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急救中心120的待遇怎樣
供參考:
急救醫生工作的典型樣本
除了一天到晚忙著搶救、看病,身為急診科主任的劉勇也時常會思索中國目前的120。
與國外的120急救系統相比,中國的120沒有可比性,「差距太大」,這是很多急救醫生的共識,「中國急救系統要做的還有很多」。
醫生進入急救系統的門檻要提高,人才質量要保證。這種門檻的設定不光體現在入學考、畢業考上,而且在入職考試上應增加難度。「當然對於急救醫生的考核,不光只停留在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對醫生道德水平的考核」。劉勇強調,這種道德水平表現為對生命的敬畏、對病人的愛心,對病人的良好的溝通能力。
而在當下,重技術水平輕人文水平是絕大多數醫院在選拔急救醫生的通病。
除此之外,由於急救醫生要承擔病人進入急救室前的一切急救工作。作為一名急救醫生,每次出現場只是獨自一人面對突發的現場,還需要很強的抗壓性和獨立承擔能力。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醫院急診科通常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
一個月前,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長劉紅梅跑遍了京城的各大招聘會,並向各大網路、媒體及全市醫療機構公布了招聘信息,但截至6月28日,劉紅梅只收到了14份求職簡歷。
自2005年起,北京急救中心每年招收的本科畢業生數量就呈逐年下降趨勢。今年趕上經濟危機,劉紅梅原本以為「收成」會好些,但經過相關的審核程序,最終只有4人被錄取。
「這與急救醫生的待遇有很大關系」,劉勇分析。急救醫生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承擔責任風險大、業務發展受限,但是這在工資收入上並沒有 「太多」的體現,相反,在一些醫院,急救醫生的『地位』相當低。
讓大多數醫學生放棄進入急救系統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急救醫生所面臨的高風險性。「必須要建立一個公正、科學的醫療事故評價機制」。劉勇表示,這個評價機制的作用在於「必須分清楚哪些是由於醫學技術水平所限導致的絕對誤診,哪些是由於醫生個人問題(如醫生醫療技術水平、醫生態度)所導致的相對誤診」。
以心肌炎為例,一位普通的發熱病人送進急診室,大多數醫生不會將「心肌炎」的可能性考慮在內。據了解,發熱病人「心肌炎」的發病率是萬分之一, 「如果每位發熱病人送進來都懷疑是心肌炎,都讓病人先做心電圖,患者的唯一反應就是醫生濫做檢查」。
如果一位急救醫生正好撞到了這個「萬分之一」的機率呢?如果把這個「萬分之一」的機率歸因於醫生,這是否合理呢?劉勇說。
此外,對於醫生時刻都會遭遇的醫療糾紛,從維持醫院的正常運營、維護醫生的合法權益出發,劉勇認為,「醫院應為醫生購買醫療責任險」。
而這個建議早已達成醫療界的共識。早在2007年,針對廣州市內醫院暴力事件呈上升趨勢,嚴重干擾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的情況,廣州市人大代表建議盡快形成地方法規並參照其他地區的做法,推進醫療責任保險。
在目前的醫鬧解決框架下,醫鬧通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往往是以醫院的巨額賠償收場,「醫療責任險可盡可能地挽回醫療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劉勇說。「有所為」在於,當醫院遭到醫鬧等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進行暴力襲擊的時候,政府應出面加以堅決鎮壓。「當醫患糾紛越過法律邊界時,政府及執法力量的不作為是任何『苦衷和苦心』都無法解釋的」。
而「有所不為」則在於,對於醫生的獎懲、醫療事故的鑒定,醫療糾紛的解決,政府應交由當地醫師協會解決,政府最好不要介入。「聽證制度也勢在必行」,唯有如此,醫療糾紛才有望和平解決。
采訪手記
采訪劉勇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是因為大牌,而是因為他確實沒有時間。6日下午向他預約采訪時間時,他急匆匆的打斷了39健康網的請求,話筒那邊的喧嘩告訴筆者,急診科「有事」。果不其然,劉勇很有禮貌地告訴筆者「現在忙」。第二次聯系劉勇已至晚上8點36分,此時劉勇的電話仍然是忙音,再試圖幾次撥打後,筆者終於打進了電話,但劉勇很友善地提醒筆者,「現在不忙,如果忙,不能繼續接受采訪的話,還請您見諒」。
沒有程式化地拿出采訪提綱,而是和劉勇隨意聊開。這種方式能讓我捕捉更多的細節,更能讓我去感受一個有血有肉的急救醫生形象。這種形象不是「高大全」,也不是「怨婦」,和所有堅守在醫療一線的醫生一樣,劉勇有著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有著對患者不解的委屈,也有著對當前各種體制的無奈。但盡管這條路布滿荊棘,劉勇還是在這個崗位上呆了十二年,他說他會選擇繼續。原因在於當他看著一個個瀕臨消失的生命被自己及同事從死神的手中拽回來的時候,那一刻的欣喜,他很享受,也很陶醉。
采訪過程中,說到成就感,說到那個建築工人起死回生的那一幕,劉勇覺得就恍如昨日。而對於更多的事跡,劉勇表示不願多談,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 「應該」的。但是對於不理解醫生的患者,對於那些心有餘悸的醫鬧場面,劉勇的心情抑難以平復。猶如身上的傷疤,好了又爛,也許,這種痛會一直在。
「從事醫療急救十二年,你有過怨言嗎」?話筒那邊是長時間的沉默。
「有,不過不是針對工作本身,而是對於一些患者及家屬的不理解」,劉勇說。
結束采訪,已將近夜裡十點。當繁華的都市趨於沉寂,當忙碌的人們准備休憩,急救醫生們又等待著新的召喚。
⑵ 120急救醫生多大可以離開一線
急救車來後,隨車醫生會先給病人做檢查採取一些急救措施,根據情況或是病人家屬要求躺擔架或是病人自己上急救車。由病人家屬或是醫生建議決定去哪家醫院。到了醫院,隨車醫生和病人一起進醫院並向醫院大廳值班的護士或急救科醫護人員交代病情,收取急救車費後就可以離開。由醫護人員送急救室並通知醫生或是護送病人到醫生辦公室診斷、搶救。病因都沒查呢怎麼能進病房?
⑶ 現在時期,出120的醫生是不是屬於一線醫生
現在時期出120的醫生才真正是一線醫生,是他們第一個先接觸病人和了解病情,
⑷ 與時間賽跑 上汽大通負壓救護車提前交付一線
在疫情爆發之初,上汽大通就已著手加班加點生產醫療車輛、協助運送疫區民生物資、提供無償物流服務、協調海外醫療物資運輸服務、組織出行服務車隊等,全力馳援疫區。1月25日大年初一,上汽大通生產線復工,並將負壓救護車原本1個月的生產周期壓縮至10天。2月5日,武漢雷神山醫院建成當天,30輛上汽大通負壓救護車趕到現場嚴陣以待;與此同時,另外25輛也星夜兼程在2月6日抵達武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為什麼急救的時候都喊二線
這個根據個人的情況來定的吧。也不是具體的。
⑹ 醫院住院部里的一線二線三線醫生是什麼意思
一線醫生就是你見得最多的那個,天天查房,寫病程,開醫囑,跟病人談話,倒夜班。
二線醫生一般就不倒夜班了,需要的時候會帶一線查房,小搶救的時候可能會從家裡過來。
三線一般就是主任級別了,沒事見不著他,有疑難病歷的時候出現一下,一般在門診坐診,收病人住院什麼的。
(6)一線急救醫生的年限擴展閱讀:
病區值班需要一、二線和三線值班人員。一線值班人員為取得醫師資格的住院醫師,二線值班人員為主治醫師、低年資副主任醫師,三線值班人員為科主任、主任醫師或高年資醫師。進修醫師值班時應在本院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工作。
值班醫師負責病區各項臨時性醫療工作和患者臨時情況的處理,並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觀察及醫療措施的記錄。
一線值班人員在診療活動中遇到困難或疑問時應及時請示二線值班醫師。二線值班醫師應及時指導處理,二線值班醫師不能解決的困難,應請三線值班醫師指導處理。
遇到需經治醫師協同處理的特殊問題時,經治醫師必須積極配合。遇到需要行政領導解決的問題時,應及時報告醫務或醫院總值班。
⑺ 守護生命!急救醫生連續17年救護車上過年,他是否值得我們敬佩
醫生是我們許多人都尊敬的職業,在以前我也有一個醫生夢,但是因為自己高考成績比較差,所以也不能去到好的醫科大學,只能選擇另一個專業,所以我選擇了放棄。醫生就是白衣天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許多堅持在一線的醫生,更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
這名醫生在采訪中也說到:“特別是在春節,就特別忙,哪兒還有時間,還有回家過春節呀!他自己也感覺到很樂意在崗位上幫助別人,願意用自己的時間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他非常值得我們敬佩,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在當今這個社會付出這么多了?堅守崗位,在春節仍然選擇救助他人,而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這已經是他入行第17年了,也是他在急救車上過的第17個春節,他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⑻ 急診常說的找一二三線醫生是什麼意思
一線醫生就是見的最多的那個,天天查房,寫病程,開醫囑,跟病人談話,倒夜班。
二線醫生一般就不倒夜班了,需要的時候會帶一線查房,小搶救的時候可能會從家裡過來。
三線一般就是主任級別了,沒事見不著他,有疑難病例的時候出現以下,一般在門診坐診,收病人住院什麼的。
(8)一線急救醫生的年限擴展閱讀
醫生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是關乎人命的重要職業,作為專門技術職務給予特別的地位。但當時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醫生的社會地位同陶土木匠等相當,認為是下賤的工作。朝鮮醫生社會地位往往低於高級妓女的地位。
印度的醫生作為統治階級存在,只看護高貴血統的人。在日本醫生稱為葯師並和宗教聯系密切,在江戶時代社會地位在士農工商工上,依附於武士階級存在。
日本明治維新後醫生的制度變更加完善,中醫同西醫合並存在。中國、韓國和朝鮮的中醫與西醫,依然各自獨立存在,但中醫逐漸減少有失傳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