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ommaya囊有效期

ommaya囊有效期

發布時間:2021-07-24 23:58:15

⑴ 粘液乳頭狀瘤型室管膜瘤該怎麼樣治療易復發嗎

法國東南部格勒諾布爾大學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和歐洲同步輻射裝置(ESRF)(另有專文介紹)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提高患有高度神經膠質瘤老鼠存活率的治療方法。該實驗是在ESRF醫學光束線上進行的,經一年的治療,10隻老鼠中有3隻被認為治癒,而沒經過治療的則全部死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將在人體上進行臨床實驗。 神經膠質瘤屬於成年人中一種常見的腦瘤,不可治癒。10萬成年人中約有5-10人患有顱內神經膠質瘤,患者的平均生存率不到一年。利用醫院X射線採取傳統的放療僅具有治標的效果,因為神經膠質瘤是最抗放療的人類腫瘤之一,化療在大多數時間里無效。過去數年來,開發出幾項治療技術應用於動物實驗,但沒有一項技術像利用Cis-platinum(一種最常用的抗癌治療化學葯物)加上單色同步X射線治療那樣取得成功的療效。這一新的技術將化療和放療兩者結合起來產生好的效果。(左圖為ESRF裝置) 在這一研究中,將Cis-platinum的葯物注射到帶有F98神經膠質瘤的老鼠腦內。該葯物進入腫瘤的DNA內,抑制腫瘤的擴散。翌日,在ESRF的醫學光束線上,用非常精確能量(單色)的X射線照腫瘤。這些X射線和醫院里使用的通常X射線源的不同之處是亮度:ESRF同步加速器產生的束流比醫院X光機產生的束流亮度高10萬倍,並可方便地調節到需要的波長。(右圖為研究組的成員) 該體內實驗進行之前,先利用同樣的腫瘤樣品(F98)在細胞中上進行實驗。該腫瘤極抗放療,而且擴散得非常快。未治療的老鼠平均生存率是28天。如果注射cis-platinum葯物,它們的生存率達39天。如果用某波長的X射線照射老鼠,它們的生存率最長達48天。將兩種治療結合起來,用特定的輻射劑量和特定的X射線波長,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使平均的存活時間達到約200天。這意味著,與沒接受治療的老鼠相比,經過這種方法治療的老鼠存活期是前者的6倍。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有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 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於靜區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症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症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徵、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採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由於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術後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極為必要。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於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於額葉或顳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於運動、言語區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注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生嚴重後遺症。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於丘腦、腦乾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後,進行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宜在手術後一般狀況恢復後盡早進行。 膠質瘤的化學治療傾向於聯合用葯,根據細胞動力學和葯物對細胞周期的特異性,用幾種葯物以提高療效。如亞硝基脲類葯物與VCR、PCB聯合應用,或與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來黴素(BLM)等聯合應用。為提高局部葯物濃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採用特殊給葯途徑,如通過Ommaya儲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過選擇性導管從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注入腫癌葯物。 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包括主動免疫接種腫瘤疫苗、淋巴結內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臨床應用,可收到減輕放療化療反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目前「羥基它里寧」(bufotanine)是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達作用的葯物。 神經膠質瘤診斷 根據其年齡、性別、發生部位及臨床過程等進行診斷,並估計其病理類型。除根據病史及神經系統檢查外,還需作一些輔助檢查幫助診斷定位及定性。 (1)腦脊液檢查:作腰椎穿刺壓力大多增高,有的腫瘤如位於腦表面或腦室內者腦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細胞數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見瘤細胞。但顱內壓顯著增高者,腰椎穿刺有促進腦疝的危險。故一般僅在必要時才做,如需與炎症或出血相鑒別時。壓力增高明顯者,操作應慎重,勿多放腦脊液。術後給予甘露醇滴注,注意觀察。 (2)超聲波檢查:可幫助定側及觀察有無腦積水。對嬰兒可通過前囟進行B型超聲掃描,可顯示腫瘤影像及其他病理變化。 (3)腦電圖檢查:神經膠質瘤的腦電圖改變一方面是局限於腫瘤部位腦電波的改變。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廣泛分布的頻率和波幅的改變。這些受腫瘤大小、浸潤性、腦水腫程度和顱內壓增高等的影響,淺在的腫瘤易出現局限異常,而深部腫瘤則較少局限改變。在較良性的星形細胞瘤、少枝膠質細胞瘤等主要表現為局限性δ波,有的可見棘波或尖波等癲癇波形。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可表現為廣泛的δ波,有時只能定側。 (4)放射性同位素掃描(Y射線腦圖):生長較快血運豐富的腫瘤,其血腦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顯示同位素濃集影像,中間可有由於壞死、囊腫形成的低密度區,需根據其形狀、多發性等與轉移瘤相鑒別。星形細胞瘤等較良性的神經膠質瘤則濃度較低,常略高於周圍腦組織,影像欠清晰,有的可為陰性發現。 (5)放射學檢查:包括頭顱平片,腦室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等。頭顱平片可顯示顱內壓增高征,腫瘤鈣化及松果體鈣化移位等。腦室造影可顯示腦血管移位及腫瘤血管情況等。這些異常改變,在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腫瘤有所不同,可幫助定位,有時甚至可定性。特別是CT掃描的診斷價值最大,靜脈注射對比劑強化掃描,定位準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達90%以上。它

⑵ 脊髓膠質瘤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於靜區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症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症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徵、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採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由於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術後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極為必要。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於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於額葉或顳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於運動、言語區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注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生嚴重後遺症。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於丘腦、腦乾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後,進行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宜在手術後一般狀況恢復後盡早進行。膠質瘤的化學治療傾向於聯合用葯,根據細胞動力學和葯物對細胞周期的特異性,用幾種葯物以提高療效。如亞硝基脲類葯物與VCR、PCB聯合應用,或與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來黴素(BLM)等聯合應用。為提高局部葯物濃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採用特殊給葯途徑,如通過Ommaya儲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過選擇性導管從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注入骯癌葯物。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包括主動免疫接種腫瘤疫苗、淋巴結內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臨床應用,可收到減輕放療化療反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星形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是最常見的膠質瘤,約占膠質瘤總數的1/3。男性多於女性。發生在小腦幕上者約佔3/4,幕下者約佔1/4。在成人多發生在大腦半球,在兒童則多發生於小腦。發生於幕上者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幕下者平均年齡20歲左右。這種腫瘤主要由成熟的星形細胞構成。生長緩慢。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常從皮質下白質向深部或基底節侵犯,也可向表面侵及皮層。腫瘤與腦組織常無明顯明確界限,質地多較硬,呈灰白或灰紅色。近半數瘤內有囊腫形成,囊液呈淡黃色,含高量蛋白,放置易凝固。小腦星形細胞瘤常呈一個大囊腫,腫瘤結節位於一側囊壁上。 (一)病理根據病理形態,星形細胞瘤分為3種類型,即原漿型、纖維型和肥胖細胞型。1)原漿形星形細胞瘤: 是最少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見於大腦,多位於顳葉。質軟。顯微鏡下腫瘤細胞體積較大,胞漿飽滿。核呈圓形,大小一致,核分裂少見。細胞的形態和分布都很均勻,填充於嗜酸性間質中,無膠質纖維。腫瘤常有變性,形成囊腫。2)纖維型星形細胞瘤: 最常見,在兒童多見於小腦、腦干,在成人多見於大腦。由纖維性星形細胞構成,分化好,生長慢。腫瘤質地堅韌,有時狀如橡皮。3)肥胖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這類腫瘤生長較快,比較少見。大多位於大腦半球。腫瘤呈灰紅色、質軟,呈浸潤性生長。 (二)臨床表現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平均為2年,有時可長達10年。臨床症狀取決於病變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1)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 約60%有癲癇發作。腫瘤接近腦表面者易出現癲癇發作,有些病例以癲癇為首發症狀。可於數年後才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局灶症狀。癲癇發作的形式與腫瘤部位有關,額葉多為大發作,中央區及頂葉多為局限性發作,顳葉腫瘤可出現溝回發作或精神運動性發作。額葉腫瘤侵犯范圍廣泛,特別是侵及胼胝體至對側半球者常有精神症狀,表現為淡漠、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定向能力及計算能力下降等。在額葉後部前中央回附近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對側偏癱。在頂葉下部角回及緣上回者可有失讀、失算、失用及命名障礙。在顳枕葉累及視覺通路者可能幻視或視野缺損。約有20%病人無局部症狀。腫瘤發展至晚期,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等顱內壓增高表現。2)第三腦室星形細胞瘤: 不多見,約占腦星形細胞瘤的3%。病人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症狀。當腫瘤侵及下丘腦及視神經交叉,產生尿崩、肥胖、偏盲等症狀。3)視神經星形細胞瘤: 約占腦星形細胞瘤2%,幾乎都發生於兒童,主要症狀為視力減退、眼球向外、向下突出。發生於顱內者可有不規則的視野缺失。眼底檢查多為原發性神經萎縮。晚期可出現垂體下丘腦功能障礙及腦積水。X線視神經孔攝片可見病側視神經孔擴大。CT可見視神經呈梭形腫大,位於眶內或顱內,有時呈啞鈴狀。4)腦干星形細胞瘤: 占腦星形細胞瘤的2%,大多發生於20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病變多位於橋腦,早期出現患側顱神經麻痹及對側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腫瘤發展至兩側時,則出現雙側體征。CT上可見腦干增粗,左右不對稱及出現低密度或混合密度的腫瘤病灶。5)小腦星形細胞瘤: 占腦星形細胞瘤的25%。60%位於小腦蚓部和第四腦室,40%位於小腦半球。病人多屬兒童或青少年,男女之比為2:1。腫瘤位於小腦半球者表現患側肢體共濟失調,並有眼球震顫、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等。腫瘤位於小腦蚓部者主要表現為身體平衡障礙,走路搖晃、站立不穩。有時於小腦腫瘤可見構音障礙及暴發性語言,也可見頸項強硬及強迫頭位。小腦星形細胞瘤常有囊變。在CT上,腫瘤的實質部分呈低或低等混合密度病灶,造影劑強化後增強為高密度,而囊腔部分不強化,始終為低密度影。囊壁部分可呈環形或弧線狀增強。 (三)治療及預後大腦半球淺表的星形細胞瘤可用手術切除,腫瘤位於深部者可作部分切除加減術。視神經膠質瘤可經額開顱,打開眶頂和視神經管,切除腫瘤。腦干腫瘤有囊性變者可在顯微手術下作切除術,伴有阻塞性腦積水者可作分流術。浸潤性的實質性小腦星形細胞瘤手術原則同大腦半球表淺部腫瘤。局灶性囊性小腦星形細胞瘤如有巨大囊腔和偏於一側的瘤結節等,小腦星形結節切除,囊壁不必切除。手術後給予放射等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及復發時間。平均復發時間為2.5年,平均生存3年左右;5年生存率為14%~31%。幕下者較幕上者預後好,5年生存率達50%~57%,腫瘤如能較徹底切除,術後進行系統的綜合治療,可恢復勞動力並長期生存。 星形母細胞瘤 星形母細胞瘤介於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之間,相當於Kernohan分類的星形細胞瘤2~3級。這類腫瘤比較少見,佔全部腦膠質瘤的50%左右,主要見於成人的大腦半球。 (一)病理星形母細胞瘤呈灰紅色,質軟易碎,多為實質性,也可發生囊變。呈浸潤性生長,但肉眼可見腫瘤邊界。顯微鏡下,腫瘤由不成熟的星形細胞構成,細胞密集,胞體較大,呈多角形或錐形;核為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中等,核分裂較少。星形母細胞有一長而粗的突起,附著於鄰近血管上,致成圍繞血管的假菊花樣排列,是重要的形態學特徵。血管壁常有增生。(二)臨床表現星形母細胞瘤產星形細胞瘤生長迅速,平均病程在1.5年左右。症狀包括顱內壓增高和局灶性腦功能障礙,與星形細胞瘤相似。術前常難以作出病理診斷。 (三)治療與星形細胞瘤相似,但預後較差。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簡稱為膠母細胞瘤,按Kernohan分類屬星形細胞瘤3~4級。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腦膠質瘤之一,占膠質瘤的25%以上,也是最惡性的一種。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3:1。大多發生於成人,特別是30~50歲間。膠質母細胞瘤呈浸潤性生長,病程迅速進展,手術切除後常很快復發。這提供了腦瘤治療上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1)病理膠質母細胞瘤多起源於腦白質,浸潤范圍較廣。絕大多數發生於大腦半球,額葉最多,次為顳葉,再次為頂葉,少數見於枕葉、基底節、丘腦、側腦室、第三腦室及後顱窩。 (2)臨床表現膠質母細胞瘤為高度惡性的腫瘤,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症狀到就診時間50%~60%在3個月內,70%~80%在半年以內。個別病例因腫瘤出血,可呈卒中樣發病。偶然也有病程較長者,這可能腫瘤以較良性的類型開始,後來轉變為膠質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生長迅速,並有廣泛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症狀明顯,幾乎都有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及視力減退。約33%病人有癲癇發作。20%病人有精神症狀,表現為淡漠、遲鈍、智力減退或痴呆。腫瘤浸潤破壞腦組織,局灶症狀也明顯,約有一半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偏側感覺障礙、失語、偏盲等。兒童的膠質母細胞瘤常發生在腦干,早期表現為顱神經麻痹及對側錐體束損害表現,後期因導水管阻塞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在檢查上如腦脊液檢查、放射性核素檢查、腦血管造影、CT掃描及MRI均表現其特有的體征。 (3)治療及預後手術治療原則同星形細胞瘤,但無法做到全部切除,在盡量切除腫瘤後同時作內減壓或外減壓術。術後進行放射、化學及免疫治療。因腫瘤惡性度高,術後很易復發,復發時間大多不超過8個月,生存時間大約為1年。近年,手術後及時作加速器放射治療,放療後每隔2月進行化療一次,同時給予淋巴結注射免疫核糖酸或口服芸芝多糖肽等綜合治療,部分病例可獲較長時間緩解。 室管膜瘤和室管膜母細胞瘤 室管膜瘤發生自腦室系統的室管膜細胞,在膠質瘤中佔18.2%,男多於女,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約75%位於幕下,幕上僅佔25%。腫瘤大多位於腦室內,少數瘤主體在腦組織內。 (1)病理良性的稱室管膜瘤,惡性的稱室管膜母細胞瘤。腫瘤按部位的不同而「澆鑄」成各種形狀。 (2)臨床表現就診前平均病程1年左右,腫瘤部位不同產生不同症狀。第四腦室室管膜瘤常以頭痛為首發症狀,伴頭暈、嘔吐。可有強迫頭位。當腫瘤累及上頸髓時可有頸部疼痛及頸部抵抗。腫瘤增大累及小腦蚓部,可出現平衡障礙,走路不穩,甚至不能站立。體檢時常見眼球震顫有眼底水腫。晚期可有強直性發作及枕大孔疝症狀。第三腦室腫瘤易阻塞腦脊液循環,出現顱壓增高症。第三腦室前部腫瘤可有視神經壓迫及垂體下丘腦症狀,第三腦室後部腫瘤可出現兩眼上視障礙。側腦室腫瘤出現顱內壓增高感覺障礙、偏盲。因腫瘤深在、發生癲癇者較少。CT掃描顯示為不均勻的高密度影,瘤內可有鈣化或低密度囊腔影,注射造影劑後腫瘤影象增強。 (3)治療及預後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加以綜合治療。術後復發平均在20個月左右。惡性室管瘤復發較快。5年生存率約為33%。 少枝膠質細胞瘤和少枝膠質母細胞瘤 少枝膠質瘤占膠質瘤的6.3%,男多於女,多見於中年人,平均年齡40歲左右。絕大多數位於幕上,半數以上位於額葉。腫瘤生長緩慢,常有鈣化及囊變。腫瘤雖呈浸潤性生長,但肉眼可分辯邊界,有利於手術切除。術後復發較慢。 (1)病理腫瘤多位於白質內,有的突出皮層表面或突入腦室,也可通過胼胝體侵及對側。腫瘤色灰紅,質地脆軟。有些腫瘤有粘液樣變,腫瘤鈣化是其特徵之一。 (2)臨床表現少枝膠質瘤生長很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至就診平均為2~3年。癲癇為最常見的症狀,並常為首發症狀。精神症狀亦較常見,顱內壓增高症狀一般出現較晚。頭顱X線平片,約半數可見鈣化。CT掃描顯示為低密度影,70%可見鈣化,腫瘤周圍常有水腫,但不廣泛;注射造影劑後不規則影增強。 (3)治療及預後治療原則同星形細胞瘤,徹底切除者術後平均生存13年,部分切除者為3.3年。復發後再切除,仍能獲得較好療效。 髓母細胞瘤 髓母細胞瘤的細胞形態很象胚胎期的髓母細胞,因此採用了這個名稱。在人胚胎中僅見於後髓帆,這與好發於小腦蚓部相符合。亦認為它是起源於原始細胞胚胎細胞殘余。髓母細胞瘤占膠質瘤的8.2%,多見於兒童,男女之比為2:1。 (1)病理髓母細胞瘤柔軟易碎,邊界略可辯認。切面呈灰紅色,較大的腫瘤中央常有壞死。腫瘤絕大多數位於小腦蚓部。突入第四腦室並常侵犯第四腦室底。從第四腦室,腫瘤阻塞導水管及第四腦室出口,引起腦積水。髓母細胞有沿蛛網膜下腔彌漫轉移的傾向。腫瘤鄰近的軟腦膜常被浸潤,在腦表面形成一層乳白色膠樣組織。腫瘤可轉移到椎管內及大腦表面,或沿腦室播散到第三腦室底。 (2)臨床表現腫瘤高度惡性,生長快,病程短,自發病至就診平均4個月左右。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小腦症狀。症狀出現的頻度為:嘔吐82%,頭痛79%,步態不穩和共濟失調56%,復視34%,視力減退27%。體征出現的頻度為:視神經乳頭水腫75%,眼球震顫56%。共濟失調和閉目難立56%,外展神經麻痹47%。當腫瘤侵犯腦干時,可出現顱神經症狀和錐體束損害表現。亦可出現強迫頭位及頸部抵抗。CT掃描顯示高密度影,造影劑呈均勻性強化。 (3)治療及預後對有顯著顱內壓增高的病人,應先解除顱內壓增高,可作腫瘤切除或分流手術。髓母細胞瘤對放射治療極為敏感,故都給放射治療。除照射病灶部位外,對大腦及脊髓可作預防性放療。放療後再進行化療等綜合治療。術後平均生存1年。由於近年綜合療法的採用,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32%,個別病例可生存10年以上。 神經節細胞瘤、神經膠質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 此三種腫瘤,Kernohan分類歸納為神經星形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由神經系統中最成熟的細胞形成,常位於第三腦室或大腦白質中央區,腫瘤質地堅實。神經膠質細胞瘤由神經節細胞和膠質細胞構成,腫瘤質地堅實,生長緩慢。神經母細胞瘤,腫瘤邊界清楚,呈分葉狀,質堅實,切面呈顆粒狀,常有壞死、出血及囊變。 腫瘤高度惡性,臨床表現與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相似,可行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以上三種腫瘤發病均很少,大多發生於青年人或兒童

⑶ 什麼叫膠質性腦瘤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有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
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於靜區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症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症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徵、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採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由於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術後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極為必要。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於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於額葉或顳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於運動、言語區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注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生嚴重後遺症。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於丘腦、腦乾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後,進行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宜在手術後一般狀況恢復後盡早進行。
膠質瘤的化學治療傾向於聯合用葯,根據細胞動力學和葯物對細胞周期的特異性,用幾種葯物以提高療效。如亞硝基脲類葯物與VCR、PCB聯合應用,或與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來黴素(BLM)等聯合應用。為提高局部葯物濃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採用特殊給葯途徑,如通過Ommaya儲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過選擇性導管從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注入腫癌葯物。
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包括主動免疫接種腫瘤疫苗、淋巴結內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臨床應用,可收到減輕放療化療反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目前「羥基它里寧」(bufotanine)是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達作用的葯物。

⑷ 頭部ommaya囊如果堵住了,患者及家屬有什麼簡單方法自己疏通

ommaya囊埋藏在頭皮下,是連接外界與顱內的橋梁,一般情況下不會阻塞,如果有堵塞通常是顱內炎症或者腫瘤包裹,家屬絕對不能自行處理,因為專業性技術性要求太高,即使一個高年資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如果不是他自己做的手術,實際情況不了解,處理起來都很困難,何況家屬。還是到當初手術的醫院處理。

⑸ 腦部惡性腫瘤能治好嗎

那要看患者自己的意志 再配合醫生 這事情也不是百分百的

⑹ 伽瑪刀手術價格

伽瑪刀治療中心

伽瑪刀治療中心下屬二個科室:頭部伽瑪刀治療中心;體部伽瑪刀治療中心。
伽瑪刀治療中心現有人員8名: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治醫師1名,主管護師1名。其中博士1人,碩士3人,本科4人。床位數10張。分別於1996年12月和2002年7月引進世界領先水平的OUR頭部旋轉式伽瑪刀和體部伽瑪刀,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無創傷醫療服務網路成員之一。具有無須手術、病人痛苦少、損傷小、安全性高等優點。由多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科研水平高的神經外科及放療科教授、博士、碩士、主治醫師擔當伽瑪刀治療醫生。自1996年12月-2003年12月,頭部伽瑪刀已治療顱腦各種腫瘤及功能性神經疾病1700多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在治療癲癇、三叉神經痛、帕金森氏病、精神病中樞性疼痛(丘腦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科研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開展顱內大腫瘤、重要功能區腫瘤、腦干腫瘤的分次伽瑪刀治療。於省內率先應用立體定向儀結合伽瑪刀TPS軟體系統進行立體定向手術,已成功治療顱內囊性腫瘤囊液抽吸32P間質內放療術,ommaya管置入術,病灶活檢術,囊性腫瘤囊液抽吸+伽瑪刀綜合治療等60餘例。均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並受到了廣大醫生和患者的高度贊揚和肯定。自體部伽瑪刀引進以來,至2003年底,治療各種體部惡性腫瘤患者200餘例,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醫療設備及專科的特色手術介紹:
1.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其適應症包括:腦內血腫鑽孔置管尿激酶溶解外引流術;囊性腫瘤(顱咽管瘤、膠質瘤、轉移瘤等)穿刺囊液抽吸32P內放療術;病灶活檢術;腦膿腫穿刺抽吸術等。價格:5000-6000元(住院費用)。主治醫生:張金偉
2.頭部伽瑪刀:其治療適應症為:①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②顱腦腫瘤: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聽神經瘤、松果體區腫瘤、膠質瘤、轉移瘤、髓母細胞瘤、頸靜脈球瘤、鼻咽癌以及各種顱內腫瘤術後殘留、復發等;③ 腦功能性疾病:癲癇、三叉神經痛、帕金森氏病、精神病、惡痛等。治療價格:11000-14200元。主治醫生:張金偉
3.體部伽瑪刀治療適應症:①原發性肺癌和轉移癌;②原發性肝癌和轉移癌;3,食道癌和縱隔腫瘤;④肺門、縱隔、腹腔和盆腔轉移性淋巴結腫塊;⑤胰頭癌、膽囊癌和膽管癌;⑥胃癌和賁門癌;⑦直腸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⑧婦科癌瘤。治療價格:16000元。主治醫生:金子煥,李冰,關毅

http://www.hrbmush.e.cn/2h_fw/yjks/ks_info.jsp?ks=%D2%BD%BC%BC%BF%C6%CA%D2&dept=%D9%A4%C2%EA%B5%B6%D6%CE%C1%C6%D6%D0%D0%C4

⑺ 有關腦瘤,好心人請進

腦瘤的治療要根據部位,和腦瘤的性質來決定採用什麼方法治療!有些部位做手術根本做不了,性質也有良惡性之分.良性多用手術方法!

你的朋友才20歲,有這樣的可能:年輕人惡性腫瘤可能性大(如神經膠質纖維瘤),還有一種腺體瘤(如腦垂體瘤)
你朋友應該做過CT或者是磁共振,要定性應該沒問題!

法國東南部格勒諾布爾大學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和歐洲同步輻射裝置(ESRF)(另有專文介紹)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提高患有高度神經膠質瘤老鼠存活率的治療方法。該實驗是在ESRF醫學光束線上進行的,經一年的治療,10隻老鼠中有3隻被認為治癒,而沒經過治療的則全部死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將在人體上進行臨床實驗。

神經膠質瘤屬於成年人中一種常見的腦瘤,不可治癒。10萬成年人中約有5-10人患有顱內神經膠質瘤,患者的平均生存率不到一年。利用醫院X射線採取傳統的放療僅具有治標的效果,因為神經膠質瘤是最抗放療的人類腫瘤之一,化療在大多數時間里無效。過去數年來,開發出幾項治療技術應用於動物實驗,但沒有一項技術像利用Cis-platinum(一種最常用的抗癌治療化學葯物)加上單色同步X射線治療那樣取得成功的療效。這一新的技術將化療和放療兩者結合起來產生好的效果。(左圖為ESRF裝置)

在這一研究中,將Cis-platinum的葯物注射到帶有F98神經膠質瘤的老鼠腦內。該葯物進入腫瘤的DNA內,抑制腫瘤的擴散。翌日,在ESRF的醫學光束線上,用非常精確能量(單色)的X射線照腫瘤。這些X射線和醫院里使用的通常X射線源的不同之處是亮度:ESRF同步加速器產生的束流比醫院X光機產生的束流亮度高10萬倍,並可方便地調節到需要的波長。(右圖為研究組的成員)

該體內實驗進行之前,先利用同樣的腫瘤樣品(F98)在細胞中上進行實驗。該腫瘤極抗放療,而且擴散得非常快。未治療的老鼠平均生存率是28天。如果注射cis-platinum葯物,它們的生存率達39天。如果用某波長的X射線照射老鼠,它們的生存率最長達48天。將兩種治療結合起來,用特定的輻射劑量和特定的X射線波長,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使平均的存活時間達到約200天。這意味著,與沒接受治療的老鼠相比,經過這種方法治療的老鼠存活期是前者的6倍。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有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
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於靜區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症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症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徵、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採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由於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術後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極為必要。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於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於額葉或顳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於運動、言語區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注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生嚴重後遺症。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於丘腦、腦乾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後,進行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宜在手術後一般狀況恢復後盡早進行。
膠質瘤的化學治療傾向於聯合用葯,根據細胞動力學和葯物對細胞周期的特異性,用幾種葯物以提高療效。如亞硝基脲類葯物與VCR、PCB聯合應用,或與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來黴素(BLM)等聯合應用。為提高局部葯物濃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採用特殊給葯途徑,如通過Ommaya儲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過選擇性導管從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注入腫癌葯物。
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包括主動免疫接種腫瘤疫苗、淋巴結內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臨床應用,可收到減輕放療化療反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目前「羥基它里寧」(bufotanine)是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達作用的葯物。

神經膠質瘤診斷

根據其年齡、性別、發生部位及臨床過程等進行診斷,並估計其病理類型。除根據病史及神經系統檢查外,還需作一些輔助檢查幫助診斷定位及定性。
(1)腦脊液檢查:作腰椎穿刺壓力大多增高,有的腫瘤如位於腦表面或腦室內者腦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細胞數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見瘤細胞。但顱內壓顯著增高者,腰椎穿刺有促進腦疝的危險。故一般僅在必要時才做,如需與炎症或出血相鑒別時。壓力增高明顯者,操作應慎重,勿多放腦脊液。術後給予甘露醇滴注,注意觀察。
(2)超聲波檢查:可幫助定側及觀察有無腦積水。對嬰兒可通過前囟進行B型超聲掃描,可顯示腫瘤影像及其他病理變化。
(3)腦電圖檢查:神經膠質瘤的腦電圖改變一方面是局限於腫瘤部位腦電波的改變。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廣泛分布的頻率和波幅的改變。這些受腫瘤大小、浸潤性、腦水腫程度和顱內壓增高等的影響,淺在的腫瘤易出現局限異常,而深部腫瘤則較少局限改變。在較良性的星形細胞瘤、少枝膠質細胞瘤等主要表現為局限性δ波,有的可見棘波或尖波等癲癇波形。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可表現為廣泛的δ波,有時只能定側。
(4)放射性同位素掃描(Y射線腦圖):生長較快血運豐富的腫瘤,其血腦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顯示同位素濃集影像,中間可有由於壞死、囊腫形成的低密度區,需根據其形狀、多發性等與轉移瘤相鑒別。星形細胞瘤等較良性的神經膠質瘤則濃度較低,常略高於周圍腦組織,影像欠清晰,有的可為陰性發現。
(5)放射學檢查:包括頭顱平片,腦室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等。頭顱平片可顯示顱內壓增高征,腫瘤鈣化及松果體鈣化移位等。腦室造影可顯示腦血管移位及腫瘤血管情況等。這些異常改變,在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腫瘤有所不同,可幫助定位,有時甚至可定性。特別是CT掃描的診斷價值最大,靜脈注射對比劑強化掃描,定位準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達90%以上。它可顯示腫瘤的部位、范圍、形狀、腦組織反應情況及腦室受壓移位情況等。但仍需結合臨床綜合考慮,以便明確診斷。
(6)核磁共振:對腦瘤的診斷較CT更為准確,影像更為清楚,可發現CT所不能顯示的微小腫瘤。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可得到與CT相似的圖像,並能觀察腫瘤的生長代謝情況,鑒別良性惡性腫瘤。
神經膠質瘤臨床表現

神經膠質瘤的病程依其病理類型和所在部位長短不一,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一般多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多較短,較良性的腫瘤或位於所謂靜區的腫瘤病史多較長。腫瘤如有出血或囊腫形成、症狀發展進程可加快,有的甚至可類似腦血管病的發展過程。
症狀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顱內壓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癲癇發作和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腦組織受腫瘤的壓迫、浸潤、破壞所產生的局部症狀,造成神經功能缺失。
頭痛大多由於顱內壓增高所致,腫瘤增長顱內壓逐漸增高,壓迫、牽扯顱內疼痛敏感結構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顱神經而產生頭痛。大多為跳痛、脹痛,部位多在額顳部或枕部,一側大腦半球淺在的腫瘤,頭痛可主要在患側、頭痛開始為間歇性,多發生於清晨、隨著腫瘤的發展,頭痛逐漸加重,持續時間延長。
嘔吐系由於延髓嘔吐中樞或迷走神經受刺激所致,可先無惡心,是噴射性。在兒童可由於顱縫分離頭痛不顯著,且因後顱窩腫瘤多見,故嘔吐較突出。
顱內壓增高可產生視乳頭水腫,且久致視神經繼發萎縮,視力下降。腫瘤壓迫視神經者產生原發性視神經萎縮,亦致視力下降。外展神經易受壓擠牽扯,常致麻痹,產生復視。
一部分腫瘤病人有癲癇症狀,並可為早期症狀。癲癇始於成年後者一般為症狀性,大多為腦瘤所致。葯物不易控制或發作性質有改變者,都應考慮有腦瘤存在。腫瘤鄰近皮層者易發生癲癇,深在者則少見。局限性癲癇有定位意義。
有些腫瘤特別是位於額葉者可逐漸出現精神症狀,如性格改變、淡漠、言語及活動減少,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對事物不關心,不知整潔等。
局部症狀則依腫瘤所在部位產生相應的症狀,進行性加重。特別是惡性膠質瘤,生長較快,對腦組織浸潤破壞,周圍腦水腫亦顯著,局部症狀較明顯,發展亦快。在腦室內腫瘤或位於靜區的腫瘤早期可無局部症狀。而在腦乾等重要功能部位的腫瘤早期即出現局部症狀,經過相當長時間才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某些發展較慢的腫瘤,由於代償作用,亦常至晚期才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

神經膠質瘤發病機理

由於腫瘤逐漸增大,形成顱內佔位病變,並常伴有周圍腦水腫,當超過代償限度時,即產生顱內壓增高。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或壓迫靜脈導致靜脈迴流發生障礙時,更加重顱內壓增高。如腫瘤內發生出血、壞死及囊腫形成,可加快其進程。當顱內壓增高達到臨界點時,顱內容積繼續有小量增加,顱內壓將迅速增高。如進行顱內壓監測,壓力達到6.67~13.3kPa汞柱時,則出現高原波,高原波反復出現,持續時間長,即為臨床徵象。當顱內壓等於動脈壓時,腦血管麻痹,腦血流停止,血壓下降,病人不久將死亡。
腫瘤增大,局部顱內壓力最高,顱內各分腔間產生壓力梯度,造成腦移位,逐漸加重則形成腦疝。幕上大腦半球腫瘤可產生大腦鐮下疝,扣帶回移過中線,可造成楔形壞死。胼周動脈亦可受壓移位,嚴重的可發生供應區腦梗塞。更重要的是小腦幕切跡疝,即顳葉內側溝回通過小腦幕切跡向後顱窩移位疝出。同側動眼神經受壓麻痹,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中腦的大腦腳受壓產生對側偏癱。有時對側大腦腳壓迫於小腦幕邊緣或者骨尖,產生同側偏癱。脈絡膜後動脈及大腦後動脈亦可受壓引起缺血性壞死。最後壓迫腦干可產生向下軸性移位,導致中腦及橋腦上部梗死出血。病人昏迷,血壓上升,脈緩、呼吸深而不規則,並可出現去大腦強直。最後呼吸停止,血壓下降,心搏停止而死亡。幕下後顱窩腫瘤可產生枕骨大孔疝,小腦扁桃體向下移位疝出枕大孔。嚴重時延髓腹側壓迫於枕大孔前緣。幕上腫瘤亦可伴發枕大孔疝。致延髓缺血,病人昏迷,血壓上升,脈緩而有力,呼吸深而不規劃。隨後呼吸停止,血壓下降,脈速而弱,終致死亡。
神經膠質瘤流行病學

神經膠質瘤在顱內各種腫瘤中最為多見。在神經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為最常見,其次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占第三位。根據北京市宣武醫院和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統計,在2573例神經膠質瘤中,分別佔39.1%、25.8%和18.2%。

性別以男性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年齡大多見於20~50歲間,以30~40歲為最高峰,另外在10歲左右兒童亦較多見,為另一個小高峰。

各類型神經膠質瘤各有其好發年齡,如星形細胞瘤多見於壯年,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大多發生在兒童。各類型神經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亦不同,如星形細胞瘤多發生在成人大腦半球,在兒童則多發生在小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室管膜瘤多見於第四腦室;少枝膠質細胞瘤絕大多數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小腦蚓部.

垂 體 瘤

? 垂體瘤|腦垂體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為1/10萬,占顱內腫瘤的10%居第3位。好發年齡為青壯年,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垂體激素分泌過量引起代謝紊亂和臟器損害,2、腫瘤壓迫使其垂體激素低下,引起相應靶腺的功能低下,3、壓迫蝶鞍區結構如視交叉,視神經海綿竇,腦底動脈,下丘腦,Ⅲ腦室甚至累及額葉,顳葉、腦乾等導致相應功能的嚴重障礙。垂體瘤|腦垂體瘤的分類:
1泌乳素細胞腺瘤 2生長激素細胞腺瘤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 4促甲狀腺素細胞腺瘤 5促性腺激素腺瘤 6多分泌功能細胞腺瘤 7無內分泌功能細胞腺瘤 8惡性垂體腺瘤
垂體瘤|腦垂體瘤的臨床表現:
共同特徵:
1、頭痛,早期2/3患者有頭痛、程度輕、間歇性發作。
2、視力視野障礙。
3、腫瘤向後壓迫垂體柄和下丘腦,表現為尿崩症,下丘腦功能障礙;累及第三腦室、室間孔,導水管可引起顱內壓增高症狀,至額葉可引起精神症狀、癲癇、嗅覺障礙等。
泌乳素腺瘤:泌乳素增高,雌激素減少可致閉經、必乳、不育;垂體功能低下可表現乏力,嗜睡,性功能減退,精神異常,毛發脫落,肥胖等。
PRL>100ug/IL(正常,男性<20ug/L,女性<30ug/L)
生長激素腺瘤:生長激素增高,可致肢端肥大,巨人症;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由於睡眠對肥厚的舌和咽喉等塌陷引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GH5-10ug/L,90%高於10ug/L(正常2-4ug/L)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表現為庫欣氏綜合症,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性功能減退或不育等,尿游離皮質醇(UFC)>100ug即有診斷意義(正常20-80ug/24)。
甲狀腺刺激素細胞腺瘤:由於TSH分泌增高T3、T4增高,表現為甲亢症狀。
促性腺激素細胞腺瘤:性功能減低,閉經、不育等。
無分泌功能細胞腺瘤:又稱嫌色細胞瘤,早期無症狀,當瘤體長大壓迫視交叉和垂體組織表現為頭痛,視功能障礙和垂體功能低下(依次為性腺、甲狀腺、腎上腺功能減低或混合性症狀體特徵。)
垂體腺癌:與周圍鄰近組織浸潤性生長,有遠處轉移,其表現如功能性垂體腺瘤。
目前垂體瘤|腦垂體瘤的治療方法有手術、葯物和放射治療。
1、手術:垂體腺瘤手術效果良好率為60-90%,但復發率較高,國外資料在7%-35%,單純切除者復發率可達50%。其復發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手術切除不徹底,腫瘤組織殘瘤②腫瘤侵蝕性生長,累及硬膜,海綿竇或骨組織③多發性垂體微腺瘤,④垂體細胞增生。
2、葯物治療僅對一部分的病例有一定的療效。如溴隱亭治療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生長抑制素或雌激素治療GH腺瘤,賽庚啶,甲吡酮治療ACTH腺瘤,無功能腺瘤及垂體功能低下者,採用各種激素替代治療,均為姑息性治療,可不同程度緩解症狀,但不能根本治癒,停葯後症狀復發,瘤體繼續增大。
3、放射治療:運用於手術不徹底或可能復發的垂體腺瘤及垂體癌X-刀、R-刀運用於小於3厘米的瘤體,盡管放射治療垂體腺瘤有一定的療效,但臨床上對其劑量、療效,以及對垂體功能低下,視交叉視神經、周圍血管神經結構等的損害尚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治療:我院專家組採用抗瘤系列組方與國葯中成葯膠囊配伍應用,以稀有的動物和名貴中草葯精選研製而成,專家組根據腦瘤的生理特徵及發展規律異質性,異變性、轉移性。採用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學相結合的方法,促使中葯通過血腦屏障歸精入腦,穿破瘤體組織,封閉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使正常的腦細胞有序分列,直接進入瘤體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腦部微循環,使血氧代謝增強、病灶軟化、縮小。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辨症施治分期治療,適用於未進行手術或手術部分已切除、術後復發、X-刀、γ-刀,放化療後的患者,特別對腦瘤引起的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肢體麻木、抽搐、精神障礙、視物不清重影等症狀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一般用葯10至20天即可明顯緩解或消除症狀,多數患者3-6個月使瘤體鈣化、縮小或消失,能預防復發,臨床應用多年來療效確切。

閱讀全文

與ommaya囊有效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w的證書 瀏覽:69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119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計劃 瀏覽:874
馬鞍山開源駕校招聘 瀏覽:509
馬鞍山手工活 瀏覽:475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總結 瀏覽:326
品管圈成果匯報演講 瀏覽:469
千慧知識產權是什麼 瀏覽:939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