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煎葯機的使用年限是幾年
中國中醫研究院對煎葯機煎煮的葯液成品進行了衛生學檢驗,檢驗結果為:
1、普通植回物類的葯液,在答20℃的自然條件下,儲存70天,按《葯品衛生標准》檢驗符合標准。
2、含膠類葯物的葯液,在20℃的自然條件下,儲存70天,按《葯品衛生標准》檢驗符合標准。
3、含動物蛋白類葯物的葯液,在20℃的自然條件下,儲存70天,按《葯品衛生標准》檢驗符合標准。
4、含豆豉類葯物的葯液,在20℃的自然條件下,隨時間的延長,雜菌數量逐漸減少,這主要是由於中葯本身抑菌的作用所致,儲存70天,按《葯品衛生標准》檢驗符合標准。
❷ 代煎的中葯保質期是多久
最長不能超過半個月。
代煎湯劑目前均採用自動煎葯機煎煮,葯液直接真空密封包裝,由於不同方劑成分不同,變異程度差異大,葯液中糖分、澱粉、蛋白質等含量越高,越容易發生變質。
同時,由於湯劑代煎好後,在患者取葯回家冷藏前常有半天到一天的室溫時間,在外面的時間越長,也越容易發生變質。所以建議拿到代煎中葯後,盡快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保存時間為7~15日,但最好不要超過7日。
(2)煎葯有效期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代煎好的中葯在進冰箱冷藏前,常有半天到一天的常溫保存,這會「加速」葯液的質變。一些中葯如蜈蚣、烏梢蛇、枸杞子、黃芪、黨參、熟地等,富含澱粉、糖類、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在存放過程中易發生化學變化。
如發現葯袋鼓起,葯液黏稠、顏色異常、生霉起泡或有酸敗等異味,應停止使用。對於用器皿來盛放的中葯湯劑,貯藏時間應當縮短,在冰箱冷藏最多能存放2天,超過就應丟棄。
❸ 中葯煎葯機煎的葯有效期是多少常溫下和冰箱里分別是多少時間,謝謝。
有人通過四個方劑在不同溫度條件下保存其煎葯液,觀察其變敗程度,分別記錄臭氣、混濁、生霉及酸度等測定項目,結果說明溫度越高,變敗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里,室溫在25℃以上,一般湯劑保存不應超過2天期限,如果採取冷藏條件,保存2~4天一般並無變敗現象。不同方劑即使在同一條件下,其變敗程度差異也較大,若葯液內含有澱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較多,則變敗甚速。
【中誠制葯機械廠】
❹ 煎中葯是否越久越好
對於熬制中葯也是有很多的講究,不是說把它扔在鍋裡面一直煮就可以了。有人覺得熬中葯就越煮越久,中葯的葯效才會全部都被熬出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不同的中葯熬制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的中葯熬制的火候也是不一樣。有些中葯只需要熬制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冷水下鍋當水煮開了以後再繼續熬至半個小時,這樣就可以不用再熬制了。
什麼事情都是講究科學方法的,不要覺得自己理所當然的,認為該熬久一點就要熬制久一點。
❺ 熬好的中葯的保質期一般是多久
最好不要放超過一天,尤其是夏天,一晚上就可以餿掉。一副葯每天最多煎煮三次,當天喝完,不要留到第二天。
❻ 中葯煎葯機煎出來的葯在常溫下的保質期是多少天
你好!
正常的話,可以放3個月左右,如果煎葯機沒有清洗好的話,裡面有沒有燒開的涼水,那就很容易壞掉,尤其是用抽出機煎葯,煎完葯還要抽到包裝機裡面,包裝機沒有清洗好,那包出來的葯就容易壞了。最好找用玻璃桶煎葯機煎葯的葯店。因為玻璃桶煎葯完成後直接就包裝了。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❼ 中葯的煎葯時間一般是多長
你好:我是一名中醫學生~!
湯劑是臨床最常用的劑型,根據葯物性質及病情的差異,應採用不同的煎葯方法.《醫學源流論》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煎葯用具 一般以瓦罐,沙鍋為好,搪瓷器具或鋁具亦可,忌用鐵器,銅器,因為有些葯物與銅,鐵一起加熱之後,會起化學變化,或降低溶解度。煎具容量亦大一些,以利葯物翻動,並可避免外溢損耗葯液。同時應加蓋,以防水分蒸發過快,使葯物有效成分不全釋放。
2煎葯用具 以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均可。用水量可視葯量,葯物質地及煎葯時間而定,一般以漫過葯面3—5CM為宜,每劑葯多煎煮2次,有的煎煮3次,第一煎可適當多些,第二三煎可略少。每次煎得量100-150毫升即可。
3煎葯火候 一般先武火,沸騰後即用文火。解表與瀉下之劑,煎煮時間宜短,其火易急,水量易少;補益之劑,箭煮時間易長,其火宜慢,水量宜多。
(此劑是後者煎法) 如將葯煎煮焦枯,則應棄置不用,以防發生不良反映。
4煎葯方法 煎葯前,先將葯物浸泡20-30分鍾之後在煎煮,其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煎煮時間在葯劑沸騰之後20-30分鍾,少數須50分鍾以上~!(此劑不屬這類)。
5服葯時間 《神農本草經》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葯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而現在不粉太清,一般對胃有刺激飯後吃,沒有的在飯前。
❽ 煎好的中葯保質期是多久
中葯煎葯機 煎好並包裝後 冰箱保存1--2周
❾ 煎中葯要煎多少時間
煎葯中注意的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30-40分鍾。
治療感冒類葯物,第一煎10-15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
滋補類葯物,第一煎30-40分鍾,第二煎40-50分鍾。
5.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葯的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並葯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葯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葯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葯物。
❿ 中葯煎制的方法煎制時間多長時間
●煎葯器具
最好是用砂鍋,不易發生化學變化,忌用鐵鍋,因為鐵鍋煎煮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
●煎葯用水
以水質純凈為原則,如自來水、井水或蒸餾水浸泡葯物(不能用熱水或開水),用水量以浸過葯物一寸左右為宜(第一次由於葯物浸泡的緣故用水量要適當增加,用水約1200毫升;二次、三次煎煮用水量應適當減少,約800毫升即可)。
●煎葯火候
宜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後用小火。
●煎葯方法
將葯物放入容器內,加冷水浸泡0.5~1小時後再煮(中葯煎煮前浸泡既有利於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以縮短煎煮時間,避免由於煎煮時間過長,有效成分被破壞;花、葉類葯物浸泡半小時即可,根莖及礦石類葯浸泡1小時為宜),煮沸後要再煎煮20分鍾;一劑中葯連續煎煮3次,然後將煎「煮」得的葯液混勻後服用。
●服用方法
飯前15-20分鍾溫服(或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4點左右、晚上10點左右,半空腹狀態下溫服),中葯液口服的溫度最好在35-40度,一般一天服3次,一劑中葯分2天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