體制下的涉農部門合作空間--以R市農村合作協會為例,
《中國鄉村研究》第六輯,2008年12月
8、村民自治30年,
《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12期
9、農村政治體制改革30年的回顧與前瞻,
《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6期
10、鄉鎮改革的「非帕累托改變」,
《中國農村觀察》2008年第3期
11、派性的性質和農村組織建設的資源,
《中國農村觀察》2007年第4期
12、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
《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13、農民國家觀念形成機制的求解—以江西遊村為個案,
《中國鄉村研究》第四輯,2006年7月
14、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3期
15、農民用水戶協會與農村發展,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3期
16、鄉村政治研究諸問題——兼答應星對<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的批評,
《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17、政治體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邏輯——湖北曉鎮「海推直選」個案研究》,
《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
18、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後村級權力的合法性,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仝志輝、賀雪峰,
19、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賀雪峰、仝志輝,
20、農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
《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1期
21、村民自治與中國農村社會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2、《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
《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3期
23、村落的二重化權力空間與權力的空間控制技術,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5期
24、《十八大以來反腐情況》,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5、《關於反腐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6、《限制權力是基礎》,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7、《強化監督是關鍵》,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8、《提高激勵是保障》,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1、構建服務農戶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仝志輝中國合作經濟2015-01-20
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象選擇與構建策略仝志輝;侯宏偉改革2015-01-15
3、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民主議事方法仝志輝農村工作通訊2015-05-27期刊
4、要繼承生態農業傳統仝志輝中國老區建設2015-07-01期刊
5、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的比較分析(上)仝志輝;陳淑龍農村工作通訊2015-07-31期刊
6、關於反腐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聶輝華;仝志輝領導文萃2015-11-08期刊
7、農村可持續發展要寓於農村社區重建之中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15-07-31期刊
8、生態農業傳統繼承與中國糧食安全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15-04-30期刊
9、治理「一把手」腐敗,核心在限權聶輝華;仝志輝國家治理2014-09-28
10、「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的目標和路徑仝志輝中國國情國力2014-02-15
11、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的肢解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可能仝志輝;樓棟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04-20
1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和地方綜合農協立法仝志輝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04-15期刊
13、根治「一把手」腐敗扎牢制度籬笆聶輝華;仝志輝法治與社會2014-12-05
14、「一號文件」中的農金新意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城鄉金融報2014-01-24
15、限權是遏制「一把手」腐敗的基礎聶輝華仝志輝學習時報2014-08-25報紙
16、集權與分層管理下的博弈:集體行動的博弈模型研究郭聖莉;仝志輝江蘇社會科學2013-10-15
17、農村精英對合作社非線性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基於北京郊區四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楊龍;仝志輝;李萌探索2013-12-15
18、「選擇性回應」:網路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路問政的個案研究張華;仝志輝;劉俊卿公共行政評論2013-06-15
19、征地留地制度改革與包容性城鎮化仝志輝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3-08-10
20、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增長之憂:急劇擴張致質量不足仝志輝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09-12
21、金融服務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空間廣闊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城鄉金融報2013-03-20
22、急劇擴張運營堪憂仝志輝農資導報2013-09-27
23、從參與到選舉: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輝理論參考2012-07-01
24、轉型抗爭: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理解近階段中國農民抗爭王瑜;仝志輝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5
25、高層出面與烏坎轉機:抗爭政治中的高層政府行為初探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12-12-31
26、以政治認知研究推動新農村建設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12
27、如何更好理解和執行「土地出讓金」政策仝志輝中國水利報2011-12-15
28、「最難搞」的小崗村是如何搞定的——沈浩「扁平化管理」的啟示仝志輝同舟共進2010-02-01
29、貧困村村莊公益還需投入仝志輝中國報道2010-03-01
30、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仝志輝;樓棟中國合作經濟2010-04-20
31、關於村委會的立法爭論仝志輝南風窗2010-10-05
32、從參與到選舉: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輝文化縱橫2010-08-01
33、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格局的理論解釋——基於間接定價理論模型和相關案例的分析樓棟;仝志輝開放時代2010-12-10
34、村民自治:本質是一種直接民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仝志輝北京大學博士田飛龍南方周末2010-10-14
35、新時期的群眾路線亟須制度支持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家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改革報2010-01-18報紙
36、提升農民組織能力對接農田水利投資增長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水利報2010-03-11報紙
37、村民自治權力架構亟需准確配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仝志輝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田飛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碩士生陳彥艾鐳人民代表報2010-09-28報紙
38、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小農困境仝志輝中國老區建設2009-02-01
39、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不是土地流轉而是發展農民合作仝志輝中國合作經濟2009-04-15
40、資本和部門下鄉與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仝志輝;溫鐵軍開放時代2009-04-10
41、城鄉鏈接與農民合作何慧麗;古學斌;仝志輝;劉老石;賀雪峰;田力為;潘毅;毛剛強;吳重慶;文佳筠;RichardSanders;LucaColombo;AdaCavazzani;陳雪;何海獅;黃小莉開放時代2009-09-10
42、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前瞻仝志輝科學社會主義2008-12-20
43、中國鄉村研究三十年庄孔韶;趙旭東;賀雪峰;仝志輝;盧暉臨;林聚任;馮小雙;吳重慶;文軍;潘守永;劉翠霞開放時代2008-11-10
44、樹立全局思維,推進黨建和農村合作體系的結合仝志輝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8-05-06
45、草畜雙承包制度下牧民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與合作經濟組織的減貧效應——哈日高畢嘎查調查仝志輝北方經濟2008-05-01
46、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輝經濟研究參考2008-06-11
47、社會資本與社會組織運轉——以甘東用水協會為例陳雷;仝志輝公共管理學報2008-07-20
48、鄉鎮政府改革的「非帕雷托改變」——基於A鎮權力結構的分析仝志輝;蔡瑩娟中國農村觀察2008-05-30
49、30年農村改革、「大農吃小農」和國家的角色仝志輝湖湘三農論壇2008-10-31
50、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輝學習時報2008-04-07
51、農村合作體系構建的綜合農協道路仝志輝學習時報2008-04-14
52、30年農村改革、「大農吃小農」和國家的角色仝志輝湖湘三農論壇2008-10-31
53、「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系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12-15
54、、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部門化」亟待破解仝志輝紅旗文稿2007-08-25
55、論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仝志輝山東社會科學2007-07-05
56、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及其改革仝志輝理論視野2007-08-15
57、派性的性質與農村組織重建的資源——湖村、路村、嶺村三村比較仝志輝中國農村觀察2007-07-30
58、「後選舉時代」怎樣促成真正的村民自治仝志輝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9-15
59、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不良的根子在哪裡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07-09-15
60、數字化企業物資管理系統的可視化研究仝志輝東北林業大學2007-04-01
61、統籌城鄉發展是新農村的根本之道仝志輝科學導報2007-01-10
6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不良的根子在哪裡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07-09-15
63、「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系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12-15
64、新農村建設中管理民主與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仝志輝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05-06
65、「後選舉時代」的鄉村政治和鄉村政治研究仝志輝學習與實踐2006-05-20
66、農民用水戶協會與農村發展仝志輝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07-25
67、鄉村政治研究諸問題——對應星批評的回應和進一步思考仝志輝社會學研究2005-05-20
68、老窯頭村選舉的信號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3-01
69、富一方農民的啤酒原料協會王正明、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4-01
70、村民選舉權利救濟與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建設仝志輝江蘇社會科學2004-07-20
71、四個民主,哪個重要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8-01
72、跨村公益誰來做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10-01
73、一個保障農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文件仝志輝中國社會報2004-07-22
74、選舉後的村級民主化治理仝志輝學習時報2004-08-30
75、錯誤觀念阻礙婦女競選村官仝志輝鄉鎮論壇2003-05-05
76、政治體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邏輯——湖北曉鎮「海推直選」個案研究仝志輝戰略與管理2003-12-05
77、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二)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0-15
78、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四)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2-15
79、知識還是謀劃讀《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選舉制度比較》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06-15
80、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一)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09-15
81、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三)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1-15
82、農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仝志輝社會學研究2002-01-20
83、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後村級權力的合法性仝志輝;賀雪峰中國社會科學2002-01-10
84、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賀雪峰;仝志輝中國社會科學2002-05-10
85、二重化村落空間仝志輝開放時代2002-02-28
86、村民自治與農村社會穩定仝志輝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03-05
87、向超大規模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基層治理模式轉換——百年鄉村政治史背景中的農村基層民主仝志輝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30
88、精英系仝志輝浙江學刊2002-02-27
89、村治研究的共識與策略徐勇;吳毅;賀雪峰;仝志輝;董磊明浙江學刊2002-02-27
90、農村社會觀察(五則)徐勇;吳毅;孫龍;仝志輝;肖立輝浙江學刊2002-04-27
91、村莊選舉研究:眺望轉型期鄉土中國的窗口——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問題綜述賀雪峰;吳毅;仝志輝江海學刊2001-02-28
92、精英動員與競爭性選舉仝志輝開放時代2001-09-23
93、農民負擔沉重的制度根源與改革之道仝志輝青海社會科學2001-05-30
94、懇談會:幹部與群眾平等對話仝志輝;劉治安鄉鎮論壇2001-02-15
95、村民自治強化了家族矛盾嗎?仝志輝鄉鎮論壇2001-08-15
96、企業家人力資源的開發重點蘭喜陽;仝志輝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01-20
97、農村社會穩定與鄉村制度改革仝志輝領導決策信息2001-01-17
98、村民自治:在實踐中完善仝志輝中國國情國力2001-09-07
99、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仝志輝政治學研究2000-09-30
100、民主如何進入鄉村社會賀雪峰;仝志輝社會科學研究2000-03-28
101、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實踐的全面展示——《鄉村政治——中國村民自治的調查與思考》評介仝志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08-10
102、依法治村的成功實踐——對許昌縣建立《村民自治章程》的調查仝志輝法學雜志1999-01-15
103、經濟貧困地區的村級治理──陝西省黃村、硬村調查仝志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04-15
104、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村民政治民主權利仝志輝攀登1999-04-15
105、試論反腐敗斗爭的復雜性李向成;仝志輝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6-04-15期刊
106、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政治穩定仝志輝社會主義研究1993-10-28 「Non-ParetoChange」inChina』sTop-DownReform:
:AnewGooseFlying?Konrad-Adenauer-Stiftung,Singapore,2008年10月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renceofCivilSociety:TheExampleofGuanxiandTrust:EmpiricalStudiesofChina,,2009年1期
RuralChina
:,2014年11期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ADefinition,Classification,,,2010年2期
B. 杜學元的科研成果
(一)著作
1、《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參加編輯。
2、《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參加編輯。
3、《教育大詞典?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負責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詞條300餘條共計約10萬字。
4、《現代教育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編(3),撰寫3萬字。
5、《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獨立,67.8萬字。1996年獲第四屆中國西部地區教育圖書一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6、《新中國教育改革研究》,重慶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參加撰寫近6萬字。1999年4月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編(3)。2000年6月獲四川省教育廳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8、《教育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負責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詞條300餘條共計約10萬字。
9、《教育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參加撰寫3萬字。
10、《女中學生潛能開發》,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參加撰寫約3萬字。
11、《女童教育實踐與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執行副主編(3),參加撰寫5萬余字。
12、《中國現代文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編(2),參加撰寫約5萬字。
13、《中國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編(1)。2001年5月獲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14、《人的本質?素質?素質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參加撰寫約2萬字。
15、《中國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參加撰寫近8萬字。
16、《女中學生現代素質的探索與培育研究》,重慶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編(2),參加撰寫2萬余字。2003年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17、《中外女童教育簡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獨著,26.7萬字。2002年7月獲四川省教育廳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18、《當代中國掃盲和農村成人教育的回眸與前瞻》,2003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版。參加撰寫2萬字。
19、《外國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獨著,78.6萬字。2005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同年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婦女讀物」稱號。
20、《女中學生潛能開發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編(2),參加撰寫5萬字。
21、《楊賢江年譜長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寫(1),撰著12萬字。該書收入潘懋元、華長慧、宋恩榮主編,喻立森執行主編的《紀念楊賢江誕辰110周年叢書》。
22、《戴續威教育論著選》,2005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合作編撰(1),全書21萬字。
(二)論文
◆1986年
1、《關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法體系問題》,熊明安、杜學元,《西南教育論叢》1986年第1、2合期
◆1989年
2、《試論教育與文化變遷的關系》,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第5期。第59—65頁。
◆1991年
3、《淺談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6期,第25—30頁。
◆1996年
4、《淺談<福翁百話>的教育思想》,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118—124頁。
5、《淺談雷培鴻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學元,載廣西雷培鴻教育思想研究會編《雷培鴻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997年
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給我們的啟示》,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第82—88頁。
7、《維新運動時期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第89—91頁。
8、《加強教育綜合改革 促進女童教育發展——川北地區農村女童入學及輟學問題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課題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第51—55頁。
9、《發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質——大巴山、米倉山地帶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輝、湯澤生、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第56—59頁。
◆1998年
10、《對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研究報告》,《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研究》課題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第56—59頁。
11、《對川北某重點師范學校女生素質的調查》,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第84—90頁
◆1999年
12、《試論中日近現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點及其成因》,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第23—29頁。
13、《近代廣西壯族師范教育的發展及其給我們的啟示》,杜學元(署名「杜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第56—61頁
14、《試論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杜學元,載金艷芬主編《教研論叢》,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試論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杜學元,載金艷芬主編《教研論叢》,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6、主持承擔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獲「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改革課題「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0年
17、《大學素質教育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杜學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頁。
◆2001年
18、《我國西部邊遠地區女童失學原因調查與對策》,洪顯利、劉電芝、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003年
19、《貧困山區中學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劉偉斌、杜學元、黃魁耀,《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增刊。
20、《老年女性教育問題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學的調查分析》,范瑣哲、杜學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cation (HK),2003(16).
22、《加強教育科研,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杜學元、賈貴州,載葉上雄主編《教育強省——科教興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04年
23、《民國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審視:男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的比較》,杜學元,《現代大學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頁。
24、《淺談美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成因》,杜學元,《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99—102頁。
25、《論小城鎮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構》,吳立保、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頁。
26、《女性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女子高等教育》,杜學元,《高等教育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第4期,90—93頁。
27、《高校教師聘任制管窺》,孫剛成、杜學元,《教育與職業》2004年10月(中),第75—77頁。
28、《簡論網路教育與教育機會平等》,何岸、杜學元,《教育與職業》2004年11月(下),第7—8頁。
29、《高校專業設置雷同問題淺析》,何岸、杜學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頁。
30、《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劉偉斌、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146—148頁。
31、《張瀾教育思想評析》,杜學元、龔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頁。
32、《新中國大學生資助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曾慶紅、杜學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154—156頁。
33、《福祿倍爾<人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盧長娥、杜學元,《中國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
34、《略談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教育》,劉偉斌、杜學元,《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頁。
35、《略論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王勇、杜學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10—15頁。
36、《盧作孚的職工教育思想及其啟示》,王小紅、杜學元,載劉重來主編《盧作孚社會改革實踐與中國現代化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
◆2005年
37、《我國小城鎮女童教育學業狀況的調查與分析》,杜學元、沈堰奇,《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74—78、89頁。
38、《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孫剛成、杜學元,《西安歐亞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39、《外出打工人員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張曉琳、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99—101頁。
40、《論我國助學貸款的改革與發展展望》,曾慶紅、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03—105頁。
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鄭利波、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116—118頁。
42、《從人的主體性談促進教師個體專業化的方式》,吳薇、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125—127頁。
43、《斯坦福大學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啟示》,王勇、杜學元,《教育與現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頁。
44、《教育勞動及其生產性投資》,鄭海波、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第4期。第29—32頁。
45、《淺談在外國教育史學科中如何創設富有探究性的教學過程》,范瑣哲、杜學元、肖韻,《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58—60頁。
46、《中學生學習壓力源的社會學分析及其對策研究》,合作(2),《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頁。
47、《外國教育史教學中如何創設富有探究性的教學過程》,杜學元、范瑣哲,載楊孔熾主編、黃仁賢副主編《百年跨越——教育史學科的中國歷程》,鷺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8、《異曲同工——莊子與盧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孫剛成、杜學元,《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78—79頁。
49、《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孫剛成、杜學元,《延安大學學報》(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頁。
50、《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代課教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安徽省某縣為例》,張軍、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頁。
51、《小城鎮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觀探析》,劉青秀、賈雲鵬、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頁。
52、《美日兩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比較研究》,杜學元、杜永紅,《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頁
53、《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婦女低教育探究》,嚴敏、杜學元、金珺,《成都中醫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頁。
54、《羌族民俗與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學元,《貴州民族研究》(CSSCI收錄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頁。
55、《歐陽修教育思想探微》,陳元、杜學元,《西南教育論叢》2005年第4期,第89—92頁。
◆2006年
56、《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教師職業聲望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王新兵、杜學元,《教師教育研究》(CSSCI收錄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頁。
57、《試論新世紀的教育發展觀》,王新兵、杜學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頁。
58、《教育價值的回歸——從功利到人格完善》,張忻、杜學元,《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34—137頁。
59、《試論我國觀念文化變遷對教師專業化的影響》,吳薇、杜學元,《教育現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頁。
60、《淺談民俗對女童教育的影響》,杜學元、吳立保,《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頁
61、《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當今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頁。
62、《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的入學機會不均等》,杜永紅、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頁。
63、《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初探》,嚴敏、杜學元,《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頁。
64、《荀子和亞里斯多德音樂教育觀之比較》,張忻、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18—120頁。
65、《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當今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21—123頁。
66、《從社會分層的視角反思當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鄭海波、杜學元,《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114—118頁。
67、《留守兒童初級社會化中家庭功能弱化問題研究》,劉繼強、杜學元,《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112—114頁。
68、《試論農村中學債務問題》,周蘭英、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頁。
69、《中國男女分校與同校之爭的歷程、主要分歧及啟示》,杜學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85—90頁;《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頁。
70、《曾國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學元、王新兵,《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頁。
71、《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啟示》,張麗、杜學元,《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頁。
72、《論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周蘭英、杜學元,《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頁。
73、《試論我國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個性教育》,曹兆文、杜學元、蘇濟,《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第27—30頁。
74、《凸現教師魅力型權威,構建和諧教育》,杜學元、張忻,《成都中醫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2頁。
75、《論胡宏的教育哲學思想》,陳小明、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頁。
76、《行政導向下的我國大學學術權力》,陳小明、杜學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頁。
77、《論大學校訓》,庹紅平、杜學元、李化樹,《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頁;《高等教育研究》(西華大學),庹紅平、杜學元、李化樹,2006年第2期,第16—19頁。
78、《論高收費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市場化運作》,趙秋、杜學元,《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7期,第55—57頁。
79、《高等教育收費制實施中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李敏敏、杜學元、趙秋、李江淘,《教書育人》(學術理論)2006年第6期,第6—7頁。
80、《對現行高校生師比要求一致性的質疑》,易莉、杜學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頁。
81、《徐特立教師論及其當代價值》,周蘭英、杜學元,《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頁。
82、《唐君毅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啟示》,杜學元、張忻,《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頁。
83、《試論應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周蘭英、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頁。
84、《淺談我國高校應建立學術休假制度》,高建華、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頁。
85、《經濟轉型時期確定教師合理報酬初探》,劉飛燕、杜學元、徐安興,《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頁。
C. 有那些最新科研成果
薄網脈沖縫焊技術
FZ-2型脈沖縫焊機是本所新開發的新穎焊機,滿足焊接不銹鋼、鍍鋅絲網及超薄薄片的特殊工藝要求,是一種理想的小型縫焊工具。
焊接范圍:
薄片0.03~0.3mm;
絲網(包括鍍鋅絲網)
200目(0.031)~20目(0.315)
高速熔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汽車發電機轉子引出線焊接而開發的新技術、利用本體金屬-銅自熔成球形接頭,具有接頭強度高,熔點高,表面光滑,具有金屬光澤,生產成本低等特點。深受汽車電機行業青睞。
大型變壓器散熱片深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上海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大型油浸變壓器散熱片深焊而開發的新技術。專用的深焊鉗具有深度長、開口小、鉗口壓力大、焊接強度高等特點。為國內新一代大型變壓器的開發和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裝備。
半自動平面點焊技術
該技術具有三維半自動控制功能,Z方向上的氣動焊槍可對X、Y平面上的任意點進行焊接。配置相應電腦程序後可實現全自動焊接。
福建兩項最新食品科研成果通過鑒定2005年8月2日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鄭寶東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高透光率青梅濃縮汁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酒糟酶法水解生產新型調味品工藝的研究」順利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充分肯定這兩項科研成果,認為「青梅濃縮汁項目」研究成果填補了青梅加工品質學研究和青梅濃縮汁加工集成技術方面的研究空白,其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這一項目成果的應用將有效解決青梅產業生產出路、加工增值,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酒糟項目」根據酒糟固有成分,研究成功復合酶水解工藝;同時進行新型調味品「糟味香香鹵」配方和生產工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採用膜過濾技術,有效保持水解物內在和感官品質,達到調味品澄清穩定效果,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大大提高酒糟的綜合利用價值。
D. 謝長法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學術著作:
(一)專著
1、《借鑒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前教育活動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中國留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國職業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黃炎培畫傳》,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二)主編
1、《簡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中國中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中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叢書」(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11年版。
4、《中國教育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三)參撰
1、《中外教育比較史綱》(近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中外教育交流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國古代教化史》(統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二、學術論文:
(一)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96年第10期。
2、《民國初年女子職業學校的發展》,《教育與職業》98年第3期。
3、《清末農業科技的引進》,《瓊州大學學報》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與女子職業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7期。 5、《實業教育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萌芽》,《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0期。
6、《晚清實業教育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2期。
7、《民國初期的職業指導》,《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第28期。
8、《實業教育的改革與職業教育的興起》,《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2期。
9、《抗戰前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4期。
10、《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近代中國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5期。
11、《抗戰時期與戰後職業教育的演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歷史進程》,《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10期。
13、《江蘇省教育會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2期。
14、《孟祿的來華教育調查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與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與晚清實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4月(上)旬刊。
17、《蔣維喬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黃炎培的教育考察與職業教育在中國的萌生》,《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1期。
19、《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職業指導的近代化》,《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顧樹森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國初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時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4、《職業教育的淵源:實業教育的引入與倡導》,《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9期。
25、《抗戰後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16期。
26、《郭秉文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10年第25期。
27、《職業指導在近代中國的引入》,《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4期。
28、《民國時期職業指導理論著作考述》,《職教論壇》2011年第7期。
29、《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早期職業教育理論探討》,《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11期。
30、《基督教青年會與職業指導的推展》(第二作者),《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8期。
31、《抗戰時期高校就業政策及其管理》,《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32、《民國時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職教論壇》2014年第16期。
33、《近代中國職業補習教育研究述評》(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34期。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維新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陳子褒的教育觀簡述》,《教育評論》94年第4期。
3、《楊杏佛的實業改造活動與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7期。
4、《任鴻雋的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羅振玉》,《歷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蔣夢麟的職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8期。
7、《庄澤宣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羅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試析黃炎培與蔡元培的生死道義之交》,《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師范教育思想》,《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鴻雋:中國近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推進者》,《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9期。
15、《蔣維喬: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兒》,《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3期。
16、《顧毓琇:一位科學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9期。
17、《黃炎培與民初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3期。
18、《劉湛恩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澤宣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鴻雋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現代大學教育》2009年第4期。
21、《劉湛恩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教論壇》2010年1月(上)旬刊。
22、《黃炎培與穆藕初——中國近代教育家和實業家攜手合作奮斗的典範》,《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28期。
23、《潘文安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7期。
24、《舒新城與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第4期。
25、《民國職教知識分子的救國理想及歷史境遇》(第二作者),《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26、《何清儒的職業補習教育理論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3年第25期。
27、《陳選善職業指導思想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4年第4期。
28、《楊衛玉的女子職業教育思想》(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25期。
(三)中國近現代留學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與師范教育》,《高等師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運動中的師范留學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學生及其活動與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實業留學潮》,《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6期。
6、《留美學生與孟祿的中國教育調查》,《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學生與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徐州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學生與杜威來華》,《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與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國初期的留美女學生》,收入《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學生顧毓琇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徐州師大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鄉約及其社會教化》,《史學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學與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時期族譜的教化功能芻議》,《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國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時期書院的教化功能芻議》,《山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晉時期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化》,《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9年第9期。
10、《隋唐時期的社會教化政策》,《孔孟月刊》(台北)49卷第9、10期(2011年6月)
(五)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遷研究
1、《清末學制近代化的歷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國近代普通中學職業科施設的歷史考察》,《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學的發展及其師資培養》,《焦作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01年第2期。
4、《「五四」時期的中學「男女同學」述論》,《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5、《中國大學男女同校之始考論》(第二作者),《教育學報》2013年第5期。
E.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F.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G. 最新科研成果有哪些
薄網脈沖縫焊技術
FZ-2型脈沖縫焊機是本所新開發的新穎焊機,滿足焊接不銹鋼、鍍鋅絲網及超薄薄片的特殊工藝要求,是一種理想的小型縫焊工具。
焊接范圍:
薄片0.03~0.3mm;
絲網(包括鍍鋅絲網)
200目(0.031)~20目(0.315)
高速熔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汽車發電機轉子引出線焊接而開發的新技術、利用本體金屬-銅自熔成球形接頭,具有接頭強度高,熔點高,表面光滑,具有金屬光澤,生產成本低等特點。深受汽車電機行業青睞。
大型變壓器散熱片深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上海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大型油浸變壓器散熱片深焊而開發的新技術。專用的深焊鉗具有深度長、開口小、鉗口壓力大、焊接強度高等特點。為國內新一代大型變壓器的開發和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裝備。
半自動平面點焊技術
該技術具有三維半自動控制功能,Z方向上的氣動焊槍可對X、Y平面上的任意點進行焊接。配置相應電腦程序後可實現全自動焊接。
福建兩項最新食品科研成果通過鑒定2005年8月2日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鄭寶東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高透光率青梅濃縮汁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酒糟酶法水解生產新型調味品工藝的研究」順利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充分肯定這兩項科研成果,認為「青梅濃縮汁項目」研究成果填補了青梅加工品質學研究和青梅濃縮汁加工集成技術方面的研究空白,其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這一項目成果的應用將有效解決青梅產業生產出路、加工增值,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酒糟項目」根據酒糟固有成分,研究成功復合酶水解工藝;同時進行新型調味品「糟味香香鹵」配方和生產工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採用膜過濾技術,有效保持水解物內在和感官品質,達到調味品澄清穩定效果,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大大提高酒糟的綜合利用價值。
H. 如何出一本教育科研成果集 書 目錄
可以自費出版。把稿子准備好,齊清定,聯系出版社或代理出版公司就可以,自費出版是根據你的出版要求進行收費。教育科研成果集可以找一些綜合性的出版社或教育類的出版社都可以。——上師文化傳媒【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