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個人房屋出租,是怎麼算稅費的
1、800元以下不用繳納;-4000,10%繳納;4000元以上,20%繳納。
2、房屋租賃是由房屋的者或經營者將其或經營的房屋交給房屋的消費者使用,房屋消費者通過定期交付一定數額的租金,取得房屋的佔有和使用權利的行為,是房屋使用價值零星出售的一種商品流通方式。
3、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有關規定,對個人出租住房,不用區分用途,在3%稅率的基礎上減半徵收增值稅,按起征點繳納。
4、個人房屋出租所取得的租金收入應按12%的稅率繳納房產稅、5%的稅率繳納增值稅、按20%的稅率繳納財產租賃個人所得稅。
5、每個月租金應該交個人所得稅,稅費=(4000-800)*10%+(7000-4000)*20%=920。由房屋的所有者或經營者將其所有或經營的房屋交給房屋的消費者使用,房屋消費者通過定期交付一定數額的租金,取得房屋的佔有和使用權利的行為。房屋租賃是房屋使用價值零星出售的一種商品流通方式。
房屋租賃稅計算方式有以下方式:
1、分開計算:將房屋租賃稅所涉及的費用分開計算,比如營業稅的稅率為租金收入總額的5%,起征點為20000元;費附加則為實際繳納的營業稅額的3%;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額就是應納稅所得額的10%;房產稅則為租金收入總額的12%;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實際繳納的營業稅額的7%(各城市不同)。
2、合並計算:房屋租賃涉及的營業稅及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也可合並計算,如湖北將其歸並為「房屋租賃稅」進行徵收。針對個人出租住宅、非住宅,企業事業單位出租房屋等情況,又分不同綜合稅率。
個人出租住宅,月租金5000元以下的,稅率為4%;5000元(含)-2萬元的,為5%;2萬元(含)以上的,為7.68%。如個人出租一套月租金3000元的住宅,每月的稅負為120元。
3、個人出租非住宅,月租金5000元以下的,稅率為6.1%;5000元(含)-2萬元的,為8.1%;2萬元(含)以上的,為15.7%。對於企事業單位出租房屋,若租給個人用於居住的住房,按月租金收入的9.7%徵收;出租非住房的,按13.7%徵收。
❷ 企業費用哪些需要在稅前扣除,哪些稅後扣除
近日,《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於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以下簡稱「39號公告」)發布,細化增值稅改革具體政策措施。其中,最暖心的亮點之一就是允許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即加計抵減政策。但是,你知道其中的十個細節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
一要注意政策執行期間
是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二要注意確認條件
生產、生活性服務納稅人是指
提供郵政服務、電信服務、現代服務、生活服務(簡稱四項服務)
取得的銷售額佔全部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
三要區分不同設立時間
2019年3月31日前設立的納稅人 自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間的銷售額(經營期不滿12個月的 按照實際經營期的銷售額)符合上述規定條件的 自2019年4月1日起適用加計抵減政策 2019年4月1日後設立的納稅人 自設立之日起3個月的銷售額符合上述規定條件的 自登記為一般納稅人之日起適用加計抵減政策 四是確認的連續性 確定適用加計抵減政策後
當年內不再調整,以後年度是否適用
根據上年度銷售額計算確定
五是准確計算加計抵減的基數
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10%計提當期加計抵減額
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部分
不能作為計提的基數
已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按規定作進項稅額轉出的
應在進項稅額轉出當期相應調減加計抵減額
六要區分三種情況抵減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等於零的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於零且大於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於零且小於或等於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
七要記住一個例外
出口貨物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不適用加計抵減政策
兼營出口貨物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
且無法劃分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
需要按政策規定予以剔除
八是單獨核算加計抵減
納稅人應單獨核算加計抵減額的
計提、抵減、調減、結余等變動情況
九是首次需填表聲明
在年度首次確認適用加計抵減政策時
需提交《適用加計抵減政策的聲明》
同時兼營四項服務的
應按照四項服務中收入佔比最高的業務在表中勾選確定所屬行業
十是有始有終
加計抵減政策到期後
納稅人不再計提加計抵減額
結余的加計抵減額停止抵減
❸ 特許權使用費和支付給關聯企業管理費用 可以稅前扣除嗎
當然可以扣除啊這不屬於不能稅前扣除的范圍。
❹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
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項目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即: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項目金額
適用法定稅率企業的計算方法:
第一種方法:
本期累計應納稅額=本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本期應納所得稅額=本期累計應納所得稅額-上期累計已繳所得稅額
第二種方法:
根據稅法規定,對採取按月預繳稅款的企業,在預繳時,經稅務機關批准,可按本期計劃利潤額計算或按上期應納稅所得額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計算本期應納所得稅額。
本期應納稅額=本期計劃利潤額×適用稅率
本期應納稅額=[本期產品銷售收入×(上期應納稅所得額/上期產品銷售收入)]×適用稅率
(4)特許權使用費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擴展閱讀:
一、所得稅匯算清繳的說明
由於企業所得稅是按年計算,分月或者分季預繳的。因此,到年度終了後就要進行匯算清繳。按照《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應於年度終了後的四個月內進行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納稅人在年終匯算清繳時,少繳的所得稅款,應在下一年度內繳納;納稅人在年終匯算清繳時,多預繳的稅款,應在下一年度內批繳。
納稅人在一個納稅年度的中間開業、或者由於合並、分立、終止等原因,使該納稅年度的實際經營期不足12個月,應當以其實際經營期為一個納稅年度。
納稅人清算時,應當以清算期間作為一個納稅年度。
納稅人在年度中間合並、分立、終止時,應當在停止生產、經營之日起60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當期所得稅匯算清繳。
二、計算原則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入,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❺ 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
一、企業所得稅計算項目
1.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事項(這里的納稅調整事項主要包括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2.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3.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關於所得稅會計的核算,關鍵應理解以下關系:"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的期末余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
二、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收入-五險一金-起征點-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註: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企稅')和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征稅對象都是對其收益或利潤的所得所繳納的稅,都是調節在所得領域國家與企業或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但是它們之間在征稅對象、稅目、稅率、優惠政策、稅前扣除、征繳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別。
1.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
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2.稅率不同
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
3.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
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徵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
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4.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
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准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5.在征繳方式上不同。
企稅採取查帳徵收或核定徵收方式徵收。個稅在徵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徵收。
6.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
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7.稅率不同
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3.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徵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
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8.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
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准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9.在征繳方式上不同
企稅採取查帳徵收或核定徵收方式徵收。個稅在徵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徵收。
參考資料來源:稅收政策-國家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