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代碼抄襲與代碼相似度的區別
變數的命名方式 (次要)
流程的結構方式 (最重要)
書寫的格式習慣 (次要)
可以從這幾方面
Ⅱ 有代碼相似度檢測的軟體嗎
試一下antiplag,網頁鏈接,能對程序語言(如java、c/c++、python等)、中英文文檔進行查重。
Ⅲ 相似度在多少范圍之內算侵權求解答
計算機軟體侵權判斷的原則是「實質相似性加接觸」原則。在二者實質相似的前提下,若有證據證實被告接觸或可能接觸了軟體,一般就可以認定侵權成立。對比的方式,除了對比源代碼外,還有對比目錄、文件名,兩個軟體的安裝過程,安裝後的目錄以及各文件的對比,比如對比文件名、文件長度、文件建立或修改的時間、文件屬性等表面現象,還可以對比安裝後軟體使用過程中的屏幕顯示、功能、功能鍵、使用方法等。實踐中,確有沒通過源代碼就認定侵權的。
Ⅳ 一款軟體跟另一款軟體相似度達到百分之多少才算抄襲或者說侵權
一般來說是20%,但是各個情況要具體分析
Ⅳ 軟體知識產權是否侵權如何界定
源代碼僅是相似不能算作侵權。
計算機軟體侵權行為主要有:
(1) 未經軟體著作權人內的同意而發表或容者登記其軟體作品。
(2) 將他人開發的軟體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或者登記。
(3) 未經合作者酌同意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當作自己獨立完成的作品發表或者登記。
(4) 在他人開發的軟體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開發的軟體上的署名。
(5) 未經軟體著作權人或者其合法受讓者的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作品。
(6) 未經軟體著作權人或其合法受讓者的許可,復制或部分復制其軟體作品。
(7) 未經軟體著作權人及其合法受讓者同意,向公眾發行、出租其軟體的復製品。
(8) 未經軟體著作權人或其合法受讓者同意,向任何第三方辦理軟體權利許可或轉讓事宜。
(9) 未經軟體著作權人及其合法受讓者同意,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
侵權人除了要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外,還要承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Ⅵ 有以下問題想咨詢一下各位: 1. 中國關於軟體產品/源代碼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 根據法律或者
1、《知識產權法》《民法通則》《侵權法》《刑法》
2、超過50% 即可基本面認定
3、與時俱進,關注法律變化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